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绩效管理工作思路

2024-05-16

2023年绩效管理工作思路(共6篇)

篇1:2023年绩效管理工作思路

1.充分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认真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加大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强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对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妇女素质,不断激发她们参与推动经济发展的创造活力。

2.努力促进妇女创业成才。深入推进妇女“巾帼建功”活动,与劳动保障所配合为妇女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发展帮助困难妇女儿童的公益事业,引导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3.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科学有效的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机制,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妇女增强公民意识、强化公民责任,提高妇女依法行使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能力,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的合法权益在各个领域中真正得到落实。

4、继续加强群众来信来访和反家庭暴力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扫黄打非、禁毒、防邪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5、加强未成年人工作。深入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着力实施家庭教育与性别平等,推广科学家庭教育指导,建设高素质的家庭教育队伍。

6、开展妇女健康关爱行动。一是贫困母亲免费体检。二是抓好艾滋病综合防治对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三是是抓好爱心公益行动。

篇2:2023年绩效管理工作思路

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全县卫生健康系统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谋思路、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提能力,各项卫健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2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常态,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积极承接县防控办有关职责,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暗访督导重点点位1000余个,下发暗访通报22期。全力以赴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开放九院和8个街道(镇)社县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常规接种点,试运行奥体中心方舱接种点,确定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定点接种机构。截止11月3日,全县3周岁以上人群累计接种第一剂45.83万,第一剂覆盖率96.04%;其中3-11周岁人群第一剂接种7464人,完成率19.38%;18周岁以上接种加强免疫9654人,完成率43.63%。是全市第2个完成18周岁以上第一剂次接种任务和第1个完成18周岁以上全程接种任务的县市县。

(二)做好统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以医共体“一家人、一盘棋”为目标,制定了“集团中药处方共享平台及智慧中药房”方案,整合总院、院县、医药公司、物流链路,通过“中药处方共享”创新中药饮片使用与管理方式,提升中药服务质量和运行效能。姚江中心、孔浦中心初步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省级现场评审,全县推荐标准建设率50%。引进上海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王文健主任医师定期坐诊,打造代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专科门诊。举行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江北站拜师仪式,各社县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均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6类以上,48家社县卫生服务站均能开展适宜技术4类以上。

(三)提质增效,公共卫生惠及更多群众

实施全面三孩政策,连续多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某县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托位数达到2.5个,率先提前完成市“幼有善育”各项民生实事工作。通过整合医、教、育资源,建立10个“萌芽小屋”婴幼儿照护成长驿站,为辖县婴幼儿家庭提供家门口的优质养育指导服务。新改建一批具备省级地方标准的母婴室,四五星级母婴室达75%。率先在全市开展老年人防跌倒干预项目,慈湖人家社县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县。积极通过健康教育云平台、《健康我来讲》等新媒体传播,强化新冠肺炎防治、公民健康素养、全民健身等知识的宣传引导,当前开展各类健康服务130余场次,2022全县健康素养水平为37%(粗率)。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群众就医感受

以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为抓手,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在强化卫生与健康服务决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合完成全省统建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应用建设;依托某云医院平台,推进某市第九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实现检验检查项目全省的互认共享,有效减少了重复检查;推进县域医共体信息化项目建设,目前硬件部分已通过验收,软件部分已经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初步支撑起县域医共体业务协同、分级诊疗、县域医疗资源共享、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

(五)加强综合监管,保障重点场所规范执业

组织开展医疗美容机构专项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无美容主诊医师资质开展美容外科手术行为案件3起。高压打击非法行医行为,查处无证行医28起,罚没款金额65万余元,没收药品、医疗器械价值16万元。全覆盖加强对医疗机构疫情防控专项检查,停业整顿医疗机构8家,立案处理38起。协同文广、公安建立网吧禁烟主动巡查机制,采取“白+黑”,错时出动等方式,处罚吸烟者83人,罚款金额为4150元。同步做好游泳场所夏季保健康专项行动、职业卫生宣传指导等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县域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快,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任务叠加、双线作战,卫健系统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人手紧张问题突显。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加快卫生健康业务拓展也亟待研究解决。

三、2023年工作重点

一是继续做好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进一步落实好“外防输入”防控策略,做好重点人员核酸检测、新冠院感防控及医疗救治,深化“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发热病人全周期管理、冷链食品溯源追踪、入境人员管控等重点环节,从严从紧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二是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重点推进医共体(医联体)模式下分级诊疗、现代医院制度、人事岗位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医保支付方式等集成改革。指导九院参加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做好浙江省第四周期医院等级评审自查迎检工作。深化与长三角知名医疗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紧密合作关系,新增合作科室1-2个。推进市第九医院完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建挂牌工作。

三是继续推进基层卫生工作。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考核与标化工作当量法资金分配挂钩,实现机构内部管理精细化、数字化、规范化。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民生实事工程、基层特色专科、优质服务基层行等工作为抓手,推动基层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名中医评选、进修学习、师带徒、名医工作室等途径培养中医药人才。

篇3:2023年绩效管理工作思路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相关各版及陕西省商务厅统计数据。

一、陕西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 外商直接投资概况及在全国的比重变化

在20世纪90年代, 陕西的外商投资总体上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特别是近年来, 外商投资出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截至1999年, 陕西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的实绩在全国内陆地区的31个省市中名列第17位, 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0.9%。到2003年, 陕西列第20位, 占全国比重为0.82%, 有下滑趋势。从2004年开始, 陕西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比重开始上升, 达0.87%, 2005年起, 比重大大增加, 达到了1.33%, 2007年占到了1.45%, 2009年占到了1.68% (见表1) , 说明陕西近年利用外商投资的增长速度加快。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各版及陕西省商务厅统计数据编制。

