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小学校回顾课改历程

2024-04-19

板小学校回顾课改历程(共7篇)

篇1:板小学校回顾课改历程

回顾课改历程,瞻望美好明天

--板小课改回顾

学校简介

遵化市铁厂镇板城联小,1976年建校。学校位于铁厂镇东北5公里处,占地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教职工19人,11个教学班,在校生256人,是地地道道的纯山区学校。

课改前生源全是四个邻村的农村孩子,教师老龄化严重,缺少新鲜血液流动,加之还有三分之一的非公办教师,所以我校相对于其他三所小学来说师资力量最薄弱,而通过全体老师不断拼搏,我校成绩不断超越同类学校,一直处于上游,近俩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迅速提升,教学成绩斐然,学校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名校,然而老旧的教学模式已然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模式,针对此种情况,我校多次召开动员大会,研究商讨开展高校课堂活动,这仅仅是刚刚卖出的一小步,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但也把我们所做的进行一下回顾和总结。2014年10月22日我校接到教育局小教室和教育办联合下发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拟于12月初举行全市“小学高效课堂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我校接到通知后,立即召开了全校教师学习动员大会,借此契 机全面推进我校高效课堂的改革。

一、思想引领,厚积薄发

为了从思想上让教师转变观念,学校在开始课改时,先进行了思想大讲论,在全校开展了“什么是新课改理念”、“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质量”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从而在教师心中确定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多种课改新思想,从而确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内涵。

课改思想的统一,是课改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加强培训,共同提高

1、理念培训

(1)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信心、鼓舞干劲,为高效课堂在全校铺开奠定思想基础。

(2)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中国教师报李炳亭主任、杜郎口崔其升校长、江苏连云港徐翔校长等,及杜郎口课改名师来我校做高效课堂专题讲座,让我校教师切实更新思想,转变观念。

(3)观摩示范教学。先后邀请杜郎口十几名课改名师 2 来我校进行示范课、观摩课教学,通过对传统课堂的剖析和与高效课堂的对比,让教师深刻认识推行高效课堂的深远意义,激发教师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的热情。

一、具体措施

1、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为了改变广大教师的旧观念、旧思路,学校连续召开了两次全体教师会议,就课改的背景及意义向老师们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同时我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了有关高效课改的视频资料。

2、组建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为了切实做好“五步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的“五步教学法”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监督课堂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3、认真思索,确立教学模式。学校在充分学习教学理论,借鉴铁厂中心小学先进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破茧成蝶,模式构建

最终结合实际提出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为: “五字”教学法

1、导(1-2分钟)

2、学(2-3分钟)

3、讨(5-8分钟)

4、展(5-10分钟)

5、练(10分钟左右)

二、遇到问题

我校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四、五十岁教师占到教师比例的三分之二,许多老教师习惯了多年的教学方法,从心里对课改的认识不足;另外学生也习惯了老师的主讲和自己的倾听及练习,从师生角度来看课改带给我们不小的难度;再者,新教师和老教师没有接触过高效课改方面的知识,起步对于我校教师来讲相对于其他兄弟学校晚的太多,诸多不利因素对我校课改的实施造成不小的困难。

三、解决方法

为了使高效课改工作顺利推进,不断解决课改中遇到的新问题。我们定期将全体教师集中在一起,将课改中所遇到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以讨论会的形式和教师们一起讨论其中的焦点问题。讨论中,教师们各抒己见,把自己比较好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把自己在课改中遇到的新的疑惑再向其他老师问询,这样不断反思、小结模式实施情况,不断改进和优化模式环节细节,从而推动高效课改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更好地开展。

总的来说,三小点去做:

1、不断与老师们研究、切磋,了解课改遇到的问题,大家群策群力,集中大家智慧,解决问题。

2、鼓励先进,树立典型,大胆启用年青教师。3率先垂范,走进课堂,研究教学。

五、取得的收获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学校初步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课改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教育特色,突出了办学亮点,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最大的亮点是学生学会合作、互助,自主能力增强。

1.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开展“五步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以来发生的较为显着的变化,大多数教师在课上讲得少了,站在讲台上或前面的时间少了。

再如,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这些都说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有了较大的改进,尽管不成熟,但这种意识是很值得肯定的。

