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

2024-04-16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共9篇)

篇1: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

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参考)

1、某项机械化技术的经济效果调查与分析

2、某项作物(如玉米、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成本调查与经济效果分析(可以是多项技术也可以是其中一项技术,如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分析,可以调查一些文献资料,了解不同种植方式的成本与投入,包括人工种植、机械化育插秧、机械直播、机械抛秧,他们之间的比较分析,可以通过数据列表的方式进行分析比较。还可以分析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如联合收获、分段收获之间的比较,等等)

3、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装备配备的技术经济效果分析(可以分析全过程的装备配备情况,也可以分析其中某个环节装备配备不同之间的比较)

4、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经济效益分析(不同的组织形势与规模,其经济效益是不一样的)

5、农机社会化服务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不同的服务方式,不同的服务半径……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和效果)

6、农业机械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希望可以找到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7、区域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分析不同省份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变化对于当地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影响和变化)

8、技术变革对于农业装备技术经济性能的影响(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某项技术变化或者技术的引进,如定量施肥装置的引进,对于农业装备技术经济性能的影响,在节本增效方面的成效,进行分析和比较)

9、对农业机械运用管理与更新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从安全生产、管理效益方面进行分析)

10、某项机械化技术节能降耗/节油降耗的经济效果分析(可以查找一些资料和数据,进行文献综述和分析比较)11、12、13、14、农机循环利用与再造的技术经济分析 经营规模与装备配备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 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分析 其他感兴趣的有关题目均可以考虑

篇2: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

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根据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培养目标上及考核方式方面提出了探讨和研究.在教材选定上应该选择通用教材,教学过程中有根据专业不同有所侧重;在教学内容上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上面提出严格要求,同时建立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加习题、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课后习题训练、案例分析、课堂表现和学校考核”四方面的考核改革措施.在教学上目标上提倡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首要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以案例为主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型教学方式.

作 者:黄盛军 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程管理系刊 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英文刊名:WORLD OF ENTREPRENEURS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技术经济学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考核方式

篇3: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

一、中职学生及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

传统的中职经济学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通过分析中职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特点, 并根据中职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把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在中职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实现经济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职经济学课程的整合不是信息技术在经济学中的简单应用或简单混合, 而是使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浑然天成。在信息技术与中职经济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技术是整合的手段, 服务于经济学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整合的目的, 决定着整合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并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经济学多角度、全方位的整合, 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有知识、有素养、有能力的人才, 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

二、信息技术用于中职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为中职经济学课程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 它创建的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以及即时反馈的功能,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

在整合后的中职经济学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师作为主导者,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软件自主地开展学习, 并通过各种软件开展自学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功能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同时, 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从而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拓展到课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师生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学生不仅可以进行单独学习, 还可以进行分组学习、探讨, 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职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在整合后的中职经济学教学环境中, 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模拟实习, 利用计算机模拟情景进行虚拟操作, 通过经济贸易类软件训练实际操作技能, 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经济学课程中的实际操作, 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

三、关于构建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 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 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 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 因此, 我们不能也不可能用一个模式去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 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具体目的、条件及学生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组合。

1、突出教学目标

在选择教学模式时, 必须考虑中职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当知识掌握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时, 可以更多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突出系统教授和系统训练。例如:《国际贸易》中进出口科目的教学内容, 因为该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一些贸易理论知识的理解, 就应突出教师的系统讲授, 如果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实际能力或方法的培养, 就要在教学中更多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所以, 要在教学中对不同模式加以组合。

2、缓解学习过程的复杂性

教师要根据中职经济学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来考虑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学习活动的认知复杂性是不同的。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具有较高的认知复杂性, 那么就需要选择采用结构松散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性较低, 允许学生进行更主动的、更开放的探索性活动的教学模式。例如:《国际贸易》中的国际交易表的编制, 该表对于会计初学者具有较高的认知复杂性, 就可以采取教师引导, 学生小组协作主动编制表的教学模式。相反, 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主要依赖于较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 那就可以选择结构更严格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教学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详细、严格的规定。

