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支农贷款

2024-05-18

学习支农贷款(精选8篇)

篇1:学习支农贷款

关于申请支农专项贷款的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遵义中心支行:

今年以来,我行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切实承担金融支农责任,在有效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前提下,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投放到“三农”领域。但由于我行成立时间较短,营业网点单

一、体量小、社会认知度不高、结算渠道不畅、业务品种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吸收存款难度较大,难以满足区域内涉农企业贷款的需求,为切实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 “三农”的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农村、农业、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确保实现涉农信贷总量持续增加、特向贵行申请5000万元支农再贷款,期限一年。现就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期资产负债情况

截止2014年6月30日,我行资本资本金3000万元、资本净值2900万元。各项人民币存款1.5亿元,较年初 3000万元,增长 13 %;全行人民币贷款1.5亿元,较年初增加3500 万元、增长 14 %,存贷比96%。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亿元,投放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资料、农机具和农村流通领域,农户生产、生活所需以及部分消费贷款。其中累计发放涉农贷款 户次、累计发放金额 万元、涉农贷款余额6000万元,占比45%;最高单笔贷款280万元,户均80万元。

形成上述涉农指标较小原因有三:一是我行系新成立的机构,授信条线从业人员专业性不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十分有限,且业务管理能力较低。对涉农贷款的政策和“涉农统计的各项标准”理解不透彻、领会不够、认识不深刻。二是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是实施不久的一项新制度,指标项目分类细、内容新,我行缺乏及时对员工进行“制度”的培训学习,以至于对农户与非农户之间的界定不清晰,对农户的认定口径不一。错误地以户籍所在地为标准区分,将长期居住在位于农村区域的居民户排除在农户之外;单纯地以所从事的行业为标准区分,即认为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户才算农户。三是对 “农村区域”与“城市区域”的界定和确认上存在误区。将注册地位于县及县级市城区的企业贷款排除在农村区域统计范围之外。对农村区域和城市区域界定不清,把位于地级市及市郊的企业客户全部认定为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或全部认定为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

经过反复学习、组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并在今年6月底7月初对照“制度”组织了一次涉农贷款的自查,将所已办理的授信业务授信资料进行整理过滤、逐户检查授信用途,全行涉农贷款实际可达70%以上。二.资金需求情况

截止6月末,我行各项存款 亿元加人行小额再贷款3000万元,减去各项贷款XX亿元,现金和存款准备金 万元,可用资金所剩无几,头寸资金十分紧张。而人行小额专项再贷款即将到期,加之本区或当地涉农贷款需求旺盛,资金缺口凸显。我行在一年以内拟投放涉农贷款有1,4亿元,计划通过大力组织存款以及收回非涉农贷款等方式可自筹支农信贷资金2000万元,缺口支农信贷资金5000万元。涉农贷款主要投向:

1、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户涉农贷款预计投放1000万元。经统计,汇川区农民工回乡创业园区20户,资金需求预计约3000万元。

2、支持农机具销售预计投放1500万元。周边农机具销售企业约10户,资金需求预计约1000万元,经了解,该批农机具销售企业均为省农机局、财政局核定农机具经销商,农户向公司购买农机具,只需支付部份购机款,余款由国家财政进行补贴,但由于财政资金是每年初进行核算划拨,期间经销商需垫付大量资金,资金较为紧张、为此向我行申请贷款支持。

3、农村批发零售商户预计投放2000万元。区域内批零兼营农企和农户经销售较多,预计需求远超过2000万元。

4、支持种养业,如团泽鹌鹑养殖农户,预计投放1500万元。该养殖农户近200户,资金需求预计约2500万元,该批农户与贵州梦润鹌鹑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产品定向供应贵州梦润鹌鹑有限公司,销售渠道畅通,为获取更大的利益,扩大养殖规模,向我行申请贷款支持。

5、支持消费性贷款,如购车、购房、房屋装修、交学费、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等,预计投放1000万元。该区域内农户和农村企业近100余户左右,需求预计在1000万元左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行将充分发挥本土银行的作用,把区域内“三农”作为目标客户,用足信贷资金,并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对支农再贷款的有关规定,自觉接受人民银行监督、检查,加强内部管理,严控风险,确保按期归还支农再贷款。特此报告恳请贵行批准为盼!