2.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参与学习过程,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这样的双向互动客观上必然引起师关系的变化。新课改的课堂上,你经常会看到教师与学生同乐,一种积极探索、和谐融洽、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改工作系统性和复杂性使教师的压力较大,老师们经常遇到很多的困难、疑惑和问题。如:教师缺乏对教育新理念的认识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尤其是年长的老师;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要求不吻合;教师对如何开展更加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不准;优生与学困生不能兼顾发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如何进行准确的评价等等。

七、文化逐步行成

在改革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逐渐展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小组文化、师生浸染其中,共同成长,全程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校、班级的主人。

课改经验与体会

一、思想引领是前提

课改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观念是否转变,观念的转变需要专家,我们想通过“走出去,多学习”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做思想引领。一旦教师转变了思想,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意义,自觉地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从事教学,学校才会真正走了课改之路。

二、全员参与是关键

学校的课改不是一两个领导,更不是一两个年级或几个班级部分教师的事儿,要想坚定地走上课改之路,必须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深厚的课改氛围,让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成为课改者,让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校的每一朵花草都散发课改的活力。

三、多元评价是保障

学校一改过去传统课堂单一的分数评价方式,二变百分制为星级制;三变“以分数论英雄”为多元评语。多种主体评价,学生、教师、家长;多种评价方式:口头表扬、鼓掌祝贺、介绍成功经验、物质奖励、张榜表彰等。学校坚信“多一种评价方式就多少批人才”的教育思想,充分让学生展示自 7 己,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力,发现学生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常抓不懈是保障

对于每位教师学校专门成立学科小组,让教师在教研组中充分交流了解自己课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及时改进,以此保障在高效课堂的打造过程中少走弯路,让每一位教师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前景瞻望

课程改革我们只是向前走了一小步,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遇到的困难会更多,这不仅是对五中人教改热情的考验,更是对板小全体教师教育理念和专业发展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改革是历史的潮流。我们一定能够把握各种机遇,战胜各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不断取得累累硕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2:板小学校回顾课改历程

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分析我县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抓好新课程改革工作,顺利完成第一轮课改,新课改历程回顾与反思。我经过一个多月的下乡调研,先后深入到全县的20余所中小学,通过听课、评课、座谈、讲座、送教下乡等形式,对我县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1、校长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方向的领导者。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反映在课堂教学上思想观念,无不与校长的领导有关。我们的部分校长长期以来忽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自己成为了学校事务的领导者,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组织不到位,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不高,不能指挥和领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心燥事粗,常规管理抓不细,过程管理抓不牢。致使教师囿于传统的思想和模式,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校长要首先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一个积极的学习者,真正成为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方向的引领者。

2、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工作压力很大,但是缺少有效地办法。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学生,迷信补课,迷信题海战术,自己经常加班加点,也迫使学生加班加点,自己不断重复自己,也迫使学生不断重复自己。课上以传授、讲解为主。也不管学生愿听不愿听,能不能听懂,能不能接受,照本宣科地说完自己的教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贯彻落实,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改变,学生学习无兴趣,甚至厌学。我们认为这是当前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学校和教师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办学的唯一宗旨和目标。

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亟待进一步改进。

1、教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听完一节课后,和教师座谈,我们首先问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有的教师答非所问,有的教师三维目标确定不明确或不准确,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忽略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直接把目标确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失去了本学科根本性的东西。这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不透,对文本解读不够。教学目标出现偏差,直接导致教学方向性错误。如果把文化学科首要教学目标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学生应学会的知识、该掌握的技能就会被削弱。

2、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如果说课改之前的课堂是满堂灌,那么课改后的课堂就大有满堂问之势。本来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然而现在的课堂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许多问题有没有提问的必要值得商讨,判断性提问、叙述性提问太多,“对不对”“是不是”充斥课堂,而思辨性提问太少,“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不能成为问话的主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很少,似乎每节课都是在引导学生寻找几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它的意义何在呢?