3、结合学生特点教学

教学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低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活动更多依赖于动作和具体形象, 依赖于直观经验, 所以应采用突出学生活动的教学模式。而高年龄段的学生则可以更好地进行抽象概括, 可以借助于语言符号获得更多的间接性经验。所以, 在中职经济学教学中选择教学模式时, 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而且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总之, 各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客观条件上都有一定要求, 在信息技术和中职类学校教学模式结合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才能发挥二者结合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赖亚敏:《对中职财会专业主干课程整合及教材建设的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 2005 (2) 43-45。

[2]韦军、赵飞、王军:《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课程整合的探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8 (1) :52-54。

篇4:信息技术与经济学课程整合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经济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种方式可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一、经济学学科特点及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其自身不同的学科特点,研究课程整合问题首先就应该对课程所在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适当运用信息技术,使之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当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现代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1.经济学学科理论多流派、多观点,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经济思想和经济学理论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和推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经济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不同研究学者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而形成不同经济思想和理论流派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直到今天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使得经济学的学科理论形成了多流派、多观点的特点,并随着人类社会客观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其理论又不断发展和创新。因此,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上述特点,使学生了解不同学者之间对于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并能够试图从中寻求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有启发的东西来。这样的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大,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果不借鉴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无法充分体现着众多流派、众多观点及其发展和不断创新特点的。

2.经济学学科理论性强,同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学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学说。相对于自然科学技术来说经济学科学是软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其理论概括而且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借助于其理解力来加以消化吸收,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以此得到对经济学理论的所谓直观感受。同时,这些理论如果不加以应用的话,则理论就是“空谈”。实际上,经济学理论具有更强的理论应用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无不是人们自觉运用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以此作为指导而取得的。而且这种应用并不是将理论原样照搬,而是有创造性地加以应用。这就要求在经济学课程的课堂上,要借助信息技术采集大量的案例信息来阐述案例适用的理论及理论应用的效果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经济学理论的理论性强及应用性强的特点。然而,在传统方法下的课程教学中,课堂理论讲述枯燥、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在理论的应用方面更是无法体现。所以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学得“死”,学得被动,这与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经济学学科理论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增强了学科的综合性。经济学学科理论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程度很大,而且,在本学科领域之外又融进其他一些学科,如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这就使得经济学理论呈现较强的综合性。由此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体现这种学科理论的交叉和渗透,使学生对知识能灵活掌握和运用,同时能加以创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超文本技术、网络技术等是可以体现这种理论的交叉与渗透的。无疑这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下却是难以实现的。

二、信息技术与经济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校课堂教学呈现出内容多,节奏快,前沿性、跨越性、综合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师黑板”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教学的需要。虽然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高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学效果并未达到理想境地。文章采用调查问卷法,通过对重庆五所高校五十多位讲授经济学课程的教师的调研,发现在信息技術与经济学课程整合方面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师调查问卷概况

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问卷56份,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共有20题,包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观调查、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及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能力方面的调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调查以及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调查等,调查试题分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及填空题。

(二)调查的结果与说明

1.对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观的认识。调查显示,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有效处理学科中的问题占75%,认为效果一般的占21.4%,没有一位教师认为是无效的,可以反映出现代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总体上是认可和接受的。92.9%的教师认为信息可以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94.6%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主要运用于收集、整理、加工,使用教学资源,这说明绝大部分教师认可信息技术是一种可以改变教学方式的手段,是一种可以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

2.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及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的能力情况。调查数据反映所有的教师都能进行汉字输入、编辑,能浏览、上网下载信息,96.4%的教师能运用PPT制作信息化教案,绝大部分教师不会使用flash、authorware、网页制作工具(如frontpage、dreamweaver)等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问卷数据还显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了解得较深的只占19.6%,了解的一般的占57.1%,不太了解的占23.2%。正在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研究的老师只占3.6%。

