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好玩的皮影戏

2024-05-10

大班科学好玩的皮影戏(共18篇)

篇1:大班科学好玩的皮影戏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皮影戏,感知皮影戏的特殊艺术风格。

2、通过操作皮影戏,感知光和影子的关系,了解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

3、细心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皮影的喜爱,萌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皮影戏的录像

2、皮影戏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感知皮影的特殊艺术风格。

师:你有没有看过这样的表演,这样的表演叫什么?

师:皮影和你看过的木偶表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操作皮影,感知光和影子的关系。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表演皮影?表演皮影时要用什么材料呢?

为什么要用白布和蜡烛呢?

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材料是怎么摆放的?为什么要这样摆放?

小结:原来皮影是因为光照射在物体上形成影子。

观看皮影戏的操作过程。

篇2:大班科学好玩的皮影戏

一、活动名称:《好玩的报纸》(大班科学)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能初步了解报纸的用途。

2、能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探索报纸的玩法和用报纸剪出越长越好的纸条。

3、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报纸有初步的了解,会使用剪刀。

2、物质准备:

1)物品:报纸;剪刀;望远镜图片;双面胶;计时器;置物筐8个。2)场地:半圆形座椅;椅子后并排放置四张桌子,桌子上放置装有报纸的筐。

四、活动过程:

(一)介绍报纸:

1、(出示报纸)提问: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平时你看见家里谁喜欢看报纸呢?

2、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报纸呢?报纸上有些什么呀?(有新闻、天气预报、广告,有信息等等)

3、这些信息每天都有,这张报纸是*月*日是昨天的报纸,已经过期了,过期的报纸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卖纸、做手工、出去旅游垫在下面等)

4、过期的报纸有很多用处,可是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就是拿来玩的,好,现在我们就开始玩吧。

(二)探索报纸:

1、制作望远镜(1)出示望远镜的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你有办法吧这张报纸变成望远镜吗?有办法的赶快去试试。(2)你能用你的望远镜看到我吗?

(3)你能想办法把你的望远镜镜头变长吗?因为我们要看远一点的地方了。提问:你能用同一张报纸把望远镜做的比刚才长吗?(把报纸打开、从一角卷等)(4)用超长望远镜望望远,看到了什么?锁定一个你最喜欢的老师,看到了吗?

2、用报纸剪纸条

(1)师:刚刚我们做了望远镜,现在我们玩点别的。看看,我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剪刀)我们要用剪刀在报纸上剪一根纸条,要越长越好,剪一根纸条,越长越好,你们有办法吗?我还有时间规定哦,要在两分钟之内完成,我会请这个定时器来帮忙,2分钟时间一到,铃声响起,你们就要把剪刀,以及剩余的报纸放回到筐里,拿着你剪好的纸条来比一比,听清楚要求了吗?好,2分钟计时开始,去剪你认为最长的纸条吧。(幼儿剪好后将纸条的起点贴在黑板的双面胶上)

(2)教师提问:最长的的纸条是从哪儿剪的?

(3)你们有没有可能在这张报纸上让这条长边和这条短边连起来吗?连起来大概就更长了吧。这次我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剪好了就拿过来,有办法的去试试吧。(幼儿剪好后将纸条的起点贴在黑板的双面胶上)

(4)其实把报纸上的长边与短边,不断连起来,就可以变成最长的纸条。

(5)比较一条粗的纸条和一条细的纸条。师:老师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剪了这么长一根纸条还剩那么一块报纸,可是这跟比它短,报纸就用完了,为什么呢?(从一张报纸上要剪出最长的纸条大概和粗细有关)(6)原来,一张报纸上纸条的长短与粗细也有关系。现在你们知道诀窍了,我再给你们一张报纸,不过这次的这张报纸很小很小,看看你们谁能用这么小得报纸,剪出很长得纸条,注意不要剪断哦!计时5分钟,开始!

(7)刚才我们是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如果把报纸的长边和长边也能连起来的话,大概会比长边和短边长哦,你们能把报纸的长边和长边连起来吗?

三、整理纸屑:

篇3: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沙漏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幼儿园常能见到很多幼儿围着沙池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开心地用各种工具铲沙、运沙、筛沙……沙子带给幼儿无尽的快乐。怎样让沙“玩”出更高的价值,既有愉快体验,又能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呢? 我在思考之后生成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 能主动探究,发现沙漏速度与漏口大小、多少之间的关系。

2.乐意参与探究活动,积极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3.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及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单孔沙漏16个(大孔、小孔各8个),多孔沙漏8个。

2.细沙、勺子、塑料瓶若干。

3. 幼儿人手一份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组装沙漏,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沙漏部件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还有什么? 两个塑料瓶有什么不一样?

2. 教师组装沙漏

师:再看看,究竟是什么? (沙漏)

二、 自由装沙,探索多种方法

1. 探索多种方法装沙

师:这就是老师今天带给大家的礼物,每人都会有一个。可是,老师忘记在每个瓶里装沙了,请小朋友自己将沙子装进塑料瓶内。 (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瓶、一把勺子,尝试将沙装进塑料瓶的最佳方法)

2.说说装沙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将沙子装进瓶子里的?

三、观察比较,探索沙漏秘密

1. 幼儿组装沙漏

师: 请你们将带瓶盖的瓶子和装有细沙的瓶子组装在一起。

2. 玩沙漏

师:沙漏做好了,赶紧玩一玩,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3.比比谁最快

师:刚刚小朋友发现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我们来比比谁的沙漏流得最快。听到老师说“开始”,请小朋友将沙漏倒放,等所有的沙都流到地上的瓶子里,就请你快速站起来。

4.初步探索沙漏的秘密

师:为什么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 (有的沙漏中间的孔大,有的孔小;有的孔多,有的孔少;有的装的沙多,有的装的沙少。教师将幼儿发现的秘密一一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进一步探寻沙漏的奥秘

(1)漏口大小、多少一样,沙子多少不一样

师: 沙多的沙漏流得快, 还是沙少的沙漏流得快呢? (先请幼儿猜想,然后请一名幼儿现场示范)

