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材研究所课题申报

2024-05-02

课程教材研究所课题申报(精选9篇)

篇1:课程教材研究所课题申报

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申报表

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学习策略研究

子课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研究

领题人陈敏、储开桂、戈云

秘书长姚蕾

2006-1

2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学习策略研究

子课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研究

学科组化学组领题人陈敏、储开桂、戈云

课题组组成成员姓名职责分工

苏立花、储开桂、戈云、姚蕾理论探究

曹志坚、史萌、冷永刚、王慧教学实录

蒋曦、李桦、尤艳丹教学设计

张云华、杨利平、朱季华教学反思

周鸣、陈敏、朱卫华案例分析

课题的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对“反思性教学”做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

践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作为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思性学习”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但相关成果并不显著,具体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

反思性学习习惯,此领域更是无人涉及。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培养学生反思

性学习习惯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等实际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理论。此课题的提出主要源于以下背景:

一、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教育正逐步呈现出全球化的共同发展态势。教育更加关注人的潜能的培养;关注

学生的情感;强调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个

别教育。

二、国内教育改革的需要

全面推进新课程并倡导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有效教学正可谓是素质教育的核

心。因此,有效教学是以知识为中介,认知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的经验,以促进人的发展

为目的。有效教学理念在化学实际教学中的落实,是落实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心学科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在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

及能力培养上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而目前的化学教育现状依然不容乐观。面对新课程,很多教师在没有足够心理及知识准备的前提下走进新课程,沿袭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

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提出对于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希望以此提高我校化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并在对经验加以总结的基础上上升为理论。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根据

一、主要目标

本课题旨在综合现代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及系统论等多种理论,并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以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了解学生化学学习中已具有的反思行为习惯,探索如何在化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

二、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是相对客体而言,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主体性是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而实现的。主体性教育,就是“启发、发展、建构人的主体性结构的一种教育活动”。主体性教育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它围绕人的主体性的三个特征: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进行教育活动。因此,化学有效教学本质上来说应该是学习者主体性的体现。即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养成多途径解决和化学相关科学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素质的教育方法。

2、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些专家称其为“对认知的认知”。详细地说,就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力、认知目标及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即对自身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元认知还包括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调节和监控。有人将其划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部分。元认知理论对于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理论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为学生的有效化学学习学习应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有意识的反思和提高过程。

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综合现代课程理论、教育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理论,并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以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

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对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习惯等基本概念作更全面、更科学的诠释。

通过调查法,获取高中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通过专家访谈、个案分析,提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策略。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具体化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成果的体现形式一栏)。

研究的步骤和时间安排1、2006年11月-2007年1月建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2007年2月-2007年4月进行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并设计一份有关高中生化学反思性学习习惯调查表。

3、2007年5月-2007年7月发放调查表,进行统计,形成调查报告一篇。

4、2007年7月-2008年8月提出培养反思性学习习惯的策略,并实证。完善新课程教学案一体化,形成教学案例集、典型教学设计和有关论文。

5、2008年下半年结题。

成果的体现形式有关高中生化学学习反思性学习习惯现状调查报告一份

体现学生反思性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若干

教学案例一体化集一册

典型教学案例若干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若干

有关论文若干

学校意见

篇2:课程教材研究所课题申报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丹尼斯•沃克拉迪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活动就开始了”。创意教学认为幼儿首先应该学习的技巧是听课,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就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它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知识、技能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听的能力,而儿童的听觉系统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为儿童倾听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生理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听和说总是相互促进,相伴而存在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与他们乐听、会听有着密切的关系。听的能力是先天的,正常儿童都具备这个能力。可是,想让幼儿做到听课集中、听得明白,能对所听的内容作出迅速、正确的反映并进行创造和发挥,就必须注意后天的培养。

倾听是人类接触世界、表达自身的第一步;是幼儿接触社会、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在《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表达与表现”部分第一条就是: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显然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就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现代社会不仅需要能够积极表达自己,而且也要具备作为一个良好倾听者的素质:能够倾听他人的声音,了解他人的所想。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人,他们很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不会倾听他人的话语,不能给他人情感上的依托,不能让他人感觉信任,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却无法和对方产生情感共鸣,甚至不能倾听他人的忠告和建议。可见,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技巧的养成是何等的重要,它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幼儿不安心听讲,经常插嘴,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发言的幼儿只占少数。场景一:小三班数活动《买水果》

归老师:(幼儿自己已选择不同的币值)小朋友手中的钱有的是4元、有的是3元。下面我们做一个买水果的游戏,想一想你要买什么水果?水果的价钱要和你手里的钱一样。幼儿手中拿着钱,只顾玩自己的钱,教师再提出游戏要求,幼儿根本没有兴趣听。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买水果缺乏目的性,教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场景二:教师对话 徐老师:今天,真是气死我了,我特地做了多媒体课件,他们看的时候倒挺认真,可是,看好以后提问题,他们又开始动起来。

孟老师:以前,班级里孩子有四十几个,讲故事可爱听了,现在的孩子就是不爱听,我也想不出办法。场景三:教研活动中

张老师:每次角色游戏的评价内容我总是精心准备,为什么班里总有象费阳、任朕这样的孩子,他们总是不听,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惹别人?