3.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调查数据显示,有89.3%教师平均每天使用电脑时间在4小时以上,96.4%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上课(主要是采用PPT),课下使用电脑主要用于备课的占23.2%,用于科研的占62.5%,其他占14.3%。说明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平时工作已经离不开电脑,但是真正把电脑使用与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比例不高,很多教师未真正做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更多是用于专业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程度不明显。

篇5: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

此次课程类型设计改变了过去简单的把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科类级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五部分,而是把课程首先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部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又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科类选修课和科类方向选修课,课外部分分实践教学环节、必读课和选读课。

新的课程类型设计使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3.2 选修课的设计。

选修课是本次改革幅度最大的一块。

公共选修课作了重新调整,全校设置了8个类型模块,使可选的学科及课程较以前更加丰富、新颖。

专业选修课和科类选修课中,删除了合作经济学、实务审计、成本会计等属于其他专业中较专业的课程,开设了适合新的科技经济形势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等课程。

科类方向选修课是新增的模块式课程,也是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共设置了4个模块,分别是农业科技模块、管理学模块、法律与社会模块和公共管理模块。

它的设置既适应了专业和学科发展的自身需要,又较好地适应了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产业前沿发展的需要,同时有利于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扩大自主选择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南京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

篇6:《农业经济与管理》课程论文选题

1、以农业史视角,论述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

2、基于市场调研,探讨某一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现状

3、结合安徽实践,阐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4、以具体涉农企业为案例,阐述经营决策的原则与程序

5、结合区(县)域经济,论述乡村产业兴旺路径

6、基于村庄调查,探寻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机制)路径

要求:

1、以上题目任选一题,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习水平。

篇7: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较大,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理念缺乏改革意识、现代意识、开放意识,因循守旧,重理论而轻实践,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不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知识,既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缺乏环节的认识

2.教学内容少,科目单一

现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仍然依照过去“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所以专业面欠广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但是针对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较少,跨专业的综合课则更少此外,已开出的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大多是验证性和综合性项目,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很少,内容欠深入拓展,缺乏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式单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的目标、方法和内容,学生的自主操作、报告和课堂表现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基础知识、专业计算机软件仿真平台为主要依据,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只是在课程中的知识,教学的地方限制在房间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

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义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倾向,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普遍反映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是: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有待加强;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等农业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要真正具备独立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以获取稳定优质的生源市场,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衣的保障。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打破目前所依赖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各专业自身特点,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知识、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取直接知识,锻炼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设备的创新型课程教学体系。

(一)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培养既适应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要求,义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1.课内教学,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验证性和综合性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衣概念掌握基衣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

2.项目管理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参与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开放项目,培养学生的更高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理念开放项目类型包括:第一、学生科技活动型:学生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第二、学生参予科研型:如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第三、自选项目型:由室定期发布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提交结果,由指导教师和中心銮定合格的,可申请学分。

3.社会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农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分析,自拟或自选实践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而且通过进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为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从整体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改革中要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于化,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领域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内容中来。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努力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具有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适用型人才。根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始终强调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立足经济管理,面向基层,面向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基衣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与社会经济部门、经济管理系统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语

篇8: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

笔者在高校从事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多年,对该门课程中几个有关定量计算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将这几个问题提出并加以探讨,希望与本学科领域工作的同行们达成共识。

1 单一方案动态经济评价指标的一致性

对常规投资项目的单一方案进行动态经济评价,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三个,即内部收益率IRR、净现值NPV和动态投资回收期Pt′。三个评价指标对单一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评价,其结论具有一致性。

1.1 NPV和IRR的一致性

IRR的实质就是使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反映在i—NPV函数图中,函数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为IRR。i—NPV函数图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

