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24-05-20

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用6篇)

篇1: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 划 文 本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满足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规划管理的需要,保

证民营工业区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特编制本控制性详

细规划。

第二条 本规划主要依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苏州工业园区民营工

业区总体规划》及《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编制而成。

第三条 本规划是苏州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开发建设的法定

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遵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第四条 本规划的实施必须是文本和有关图纸同时使用。第五条 本规划涉及的指标是依照部、省、市有关规定和参

考其他城市的经验确定,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江

苏省和苏州市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规划范围界定

第六条 本规划西以西侧40米规划城市干道为界,北以机

场路为界,东、西面以河为界,总用地103.34公顷。1

第三章 土地使用性质分类控制

第七条 规划中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分类代码采用建设部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码》所规定的标准。

第八条 在以地块为整体进行开发时,工业区干道所规定的街区不得进行变更。次级道路所限定地块的变更,须经

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次级道路所限定地块内的细分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允许调整,但其规模必须符合图则中

所规定的指标总量控制要求。

第九条 开发过程中,因工业区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经园区

规划划主管部门批准,可有条件地变更某些地块原定的土地用途。表一说明了各地块允许设置、不得设置以及

须经过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方可进行的用途,规划主管部

门在批准时可附带一定的条件。

第十条 禁止在规划区内开办污染环境的项目;控制高耗电、高耗水等浪费资源的项目;限制社会效益不高的项目。尽

量引进污水排放量小的企业。

第十一条 在进行表一中所载准许用途时,必须同时遵守其它

一切有关法则规定,以及有关政府契约条款的规定。第十二条 现有建筑的用途与图则所标定不符时,暂不须立即

更正,但若将建筑或土地全部或部分改作与现有用途有

别的另一用途时,则各用途必须与规划所规定的相符。第十三条 图则中确定的公共绿地及市政配套设施用地,严禁

改作其它用途。

第四章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第十四条 各地块开发时,用地规模、容积率、建筑密度、建

筑高度和绿地率必须符合图则所规定。

第十五条 工业区内容积率,控制下限,建筑密度控制上限,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第十六条 同一地块内,不影响周围环境的前提下,经规划主

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减少建筑密度而提高容积率。

第五章 建筑后退红线控制

第十七条 各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必须符合图则中的规定,后

退相邻基地红线距离,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

要求。

第十八条 一般地段建筑后退道路不少于5米,后退相邻地块

各不少于5米,具体见图则。

第十九条 凡对周围环境有噪音、烟尘、震动、辐射、强电磁

场等干扰的建筑物,其后退相邻地块红线的距离应符合有关文件规定。

第六章 建筑间距与高度控制

第二十条 任何建筑间距应符合消防、卫生、环境保护、城市 3

设计、防灾、通风和工程管线埋设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第二十一条 打工楼地块建筑日照间距按1.2以上控制,其它建

筑日照间距暂不做规定,由园区规划局项目审批时再做

补充。

第二十二条 两边建筑之间侧距,多层最少为6米,高层最少为 13米。建设单位要在上述侧距通引自备车辆,侧间距还

需增加。如需设置消防设备,由消防部门协同规划主管

部门确定。

第二十三条 工业区建筑层数一般控制在5层以下,特殊情况下

应符合图则的高度控制规定。

第七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二十四条 规划区道路按外围道路,小区主干道,小区次干道

划分,道路控制点座标详见图则。

有关道路红线宽度规划控制如下:

主干道路红线宽度24米

次干道红线宽度12一18米

支路为8米

以上道路断面形式见图则。

第二十五条 各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位置必须符合图则中的有关规 定。

第二十六条 工业区外围道路上禁止各单位开设机动车出入口。第二十七条 各地块应根据有关规定配建停车场(库)。4

第二十八条 工业区内人、车流集中的公建必须留出足够的人流

疏散广场。在公共活动场所和人行横道处须考虑无障碍

设计。

第八章 配套设施规划

第二十九条 各地块内的市政公共配套设施是必须提供的基本设 施,不得随意减少。

第三十条 社会管理机构、服务中心、工商税务、卫生、文化

活动室等设施与其他建筑合建,不宜单独占地。第三十一条 垃圾站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第三十二条 公共厕所在小区主次干道上按400米左右间距设置,每处用地面积60平方米左右。

第三十三条 消火栓分布沿小区主干道双侧错开布置,其它道路

上单侧布置。

第三十四条 公共绿地指为工业区提供户外游憩活动的集中绿

地,在绿地内允许修建游憩设施、建筑小品、雕塑等。

但其建筑的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公共绿地的20%。

第九章 市政管网规划

第三十五条 工程管网的设置标准满足工业区开发建设需求,其

规模适当留有余地。

第三十六条 工程管网包括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电讯、有 线电视、路灯等六类管线。第三十七条 管网铺设原则上均为地下埋设。

第三十八条 在近期建设个别工业项目中,要求适当考虑自备系

统,以保证近期基础设施系统滞后情况下,工业项目正

常运转。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规划采用苏州坐标1985国家高程基准。

第四十条 本规划由园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四十一条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施行。附录1:地块指标控制表 附录2:

附录3:

名词解释及有关技术规定

1、地块:以区内道路红线、河道蓝线和不同用地性质界线 所划分出的城市用地。

2、建筑容积率:一定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 积的比值。总建筑面积

容积率=─────

总用地面积

工业地块按0.3下限控制,其他地块可适当提高,但必

须保证管理中心突出地位。

3、建筑密度:一定用地范围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总用地

面积的比率。

地块建筑基地面积

建筑密度=────────(%)地块用地面积

工业地块原则上按35%上限控制,交易中心以及其他公

共服务设施地块,考虑其空间形态要求以及开发经济效

益,可给予适当提高。

4、用地红线:按规定的审批权限批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

管部门核定的建设项目的土地使用界线。

5、道路红线:由规划确定的道路用地横断面宽度的边界线。

6、建筑限高:建筑高度的限制,主要突出工业区空间形态

和景观要求,工业建筑限高一般以5层为上

限,交易中心适当降低。

11

7、绿地率:规划区范围内各类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厂旁

绿地、专用绿地)的总和占规划区用地的比率

(%)。以30%为下限,中心区各类用地可适

当降低。

8、出入口方向:为保证工业区交通运输的要求而规定,出

入口规定方向为机动车进出地块开口方向,尽可能避免直接在24米主干道上开口。

9、建筑后退红线:建筑物退线包括建筑退缩用地边界和建

筑物间距。为了保证安全要求和避免相

互干扰,地块邻近道路的一侧,以及相

邻地块之间必须遵守一定的退线要求,地块退后道路红线不小于5米,相邻地

块各退不小于5米。

10、相容性: 指建设项目性质与《图则》规定的地块土

地土地使用性质相合或相矛盾的程度。附录4:文本用词说明

为便于在执行本细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 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应首先这样做的:

12 正面高速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4、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

苏州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

规划说明书

为了确保工业区开发建设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确保工业区 每一分期功能与空间的完整性和滚动开发的可持续性,遵照合理 开发、节约用地的原则,本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近期建 设用地作出进一步规定,对近期建设各用地提出具体要求。

第一章 基本情况

民营工业区位于苏州市市区以东、斜塘镇镇区以南,斜塘镇 镇域范围内。工业区北靠机场路,西以弥陀河为界,用地包括斜 塘镇斜塘、庙浜两个行政村以及斜步村的3个自然村,全区总面 积2.22平方公里。

截止1996年底,区内现有住户700户,总人口2120人,区内 现有村小2所,村卫生所1处。

第二章 规划依据和原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3.《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总体规划》

4.《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二、规划原则

1.结合考虑、统筹安排,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

是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2.依据国内有关规划原则和要求,合理借鉴成功经验,科学安排各项指标,为各地块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增强

适应发展中不可预见因素的能力。

3.加强公共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效率,为民营工业区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4.注重改造和开发的效益,发挥规划控制对经济调控的杠

杆作用,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保证开发建设的现实性与规划实施的可行性。

5.尊重利用自然地形条件,严格环境保护措施,控制生产

污染,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第三章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北以机场路为界,西以西侧规划的40米道路为界,东面以规划整治后南北向河道为界,南面以整治后东西向第二条 河道为界,全区总面积103.34公顷。

第四章 总体布局

民营工业区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民营为主体,社会 公益事业相配套的现代经济区。

根据工业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本次规划用地以工业为主体,同时包括交易中心、管理中心以及公园等工业区公共配套服务设 施,用地功能相对单一。

一、空间形态:

民营工业是改革导向的大趋势,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 组成部分,因此民营工业区的建设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和高效 益的原则。本次规划中的管理中心是民营工业的象征和标志,是 整个工业区的制高点。无论是建筑体量、建筑高度都应重点突出。在管理中心的东面则为整个工业区的中心区所在,中心区的建设 应以其新颖别致、建筑空间的开闭等设计手法,构成工业区的景 观风貌和全新的工业区形象,形成工业区空间形态的主旋律。通 过管理中心以及中心区的建设,辅以沿街绿化和大面积公共绿地 的设置,协同构成工业区起伏舒展和收放自然、富有变化的空间 形态。

二、土地使用:

本次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以深化,规划对公建用地进 行调整,适当减少交易市场用地和其他公建用地,增加工业用地,规划以原总体规划道路骨架为依据,确定北部综合工业区、南部 工贸区、中部为中心区的规划布局。规划中除对各项用地面积、开发强度、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等明确规定外,还对垃圾 站、公厕等设施作出了明确规定,保证建设、管理的可行性和可 操作性。

1.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为规划的主体,用地面积72.26公顷,其性质主要

为1、2类工业,绝对禁止有污染的3类工业出现,充分利用河 道、道路绿化改善工业区内部环境。

2.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除中心区集中设置的交易中心和管理中心外,沿中心区东西向主要道路设置邮电所、医疗站、银行、少量餐饮 以及农贸市场等小型公共配套设施,满足企业员工日常生活需要。

3.市政设施

规划范围内设变配电所3个,污水提升泵站一处。每400 米 设垃圾站和公共厕所,用地由开发地块提供。同时在管理中心设 环卫所,为环卫工人提供休息场所。

4.绿化用地

绿化用地除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公共绿地外,其他主要为沿河 沿路绿化。沿西侧40米道路留出不小于10米的绿化隔离带,沿主 次道路绿化不小于5米,沿支路绿化不小于3米。

三、地块划分:

为方便规划管理,根据民营工业区开发的实际情况,规划以 道路河道以及不同用地性质地块界线为依据,将规划用地划分三 个区71个地块,地块用地面积,以1ha为标准上下浮动。第五章 道路规划