以上三个场景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经常会发生的情况。在查阅有关理论书籍后,我们认为造成这些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幼儿园倾听能力培养出现盲点。在课改前,幼儿园中的语言活动主要有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早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五种,每一种活动对幼儿倾听技能的培养有不同的作用。如:谈话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学会安静地倾听他人的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养成主动积极、集中注意、耐心倾听的能力;有利于从倾听中分辨说话人声音的特点及声音所表现的情绪。讲述活动有利于幼儿在讲述活动中听别人的讲述,发现异同,在倾听中迅速掌握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及时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在整合课程的状态下,领域教育出现了深层次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整合课程创造了许多渗透的语言教育情景。在一主题单元架构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幼儿有很多与老师讨论、商量、评述、表达的语言交往,它为幼儿创造了积极而有效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完整和谐的发展。而在整合课程的实施中,已经出现了两种偏向,一种是套用一个“整合”的帽子将各个领域教育活动组织在一起,这是借整合之名行分科之实的课程现象;另一种是一经“整合”便将“领域”忘之脑后的问题,似乎给人们带来了整合课程不注重领域教育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忽视了专门的语言教育又忽视了渗透的语言教育,使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出现了盲点。

2、教师缺乏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目标意识。我国现有的幼儿语言教育表明,在以往的幼儿语言教育实践中,有关倾听行为的培养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有些幼儿不善于倾听,这就影响了他们其他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倾听目标心中无数,造成教师没有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目标意识,在制定活动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很少有教师会制定有关倾听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幼儿倾听能力培养不能落实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3、教师缺乏幼儿倾听能力指导的策略。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难以摆正自己与幼儿的关系。教师具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总以为幼儿年龄小,幼儿必须听教师的话,当幼儿倾听习惯差时教师常常责怪幼儿。殊不知一名幼儿如果觉得自己在全体中不是被欢迎或者他是感到不快乐的,他说话的意愿就会降低,对他人的表述也无兴趣听。可见,教师没有从幼儿的种种表现上分析原因,缺乏倾听能力培养的指导策略。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更不要说是最优发展了。这不仅影响了活动的质量,更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品格的形成,影响了幼儿以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

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全面而严峻的挑战,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社会共识。而语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又何谈发展?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并不是强迫幼儿听,而是通过创设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师生互动、提高教师语言素质等方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最终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鲍厄(1977年)提出,婴儿的耳较小。由于耳的大小不同以及婴儿耳内基膜纤维较短的缘故,使婴儿接受振动频率的范围大,因此成人听不到的某些尖细的声音或高音哨声,婴儿都能听到。而听觉能力在成人开始逐渐降低,20岁以后,每增加10年,听觉能力都有所下降。到老年期,在高频率部分的听力基本尚失。这说明儿童听觉较城人敏锐,所以从婴儿期就可以训练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度,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我园在2005年进行了大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教师们改变了以往采取批评或强制幼儿倾听的方法,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指导策略,提高了教师与幼儿互动倾听的能力,使幼儿的倾听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实践研究中的经验在我园得到推广也因此在教师群体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大家都认为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过程,倾听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终身受益,应该从小抓起。但是幼儿园小班、中班教师们对如何培养幼儿倾听能力还存在诸多困惑。

为此本课题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立足于幼儿本体“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注重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得培养3—6岁幼儿的倾听能力,探索出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途径、方法,策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转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

二、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提出3-6岁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策略,做好各年龄段的倾听能力衔接工作,提高教师、家长与幼儿互动倾听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相关概念的诠释

1、何谓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倾听能力的构成是:专注的倾听习惯;倾听过程中的注意分配能力;对倾听内容的辨析能力;在各种倾听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

2、学前儿童语言终期目标倾听部分:认知目标——懂得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要注意倾听。情感、态度目标——喜欢听,并积极有礼貌地听别人对自己说话。能力与技能目标——能集中注意力、有礼貌、安静地倾听;能听懂普通话,能分辨不同的声音和语调;能理解并执行别人的指令。

3、幼儿倾听技能:(1)有意识倾听,能够集中注意地倾听;(2)辨析性倾听,能够粪便听到的不同内容;(3)理解性倾听,能够掌握听到的主要内容,能够连接上下文的意思,在不同年龄,其具体目标要求是有一定差异的:(1)有意识倾听(小班),(2)辨析性倾听(中班)(3)理解性倾听(大班)相关子课题 1、3-6岁幼儿倾听能力现状的调查

