初中语文《驱车上东门》注释

2024-04-28

初中语文《驱车上东门》注释(精选3篇)

篇1:初中语文《驱车上东门》注释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鉴赏1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北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扬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不可能听见墓上白扬的萧萧声,然而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扬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其感情色彩是十分强烈的。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所得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

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主人公对于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怅,对于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而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也很现实: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生命短促,人所共感,问题在于如何肯定生命的价值。即以我国古人而论,因生命短促而不甘虚度光阴,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史不绝书。不妨看看屈原:他有感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而“乘骐骥以驰骋,来吾导夫先路”,力求奔驰于时代的前列;有感于“老冉冉其将至兮”而“恐修名之不立”,砥砺节操,热爱家国,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将人性美发扬到震撼人心的高度。回头再看这首诗的主人公,他对人生如寄的悲叹,当然也隐含着对于生命的热爱,然而对生命的热爱最终以只图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现出来,却是消极的,颓废的。生命的价值,也就化为乌有了。

赏析2

这首诗,是流荡在洛阳的游子,因为看到北邙山的坟墓而触发的人生慨叹。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个体生命面对滔滔的时间长河,既弥足珍贵,又卑微渺小。诗人力求超越旧有的价值观念,作出新的人生选择。

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屈原式的执著。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洁身自好,寻觅精神上的永恒。

这首诗表达主人公对人生如寄的悲叹,当然也隐含着对生命的热爱,然而对生命的热爱最终以只图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现出来,却是消极颓废的。

篇2: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刍议

一.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疑惑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 文言文注释中存在一些问题, 阻碍了语文教学效果, 阻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在常识方面存在漏洞。例如《隆中对》一篇, 对文章背景的注释中, 指出记述了从220年到280年间的历史事实, 但实际上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事件并不仅限于220到280年这60年时间, 这就是历史常识上的不严谨。

二是注释的准确性存在质疑。例如在《马说》这篇文章中, 对“策之不以其道”中“策”字的注释, 教材中是“用鞭子打”。但很明显, 这里将“用鞭子打”带入到文章当中其意义并不通顺, 这就说明将“策”翻译成“用鞭子打”是错误的, 应该将其引申意义注释出来, 即“驱使”或是“驾驭”, 这样文章就能通顺进行翻译, 让学生能够更为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三是教材注释存在回避性问题, 有的字词教材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释义, 导致学生在答题或是翻译句子时出现错误。例如, 《桃花源记》中对“豁然开朗”一词的注释是“由幽暗狭窄突然变开阔明亮的样子”, 但对于“豁然”一词, 课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注释来, 而在解题或是考试过程中, 却会出现对“豁然”一词字义的考察, 由于课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注释, 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豁然”的真正意义, 导致在回答问题时出现多种答案, 这就是课文注释的回避性造成的。

二.面对文言文注释问题的对策

古人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 要让学生在吸吮书本的芳香、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吸取营养时, 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针对文言文注释中出现的问题, 解决方法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材的编写上, 编写人员应该更加严谨, 深入研究文言文原著。编写人员应该本着严谨的态度, 对文言文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文章中每个字词的解释都要经过多方查阅, 明确文章中各个字词的含义, 决不可得过且过。对于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注释问题, 编写人员应该向专业人士求助, 或是查阅文言文方面的词典, 以保证注释内容的准确性。同时, 在编写注释时, 编写人员还应该预测到可能会出现争议的地方, 并对其进行明确, 以减少争议的产生, 保证注释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 对于注释中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持有怀疑精神, 并且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 对于注释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反映, 并且积极探讨注释中出现的错误。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更要以严谨的教学素养, 学会对教材进行再拓展与运用, 使教材真正成为适合本地学校、教师与自己学生更易看得懂、学得通的好书, 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目的。

篇3: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探究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在教学中感到课本上有几处注释令人费解,无法向学生讲明白。现摘录几处,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其一 :七年级上册(2009年3月第1版,2010年6月湖北第1次印刷)第五单元《散文诗两首》中《荷叶 母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已开满了……”中的“菡萏”,教材注释为“荷花”(见教材126页)。笔者认为此处如果理解为“荷花”,则文意理解不通。作者之意应是“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花骨朵,今晨却已开满了……”所以,“菡萏”在这里应解释为“未开的荷花,即花苞”。 “菡萏”本义确指荷花,如《诗·陈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菡萏”和欧阳修的《西湖戏作示同游者》香清画舸浮,使君寧復忆扬州 ”中“菡萏”都指荷花,《现代汉语词典》中“菡萏”也解释为“荷花”,但在本文中仅注释为“荷花” 明显是不妥当的。笔者认为,注释应结合文意来理解,不能照搬工具书。

其二:八年级下册(2009年9月第1版,2011年11月湖北第3次印刷)第六单元《岳阳楼记》里“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句中对“或”的注释为:“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语气。”(见教材203页)依注释,该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什么呢?”也就是说作者范仲淹也不敢确定“古仁人之心”,但在下句中作者却明确指出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依照注释,这前后两句便给人矛盾的感觉。笔者认为,“或”在这里若译为“有的人”,此句的意思就是“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有的人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什么呢”。这样,本句就好理解了。

其三:也是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对诗题目中的“之”这样注释:“之,到、往”(见教材225页)。笔者认为,“之” 在这里的作用应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一个主谓短语充当一个句子成分的时候,在这个短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其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这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而本诗题中“杜少府任蜀州”就是一个主谓句,在这里充当“送”的宾语,所以在中间加了“之”使此句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如果译成“到”,则诗题意语序为“送杜少府到上任蜀州”,句意不通。有人译为“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但此句又并非倒装句。所以,“之”在这里最恰当的理解应该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初中语文《驱车上东门》注释】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春望古诗知识点注释05-18

初中语文童趣04-15

初中语文赏析05-05

初中语文课题05-17

初中语文范文05-20

初中语文课本05-05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4-15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05-11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05-11

初中语文学科论文05-11

上一篇:学段、学科填写标准下一篇:吐哈油田地面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商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