规划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结合工业区的开发的实际对北面综 合工业区内道路线型给予适当调整。增加下一等级道路,宽度为 8米,除交通需要外,主要道路尽可能减少工业地块直接开口。4

工业区道路一般道路交叉口的缘石半径不得小于12米,其中 16一24米主次干道考虑集装箱车辆通行要求,缘石半径不得小于 18米。

规划中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由单独设置的公共停车场解决,各单位停车场自行解决。

第六章 河道整治规划

在保证地表径流和泄洪通畅的前提下,规划对工业区河道进 行疏、拓、砌、通、改等综合治理。为保证河床不作过大移动,除部分河段外,一般河道整治前后中心线不变,整治后河道走向 控制点坐标按图则执行。规划河道蓝线宽度按50米、45米、40米、30米四个等级控制。河道两侧设5米河道防护带,河道防护带一 般用于设置植树带,根据沿河造景的需要,允许用作相关用途,但禁止非造景用途占用河道防护带。

第七章 工程管线

1.给水

⑴水源:依据总体规划论证意见,民营工业区供水与园区

供水系统并网,使用园区水厂的水源。

⑵规模:预测如下表

⑶管网布置:工业区内给水干管由西边园区40米纵向干道

接入工业区内,40米干道上给水管管径采用∮600管,工业

区主要干道上敷设∮400管,其它干道敷设∮300管形成地块

间环网布局。给水管采用PVC新材质。消防用水与工业给

水管合用同一管道。沿道路每间隔80米设置一个消防栓。

2.排水

工业区内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制。

⑴雨水:雨水排放采用就近入河的原则,雨水量估测按苏州

地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2887.45(1+0.794lgp)q=──────────────(立方米/秒·公顷)(t+18.8)0.81 其中:q为降雨强度(立方米/秒·公顷)p为重现期 采用p=1年 t为降雨历时(分钟)民营工业区内河道密度较大,分布较均匀,可以满足自

己径流要求。

雨水管管径主干道雨水管不小于∮450。雨水管主要敷

设在道路中心线的东、南侧。

⑵污水:污水量按给水量的80%考虑污水处理率达100%,计

污水量为0.94万吨/日。污水排放由东、西两侧向中间;

由南向北最后排入斜塘镇污水处理厂。污水管沿道路中心

西、北侧敷设。最小口径不小于∮230,截流干管一般为

∮450,最大为∮800,中间规划两个污水提升泵站以保证

污水排放。

3.电力:工业区内全部规划电力电缆

工业区内北部现已建成10KV1#变电站,现正拟建2#变电

站,依据园区供电局的设想,建成后的2#变将是一个带

有环网室的总开闭所,向启动区供电。依据这一设想规划

考虑在中部及南部各设一个类似于2#变电站功能的变电 7

站向各个地块工厂供电,以保证1.1km2用地范围内的供电要求。

工业区内供电提供规划按300kva/ha估算,总用电负荷

为30兆瓦,依据供电局设想若一个工厂能达到200 一300kva 就设立一个专变,由总开闭所直接供电到厂,规划中每个地

块工厂的面积基本上为1公顷左右,即每个地块用电预测为 300kva左右,故规划中每个地块均设一10kv变电站,以便于

管理。若有些工厂用电量较小规划则建议将其纳入标准厂房

内和其它用电量较小的单位合用一变电站。

电力电缆一般敷设在道路侧石外东、南侧

4.路灯

所有道路均需敷设路灯管,每间隔15一20米设一灯柱,路灯线与电力电缆同侧敷设。

5.电讯、有线电视

工业区内邮电通讯将由斜塘镇镇区中心支局承担,因而

电讯电缆及有线电视将均由斜塘镇引入。电讯电缆和有线电

视线同侧敷设,均敷设在道路侧石外西、北侧。

6.燃气

工业区内不再考虑供热需求,规划建议采用瓶装液化气

解决工业区内的燃气需求。

7.管线综合规划

管线综合布置见各道路横断面图。

篇2: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下,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我市医药制造产业更好发展,促进修文县扎佐镇医药工业园用地健康有序地进行开发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制定本规划。第二条 规划的主要任务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综合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对具体地块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提出控制指标,作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凡在本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各项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第三条 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二)确定各地块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四)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五)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第四条 本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消防通道、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第五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组成。图件由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规划说明、基础资料和研究报告收入附件。其中文本和图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六条 本规划经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自批准之日起严格执行。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如需作出修改或调整,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第七条 本规划具体内容由贵阳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章 规划功能定位及目标 第八条 总体定位 将扎佐医药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具有一定竞争力、以医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性园区。第九条 建设发展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工业园区的总体建设部署和要求,扎佐医药工业园的建设应达到二类工业园区的建设标准,实现园区“六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公路、通讯、供气、场地平整)。第三章 规划用地布局和功能结构 第十条 规划范围和用地规模 扎佐医药工业园位于贵阳市扎佐镇区南部,西临210国道、北接扎佐镇中心区,西邻川黔铁路、贵遵高速公路,南邻贵阳高尔夫。规划总用地468.10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348.82公顷。

第十一条 用地功能和用地结构 扎佐医药工业园用地以医药产业用地为主,兼有行政管理用地、科研孵化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为园区生产配套服务的其它建设用地。园区分为中成药制造、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四类产业分区;两个综合服务区;一个科研孵化区;一个仓储物流区。

第十二条 产业用地规划 园区规划各类医药制造产业用地217.25公顷,其中:中成药产业用地103.01公顷,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业用地65.02公顷,生物制药产业用地15.75公顷,保健食品产业用地33.47公顷。

第十三条 居住用地规划

1、村民安置用地规划

规划在园区西北部、与扎佐镇区临近的居住用地中进行村民安置,用地面积为1.70公顷。

2、职工住宿用地规划

规划园区西北部的居住用地作为职工住宿用地。

3、保留园区内的万江机械厂家属区的居住用地6.32公顷。第十四条 科研孵化用地规划 园区中部规划科研孵化用地15.61公顷。第十五条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园区公共设施用地包括:行政办公用地12.45公顷;商业服务用地9.83公顷;文化娱乐用地0.33公顷;教育科研用地25.81公顷。第四章 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节 各地块使用性质的划分和适建要求 第十六条 地块划分 园区分为5个大地块,52个小地块,采用大地块—小地块两级划分形式,如01-01。01地块:位于园区北部,主要为园区管委会行政办公用地、110KV易街变电站用地、居住用地、入口景观绿地、园区商业金融用地、生物制药产业用地及部分园区科研用地;

02地块:位于园区中北部,主要为贵州林校用地、扎佐林场办公用地、中成药制造产业用地及部分园区科研用地;

03地块:位于园区中西部,主要为中成药制造产业用地; 04地块:位于园区西南部,主要为保健食品产业用地及部分中成药制造产业用地;

05地块:位于园区东南部,主要为行政办公用地、园区商业金融用地、中成药制造产业用地、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业用地。第二节 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 第十七条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因地制宜,合理布置,节约用地,并符合国家现行的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第十八条 严格执行国家工业建筑设计规范,工业项目建设应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缩短工艺流程,节约使用土地。园区内厂房建设以多层标准厂房为主,对适合多层标准厂房生产的工业项目,应全部进入多层标准厂房,以实现土地经济合理集约化利用,充分体现园区风貌特色。第十九条 工业企业厂区及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形宜规整,厂区内建筑群体的平面布置应与空间景观相协调,并应结合产业区规划及厂区绿化,提高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整洁的工作环境。第二十条 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气象条件,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高温、热加工、有特殊要求和人员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第二十一条 工厂、仓库应设置消防车道。一座甲、乙、丙类厂房的占地面积超过3000㎡或一座乙、丙类库房的占地面积超过1500㎡时,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如有困难,可沿其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或设置可供消防车通行的且宽度不小于6m的平坦空地。第三节 建筑物间距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建筑间距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绿化、安全、工程管线埋设、建筑设计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第二十三条 工业建筑的间距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工业建筑耐火等级等,确定厂房及仓库的(防火)间距。单、多层厂房、库房之间的间距最小一般不应小于10米,高层厂房、库房之间及其与其他厂房之间的间距,最小一般不应小于13米,并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2001修订版)》的有关规定。第二十四条 非工业建筑间距按《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第二十五条 挡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间距,在无地质灾害影响下,应满足住宅日照、通风、防护、消防的需要;高度大于2米小于6米的挡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5米,下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3米;高度大于6米的挡墙应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得小于1.5米。第四节 建筑退让距离 第二十六条 建筑物沿城市道路、公路、河渠、排水干线、人防设施、电力保护区及用地边界修建时,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规定。特殊工艺工业厂房及未涉及退让距离的构筑物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第二十七条 建筑物沿用地边界修建,应按规定的建筑间距的一半或按相邻建筑的间距需求退让,不开窗的山墙沿用地边界布置时,应按5米和满足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要求退让。第二十八条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指建筑物最外缘部分至道路红线的最近距离,按《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第二十九条 沿高压走廊两侧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在高压走廊保护范围以外。保护范围规定见空间管制规划。第三十条 地下建筑应按用地边界退让3米以上修建。地下建筑临城市道路应参照高度24米以下地面建筑临城市道路的要求退让。第五节 工业用地集约使用 第三十一条 凡新建的建设项目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按图则《规划控制指标一览表》的规定采用,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第三十二条 为促进园区工业项目集约合理用地,提高集约利用土地程度,从严控制供地,确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等5项控制指标,为单一否定性标准,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同时符合这5项用地指标。

1、投资强度:园区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号)确定,根据工业产业门类、修文县的城市划分等级,医药制造产业一般不得低于1175万元/公顷。

2、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建筑密度不得低于30%;容积率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号)确定,根据工业产业门类、考虑提高园区土地的利用价值、以及园区用地供应相对紧张的现状实际医药产业下限一般不得低于0.8。

3、各工业项目用地中集中建设的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设经营性项目,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中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4、绿地率: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厂区绿地率,工业企业内部原则上不得安排绿地,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工业项目用地绿地率最高不得超过20%。第三十三条 园区内工业项目应集中建设,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缩短工艺流程,节约使用土地。对适合多层厂房生产的工业项目,应建设或进入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工业项目用地的使用强度和使用效率。工业建筑物层高超过8米的,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第三十四条 工业建设项目的规划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为下限控制指标要求,上限不限;绿地率为上限控制指标要求,下限不限;根据工业项目建设需要,可以局部超出建筑限高,以鼓励工业用地集约使用,鼓励建设多、高层厂房。第五章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第三十五条 道路系统规划 园区道路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园区城市主干道:镇区环线,红线宽度20米。