2、教师行为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影响

3、家庭教育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影响

4、小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5、中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6、幼儿倾听能力培养双向衔接的研究

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鉴于本研究实践性强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幼儿倾听能力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不仅提高了本研究的应用价值,而且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2、调查法:通过调查使教师了解幼儿倾听现状,以便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3、个案研究法。在科学教育中,要求教师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握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育策略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

4、经验总结法。在科学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高策略的效度。

(二)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北石路幼儿园大班幼儿60名、中班幼儿120名、小班幼儿60名。

(三)研究时间:2007、6——2009、6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6——2007、8)

提出问题,罗列现象,查找相关的理论依据,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9——2009、2)

1、制作并发放家长、教师调查问卷表。

2、进行各项前测、后测工作,进行统计分析。

3、根据各阶段培养目标,拟定并实施活动方案。

4、观察幼儿行为表现,认真做好观察记录,施以对策,分析案例、提升经验。

5、观察记录教师行为表现,分析并归纳教育方法和策略。

6、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幼儿倾听能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2——2009、6)

1、调整、完善教育的方式、方法

2、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3、把研究成果形成论文、教育方案、教育活动集、案例集。

五、研究的条件和保证

1、建立课题组,加强领导。园长和副园长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多次主持区级课题,能负责师资培训及研究的决策、实施和调控工作。职称:幼儿园高级教师。

2、课题组负责人有十七年的教育经验,在语言教学上有特色,有多次开展科研的经验。开展的“儿童早期愉快数教育研究”获2004年第三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现已完成2005区级课题《大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3、成立专家顾问组。聘请有关专家,开展课题研究的咨询,进行教育理论的辅导,帮助进行阶段与终端的评价,成果的总结与推广等。

4、物质保证。进一步改善现代化办学条件,为科学教育的开展提供物质保证;每年安排专款,作为研究经费,保证研究正常进行。

篇3:如何做好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

一、说明本次课题研究选的是什么课题

(一) 选题的方法

1.问题筛选。在教研活动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大量有待探讨分析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分析, 从中选取研究价值明显、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2.问题升华。对长期从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而言,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早已摸索出了不少经验。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 并加以提炼升华, 使之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其中必然还要求回答一系列问题, 这样以来一个个研究课题便出现了。

3.资料分析。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科研课题,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 从中可以发现很多可供选取的研究课题。

4.实践分析。通过对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 发现或揭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选择适当的课题。

5.灵感转化。教育工作者及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有时候脑海里可能会突然产生探索研究某一教育问题的灵感。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个灵感并及时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则可能产生一个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

(二) 课题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1.需要性原则。它是选题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的需要确定课题, 使科研能够真正为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 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服务, 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服务。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科研课题的关键, 它关系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科学性原则的要求除了指选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 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外, 还指选题必须具有科学价值。

3.创造性原则。即要考虑新课题的确立及其最终预想研究成果是否能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能否对教育科学的进步有所贡献。

4.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原则, 一是针对所选的课题看研究者及所属研究团队有无研究能力及占有相关必备研究资料、实验经验、实验设备等条件;二是看课题研究最终研究成果有无实际普遍推广价值。

5.实用性原则。科研的任务是造福人类, 教育科学研究要为地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注重效益主要是要预计课题自身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三) 课题的选取与最后确定

选定研究课题的进程大体包括:首先, 初步提出笼统的研究课题;其次, 对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进行大略的调查了解, 以确定该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再次, 查阅有关资料, 弄清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和所用手段、所遇障碍;最后, 根据主客观条件定下具体研究课题。

确定课题是进行教育科研最关键的一环。具体选择课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紧密结合国家教育的大形势;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学校的特长和优势;理论性课题与实践性课题相结合, 以实践性课题为主;周期较长的课题与周期较短的课题相结合, 以周期短的课题为主;整体大课题与单项小课题并行, 以小课题为主。课题的确定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方法:课题要面向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课题要针对实际而富有实用性;课题要有新突破、创造性;课题要从当地主客观条件出发, 具有可行性;课题要考虑研究者的工作特点和知识结构。

二、说明本次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课题申报环节要解决的第二个“是什么”的问题, 即破题。初步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比较空泛、笼统的, 在真正开始研究时, 需要对构成这一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因素, 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并提出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 从而使最初提出的问题具体化, 抓住关键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破题在课题申报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新课题的选择与确立是课题研究参与者的独立作业, 课题研究的进行也需要有明确的问题解决脉络, 弄清楚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可以帮助课题研究参与者更为清晰、有效地把握课题研究的整体框架与实施步骤。课题研究后续工作的开展如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等也应围绕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说, 破题是让课题研究参与者更为深刻准确地把握本次课题研究活动及宗旨的关键。