师小结:原来,同样的漏口,沙少的沙漏结束得快。所以,在沙少的标记下方打“√”。

(2) 漏口大小、多少不一样,沙子等量

师:请小朋友将沙倒入盆中,现在我们在沙漏里装入一样多的沙,将沙装到红线处。

师:现在,沙一样多了。猜猜看大孔的沙漏和小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单孔的沙漏和多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

师: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猜想,现在两个小朋友一组来试一试、比一比,看看究竟哪个流得快,并在快的标记下面打“√”。

幼儿操作、记录探索结果。教师提醒幼儿手不碰到沙漏,两人同时开始,并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助。

师:谁来介绍一下,大孔的沙漏与小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多孔的沙漏和单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师小结:原来,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大孔的沙漏结束得快, 小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多孔的沙漏结束得快,单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四、了解沙漏的作用,比赛收材料

1. 了解沙漏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沙漏有什么用吗? (古时候人们没有时钟、手表,就借助沙漏来计时)

2. 体验一分钟沙漏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个一分钟的沙漏,一起来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

3. 说说一分钟能干什么

师: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呢?

4. 借助沙漏比赛收材料。

篇4: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动画

1感知静止画面变成动态画面的神奇和有趣,初步了解动画形成的原理。

2能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动画探索过程,体验当设计师的成功与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两面有不同图案的扇子人手一把,动画小书人手一本,空白扇子、小书、笔若干;教师材料:两面有不同图案的扇子两把,nash课件。

活动过程

一、玩扇子,发现画面叠合的现象

1师(出示扇子):今天我带来了一样东西,是什么?扇子两面画了什么?这把看上去很普通的扇子,它会变魔术,很神奇,我们来玩一玩。(幼儿快速转动扇子)发现神奇的地方了吗?(两边的图形合在了一起)是真的合在一起了吗?

2幼儿自由操作,交流操作发现。

教师引导式提问:看看两边的扇面上有什么?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两边分开的两个图案,经过快速旋转,看上去好像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画面(帆船、树等)。

3迁移经验,猜测结果。

师(出示两边分别画有笼子和鸟的扇子):扇子两面分别画了什么?当这把扇子快速地转动时会发生什么?如果小鸟飞到上面一点,又会怎么样呢?(小鸟飞出了笼子)看来画面的位置很重要。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秒~0.4秒,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动画、电影就是依据视觉暂留现象制作而成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一把两面画有不同图案的扇子。让幼儿在把玩扇子的过程中发现、感知神奇的视觉暂留现象。在这里,我们没有刻意去向幼儿解释其中的原理,而是让幼儿交流、表达、思考自己的发现。积累一些感性经验。因为对幼儿来说,让他们去理解视觉暂留现象是有难度的,也没有必要。

二、玩小书。发现画面由静到动的现象

1幼儿逐页观察画面,发现小书画面中的规律。

师(出示小书):这是小书,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一起拿出来看看吧。有三角形标记的是第一页。我们从书的第一页开展,慢慢地一页一页看下去,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幼儿表达,教师追问:小书的每一页上都有点变化,它们有什么规律吗?

(绿色书里每一页上都有一个小球,但小球的位置不同。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的:黄色书里每页上都有一片树叶,但树叶的大小不同,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变化的。)

2快速翻阅小书,发现动态效果。

师:刚才慢慢地看书让我们发现了小书画面上的规律,这一次我们要用特别的方法看书,从头到尾快速地翻看,越快越好,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3交流讨论。

师:你发现了什么神奇的事情?(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

小球——原来一张张静止的图片,当我们快速翻看时,小球看起来好像滚动起来了。

树叶——原来一张张静止的图片,当我们快速翻看时。树叶好像逐渐长大了。

师:把一张张按动作顺序排列好的图片快速地翻,画面就好像动起来了。这就是动画。

——如何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动画形成的过程,是活动的一个难点。教师巧妙地使用了动画小书这一操作材料。先让幼儿逐页翻阅发现画面规律,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再引导幼儿快速翻阅并发现有趣的动画现象——“滚动的小球”和“长大的树叶”,这种发现式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获得的经验是生动鲜活的。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幼儿初步了解了动画形成的过程,也从中体验到自己发现动画秘密的乐趣。

三、欣赏课件。进一步感知动画效果

1欣赏课件——开花。

师:在这片草地上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呢?(操作课件)美丽的鲜花开放了。这个动画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师:动画设计师把开花的过程分开画成了5张图片,它们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呢?当这些图片按顺序连续播放时。我们看见了一朵渐渐开放的花朵。

2欣赏课件——日出。

师:早晨太阳升起来啦!(演示课件)猜一猜,设计师是怎样设计这个动画的?第一张太阳在什么位置?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呢?(幼儿表达想法,教师播放验证)

师:动画设计师把太阳升起的过程从低到高,分成4张图片,再按顺序播放出来。让我们看见一个正在升起来的太阳。

——在前面两个环节的操作中,幼儿获得了有关动画形成的粗浅经验。在这个环节。让幼儿欣赏两个nash动画,可以给幼儿一种真实而又愉快的体验。在欣赏动画之后,引导幼儿迁移经验,思考、判断动画片中各个画面的内容,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四、尝试制作扇子和动画小书。感受动画的神奇和有趣

1师:动画好看吗?你们想自己设计、制作神奇的扇子和动画小书吗?