3、教师要不断的提醒、追问自己教学的实质是什么,教学反思《新课改历程回顾与反思》。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积极的、能动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在调研中看到的课例有些依然是教师在统治课堂、教师依然是课堂主角,教师没有由“演员”变为“导演”。所以,课改后的课堂首先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选择以交流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运用激励、表扬、欣赏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让课堂充满活力。对课改的新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从口号转变为行为,由行为形成我们的习惯,成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行动。

4、教学手段需要更新和改进。在我们走到的很多农村学校,许许多多教师上课还是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手段还很落后,图书室的图书数量不足,图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仪器也需要更新补充。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配套设施基本齐备,但是能够充分利用的很少,这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利用好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利用好教学仪器,使我们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不断改进。

三、进一步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与措施。

1、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让每位教师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热心去从事好教育事业。

2、提高校长的专业引领水平。采取多种培训形式进一步抓好校长队伍建设,提升校长引领新课程实施的水平。进一步明确实施新课改,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有责任、有义务实质性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增强校长的责任意识。

3.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着力解决课改中的问题。校本教研是伴随着新课改诞生的一种教研形式,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以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教师们通过合作、交流、互动的方式共同解决,共同发展。

4.突破课改瓶颈,探索发展新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课改发展进程的瓶颈。为此,各学校要把开设、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抓,并逐步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使其顺利健康发展。同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学生,取代“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

5.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不断更新完善教学设备。广大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水平,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大资金投入,补充图书和仪器设备,适应教学需要。

6.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教师培训。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开办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学科教师等多层次的培训活动,特别是小学科、薄弱学科的培训。

篇3:板小学校回顾课改历程

一、学校体育近三十年的发展阶段及其标志性成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 各学科研究领域划分的历史阶段均不全相同, 这是因为其实践与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各不相同, 各自的标志性事件也不相同, 各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中划分历史时期的依据或视角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依据改革开放三十年间, 学校体育赖以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应的重大事件, 进而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 1978年~1989年:学校体育科研起步发展阶段

1. 本阶段学校体育发展背景

(1)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历史性决议,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 也为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及体育科技发展迎来了拨乱反正的春天。

(2) 1979年召开的扬州会议, 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式会议。它不但为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而且为之后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 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对学校体育在新时期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规定与要求, 使学校体育发展有章可循, 也为开展学校体育科研提供了法规保证和理论依据。

(3) 1978年, 教育部重新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和《全日制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 明确提出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为首要任务的“体质教育”思想, 为之后的体育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政策的指导。

(4) 1982年9月, 教育部、国家体委等部门颁布了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并主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全面实施。作为我国的一项体育基本制度, 它反映了国家对青少年学生体质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颁布与实行, 有利于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有利于与体育教学密切结合, 确保广大青少年学生持久、经常地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科研领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 随着大部分中小学学年制从十年制延长为十二年制, 教育部经多年研制、论证, 于1987年颁布了全日制十二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这也是为之后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做的准备和过渡。这份过渡性大纲, 总结了自1978年以来,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经验, 较好地反映了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与课程改革成果, 并指导、推动了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的研讨活动。

2. 本阶段的学校体育科研状况

(1) 建立了全国及地方各级的学校体育学术社团组织, 为开展学校体育科研、总结交流学术经验, 提供了组织保证。

1981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 各省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各级的学校体育学术团体, 定期举办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学校体育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培训班。学校体育研究成果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上世纪80年代初, 还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下属的学校体育研究会, 主要配合教育系统各级行政部门, 以中小学体育研究为重点, 开展全国性学术交流、学术咨询、评奖及人员培训工作。

此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后期, 各省市教育厅 (局) 下设学校体育教研部, 部分省市教育教研院 (所) 下设体育教研室 (中心) , 专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从事学校体育的研究、指导与咨询工作。各专业体育院校及师范院校体育系科, 普遍设立了学校体育教研室 (或研究所) ;全国大、中、小学, 都设立了体育教研部 (室) 。体育教师在承担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之外, 也承担学校体育的研究工作。

(2) 创办专业刊物, 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1981年9月, 教育部和前国家体委联合创办了《学校体育》杂志, 现已更名为《中国学校体育》。该杂志由创刊初期的季刊已发展为今天的月刊。它是我国创办时间最早, 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校体育领域的专业性权威杂志, 以指导性、实用性为办刊宗旨, 目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此外, 上世纪80年代, 相继创刊的各专业体育院校的学报及其他刊物上, 大都开设了学校体育方面的专栏, 定期刊发有关学校体育的研究成果。

(3) 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开始培养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生, 旨在为学校体育研究领域提供高层次、专门型人才。

