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2024-04-13

核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共8篇)

篇1:核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外加剂泄漏事故应急处理办法

为了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在生产混凝土时,需掺入部份外加剂以改变混凝土性能,我搅拌站目前使用的外加剂是由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和萘系减水剂以及水按一定比例复合配制而成,复配过程无化学反应,只是物理混合过程。为了避免在储存、使用过程中意外泄漏而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特制定此应急管理办法:

1、外加剂化学性质

氨基磺酸系高效混凝土减水剂为芳香族磺酸甲醛缩合物,一般是由含有磺酸基和氨基的单体,如三聚氰胺、尿素、苯酚、水杨酸、苯磺酸、苯甲酸等一类的单体,通过滴加甲醛,在含水的条件下与甲醛加热缩合而成,我公司所用氨基是以对氨基苯磺酸钠及苯酚为主要原料,在含水的条件下与甲醛加热缩合而成的高效减水剂。萘系减水剂是由工业萘或煤焦油中的萘、蒽、甲基萘等馏分,经磺化、水解、缩合、中和、过滤、干燥而制成。萘系减水剂一般为棕色粉末。由于外加剂中含有氨和萘有毒成份,但经过缩合后只有很少量处于游离状态存在,无明显刺激味道,对皮肤无烧伤作用,食用后会对人体有害。

1、泄漏应急处理

如在生产现场发现外加剂泄漏,应立即向值班调度汇报,调度首先安排机修人员进行堵漏处理,减少泄漏量。同时注意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2、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3、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口服清水进行稀释,并立即送医院就医。

4、预防措施

当班机修人员要坚持每班不定时的巡查外加剂管道及储存容器,检查是否有泄漏情况发生,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篇2:核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进一步增强应对和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和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 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 《环境保护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危险化学品运输、储存管理、使用和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等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协调指挥机构与职责 组长:梁全虎

副组长:王志强

李汇艺

成员:梁学锋

董冠军

李兵兵

田小候

李清斌

郭子胜

宋满林

孙长顺 2.2主要职责:

应急小组负责危化品事故救援具体工作,负责事故现场实施紧急处置、伤员救助、人员疏散等措施,负责救助结束后的恢复和善后工作等。应急响应

3.1 现场工作人员一旦发现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应立即逐级报告,报警时应明确发生事故的单位名称、地址、危险化学品种类、事故简要情况、人员伤亡情况等,并运用各种应急设施和器具,防止事故扩大。

3.2 应急处理小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或公司安保部报告,报告内容应明确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泄露程度等,并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启动应急计划。

3.3 应急领导小组接到危险化学品事故或险情报告后,应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在事故现场设立现场指挥机构,负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确定应急救援的实施方案、警戒区域;组织指挥应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汇报和通报事故有关情况;必要时向当地救援中心发出救援请求等。

3.4 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化学品泄漏的扩散情况、火焰辐射热、爆炸所涉及到的范围建立警戒区。

3.5 隔离事故现场,建立警戒区。组织事故区域内和周边人员疏散,包括撤离和就地保护两种。撤离是指把所有可能受到威胁的人员从危险区域转移到安全区域。一般是从上风侧离开,必须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就地保护是指人进入建筑物或其它设施内,直至危险过去。当撤离比就地保护更危险或撤离无法进行时,采取此项措施。指挥建筑物内的人,关闭所有门窗,并关闭所有通风、加热、冷却系统。

3.6 现场控制。针对不同事故,开展现场控制工作。应急人员应根据事故特点和事故引发物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3.7 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泄漏事故处置方案要点 3.7.1 确定泄漏源的位置;

3.7.2 确定泄漏的化学品种类(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 3.7.3 所需的泄漏应急救援处置技术和专家; 3.7.4 确定泄漏源的周围环境;

3.7.5 确定是否已有泄漏物质进入大气、附近水源、下水道等场所;

3.7.6 明确周围区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 3.7.7 确定泄漏时间或预计持续时间; 3.7.8 实际或估算的泄漏量; 3.7.9 气象信息;

3.7.10 泄漏扩散趋势预测;

3.7.11 明确泄漏可能导致的后果(泄漏是否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中毒等后果);

3.7.12 明确泄漏危及周围环境的可能性;

3.7.13 确定泄漏可能导致后果的主要控制措施(堵漏、工程抢险、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应急资源 每个项目应设置24小时有效报警的固定电话、防爆对讲机及专用紧急报警电铃。

项目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报警电话 5 善后处理

5.1 事故得到控制后,由事故应急处理小组召开会议研究,报公司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后可方结束救援工作。

5.2 应急处理结束后,由应急处理小组办公室对救援情况进行评做,对险情或事故的损失情况进行统计,将评估结果报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公司安保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对事故开展调查。会同相关部门妥善做好善后工作。控制要求