二O一三年三月十九日

篇2:学习支农贷款

一、支农再贷款投向始终处于狭义层面,限制了其货币政策效能的发挥。多年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安排使用支农再贷款的过程中,始终认为支农就要投向农民、农户,只要贷款人是农民就属于支持范围,没有人去实地了解支农再贷款到底支持了农业的什么项目,具体支持效果如何。以某县为例,二〇一一年累计投放支农再贷款 5.3亿元。上述调查数据显示,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效能主要惠及的是农户和一些个体经济组织,解决了部分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商品流通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但并不能有效解决引导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升级,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根源在于不能站在大农业的高度,去放眼区域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因此,其货币政策效能也可想而知。

二、支农再贷款在管理上存在只注重风险防范,忽视政策效果的问题。为确保支农再贷款不出现信贷风险,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支农再贷款实施细则,从支农再贷款的申报条件、承贷主体、操作流程、发放管理、会计核算、监督检查、资金收回等方面规定的相当周密,实践证明有效的防范了支农再贷款的信贷风险。但是,由于过于把工作重心放在风险防范上,以致不能很好地研究一定时期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作用如何发挥,表现在支农再贷款的具体运行中,只注重检查承贷主体,在支农再贷款业务的核算管理上是否符合人民银行的规定,忽视了对支农再贷款信贷投向的检查。

三、支农再贷款的承贷主体,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一是把支农再贷款混同一般贷款在利率执行上实行一浮到顶。二是在支农再贷款的使用上往往不考察是否符合政策投向,只考察贷款人的偿还能力。三是存在直接抵顶自身已发放一般性贷款,为自有资金寻求更好地投放对象。四是存在支农再贷款实际发放率不高,有利用支农再贷款弥补临时性头寸不足的嫌疑。五是普遍存在只使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不宣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以致人民群众对支农再贷款知之甚少的问题。

鉴于支农再贷款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解放思想,更好地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职能。针对支农再贷款长期处于狭义范围运行,货币政策效能不高这一实际,一是总行可以进一步修改现行的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规划,拓展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投向,取消承贷主体有关农业信贷投入占比,及新增贷款中农业贷款占比的限制;二是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在支农再贷款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区落实十二五规划有关发展农业的具体计划,加大重点投入力度,支持当地经济平稳健康的向前发展。

二、面向全体金融机构,择优选择支农再贷款的承贷主体。十一五规划中把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作为扩大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上述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区域范围内的全体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适应形势,尽快把引导农业信贷投入的重心转向区域内全体金融机构,协调当地金融机构打破固有的工业、农业、流通业的界限,适时增加信贷投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

三、改进信贷管理模式,实行位置前移,切实提高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效能。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效能在于“导”,而非“量”。因此,必须改进现行的信贷管理模式,即由从前的只考察承贷主体,其具体信贷投向不违背大的政策即可,转向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选择支持的重点农业项目,在核定支农再贷款投放限额后,面向辖内金融机构竞标承贷,竞标的金融机构同时还要拟订相应的配套信贷资金,竞标成功后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督实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导向作用。

四、制定支农再贷款利率上限,遏止金融机构靠支农再贷款谋取暴利的现象。支农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所起的作用是以对金融机构的微利,换取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运行的大利,不应该成为个别金融机构赚钱的工具。特别是人民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后,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上,不应再过分考虑某一家金融机构的亏损与盈利。因此,核定的支农再贷款再发放利率,应低于同期限金融机构的平均利率为宜。

篇3:金融支农使农民贷款不再难

农业部财务司司长李健华提到, 金融支农将积极争取加大对园艺作物和畜禽水产标准化生产、种养业良种生产、农产品加工, 以及农业科技创新、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的金融支持。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化、集约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商品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特点日益凸显, 无论是固定资产投入, 还是流动资金需求,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本更加依赖, 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势在必行。

“根据我们的调研, 农民对获得融资贷款有更大的需求, 以往单纯最多几万块的补贴, 在现行农业生产形势下, 已经显得杯水车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而利用金融杠杆手段, 将财政补贴放到村镇金融机构, 能帮助解决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