2介绍材料:后面桌上有扇子和小书,等会儿你可以选择设计扇面,也可以选择画动画小书。请你想一想,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试着做一做。

3请幼儿说说自己要做什么,准备怎么设计。

4幼儿自己设计、制作,先做好的幼儿可以和同伴、教师交流演示自己的作品。

5分享交流作品。师:你画了什么?成功了吗?碰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6观看有关动画原理的视频介绍,了解动画的简单原理。

——做扇子和小书,在难度和要求上是有差异的,这也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画扇面相对简单一点,而制作动画小书,对幼儿来说是有挑战的。因为要做成动画小书,幼儿头脑中首先要有多个连续变化的画面的构思,然后在页面上找好位置,运用必要的绘画技能将其表现出来。虽然有难度,但幼儿都愿意接受这个挑战。设计属于自己的动画。教师给幼儿的空白小书,页数从4页到7页不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也体现了对幼儿个体差异性的尊重,让每个幼儿在亲手制作“动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感,

设计思考

“好玩的动画”最初由我所带的工作室学员张颖黎老师设计。该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提供适合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积累有关动画形成的粗浅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观察、判断、思维、表达等能力:活动的难点是在这样一个比较开放的活动中,如何平衡幼儿自主探索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基于对上述活动重难点的思考,我们从最初的设计到现在的活动,主要做了以下调整:一是在玩扇子环节,原设计是教师演示,幼儿观察、发现画面叠合现象。我认为如果幼儿只看不做,那么他们对画面的观察就不会细致,也不会关注画面的位置关系,幼儿的经验是“看来的”而不是自己“操作得来的”。所以我建议为每个幼儿提供一把不同画面的扇子,并先让幼儿自己玩。在玩中发现有趣的现象。二是在翻看小书的环节,原来的设计过于开放,教师对如何翻书等没有作任何指导,导致幼儿发现不了神奇的动画现象。幼儿自主探索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所以,我建议张老师先引导幼儿逐页观察、发现小书的秘密,再让幼儿带着疑问快速翻阅小书,这样幼儿的操作更有目的,也更有效。三是在欣赏“开

花”和“日出”两个动画的环节,原设计都是在观看动画后马上呈现几幅连续的画面,没有给幼儿推测画面的机会,对幼儿缺乏思维的挑战。所以,我建议在观看动画后先让幼儿迁移前两个环节的学习经验,思考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表达自己猜想的画面内容,然后再揭示谜底,体现环节的递进性和思维的挑战性。

修改后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关注幼儿生活,凸显活动趣味

幼儿对外部世界的探究是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凡是与幼儿的现实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关注幼儿生活,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能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出发,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幼儿的学习置于其生活背景中,从中获得鲜活的学习经验。“好玩的动画”抓住幼儿都喜欢看动画片这个兴趣点,引导幼儿在看看、玩玩动画小玩具的过程中,共同探究“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尝试自己制作小动画。体验成功感。因为活动内容本身的趣味性,所以幼儿对将要探索的内容必定会充满新奇感。活动的快乐也会由此而生。

二、在操作中发现,积累感性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应让幼儿通过自行操作去建构经验。所以。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实际的操作,幼儿对材料进行操作的过程就是学习发现的过程。操作活动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根据教学目标提供恰当的操作材料,二是保证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三是操作后幼儿经验的交流和提升,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们设计的幼儿操作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玩扇子。在玩中发现快速转动扇子时有趣的叠合现象:第二次操作是观察和快速翻阅动画小书,发现画面规律,猜测、探究动画形成的秘密;第三次是制作简单的动画玩具,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差异,我们提供了难度各不相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三次操作提供的材料中都蕴含了探索的目标,意在让幼儿在每一次的操作中都会有新发现,积累感性经验。

三、注重思维挑战,体现活动价值

篇5:大班科学:好玩的报纸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出示一张报纸,提问:这是什么?(报纸)

2.教师:这张报纸是*月*日是昨天的报纸,我们叫它旧报纸。今天我们要用旧报纸来玩游戏。

二、做做玩玩

1.出示望远镜的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你能用报纸做成望远镜吗?(幼儿用报纸卷成望远镜,并给幼儿鼓励)

2.请幼儿想办法能把望远镜做的比刚才长。

提问:你能用同一张报纸把望远镜做的比刚才长吗?(把报纸打开、从一角卷等)

三、幼儿探索用报纸剪纸条的多种剪法。

1.幼儿第一次剪纸条。

(1)“现在我有点饿了,想让你们帮我做面条,你们能把报纸做成面条吗?”

(2)幼儿剪师巡视。

(3)比较:谁的面条最长?

2.幼儿第二次剪纸条。

(1)我们能不能把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不断掉呢?(幼儿剪纸条)

(2)把幼儿剪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3)师总结:把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出来的纸条长。

3.幼儿第三次剪纸条。

(1)刚才我们用连着剪的方法剪出了比这黑板上还要长的纸条,那你们想想能不能用连着剪的.方法剪出了比现在更长的纸条呢?(幼儿剪纸条)

(2)把上下来回剪的纸条、螺旋剪的纸条贴在黑板上(并鼓励幼儿)

(3)师总结:上下来回剪的纸条、螺旋剪的纸条很长。

四、纸条的作用

1.今天我们用过期的报纸剪纸条,不仅可以训练脑子,还可以练剪纸功夫。这么多的纸条,扔了多可惜啊,我们可以用它们来做什么?

2.小朋友把剩下废旧报纸捏好纸球,纸球有什么用?(幼儿自由玩:投远、往上抛等)。

篇6:大班科学《好玩的报纸》教案

1能按照步骤进行操作,通过细致观察如何剪出更长的纸条,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

废旧报纸、单筒望远镜图片、剪刀 活动过程: 1过期的报纸

(1)出示报纸,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报纸),平时你看见家里谁看报纸呢?

(2.)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报纸呢?报纸上有些什么呀?

师总结:报纸上除了有……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你听听(念出广告)——这是什么?——报纸上会有广告;还有,(天气预报)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某月某日,这是什么?(报纸的日期,这是一张过期的旧的报纸)

2过期的报纸有什么用呢?师(过期的报纸有很多用处,可是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就是拿来玩的,好,现在我们就开始玩。)

3.制作望远镜(出示望远镜图片)师:你们看,这个东西认识吗?这是一个单筒的望远镜。你能用报纸做成一个单筒的望远镜吗?能就去试试,桌上有报纸,去拿一张试一试,慢慢来,想好了再去。(在后面的四张桌子上放着每人一张旧报纸)能行吗?怎样才能做成这样呢?不会做的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他已经做好了,怎么做的?卷起来就好了,这样卷,多么简单的动作。