园区主干道:210国道,红线宽度20米;药业大道,红线宽度30米;万江路南段,红线宽度20米;药兴路,红线宽度20米;希望路,红线宽度24米;展望路,红线宽度20米。

园区次干道:振兴路,红线宽度18米;振药路,红线宽度18米;展望路,红线宽度16米。园区支路:红线宽度12-16米。

第六章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三十六条 行政办公设施规划 规划在园区设置园区管委会,用地面积1.79公顷;园区行政管理机构,包括园区派出所用地,用地面积0.62公顷。第三十七条 商业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在园区设置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以及园区市场设施,用地面积9.83公顷。

第三十八条 文化娱乐设施规划

规划在园区设置文化娱乐设施用地0.33公顷。第三十九条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规划在园区设置医疗门诊一处,附设于园区中部商业用地中,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第七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一节 给排水设施规划 第四十条 给水设施规划

1、用水量标准

居民综合生活用水量:200升/人.日 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75 m3/公顷.日

2、用水量预测

园区最高日用水量1.88万m3/日,平均日用水量1.34万m3/日。

3、供水水源及水厂

近期采用高潮水库水源、中远期采用革老寨泉水、远景采用清坑地下泉水、西冲地下泉水;中远期高潮水厂规划供水规模2万m3/日、远景规划供水规模4万m3/日。

4、供水管网规划(1)供水分区

将园区划分为2个供水分区:供水低区及供水高区。供水低区:扎佐林场东侧山脉以西及以北地区、210国道沿线区域,主要由龙王寨、龙王寨2号高位水池重力供给。供水高区:扎佐林场东侧山脉以东及以南地区、210国道沿线区域,主要由中途加压泵站及二级及二级2号高位水池供给。(2)供水管网规划

在工业园区建设区域道路的同时建设区域给水管,给水管连接成环状管网,以保证供水安全,然后由枝状配水管配至每个地块内部。给水管道沿道路敷设,给水管道在30米以上道路双侧布置,30米以下道路单侧布置。在≥DN100管上按不大于120米间距设置市政消火栓,保证消防供水安全。(3)供水调节设施

保留现有两座高位水池,规划新建两座:龙王寨2号高位水池(容量2000m3,池底高程1345m),二级2号高位水池(容量2000m3,池底高程1400m)。

第四十一条 排水设施规划

1、排水体制

严格按雨、污分流建设片区排水系统。

2、排水分区

以浪潮河、珍珠河构建工业园区排水系统主骨架,园区污水分别排入浪潮河、珍珠河截污沟,雨水排入河道。污水由扎佐下游规划新建的扎佐污水处理厂处理。

3、污水工程规划(1)污水量预测

规划区污废水总量1.07万m3/日。(2)污水管网规划

工业园区污水(含生活污水、处理后的生产废水、污水)经污水支管、干管、主干管、截污沟集中收集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管原则布置在人行道或慢车道。(3)污水处理规划 ①污水排放标准

在规划区排放的生活污水,要求必须经过化粪池等初级处理构筑物处理方可排入园区污水系统,医院的污水必须经医院消毒池杀灭病原菌后方可排入城市排水系统。工业废水的排放,执行我国“三同时”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工业废水原则要求自行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方可排入雨水管渠或水体。②污水处理厂规划

扎佐镇污水处理厂规划选址在扎佐镇北部扎佐河旁,规划处理规模2万m3/日,分期建设,一期处理规模1万m3/日,二期1万m3/日,处理后的污水作农灌或工业回用,主要服务范围为工业园区及扎佐镇。

4、雨水工程规划(1)雨水量计算

雨水计算采用贵阳市暴雨公式

1887(1+0.707lgP)q=──────────

(t+9.35P0.031)0.695 重现期: 排水干线 P=5年 排水支线 P=1-3年

径流系数:建设区Ψ=0.85,绿化Ψ=0.35(2)雨水管道规划

雨水由雨水支管、干管、主干管(沟)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雨水管原则布置在道路的人行道或慢车道上。第二节 电力电信设施规划 第四十二条 电力设施规划

1、负荷预测

预测工业园区年电力负荷30MW,用电量1.65亿KWh。

2、供电电源

110kV易街变为园区主供电源,规划容量2×50MVA,同时为保证供电可靠,规划新建一回220kV扎佐变—110kV易街变的110kV扎易Ⅱ回。

3、电网规划

近期改造和完善工业园区10KV配电网,形成环网供电,采用环网结线开环运行,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灵活性。10/0.4KV变配电设施应设置于负荷中心,以箱变或户内变配电所为主,0.4/0.23KV低压供电半径不宜大于250米。

工业园区主干道道路照明应采用高效节能型灯具,照度达到10-20lx,由专用回路供电,集中控制管理。

规划范围内110KV、35KV现状及新建电力线路采用架空敷设,10KV电力线路在新建设区结合道路建设采用电缆沟(管)埋地敷设,10KV电力线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东、南侧。第四十三条 电信设施规划

1、预测固定电话装机为4500门,电话普及率达50门/百人。

2、保留管委会电信模块局2000门,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规划在园区东部服务区新建电信模块局3000门,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3、在规划范围电信线路全部采用电信电缆或光缆沿电信管道埋地敷设,电信管道布置在道路的西、北侧,其中沿主干道12孔,次干道6孔。

第三节 燃气设施规划 第四十四条 燃气工程规划

1、燃气负荷预测

序号 用户类别 耗气量(Nm3/日)1 居民用户 2100 2 公建用户 840 3 工业用户 7756 4 未预见量 535 总计 11231

2、燃气气源

规划近期利用沙文液化天然气接收储配站供气,远期由规划新建三元高中压调压站供应压缩天然气。

3、调压站规划

工业园区共设置中低压燃气调压站2座,每座占地面积50平方米。工业用户设置用户专用调压站。

第八章 空间管制规划 第四十五条 园区空间管制主要涉及城市黄线、城市绿线的控制。

城市黄线主要是指110KV易街变电站,用地面积1.00公顷;3处垃圾转运站,用地面积0.70公顷;集散广场,用地面积0.78公顷;园区范围内35KV易磨线,按电力线两侧各10米控制。

城市蓝线主要涉及主要涉及珍珠河河道蓝线,按河道中心线两侧各5米控制;沿河建设时,建筑物建筑红线应退让河道保护绿线2米。城市绿线主要涉及园区内保留林地的保护控制范围;珍珠河河流保护带,按河道蓝线两侧各7米控制;园区内规划的各类城市绿地的用地范围。

第九章 综合防灾规划 第四十六条 消防规划

1、消防设施规划

规划利用扎佐消防站保证园区消防安全。

2、消防给水

(1)结合给水规划,在建设区形成环状管网,增大供水能力,保证消防时供水的安全性。

(2)给水管网供水压力要保证市政消火栓流量不小于10升/秒,压力不低于100KPa。

(3)增设消火栓,新建和改造的道路的配水管上均应按120米间距配套建设市政消火栓。

第四十七条 人防工程规划

1、坚持“平时使用方便,战时满足要求”的原则,在平战结合方面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2、人防工程建设规划 结合区域建设修建平战两用防空地下室。平时作为商场、地下通道、停车场等,战时作为人防疏散及掩蔽系统。

第四十八条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规划范围内工程地质情况良好,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无明显地质灾害点,但仍应作好相应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2、工程建设加剧、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预测评估:

①规划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工程建设不会加剧现有地质灾害。②大规模切、填方等工程建设有可能引发切方边坡滑坡、崩塌、填方边坡滑坡等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至大。

3、地质灾害防治 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①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②相关部门在审批项目时,要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为审批的一项重要内容。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中,尽量根据地形调整场坪标高,降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③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应与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对开展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相关建设项目进行检查,确保评估工作中提出的防灾工程措施在建设过程中得到落实。④施工前做好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查明岩土体性状、地下水埋藏深度以及隐伏岩溶发育分布情况等,对不利因素采取有效工程措施进行处理。⑤严禁埋压、圈占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

第十章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四十九条 大气环境控制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划将园区全部划为二类环境质量功能分区,规划执行二级标准。第五十条 水环境综合保护

园区所有污水均截流至规划的污水处理厂,使废水排放达到《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于2008年8月1日执行)

中的标准,并按照此标准执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第五十一条 声环境控制规划 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划将园区分为三个噪声控制区:行政管理、科研孵化及服务配套等区域为二类噪声控制区,噪声控制标准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工业区为三类噪声控制区,噪声控制标准为:昼间65分贝,夜间55分贝; 210国道两侧区域为四类噪声控制区,噪声控制标准为: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第五十二条 固体废弃物处置规划

园区规划3处垃圾转运站用地。园区生产产生的工业废渣,应采用生态学原理,提高废渣综合回收利用,禁止随意堆放和外泄,对不能回收和利用的工业废渣应先在园区进行集中收集,再选择专用的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一般固体废弃物实行控制区统一管理,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第五十三条 林地保护规划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禁止占用规划划定的林地保护范围,应采取有效的园区绿化建设措施,提高园区绿化水平,将园区建设成为绿色、环保、健康、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的优质工业园区。

第五十四条 园区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限值 第五十五条 预防、减轻园区不良环境影响的管理措施

1、凡园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引进等项目,必须执行国家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必须选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技术、设备;必须执行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规定。

污染治理项目与主体工程没有同时竣工的,环境保护设施未经环境保护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强行投入生产或使用。

2、从事园区医药工程设计的单位,在设计中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从工艺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对工艺上不能解决的污染要采取先进的防治措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园区行政管理部门在安排和审查新建、扩建、改建、引进等项目计划时,对与主体工程有关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所需资金、设备、材料、必须同时列入计划,切实予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得以任何借口,挤掉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的资金、设备、材料和施工力量。

第五十六条 预防、减轻园区不良环境影响的治理措施

1、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业,必须有治理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2、各企业要加强管理,开展技术研究,搞好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回收各种资源,提高原料、燃料利用率。

3、企业在原有生产基础上进行扩建、改建项目时,原有污染问题应一并解决。

4、企业必须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更新改造资金用于治理污染。

5、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或产品要限期治理。未经治理或治理后未达到国家或地方有关标准时,不得扩大生产能力。

6、各企业所排放的废气、烟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使其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7、各企业所排放的废水要做到清、污分流,分别处理,提高复用率;对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必须治理并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严禁采用渗井、渗坑等办法排放,确保园区内水体不受污染。

8、各企业要加强废渣的治理,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的有关规定,禁止任意排放和丢弃。

9、所有噪声大、振动大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要采用消声、隔声、防振装置,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