篇4:支农再贷款贷强一方经济

截至2014年8月末,该行累计使用支农再贷款2.45亿元。通过用足、用活、用好支农再贷款,增强了本行资金投放实力,推动了本行的业务发展。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350042万元,较上年增加38502 万元,增幅12.36 %;各项贷款余额达226840万元,较上年增加26723 万元,增幅13.35 %,累放涉农贷款104394万元,涉农贷款余额为216844万元,占比为95.59%。

支农再贷款助力脱困致富

叙永农商行支农再贷款有效解决了叙永县域涉农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足的困难和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费用资金信贷需求。

通过支持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该行带动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周边农户脱贫致富。如:发放支农再贷款2060万元,支持泸州富康生态兔养殖、叙永县蜀山生态食用、金山林木、叙源养殖场等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专业户成员及周边1305户农户致富,农户户平年增收2000元;发放支农再贷款2790万元支持了省级龙头企业——泸州市容大竹业集团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竹产业,惠及叙永5个乡镇,3880户农户。

该行发放新农村建设贷款3500万元,重点支持了落卜镇草坝村石漠化综合工程治理、水尾番山村、合乐苗家新寨等建设,改善农户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该行发放民生工程贷款1500万元,解决因城镇建设而失去土地的106户农民再就业,防止农民返贫和维护社会稳定,帮助245名贫困农户大学生子女顺利入学。

主动介入调查摸底

为了准确把握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对象,该行要求各网点要围绕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认真搞好对每个农户、每个项目、每个村组的实地调查,调查工作必须务实,不走过场。

在发放650万元支农再贷款支持落卜镇石漠化综合工程治理时,该行要求落卜支行积极主动与当地党政取得联系,把落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给予积极支持。总行信贷管理部门、落卜支行先后多次参加落卜镇召开的关于落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及时了解了落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进展情况。同时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落卜支行积极组织信贷力量提前调查摸底,走村串户,了解农户资金需求,仅用了20天时间就完成了1050户农户的调查,有贷款需求的798户,占贷款户数的76%,共需资金1490万元(56.64%的资金自筹,43.36%资金需要贷款)。由于调查实在,发放的贷款没有欠息和不良现象。

创新贷款方式

8月27日,该行董事长靳学、行长石玉陪同中国人民银行泸州市中心支行深入麻城乡山地生态农业基地、赤水支行、麻城分理处调查了解支农再贷款的发放、使用和管理情况。9月9日,靳学在水尾支行的陪同下,深入水尾镇番山村新农村建设聚居点,到村社进行调研,走访了当地政府部门、村社领导,并深入农户,积极聆听农户心声,了解农户资金需求。根据调研反馈结果,该行坚持践行群众路线的政策,针对涉农资金额小、散、需求相对集中的特点,要求各支农再贷款网点:一是要积极创新服务思维,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二是积极开辟农户贷款绿色通道,对农户贷款采取集中时间办理,开立农户贷款专柜,在边远地区采用送贷上门,千方百计方便群众,切实为广大农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涉农项目优惠加大

篇5:[整改]支农再贷款整改报告

一、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支农再贷款整改报告。对支农再贷款台帐登记、发放和归还情况,只是逐户登记金额和日期,未能真实反映出各个借款人的详细使用状况。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统一的帐务处理方法,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帐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存在贷款用于非农业,贷户身份为非农户现象的整改情况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向非农业,此类现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的要求。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07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顺店社,要求该社尽快出台整改意见报联社计划信贷科,联社将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并监督整改,确保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合规性,整改报告《支农再贷款整改报告》。

篇6: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贷款问题分析

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健康稳定发展,农民低成本顺利融资,对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在问题

(一)涉农贷款占比高,“三个高于”指标难实现。目前,除中国农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已相继撤离,淡出农村金融体系。而农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以及对农民的存贷业务也大幅缩减,涉农贷款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贷款总规模比重已不足20%。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办理的主要业务也限于存单质押性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成为支农贷款的最主要金融机构,“三农”贷款业务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承担,其贷款总额占全部农业贷款的95%左右。