师:用它望望远,看到了什么?能看见我吗?好的,请把你的望远镜放在桌子上,我们要做其他的事了,赶快。

4用报纸探索剪纸条.(1)师:刚刚我们做了望远镜,现在我们玩点别的,你能在这张报纸上剪出一根你认为最长的纸条吗?越长越好。赶快,去试试。好了吗?剪好了就请坐。

(2)这是你们认为剪得最长的纸条吗?这张报纸上面,这条是长边,这条是短边,大家都都认为最长的是这条长边。

(3)你们有没有可能在这张报纸上让这条长边和这条短边连起来吗?连起来大概就更长了吧。快去试试。

(4)比较一条粗的纸条和一条细的纸条。师:老师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剪了这么长一根纸条还剩那么一块报纸,可是这跟比它短,报纸就用完了,为什么呢?(从一张报纸上要剪出最长的纸条大概和粗细有关哦,好我们以后慢慢试)5整理纸屑。

你们谁有办法让这张报纸的长边和长边连在一起,不知道吗?看老师怎么做(把报纸揉成一团,做成纸团)

篇7: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风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支持幼儿对身边的常见事物现象胆猜想和主动探究。声音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我通过听声音、说声音、探索声音、模仿声音,避免一味的老师说,幼儿听的守旧模式,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生活中声音的奇妙,初步了解声音内藏的奥秘,感受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声音,关注生活中声音的多种多样。

2、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发出声音,并乐意与同伴交流。

3、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模拟动画片中的声音。

重点难点

积极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发出声音。

活动准备

铃铛、响筒、口哨、小喇叭等。

竹筷、木梳、刷子、瓶盖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他是谁?”导入,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孩子们,今天我们玩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好吗?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我摸到谁的头谁就学一种声音,然后家一起猜出他的名字好不好?

二、玩一玩,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发出声音

1、玩一玩,让身体发出声音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声音,他们是用哪里发出来的?我们还可以用哪里发出声音?请家演示一下吧!

2、玩一玩,让物体发出声音

师:今天,我还给家带来了很多好玩的材料,请你们快来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材料玩一玩,也让他们发出声音吧!(幼儿自由探究)

提问:谁来说说,刚才你玩的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发出声音的?

三、交流玩声音的发现

1、感受声音的不同。

师:你玩的材料发出的声音像什么?还有哪个材料厂发出的声音和它有些像?你可以让一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吗?

2、初步了解振动能产生声音。

师:这些材料陪我们玩了那么久,它们都有些累了,我们请他们休息一下好吗?

提问:现在还有声音吗?为什么呢?

师小结:我们让这些材料振动起来就会发出声音。现在不振动了,所以它们就没有声音了。

四、模拟发声,给动画片配音。

1、欣赏动画片:

师:今天,我还带来了一个动画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交流感受,引发幼儿说说听到的声音,并示范模仿。

提问:

1“刚刚你们在动画片中,你看到了谁?”

2你听到哪些声音?

3你们的能不能模仿一下小马的声音呢?

4可以用什么模仿,还可以用什么模仿?

5、幼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尝试

6、集中演示、梳理,达成共识。

5、幼儿看画面合作配音。

7、分角色为动画片配音

五、活动延伸

篇8:好玩的皮影戏

一、教玩具的制作

1. 教师制作:《十二生肖》、《会摇尾巴的狼》等作品。

材料准备:

牛皮、刻刀、水彩、毛笔、清漆、钓鱼线、竹签等。

制作方法:

把故事中不同动物的形象设计成图稿, 分关节拓印在牛皮上, 用刻刀雕刻成花纹, 再上色、装订上竹签即可。

2. 大班幼儿制作:《小蝌蚪找妈妈》、《老鼠嫁女》等作品。

材料准备:

明胶片、铆钉、彩色水笔、剪刀、棉线和一次性筷子等。

制作方法:

根据不同动物的形象设计稿图, 分关节拓印在明胶片上, 用水彩笔上色, 剪刀剪下, 用铆钉或棉线装订, 最后系在筷子上即可。

3.表演舞台的制作。

材料准备:

玩具桌、滚轮、幕布、灯管等。

制作方法:

将玩具桌拼装在一起, 为了方便换场地, 桌腿装上滚轮。框子订上幕布, 装上灯管即可。

二、教玩具的操作和表演

1.2~3人共同合作 , 操作竹签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表演。

2.提醒幼儿表演时注意动作的协调以及皮影要贴幕。

进行大班皮影戏主题活动时, 教师运用自制的生肖影偶为孩子们表演, 通过欣赏和观看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感受皮影戏的乐趣, 初步了解一些皮影戏的知识。在欣赏民间传说故事《十二生肖》的活动中, 也作为欣赏形式之一向幼儿进行表演。在皮影制作活动中, 幼儿制作出《小蝌蚪找妈妈》和《老鼠嫁女》等, 当他们摆弄着自己的作品时, 成功的喜悦无与伦比。

篇9:好玩的皮影戏

1.教师制作:《十二生肖》、《会摇尾巴的狼》等作品。

材料准备:

牛皮、刻刀、水彩、毛笔、清漆、钓鱼线、竹签等。

制作方法:

把故事中不同动物的形象设计成图稿,分关节拓印在牛皮上,用刻刀雕刻成花纹,再上色、装订上竹签即可。

2.大班幼儿制作:《小蝌蚪找妈妈》、《老鼠嫁女》等作品。

材料准备:

明胶片、铆钉、彩色水笔、剪刀、棉线和一次性筷子等。

制作方法:

根据不同动物的形象设计稿图,分关节拓印在明胶片上,用水彩笔上色,剪刀剪下,用铆钉或棉线装订,最后系在筷子上即可。

3.表演舞台的制作。

材料准备:

玩具桌、滚轮、幕布、灯管等。

制作方法:

将玩具桌拼装在一起,为了方便换场地,桌腿装上滚轮。框子订上幕布,装上灯管即可。

1.2~3人共同合作,操作竹签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表演。

2.提醒幼儿表演时注意动作的协调以及皮影要贴幕。

进行大班皮影戏主题活动时,教师运用自制的生肖影偶为孩子们表演,通过欣赏和观看激发幼儿活动兴趣,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感受皮影戏的乐趣,初步了解一些皮影戏的知识。在欣赏民间传说故事《十二生肖》的活动中,也作为欣赏形式之一向幼儿进行表演。在皮影制作活动中,幼儿制作出《小蝌蚪找妈妈》和《老鼠嫁女》等,当他们摆弄着自己的作品时,成功的喜悦无与伦比。