(1)当IRR=iC=i0时,则必有NPV=0,反之亦然。

(2)当IRR>iC=i1时,则必有NPV>0,反之亦然。

(3)当IRR<iC=i2时,则必有NPV<0,反之亦然。

1.2 NPV和Pt′的一致性

对于给定的iC,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公式为

由于NPV(iC)=0是方案通过的下限,而Pt′=n是方案通过的上限。对于常规投资项目

(1)NPV=0,则必有Pt′=n,反之亦然。

(2)NPV>0,则必有Pt′<n,反之亦然。

(3)NPV<0,则必有Pt′>n,反之亦然。

即当Pt′=n时,NPV和Pt′两指标对单一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评价,其结论具有一致性。

因此,当Pt′=n时,三个评价指标对单一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评价,其结论具有一致性。

对动态投资回收期Pt′指标,一些教材给出一种评价标准,即当单一方案的Pt′≤Pc′时,单一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否则应予拒绝,其中Pc′是行业的基准动态投资回收期。甚至一些专家和学者亦持上述观点。这是不科学的。如要保持动态投资回收期Pt′指标与净现值NPV指标评价结论的一致性,则Pc′=n这一条件必须成立。因为,如Pc′≠n,则在iC已确定的情况下,可能出现NPV≥0而Pc′<Pt′≤n的矛盾。下面试举一例。

例1:某工程项目期初投资180万元,寿命期为10年,每年的净收益为30万元。若基准折现率iC=10%,行业的基准动态投资回收期Pc′=8年,试判断该工程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解:NPV=30(P/A,10%,10)-180=4.34(万元)>0,而Pt′=9.63>Pc′。

显然,依据两个评价指标,将得出矛盾的结论。

2 对互斥方案动态经济评价应以效益性评价指标为准

对互斥方案动态经济评价,当依据净现值NPV指标和依据内部收益率IRR指标所得结论不一致时,应当以净现值NPV指标的评价结果为准。这是公认的正确结论。

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对此不理解。实际上,评价结论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评价指标本身的性质不同。NPV=0代表投资项目已经达到了希望达到的基准投资收益率水平的盈利,NPV>0代表投资项目可以得到以净现值表示的超额收益。而IRR指标代表的是投资方案占用的尚未回收资金的获利能力,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即项目对贷款利率的最大承受能力。换句话说,NPV指标反映项目获利能力的绝对值,属于效益性评价指标,而IRR指标反映项目获利能力的相对值,属于效率性评价指标。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项目的获利能力,其结论完全可能不一致。

在现实的经济生产中,投资者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非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反映项目经济效益的是NPV而非IRR,坚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投资者的理性选择。事实上,在技术经济学中,效益性评价指标有NPV、NAV和NFV等,效率性评价指标有IRR、NPVR、B/C等,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必须以效益性评价指标的结论为准。同理,当运用时间性评价指标如Pt′与运用效益性评价指标所得结论相矛盾时,一样必须以效益性评价指标的结论为准。时间性评价指标仅反映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和投资方案的风险大小,即投资回收期越短风险越小。下面试举两例。

例2:A、B为互斥的两投资方案,其寿命期均为10年。A方案期初投资为200万元,第1年到第10年每年的净收益为39万元。B方案期初投资为150万元,第1年到第10年每年的净收益为30万元。若基准折现率iC=10%,试进行方案的比选。

应以效益性评价指标为准,即A方案优于B方案。

例3:A、B为互斥的两投资方案,其寿命期均为10年。A方案期初投资为490万元,第1年到第10年每年的净收益为100万元。B方案期初投资为600万元,第1年到第10年每年的净收益为120万元。若基准折现率iC=10%,试进行方案的比选。

应以效益性评价指标为准,即B方案优于A方案。

3 对互斥方案评价中差额投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所谓差额投资原理,即当评价A、B两互斥方案时,将投资额较大方案B看成是投资额较小方案A与另一投资方案C的和,C即是A相对于B的差额投资。换句话说,A方案的现金流量加上C方案的现金流量等于B方案的现金流量,即A+C=B。如果A项目可行,再有一个C项目可以和A迭加成一个新的项目B,当C项目可行时,就应该选择A、C的组合,即B。这是因为,经济学经典的边际报酬递减原理告诉我们,每增加一个单位投资所导致的收益的增加量或迟或早一定会是递减的,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投入,即边际利润等于零时,投资者就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C即是B相对于A的追加投资,若C可行,就意味着追加投资是值得的。即若C方案可行,则B方案比A方案更优;反之,A方案比B方案更优。在技术经济学互斥方案评价中,对差额投资原理的应用具体有差额投资净现值法和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