10、一切产生粉尘的生产岗位,要提高设备的密闭性和采用除尘、吸尘装置,使环境大气中的粉尘含量符合环境质量标准。

11、在生产中使用放射性物质以及汞、砷、铅、镉、铬、氰化物等有毒物质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严加防护、管理和控制,防止污染环境。

12、在治理污染物的过程中,不论是排出厂外,还是转让其他单位加工或使用,应经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防止发生二次污染。第五十七条 预防、减轻园区不良环境影响的生产管理措施

1、各企业必须根据国家颁发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各生产车间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指标,列入技术操作规程,作为经济责任制的考核依据。

2、企业应切实管好、用好污染治理设施及环境保护装置,保证正常运行;发生故障时,要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停止生产),防止发生污染事故。

3、各企业的环境保护装置是固定资产的组成部分,要按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不经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和环境保护部门批准,任何人不得决定停用、拆迁、报废,财务部门不得销账处理。

4、各企业要搞好环境监测,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评价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事故隐患的管理,防止事故隐患的爆发。

5、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的企业,对主要污染物的性质,污染事故隐患的类型及可能爆发的因素,应制定污染事故的防范、应急措施、建立紧急救援组织。

第五十八条 预防、减轻园区不良环境影响的机制保障措施

1、园区行政管理部门应设置环境保护专职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园区内大中型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及监测站;小型企业应设置相应的环境保护专职人员。

2、园区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责是:

(1)认真贯彻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令,执行地方政府、上级主管机关的有关法规、条例等。监督园区内企业对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情况,并负责组织制订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实施细则。(2)负责组织编制园区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协助主管领导组织、实施。

(3)配合科技部门制定园区环境保护的中长期科研规划和计划,组织鉴定和推广环境保护科技成果。

(4)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对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规定的执行情况,参加园区内新建、扩建、改建项目计划任务书(方案)、可行性研究、扩初设计审查以及引进项目或装置中有关环境保护技术方案的确定和竣工项目的验收工作。

(5)组织环境保护技术情报、科研信息的交流,在园区内推广先进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

(6)领导园区内的环境监测业务工作,建立环境保护技术档案。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第五十九条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科学决策和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引导园区建设健康发展。第六十条 审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向社会公布,接受人大、政协、公众和上级部门的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建设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查处。第六十一条 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严格实行“一书两证”制度。理顺管理体制,严格建设和管理程序,坚决查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严格控制本规划划定的城市公共绿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侵占。对擅自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或法律责任。第六十二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融资平台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出让为条件,实施特许经营,采用BT、BOT、BO、独资、合作等形式,大力引进各类资本投入;充分激活民营资本,多方直接融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投入,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投融资体制,采取政府投资引导、市场化运作、银政企合作等融资模式,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第六十三条 建立利益平衡和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共同开发、园区共建,建立合理的利益平衡和共享机制,合理划分税收分享比例,营造良好的产业建设和投资环境。第十二章 附则 第六十四条 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以黑体标识。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审查建设项目,不得违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应当按照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十三章 术语解释

1、高层建筑: 公共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低于100米的建筑。

2、高层工业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厂房、库房。

2、建筑密度: 一定地块内的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地块面积

3、容积率(FAR): 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现行的容积率是指建筑物地上建筑面积与该项目规划使用土地面积之比。地下建筑作为设备、车库时面积不计入容积率。计算公式:FAR=建筑总建筑面积/地块面积

4、绿地率: 规划用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与该建设项目规划使用土地面积之比。计算公式:建地率=绿化用地面积/地块面积

5、建筑间距: 两幢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6、地块界线: 某个地块建设项目实际的建设用地范围,其围合形成的封闭地域。

7、建筑后退道路红线: 建筑沿道路部分(整体或局部)的建筑外边界后退道路红线的水平距离。

8、建筑红线: 指规划建筑的外框线及尺寸,以及规划建筑外框线与相临城市道路、相临建筑间距的控制标注。

9、投资强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公式:投资强度=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项目总用地面积。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

10、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当无法单独计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占用土地时,可以采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重计算得出的分摊土地面积代替。

附表1 修文县扎佐镇医药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用 地 汇 总 表 序

号 类 别 名 称 现 状 规 划

面积(万㎡)占总用地比例(%)面积(万㎡)1 总用地 468.10 100 468.10 100 2 城市建设用地 118.49 27.4 348.82 74.5 3 水域及其它用地 339.61 72.6 119.28 25.5 其

中 水域 0.64 0.1 1.2 0.3 耕地 192.68 39.0 园地

林地 135.21 31.0 118.08 25.2 牧草地

(%)占总用地比例 村镇建设用地 11.08 2.4 弃置地 露天矿用地

附表2 修文县扎佐镇医药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 号 用地

代号 类别名称 面积(万m²)占城市建设用地(%)

现 状 规 划 现 状 规 划 1 R 居住用地 7.34 12.51 6.2 3.6 2 公共设施用地 33.77 64.03 28.5 18.4 其 中 行政办公用地 12.45 3.6 商业金融业用地 0.29 9.83 0.2 2.8 文化娱乐用地 0.33 0.1 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33.48 41.42 28.3 11.9 3 M 工业用地 55.71 217.89 47.0 62.5 4 W 仓储用地 5.83 1.7 5 T 对外交通用地 S 道路广场用地 19.77 39.04 16.7 11.2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1.90 1.69 1.6 0.5 8 G 绿地 7.83 2.2 其中:公共绿地 7.83 2.2 9 D 特殊用地

合 计 118.49 348.82 100 100

附表3 扎佐医药工业园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控制指标下限 单位:万元/公顷

(参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号〗)

行业代码地区分类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五类 六类 七类 市县等别 第一、二、三、四等 第五、六等 第七、八等 第九、十等 第十一、十二等 第十三、十四等 第十五等 13农副食品加工业 ≥1935 ≥1555 ≥1125 ≥780 ≥660 ≥590 ≥440

14食品制造业 ≥1935 ≥1555 ≥1125 ≥780 ≥660 ≥590 ≥440 15饮料制造业 ≥1935 ≥1555 ≥1125 ≥780 ≥660 ≥590 ≥440 16烟草加工业 ≥1935 ≥1555 ≥1125 ≥780 ≥660 ≥590 ≥440 17纺织业 ≥1935 ≥1555 ≥1125 ≥780 ≥660 ≥590 ≥440 1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935 ≥1555 ≥1125 ≥780 ≥660 ≥590 ≥440 19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1935 ≥1555 ≥1125 ≥780 ≥660 ≥590 ≥440 20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1555 ≥1245 ≥900 ≥625 ≥520 ≥470 ≥440

21家具制造业 ≥1815 ≥1450 ≥1055 ≥725 ≥605 ≥555 ≥440 22造纸及纸制品业 ≥1935 ≥1555 ≥1125 ≥780 ≥660 ≥590 ≥440 23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2590 ≥2070 ≥1505 ≥1035 ≥865 ≥780 ≥440 2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935 ≥1555 ≥1125 ≥780 ≥660 ≥590 ≥440 2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590 ≥2070 ≥1505 ≥1035 ≥865 ≥780 ≥440 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590 ≥2070 ≥1505 ≥1035 ≥865 ≥780 ≥440 27医药制造业 ≥3885 ≥3105 ≥2260 ≥1555 ≥1295 ≥1175 ≥440 28化学纤维制造业 ≥3885 ≥3105 ≥2260 ≥1555 ≥1295 ≥1175 ≥440

29橡胶制品业 ≥2590 ≥2070 ≥1505 ≥1035 ≥865 ≥780 ≥440 30塑料制品业 ≥2070 ≥1660 ≥1210 ≥830 ≥690 ≥625 ≥440 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555 ≥1245 ≥900 ≥625 ≥520 ≥470 ≥440 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105 ≥2485 ≥1815 ≥1245 ≥1035 ≥935 ≥440 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105 ≥2485 ≥1815 ≥1245 ≥1035 ≥935 ≥440

34金属制品业 ≥2590 ≥2070 ≥1505 ≥1035 ≥865 ≥780 ≥440 35通用设备制造业 ≥3105 ≥2485 ≥1815 ≥1245 ≥1035 ≥935 ≥440 36专用设备制造业 ≥3105 ≥2485 ≥1815 ≥1245 ≥1035 ≥935 ≥440 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885 ≥3105 ≥2260 ≥1555 ≥1295 ≥1175 ≥440 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105 ≥2485 ≥1815 ≥1245 ≥1035 ≥935 ≥440 4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400 ≥3520 ≥2575 ≥1760 ≥1470 ≥1330 ≥440 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3105 ≥2485 ≥1815 ≥1245 ≥1035 ≥935 ≥440 4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555 ≥1245 ≥900 ≥625 ≥520 ≥470 ≥440 4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555 ≥1245 ≥900 ≥625 ≥520 ≥470 ≥440

注:根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中对“城市等别划分”的划定,修文县在市县等级分级中,属于第十三等地区。

附表4 扎佐医药工业园工业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下限

(参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号〗)行业分类代码 行业分类名称 容积率 13 农副食品加工业 ≥1.0 14 食品制造业 ≥1.0 15 饮料制造业 ≥1.0 16 烟草加工业 ≥1.0 17 纺织业 ≥0.8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0 19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1.0 20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0.8 21 家具制造业 ≥0.8 22 造纸及纸制品业 ≥0.8 23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0.8 2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0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5 2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6 27 医药制造业 ≥0.7 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0.8 29 橡胶制品业 ≥0.8 30 塑料制品业 ≥1.0 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7 3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 3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 34 金属制品业 ≥0.7 35 通用设备制造业 ≥0.7 36 专用设备制造业 ≥0.7 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7 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 41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0 42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0 4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0.7

篇3: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关键词: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容积率控制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加之城市和开发区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对庞大、复杂的城市建设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经过许多规划工作者的努力,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我国最有效的土地开发管理的依据。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并且建立了一套独特的、适应国情的编制办法。但在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控规编制办法的完善显然还不能解决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规划工作者准确把握新形势,用科学的发展观冷静看待由于发展所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勇于创新,在理论上、技术上及时调整,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州是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也是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沃土。广东省又在2005年相继出台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是对广东省乃至全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和完善。而《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则是广东省在新形势下在控规技术层面上作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作者有幸在新管理体制和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参与编制了广州4个工业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是作者在编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新思路、新方法,希望能与各位共同分享和探讨。