1978年, 北京体育大学率先在全国招收体育理论 (含学校体育方向) 专业的研究生;1979年, 上海体院、广州体院、沈阳体院、武汉体院, 也开始招收学校体育方向的研究生。至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 相继毕业的学校体育专业的研究生, 很快成为学校体育科研方面的生力军与骨干力量, 为之后学校体育科研与理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4) 编写了几版各有特色的“学校体育学” (高校用) 教材。

1982年, 人民体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了全国体育院校通用的第一版学校体育学教材, 之后全国师范院校体育系科联合编写了在该系统内通用的学校体育学教材。

(5) 从1984年开始, 有关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教研机构, 联合在全国经济单列城市组织举行全国性或区域性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 观摩研讨会在参赛的经济单列城市中轮流举行。为全国性现场交流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研究成果, 建立了平台。

3. 本阶段学校体育科研的基本特点

(1) 广大学校体育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各种成果, 为开展研究打下较好的认识基础。

(2) 全国性及地方性学术社团组织的建立, 为在全面开展学校体育学术交流提供了组织保证。

(3) 研究交流的重点, 主要围绕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课余体育活动与学生达标、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几个方面。

(4) 培养高层次的学校体育研究领域的人才、创办刊物、在部分大城市举行体育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等, 都为之后全面开展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 1990年~2000年:学校体育科研繁荣活跃的发展阶段

1. 本阶段学校体育发展背景

(1) 1992年,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同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明确提出, 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 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建设更高速的向前发展;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与物质基础,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体育体系, 并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观念、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的新矛盾、新现象。

(2) 1993年,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明确提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与要求, 特别推出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其内容与手段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必须认真研究、深入探索。

(3) 在总结1979年颁发的两个《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实践的基础上, 经国务院批准, 1990年颁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有关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颁布的最高层次的行政法规, 是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 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极大地完善了学校体育卫生管理体系和法制建设, 也为学校体育研究工作提供了法规指导。

(4) 1990年, 原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试行办法》的通知, 进一步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 以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质, 同时也有力促进了我国学校课余体育工作的开展, 并为研究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提供了新的方向。

(5) 1992年, 原国家教委正式制订、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1997年《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在部分省市试验推行, 以适应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需要。这些新颁布的教学大纲,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就, 也为学校体育教学与课程研究提供了依据。

(6) 自改革开放后的20年,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大加强, 至1998年, 中学体育教师数量达20万人、小学体育教师数量达5万人、大学体育教师数量达3万人, 分别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初、高中教师占总数的91%和70%;全国有近170个体育教育本、专科专业点, 不但为提高体育师资质量奠定了基础, 也为学校体育科研工作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2. 本阶段学校体育科研状况

(1) 以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为核心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学校体育基本理论日益丰富, 并呈多样化发展。

集中体现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 随着对国外现代化教育思想和新的教学理论的引入、吸收, 改革开放后对国外先进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的了解逐渐加深, 以及人们对科学方法论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的学习与掌握, 学校体育从理论层面全面认识、探索有关发展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学校体育思想的证明探索。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 学校体育的学者提出“整体效益论”、“主动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全面教育”、“技能教育”等指导思想, 分别从多学科理论角度、从学校体育的多功能及多元价值角度、从学生享受体育的近期与长期效益等方面, 开发认识学校体育思想。对这一核心理论范畴的研讨, 不但反映出改革开放后的20年, 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也反映出学校体育在树立现代化教育观、人才观、体育观的视角下, 其理论飞跃、繁荣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 对学校体育思想的深入探索及其成果, 为学校体育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与启示。

(2) 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试行办法》的实施效果、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的推广性研究日渐深入, 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研究者多为一线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师, 他们结合日常体育教学及课余体育锻炼工作, 对如何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试行办法》, 提供了操作与管理方面的启示。

(3) 对体育教材的研究、编写, 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术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 专业体育院校、师范院系两个系统的学校体育理论研究者, 在前期学术研讨积累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背景下, 先后编写出版了不同版本的“学校体育学”教材, 主要满足高校培养体育师资人才的课程需求。既有如人民体育出版社、高教出版社集中全国一批专家学者智慧编写的通用型教材, 也有部分学者根据个人不同风格、观点编写的教材、专著。这些教材不但满足了高校在培养人才和课程建设方面的需要, 对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学术研讨、开展实际工作也起到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第二个层面是在教育部“一纲多本”的教材方针指引下, 相关出版社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 组织中小学体育专家研制、编写适合本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材。在此之前, 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极少出现的中小学体育课本, 也因此迅速在较大范围内被使用。进入上世纪90年代, 共推出6套各具特色的中小学体育课本, 并列入教育部制订的学生用书目录。上海、浙江等省市经教育部同意, 编写了适合本地区中小学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保健学科课程标准草案 (或指导纲要) ”, 这反映出国家在对体育课程管理研究方面, 已关注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问题。