先看下面一例问题。

例4:A、B为互斥的两投资方案,其年净现金流量如表1所示,若基准折现率iC=10%,试进行方案的比选。

即NPVA=NPVB,而NPVRA>NPVRB。那么A、B两方案,选择哪一个方案更合理呢?

依据我们的常识,当然是选择A方案。因为赚钱一样多,钱花得越少,投资效率越高,越划算。其实,大谬不然。因为,依据差额投资净现值法和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所得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而经典的边际原理早经证明是正确的。

3.1 差额投资净现值法

差额投资净现值就是指两互斥方案A、B构成的差额现金流量(投资额较大方案B的现金流量减去投资额较小方案A的现金流量)的净现值,用符号△NPVB-A表示。依据△NPVB-A数值的正负对两互斥方案进行比选。

设两互斥方案A、B的寿命期皆为n,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分别为CAt、CBt(t=0,1,2,···,n),基准折现率为iC,则

(1)当△NPVB-A>0时,表明投资额较大方案B比投资额较小方案A多投资的资金可以通过前者比后者多得净收益回收,并取得超过既定的收益率(基准收益率iC)的收益,其超额收益的现值即为△NPVB-A。即△NPVB-A>0,则NPVB>NPVA,B方案优于A方案。

(2)当△NPVB-A<0时,表明投资额较大方案B比投资额较小方案A多投资的资金与多得净收益相比较达不到既定的收益率(基准收益率iC),甚至不能通过前者比后者多得净收益收回。即△NPVB-A<0,则NPVB<NPVA,A方案优于B方案。

(3)当△NPVB-A=0时,表明投资额较大方案B比投资额较小方案A多投资的资金可以通过前者比后者多得净收益收回,并恰好取得既定的收益率(基准收益率iC)。即△NPVB-A=0,则NPVA=NPVB,但考虑到投资额较大方案B比投资额较小方案A多投资的资金所取得的收益达到了基准收益率iC,因此,应选择投资额较大的B方案,而不是投资额较小的A方案。

用差额投资净现值法求解例1如下

依据(3),则显然应是B方案优于A方案。

对上述(1)和(2),学生容易理解,对(3)则感到疑惑。可以例1的数据证明如下。

现构造一新方案C,C方案的现金流量为A、B两方案现金流量的差值,即C=B-A,其年净现金流量如表2所示。

C方案的年净现金流量表明其为常规投资项目。则

NPVC=0,代表C方案(即投资额较大方案B相对于投资额较小方案A的差额投资)已经获得了10%的基准收益率盈利水平。C方案可行,即B方案优于A方案。

本质上,差额投资净现值法就是将两互斥方案A、B的比选问题转化成单一方案C(C=A-B)的可行性评价问题,即用单一方案C的净现值评价指标实现对两互斥方案A、B的比选。因此,差额投资净现值法即是对两互斥方案的相对效果进行检验,其与直接计算两方案各自的净现值进行评价选优,二者结论一致。显然,对一般情况,后者比前者更为简便。在教学中,一些学生认为,既然如此,该方法就没有什么应用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难以确定每个具体方案的现金流量情况,而互斥方案之间的差异却是易于了解的,这就形成了差额方案。例如,用一台新设备(一方案)代替生产流程中某一老设备(另一方案),这时如果要确定每个具体方案各自的现金流量、特别是方案的收益是很难的,但可以较容易地确定用新设备代替老设备而引起现金流量的变化(差额方案)。(1)另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差额投资净现值法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下面试举一例。

例5:A、B为互斥的两投资方案,其年净现金流量如表3所示,若基准折现率iC=10%,试进行方案的比选。

这里A、B两方案投资相等、净现值相等,那么哪一个方案更合理呢?或者是两个方案等价呢?