6.1项目部及员工应清楚本部门保管、储运或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及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了解应急救援有关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

6.2 培训。项目部按照有关规定对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各级安全保卫管理部门项目部负责对应急救援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级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加强应急管理、救援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和常规性培训。

篇3:核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由此可见,关注移动罐车的运输安全刻不容缓,本文将对罐车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事故提出一些有效应急措施以及环境的无害化处理措施。

1 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

1. 1 移动罐车泄漏事故的发生

移动罐车泄漏事故主要表现为罐车罐体本体泄漏和罐体安全附件泄漏。

罐车本体泄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罐体自身强度不足或者长期的超压超载、腐蚀穿孔、应力开裂等原因使得罐壁强度降低,加之震动、高温等复杂条件的影响。

如图1 所示,罐体主要包括的安全附件有气相紧急切断阀、液相紧急切断阀、气相进口、液位计、安全阀、温度计接口、测压口、人孔、排污口等部分组成。

罐体附件泄漏主要包括密封面泄漏、装卸阀门装置泄漏、安全阀装置泄漏、压力表装置泄漏。加固螺栓松动、疲劳、老化是引起密封面泄漏的主要原因。装卸阀门装置由气相管路和液相管路两部分组成,气相管路是由紧急切断阀和气相阀构成,液相管路部分是由紧急切断阀和液相阀构成。阀门未关闭或关闭不严、阀体材质或制造质量差以及长期处于腐蚀环境造成的阀门穿孔等事件是引起装卸阀泄漏的主要因素。安全阀装置包括安全阀与爆破膜,爆破膜装设在安全阀与罐体之间用于泄压,安全阀要泄放首先爆破片要破裂。安全阀装置泄漏一般是超压泄漏和安全阀故障。环境温度过高、充装过量都会引起储罐超压,安全阀故障主要是由于材料性能差、装载介质长期腐蚀导致阀瓣和弹簧被腐蚀等。压力表装置主要由角阀、隔膜及压力表三部分组成,角阀泄漏和隔膜破裂是压力表泄漏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1]。

相比于上述较为可预知的泄漏状况,由于移动罐车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所导致的罐壁直接破损以及安全附件的直接损坏而引发的突发性泄漏更加棘手。

1. 2 罐车泄漏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措施

预防槽罐车泄漏事故应从交通事故与设备本身两方面考虑,通过加强罐体的防碰撞保护装置、对运输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落实到位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交通事故导致的泄漏事件发生。从储罐设备方面提出预防措施: ( 1) 罐车运输要对容器部位进行加固,增加防撞措施; ( 2) 定期检修罐体的密封面是否有螺栓松动、填料密封松动等问题,并及时处理,定期更换垫片; ( 3) 充装时要注意充装量,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储罐保持低液位运行,充装后要复检液位计和压力表,发现过量应及时处理; ( 4) 使用质量可靠的阀门等安全配件,并定期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 5) 罐车出车前要对罐车进行全面的复查,同时必须配备随车人员,在运输停车过程中对罐车实时检测。

在处理罐车泄漏事故时,应采取 “封堵为先,转移、泄压并行”的应急处置原则。封堵为先就是说,消防人员应与相关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尽可能采用一些方法,阻止罐车内介质的继续外泄,降低介质污染甚至省略后续疏散、隔离、环境修复等环节。转移、泄压并行就是说采用转输设备对罐车内剩余介质进行抽液倒车或者降低罐车内的介质压力以避免罐体的破裂从而引发更大的泄漏。

封堵方法主要有,在罐体自身和相关安全附件受损不严重的情况下,可紧急关闭阀门或快速修补容器,若泄漏情况严重应采用带压密封方法切断泄漏。适合移动罐车的主要带压堵漏方法有: ( 1) 注剂式带压堵漏,即在泄漏位置,大部分是密封面和法兰等,加装适当形式的夹具后,注入一定量的胶体注剂固化堵漏; ( 2) “内压转换法”堵漏,即不使用强制堵漏,而利用泄漏的压力,通过外部机构的转换,形成对泄漏处的自压紧; ( 3) 安装引流罩,泄漏压力较高时,可加装引流罩装置,在引流罩与泄漏处注剂固化后,再关闭引流罩阀门堵漏;( 4) 对于一些较安全气体,可采用带压焊接堵漏技术,直接在泄漏处进行焊接。在移动罐车的带压堵漏中,新型高效应急堵漏器材、夹具装备等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2]。