(二) 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

截至目前, 共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对陕投资, 形成了以港、美、日、台、欧 (盟) 、新加坡等国家 (地区) 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亚洲是陕西省吸引外资的重点地区, 其次为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截至2009年底, 以实际利用外资额排序, 排前10位的分别是:香港 (45.23亿美元) 、维尔京群岛 (12.63亿美元) 、美国 (9.51亿美元) 、新加坡 (7.65亿美元) 、日本 (4.12亿美元) 、台湾省 (2.7亿美元) 、开曼群岛 (2.54亿美元) 、英国 (2.05亿美元) 、萨摩亚 (1.42亿美元) 、泰国 (1.11亿美元) , 其实际投入外资额为88.96亿美元, 占所有国家和地区对陕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5%。依项目数和实际利用外资额来看, 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盟的德国、法国以及英国、和亚洲的新加坡对陕投资有明显增加趋势;二是近年来日本企业对陕投资数量有增加, 但项目规模小, 多以软件服务外包业为主;三是投资性公司增加, 累计投入金额达3.55亿美元。

(三)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及投资领域的变化

外商投资陕西的领域涉及农业、采掘业、制造业、能源、公路交通、邮电通讯、旅游、宾馆服务、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信息咨询、金融等领域。从项目数可以反映投资行业的方向, 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可以反映实际运行情况及项目的规模。以2001-2009年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产业分布情况来分析:从项目数来看, 第一产业共71个项目, 占总数的3.8%。第二产业1 072个项目, 占总数的57.1%。第三产业有735个项目, 占总数的39.1%;从实际进资额看, 第一产业的实际进资为6 778万美元, 占总进资额的0.9%。第二产业为39.3亿美元, 占总进资额的53.2%。第三产业为34亿美元, 占45.9%。

从2010年的前10个月情况来看, 第一产业有8个项目, 占总数的7.3%, 但实际进资只占0.2%。第二产业有41个项目, 占总数的37.6%, 实际进资占比58%。第三产业项目数有60个, 占比重较高, 达55.1%, 实际进资占比41.8%。其中房地产业项目实际进资4.42亿美元, 占比29%。

由此可知, 总体来看, 陕西省外商投资的第一大产业是第二产业, 其中以制造业为主,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像日立、比亚迪汽车、霍尼维尔公司等一批知名度高且发展良好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陕西现代服务业有加速增长趋势, 近几年来在每年新批企业项目和利用外资额方面, 第三产业都已接近或有时超过第二产业。同时, 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项目的实际进资金额占比较高。

(四)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不断扩大

从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金额指标来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 陕西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处于上升趋势。1990年时平均不足100万美元, 但到2001年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外资329万美元, 2002年达414万美元, 2005年增大到618万美元, 2007年突破1 000万美元, 2008年的平均金额再次上升到1 165万美元。2009年达1 787万美元, 2010年1-10月达1 603万美元。项目平均规模的增加, 一定程度地可以反映项目的质量在提高, 项目发展的稳定性趋好。

(五) 世界500强在陕西投资现状

截至2010年10月, 世界500强企业中, 日本的富士通、三菱电机、住友金属、NEC、日立、伊藤忠, 美国的麦当劳、可口可乐、联合技术、强生, 德国的麦德龙、博世、西门子, 瑞士的ABB、雀巢, 瑞典的沃尔沃, 荷兰的菲利普等80家企业已在陕投资落户, 共有128家企业 (含设立的办事处及分公司) , 项目投资总额的平均规模高达2 028万美元。其中麦德龙、百事、汉高、汇丰银行、安格鲁、BP、SK等大多为2000年以来的投资。这10年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占500强对陕投资总数的近80%, 说明近年来世界500强对陕投资的力度正在加大。

(六) 外商直接投资在陕西的地域分布

由于陕西省各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地理分布上南北较长, 导致外商投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90%以上的项目集中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含杨凌示范区) , 如:2001-2009年, 西安市实际进资57.4亿美元, 占陕西省总数的78%。陕北只占0.4%, 陕南占3.1%。以2010年1-10月为例, 西安市的项目总数占全省的比重达80%, 关中地区有103个项目, 关中以外只有6个项目。从实际利用外资额来看, 仅西安就占到约90%, 关中占到93.8%。而陕南和陕北所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7%、1.5%。以上特点说明, 外商投资的地区集中于交通便利、投资环境较好、工业基础雄厚且经济较为发达的关中地区, 特别是西安市为主。

二、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现状及绩效分析

(一) 外商投资企业的参检率现状

外商投资企业参检率的高低, 一定程度地可以说明已批准企业在陕西的开业运行情况。1998年和1999年陕西省的参检企业都超过了1 000家, 年检率分别为:71%和86%, 2000年达1 106家, 年检率为76%。2007年有1 050家, 年检企业开业经营率79.52%, 2008年有1 119家, 已投资开业企业900家, 年检企业开业经营率80.43%。2009年应参检企业为1 290家, 实际参检企业1103家, 参检率为85.5%。总体上说近两三年的参检率增幅不大。

(二)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绩效分析

1、外商投资经济对经济发展形成的效应。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经济发展的效应首先体现在弥补陕西的资本缺口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增加了资本的存量, 促进了经济增长。对资本存量的增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乘数效应, 通过前后关联, 引发当地企业扩大投资;二是带来了连续的追加投资;三是为企业调动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做出了贡献。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体系, 实际利用外资额 (FDI) 占GDP的比例是流入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度指数的其中一项指标, 陕西的这一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是:2000年为1.5%, 2005年为1.4%, 2006年为1.63%, 2007年提高到了1.68%以上, 2008年又降为1.36%, 2009年为1.26%。这说明相对于GDP的快速增长, 外资的增长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而且陕西的实际利用外资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

2、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

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是流入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度指数的另外一项指标。改革开放以来, 陕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政府投入逐步转化为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 外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0-2003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平均达到4.79%。实际吸引外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从九十年代中期显著提高, 1997年达到了峰值11.93%, 之后大幅下降, 2004年为2.84%, 2007年下降到2.48%, 2008年为1.93%, 其变化趋势也与全国的情况相似, 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4%。2009年又下降到1.57%。近年来, 陕西在实际利用外资连年保持增长的情况下, 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仍然保持下降, 说明陕西政府投资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及国内民间投资增长更高, 而外资金额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较小。