(4) 对体育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随新教学大纲的实施不断深入。其成果在这一时期大大增加, 实证研究、行动研究大大增强, 研究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

对体育教学模式、方法与组织形式的研究及改革, 是伴随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而发生的进入上世纪90年代, 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引入日益丰富, 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后, 我国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 相应对教学组织、方法形式的研究, 也以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精神为主, 设计灵活多样、新颖实效、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手段, 旨在以此为途径,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

其次, 对体育教学方法、手段、模式与组织形式的研究, 比之前加强了教学实验实证研究。通过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获得大量实证数据和资料, 增强了方法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及应用性。其研究成果也因此在全国得以推广应用。在方法学理论上也得到更完善的总结与归纳, 分类方法更为多样, 如有按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动触觉、本体感觉分类的各类教学方法手段研究;有按以教师教为主分类, 以学生学习为主及教学结合分类的有关方法研究;还增加了关于电视录像录音、网络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研究。

第三, 对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的研究, 积极借鉴国外的新理论、新方法, 并结合我国学校体育实际情况。如借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日本的小团体教学模式、美国的竞技学习教学模式, 都力求结合我国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进行探索与总结, 先后出现了范例教学, 故事情境教学, 导学式、快乐式教学, 创造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方面, 更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教育学和生物学等多种理论出发, 考察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多种功能, 打破传统单一的按男女、身高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出现了按目标、兴趣、性格、能力、自由组合等多种分组形式, 课堂气氛更生动, 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教学效果明显。

第四, 对中小学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微观。众多学者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出发, 从体育学科与教学的特点出发, 研究强调教材、教学内容对上如何为教学目标、任务服务, 对下如何与教学组织、方法手段有机衔接。对体育教材来源的多样化和丰富性进行了广泛的争鸣, 对体育教材体系、分类的特殊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对如何认识体育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层次性, 如何在大、中小学合理选择、排列教材, 人们在研究中有了更深刻、正确的认识。众多学者一致认为, 过去传统的以竞技化教材体系为主的教学内容, 应向健身、娱乐、民族传统与竞技体育、新兴项目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方向转变, 并最终构建服从和服务于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 富有时代气息, 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需求的全新体育教材体系。

第五, 对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伴随着对体育教材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与模式, 引进大量新的教学评价理论与方法, 并通过教学试验、教学观摩展示评比、基本功大赛等活动, 对研究进行推广、检验。如关于对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评价, 以及对学生体育成绩的综合评价指标与方法等。

第六, 对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的研究大大加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原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共同表彰了100所先进传统项目学校, 1991年两部委又联合下发《全国传统项目学校评估标准及办法》, 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步入正轨, 并在政策引导下积极发展, 成为培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同时也带动学校的课余训练、体育竞赛更加规范的开展。上世纪90年代后, 原国家教委又进一步采取措施, 落实两个条例, 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开展以课间操为主的课余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 都有其特殊的规律, 并因学校条件的不同而表现不同。这一阶段, 一线体育教师、教练员针对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展开的研究达到高潮。

篇4:公司历程回顾

松原市社会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的文化公司,是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市文化新闻出版局领导下,由政府机关轮岗创业干部投资创办的集演艺庆典、企业策划、商务会展、广告设计、礼仪服务、大型活动设计策划实施执行、旅游纪念品开发、办公用品销售等多元文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文化机构,是吉林省文化产业协会会员单位,松原市指定旅游纪念品购物单位。