三、阐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

这是课题申报环节要解决的第一个“为什么”。选题是科研工作的起点, 也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 它决定着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奋斗目标, 规定着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点来探讨: (1) 本次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 也就是说这是被前人所忽略的当前研究的空白地带, 是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 (2) 本次选题是前人研究或者阐述过的, 但是又没有阐述论证得足够全面, 需要继续加以丰满, 甚至需要在前人所提出观点之上进行寻疑, 并加以驳斥; (3) 论述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现实紧迫性, 所选取研究课题必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论述为什么能选这个课题

这是课题申报环节要解决的第二个“为什么”。选题是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第一步, 选题能否成立还要看课题研究参与者对所选课题的理解把握是否深刻、透彻。论述为什么能选这个课题, 即深入分析此项新课题确立和研究的可行性。课题研究可行性的分析是选题必须考虑的问题, 任何课题研究的进行都要以当前所具有的课题研究条件作为考量, 如人力、物力、前期有关研究成果等。课题研究可行性探讨是决定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选题, 必须考虑将要遇到的困难, 如理论、技术、资料、各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难。

五、阐述为什么能够做好这个课题

这是课题申报部分要解决的第三个“为什么”。阐述为什么能够做好这个课题, 即分析新课题确立研究的操作性。课题研究的操作性与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也是紧密联系的, 课题研究开展初期需要合理完整的课题设计作为指导, 包括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具体划分板块等。其中, 课题研究思路主要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此科研课题准备怎样开展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的选取及研究方法设计对课题研究也是极为重要的, 研究方法的选取设计直接决定课题研究是否能顺利开展, 并于最终取得预期研究成果。研究设计是课题研究开展的支撑, 良好的研究设计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指导与行动框架, 可以为课题研究成果的取得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六、“报”课题的具体要求

(一) “六个不能少”

1.选题缘由不能少

具体指课题申报选题部分应包含四大背景:时代背景, 即选题的应然之态, 课题研究的理想走向;现实背景, 即选题的实然之态, 课题研究的现实状况、现实困境;研究背景, 即相关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现在所拥有的文献资料, 当前研究现状;特殊背景, 即课题研究参与者之所以一定要做这个课题的独特的研究背景及重要缘由。

2.文献综述不能少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 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 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新动态、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课题研究的前期资料。

3.研究依据不能少

科研课题研究的进行必然要寻求一定的研究依据。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主要是阐述有关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现实依据则主要负责阐述开展该课题研究现有相关课题研究状况及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资料的支撑。现实依据也同样包括课题研究开展的技术、方法、资料支撑等。

3.研究设计不能少

科研课题确定之后, 就要进行课题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对课题研究活动开展全过程的设计, 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 最后形成研究方案。具体包含九大设计:目标设计、任务设计、框架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设计、过程设计、成果设计、经费设计。

4.研究成果不能少

课题申报表的填写要包含课题研究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研究成果的撰写表述可为科研选题的确立提供有力保障, 一项课题研究如果无法让人看到它可能取得的研究成果, 是无法得到认可的。

5.研究团队建设不能少

课题研究团队的建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即要建构三大团队:研究设计团队、研究操作团队、研究写作团队。各课题研究团队的明确分工、协调一致及共同努力也是一项课题研究顺利适时开展的重要保障。

(二) “六个很重要”

1.选题题目很重要。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选题最终得以确立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是极为不易的, 其中选题题目的确定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个好的选题题目可以为选题的确立提供更好的支持条件。

2.问题假设很重要。好的问题假设直接关乎科研选题及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的呈现。

3.研究计划很重要。课题研究计划直接关系科研课题开展的全部过程与程序, 是指导课题研究进程的重要步骤。

4.研究框架很重要。框架为支撑, 一个好的选题能否被确立为科研课题, 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果, 课题研究开展极为重要, 课题研究框架便是支撑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5.研究分工很重要。课题研究的开展必然需要众多研究人员的参与, 研究团队的建设便是有力保障, 各个研究团队的建设及其分工协作是最为重要的, 研究分工合理才能使课题研究更有效率, 取得更好的成果。

6.研究特色很重要。课题研究选题环节便要注意创新性原则, 选题应有创新性, 同时课题研究具体过程也应凸显其研究特色, 具体表现于课题研究的每一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学斌等.高校科研课题申报及管理探讨[J].科技·人才·市场, 2003, (1) .

[2]陈小健.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 (5) .

[3]李新荣.质量管理是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核心[J].科技管理研究, 2003, (1) .

[4]俞建飞, 毛卫华.新形势下高校科研项目申报质量控制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2) .

[5]尹发跃, 王宏杰, 余戎等.如何写好项目申报书[J].中国研究生, 2004, (6) .