1 控制体系

1.1 道路控制

广州市花都分区CB04(01-07)规划管理单元(新华工业区)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城市规划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的过程中就应该综合考虑地块开发和道路建设中现实与发展两个矛盾。由于工业区受市场的情况影响较大,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因而也较大,工业园区项目的落实情况往往因经济情况、企业情况的多变性而难以预测,要准确预测项目的落户情况和所需用地面积大小是不现实的,所以作者在编制广州市花都分区CF05(01-05)规划管理单元(炭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时候就引入了“非定位道路”的概念。就是指规划中的一些支路,它们相邻的地块都是相同性质的,并且对于整个规划区的道路交通结构体系和市政公用设施影响不大的,在规划实施过程当中可以灵活调整,在有较大项目落户需要比较完整的、面积较大的地块的时候,甚至可以取消。“非定位道路”概念的引入既确保了规划在实施时候工程上的合理性,也给将来由于实际情况的改变而作出的调整留有回旋的余地,避免了规划朝令夕改,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

1.2 地块划分

以往我们在做控规的时候,地块的划分主要是以环境和道路作为划分的依据。众所周知,控规是为城市的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往往和产权地块密切相关,产权地块可以说是开发活动在用地上的最基本单元和城市形态肌理的重要组成元素。按照用地产权划分的地块能更好地满足各自的用地规划、建设控制、审批管理等要求,以免在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并且还能建立完整的与产权边界相关联的信息化管理资料,从而真正做到更好的为甲方(规划管理部门)服务。

广州市花都分区CB04(01-07)规划管理单元(新华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就在地块划分时运用了地块划分与产权划分相结合的地块划分方式。对于已经在国土部门办理了相关用地手续或证明的,在符合规划性质控制的前提下,在地块划分过程中都严格按照征地红线给予落实。这样做不仅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而且充分体现了规划的准确性,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土地制度以及法制建设等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复杂的土地权属对规划师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甲方(各级政府)的利益,村集体利益,业主的利益,还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利益。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的判断在技术上作出回应。

作者在编制广州市花都分区CF06(01-10)规划管理单元(大涡纺织工业区)的时候就遇到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由于该工业园区为纺织工业园区,区内的企业基本上是纺织工业企业。很特殊的一点就是纺织企业需要蒸汽供应,需要在工业区内道路旁埋设蒸汽管廊,这就需要某些路段预留绿化带以便埋设蒸汽管廊。因为埋设的蒸汽管廊用于纺织企业生产,企业受益,所以这类绿化带统一划到工业地块里,绿化带建设和管理的责任就由企业承担。而另外一些绿化带,如道路两旁的绿化隔离带和高压走廊的绿化带则不划入工业地块,由政府负责建设和管理。这样,我们在分析了各种社会利益的关系之后,就不难作出最正确、最公平的决定。

1.3 容积率控制

由于目前我国工业园区的建设还属于“筑巢引凤”式,工业园区的管理者往往把招商引资看成第一要务,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目标和通盘的考虑,又或者是对工业园区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而为了吸引企业落户,不惜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以极其低廉的土地价格来吸引项目。这种做法势必造成种种严重的后果:一些企业和单位的圈地、低水平开发土地等的行为没有得到遏止,大量的土地被闲置,单位土地的产出极其低下。

因而,对于容积率范围的取值是一个相当慎重的决定。我们不仅要从城市的性质、美学的原则、历史文化的保护等因素出发,还要充分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践证明,单向的控制——控制上限或者下限都不能保证另一方向的合理性,不能保证城市处于一个良好的建设状态。往任何一个方向偏离最合适的土地使用强度,都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作者在编制广州市花都分区CF05规划管理单元(炭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就对容积率的控制不仅设置了上限而且设置了下限。

2 讨论:与法定图则的比较

新出台的《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成果体系分为技术文件、法定文件和管理文件三部分。

很显然,这次控规编制的调整是希望借鉴中国香港、深圳等地方法定图则编制的经验,试图找出一条适应新形势,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的控规编制的技术创新的路子。

法定图则的理论与实践来自区划(Zoning),或者说,法定图则实际上是区划(Zoning)的一种形式。区划(Zoning)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德国,是目前欧美国家在城市发展管理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德国的区划则是根据联邦土地利用法令中规定的土地分区标准,划分各类用地的界限范围,进而明确用地的性质和开发控制的条件,并通过立法将规划成果法制化,成为控制和管理城市用地的法律依据。区划针对的规划对象比较具体,直接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因而在其制订和审批过程中有法律规定的严格的公众参与程序,以保证公民对城市规划的监督权得以实现。美国的区划是一种政府法令,是根据宪法条款,区划将这种“管理权”分化为对用地性质,土地开发的强度,地上建筑物布局的控制,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管理对象,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技术。

1998年诞生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初步建立了具有深圳特色的规划体制,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转化为法定图则,使之成为城市规划编制管理的重要环节。深圳的法定图则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法定程序,有关各方达成共识而形成的相互之间共同遵守“规划实施图则”,其本质为“公共契约”。

深圳的法定图则其先进之处就在于它针对了传统的控规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无法真正解决规划在经济体制变革中的适应性差,显得软弱无力的缺点,将规划从“技术性行政行为”转变为“政策性行政行为”。深圳的法定图则已经被纳入地方法律体系,这就意味着政府、开发商以及市民都必须依法实施规划,从而规范了市场开发行为。但深圳的法定图则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法定图则在编制的过程中面对的是复杂的开发现状和土地权属关系,以及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团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在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体制下,要做到绝对的科学、合理、公正、公开还是存在很大难度的。

针对以上的问题,作者在编制广州市花都分区CF05(01-05)规划管理单元(炭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对法定文件部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和改进。作者在充分理解了广州市关于划分规划管理单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法定图则做了适当的调整。作者的做法是在法定图则中只对各个规划管理单元中各个性质的用地容积率控制做弹性的总量控制,还有一些次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也只对规划单元内的数量做了规定和指引,具体在哪个地块建只在管理图则中给出指引,并不在法定图则中做硬性的规定。

3 结语

当前,全国的不少城市都在用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对现有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以及规划体系做更多探索和尝试。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对土地经济利益的控制显得越发紧迫和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规划工作者要及时的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留昆.深圳市法定图则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初探[J].城市规划,2000(8):28-30.

[2]孙晖,梁江.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控制什么[J].城市规划,2004(5):19-22.

篇4: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关键词: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 公众参与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1]公众参与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逐渐在社会中形成共识。公众参与逐渐成为行政活动的关键词,成为当下行政法研究的重点。

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概念及特点

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能有效衔接城市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包含了城市中诸多发展内容:如产业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了综合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因此,从编制的内容方面来讲,具有综合性。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具有法律效力,运用规划管理语言表述规划的原则和目标,因此它是规划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城市建设的有效指导,是衔接规划编制与规划行政管理的载体。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为,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 控制性详细规划公众参与法律条款梳理

2.1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的公众参与

2.1.1 草拟阶段 凡是建设项目必须依据相应的规划书进行。根据《城乡规划法》第19条的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编制,而规划行政主体决定编制城乡规划,可以自行或者委托具有资质的规划单位来实施。在这个阶段,编制主体一般经过三个步骤:一是调查整理资料,二是城市发展目标的确立,三是规划方案的草拟和选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规划编制者没有法定的听取公众意见的义务,整个过程是在行政内部运作完成的。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公众不具有参与城乡规划的程序保障。

2.1.2 意见征询 城乡规划草案制定完毕后,组织编制机关必须将城乡规划草案进行公示,同时征询公众意见,涉及公众参与的规定集中体现在这部分。根据《城乡规划法》第26条的规定,主要对听证会等方式进行了立法确认并作为意见征求的主要方式。由此,城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草案的公告成为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并且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公众可以在规划草案公示期间向组织编制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第26条第2款又进一步规定“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更是对此阶段的公众参与程序作了明确的保障性规定,使得公众参与权实质意义上得以行使而非形式意义上之设置。

2.2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阶段的公众参与

该部分的公众参与法律保障几乎为零,因为从《城乡规划法》中几乎找不到法律依据。规划确定阶段由规划行政部门组织、城乡规划专业人员具体编制的城乡规划方案,只有经过有权主体的确定才具有法律上的规范效力。规划确定也就是规划的审批,始于组织编制机关向审批机关报送规划草案,终止于审批机关批准规划并予公布。依据《城乡规划法》第27条规定,在城市总体规划审批过程中,专家的参与成为必经程序,可是这条不适用于详细规划的运作。而且除了专家,普通的公众是无权参加总体规划的确定审批过程的。

2.3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

2.3.1 规划的公布 城乡规划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而规划的生效则不以公布为前提。《城乡规划法》第8条则规定了公布的程序,公布程序本不应该属于公众参与程序,因为规划已经完成了,公布的行为不可能使得规划结果发生变化,但是应该看到城乡规划的公开公布会对规划编制主体、审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规划的任意性和随意性。于是规划的公布为公众监督规划提供了渠道,所以我们说公布行为对后续的规划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立法者在立法的过程中也将城乡规划的公布视为扩大公众参与的举措。[2]

2.3.2 规划评估 规划的评估是反馈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众参与并未通过法条予以确认,所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评估阶段实际上是没有公众参与的。[3]

2.3.3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阶段的公众参与 城乡规划一经审查批准并确认,就具有了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是不能随意修改的。但是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快速和多样性,城乡规划的修改有时会成为必要。

①修改启动阶段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在编制城乡规划修改方案之前应当获得原批准机关的同意,同时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工作的启动有特殊的程序要求。根据该法第48条之规定[4],要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履行“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程序义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条只是规定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具有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意见的义务,其他层次的规划修改时没有类似程序性义务的。但是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设计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的规定,公众参与可以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间接启动总体规划的修改。同时,此处明确征询意见的对象仅限于规划地段内的利害关系人,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一般公众。

②修改方案编制阶段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修改的必要性”必须征求规划地段内的利害关系人意见,但是究竟要如何修改则未规定意见征询程序。可以说,这部分依然成为立法上的遗憾,也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公众参与法律支持的缺失。这使得我们在实际开展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以政府的自主作为行为来推广公众参与,而没有实际法律的监督,这样的参与也往往流于形式。

3 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3.1 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公众参与法律依据及梳理 经调研整理,根据2010年3月25日出台的《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第16条的规定:“杭州控规编制草案采用全过程审查控制并实行公众参与;包括中间方案预审、预审稿审查、送审稿审查和报批稿审查;以确保成果符合规划部门的意图并反映社会公众的要求。”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对草案的公示进行了规定,公开展示的时间不少于30天。展示时间、地点及公众体检意见的期限、方式应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或者政府信息网站上公布,同时在规划地块的主要街道或者其他公共场所设置公识栏公示。18条进一步规定,如公众对控规草案提出重大异议的,由组织编制机关以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组织社区代表、异议人、专家、部门等进行充分论证。组织机关汇总公众意见后,反馈编制单位对控规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3.2 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公众参与框架体系 杭州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下面就其控规中的公众参与整理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杭州市控规修编的实际工作需要,杭州市规划局专门制作了公众参与操作框架,该框架共分为控规评估阶段、控规编制阶段和控规成果完成阶段等三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框架如下:

3.2.1 控规评估阶段的公众参与 该阶段的公众参与对象主要由六部分人员组成,分别是:各相关部门(人大、政协、区政府、街道、社区等),单元内各主要企事业单位,各专业部门(市政部门、绿化部门、教育部门、环保部门、人防办、交警局、消防局等),专家,原控规编制单位,公众人士(含社区居民)。

这个阶段的公众参与方式主要有五种,分别是:第一,通过问卷调查、会议座谈的形式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问卷调查可以通过街道或相关管委会负责发放);第二,通过问卷及会议座谈的形式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上一轮控规落实情况的看法及单位自身发展状况;第三,下访社区了解社区居民对上一轮控规落实情况的看法及对本单元发展的设想;第四,通过座谈的方式听取上一轮控规编制人员的编制经验;第五,通过互联网征求公众人士对单元控规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3.2.2 控规编制阶段的公众参与 在开展公众参与前,规划行政部门一般还需要对前期准备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后开始。该部分的公众参与的种类数较前一阶段减少了一类人员,即除去“原控规编制单位”而由其余五类人员组成。因为进入编制阶段,就其行政职能职权之限制,原控规编制单位的参与会出现行政力的交错故而排除。

而就公众参与的方式而言同前者还是略有区别的。该部分的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大型公众讨论会;第二,专题讨论(市政、交通、环保等);第三,调查问卷;第四,互联网。可以说,通过互联网参与控规的编制,已在规划编制单位达成一种共识,这种参与方式较以往的参与覆盖面可得以提升。也可以较好地将公众参与理念在民众中传播。此外,同前一阶段不同的是,杭州市规划部门还专门在这个阶段结束前增设了撰写《控规编制阶段公众参与报告》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对三方面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分析:第一,大型公众讨论会意见整理;第二,专题会意见整理;第三,调查问卷意见整理。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公众参与的内容被较完整地得以保存,另一方面也为规划行政部门就规划的合理性论证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撑。

3.2.3 控规成果完成阶段的公众参与 这个阶段的公众参与实际上在参与原理上不能认同为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但是诚然如前文所述,同我国《城乡规划法》在撰写法条中所倡导的公示告知,同样起到公众知晓的作用,而我们的立法机关认为这也是属于公众参与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是可取也是值得借鉴的。在这个阶段开始参与前,需要对前一阶段的公众意见进行总结,撰写《控规编制阶段公众意见总结》。公众参与的对象也和前面两个阶段有较大不同,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分别是专家、媒体、公众人士。媒体的导入是杭州市打造有为政府的积极行政表现方式,规划行政部门旨在通过媒体的参与,使得公众参与规划的透明度得以提升。而公众参与方式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控规修编成果报送审批前,控规草案在规划展览馆、街道、社区及规划网站同时对公众进行公告,征求专家及公众的意见,公告时间不少于三十日;第二,公告期间接受新闻媒体访问。

为了更好地理解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形式,笔者用图表的形式,对以上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图1):

实践中为了有效指导和规范新一轮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杭州市规划局2011年3月1日控规修编专题会议精神,杭州市规划局编制中心制定《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并结合工作实际,分阶段逐步更新完善。同年5月20日就《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公众参与调查问卷》内容予以统一并发布,指导控规中的公众参与。笔者将其整理如下,该套问卷主要包括居民篇、企业单位篇、相关部门篇三类,实际上是对公众作了必要的区分,而这也是在推进公众参与环节中有意义的尝试。

4 对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思考与建议

控规编制及审批的公众参与目前正在并且已经成为规划行政部门的职责和义务。杭州市规划行政部门长期以来,多重视对规划既有成果的公开、宣传,单方面向社会及公众表达示规划意图。就目前的流行做法来看,主要依赖的是规划展览。但是要看到,规划公示往往趋于专业化,这会使得一般公众在理解规划意图上存在偏差,且理解能力也有限。这样的公众参与往往会流于形式,从而变成一种参观而不是参与。

4.1 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

4.1.1 法律机制的完善 杭州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公众参与的立法及相关政策出台方面相较于国内较为领先的上海、广州而言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根据《上海市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听取公众意见的规定(试行)》和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浦东新区制定社区详细规划听取公众意见办法》,在推进公众参与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增加了“听取公众意见的范围”、“公众代表的产生”、“规划公开”和“规划效力”四个条款,从而减少规划行政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加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力度深度。

4.1.2 执行机制的完善 规划部门应该成立自上而下的执行机制,以完善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从而形成一个较为严密的执行体系(图2)。

4.1.3 评估机制的完善 笔者认为,这方面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目前上海市的做法是:“组织编制部门应当将规划制定过程中听取公众意见的过程和情况,整理形成专题材料,纳入规划编制报告,作为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附件,随规划成果一同上报”;“规划审批部门在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对组织编制部门听取公众意见的情况进行审查。对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未按本规定听取公众意见的,规划审批部门不予受理”。公众参与的评估最好是在规划上报前由组织编制的部门来负责,在形成专题基础上对参与效果进行评估。建议可将结果分为优、良、差三个等次。以便及时提炼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4.2 公众参与自觉性的培养 首先,是关于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前文已经对我国公众的参与度、参与热情不高进行了分析,得出对公民的参与意识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因为只有公众愿意积极主动加入到城市建设过程中来,才能对城乡规划的合理制定起作用。当然,这种宣传和教育并不能完全以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单一形式进行,而应当将公民意识以一种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渗透到公众中去。只有当一种共同维护共同的利益价值观得以确立,才能使得公众参与是不带偏见且理性的参与。而一旦得以推行和贯彻,将为政府部门减少负担,减少宣传的负担和成本。

从社会的各个阶层组成情况的角度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所涉及的公众层面应当做广义理解,也就是社会的所有阶层。但是,根据陆学艺等学者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阶级层面的调查研究来看,真正对政府行政决策产生较大影响力的阶层主要集中在中上流社会。[5]而按照人口比例划分的话,这部分的人群只占到了社会人口总数的9.3%。陆学艺进一步指出,如果将那些在规划过程中参与度较小的农业劳动阶层予以排除的话,那么真正能够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的人数仅为17%。而国外的参与经验表明,社会阶层的级别的递增与公众参与热情是呈正比的。而且以公众参与的范围来看,他们更多只关注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规划内容,所以就参与的内容来看是非常狭隘的。因而越小范围内的规划层面推进公众参与力度,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笔者撰文的目的也是在于推进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应当从小范围的规划开始逐步引入规范的参与机制。而对于一些重大的战略规划和公众范围是相对模糊的可以归入抽象行政行为的城乡规划行为则应当对公众参与程序作出与以上利益密切度较大的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序不同的法律程序设置,或者可以考虑不采用公众参与形式。

4.3 发挥非政府机构的作用 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引入非政府机构,主张公民参与到城乡规划的过程中来,就不能全部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应该鼓励民众自发组成各种非政府且多层次的规划委员会。就目前英国等国家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历史发展进程而言,独立于行政管理体制之外的、受到法律保护并被政府所认可的、且由公民自发组织的团体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们在构建这种非政府组织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政治、文化背景,通过借鉴考察其他国家的经验,在不改变并不对该地区的整体行政体系构成影响和干扰,不因为此而增加行政机构的前提下,来考虑构建一个联动的非政府管理体系。[6]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公众参与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机制体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公众参与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切实提高参与的层次和效能。仅以上海市为例,笔者经参与有关材料整理出下图以示上海市在构建非政府公众参与组织上的一些探索和经验。(图3)

5 结语

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分别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分别对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问题进行考量。笔者认为,在宏观层面应当尽可能减少“自下而上”的全民参与式公众参与,而应当采用政府作为指导的代议制民主以高效地对整体规划作出总体部署,而实施的规划设计空间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的时候,利益相关者一定会自觉反应。这个时候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作为补充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但同时,也要确保通过教育、疏通、鼓励等方式让公民理性且有效地开展这种参与。作者所撰写的这篇论文主要是建立在公众参与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内容、范围等多方位的界定。以期呼吁政府建立相应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回应机制,加强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立法与研究,有效挖掘政府和公民们的潜能,实现向上、向下双向的有效沟通与结合,使得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更健全、成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2]汪光焘:《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草案)的说明》(2007年4月24日),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公报》,2007年第7期.

[3]《城乡规划法》第46条规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

[4]《城乡规划法》第48条规定:“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照本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应当依照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5]陆学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2).

[6]潘国和.现代化城市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47页、69页.

课题来源: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研究——以杭州市为例”成果(编号:B13FX03)。

篇5: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信息来源: 全球铝业网更多信息请参考 http://news.alu1886.com/

问:《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包含铝工业的内容,为什么还要单独编制《铝工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答:铝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交通运输、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是国民经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我国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材的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电解铝的表观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

但与世界铝工业强国相比,我国铝工业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差距较大,与世界铝工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在有色金属中铝产量最大,占有色金属产量的50%;能耗高,电解铝耗电占有色金属行业电力消耗的80%,全国电力消耗的5%。因此,我国铝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任务繁重,转变铝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铝工业整体竞争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为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电解铝宏观调控政策,将电解铝控制总量放在突出位置,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铝行业发展,特编制专项规划。问:《规划》基于怎样的行业发展背景和形势编制的?

答:《规划》编制是基于对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五个判断”。

一是铝市场前景广阔,但国内产能严重过剩。铝因具有质轻、可再生的特点,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同时新的应用领域在不断出现,因此,其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10年我国氧化铝、电解铝、再生铝、铝加工材产量分别为2894万吨、1565万吨、400万吨和2238万吨,分别占全球的35.9%、39.6%、18%和30.4%,除再生铝外均居全球第一位。但由于电解铝技术及装备已完全国产化,准入门槛低,国内产能2010年达到230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已严重过剩。

二是技术进步成效明显,但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十一五”末,国内自主发明的异型阴极槽直流电耗已居世界领先水平,但在国内推广刚刚起步,大量电解槽尚需改造,“十二五”期间技术改造任务繁重。同时,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转移亟待推进,但因淘汰机制不健全,西部地区大规模建设又加剧了国内竞争。

三是低附加值铝材大量出口,而高端铝材却依赖进口。2010年国内出口铝材217.6万吨,出口平均价格为3400美元/吨,而进口铝材价格平均5700美元/吨,国内大飞机等所需高端铝材依然靠进口解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三是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出台,但调控效果有待改善。从2004年开始,国家不断推出加强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宏观调控政策,但电解铝产能盲目扩张的势头有增无减,如何将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是“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主要任务。

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行业发展能源要素约束增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西方国家为摆脱经济危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出口的铝材不断提出反倾销。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新形势,以及国内节能减排的要求,迫切要求铝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实现转型升级。

问:《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和方向是什么?