公司坚持“诚信为本,创新为主,客户至上,服务当先”的宗旨,奉行“扬己之长,博采众优,精益求精,创新发展,优质高效”的经营理念。在创新中求发展,打造经典文化,引领时尚文化,努力架设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谋求双赢的桥梁。公司具有全新经营理念、雄厚文化实力,凝聚着资深文化名人和精明强干的品牌策划、设计人才;拥有众多充满睿智激情的各类型演员和经验丰富、诚实守信的合作团体。公司及其企业精英凭借坚定的党性原则和处事准则,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造诣,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成功案例,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思维模式,博得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信赖和赞誉。多次荣幸地受重托承担市内高端政务活动、大型文艺演出、经贸会展、商务庆典、行业庆祝、企业宣传、产品推广、成果展示等各类活动,为其提供了质量好、水准高、模式新的方案策划行文、流程设计实施、舞台设计搭建、背景设计安装、灯光音响配置、现场景观装饰、节目安排审定、文字撰写统筹、礼仪项目服务、主持人员安排、现场舞台监督、广告设计印务、商务办公用品、特色旅游商品等一系列专业性服务。先后成功地服务于——

★高端政务篇

迎奥运系列活动

——2008北京奥运火炬松原境内传递主会场现场活动

——2008北京奥运火炬松原境内传递倒计时100天庆祝活动

——2008北京奥运火炬松原境内传递雕塑纪念奠基仪式

——奥运城市行-走进松原系列活动之一“传统体育项目预赛”

——奥运城市行-走进松原系列活动之一“传统体育项目决赛”

——奥运城市行-走进松原系列活动之一“大型综艺演出”

——松原市“迎奥运传圣火”百万人签名活动启动仪式

——松原市“移动杯” 迎奥运全市职工千人长跑活动

——松原市“迎奥运”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

——松原市“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社区运动大会

名人与爱心活动

——成龙“松花江环保行动”松原慈善拍卖晚会

——“爱心奉献”松原市抗震救灾慈善义演晚会

——松原市“慈善之光”爱心奉献广场文艺演出

——吉林网通公司巡回“赈灾义演”松原广场演出

——松原市庆祝全国第十八个助残日暨赈灾文艺演出

——松原市“圆梦大学”慈善助学活动

——松原市“爱心送温暖”捐赠物资发放仪式

——松原市“慈善爱心”捐车仪式

——松原市社会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爱心捐款”活动

——松原 “宏康心.蔻波情”爱心捐助晚会

松原建设成果展示活动

——松原市建市十五周年成就展开幕仪式【照片】

——吉林省百年档案巡回展松原展区活动

——“合力创优 打造五城”松原市第一个旅游日展示活动

——松原首届房地产业暨建设成果展示交易会

——松原市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仪式

——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庆典【00000】

——松原市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竣工仪式

——松原市人防工程奠基仪式【照片】

——松原市文化“三馆”建设工程奠基仪式【照片】

——松原市职业技术学院新校舍建设工程奠基仪式

★商务庆典活动篇

——松原市首届汽车展示博览会【照片】

——长春华阳集团松原汽车展示会

——山东威海银滩房地产松原销售中心产品展示会

——长春天府房地产开发公司产品展示会

——长春亚泰装苑有限公司落户松原开业庆典

——松原市江北人防商城开盘仪式【照片070705】、【081101】。

——吉林正望油脂有限公司开业庆典【照片】

——弘宜兴酒店有限公司开业庆典【照片】

——松原网通网站开通庆典仪式

——利发陶瓷有限公司开业庆典

——松原市春天旅行社开业庆典

——前郭县昌通公司车之翼开业庆典【070908】【照片】

——松原市桂圣原肥牛开业庆典【照片081107】【照片】

——郭尔罗斯购物广场周年庆典【照片071026】【照片】

——松原市雅莹旗舰店周年庆典【照片071028】【照片】

★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篇【照片070630】

——“青春中国”第二届全国校园才艺大赛松原赛区选拔赛【照片】

——“金舞奖”舞动中华.全国群众舞蹈大赛松原赛区活动【照片】

——全国少儿校园才艺大赛松原赛区选拔赛【照片】

——中韩艺术节第一届全国校园才艺大赛松原赛区选拔赛【照片】

——松原市“纪念世界人口日”— 关爱女孩.大型广场文艺晚会【照片】 ——松原市“图书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周活动【照片】