3、外商直接投资的经营效益及对陕西财政税收的贡献。

从外商投资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和实现利润来说, 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仅以近两年为例, 2008年汇总的1 006户外商投资企业共实现营业总收入946.44亿元, 比上年的658.24亿元增加288.2亿元, 增长43.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7.34亿元, 比上年64.67亿元净增12.67亿元, 增长19.6%。2009年, 汇总的988户外商投资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153亿元, 比上年增加206.56亿元, 增长21.8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27.7亿元, 比上年净增50.36亿元, 增长65.11%。说明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幅明显。这表明, 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已经成为陕西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自1992年以来, 涉外税收一直是陕西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根据财政汇总决算报表的不完全统计, 2002年、2003年陕西外商投资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涉外税收总数达20亿元以上, 2003年达23亿元, 2005年达30.61亿元, 2006年增长到了36.56亿元, 同比增长19.44%。2007年增长到49.53亿元, 同比增长达35.5%。2008年达64.7亿元, 约占全省当年财政总收入的6.72%, 同比增长30.6%。2009年进一步增长到87.5亿元, 同比增长35.24%, 约占全省当年财政总收入的7.2%。

4、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对外贸易的作用。

无论是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陕西的进出口比重, 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占陕西的出口比重总体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出口比重来看, 1991年占3.58%, 1995年占4.03%, 1999年占7.82%, 2000年占8.86%, 2001年占9.75%, 2003年占8.94%, 2006年占13.15%, 2007年占18.68%。2008年外资企业进出口20.81亿美元, 占比24.87%。2009年外资企业进出口25.27亿美元, 占比30.08%。2010年1-10月, 外资企业进出口39.16亿美元, 占比40.08%。由此可知, 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快速增长, 所占的比重也快速提升。如:以美光西安公司为例, 进出口的产品为半导体芯片, 其2009年进出口总额达6.28亿美元, 2010年1-10月, 进出口就达17.9亿美元, 其中出口6.23亿美元。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对促进陕西省对外贸易的发展,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外商投资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引进了陕西短缺的资本, 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 并由此产生了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 促进了陕西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以省内外资企业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能力来分析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及贡献。从劳动生产率来看, 外商投资企业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且同一年度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高出内资企业、外国投资企业又高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反映出陕西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 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自2005年以来, 内资企业的产值利税和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能力较强, 高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国投资企业, 个别年度和个别项目的实现利税甚至好于外国投资企业 (见表2) 。说明在同等条件下, 外商投资企业的销售更接近国际市场, 竞争激烈, 其利润空间正在缩小, 或者产品价格售价低于国内企业。

注:1、文中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国投资企业合称为外商投资企业。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相关各版。

6、利用外资的就业效应。

外商投资企业对陕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也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水平, 优化了就业结构。据最新参加年检的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的就业人数来看, 2008至2009年, 反映出的就业人数也达到最多, 为15万人。由于年检企业不全, 反映出的就业人数有所减少, 但从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稳定发展的情况推测, 实际在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应高于这一数字, 可达20多万人, 这对扩大就业, 解决部分中方员工的后顾之忧, 并为减轻社会压力, 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西部重点省市区吸引外商投资的对比及陕西存在的问题

(一) 外商投资总量及增幅小

在西部地区, 四川、重庆、陕西和广西是吸引外商投资较好的几个省市区, 以2000年至2010年10月的吸引外资情况来看, 四川的年度总量起初略领先于陕西 (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 四川的外资总量是低于陕西的) , 后期2007年起领先幅度较大。重庆是在2008年开始大幅度超越陕西, 广西的总额一直落后于陕西。从增幅来看, 陕西的增幅总体较其它3省市小 (见图2) 。由此导致这10年多的累计总量分别是:从引进项目总数来看, 四川4 030个, 陕西2 202个, 广西2 944个;从合同外资总额来看, 四川达274.93亿美元, 陕西为145.11亿美元, 广西为125.87亿美元;从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来看, 四川达178.47亿美元, 陕西为91.97亿美元, 广西为63.08亿美元。总体来看, 陕西较四川引进外资的项目数少了近2000个亿, 实际引进外资少了86.5亿美元。

资料来源:陕西、四川、重庆、广西的统计年鉴相关各版及商务部门统计数据。

如果以2008年至2010年10月这近3年的数据来看 (见表3) , 陕西的外资项目数就比四川少了581个, 比重庆少了161个, 比广西少了151个。实际引进外资比四川少了6 657亿美元, 比重庆少了5 156亿美元, 仅比广西多了16.73亿美元。也就是说, 陕西较四川和重庆的吸引外资总量少了许多, 增幅也小得多, 只能是领先于广西。由此看来, 在吸引外资方面, 陕西正在与四川和重庆快速拉大差距。同时, 一定程度地能说明重庆的GDP增幅近年来高于陕西 (如2010年上半年高出陕西0.8个百分点) , 四川的GDP和进出口总额遥遥领先于陕西 (如2010年上半年GDP高出陕西3 176.1亿元) 的原因。这也表明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单位:项目数为个, 金额为亿美元

资料来源:陕西、四川、重庆、广西的统计年鉴相关各版及商务部门统计数据。

(二) 项目平均规模相近

总体来看, 西部地区的陕川渝桂的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呈现增大趋势, 除广西外, 在被称为“西三角”的川陕渝三地在项目平均规模上互有领先, 自2008年开始, 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超过了千万美元 (见表4) 。可以说在引进的项目质量或规模方面三地相近, 差距主要在项目数的总量上, 因为项目少, 所以引进的外资总量少,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众多项目所构建的产业集群效应也会逐步落后于川渝两地。

(单位:亿美元)

(三) 产业集群效应较弱

由上述分析可知, “西三角”的川陕渝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其发展的产业集群也各有特点。如三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方面均较发育, 但在产业集群效应方面, 可能随着象英特尔、DELL、HP、富士康等重大项目的进入, 川渝在IT产业方面的产业群会更大, 产业链会更长。而陕西在半导体产业方面引进了美光和应用材料等知名企业和大项目, 在研发项目引进了英特尔的英飞凌、爱默生、中兴和华为, 在半导体及研发领域的产业集群效应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在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方面, 目前陕西的发展还是要优于川渝的, 但是随着前述的外资项目明显少于川渝来看, 陕西的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也会逐渐出现减弱或发展慢的问题, 应当引起重视。