答:基于对行业发展背景和形势的判断,我们提出了《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和方向。

一是体现“三个转变”。“十二五”时期,铝工业要由注重规模扩张型向生态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依靠技术进步及产业调整,实现产业、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由注重国内资源开发向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开发转变;由注重国内发展向注重国内和国际两个空间发展转变,加快产业转移。

二是立足“二个支撑”。考虑国内资源、能源短缺,铝工业特别是电解铝发展要立足支撑国内下游市场发展需求;考虑我国高端铝材加工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要立足技术进步支撑。为此,我们预测

了“十二五”市场需求,明确了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三是坚持“一个主题”。《规划》明确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期间铝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贯穿全篇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规划》提出了主要任务、重大工程。

问:通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铝工业大国,具备了向铝工业强国转变的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实现由大到强的标志是什么?

答:“十一五”期间,铝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了向铝工业强国转变的产业基础。但是,我国铝工业大而不强,与世界发达国家铝工业强国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能力过大,产品质量不高,粗放性特征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国际化经营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不足,核心技术、装备和高、精、尖产品对外依赖度大,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规划》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政策的限制和引导,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解决我国铝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铝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

实现我国铝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度高,市场控制能力强,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强,能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技术、工艺、成套装备、产品,并实施产业化,打破国外对高、精、尖产品在技术、装备、工艺控制方面的垄断;三是产品结构得到改善,品种增加,能够生产市场所需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四是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减少消耗,综合回收与利用水平高,对生态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五是具有合理产业链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占据行业主导地位,国际化经营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强,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与其总规模相适应的影响力等。

问: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电解铝列为产能严重的过剩行业之一,“十二五”期间如何解决铝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答:近年来,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仍在加快电解铝项目建设,使电解铝行业供大于需、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价格低位徘徊、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矛盾更加凸显。到2010年底,全国电解铝产能已达2300万吨,实际产量156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70%。

《规划》把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严格控制铝冶炼产能作为首要任务。一是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控制电解铝产能盲目扩张。行业管理和投资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国土、环保、电力、金融等部门的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坚决遏制电解铝盲目投资、产能急剧扩张势头。对违规建设的电解铝项目,要立即停止办理用地审批、能评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电力供应和新增授信等手续。

二是按期淘汰100千安及以下预焙槽电解铝和落后再生铝产能。加快淘汰落后电解铝产能,对国家已明确规定的落后电解铝工艺装备,做到按期淘汰,严格执行限制类和淘汰类电价加价政策。中央财政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按《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职工安置和企业转产等问题。鼓励铝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深加工及铝制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铝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电解铝行业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

三是限制氧化铝产能无序扩张。严格控制能源资源不具备条件地区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产能。

问:为什么“十二五”期间我国电解铝工业发展定位于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实施总量控制,不鼓励初级产品出口?

答:“十一五”期间,国内铝工业发展迅速,电解铝及其铝材产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15.7%和30.4%。在国内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铝产品特别是铝材出口量不断增长,2010年国内出口铝材218万吨,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率达到25%。但是,铝材出口价格低于进口价格,产品附加值较低。

同时,铝材是电解铝的深加工产品,大量出口铝材相当于间接出口能源。不考虑再生铝生产的铝材,如果铝材全部由电解铝生产,按成材率72%计算,2010年出口217.6万吨铝材需要电解铝302万吨,按当年全国平均电解铝吨铝综合交流电耗14013千瓦时、吨铝材生产平均电耗600千瓦时计算,年耗电436亿千瓦时(三峡电站年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按2010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335克/千瓦时计算,折标煤1460万吨。既使按净出口铝材计算,年耗电319亿千瓦时,折标煤1070万吨标煤。作为能源短缺国家,大量出口铝材及电解铝相当于间接出口能源,不利于国内节能减排。

此外,电解铝生产从原料到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铝土矿开采对植被、生态的破坏,氧化铝生产大量赤泥的堆存,电解铝生产外排氟的总量等,对环境总容量的考验十分严峻,与建立生态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社会的矛盾比较突出。环境保护的要求决定了我国电解铝不能无限制地发展。

因此,《规划》从国内市场需求、能源供应形势、资源保障程度和环境保护要求等方面出发,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及铝工业可持续发展,提出铝工业发展要坚持总量控制的原则,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继续严格控制电解铝产能扩张,不鼓励出口。

问:《规划》为什么提出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

答:精深加工产品主要是指交通、建筑、包装、航空航天、电子、国防军工等领域需要的质量、性能和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产品,如表面质量、尺寸精度、板型及性能方面达到了较高标准的高精度铝板带箔,较高技术含量的异型材、复合材料以及特种性能的铝合金等。目前我国此类产品大多依靠进口,产业政策明确提出鼓励发展这类产品。

从我国铝工业产业结构看,是“两头弱、中间过”,原料缺乏,高档加工材产品品种、质量、产量严重不足,使得我国是世界铝工业大国但不是强国。原料缺乏的原因是由于资源不足及禀赋不佳以及电解铝发展过快。但高档深加工产品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铝加工工业自身技术、装备研发实力不强,致使大量高档铝深加工产品需要进口,目前每年进口量均在40万吨以上。尽管我国铝加工工业近年来发展也很迅速,但如果不大力发展铝加工工艺技术的研究,单靠引进国外先进装备,生产的产品永远达不到跨国铝业公司的水平,即使在个别时期某个品种可能达到先进水平,但研发能力的不足无疑将限制我国铝深加工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发展高档铝深加工产品,不能单靠引进国外设备增加产量,更重要的是强大铝加工产品技术研发力量,积极开发和掌握高档铝深加工产品的工艺技术、工艺控制技术、高档生产装备,提高铝加工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高、精、尖深加工产品,要求铝工业必须走集约化道路,加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既体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式方式转变,作为高耗能工业的铝工业潜能较大。

因此,“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是铝工业的主要任务之一。

问:我国铝工业产业布局调整的目标、方向和重大工程是什么?

答:近年来,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国内出现电解铝盲目建设势头,一批在环境容量不足、没有氧化铝资源保证甚至电力紧张的地区违规建设的项目纷纷上马。电解铝厂布点乱、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产能总体过剩,布局极不合理。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规划》十分明确地规定了优化产业布局的目标、方向和重大工程。

目标:调整优化现有不合理的空间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与资源、能源、环境、社会和谐发展。

方向:以满足内需为主,严格控制能源资源不具备条件地区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产能。在总量控制前提下,积极引导能源短缺地区电解铝产能向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依托内蒙古高铝煤炭资源,有序推进高铝粉煤灰资源开发利用。选择条件合适的区域,充分利用国内外废杂铝资源建设若干规模化的再生铝基地。鼓励加快在境外建设氧化铝及电解铝产业园区。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建设若干资源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铝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建设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东(中)西铝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重大工程:建立和完善高电价地区电解铝产能退出机制,积极引导能源短缺地区电解铝产能向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有序转移。逐步推进城市铝冶炼企业转型或环保搬迁。

问:为什么要把大力发展铝工业循环经济?

答:传统的铝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是线形生产模式,即通过大量的铝土矿资源和能源消耗,废气和赤泥以及槽内衬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来换取人类发展所需要的铝金属材料。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型经济增长模式。

长期以来,铝土矿资源和能源一直是制约我国铝工业发展的两个主要瓶颈。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铝土矿和电力占有率低,我国铝工业始终面临氧化铝原料和电力稳定供应的挑战。在氧化铝生产过程中还产生大量赤泥,严重污染环境。因此,从我国发展铝工业资源保证程度有限、市场需求巨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的基本面考虑,加快发展我国铝工业循环经济的任务犹为紧迫和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国情,把发展铝工业循环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

《规划》提出,到2015年,再生铝达到580万吨/年,赤泥综合利用和高铝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实现规模化。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加强赤泥、电解槽废内衬以及高铝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高效利用。

重点支持在有产业基础的地区建设若干赤泥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在内蒙古、山西等高铝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依托大唐国际等有技术基础和实力的骨干企业建设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成渝经济区等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改扩建若干规模化再生铝示范工程。问:为什么“十二五”期间铝行业还要继续开展直供电工作?

答:有色金属工业是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冶炼环节,约占产业能源消耗总量的80%左右,其中,电解铝行业的电力消费占有色金属工业电力消费总量比重为83.6%,电力成本占到电解铝生产成本的50%以上。

目前我国电解铝有近百家生产厂,但大多数企业没有实现铝电联营,特别是一些原来国有骨干电解铝企业,因历史原因没有配套建设自备电站。这些企业采用网电进行生产,由于国家对电解铝产业的宏观调控,逐步取消了原来的优惠电价,加之发电成本不断上升,导致电解铝企业因用电成本高,企业亏损严重。反过来,因为用电负荷下降,发电厂发电小时不断下降,过网电量减少,电厂及电网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为了实现电厂、电网、铝厂多赢,《规划》支持符合国家准入条件的电解铝企业,积极开展直供电工作,这不仅对于电解铝企业降低成本有利,对于电厂因多发电、电网因过网电量增加进而增加收入都是有利的。

抚顺铝厂、连城铝厂、包头铝厂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铝厂已经开展了直供电试点,但是由于涉及电厂、电网、用户三方的利益,关系复杂,很多铝厂还未开展直供电,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还要更大范围地开展直购电试点,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扎实推进,有序扩大直供电工作。

问: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制定了怎样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篇6:苏州市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引言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城市建设活动日益增加,城市数量、规模不断扩大,众多城市也实现了“控规全覆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日益加强。而现在城市规划工作的大环境及政策形势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客观上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本身也要进行不断的变革,既要放开应该放的,又要管住应该管的,既要有法律的刚性、又要有适应市场的应变性、灵活性、包容性。这些变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改革和优化。

广州市于2009年开展了“控规全覆盖”的工作,全部工作分为“已批控规上网、在编控规整合和新编控规”三部分内容。首先开展在编控规整合,主要是对各区所有在编控规进行核查、梳理和整合,从中发现和解决以往控规编制中的问题。下面以广州市在编控规整合为例来说明控规编制方法的优化和改进。