[6]文琪, 赖秀越, 鲜乔蓥.关于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的几点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篇4: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报问题研究

关键词:教育教学,课题;申报

随着“教学兴校、科研强校”人才战略的实施,广大教师也逐步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校本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课题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抓手,更是倍受教师青睐。自然,教育研究课题的申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对申报教育研究课题的有关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了解教育课题申报的渠道

1国家级课题。教育部每年都有社会科学方面的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基金课题等,在这些课题中,都有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

2省级课题。省教育厅每年都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项课题,省基础教育科研办公室也设有教育教学方面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等。

3市级课题。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工作需要,设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项课题。

4本单位教学课题。根据校本研究需要,设置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项课题。

5横向课题。有关非教育机构为解决与教育相关问题,设置的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专项课题。

6自选题。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自拟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

二、加强“课题指南”的学习研究

申报课题,首先要对“课题指南”进行研究,“课题指南”是课题立项的基本要求,是当前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选题一定要紧扣“课题指南”,在“课题指南”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来确定选题。

“课题指南”对课题申报给出一系列规定。如对课题申报人和参与人的资格都提出要求,课题申报人一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并且不能参与其它课题的申报,有的课题还规定没有结题的前几位参与者都不能申报新的课题,对于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还需要有两名高级职称人员推荐,对课题的时间要求和经费等问题都有具体规定。因此课题申报时,只有满足“课题指南”要求的申报书,才能被专家评审,否则申报书形式审查无法过关,丧失专家评审的机会。

三、重视课题申报人相应的前期成果

通常情况下,课题申报人在某一研究领域需要1—2年的学习和研究,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才有能力完成后继的课题研究任务。这就需要课题申报人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掌握丰富的研究文献资料。主要参考文献的介绍要突出“新”、“广”两字,要列出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著作、论文),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前沿性。同时也要比较全面地介绍该学术领域重要的著名学者,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你熟悉本学术前沿研究领域,对课题的研究有比较充分的资料准备和研究基础。有较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既可以缩短研究周期,又可以保证研究质量。如果缺乏坚实的研究基础,那申报的课题就不可能立项。

四、强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

当今的课题研究很难由一个人来完成,需要靠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因此,课题申报人员构成显得非常重要。课题组成员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完成该课题研究的关键,也是评审专家特别关注的内容。课题组的组成要体现学科融合的优势和特色,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实力。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可邀请国内外学者或政府的领导、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联合申报。但所有参与人,必须满足“课题指南”的要求,不得同时参加数项课题的申报,而且这些专家或领导都不是挂名的,而是需要参与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当然,从课题培养青年人的角度考虑,也可吸收一些暂时无相应成果的青年人参加课题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应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

五、选好申报课题的题目

首先,申报的课题要符合“课题指南”的范围要求。“课题指南”是课题立项的根本依据,是当前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所以选题一定要紧扣“课题指南”,在“课题指南”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来确定选题。

做好选题,就是解决研究什么。选题必须有价值(理论与实践)、有新意(新内容或新角度)、有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内容涵盖面适度(切忌过宽过窄)、有竞争力(在特色中挖掘、在比较中产生、在优势中提取)。

选题过程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选题应具有创新性。即,所选的课题是别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方面。(2)选题应具有价值性。(3)选题应具有可能性。可能性就是指在研究这个课题时,各种条件是有可能的、具备的。如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科学品格、兴趣爱好及献身精神等;客观条件是指所研究的课题必须具备有相关的文献资料、协作条件、环境条件、相关的科学发展程度以及研究经费等。

在确定课题题目时,还必须注意两点:(1)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在对“课题指南”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和熟知的研究领域来确定选题,并且积累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现在,课题申报的竞争相当激烈,尤其是国家级课题,在全国范围内有许多同行在研究,这就需要研究人员正确估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在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2)准确判断、避免雷同。在确定选题时,需要研究人员准确判断和估计各学校和研究机构同行在自己申報课题领域的研究情况以及往年的申报情况,尽量避免“扎堆”和“撞车”。

六、做好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非常重要,因为同样课题申报者有几家甚至几十家,哪些能评上,哪些评不上,主要看论证。进行课题论证,要注意以下问题:

1关于研究问题的表述。评审者对课题的兴趣首先来自题目反映的问题。因此,题目要能抓住人、吸引人,并力求全面反映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使人一看题目就知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拟定题目要做到:表述简明;具体不空泛,运用明确概念,不含糊不清、自造或简化。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这一部分要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不仅要从一般意义上讲清研究的必要性,更要突出该项目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并从与同类项目研究比较中体现其独特性。目的是向评审者说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这部分有几个问题必须交代清楚:(1)有关概念的界定。概念表述不清,会使评审者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2)研究的现实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教育应用研究要注重从实践意

义说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3)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一是让评审者了解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申报者研究的基础;二是说明研究者拟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和发展。这部分内容的阐述要注意:第一,这个问题别人是否研究过,如果研究过,是哪些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主要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哪些突破。如果这个问题没有人研究过,那么是否有人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对本课题研究有什么借鉴意义。第二,已有的研究存在什么主要问题和局限性。第三,本课题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拟解决什么新问题,力求取得什么突破。要突出本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让评审者了解不是同类课题的简单重复。