(四) 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

吸引外商投资, 该区域内的国际化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 体现国际化程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外国领事馆、国外的商协会数、长期居住的外商数量、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额、外资银行、国际航线、国际学校、国际会议、外国游客等, 在上述指标中, 作为省会城市必然是体现这些国际要素的聚集地和导向标。那么成都市、重庆市和西安市在上述各项的对比中, 西安市多处劣势。如:外国领事馆 (成都7个, 重庆7个, 还有8个国家的选址论证已基本通过, 西安有2个) 、国外的商协会数 (成都16个, 西安9个) 、外资金融机构 (成都10个分行, 2个代表处, 2个保险机构;重庆有9个分行, 2个代表处。西安有2个分行, 1个外资掺股投资) 、国际学校 (成都5.5所, 重庆2所, 西安2所) 、国际学校的外籍学生数 (成都有600人, 西安有160人左右) 。西安在外国游客方面会明显多于成都和重庆。

(五) 企业赢利化水平两极分化

以2009年为例, 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税前利润在1 000万元以上企业118户, 仅占企业总数的11.9%;而利润额却占全省赢利企业利润总额的70%以上。实现赢利的行业, 主要集中在移动电信服务、天然气供应、电力供应、化工制药、汽车制造、公路管理等行业, 其他行业效益增长幅度不显著。同时, 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企业比重也较低。2009年全省参加联合年检的企业中, 先进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137户和53户, 两者之和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不足20%;产品出口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也不足30%。表明在陕外商投资企业除少数大型优势企业外, 整体效益水平相对较低。

四、扩大外商投资的发展思路

2009年6月, 国务院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成立, 陕西的西安、宝鸡、杨凌等七地市和甘肃的天水市进入这一经济区, 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 其宏伟发展目标是要将这一经济区打造成“一高地、四基地”, 即: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的配套基地、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基地、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在这一新形势下, 搞好陕西利用外资的工作刻不容缓, 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应从“树立一个理念, 打造一个环境, 完善一个办法, 处理好八个关系”来推动陕西的吸引外商投资工作, 实现陕西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 树立吸引外商投资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际资本的流动中,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依然是最为活跃的形式, 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国利用外商投资也是快速增长, 而且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 作为西部地区的陕西, 积极吸引外资, 发展开放型经济也是不容置疑的。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利用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但是, 上面的分析中也发现了陕西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全省上上下下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有效举措, 扭转开放型经济发展增速较缓的问题。首先从思想上要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意识, 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抓吸引外商投资。以吸引外商投资来扩大陕西的对外贸易, 以对外贸易推动陕西的吸引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继续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扩大就业, 特别是提高陕西的国际知名度。

(二) 以西安为中心, 打造国际化投资环境

国际化的投资环境对于吸引外商投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以省会城市西安的国际化要素作为主要推手, 由省市区联动、各部门共同协作, 密切配合, 积极争取一些国际元素在陕西的扩大与增加, 如争取更多的外国领事馆、外国商会、外资金融机构在西安的设立, 争取国际直航线路开通到西安, 争取更多的国际会议在陕西召开。创建适合于外国人的社区环境、医疗及休闲度假环境, 引进适合不同国家文化习惯的商业机构、购物环境, 提高现有国际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招生规模等。

(三) 处理好总量与质量的关系

从前述的分析中可知, 目前, 陕西的吸引外资总量太小, 第二产业的质量较好, 但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企业的比例依然太高, 这成为影响陕西吸引外资的数量与质量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下大气力吸引外商在陕西的投资, 以扩大规模, 提高总量;另一方面要注意外商投资的结构, 开展招商选资, 重点引进国家鼓励类项目和陕西优势产业项目, 引进节能环保项目、低碳生态类的项目, 引进金融保险类、咨询服务业、大型商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研发中心等高端项目, 引进有利于改善陕西国际化投资环境的服务性项目 (如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化社区服务等) , 以期使外资能更有效推动陕西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 处理好“招商”与“亲商”的关系

招商是外资项目进入前期的促进, 亲商是外资企业进入后的服务与促进,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缺一不可, 但反观陕西各地市在“亲商”服务这一环节上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 外商投资企业在解决了老问题的同时, 可能又有些新问题产生。但是喜“招”疏“亲”成为陕西招商引资这一系统工程中的“短板”, 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外商的继续进入与顺利运营。因此在加强招商环节的同时, 更应加强为企业的服务, 以“亲商”行为来助推陕西的招商工作, 可以提高招商成功的效率。可以通过协会调查、召开座谈会、专门的协调会和接待投诉等形式与机制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 处理好综合招商与专业招商的关系

由于陕西地处内陆, 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可以说知名度低依然是制约陕西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综合性的大型招商与宣传活动是不可少的, 但也要注意加强专业招商的能力, 做到以综合招商来加强宣传, 塑造形象, 发现客商。以专业招商来促进项目的深入洽谈, 围绕园区招商, 围绕产业链和产业群扩大招商。

(六) 处理好吸引大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的关系

吸引跨国公司及国内知名大企业, 具有投资规模大, 运营稳定, 产出高, 带动示范效应大等特点, 应是吸引投资的重点。但中小企业也具有如下特点:企业数量庞大, 拥有成熟的核心竞争力, 经营灵活, 运营成本低, 对于为大企业的产业配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也具有弥补产业发展空隙的作用, 因此吸引中小企业投资也是必要的。在吸引大项目时应该采用“一企一策”等地方性优惠政策, 下大气力引进落地, 对中小企业的引进也不容忽视, 应采用宏观性政策引导, 以帮助企业融资和扩大销售等渠道, 扶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健全的“以大带小”的完整引资格局。