——松原消防总队“普及消防知识”专题广场文艺演出

——松原市“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松原建新学校专场

——松原市“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松原育新学校专场

——松原市“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松原市职业技术学院专场

——松原市“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社区文化专场

——松原市“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军民联欢“专场【照片】

——松原市“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松原满族艺术剧院专场

——松原市“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宁江区民族艺术团专场

——松原市“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前郭县民族歌舞团专场等

——松原市职业技术学院师才艺大赛颁奖晚会【照片】

——松原市银鼠报春有奖元宵灯谜赛

——松原市哈达山杯金牛贺岁元宵灯谜赛【照片】

——雁翎个人演唱会【照片】

★大型特色婚礼及民风民情篇

——“迎奥运 创五城”大型集体婚礼【照片】

——侯志强新婚庆典等“浪漫之旅”特色婚礼若干场【照片】

——著名艺术家柏青70华诞庆典等“中华美德”寿星生日庆典若干场【照片】 ——松原市个体私营协会 “庆三八”女企业家联谊会等部门及企业迎新年、庆佳

节联欢会N次【照片】

——“相约玫瑰园”情人节联谊会及“忆往昔”同学友情联谊会等民风联谊会N

次。【照片】

篇5:回顾党光辉历程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时至今日,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全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一切有志青年,都要站在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党的先进性,自觉站在党旗下,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中国共产党的追随者,我对党和国家的美好前景更加充满信心,决心义无反顾地跟随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行到底,并最终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奋斗终身!

篇6:回顾祖国辉煌历程优秀

是谁领导黎民百姓冲破黑暗,迎来光明?是谁带领广大人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是谁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是他们,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共产党人!

犹记得,曾经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在法西斯的枪炮声中惨遭蹂躏。《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成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中国人民要反抗,要斗争,绝不能向侵略者低头。19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在国家和人民最危难的日子里,为了祖国的光明和富强,他们以傲然之气担当天下大义,在血与火的考验下,在烽火连篇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战斗,让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把希望的种子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撑起了一片和平的蓝天,使祖国挣脱压迫的铁链,从民不聊生的封建社会,走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使中华民族的希望重现,使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新中国的诞生历程郑重地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亦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一穷二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基础上开始描绘崭新而美丽的画卷。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十年探索、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华大地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全国上下旧貌换新颜,正在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一五计划完成,汽车动了,飞机上天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具规模,中国人民从此告别了洋货,粮食产量跃居世界之首,“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宣告了西方人在海上架几架大炮,就可以欺凌中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四大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浦东开发,多层次、全方位、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领跑起了中国经济的新时代,打开了国门,引进了外资,“中国制造”、“中国模式”、“中国发展”,震惊了世界,“863”计划的实施,中国有了自己的高科技发展研究计划,港澳的顺利回归,成功举办奥运会,免除了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嫦娥奔月、神州上天、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合作医疗,抗洪抢险......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再次证明是中国共产党铸起了中国的脊骨,挺起了中国的脊梁,带领我们开创了新的辉煌伟业!

篇7:我国QDII发展历程回顾

从2003年我国筹办QDII以来, QDII的发展历经3个阶段, 即筹划阶段、试点扩大阶段、加速发展阶段。

(1) 筹划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政府认识到了实施QDII的必要性, 开始对实施QDII的几个关键问题如投资主体的选择和资格认定、投资市场选择、进出资金监控和投资品种投资比例限制等, 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制定出了若干规则。在试点问题上, 监管部门采取的是审慎态度。

2003年6月17日, 保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挂出《关于保险外汇资金投资境外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指出, 保险外汇资金可投资境外成熟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包括参与境外上市配售、定向配售等方式, 但投资品种仅限于中国企业在境外发行的股票。这个通知显示了我国保险业对于拓宽投资渠道的迫切需要, 是我国准备启动QDII的一个信号。随后, 8月7日, 保监会、人行正式颁布《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首次允许保险公司在核准制下在境外运用外汇资金对银行存款、债券、票据等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四个月后, 也就是2005年1月, 外管局根据该《办法》批准了第一笔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额度——批给了中国平安17.5亿美元。 2004年7月, 在200亿香港政府债券发行中, 内地社保基金通过香港的代理机构参与了债券的认购。据透露, 社保基金和中国人民银行同时认购了金额共10亿港元左右的美元及港元债券, 这是我国QDII迈出的实验性的第一步。

2005年9月11日, 保监会正式发布《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渠道进一步放开。其主要内容包括:保险外汇资金投资境外股票, 只限于中国企业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新加坡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投资总额为付汇额度的10%, 单一股票投资最高可达该股票发行总额的5%。保监会在这个文件中首度把股票纳入了QDII的投资范围——虽然只限于境外上市的国企股票。