3研究的内容。任何研究都会涉及研究的具体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研究的内容。任何课题都不可能对涉及的所有因素进行研究,因此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目的是使课题避免过大、过空,使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的确定是把大问题缩小的过程,也是把问题分解的过程。

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问题是6个“是什么”: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项目研究的建设目标是什么?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是什么?项目研究的具体方案是什么?实施方案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4研究的方法。写清楚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拟采用哪些方法。不仅要写出方法的名称和解释,还应写出运用这些方法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实验研究类课题还要写清楚研究的重要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5研究条件分析。目的是使课题评审者了解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是否具备研究的资格和能力。研究条件包括主客觀两方面。主观条件主要包括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以往的研究基础、经验背景、研究能力和研究的组织能力;客观条件主要包括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研究资料、研究经费、研究设备等物质方面的保证。

6研究报告和成果形式。这部分要交代清楚研究大致分成几个重要阶段及具体时间安排,每一个阶段具体的研究任务和预期的研究成果。最后还要写清楚研究的最终成果及形式。

项目研究成果预期内容也是6个“?”:方案实施的预期成果是什么?项目研究最终成果的基本形式是什么?方案预期效果的评价体系是什么?项目研究成果预期产生的效益是什么?项目研究成果应用推广的前景是什么?项目研究成果预期的特色和创新点是什么?

七、认真填写申请书

申请书的填写要掌握“精心设计、科学论证、规范填写”三个原则。课题论证时,做到理论要说清,方案要具体,文字要简洁,数据要准确。填写课题申请书时应认真阅读有关的填写注意事项,填写内容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避免在资格审查时即被淘汰的现象发生。

篇5: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

课题自选.内容要点 1.课题的理论依据(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参考文献).2.研究方案(包括课题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步骤及可行性分析).3.课题的预期研究进展和结果.附:潘旭红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1)课题名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导师:潘旭红

课题组成员:高二(6)班全体学生 组长:沈洋 班级:高二(6)班 主导课程:英语,语文 相关课程: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收集资料、独立钻研,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及探究精神。知识目标:掌握有关饮食方面的词汇和句型。

能力目标:扩展学生的词汇,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异同,培养学生文化包容意识。

2、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西方饮食文化

3、研究的步骤:

(1)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独自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准备用英语表达。

(2)在课堂上分男女两大组或者全班分左右两大组,分别代表中、西两方,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3)全班汇总中西方各自不同的饮食习惯,并编写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一览表。

研究方式

上网或到阅览室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小组合作与独立钻研相结合)所需条件

开放微机室、阅览室 导师意见

审批意见

附:相关资料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分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炖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协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潘旭红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2)课题名称:家乡的污染 导师:潘旭红

课题组成员:高二(6)班全体学生 组长:沈洋 班级:高二(6)班 主导课程:英语, 语文 相关课程: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拍摄和收集大量关于家乡被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家乡环境的关注,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去思索,寻找解决家乡污染问题的办法,为改善家乡环境尽一份努力。

2、研究的主要内容: 家乡的污染

3、研究的步骤:

1.提出课题: 先让学生了解世界某些地区的污染情况,然后由教师提出主课题“家乡的污染”。

2.选择子课题: 学生可选其中的任一子课题(1)家乡的河流污染(2)家乡的大气污染(3)家乡的噪音污染(4)家乡的土地资源破坏。

3.调查研究: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从污染状况、污染原因等方面去进行社会调查,运用摄影、摄像、检测、采访、网上查阅等手段,采集家乡环境污染问题的资料,并就解决方法提出设想,用英语把它们写成书面形式。

4.表达和交流: 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调研成果用英语表达出来,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也可通过多媒体把制作的Powerpoint向同学们作展示。

5.总结: 对这次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态度与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研究方式

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师生互相协作等形式相结合。所需条件

开放微机室、阅览室 导师意见

审批意见

潘旭红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3)课题名称:如何提高英语词汇记忆效益 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组长:钱洋 成员:高二(6)班全体学生 活动步骤 阶段 时间(周)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一 第1周 选题准备 确定课题

二 第2-3周 资料收集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三 第4-5周 课题论证 筛选、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形成初步成果 四 第6周 研究评价 开展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 五 第7-8周 结题展示 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建设性意见

活动形式 问卷调查、开题报告、查阅资料、专家访谈、结题报告撰写、网页整理和制作、成果展示板报制作。

访问的单位或对象 英语教学专家、英语教师、高二同学。

活动所需条件 网络与电脑、自行车、公共汽车、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

预期成果 图片、读书笔记、文献摘要、开题报告、结题论文、课题网页 小组成员分工(1)制定工作计划并安排、督促计划的落实,记录文字资料(组长)(2)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全组成员)(3)共同进行网页制作;(全组成员)(4)多媒体制作;(沈洋)