(七) 处理好吸引外资与吸引内资的关系

引进外资具有引进国际资本、管理与技术先进、产品有利于出口、知名度高、示范带动效应大、有利于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特点, 但对国际性的投资环境要求也高。内资企业具有企业群体大、经营灵活、规模大小不一、收益好坏不一和进入壁垒小等特点, 同时也是目前内陆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陕西吸引外资的难度是较大的, 在当前形势下, 我们仍然应该攻难克坚, 采取以吸引外资为重点, 兼顾内资, 特别是引进内资时要以其中的知名企业、大企业、大项目为重点, 对于其它内资企业的引进则以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机制引导进入为主。在未来“十二五”规划方向中的“调结构”也应包括吸引投资的重点要以引外资为重点这一资本的来源结构问题。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需要, 也是陕西发展的需要。

(八) 处理好省内城市间的协调招商问题

对于陕西各地域吸引外资的不均衡现状来说, 省会城市西安吸引外资的比重遥遥领先, “一枝独秀”, “一市独大”, 占到了全省的80-90%, 与各地市拉开的差距太大, 呈现出严重的不协调发展。这一趋势既不利于陕西其它地市的引资, 也不利于省会城市西安吸引外资的总规模扩大, 不利于在省内形成良好的整体投资环境和健全的产业链、产业群。因此其它地市更要下大气力吸引外资, 同时省政府也应加大向其它地市的产业引导,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方面向各地市转移发展。各地市在以引进优质内资的过程中打造和优化自身的投资环境, 为扩大吸引外资做好准备, 切不能因为畏难而回避外资, 要逐渐提高吸引外资的比重。

(九) 处理好工业招商与服务业招商的关系

当前陕西吸引外商投资总量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细分其引资内部结构因素, 也有着不合理的方面。一方面吸引外资要将工业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服务业领域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及服务业水准低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利用外资。服务业要扩大吸引外资, 但服务业内部的结构还要优化, 要“有扩有压”, “扩”的是现代服务业, 如金融保险、先进的商贸业、现代咨询服务业、物流与服务外包业等, “压”的是房地产业及落后的传统服务业。只有现代服务业发展了, 才能大大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吸引外资。

(十) 处理好对投资主要来源地与非主要来源地的招商策略

从世界经济的对外投资格局来说, 对陕西投资的主要国别和地区来源应包括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新加坡、英国、德国、法国等, 其余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应是非主要来源地, 因此对主要来源地的投资促进应是全方位和长期的, 既要搞综合性的招商, 又要频繁地开展专题性的招商, 与这些国家可以是的合作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而对于非主要来源地的招商, 则要以项目合作为重点, 不一定下大气力去这些国家频繁开展招商活动。

(十一) 完善财政扶持资金使用办法, 实现平等待遇

在财政扶持资金使用上, 对外商投资企业应一视同仁。一是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主要外销项目要进行科学调查论证, 建立项目库, 跟踪服务, 充分利用贴息政策, 参与企业融资活动;二是支持高新技术、机电及农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三是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加产品的知名度, 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而申办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产品认证工作。

课题组组长

周彬县, 现任陕西省财政厅副厅长。

课题组副组长

秦爱梅, 现任陕西省财政厅企业处处长。

课题组主要成员

李志军, 现任西安市商务局副局长,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 陕西非公有制经济会计研究会常务理事。

翟北秦, 现任陕西省商务厅外资处处长, 陕西非公有制经济会计研究会常务理事。

韩耕, 现任陕西省财政厅企业处主任科员。

篇4: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新思路

关键词:高层管理团队 绩效考核360° 考核机制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现状 国外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明显优于我国。Michel和Hambrick(1992)用了社会整合的观念来解释团队平均任期和战略多样化以及公司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Boeker(1997),Wiersema和Bantel(1992)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年龄、组织的任期、教育水平会依次影响团队的绩效。国内的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其效果并非如当初期望的那样,而且还导致许多的诸如人际关系紧张、评估可信度低、过程复杂等问题。由此,对360°绩效考核渐淡出绩效管理舞台。而笔者认为360°绩效考核办法并非不好,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分清360°考核机制应用的前提。360°考核用该是在一个具有良好的沟通氛围、企业文化相对成熟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发挥效果。基于此,笔者将高层管理的绩效考核与360°考核结合起来,为相关的管理者提出一种新的思路。这种思路,可以与当前的许多流行的MBO、期权激励、委托—代理机制等评估方法结合。

1.2 概念的界定 高层管理团队(TMT:Top Management Team)一般认为包括董事会主席及副主席、首席执行官、首席作业主管、总裁、资深副总和执行总裁等。而笔者将其概念加以泛化,TMT除上述包括项外,可以有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管理职位。

2 影响TMT绩效的因素分析

纵观早期的文献,对TMT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从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作的分析较多,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评定。

2.1 组成TMT成员的生理因素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人的性格一定程度上与血型有很大的关系,除此外,还与个人的生活背景,如:家庭出身、教育背景的相关性也很大。作为一个团队,应该由在性格上能相互补充与支持的性格人员构成。生理因素的主要考核因子是高层管理团队各成员的血型和气质类型。除此外,还和年龄因素有关,团队成员间的平均年龄和年龄间的差异性会影响一个团队的绩效。因为年龄的差异直接决定着成员间在社会经验和性格上的某些差异。年轻型的团队比年长型的团队一般情况下能更加适应于新的环境,更有上进和创新精神。相关研究表明高层团队的年龄差异与资产的回报率呈负相关的关系,与组织的成长却呈正相关。

2.2 组成高层管理团队的受教育水平 一般认为,个人的受教育水平与个人的能力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它可以从受教育的年数和最高学历来反映。受教育水平更高的团队更容易在组织变革中达成一致并取得成功。同时,高学历的企业团队更热衷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3 组成高层团队成员的平均任期 高层管理团队的任期,指一个团队成员在一个公司的年数。包括三个方面:现在为止在公司的总年数、现在为止成为高管团队成员的总年数和担任现在职位的总年数。一般研究表明,平均任期越长的高管团队具有更好的沟通水平,达成一致的认知更容易,团队稳定,冲突也少。