篇10: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陀螺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陀螺旋转的现象。

2、探索陀螺原地稳定旋转时技巧,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3、观察陀螺旋转时的图案与色彩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教具:(1)自制抽动陀螺。(2)购买玩具陀螺。(3)捻动的陀螺(4)实物投影仪

2、学具:(1)不同类型的陀螺若干个。(2)制作材料: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各种色彩的卡纸若干、瓶盖、废纸卡等。活动过程:

一、玩玩转转,让陀螺转起来。

1、教师表演,抽动陀螺、捻动陀螺,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玩具?(陀螺)。请问小朋友还见过什么样的陀螺?(提醒幼儿思考与现在玩的不同的一些陀螺玩具。)

2、让幼儿自由转动,并进行观察。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探索、观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怎样才能使陀螺稳稳的上时间的转动呢?(教师可采取让每个幼儿拿一个陀螺,来转一转,玩一玩。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2)幼儿玩转陀螺,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重点引导幼儿讲述,是怎样让陀螺转起来的。

(3)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让陀螺转起来的,请表演给大家看。(个别幼儿幼儿表演时动作不规范或转动效果较差,这种情况教师要给个别指导。如:教师示范,要把陀螺捏紧,稳稳的用力一捻,陀螺就会转动起来。)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转动陀螺的比赛。

师:现在小朋友可以相互结伴,一起来比比谁的陀螺转得久。

4、讨论:为什么有的陀螺转动时间长,有的转动时间短。

5、教师演示上弦的陀螺,幼儿观察并发表各自的见解:上一下弦 陀螺一转就停,上几下弦陀螺就转个不停。

小结:拿稳放平陀螺,平稳用力不能偏,陀螺才能转稳。陀螺旋转时间的长短与用力气大小有关系。用力大,转的时间久长;相反,有力小,转的时间就相对短些。

二、转转看看、陀螺变变。

1、幼儿自由结伴转动陀螺。

(1)提问:陀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有什么变化?(2)幼儿进行交流,讨论在旋转前和旋转后有什么变化?谈谈自己的发现。(转动后陀螺的颜色与图案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陀螺旋转起来后,颜色在视觉上的变化。小结:由于陀螺转动很快,看上去,五彩的陀螺各种颜色有些混合色,小块的颜色变成了圆形。

三、做做玩玩,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旋转后,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1、组织幼儿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选择适合的材料: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边长2厘米的卡纸,火柴棒等。)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形状,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和火柴棒,小朋友找准插孔,火柴棒磷头朝下安装,做完后再进行装饰。

2、幼儿自己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找准插孔,将火柴棒磷头朝下安装。引导幼儿进行装饰陀螺。

3、转转看看,让幼儿发现陀螺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1)幼儿自由自由转动陀螺。(引导先做完的幼儿,先去玩陀螺)

(2)提问:陀螺旋转后看上去有什么变化?

(3)幼儿自行讨论交流。

4、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来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转起来后,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篇11:大班科学《好玩的转盘》课后反思

稿 本次科学活动结束后,总的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次活动的成功依赖以下几方面: 一是选材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总转动现象很多,很多幼儿爱玩陀螺,就是生活中的物件,他们也常拿来随意转动,这说明幼儿对物体转动是感兴趣的,在课堂上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再次证明选材是成功的。二是活动目标制定科学、明确,内容紧扣目标,几个环节紧密相连,一个环节解决一个问题,教学环节清晰,探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我始终将目标明确手心,在整个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感受并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并获得相关经验,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任。三是教学设计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符合〈纲要〉精神,让幼儿在玩中学,但不是草坪式的嬉戏,这节课成地把幼儿无疑获得的经验转为了有意的科学探索。难点突破轻松有效。四是活动中我的教态亲切,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愉快的,师幼关系融洽,作为幼儿探索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是车工女工的。五是我对幼儿的探索没有轻易介入,所以幼儿探索的方法不会雷同,这有益于幼儿自由无拘束地探索。 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教师驾驭幼儿、驾驭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语言不够精炼,这都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

篇12:大班科学《好玩的魔术》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选材非常新颖,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人眼前一亮。在目标定位上是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是幼儿可以达到的。活动中不管是老师变魔术还是幼儿自己发现秘密自己操作都体验到了快乐,被表演所吸引,也对老师产生了喜爱和崇拜之情。

活动过程中当老师变扑克小魔术时孩子们已被深深吸引了,这个神奇的事让他们又惊又喜。尤其是后来幼儿先看老师变的“小兔”还有“一个小圈变大圈”的魔术,充分让幼儿的思维得到锻炼,幼儿们的想法因为魔术的神奇跟着也创意十足,因为魔术的谜底太让人惊喜好奇了。

整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渴望自己也能把魔术变出来,因此在实践操作中,老师先让幼儿由看老师变,自己猜,自己操作,到讲解秘密,自己再做的情况下,幼儿对于魔术操作的不仅好,也非常有兴趣,思维和动手能力一起提升。孩子们在周老师的带领下,畅游在魔术的王国里。

对于这个活动我也进行了反思:如在老师变完“小兔”中应留些时间让小朋友自己去猜想,然后再按自己的猜想去操作。

在揭开“小兔耳朵”和“一个小圈变一个大圈”活动的秘密中老师应对这两个环节分别进行小结,让幼儿更好的了解这些魔术中隐藏的秘密和变魔术时要用的“假动作”,让幼儿能够更好的学会魔术中的“假动作”“把秘密藏好”等“专业”知识。对这两个知识点老师没给孩子很好的提炼梳理,以致很多幼儿不明白也不会操作。

还有就是老师的引导语要简单明确,在幼儿操作剪圈这个环节时老师示范操作中语言指令不够明确导至有些幼儿剪圈剪到最后时不敢减下去,怕剪坏了。

篇13:科学小游戏:好玩的电

一、通电的食盐

材料准备:

电池、食盐、带夹子的导线、铜片和铝片、杯子、纯净水、汤匙、小电珠。

游戏玩法:

1. 调试好几杯盐水。

2. 用两根带夹导线一端分别夹住铜片和铝片,同时放进一杯盐水中(铜片和铝片不能靠在一起)。

3. 两根导线的另两个接头连接在小电珠上,就会发现小电珠亮了。

科学原理:

当你把两块小金属片插进装有盐水的杯中, 这两块金属片之间便产生了一个电压,铜片做正极,铝片做负极。当把两块金属片接上电线并在中间连接一个小电珠,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这个电路能不断地传输电荷,从而形成电流,最终点亮了电珠。

二、小电珠亮起来

材料准备:

电线、电珠、电池。

游戏玩法:

用电线一端连接电池负极,另一端绕在电珠底部,然后将电珠 底部放在 电池正极, 就会发现小电珠亮起来了。可以尝试将2节电池正负极相接使小电珠更亮。 (注意 :3节或更多 节电池正 负极相连, 小电珠钨丝承受不了,会损坏的。 )

科学原理:

在电池的两头接上线 ,中间安装小电珠, 就会让小电珠亮起来。

三、蔬果电池

材料准备:

柠檬(土豆)、小刀、剪刀、铜片和铝片、导线、胶带、小电珠。

游戏玩法:

1. 将若干柠 檬 ( 土豆 ) 切缝备用。

2. 铜片与铝片分别插入切开的柠檬中间,并按顺序错开链接。

3. 用导线接上小电珠的底部,你会发现小电珠亮了起来。

科学原理:

柠檬汁是一种电解质,能融化金属。将铜片及铝片插入柠檬中,铝就会溶出带正电的离子,因为铜比铝稳定,所以铝片带负电, 铜片则带正电。此时连上电线,电路就会被接通。但因为柠檬汁中的电流极弱,所以要串联数个柠檬以增强电流。

四、电磁魔术

材料准备:

干电池、小电珠、磁针、开关、50厘米长的导线

游戏玩法:

1.用导线把一节干电池、小电珠和开关串联起来,形成回路,然后把小磁针放在电路附近。

2.改变干电池的位置 (把干电池移动到磁针的上方或左右), 你会发现磁针的方向也随之改变。

3. 将两节或多节干电池串联起来,这时电流增强,磁针的偏转角度也变大。

科学原理:

篇14: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纸箱

1.积极参与活动,勇于克服困难,在活动中感受运动的快乐。

2.借助箱子尝试做各种动作,练习钻爬、曲线跑、助跑跨跳、平衡等动作技能。

3.尝试箱子的多种玩法,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箱子、小纸盒、防晒布、奖牌

2.音乐:我的身体最神奇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的天气真好,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森林里参加运动会,你们高不高兴?在参加运动会之前,我们要先活动活动身体,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播放音乐:我的身体最神奇)

师:今天就用我们的身体和箱子做一做游戏,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个纸箱分两队站好。

(评析:教师以和箱子做游戏导入主题,然后带幼儿参加运动会,要先做热身运动,主要是让幼儿很快进入情境。)

二、提取好的玩法,幼儿模仿

1.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能和小箱子做哪些运动呢?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同伴一起玩,比一比谁的玩法最多。

(请幼儿示范供大家学习。)

2.师:小朋友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玩法,我们一起来玩吧!先试一下从纸箱上往下跳。

(教师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带领幼儿一起跳。)

3.师:小朋友们敢不敢从箱子上大步走呢?请小朋友分成两队,张开双臂一个挨着一个从箱子上走过去。

箱子距离挪大些,然后把箱子摆成不规则形状,让幼儿大跨步走过去,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4.师:小朋友,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和小箱子变成一座弯弯的拱桥吗?

教师示范幼儿模仿,增加对身体的控制力。

5.师:刚才我们和小箱子做了这么多游戏,下面我们一起来玩跳箱子,小朋友们来比一比,看谁能跳过纸箱。

教师示范跳纸箱,讲述跳箱子的技巧,鼓励幼儿仔细观看,幼儿分小组自由练习,教师观察指导,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评析:让幼儿在这一系列活动、情境变换中,由易到难一步步增加难度,通过玩纸箱,发展幼儿的跑、跳、钻爬、平衡等能力,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游戏:森林运动会

1.师:森林运动会就要开始了。

(1)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站成一竖排,并立于起点之后。

(2)游戏规则介绍:

①听到“开始”口令后,每组的第一位小朋友出发,先走过一段石子路(小纸盒),再爬过一个山洞(防晒黑布),最后再跳过一座座小山(箱子),分别从两边跑回起点。

②第二位幼儿站在起点线后,伸出一只手准备。第一位幼儿返回后必须拍一下第二个小朋友的手,第二位幼儿才能出发。

③游戏继续进行,哪组最后一位幼儿先回到起点就算获胜。

(3)宣布获胜的一组,颁发奖牌。

四、活动结束

和幼儿一起放松活动,鼓励幼儿。

篇15:大班科学:好玩的立方体

教学设计理念:

幼儿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几何体的教学是大班很重要的内容,正方体、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然而幼儿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只能把它们说成长长的、方方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幼儿已认识了多个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变魔术图形组合来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找出正方体的物体,结合生活中的.长方形的物体来巩固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通过用正方体来拼摆大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初步理解形体之间的关系,延伸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2.比较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异同,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正方体一个,长方形两个,跟每个面一样大小的纸卡,小正方体的物品等于总人数,立方珠八块,其他的形体若干;魔法箱一个,放着纸,彩笔、尺子、毛线绳的盘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与图形纸片做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1.老师给小朋友带了图形卡片,谁能让自己的图形卡片立起来?为什么正方形和长方形立不起来呢?

2.分组说一说:你们组有什么图形?找到朋友了吗?你们是怎么测量的?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二、通过操作探究、观察、比较,认识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1.变魔术,引起幼儿兴趣。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法箱,请小朋友把手里的图形卡片放到魔法箱里,看看魔法箱会变出什么宝贝?