2 泄露事故的环境无害化处理

2. 1 事故的基本处理原则

在移动罐车发生泄漏事故后,处置人员应立即通过现场勘察、询问当事人、查看运载记录等判明泄漏介质种类与扩散方式,采用相关烟团公式对泄漏影响范围进行一定的预测,采用的烟团公式[3]为:

式中: C( x,y,0) ———下风向地面( x,y) 坐标处的空气中污染物浓度,mg·m-3

x0,y0,z0———烟团中心坐标

Q———事故期间烟团的排放量

σx,σy,σz———X、Y、Z方向的扩散参数( m) ,常取σx=σy

同时,利用便携实时检测仪器获得污染实时数据,以制定应急布点方案,根据泄漏介质的泄漏量、扩散方式、危害程度决定是否进行人员转移疏散工作。

2. 2 事故的处理措施

当罐车发生泄漏时,无害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稀释、中和、吸附和火炬放空。对弥漫泄漏气体可采用雾状水稀释、溶解和驱散,在消防水中加入适当比例的洗消药剂,在下风向喷水雾洗消,然后通过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的方式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某些泄漏的气体或蒸气可将物料收集并通过管线用火炬烧掉。对于液体介质,应修筑围堰防止进入水体和下水管道,可在泄漏地点采取物理方法吸附,或者利用消防泡沫覆盖或就近取用黄土覆盖,以收集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可同时利用防爆泵进行倒罐处理[4]。

2. 3 泄漏事故后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事故应急处置完毕后,应根据气象条件等,在一段时间内对事故点一定范围内的空气与水源进行定期的跟踪检测,重点关注环境中附近居民敏感点的污染浓度变化。若泄漏渗入部分土壤,应及时运走受污染的土壤进行集中处理,对受到污染的农作物也应作销毁处理,对被污染的生态植被应尽快进行恢复,使泄漏对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5]。

3 结语

通过研究罐车发生泄漏时的快速堵漏方案、事故之后的环境无害化处理与持续跟踪,在力求将泄漏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泄漏事故对人员及环境带来的影响,加快处置进程与环境恢复速度。

参考文献

[1]闫洁洁.液氯槽罐车泄漏灾害量化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5:21-25.

[2]谢红梅,赵江平,宋倩文.化工企业地震次生泄漏事故应急及无害化处理[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6(1):134-137.

[3]毛龙满,汤小群.氯气钢瓶泄漏环境风险评价[J].江西化工,2009(4):168-169.

[4]张建成,何新胜,肖芳.液氯罐车泄露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13(4):39-41.

篇4:核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一、海洋石油泄漏事故案例

陆地的石油资源已经濒临枯竭,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已经是如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海洋石油的开发利用,石油泄漏事故也逐渐成为海洋石油利用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2010年的4月20日,位于美国的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的钻井平台突然发生石油泄漏事故,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石油资源还给海洋的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然而作为这次事件的主要肇事者英国石油公司和康菲石油公司中国有限公司及处理该事件的政府监管部门对此采取的措施却是大相径庭。这件石油泄漏事件的发生除了引起社会媒体的广泛讨论外,也暴露了中美石油海上监管机制和海上石油污染法律救济机制的巨大差异。与此同时,由于这次石油泄漏事故的发生,给与众多国家以深刻警醒,使得如何加强海上石油泄漏的应急处理,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石油泄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失,成为石油管理部门要解决的首要难题。以下是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监管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这对今后各个国家对石油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一)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的案例简介

在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出现石油泄漏事故,这次石油泄漏是迄今为止,在人类历史中第一次出现超过500米以上深海的原油泄漏事件,其这次漏油点位于1500米的深海,该次事故相当于每天1.2桶到1.9万桶的原油向深海里“倾倒“由此可见,这次漏油事件在造成极大经济损失的同时给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重创。因为,漏油点是发生在人类历史中首次1500米的深海,所以在原油漏油事件上就非常难以处理,这次原油泄漏的处理直到878天以后才得以有效解决。致使美国的总统奥巴马只能无奈的宣称这次事故所造成的灾难并不小于“9.11”的恐怖袭击,这次事故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最严重的石油泄漏事故。

(二)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监管政府采取的处理措施

英国石油公司作为这次事件的肇事者,在石油泄漏后的第一时间就加入到清污堵漏中,并积极的履行赔偿义务以及弥补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并且在最大限度的回复海洋生态环境,并且为了控制这次石油泄漏造成的危害,英国石油公司动员了7000艘船只和48000人对这次石油泄漏事故进行处理,并以此积极塑造英国石油公司的良好形象。这次漏油事故的发生,英国石油公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石油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首先是监督和管理负责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堵塞漏油点,并及时进行油污的清理,进而在源头遏制住石油的泄漏。针对于海洋污染方面英国石油公司定期的发布漏油扩散的监控报告,就是为了让处理石油泄漏事件的管理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石油处理的动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空气、食品进行监测,确保石油泄漏处理人员的安全,并且建立野生动物的收容所,保护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点周围动物的安全。其次,则是对这次泄漏石油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彻查,并启动相关的法律程序进行全面的调查,在此美国监督政府也对此积极的响应。并对此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后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后,对政府今后对石油的监管和管理提出相应的政策。再者,针对英国石油公司对美国石油泄漏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墨西哥湾海洋污染造成的伤害作出积极的赔偿,美国也对这次的赔偿的始末做到全程的监督,以此确保受害者得到公平、公正的赔偿。