2.4 衡量高管团队业绩的经济指标 这一项许多公司现行的考核标准,一般都有设计,因为其是对经营业绩的直观反映,如年利润增长率、市场份额占有率、年销售额和市值等,在此不做赘述。

2.5 企业员工对高管团队的感知或满意度水平 360°考核必须包含的一项重要过程就是下级对上级的越级评价,因此为了避免信息的失真,可以采用无记名问卷的形式和公司网站调查的形式。问卷的设计最好用李科特五级量表法进行量化。可以从亲和力、创新精神、感召力和执行力等方面加以设计。最后,团队规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高管团队的业绩,一般为5—10人为宜。

3 360°绩效考核体系在高管团队考核中的应用

3.1 考核的准备工作

3.1.1 明确考核的目的 笔者认为,360°考核标准主要用于对高管团队的品质指标进行评价。一些数量指标的评价直接可以参考相关的资料和公司的统计数据,不需要用360°考核方法。另外,要让高层管理团队明确考核主要的目标是为成员了解自身的优劣势,进一步发展改进自己的管理才能、专业素养和领导力。

3.1.2 考核指标的选定与问卷的设计 关于领导力才能评定,可以从业务能力、专业素养或道德素养、领导能力去加以评定。业务能力主要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判断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组成;领导能力由领导力、变革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情感传递或对下属工作的支持力度等方面构成;专业素养由诚信度、协调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正直和感召力等组成。问卷设计应尽量将以上指标加以量化,便于评估。有关态度类评价,可采用李科特五级指标评定。

3.1.3 建立由HR经理领导的评定组织 建立一个高管团队绩效评定小组,该小组应由股东大会推举的代表出头领导。这样有效的保证了评定时信息的客观公正。

3.2 评定工作流程设计 评定工作流程如右图所示,除图上反映内容外,笔者建议评定第一年按预算计提一定资金作为评定工作的支持和奖励。以后每年按利润的百分比加以计提。奖励主要以精神层面的奖励为主,如旅游、培训及其他荣誉等形式。评定工作的展开,其中包括股东委员会的评定、团队内部的自评和互评、直属下级评定、基层员工代表平定四个方面。在评定工作的运作中,各种评定工作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展开,股东委员会的评价可以采用集体针对指标个案商榷和讨论的办法。然后形成高管团队中每人一份评价答卷和高管总体绩效答卷。而高管成员的自评和互评同样可以采用讨论的办法。但对于沟通不良的企业采用个案调查也能行之有效。对于直属下级的评定和基层员工代表的评定可采用单独访谈的形式。

3.3 360°考核展开应该注意的问题 运用360°考核体系对高管团队的考核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卷的设计应该科学合理,可根据不同成员所处的位置加以区别对待;360°考核的目标应以提高高管团队工作绩效与管理能力为首要目标。其在本质上不会引起高管团队薪金较大波动;360°考核的信息量较大,需由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得出最终分析报告,分析报告最终应予公示,并直接给TMT参考;团队应该组织相应的会议对考核所反映的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改进方案加以实施,实施的过程得接受团队绩效考核监督小组的监督。

4 结论

360°考核体系效用的发挥受许多条件限制,本文将其引入到对TMT业绩的评价,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其使用前提。通过对TMT的360°考核,便于企业高管内部沟通,便于团队成员发现自身缺点,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白长青.有效的管理工具:在谈360°绩效反馈[J].人力资源.2005(4).

[2]黄宏斌,秦辉,徐少伟.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J].企业经济.2005(8).

[3]陈爱萍,陈玉清.供应链环境下的“团队激励”战略探析[J].企业经济2005(7).

篇5:2023年绩效管理工作思路

工作思路

一、2022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22年是某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攻坚之年,也是收获之年,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聚焦科技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创造性开展科技创新163攻坚行动,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营造、数字化改革等多个领域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市第1,高层次人才引育实现国家、省市三级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指数跃居全市第1,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46%。

(一)顶层设计谋出新举措。

高质量编制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高标准出台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16条和科技服务8条新政。成立了规模1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科技专项资金实现了翻番以上增长。校准数字化改革跑道,实施的企业新产品研发服务应用列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S1一账本”,成为全省数字经济领域第一批优秀地方特色应用,相关做法得到了市委彭书记的两次批示肯定。

(二)企业培育实现新突破。

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创新编制“科技月历”,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幅排名全市第1,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20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3家,省级创新型领军培育企业达到5家。开展研发投入提升攻坚行动,有研发投入的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96家,新增国家级研发机构1家、省级研发机构10家,全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围绕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梳理编制形成区域技术难题“三”清单150项,市重大科技攻关暨“揭榜挂帅”项目14项。

(三)平台建设展现新跨越。

省级光电新材料省级高新园区提质扩容,由原先3平方公里扩展到35.5平方公里。纵深推进创新“栽树工程”,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引进了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分中心,国家电投氢能研究院研发的氢能车服务于冬奥会和博鳌论坛,国科大宁波生命健康产业研究院、北斗数据中心等平台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全区各类研究院已引进人才500余名,硕士及中级职称以上占比达50%以上。3家众创空间升格为省级众创空间,新增数量全市第1,新增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3家。

(四)创新生态展现新气象。

推进实施各级聚才引智工程,实现了国家、省市人才计划全覆盖。加大科技服务业企业招引力度,建设某科技服务中心,备案公共科技服务机构16家,全年技术交易额突破20亿元。全区15个项目(含高校)获得2022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持续开展“创新引领

产业赋能”系列活动,打造“科技360服务”2.0版,创建的“科技新链心”成功入选全区十大机关党建品牌。发挥新媒体作用,讲好科技故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我们将以构建涵盖全域全链全要素创新生态系统为总体思路,深度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求,持续推进“科技创新163”攻坚行动,即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迭代实施研发投入提升、科技企业培育提速、创新载体提级、科技合作提能、科技服务业提质、产业融合提效六大举措,形成要素保障更强、科技服务更优、创新生态更美的高能级创新型城区建设推进体系。