2.认识正方体。

师:魔法箱里变出来什么宝贝?这个宝贝是哪一组的图形卡片变成的?为什么说是你们组的?你们组的都是正方形,正方形有一个面,这个应该有六个面,我们来数一数,这是第一个,要按顺序数,是有六个正方形的面,六个正方形一样大吗?怎么来测量一下?这个宝贝有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他叫正方体。

3.出示正方形跟正方体比较。

正方形跟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正方形有一个面,正方体有六个面)

4.通过找正方体的玩具,巩固对正方体的认识。

请小朋友每人找一个正方体的玩具,回到座位上,一起验证一下是不是正方体?分类把玩具放到篮子里。

三、通过观察认识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1.认识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哪一组的图形卡片没变出来?你们组放的是什么图形?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2.与正方体比较。这个长方体跟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认识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1.师:魔法箱里又变出来什么宝贝?这个宝贝是哪一组的图形卡片变成的?为什么说是你们组的?你们放了什么样的图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长方形的面有四个,看上去一样大,正方形的面有两个,看上去也一样大。四个面加上两个面是六个面,这个宝贝叫长方体。

2.与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比较。

长方体跟前一个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联系生活:生活中你看到过什么东西是长方体的?

五、正方体大变身的游戏,让幼儿用筐内八个正方体积木变数目不同的长方体和一个大正方体。通过用正方体来拼摆大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初步理解形体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兴趣。

1.拼大一点的正方体

2.拼不同的长方体。

篇16: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纸范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方法。

2、制作一条腿的纸桌,初步了解纸桌腿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充足的纸、积木;双面胶或胶水、剪刀等辅助材料,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纸站起来

1、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纸)

2、如果让你来玩一玩这张纸,你会怎样玩呢?(幼儿回答„„)

3、哦!纸可以有这么多的玩法呢!有人说可以让纸站起来。这么薄的纸(边说边演示纸),要让它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4、要不,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到底能不能让纸站起来。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小朋友有需要的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取。另外,请你把你的方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表一)

5、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起来的?”引导幼儿表述并记录。

6、交流:

小朋友,你们的纸站起来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

(让幼儿结合记录纸介绍:我把纸折成圆筒形,纸就站起来了;把纸折成正方形,让纸站起来„„)

呀!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朋友离座观察)

7、现在,小朋友可以学学别的小朋友的好办法,再让一张纸站起来。(教师巡视指导)

8、小朋友真能干,那谁愿意让你的纸到老师这儿来表演站立给大家看呀?(老师有目的选取高矮、粗细、长短不同的俩俩比较)

它们谁站得更稳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吹气)

9、小结:看来要想让纸站得更稳,这和它的„„(高矮、粗细、形状等)有关。

二、探索纸桌的承重能力

1、小朋友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站起来的纸,现在老师在这张纸上又加了一张纸,它变成了什么?(桌子)

2、这张纸桌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只有一条腿)那这张桌子能不能放东西呢?(幼儿猜测)

3、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然后试试你的桌子上能放几块积木,怎样放能放最多,试完后请把你的好方法记录下来。(记录表二)

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张贴记录表,交流

鼓励幼儿用“我用什么方法做的桌腿,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请积木放得多的小朋友说说:我做了什么样的桌腿,积木怎样摆可以摆那么多的。

6、带幼儿离座观察小朋友做的纸桌,并看看怎样放积木,可以放得多。

(通过交流,让幼儿了解桌腿要站得稳,摆积木时要横竖交叉。)

三、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不但让纸站了起来,还用纸做了一条腿的纸桌。回去后还可以想想做成什么不同形状的纸桌,或者其它好玩的东西。

篇17:大班科学好玩的皮影戏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报纸的用途,积极探索报纸的玩法。

2、能用报纸剪出越长越好的纸条,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报纸、剪刀、手工作品若干。

2、塑料袋、横幅、胶布、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引导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礼物,你们猜是什么?”(展示由废旧报纸折叠而成的手工作品)

2、提问:“这些精美的物品是用什么做的?”(报纸)“生活中你看见谁喜欢看报纸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看报纸?报纸上有些什么?”(有新闻、广告、天气预报)

3、引导语:“小朋友看,老师拿的这张报纸是昨天的,今天会有新的报纸,说明这张报纸怎么了? 是这张报纸上的知识旧了,我们把这样的报纸叫过期的报纸。”“小朋友会用过期的报纸干什么?”(折飞机、做手工、画画)“那好,我们来试试吧!”(发报纸)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自由探索报纸的折法引导语:小朋友做好了吗?他做的是什么呀?飞机(扇子、望远镜)可以怎么玩呢?还有谁和他做的不一样?

小结:飞机可以玩投掷、飞机大战;扇子可以扇风、跳舞;望远镜可以望星空。

(二)幼儿探索用报纸剪出越长越好的纸条

1、引导语:小朋友的小手真巧,用报纸叠了这么多好玩的,自己给自己鼓鼓掌吧!接下来,咱们用报纸再来玩一个更好玩的游戏,但是老师可是有要求的,听好了,我们的要求是用剪刀把报纸剪得像面条一样长长的,而且宽窄一样,有没有信心?赶快来试试!(给幼儿发剪刀,提示幼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能拿剪刀碰着自己,更不能拿剪刀对别人比划)

2、幼儿练习剪纸条(音乐《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教师边巡视边鼓励:看谁剪的纸条最长?提醒幼儿:把剪好的纸条放在桌子上,不要掉地上了。

引导语:小朋友,老师看到,××小朋友剪的纸条特别的长,我们快放下手中的剪刀,看看她是怎么剪的?来,轻轻地把剪刀放下,看谁最先放好。

小结:纸的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而且不能剪断,这样才能剪出越长越好的纸条。

3、幼儿比赛剪纸条。

引导语:下面我们来比赛剪纸条,我们的比赛规则是:在指定的时间内看谁剪得纸条最长,而且宽窄均匀,谁就是冠军。小朋友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引导语:请小朋友把你剪的最长的一根纸条拿来参赛,记住喽,只能拿一根。(把幼儿剪好的纸条贴在展板上,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哪根长,让幼儿自己评出冠军)

4、幼儿分组剪纸条。

引导语:小朋友看老师拿的报纸一样大吗?我们来分组剪纸条吧,一组剪宽的,一组剪窄的,且每组沿着报纸的周边只剪一圈。(发报纸)幼儿剪好后,教师拿起一根宽的和一根窄的,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看我们剪的纸条,同样的方法剪出的纸条一样长吗?(不一样)为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长纸条和短纸条的区别并小结:同样的报纸,同样的方法剪纸条,纸条的长短和剪得宽窄有关。