(二)涉农贷款需求量日益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贷款意识逐渐增强。农民向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获得贷款就意味着取得当年的生产资金。农民贷款需求加大,农信社支农贷款总额无法满足每年的贷款需要量,造成农民“想贷却贷不到款,求款无门”的现象。在调查的100户农民中,有79户农民有贷款需求,获得贷款的农户为53户,占全体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7.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利率。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执行的利率是按照人民银行确定的5.31%基准利率,根据国家规定利率可以在0.9~2.3倍区间浮动,按照利率市场定价机制、自由浮动的原则,及省联社对各地利率定价进行指导制定的。以黑龙江省五常市为例,2009年农村信用社一年期贷款执行利率为9厘725,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83倍。

农民贷款利率偏高。自2008年以来,国家数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但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仍然偏高,加大了“三农”的融资成本,不利于地方“三农”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的为缓解其财务状况而造成的趋利性以及其在农村信贷市场的垄断性所致。趋利性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历史包袱沉重,自身积累资金能力弱,亟需通过自身存款贷款利差改善财务状况,并且农村信用社主营业务少,金融产品单一,主要靠贷款获得盈利,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已规定的基本利率和其浮动区间内选择相对高的利率模式。垄断性体现在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民贷款的最主要金融机构,但“一社难支三农”,自身的能力于肩负的职责不相匹配。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导致贷款利率定价基本上是由农村信用社掌握,农民对于其过高的利率定价只能被动接受,没有足够的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更滋长了农村信用社提高贷款利率的机会。

农村信用社对于支农再贷款过度依赖。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资金主要由其吸入自身存款资金和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贷款两方面组成。近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以加强农村信用社扶持“三农”的力度,但部分农村信用社和农民对于支农再贷款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不管其使用范围,需要就向央行借款,造成了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再贷款的过度依赖。

农村信用社贷款手续繁杂。由于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受环境影响大,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导致农村信用社担心不能按时收回还款而形成新的信贷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对支农贷款的发放上要求很高。无论贷款金额大小都要求农民提供担保、抵押或质押,增加了农民办理贷款手续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一)农村信贷供需中存在的问题

2.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不适应当前规模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支农贷款单笔金额较小,而规模养殖大户所需贷款一般存在急、频、大等特点,小额农户贷款难以满足其要求。另外,农户贷款手续较繁杂,金额较大的需经上级机构审批,与当前规模农业生产不相适应。

4.支农再贷款的发放助长了基层信用社的依赖思想

由于历史的原因,脱钩后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包袱沉重、资金实力与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差,正是在此种情况下,国家为发展农业、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帮助农信摆脱困境,采取发放支农再贷款的信贷政策对信用社给予支持。但这不同程度地助长了一些基层信用社和工作人员的依赖思想。每到再贷款到期日,有的农信社要求基层人行即收即放,倒换借据;每当国家下达支农再贷款,一些农信工作人员不管当地是不是需要,都是要了指标再说,存在着国家的资金、不要白不要的思想。

(二)影响农村信贷投放的因素

4.支农贷款利率仍相对过高

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特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大。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风险高,农民收益低,尽管今年国家调低了再贷款利率,但农信社对农民贷款实际执行利率较基准利率可上浮到50%,从调查情况看一般都是上浮40%-50%.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调整和受资金来源的制约,贷款投放能力下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的主要融资渠道,农户贷款主要靠信用社来支撑。这相对于利润较低的农业生产而言,一些农民仍然感到利息负担过重,他们认为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信用社也要在利率上给农民充分的优惠。

改善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问题的对策

加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切实提高信贷支农力度。农村信用社应针对人民银行给予的利率优惠政策,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合理使用利率上浮幅度。建立一系列约束、竞争和激励机制。要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意识,更新放贷观念。第一,信用社要正确运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用足用活存量资金,实现资产多元化。第二,在信贷投向上以“三农”为主,针对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优势企业,抢占主动地位。第三,信用社要积极发放周转快、效益高的小额农户贷款,走社农共赢之路。

建立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增强农村信用社竞争力。使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化竞争的条件下成长,是增强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基本方式。其中要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功能,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建立有效的资金回流机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支农贷款方式方法;提高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的范围,增加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增加对于“三农”的业务种类,扩大其涉农业务范围;对于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多样化发展,切实提高农信社竞争能力。