注意到A、B两方案虽投资相等、净现值相等,但对应各时点上的净现金流量并不相等。

现构造一新方案C,C方案的现金流量为A、B两方案现金流量的差值,即C=A-B,其年净现金流量如表4所示。

C方案的年净现金流量表明其为常规投资项目。则

依据差额投资净现值法,显然C方案可行,即A方案优于B方案。

注意:若构造的新方案C,其现金流量为B、A两方案现金流量的差值,即C=B-A,则这样的C方案,其年净现金流量表明其不再属于常规投资项目,无法依据C方案是否可行来进行A、B两方案的比选。

3.2 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

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是指使得两互斥方案形成的差额现金流量的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用符号△IRRB-A表示。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就是将△IRRB-A与基准折现率iC比较,以进行两互斥方案的比选。

设两互斥方案A、B,寿命期皆为n,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分别为CAt、CB t(t=0,1,2,···,n),基准收益率为iC,则△IRRB-A满足下式

(1)△IRRB-A>iC时,表明投资额较大方案B比投资额较小方案A多投资的资金所取得的收益大于既定的收益率(基准收益率iC),B方案优于A方案。

(2)△IRRB-A<iC时,表明投资额较大方案B比投资额较小方案A多投资的资金所取得的收益小于既定的收益率(基准收益率iC),A方案优于B方案。

(3)△IRRB-A=iC时,表明投资额较大方案B比投资额较小方案A多投资的资金所取得的收益恰好等于既定的收益率(基准收益率iC)。显然,当△IRRB-A=iC时,则△NPVB-A=0,即NPVB=NPVA,但考虑到投资额较大方案B比投资额较小方案A多投资的资金所取得的收益达到了基准收益率iC,因此,应选择投资额较大的B方案,而不是选择投资额较小的A方案。

用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求解例1如下

解得△IRRB-A=10%=iC

依据(3),则显然应是B方案优于A方案。

对上述(1)和(2),学生容易理解,对(3)则感到疑惑。可以例1的数据证明如下。

现构造一新方案C,C方案的现金流量为A、B两方案现金流量的差值,即C=B-A,其年净现金流量如表5所示。

C方案的年净现金流量表明其为常规投资项目。则

解得IRR=10%=iC

IRR=iC,代表C方案(即投资额较大方案B相对于投资额较小方案A的差额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恰好等于既定的收益率(基准收益率iC)。C方案可行,即B方案优于A方案。

本质上,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就是将两互斥方案A、B的比选问题转化成单一方案C(C=A-B)的可行性评价问题,即用单一方案C的内部收益率评价指标实现对两互斥方案的比选。因此,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即是对两方案的相对效果进行检验,其与直接计算两方案各自的净现值进行评价选优,二者结论一致。显然,对一般情况,后者比前者更为简便。在教学中,一些学生认为,既然如此,该方法就没有什么应用价值。

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IRRB-A的实质就是投资额较大方案B比投资额较小方案A多投资资金的内部收益率,△IRRB-A就是A、B两互斥方案净现值或净年值相等时的折现率,在i—NPV和i—NAV函数图中,△IRRB-A恰恰是两互斥方案优劣的分界点。在实际工作中,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的这些特点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3.2.1 对寿命期相等、基准折现率iC未确定或变化的情况下互斥方案的比选

对寿命期相等、基准折现率iC未确定或变化的情况下互斥方案的比选一般用i—NPV函数图。下面试举一例。

例6:A、B为两互斥的投资方案,其年净现金流量如表6所示,在基准折现率iC未确定或变化的情况下,试对A、B两方案进行比选。

解:当iC=0时

根据现金流量,计算两方案各自的内部收益率

线性插值求解得IRRA=24.99%

线性插值求解得IRRA=21.55%

根据现金流量,计算两方案的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

线性插值求解得△IRRB-A=17.86%

据此绘出A、B两方案的i—NPV函数图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IRRB-A=17.86%成为两方案优劣的分界点。