三、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玩了剪报纸的游戏,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大脑,还让我们的小手越来越灵巧了,小朋友高兴不高兴?但是剪纸条剩了这么多的报纸扔了多可惜啊,咱们现在一块把这些报纸捡起来(师生捡纸条),再变一个魔术,揉呀揉呀揉,变成一个大纸团,纸团怎么玩呢?(投球、往上抛)真棒!小朋友都有纸团没有?举起来让我看一看,好,咱们现在分成两队,男孩一队,女孩一队,我们来玩游戏“百团大战”吧。(拉横幅,配音乐《火花》)教师结束语:今天报纸做了这么多的游戏,已经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播放音乐《波尔卡》报纸装塑料袋,带领幼儿退场)活动反思:

在本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快乐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并乐意把自己所想、所做的跟老师和同伴分享,其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本活动中,我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让孩子们自主积极探索,懂得报纸除了可以看外,还可以有许多用途。从而体验到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获得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

篇18:大班科学好玩的皮影戏

数字科学家计划 (ESP) 是北京师范大学项华副教授提出的一种大数据环境下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为宗旨, 以探究式教学为鲜明特征, 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为核心, 播种未来科学家种子的教学模式的推广方案。建设数字科学家校本选修课程是实施数字科学家计划的一项基础内容。自2013年3月起,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开始试验“数字科学家”校本选修课程。课程以八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 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与实践。

1. 课程性质

(1) 属于校本选修课程, 不是正规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

(2) 课程具有特色, 与科学课程或物理课程功能互补, 协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3) 体现科学魅力。

(4) 体现科学思想与方法。

(5) 基于计算机手段或方法。

2. 教学目标

(1)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同时体会科学思想和方法。

(2) 知道科学的本质和STS, 同时品味科学的魅力。

(3) 理解数据探究的基本概念 (包括典型的软件和网络) 。

(4) 掌握数据探究 (包括典型的软件和网络) 的基本技能。

(5) 体验数据交流与传播的价值。

3. 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

选修课程以数据探究理念为指导, 由浅入深, 确定了由视频分析、仿真模拟和可视编程三个课题模块15个课题组成。其中, 视频分析模块由诸如“Face to Face, Eye to Eye”、“月球环形山”、“出租车超速了吗”等课题组成。仿真模拟模块包括“初识Algodoo”、“暴走迷宫”、“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等课题。可视编程模块包括“初识Scratch”、“投票计数”、“反应时间”等课题。

选修课程的模式是在WebQuest (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 模式基础之上改造而成。主要有五个模块: (1) 核心问题; (2) 任务指南; (3) 海量资源; (4) 实施“做中学”; (5) 交流与评价。

选修课程配有专门的教学网站——数字科学家网站。网站设有“智慧乐园”、“工具乐园”、“数据探究”、“交流共享 (BBS) ”等栏目。

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数字科学家”课例——金鱼吐泡

“数字科学家”不仅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同时提高学生数据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 从下面的集趣味、知识、方法、技能为一体的“金鱼吐泡”案例, 可以窥见数字科学家校本选修课程的特色。

1. 课例设计

(1) 选题:液体的压强和浮力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与生活中各种现象息息相关的内容。笔者针对这一部分知识, 利用数码相机可以实现精细观察的特点, 突出趣味性和有益性, 通过模拟并测量金鱼吐泡, 知道气泡在水中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掌握数码相机高速摄像功能的使用, 学会利用QQ影音和几何画板解决问题。

(2) 材料仪器:网络搜索引擎、烧杯、水、胶头滴管、细吸管、数码相机、QQ影音或其他视频播放软件、几何画板软件、外加光源。

2. 课堂实施

本节课以亚太实验学校八年级15位学生为实验对象, 以WebQuest模式展开教学。

(1) 核心问题

通过播放金鱼吐泡网络视频 (如图2) , 提出核心问题:小金鱼吐的气泡在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气泡为什么会这么变化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1OTgwMDQ4.html)

通过“数字科学家”网站中BBS论坛 (如图3) , 回答“下列金鱼吐泡图中最科学的是: ( ) ”。

(2) 猜想实验

学生思考:常规观察有何困难?如何解决?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并在教师帮助下改善实验设计。

教师在进行实验前首先点评一下学生实验方案, 有助于学生改进完善方案, 训练学生总结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帮助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方案的问题, 提高实验正确率。实验时要注意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学生按实验设计模拟金鱼吐泡, 另一个学生用数码相机高速摄像功能拍摄。

(3) 分析数据

将获取视频在电脑上播放下来, 会发现气泡摇晃上升, 逐渐变扁, 但不确定一直变大。使用几何画板分析视频截图中水平方向上气泡的截面积, 发现气泡确实逐渐变大变扁。

(4) 数据交流与评价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气泡变化的原因, 并反思本节课内容和个人及小组表现。 (教师提示:结合液体压强和受力分析的知识;思考:①气泡为什么会上升? ②气泡为什么会变扁?③气泡为什么不是直线上升, 而会有晃动?)

在“金鱼吐泡”课例中, 学生们兴致盎然, 利用数码设备解决了常规实验难以观察的问题, 一些学生还发挥创造性改进了实验方法, 控制气泡, 使得视频数据更加易于分析。由于借助数码设备和软件, 所探究的范围一下子扩大起来, 诸如“金鱼吐泡”的15个“数字科学家”课例, 选题新颖而广泛, 课堂教学倡导趣味性, 教学形式不局限于传统形式, 比如在利用数码相机测量树高的时候, 将学生带出教室进行实地测量。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对于任何一个感兴趣的问题, 他们都能借助现代数码软件与硬件工具进行科学探索。

参考文献

[1]项华, 罗乐.视频分析方法运用于物理教学活动之简介与探讨[J].物理教师, 2013 (1) :13-14.

[2]毛澄洁, 王盈.“投票计数”教学方案的设计、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7) :49-53.

上一篇:总账会计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如何写优良学风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