2022年,争取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5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30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于工业投资增速,技术交易额达到21亿元。

(一)建立高效率政策落地机制。

建立有力的科技政策落实机制,制定工作落实方案,确保责任落实到人,保证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16条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新政8条等一批新政落地生根,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措施。

(二)形成高辨识度数字化改革成果。

以浙里企业新产品研发服务应用开发为抓手,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化改革,重塑业务流程,迭代升级企业新产品研发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事项“一网通办”、科技服务“一网通享”,系统访问量力争突破万次。同时总结和完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努力完成省级试点示范,并在全省推广应用。

(三)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

以打造“北岸滨水创新带”为目标,努力形成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谋划开展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工作,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工作,依托“高性能膜材料制造”等区域特色产业,开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筹备工作。推动省级高新园争先进位,力争排名再提升8-10位。实施“栽树工程”。建设大连理工大学宁波软件园,引进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1个,入驻研究生100人以上。国电投氢能研究院设立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和华东氢能产业研发基地,新引进人才50人以上。浙大宁波工研院完成二期建设调整,新引进产业化项目10个以上。推动海智新材料研究院、国科大生命健康研究院等发挥领域优势,赋能新材料、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形成若干个企业研究院(创新中心)。加快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扩面提质,充分发挥爱发科真空技术研究院、长阳尖端材料研究院等企业研究院作用,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全年新增各类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

(四)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

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智创转型为目标,培育高质量创新型企业梯队。推动创新主体增量提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30家以上,评选“北岸新锐”企业20家。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总数突破25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保持全市前列。筛选一批核心技术能力较突出、集成创新能力较强的潜力企业,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1-2家。实施企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引导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力争R&D占GDP比重3.5%以上。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迭代更新区域技术难题“三”,滚动编制精准靶向攻关清单,围绕“642”产业,在新材料、新装备、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10项以上。鼓励龙头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究院所开展联合攻关,以企业出题、科研院所揭榜的形式开展技术攻关。

(五)集聚高水平创新资源。

加快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要素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营造全民共建的良好生态。融入重大区域创新战略。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积极参与谋划推进上海科技飞地建设。积极融入杭甬“双城记”科技创新合作,联合推进技术研发合作、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重大创新课题。紧密对接甬江科创大走廊和甬江实验室建设,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龙头企业自建或联建甬江实验室分支机构。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深化与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本土高校合作,实现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企”活动,以市场化机制促动院企、校企科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无缝对接”,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企业需求对接会20场以上,完成技术交易额21亿元。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利用现有楼宇或地块资源谋划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大招引力度,力争新引进优质科技服务业企业20家以上,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长20%以上。培育支持已备案公共科技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力争引进新的高能级机构,新建区级科技服务中心1-2家。

篇6:2023年绩效管理工作思路

2022年,街道团工委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团区委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奋发务实前行,勇于自我革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团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积极发扬四知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服务青少年全面发展,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建功新时代,争当某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围绕中心,搭建平台,以更好的姿态配合街道的各项中心工作。现将2022年团工委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夯实基础,筑牢基层堡垒

1、推进区域化团建工作。充分借助智慧团建系统,进一步做好基础摸底工作,完善巩固村社团支部28个,新建1个。以街道团工委为核心,以党建带团建为基础,初步形成青春团建工作新格局,依托两新组织党建网格、商业楼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单位,积极推进两新组织青春支部建设。镇海口腔医院完成建团,达尔机械科技、夏厦齿轮、中鑫毛纺、爱立德、伟峰集团等非公企业不断深化团组织建设,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培训、阵地建设、开展志愿服务等各类团组织活动,引导和培养非公企业人才成才、服务企业发展。在已有商圈团建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青春某·吾悦团建联盟。作为联系商户青年、创业青年、新兴青年等群体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吾悦商圈的集聚作用,多次开展爱心公益、文化阅读、青年交友、生活服务等多样化的青年服务和青少年教育活动,帮助青年找得到“团组织”,参与的了团的活动、享受的到贴心服务。

2、推进青年之家矩阵全覆盖。青年在哪里,共青团的组织和阵地就在哪里。街道团工委精准化抓好青年需求,因地制宜地打造了星轶影城青年之家、西大河体育公园青年活动中心、某植物园田园花匠青春阵地、青年家中心、社区青少年之家、街道7楼综合体验中心、街道8楼文艺书咖等青春阵地,让青年之家走进社区、商圈、书店、运动场等不同的场所,菜单式青年服务、多元化活动空间,方便青年找得到团的组织,参与团的活动、享受贴心服务,努力影响和凝聚更多优秀青年。

3、加强青年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团干部工作例会,围绕政治思想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分享、团务工作经验共享等主题交流学习,形成了遇事商量、决策参与、工作监督、成效评价的联议机制,从而提高团干部的政治站位和专业素养。此外,面向各个网格的青年群体开展“青听·读书会”活动。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镇海书

城、吾悦广场等地,街道团工委召集各网格、各村社区的青年聚在一起讲述阅读故事、倾听阅读的意义、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和感悟。同时,以“四级青年队伍”构建青年自治支持体系,将服务和青年力量下沉到小区,以小区、社区青年为“亲青小区”主要力量,建立了包含20余名各个领域青年的“青年智囊团”,为锦绣江南等“亲青”试点小区提供公益服务。不断拓宽议事平台,畅通青年方案采集渠道,线下“圆桌说事”与线上“云间说事”并举,组建“青年圆桌会”和“青年微信群”两大青年说事载体,充分利用微信云平台“骆青声”、“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式”覆盖青年24小时的“互动交流圈”,强化信息分享、互动交流、线上培训等功能,为青年提供“无形化”的线上学习和宣传阵地。继续贯彻团中央提出的“1+100”联系青年的工作模式,深入排摸和发掘优秀青年、优秀事迹,继续落实好“村村都有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同街道组织部门加强沟通,积极推荐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团员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完善团推优入党渠道,同时优秀青年干部中已担任基层党组织一定职务的积极向组织推荐进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