二、海上石油泄漏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存在的管理缺陷

(一)海上石油泄漏事故所造成的危害

海上石油泄漏事故首先造成的是石油资源的损失以及海上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还间接的造成石油开采方重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因为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对于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会造成极大的阻碍,尤其是一些需要石油才能发展的经济公司来讲,海上石油泄漏事故不亚于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此外,因为石油泄漏还会造成石油价格的上涨,进而导致物价的起伏波动。这样一来,石油危机就会出现,而一些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会采取哄抬石油物价的措施,进而出现石油价格垄断现象。

另外,海上石油泄漏问题的出现,会直接的影响到一些深海生物的生存发展,并且一些海上的珍贵生物会因为石油泄漏可能会出现灭绝的风险。此外,因为海上石油泄漏的处理给海上的交通运输造成一定的阻碍,从而延缓了海上运输业的发展,进而造成一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停滞。

(二)海上石油管理存在的缺陷

海上石油的泄漏一方面是因为开采的不当造成石油泄漏现象,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则是因为海上石油监管者管理上的不当,即对海上石油监管上存在的隐患因素没有及时的处理,造成问题的恶化最终导致海上石油泄漏事故的发生。此外,海上石油监管问题除了对石油开采的监管以外,对海洋生态环境也需要监管人员进行定期的监测,并根据监测报告判断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但是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上这一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海上石油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

针对海上石油泄漏事故的发生,需要监管部门和石油公司双方的协调配合。一方面对海上石油泄漏区域应该进行隔离阻拦,并且安排船只和工作人员对泄漏进行及时堵漏清污措施,在源头上制止海上石油的泄漏。另一方面,对海上石油泄漏的区域的生态环境应该定期的进行监测包括对海洋生物生活状态的监测、空气的监测以及食品的监测,这样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以及处理海上石油泄漏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建立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所和海洋生物保护所,对处于污染环境下的海洋生物和野生动物进行及时的治理和保护,将生物资源的损伤减少了最低限度。

另外,海上石油泄漏事件的处理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治理过程,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协助石油公司进行石油泄漏的处理,并采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对石油泄漏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行侦查,并拟定最佳的治理方案保障今后海上石油开采利用的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资源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出现的海上石油泄漏事件却成为各个国家、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海上石油泄漏事故之所以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海上石油泄漏造成石油资源的损失进而造成石油价格的波动,严重者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衡。另一方面,石油泄漏会给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加强对海上石油泄漏事故的处理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5:历史上11大核泄漏事故

1961年7月4日,苏联海军最富核威慑作用的“K-19号”核潜艇在挪威沿岸北大西洋海域举行秘密军事演习时艇身密封装置突然发生漏气现象,反应堆过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当时“K-19号”核潜艇正好处于北约组织在挪威的一座大型军事基地附近,当时又是冷战高峰期,潜艇一旦发生核爆炸,将摧毁整个北约基地,并将促使北约动用核武器向苏联进行报复。

为了避免发生核战争,时任“K-19号”核潜艇指挥官的尼古拉·扎捷耶夫立即召集几十名年轻水手到核反应堆舱完成维修工作,其中就包括普通水兵尼古拉·巴塔列夫。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作业,这群年轻的水兵终于将核反应堆的温度降到操纵台可控温度范围内,避免了爆炸事故。

由于这些水兵在核辐射和气溶胶极高的环境中时间过长,事后几天至数周内,共有8名水兵牺牲,还有14人回国不久后死去。尼古拉·巴塔列夫随潜艇上岸后,接受了住院治疗并随后退役,至今生活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地区。

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一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发生爆炸,实验之后,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到空气中。现场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

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 Goiania Accident, September 13, 1987 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发生过一起放射性事故,可评判使用放射源的恐怖行动可能发生的后果。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置留在原地,未通知主管部门。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14人受到过度照射,4人4周内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发现受到污染。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发现被污染。整个去污活动产生5000m3放射性废物,社会影响之大,以致在戈亚尼亚的一个建有废物处置库的边远乡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叶符号做成村旗。