(5)心得体会和总结材料的撰写。(全组成员)

英语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表课题:如何提高英语词汇记忆效益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被访人姓名

性别 年龄

地址

电话

访谈要点

访谈体会

专家签字

调查者(签名):

被调查者(签名):

研究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表课题:如何提高英语词汇记忆效益评价时间: 年 月 日

项 目 自我评价描述 ①参与探究学习的态度

②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⑤与其他同学协作情况

篇6:德育教育课题研究申报书

“构建德育教育新生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教育”为指导思想,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战略定位为导向,立足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现状,破除中职德育目前的存在的手段传统、内容单

一、教与学矛盾导致的师生关系僵化和尴尬、毕业生职业道德修养缺乏等困境。充分考虑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产业结构加速变化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培养道德、知识、技术和技能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此课题由校长陈玉华同志负责,德育小组承担研究任务,本课题主要内容:

(一)德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基础教育对接,分析基础教育初中阶段乃至小学阶段学生德育工作;了解家庭教育背景,为形成家校合力奠定基础;调研社会教育,分析社会教育对中职生的道德影响与新要求,从而形成适合时代发展的德育教育新生态)

(二)构建德育教育新生态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教师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有效性

(1)普及生态教育理念,合理转变传统教育思想(2)订制教师成长计划(阅读、培训、外出学习交流)

2.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1)订制学生德育成长计划,及时追踪及时反馈

(2)将个人德育成长纳入学业学分中

(3)树立身边的榜样、传播正能量(一周一公布,一月一统计)3.新型德育课堂(课堂是进行德育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在已有的案例分析 式、名人名言警醒式课堂基础上融入新形式)

(1)课本剧式德育课堂

(2)辩论赛式德育课堂

(3)演讲式德育课堂

4.读书活动

(1)系统式阅读(传承传统文化,达到阅读深度的要求)(2)碎片式阅读(适应时代发展,达到阅读广度的要求)

(3)以读书为主题,定期开展读书汇报表演

5.心理咨询

(1)设计心理咨询道具,营造积极温馨的心理咨询环境与过程

(2)建立咨询者咨询档案,便于心理咨询老师跟踪了解

(3)制定我校心理咨询案例汇编,便于心理咨询老师分析、学习

6.社团班级文化建设

(1)一生一社团(根据学生特长或者性格,引导其加入社团,并将其在社团内的各项表现纳入德育成长积分中)

(2)一班一文化(以专业为基础,营造适合专业学习的班级文化)

(3)引导学生以社团形式参与社会志愿活动(培养学生对集体力量的认识,锻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7.游学活动

(1)主题游学活动(主题以及该主题游学的意义、目的需要小组讨论)

(2)游学活动总结反思

本课题基本思路:

破冰前行,改变固有落后模式;整合资源,发挥德育力量最大化;先行先改,积极构建德育教育新生态,全面实现职业教育人才道德培养目标。

本课题研究方法:

资料文献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本课题基本观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教育”为指导思想,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战略定位为导向,构建德育教育新生态。

本课题创新之处:

职业教育是生态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其对人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构建德育教育新生态,从人的角度出发,切实改变当前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困境,全面提高德育工作者工作水平,从而达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篇7:南村小学课题研究申报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我校教学科研的领导与管理,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特制定《南村小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为全体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显才、施才、展才、成才搭起一个机会均等的平台。

1、课题研究实行自愿、自主、自由的“三自原则”。即:自愿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自主选择课题,自由组建课题组。每个课题组要有一个负责人。

2、教师确定研究课题时,可以根据科研室提供的课题自主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自主确定。

3、教师选定研究课题后要向校科研室申报,并填写课题申报表。

4、科研室收到教师课题申报表后,即对申报表进行审核,课题确认,建立课题档案,切实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

5、教师选定的研究课题竟科研室确认后,可以单独或自由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并按申报表上的阶段安排展开课题研究与攻关。

6、科研室根据各课题组的阶段安排,做好跟踪、检查、指导、信息提供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支持。

7、各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应认真学习有关的理论与经验,主动走访有关的科研部门,争取专家指导,发扬协作精神,紧扣课题、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展开课题研究工作。

8、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确定两周一次的研讨、交流时间,并认真做好会议出席、发言内容和资料提供等方面的记录。

9、课题的研究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在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成果或终结成果时,课题组要组织课题成果展示或汇报;科研室要组织校级课题验收小组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或验收。

篇8:课程教材研究所课题申报

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省教育科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宏观决策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为全省师资队伍建设服务,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决定从2008年10月15日开始启动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以下简称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申报范围

课题选题应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指南》(附后,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确定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为主要依据,重点研究我省教育改革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实证研究。课题申报者也可从实际出发,自行设计和确定课题。

二、课题申报条件

(一)课题申报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申报者必须能真正承担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报。