二、主动作为,助力中心工作

1、逆行而上,展青春担当

2022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街道团工委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积极动员青年干部迅速行动,以实际行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亮身份,树形象,为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共筑战“疫”长城贡献青春力量。积极组织团干部、团员青年走访、慰问援鄂医务人员、一线防疫医务人员家属,为其送去生活物资50余份,为其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同时还充分发挥青年干部的优势为其子女送去教育资料、分享学习经验,为战疫一线的人员免除了后顾之忧。在复工和防疫两手抓阶段,在区团委的指导下,制定了“1+2+N”团青结对帮扶小组,共同组成企业复工防疫帮扶小组,以街道团工委为前哨,统筹全区团组织资源,针对企业在复产复工阶段面临的问题,开展好“跑小二”“园小二”助力服务,为企业复工复产跑好腿、办实事。

2、凝聚力量,做好铁军精神接棒人

今年某街道无论是涉拆项目数还是征迁总量都是全区之最,为了更好的推进街道拆迁进程,街道团工委积极为青年干部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经验分享、师徒结对、政策培训等形式培养和发现敢于担当、勇于挑担的优秀青年干部。同时积极鼓励青年干部自我施压,起而行之,走村入户倾听拆迁户诉求、出谋划策化解矛盾,深入拆

迁一线,在拆迁实战中学习、成长、蜕变,在各自的工作组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三、扎根一线,争做青年模范生

1、成立青年圆桌会,深度参与基层治理。某街道团工委以小区为单位,在排摸热心公益事业青年的基础上建立小区议事团。议事团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基层组织作用发挥,由“1名党员指导员+1名村(社区)团干部+N名各领域青年(治小青)”组成,以本小区实际视角出发,把握主流方向,为小区自治、业委会筹备、村社换届等的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发挥青年智慧。

2、打造系列活动,助力某侠IP推广。开展“制福袋、集倡议、寄文明”主题公益活动,打卡文明任务,宣传文明风尚,争做美好某合伙人。开展“青春有爱”主题团建体验课,通过团课分享、主题交流、头脑风暴等形式为街道文明创建凝聚青年智慧,激发创新活力,传递青年力量。发挥青春智慧,组织青年团员自编自导自演拍摄某侠系列创意短视频,助力某侠IP推广,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此外,今年以来团工委还在某植物园、党群服务中心、吾悦广场等青春阵地,多次开展公益义卖、换书交友等活动,为促进社会和谐传递青春正能量。

3、每周公益一小时,力行志愿服务计划。某街道团工委围绕文明城市创建要求,积极利用清晨、午休、傍晚、周末等碎片时间,积极投身在文明城市创建的第一线。垃圾分类督导、交通文明宣导、餐桌文明倡导、环境卫生力行,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年轻的红色身影为文明城市积累青年人的点滴能量,争当文明城市创建模范生。暑假期间,以村社区、网格青年志愿者为主导,联合某大学等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暑期假日课堂”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设“模拟法庭”、“国学班”、“育儿湾职业体验”、“垃圾分类小达人”等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丰富青少年的暑期生活,同时也为在校青年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

4、“青”力“青”为,做好青春守护人。今年正值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在今年的六一节,街道团工委通过“童心同行”青年公益集市,邀请街道青年和青创农场通过爱心义卖的形式,助力脱贫攻坚、关护青少年成长。在迎七一庆祝建党九十九周年活动中,街道青年干部以音乐舞台的形式展示优秀青年的个性风采,强化街道青年的文化自信;以公益捐书义卖形式凝聚街道青年的点滴爱心,努力让贫困地区的儿童走出精神贫困。十月,联合区公安局团委、村社干部一同走访帮扶某部分重点青少年、残疾青少年,代表街道为她们送去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街道团工委通过开展法律维权、心理咨询、义务授课、童心公益等活动,积极帮助外来青少年、重点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等群体健康成长,助力平安镇海的建设。

2023年团工委工作思路

1、深入构建团建联合体,凝聚青年社会组织

坚持党建带团建,在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紧跟党建,推动基层团建纳入党建工作整体部署。根据网格青年的兴趣爱好和现实需求,积极联系、培育各类青年社会组织,在网格内孵化建立若干个以团组织为主导、青年社会组织为主力、各领域青年广泛参与的青年主题性活动圈,实现网格活动“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运行”。使单一的团组织、青年组织实现联动,实现团组织、青年组织的强强联合,有效集聚丰富的阵地、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全体青年创造了有力的成长环境。

2、深入完善团建品牌,积极拓展青年阵地

加强实体阵地建设,主动寻求社会各方面支持,依托书城、影院、咖啡吧等青年人气集聚的“商业网点”,商会、企业、两新组织等青年人才资源丰富的“企业网点”,通过挂牌、共建的形式建设青春驿站、青年之家,拓展青年身边“有形化”阵地。同时,新时代团建工作也要转变思路,以网络新媒体来作为黏合剂,实现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的结合,使互联网成为团建工作的新阵地。继续完善网络“青年之声”、“骆青声”等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式”覆盖青年的24小时“互动交流

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运行机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类、教育类、服务类主题团日活动,持续推进基层团建创新,既要“固本强基”,又要“提升活力”,继续深入完善发展一批贴近青年、服务社会、围绕中心的团建活动品牌。

3、不断健全协同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通过建立分工协作、定期交流、学习例会等制度,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联动、提升合力。推行团内事务联议制,每月召开区域青年工作例会,形成了遇事商量、决策参与、工作监督、成效评价的联议机制。实行工作项目领办制,将街道团工作以项目的形式交由各成员单位领办。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积极开展主题研讨。在街道机关、村社、企业、两新组织等领域青年代表以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的形式,组织学习《共产党宣言》《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内容,并结合实际工作交流学习体会,广泛开展主题团课、交流会、分享会等学习类活动,增强青年干部的政治觉悟,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青年干部的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完善考核评比机制,激发街道团组织做青年工作、为青年服务的积极性,并以此

上一篇:小学生军训日记与心得体会下一篇:指纹考勤机的使用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