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现在的斯洛伐克)Jaslovské Bohunice的Bohunice核电站发生事故。当时,核电站最老的A1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发生,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A1反应堆也被称之为“KS-150”,由前苏联设计,虽然独特但并不成熟,从一开始就种下灾难的种子。

A1反应堆的建造开始于1958年,历时16年。未经验证的设计很快就暴露出一系列缺陷,在投入运转的最初几年,这个反应堆曾30多次无缘无故关闭。1976年初,反应堆发生气体泄漏事故,导致两名工人死亡。仅仅一年之后,这座核电站又因燃料更换程序的缺陷和人为操作失误发生事故,当时工人们居然忘记从新燃料棒上移除硅胶包装,导致堆芯冷却系统发生故障。排除污染的工作仍在继续,要到2033年才能彻底结束。

1961年1月3日发生在美国的核事故是最为早期的大型核电站事故之一,当时的蒸汽爆发和熔毁导致1号固定式小功率反应堆的3名工人死亡。这座反应堆位于爱达荷州瀑布市西部大约40英里(约合60公里)的国家反应堆试验站,采用单一大型中央控制棒,现在已经废弃。

在对反应堆进行维护时,工作人员需要将控制棒拔出大约4英寸(约合10厘米),但这项操作最终出现可怕故障。控制棒被拔出了26英寸(约合65厘米),导致核反应堆进入临界状态,随后发生爆炸并释放出放射性物质,共造成3名工人死亡。其中一名工人被屏蔽塞钉在反应堆所在建筑的屋顶上。当时释放到环境中的核裂变产物达到1100居里左右。虽然地处爱达荷州偏远的沙漠地区,但辐射造成的破坏并未有所缓解。在其中一幅照片中,起重机正从安全壳建筑中吊出遭到破坏的反应堆芯。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1957年前苏联Kyshtym核事故。事故当时造成70-80吨核废料发生爆炸并散播至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957年10月10日,英国的原子弹燃料基地温德斯格尔工厂由于反应堆心过热,导致燃料起火。导致整个系统完全失去了控制。幸运的是,反应堆没有爆炸。受到的辐射都不怎么严重。

1968年1月21日图勒核事故。由于舱内起火,美国一架B-52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被迫作出弃机决定。B-52轰炸机最后撞上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导致所携带的核武器破裂,致使放射性污染物大面积扩散。

篇6:核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1)日本福岛核电站海水注入后气压趋于稳定(03/13 01:02)(2)福岛核电站机组爆炸导致至少3人遭辐射(03/13 01:12)(3)日官员称福岛核电站机爆炸现场辐射量开始降低(03/13 02:24)(4)福岛核电站附近辐射量一度超标70倍(组图)(03/13 03:09)(5)日核电站机组爆炸 受辐射人数上升至190人(图)(03/13 03:24)(6)日本190人确诊遭核辐射 事发核反应堆将报废(03/13 04:44)(7)世界气象组织如临大敌 核污染对中国暂无影响(03/13 04:47)(8)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0公里内出现放射性污染(03/13 07:45)(9)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实施注入海水作业已完成(03/13 07:48)可确保

“当前的安全性”

(10)日本福岛核电站三个反应堆发生“过热”险情(03/13 07:50)(11)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无法向反应堆输送冷却水(03/13 07:53)(12)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03/13 07:55)(13)日官房长官称核电站放射性物质监测结果无变化(03/13 08:09)(14)福岛核电站附近在巴士上避难9人再遭辐射(03/13 08:14)(15)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10公里范围内15人受到污染(03/13 08:15)(16)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可能有160人遭辐射(03/13 08:23)(17)福岛核电站方圆10公里遭污染 1号机组注水完成(03/13 09:26)截至目前,福岛两座核电站共有6个机组存在冷却系统失灵问题。(18)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辐射量上升 达紧急事态(03/13 10:27)(19)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辐射量仍超标 政府证实泄漏(03/13 10:36)(20)日本核泄露暂定4级事故 不被次生灾害干扰成功(03/13 11:34)(21)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注入淡水 辐射降低(03/13 12:08)(22)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反应堆或已出现“核心熔毁”(03/13 12:33)(23)福岛核电站辐射量再次上升 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03/13 12:34)(24)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反应堆的减压操作成功(03/13 12:53(25)福岛第一核电站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20余万人疏散(03/13 13:02)(26)日本承认:福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正“部分泄漏”(03/13 13:25)(27)辽宁三地连续监测尚未发现核辐射异常情况(03/13 13:39)

专家意见及分析

据共同社报道,东京电力公司于当地时间13日晨5时10分,就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冷却功能失灵做出紧急事态的通报。这是继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机组,第二核电站1号、2号、4号机组后丧失冷却功能的第六个机组。