(二)每个课题限报一名主持人。课题组成员的填报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名。《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课题申请评审书》)纸质材料须有主持人签名,经主持人所在单位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以示承担信誉保证。

(三)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主持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的研究。在研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持人不得申报本年度课题。

三、课题申报方式

(一)课题申报者应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并认真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

(二)省教师教育专项课题设重点资助课题、一般资助课题。资助额度参照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有关规定执行。各申报单位应根据情况适当控制申报数量。

(三)本年度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采用纸质材料申报和评审。各申报人可在《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网址:www.hnjykxgh.com)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网址:www.hnteacher.net)下载《课题申请评审书》,按要求认真填写,并加盖单位公章,由各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科)审核后,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四)课题受理申报时间从2008年10月15日起至2008年12月15日止。请各市州务必于2008年12月15日前将符合申报条件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汇总后连同评审费统一报送湖南省中(下转33页)(上接63页)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亦可由各申报单位直接报送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逾期不予受理。地址:长沙市开福区华夏路82号三楼;邮编:410008;联系人:肖波;联系电话:0731-4391695;电子信箱:kybhn@163.com。

四、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一)各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科)要加强对本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宣传和指导工作,严格把关,依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管理办法》【见《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网址:www.hnjykxgh.com)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网址:www.hnteacher.net)】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对申报者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等进行认真审核,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者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

(二)课题立项按照课题申报、资格审查、学科专家组评审的程序进行。评审结果报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立项通知,分年度拨付课题经费。

(三)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课题研究时限一般为1—3年。课题单位及其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要遵守各项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2008年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申报工作是实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申报时间紧,规范性强,各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科)要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申报指导,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课题申报者要认真解读《课题指南》,把握申报要求,精心设计与论证,高质量高水平做好申报工作。

篇9:大学生申报课题的现状研究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无国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的结合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新形势。 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与目标。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2007年启动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验计划》,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您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能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技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科普宣传等活动的开展为引导大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课题研究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重要渠道。开展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还能在过程中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能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二者的获得与提高必须通过实践来达到。一项课题研究的进行,同学们要组队参赛,需要进行整体方案的讨论以及具体分工,合作完成整一个的项目。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分歧,这时候就需要成员之间很好地沟通,相互之间的理解。课题研究为培养大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大学生课题申报的现状

(一)申报课题的前景

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家的决心和支持力度都很大,但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如何保障课题计划的实施,使其发挥作用,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有学者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人才,大学生教育中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服务于这个核心,但是,由于大批学生将本科教育的主要时间用于课程学习、兼职、找工作等事务上,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仅靠自身摸索和导师随机性的辅导,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其科研现状不容乐观。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科研现状、参与课题总体不容乐观、课题学术水平不高,重复性无效比例大、文科硕士生科研能动性差、科研管理不科学、科研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足、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差异大、低年级科研发展不大等。夏世龙认为在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方面,农村的硕士生较城镇的大学生有优势,没有参加过工作的大学生弱于参加过工作的大学生;在导师时间、精力和培养能力一定的前提下,学生总数的偏多和指导时间的偏少势必会降低对每个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申报课题的成果预期分析

由文献可得,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参与趋势相似,三个年级的学生对参与大学生项目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比例均超过90%。其中,2009级学生中有约21%的学生对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非常感兴趣,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参与兴趣。这也体现了三年级学生因此处于专业学生的核心时期,对于实践机会更加重视,参与积极性更高。有趣的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期望却有所不同,高年纪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不利于利于个人择业或升学”,这可能是由于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和毕业,其功利性需求降低;但是可能是由于项目的满意度降低,并因而产生消极态度。

四、价值与反思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理性

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审视,申报规划课题的过程,实质上是申报者对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的全面反思和梳理。

首先,申报者在课题设计过程中,必须面对过去,回顾和总结以往的研究历程,根据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寻找自己的研究优长,从自身研究的轨迹和积累的观点、资料、数据中,逻辑地提出和设想自己准备和可能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并以此为据,确立申报的主题和内容。

其次,要求申报者必须面对现在,从个人、地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范围,审视自身所准备申报课题的可行性和价值。

第三,申报者必须面向未来,通过对于自身研究目的及其所可能产生成果的透彻理解与清醒把握,自觉地、精心地设计和规划研究过程,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理论研究、材料归纳、经验提升和学术创新工作,并且在这种实践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二)对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反思

第一、忌跟风,重实效

由于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已成为教学水平的一个指标,由此出现了有此学校将学生的科研立项不是走向“普遍化”、“政策化”的误区,就是将其推向“特殊化”、“另类化”的边缘。有些教师强制要求,盲目开展,导致学生研究质量不高,师生疲惫的惨状。其实课题研究对学科和参与人员的选择性比较高,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组织,追求学生综合能力及研究的质量和水准的切实提高。

第二、合理匹配,团队合作

上一篇:绿色生活下一篇:秋果图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