1、本次原在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控制指标的确定存在多头依据,缺乏引导性

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确定的依据有: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要求,已颁布实施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控制要求,基本规划原理和经验等。由于这些依据的效用、审批时序不同,部分甚至存在矛盾,设计单位在选择依据时无所适从,影响了控制指标的科学性。

1.2 现状调研不够翔实,数据陈旧

由于部分原在编控规编制年代较为久远,部分现状调研数据已不能反映现实情况,而控规整合单位对大面积的规划整合范围内的现状情况并没有逐一摸查,造成现状核查报告中现状调研数据不能让人信服。

1.3 编制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协调

1.3.1缺乏对城市建设总量的有效把握,难以保证宏观上的控制

城市总体规划只是确定城市总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对城市开发建设密度没有明确的规定,自然无法有效指导分区规划的建设容量控制,导致分区规划从局部地区出发规划建设容量,难以避免宏观上的失控和无序。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加难以把握对宏观总量的控制。

图1:白云区在编控规分区示意图

1.3.2在用地功能布局方面缺乏整体研究,不能充分体现规划整合优化提升的目标

本次控规整合(例如白云区、番禺区)由于各个控规之间比较分散,难以成片,因此规划时仅从本规划区角度出发进行功能结构的安排,未能从整合规划的角度,将各在编控规置于更大范围或区域,以及各在编控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方面,提出各规划之间的问题。

1.3.3在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缺乏大局观,未能实现服务均等化

由于未能形成全区域的公共中心体系布局与设施配套,在安排公共服务设施(中小学)时,原规划仅机械地按照中小学的服务半径进行布置,而没有考虑规划区外中小学的现状实际情况,容易造成重复规划或者规划缺失。

1.4 控制要素贪多求全、程式化,缺乏针对性

规划控制体系的要素随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而逐渐庞大,主要包括土地使用、设施配套、建筑建造、行为活动四个方面,可细分为几十项指标。有些规划设计为了体现规划成果的“分量”,几乎罗列所有的指标,完成的规划成果本子虽然很厚,但真正能指导日常规划管理的确寥寥无几。

1.4.1标准、规范较为陈旧,实效性不强

现行的大部分标准、规范在制定时由于年代比较久远,为了考虑适用的广泛性,一般控制要求较为笼统和陈旧,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如原花都区加油站规划成果采用国家标准出台较早,而目前城镇机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原有规划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此次控规整合应在原加油站规划成果的基础上,额外多控制一些加油、加气站用地,以应对远期可能出现的建设需要。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如果标准、规范不进行及时的修正和更新,必定会削弱控制的指导意义。

1.4.2控制指标核算标准未能体现地区差异性,针对性不强

由于本次控规整合的范围都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外,因此城市人口、城中村、部分近郊村(需要进行改造的村)按照城市标准进行核算,即每户3.2人的标准,远郊村、部分近郊村(不需要进行改造的村)按照每户3.5人进行人口核算。而白云区乡村地区与花都、番禺区的情况有所不同,实际户均人口已经达到4.0人,但如果均采用户均3.5人计算则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不利于对规划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有效的配置。

1.5 缺乏相关利益者和公众的参与

由于规划涉及大量相关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征求相关利益者的意见就显的尤其重要。但由于原规划在编制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得非常周全(例如征求镇政府、街道、村委会的意见),导致在后期审查过程中需要重新征求和反映相关利益者的诉求并在规划中综合考虑地加以落实,以致规划审批后又重新走程序调整控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原因分析

2.1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立项的计划性不强,未能有效统筹

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立项源头不统一,有市政府、规划局根据城市整体发展需要立项的,有区政府根据区经济发展需要立项的,也有开发单位根据项目需要申请立项的,缺乏计划性。

由于市、区政府及规划局的出发点各异,通常是根据自身发展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而进行控规立项。另外,也有开发单位根据项目需要申请编制、修改控规的,这就造成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反复、重复编制控规的情况,甚至部分控规完全包含在其它项目范围之内。一方面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又给规划管理造成多头依据。

2.2 对现状调研方面的要求不深,未能很好地为控规编制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

在以往的控规编制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规划设计单位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规划区内现状的情况仔细核查,某些最新已批行政许可没有落实,行政审批部门对现状成果也不够重视和审查不够仔细,造成编制出来的规划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充足的理由去论证其合理性及可实施性。

2.3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求的系统性不足,与相关规划(特别是原总规相比)存在较大矛盾,总规的发展意图未能较好落实

控规编制目前存在就地块论地块的缺陷,未能很好的落实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布局思路,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联系,难以分步骤、有计划的实施且不成体系。

目前,控规整合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部分含有原总规中的耕地、林地现象,大量的绿化廊道、农用地及重点控制区被已批及在编控规侵蚀,对广州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2.4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不够,修改与调整随意性较大

2.4.1重视工程技术因素,忽视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控规历来重视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涵盖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但在我国规划编制工作中对城市开发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还是不够重视,没能较好的将城市土地开发建设的经济规律与规划有效结合。对规划编制过程中定位、土地使用性质、人口规模、开发强度指标等缺乏科学依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由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存在级差地租,城市各地段的征地成本、动迁成本、基础设施成本等差异较大,导致城市各地段的收益差异较大;而且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规划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这种经济规律,仅从工程技术方面考虑而制定的控制指标必将有所偏颇,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无法有效指导城市政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

2.4.2控规面对经济发展时存在被动调整和修改

由于各地所面临的发展条件、机遇不同,原有审批通过的控规在面临新的发展形式下就显得非常被动,因此各区主动申请对控规的调整。另外,就是部分正在编制的控规,在面对新形式时也经常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重新划定范围后,重新开展编制新一轮的控规。

2.5 公众参与方式简单,易流于形式

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干预思想突出、法制建设落后和市民社会还没有形成,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近代以来我国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过程。公众参与是市民主动参与城市发展决策的表现,是民主化法制化社会的反映,而不是自上而下赋予的一种权利。目前,对促进公众参与的研究,在宣传教育、机构设置、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认识,还是种自上而下的表现,这显然不利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目标的真正实现。

3、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思路

3.1 明确控规编制的主体,计划周密地安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

根据目前控规的编制主体情况,广州市的控规编制主体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广州市政府(委托市规划局负责),规划经费由市城建维护费支付;二是区政府(委托区规划分局负责),规划经费由区财政支付;三是镇政府,规划经费由镇财政支付。

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计划,对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进行前期研究与可实施性研究,明确实施主体,确定具体的控规编制区域。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书中落实总体规划对本区的定位,落实发展单元的控制要求,延续总体规划的要求。保障总体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分解、落实,实现广州市不同规划层次的一盘棋。

3.2 强化现状调研,制定技术标准

首先保障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依据的准确性,加强现状调研的力度,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现状调研的技术标准,要求编制单位首先完成现状调研的分析报告并通过评审,在此基础上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其次落实上层次法定规划的要求,合理分解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人口容量、用地规模、开发强度、配套设施。

3.3 综合多种方法确定控制指标,力求科学

指标的确定必须有科学的根据,特别是容积率这种敏感的问题,可综合运用形体布局模拟法、经验归纳统计法、调查分析对比法这三种现有的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相互校验,以避免单一的方法有失偏颇。同时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协调业主利益最大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系,确保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和公共设施得以有效利用。

加强经济分析,进行合理的经济、开发测算。经济分析是研究土地开发建设潜力,形体布局模拟是将规划空间具象化,分析对比统计是总结借鉴他人经验,规划只有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并结合实际,才能确定出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控制指标。

3.4 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控制要素,区分出强制性和指导性

对城市不同地段、不同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力度应有所区别,控制要素也应有所侧重。如城市建成区应以“刚性”控制为主,而城市新发展区则应留有较大的弹性;对城市中心区,为了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应严格控制建设量,重点是对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的控制;对工业生产区,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应重点控制工业用地建筑密度的下限,同时对绿地率采用上限控制,避免出现“花园式工厂”。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可分为强制性和指导性两类,就某一个规划控制指标而言,在不同的规划中可能会体现出不同的属性,因此必须加以区分。例如,容积率一般为强制性指标,但对工业用地不宜作硬性规定,尤其是新建工业区,要考虑到生产运作上有无特殊要求,在生产门类不甚明确的情况下,工业用地的容积率指标只需确定其上限。

面对我国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预见性往往不能适应发展的全部变化,为了增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操作性,必须采取弹性控制,以强化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的衔接。弹性控制可表现在用地性质的兼容、地块的划分、指标的上下限控制等多个方面。

3.5 积极运用城市设计理念,提高规划的直观性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理念,增加一些对开发活动的原则性引导和人性化考虑,如建筑体量、形式、色彩、空间组合等,有利于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进一步修正控制指标,协调整个规划范围的景观控制。但在城市设计引导规定中应避免只定大原则,过于笼统,必须把控制原则真正落实到各个地块的具体要求中,才能发挥作用。

3.6 强化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制定信息公开机制

多种角度、多种方式加大对控规的宣传力度,组织技术人员、政府官员主动向公众讲解他们熟知的、而对公众却是深奥费解的专业知识。公众参与结合具体项目,在项目办理过程中,充分征求利益相关人的意见,举行公示、听证会等,让公众参与控规的实施管理。

建议对于控规编制与审批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采取三段式的形式:第一阶段是控规草案编制之前的参与,这就使得公众能对地方的发展目标及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为规划草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第二是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参与,任何人均可对规划草案提出异议,规委会必须对此作出反应,对于切实可行的建议必须予以考虑;第三是草案编制完成后的公众展示,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仍然有人对草案提出异议,属于需要重大调整的,则可返回到前面的步骤循环编制。

规划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规划相关资料的公开。主要包括规划的背景资料、规划依据、规划的主题等;二是议事过程的公开。例如规委会在举行会议之前,应当发出通告,公开议程,宣布会议的时间、地点、讨论事项等内容,公众有权出席旁听会议、观察会议的进程,并有权取得会议的信息、文件和记录。三是规划成果与决策的公开,这样公众就可以了解到该决策是否会对自己合法的利益造成影响。

4、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战略规划的工具,是落实城市近期发展重点的手段,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维护城市运营、保障民生的依据,是日常规划管理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与工具。控规编制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今后还需要继续进行优化编制方法的深入探讨,结合实际管理工作来及时深入研究和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姚燕华,王朝晖,孙翔等.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规划+实践,2006(7)蔡瀛,姚燕华,王朝晖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创新——《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解析[J]城市规划,2007(3)孙翔,王朝晖,姚燕华等.广州市建委科技委研究课题--广州市规划管理图则规划实施研究,2007(7)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2009年度)工作总结,2010(1)

上一篇:办公室装修预算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