英国核能工程中心的罗宾·格里姆斯教授指出,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核污染将会远低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格里姆斯说,因为后者泄漏发生时,核反应堆还在工作,而福岛核电站已自动关闭。但他同时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从现在到未来几天要确保核反应堆尽快冷却。

核安全专家林诚格也认为,“现在的情况跟切尔诺贝利的情况有很大程度、根本的区别,因为容器仍然是完整的。”福岛1号反应堆至少分为三层。核燃料外部包有一层合金包壳,再外面则是一层压力容器,第三层屏障则是高强度钢筋混凝土的安全壳。为支持安全壳,其外面还有一个方形建筑框架。现在发生所谓爆炸,仅仅是在混凝土安全壳里的氢气跟氧气形成的一次化学反应的爆炸。

日本核泄漏对核电及中国产生的影响

此次日本核泄漏对中国核能建设发展影响中性,但将增大地方核电投资预算及成本,对核电安全设备相关子产品如反应堆冷却设施、压力容器、核岛、阀门构成利好。中国力主三代核电并将其纳入新能源发展计划,根据规划新能源占比15%中超过30%将来自核电,鉴于风电与太阳能并网及电损的技术问题在可见的规划期内仍然无法解决,度电成本即将低于火电的核电将在十二五规划中成为新军。

此次日本核泄漏对中国三代核电的发展形成重大推力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我国正在沿海建设并将向内陆推广的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在反应堆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有紧急情况,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迅速地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从而恢复核电站的安全状态。此次日本核泄漏带给我国核电安全发展三个启示,(1)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在应对地震上比二代技术更安全;(2)从国家到核电企业层面都要做好安全预案;(3)各核电站之间应加强应急联动。

环保部:日本核泄漏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安排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张力军12日在此间称,日本因地震发生的核泄漏事件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

张力军是在当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做出上述表态的。他说,日本地震发生后,中国核安全局已与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进行了联系,详细了解日本方面的情况。中国方面已经启动沿海城市的核安全监测装置,正在监测日本的核电泄露对中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监测的结果一切正常,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

篇7:泄漏事故应急预案

2.应急电话:xxxx

3.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综合管理部、武装保卫部、职工医院、事故责任单位

4.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综合管理部负责现场指挥、应急救援所需物质的准备、应急措施的落实、对外联络和具体协调工作;武装保卫部负责组织和指挥抢险及现场保卫警戒;职工医院(xxxxxx)负责受伤人员救护;事故责任单位负责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5.应急措施

5.1发生油泄漏事故,现场人员立即报告应急指挥中心和责任单位领导(办公室),及时组织应急小组人员首先对泄漏源进行堵漏,隔断火源,必要时使用专用堵漏工具,用泥土(袋)构筑围堤或挖坑拦截泄漏产生的油液,防止污染水体、环境和设备等,并迅速安全地将油液收集倒入符合要求的容器内,转移至安全的地方存放;

5.2应急指挥中心迅速封锁泄漏事故现场,派专人监护,严禁烟火靠近,并及时清走现场其它易(可)燃物品,出现起火(灾),武装保卫部及现场应急人员用干沙或干粉灭火器(车)进行灭火;出现人员受伤,迅速通知职工医院到事故现场救治伤员,受伤严重者立即由专人专车送往市三医院救治;

5.3泄漏事故发生后,责任单位视问题的严重程度,确定是否切断现场周围其他运行设备的电源,停止其运行;同时采取紧急措施确保它们的安全;所有参与应急抢险的人员须按规定要求正确穿(佩)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具);

篇8:核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笔者以汶川大地震为例,调研了地震对四川重灾区(成都、德阳、绵阳等)化工企业的影响以及次生灾害情况。主要关注次生有害物质泄漏情况,企业所采取的应急响应及处置措施的效果,以及危化品泄漏控制及无害化处理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泄漏扩散的控制及无害化处理技术,不仅可为化工企业地震次生泄漏事故的控制及无害化处理提供依据,也可为一般的泄漏事故提供应急及无害化处理的措施。

1 地震对化工企业的影响

汶川地震影响到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眉山、阿坝等地数百家化工企业,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有的甚至厂毁人亡(如图1、2所示)。

四川受损化工企业分布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见,四川极重灾区成都、德阳、绵阳三地的化工企业主要是化学药品制造,化学原料制造,复混肥料制造,无机酸制造和无机盐制造,占到整个受损化工企业的78%。该类企业极易导致灾区震后出现次生灾害,如氨气、氯气等气体泄漏,硫酸、盐酸、磷酸、无机盐、有机物等液体泄漏事故。图4为四川受损化工企业规模统计,从统计图中可知,此次地震受损化工企业主要是成都、德阳、绵阳三地的小型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因自身能力限制,未及时采取措施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应急处理,使企业受损严重。