(1)当ic<17.86%时,B方案优于A方案。

(2)当ic>17.86%时,A方案优于B方案。

3.2.2 对寿命期不等、基准折现率iC未确定或变化的情况下互斥方案的比选

实际工程中常遇到寿命期不等的互斥方案比选问题。但一般教材并未对寿命期不等、基准折现率iC未确定或变化的情况下互斥方案的比选作探讨。实际上,对寿命期不等、基准折现率iC未确定或变化的情况下互斥方案的比选一般用i—NAV函数图。在i—NAV函数图中,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就是两方案等额年金相等时的折现率,△IRR恰恰是两方案优劣的分界点。因为NAV=NPV(A/P,i,n),i—NAV函数图相对于i—NPV函数图而言,只是纵坐标值折减了(A/P,i,n)倍,其他数理关系并无改变。下面试举一例。

例7:A、B为两互斥的投资方案,其年净现金流量如表7所示,在基准折现率iC未确定或变化的情况下,试对A、B两方案进行比选。

解:当iC=0时

根据现金流量,计算两方案各自的内部收益率

令NAVA=-3500(A/P,IRRA,4)+1275=0

线性插值求解得IRRA=16.94%

令NAVB=-5000(A/P,IRRB,8)+1100=0

线性插值求解得IRRB=14.60%

根据现金流量,计算两方案的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

线性插值求解得△IRRB-A=9.10%

据此绘出A、B两方案的i—NAV函数图如图3所示。

由图可知,△IRRB-A=9.10%成为两方案优劣的分界点。

(1)当iC<△IRRB-A=9.10%时,B方案优于A方案。

(2)当iC>△IRRB-A=9.10%时,A方案优于B方案。

4 关于敏感性分析中不确定性因素临界点计算的探讨

一些教材指出“临界点可用专用软件计算,也可由敏感性分析图直接求得近似值”。(2)(3)“临界点可用专用软件计算”给初学的学生以高深莫测之感,此点值得商榷。先看一例问题。(2)(3)

设某项目基本方案的基础数据估算值如表8所示,试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年营业收入R、年经营成本C和建设投资I为拟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选择项目的内部收益率IRR为评价指标(基准收益率iC=8%)。则方案的内部收益率IRR由下式确定

显然,令IRR=iC=8%,三个敏感性因素的临界点百分比或临界值可直接通过上式求出,根本不需用专用软件计算,且所得的是其精确解。求解过程如下。

(1)求年营业收入R的临界点百分比

设IRR=iC=8%时年营业收入R变化的百分比为X,则有

解得X=-1.40%

则临界值为600(1+X)=591.60(万元)

(2)求年经营成本C的临界点百分比

设IRR=iC=8%时年经营成本C变化的百分比为Y,

解得Y=3.36%

则临界值为250(1+Y)=258.40(万元)

(3)求建设投资I的临界点百分比

设IRR=ic=8%时建设投资I变化的百分比为Z,则有

解得Z=2.24%

则临界值为1500(1+Z)=1533.55(万元)

在该例中,三个不确定性因素变化率———内部收益率的敏感性函数分析图,都是曲线,而不应该是教材所示的直线。正如教材所言,由敏感性分析图,用线性插值法只能得出各因素临界点的近似值。

事实上,在敏感性分析中,评价指标与不确定性因素之间并不总是成线性关系的,在不确定性因素变化率———评价指标的函数分析图中,函数图象就并不总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由敏感性分析图用线性插值法往往就只能得出各不确定性因素临界点的近似值。而且,曲线上各点的斜率值就是其敏感度值,在曲线上各点的斜率值并不相等。因此,为使各不确定性因素对同一评价指标的敏感度之间具有可比性,在计算平均敏感度时,各不确定性因素变化的区间和幅度选择得要一致。

5 对计息周期大于收付周期等值计算问题的另一种思考

先看一例问题。(4)(5)

某人每月存款100元,期限一年,年利率8%,每季计息一次,复利计息,计息期内收付利息按复利计算,问年末他的存款金额有多少?