2006年5月,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开始实施, 这意味着拥有2000多亿元人民币资产的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正式启动海外投资。

除了社保、保险以外, 其它金融机构也开始涉足QDII领域。2006年3月底,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透露,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作为目前惟一有资格进行受托外汇资产管理的券商, 其首笔受托管理资产300万美元已经获批汇出境外, 在海外市场进行了投资。

(2) 试点扩大阶段。

2006年一季度后, QDII进程明显加快, 针对银行、券商、基金开办QDII业务的暂行管理条例纷纷出台。这由于以下3个主要原因: ①国内股权分置问题大局已定。以深市为例, 截止至06年3月底, 股改市值占比已达到72.9%, 股改家数占比也达到了58%, 故以前对资金流失导致国内证券市场失血的顾虑大大弱化;②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加剧。截止06年3月底, 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750亿美元, 居世界第一。此时, 结合汇改开放QDII进行资本输出一方面可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使外汇储备有序流出, 另一方面也可分散美元贬值带来的风险; ③提高投资效率的需求。据央行统计, 06年3月末,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经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 据中国保监会提供的最新资料, 全国保险总资产已超过1.6万亿, 若按5%的投资比例测算, 中国保险业可投资于海外的资金约有800亿元人民币之多。因此, 开放国外资本市场对提高投资收益率, 分散投资风险和降低系统性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6年4月17日,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关于发布《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标志着QDII完成了从试点到制度的转变。

2006年6月22日, 中国证监会召开QDII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产品评审会, 华安基金管理公司上报的QDII产品方案顺利通过评审, 这也是首家获得QDII资格的基金公司。两月后的8月21日, 证监会发布通知, 批准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正式启动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试点。9月13日, 国内首只基金QDII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向中国内地投资者公开发行。该基金最终募集到认购金额约为1.97亿美元, 并于11月2日正式成立。

6月30日银监会批准首批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资格,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获得了首批QDII牌照。并于7月21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给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东亚银行批下了第一批QDII购汇额度, 分别为25亿美元、20亿美元和3亿美元。6天后, 外管局再度分别批准交通银行 (3328.HK) 、建设银行 (0939.HK) 15亿美元和20亿美元的代客境外理财 (即QDII) 项目下投资购汇额度。7月31日, 工商银行推出首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截止至10月27日, 外汇局在央行5号公告发布之后已累计批出QDII投资额度126亿美元。

(3) 加速发展阶段。

2007年5月10日, 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 (银监办发[2007]114号) , 对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有关规定做出以下调整:将“不得直接投资于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商品类衍生产品, 以及BBB级以下证券”的规定调整为“不得投资于商品类衍生产品, 对冲基金以及国际公认评级机构评级BBB级以下的证券。”

2007年6月28日, 中国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该明确允许保险机构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资金投资境外, 并将境外投资范围从固定收益类拓宽到股票、股权等权益类产品, 支持保险机构自主配置、提高收益, 抵御人民币升值风险。2006年末, 保险业总资产达1.97万亿元, 按照15%的投资比例计算, 将有近3000亿元保险资金可以“出海”寻找投资渠道。

2007年7月5日,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以及《关于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实施。该《办法》及《通知》对QDII准入条件、产品设计、资金募集、境外投资顾问、资产托管、投资运作、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内容及其实施作出了详尽的规定, 共同构成了基金公司、券商QDII业务完整的规则体系。这里最大的看点在于, 投资于境外的股票没有比例限制, 而且可以投资的国家也非常多——按照证监会披露的信息, 目前与证监会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或地区为33个, 涵盖了全球五大洲, 其中既包括中国香港、越南、新加坡、印度等亚洲新兴市场, 也包括美国英国等成熟市场。

至此, 我国QDII进入全面的加速发展阶段。本文认为, 积极推进QDII在我国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市场寻求更大的投资空间、更多的投资机会、更大程度地分散风险, 可以充分分享全球化带来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经济成长。QDII打开了国门, 使中国投资者加入全球资产配置, 参入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 与国际资本共享全球化的利益, 应该说是个既利国、又利民, 必将产生深刻长远的积极作用。

摘要:QDII制度是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中的一项过渡性制度安排, 它是为了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实现其有序、稳妥的推进。近几年来, 我国在引入QDII制度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对QDII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

上一篇:莘县一中高三历史综合练习题下一篇:纸张?什么是纸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