2 危化品泄漏及应急措施效果

发生地震次生化学泄漏事故应采取“封堵为先”的应急处置原则。“封堵为先”的原则就是首先采用相应的带压密封方法切断或止住化学泄漏污染源,如果实现了这一目的就可降低甚至省略突发污染灾害的隔离、疏散、现场洗消、火灾控制和废弃物处理等环节。

一般易出现泄漏的危险化学品有液氯、液氨等,其中氯气毒性最大,但氨的使用范围更为普遍,造成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3]。长时间与低浓度氯气或短时间与高浓度氯气接触会导致呼吸痛苦或肺炎、肺出血等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亡。氨的毒性较氯气小,氨的毒性较氯气小,但如果浓度达到60mg/L以上,即使短时间的吸入,也会使呼吸器官和眼粘膜受到强烈刺激,出现危险症状;浓度150~380mg/L时,在30min内就可出现危险症状。此外,液氨可激烈气化,吸入液氨转化成的高浓度气氨,可迅速致死。表1给出了常见毒气致死和致生命危险浓度限值可供参考。

结合地震灾区化工企业的统计数据和所调研的企业的灾情,地震后造成危化企业气体泄漏的常见物质主要是液化气体,例如液氨、液氯、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而液体泄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物质:酸(如硫酸)和碱;无机盐(如重金属盐);苯、甲醛、甲醇等有机物;生产废水;其他物质。固体泄漏主要是黄磷泄漏。对这些有害物质的泄漏能否进行有效地控制及应急处理关系到次生泄漏发生概率的大小以及发生后所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表2为震时四川部分化工企业的危险化学品泄漏及所采取的应急措施效果情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地震发生时,所调研化工企业大多在第一时间,都能紧急停车。地震发生后所调研企业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指挥机构,积极开展灾后自救,具体包括建筑物加固、排危、设备检修等工作,对泄漏危化品采用排、堵、中和的方案,对暴露黄磷燃烧采取了灭火措施等。企业在应急响应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或扩大。总体上来说,应急响应过程有很多成功之处。尽管企业在应急能力上已相对比较完善,但可以看出企业总体上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还是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没有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面对诸如地震之类的突然事件,难免出现恐慌情绪,预案不能及时启动;

(2)地震等大灾发生时,水、电、气等立即中断,通讯也瞬时中断,通讯中断导致应急指挥系统瘫痪,只能依靠原始的人力进行现场查看和指挥,效率低;

(3)重灾区企业内部及区域应急资源基本被掩埋、破坏,完全只能依靠外部救援力量和资源,而外部救援队伍由于道路和通讯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到达受灾现场,而地方也存在应急器材不足的现象;

(4)企业建立的应急救援队伍,大多只针对自身生产特点,因而承担不了太多的社会义务;

(5)大企业基本设置有紧急停车系统,能够在较短时间停车,避免大的损失和灾害进一步扩大,而小型企业自动化程度低,防灾能力差;

(6)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处置中的协同作战不够,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指挥中心与前方指挥员的协同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3 次生泄漏控制及无害化处理

3.1 次生泄漏控制及无害化处理措施

汶川地震造成灾区危险化学品泄漏的物质主要包括液氯、液氨、酸、碱、无机盐、有机物、生产废水、黄磷等,受灾企业对危险化学品泄漏的控制及无害化处理方面的主要措施如下。

(1)液氨泄漏

四川宏达集团磷化工公司穿心店基地人工关闭液氨阀门。四川江油市胜峰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启动紧急停车装置,关闭所有进出料阀门和总阀,采取泄压,输转到应急池等手段,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2)无机盐泄漏

银河建化集团公司对铬盐、硫酸等液体的泄漏采用了导流到应急池进行中和;输转到其他备用储罐;采用多层地面防止铬盐渗透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一旦泄漏到地面,能够及时进行解毒处理等处理方法。

(3)生产废水泄漏

四川省安县银河建化集团有限公司华意达生产线两个碱液罐之间的连接管道拉裂,碱液罐内上百吨的高浓度碱液从裂口喷涌而出。企业员工用应急沙袋垒起了一道近一米高的围堰,将溢流的碱液封住,然后用两台大功率的泵将罐内的碱液转输。四川川化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为防止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后沿着排水沟等迅速扩散,在排水沟处设置了紧急切断阀门。

(4)黄磷泄漏

四川绵竹华丰磷化工有限公司把现场、车间以及毁坏设备中的黄磷全部放出,撤到安全地带,对黄磷进行水封或者泥沙覆盖处理。

3.2 地震次生泄漏控制不足原因

企业针对危化品泄漏事故大多能够及时进行关阀断料、堵漏及防止物料扩散的措施,效果明显。但也反映出如下不足之处:

(1)部分受损设备关阀断料困难,如宏达公司液氨储罐底部泄漏,堵漏困难;

(2)由于个人防护用品缺乏,进行人工关阀断料及现场处理时风险较大;

(3)地震导致应急资源匮乏,大多泄漏物料没有进行稀释、溶解和中和等无害化处理;

(4)泄漏物料转输不及时,现场点火源较多,出现了黄磷自燃、硫磺燃烧事故;

(5)动力系统失效,没有自备电源的企业无法进行物料转输。

3.3 泄漏扩散控制及无害化处理技术[5]

鉴于此次地震次生泄漏控制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了一些泄漏扩散控制及无害化处理技术。

(1)泄漏扩散控制技术

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泄漏时的一些控制措施,主要有堵漏、关阀断料、转移和排料泄压等处理方法。其中堵漏技术包括关阀堵漏、调隙堵漏(紧固法、调位法)、带压堵漏(卡箍法、塞楔法、捆扎法、上罩法、注胶堵漏法、磁压法、真空法等);关阀断料为中断泄漏设备物料的供应,减少泄漏量;转移是采用转输设备对泄漏的物料进行安全转输的方法;排料泄压指降低设备压力避免设备破裂而导致更大的泄漏。为避免泄漏物料的无组织扩散,还应配套相应的应急池或应急储罐。

针对化工企业可能风险及泄漏模式,研究泄漏控制的新技术及相应装备的开发意义很大。参考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和相关法规和标准,对化工企业所涉及的危险化学品按照处置方式进行合理的分类,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处置技术预案,开发快速高效的应急堵漏器材、处置装备及相关技术。

(2)无害化处理技术

常规的无害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稀释、中和、吸附和火炬放空。对弥漫在空气中的泄漏气体可采用雾状水稀释、溶解和驱散,然后通过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的方式收集溶液并采用合适的药剂中和或回收;对某些气体或蒸气泄漏设备可将物料收集并通过管线用火炬烧掉,对短时难以堵漏设备中的有机蒸气物料也可采用此方法。液体泄漏可在泄漏地点采取物理方法吸附,也可直接在泄漏地点通过化学方法处理。在此给出常见毒气的中和剂如表3所示。

应针对不同物理状态的危险化学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危险化学品开展泄漏扩散无害化处理研究,开发相应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方法及装备,以及阻止泄漏物质在大气中迅速扩散的技术及装备。

4 结论

地震是无法避免的,但若政府、企业等各部门制订了完善的应急预案、有完备的应急体系,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控制及无害化处理措施,那么由它对所引起的化工企业次生灾害是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的。总体上来说,此次地震中,化工企业的应急响应过程有很多成功之处。

(1)化工企业大多在第一时间,都能紧急停车。其中,大型企业为自动停车,中小型企业为手动停车。

(2)大多数企业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指挥机构,积极开展灾后自救。

(3)针对危化品泄漏事故大多能够及时采取关阀断料、堵漏及防止物料扩散等措施,并且效果明显,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或扩大。

(4)对泄漏的液氨、无机盐、生产废水、黄磷等有害物质采取了有效地稀释、中和、吸附、水封或覆盖的无害化处理方法,没有造成大范围的扩散以及人员伤亡。

尽管企业在应急能力上已相对比较完善,但可以看出企业总体上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如没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地震导致应急资源缺乏、动力失效等。所以针对此次化工企业地震灾害反映出来的问题,就迫切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应急网络,并进一步开展泄漏扩散控制及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晓燕,黄岁樑.地震灾害风险要素及汶川震后次生灾害防治与管理的探讨[J].灾害学,2008,21(9):82~87DUXiao-yan,HUANG Sui-liang.Risk Factors of Earthquake and the Management of Its Secondary Disasters[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08,21(9):82~87

[2]叶泰来,杨林根.化工企业地震次生灾害及对策[J].现代化工,1994,(5):5~8

[3]曹华明,许建东.石油化工企业地震灾害及减灾对策探讨[J].城市防震减灾,2000,(4):20~24

[4]陈英方,王优龙.石油化工企业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危险性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J].国际地震动态,1987,(12):5~8

[5]王书妍,柴兴泉等.危险化学品泄漏与防护[J].化学教育,2006,(6):1~3

[6]周进军,李洪泉,邓云峰,等.地震灾害综合应急能力评估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2009,5(3):51~55ZHOUJin-jun,LI Hong-quan,DENG Yun-feng,et al.Research on assessment of comprehensive emergency capacit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3):51~55

上一篇:魄力下一篇:行业会计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