此例问题属于计息周期大于收付周期的等值计算问题。

计息周期大于收付周期,且在计息周期内的收付按复利计算,此时,计息期利率相当于“实际利率”,收付周期利率相当于“计息期利率”。收付周期利率的计算正好与已知名义利率去求解实际利率的情况相反。收付周期利率计算出来后即可按普通复利公式进行计算。按上述思路和步骤,此例问题求解如下。

解:据题意绘制现金流量图如图4所示。

名义利率8%,每季计息一次,计息期内收付利息按复利计算。

计息期利率(即季度实际利率)i季=8%÷4=2%

运用实际利率公式计算收付期利率如下:

解得r季=1.9868%

则每月利率r月=0.6623%。

利用普通复利公式即可求出年末金额F=100(F/A,0.6623%,12)=1244.69(元)

现笔者提出另一种思考如下。

每月利率r月,每月复利一次,由此计算所得的年实际利率,应与年利率8%、每季度计息一次而计算所得的年实际利率是相同的。即(1+8%/4)4-1=(1+r月)12-1

解得r月=0.6623%

年末金额采用如下求解过程。即

这样充分体现了“每季计息一次、复利计息、计息期内收付利息按复利计算”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黄有亮.工程经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9.

[2]刘晓君.工程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9: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 高职院校 应用性

技术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程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国内有关怎样在高职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比较少,探讨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优化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经管专业学生技术经济实践应用能力。

一、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1.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说到底就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将形成的评估结论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技术经济学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应该将教学目标关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应该重视实验教学,通过上机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技术经济学是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涉及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学科。上机操作实验是本门课程应用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安排两周左右项目软件操作实训,旨在锻炼学生利用技术手段对项目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最后还要求学生会撰写评估报告,完成与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在对高职经管专业开设的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前,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目的。《技术经济学》课程将项目工程相关知识与我国技术经济实践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之一。《技术经济学》注重实验,课程中有大量案例,通过实验与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经管专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突显应用性,为此,在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多安排应用教学课时,建议安排至少40课时,项目安排为:投资估算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编制投资估算表的方法;经济评价项目,特别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表格对指标进行评价;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等。

三、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措施

1.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很有必要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而且理论教学与专题实践教学各有侧重,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为此,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总体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理论知识内容教学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例如在讲解有关总成本费用计算理论知识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即要求学生用Excel软件制作产品成本估算表。

2.采用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

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指的是案例具有层次性,具体分成大案例和小案例。大案例指的是覆盖技术经济学整个教学系统的大型案例,学生通过大案例学习,能够了解技术经济学的全貌。小案例由大案例分解出来的小型应用案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设计大案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再进行分工,独立完成小案例,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从而完成一个大案例。采用这种大小案例融合在一起的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上机操作实验

技术经济学实验课建议一学期至少要安排三次,主要实验内容包括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建设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等。

安排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进行估算的方法。实验内容包括分析案例材料,解决实际问题;会应用电子表格计算项目收益率;根据项目寿命期情况制订投资方案;估算动态投资回收期等。

安排建设项目投资评估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投资估算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根据问题建立项目投资估算表,从而完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为决策提供依据。实验内容包括利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根据电子表格估算项目投资总额。

安排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电子表格制作现金流量表,并且通过现金流量表估算项目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实验内容就是根据案例材料,要求学生编制现金流量表,估算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参考文献:

[1]刘凌.《技术经济学》课程中有关案例选择的思考[J].华章,2012(11).

上一篇:蕙兰芳引,蕙兰芳引周邦彦,蕙兰芳引的意思,蕙兰芳引赏析下一篇:大学生阅读书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