提高自身资金筹集能力,降低对央行再贷款的依赖。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于再贷款的认识。基层的人民银行应对农民进行宣传和组织学习金融政策方针,让人民真正了解支农再贷款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体现,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而不是扶贫款、救济款,使支农再贷款贷有所用,贷有所得,促进农村信用社增效,加大支农贷款投放而实施的一项特殊政策。其次要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经营理念。农村信用社应提高自身的资金筹集能力,扩充股本金,盘活资金,积极组织存款,注重自我积累,扩大营运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强管理,降低对于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依赖,只能把支农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而不是作为自身资金的主要来源。

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贷款。农村信用社应在防范各种金融危险,保证贷款手续的合法、合理化的基础上,适当简化支农贷款业务操作程序,方便农民贷款,改变农民“到信用社贷款难”的想法,让农民更深刻体会到“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切实扶持“三农”经济发展。

调整支农贷款结构和期限,以适应农贷的实际需要。农村信用社应从健全机制、创新产品、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解决手续繁、周期长这一农村信贷中突出的问题。农村信用社要根据“三农”融资需求特点,制定和健全符合“三农”实际的信贷管理制度,基层信贷应在加强贷前调查的同时,合理确定支农贷款期限,优化信贷业务运作流程,简化贷款审批环节,从而提高贷款效率。根据“三农”发展的需要,为它们量身定做和创设新的金融产品,丰富服务项目,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在贷款利率定价方面,可引入利率定价机制,对同一用途的贷款针对农户信用程度在利率浮动范围内实行差别利率,采取对核准发放信用证的农户,适当降低贷款上浮幅度实行利率优惠,信用差的则可采取惩罚利率。在贷款期限方面,可以将贷款周期的最长不超过1年延长至不超过3至5年,对临时需要资金的农户发放半年期以内的贷款,对春种秋收的传统种植业农户可以放1年期以内的贷款,对养牛、羊,种植中草药材、果树等周期性较长的产业,向农户可发放3至5年期以内的贷款,这样既可以方便农民使用,也可加速收回支农贷款。

(三)政策建议

1.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投量,投放渠道和期限结构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多元化、集约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市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信贷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工作要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必须把握农村市场需要和农民信贷资金的需求状况,不断调整支农的范围和重点。一是要把信贷资金支持粮、棉、油等基本农作物始终放在突出位臵;二是信贷投量数额逐渐增加;三是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信贷投放渠道,积极支持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需要、效益好、有销路的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继续做好“联农桥”富民工程、助学贷款、小额农贷三项重要支农工作。四是期限结构要进行调整,适应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的需求。

2.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

人民银行要积极发挥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辖区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种养业为基础、以加工增值为重点、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各金融机构要优化投入,调整信贷结构,把促进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支持特色经济,积极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农村信用社更要充分利用国家支农再贷款政策,积极支持农户小额贷款需求,支持优势林果业、畜牧业、花卉业及重点蔬菜基地建设。

3.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篇7:银行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尊敬的ⅩⅩ分行各位领导:

大家好!

下面由我就我单位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管理及效果情况作以下简单汇报:

一、基本情况

至12月底,我单位向人民银行申请借入支农再贷款 笔资金总额 亿元,资金全部投向农户企业

二、支农再贷款使用情况

我单位严格按照《关于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的通知》有关要求,借入支农再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发放为涉农贷款。同时,我单位给予办理支农再贷款的利率优惠政策,优惠幅度是在我单位一般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下浮XX%,有效地使更多需要资金的农村企业切身感受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更进一步有效地使支农再贷款的资金使用得已落到实处。

三、支农再贷款管理情况

一是规章制度的建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鞍山分行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支农再贷款使用与管理暂行办法》,确保支农再贷款的高效使用和良性运转。明确支农再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改进当地支农信贷服务,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生产和涉农企业资金需求不足问题。二是档

篇8:北京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支农探讨

小额信贷一般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 由正规金融机构及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或组织提供, 其基本特征是额度较小, 且主要服务于贫困群体。在日前金融危机, 国家拉动内需的背景下, 小额贷款通过提供货币支持可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资金状况, 进而增加社会整体的有效需求, 带动社会投资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

小额担保贷款最早起源于孟加拉国。20世纪70年代, 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创办了孟加拉农业银行格莱珉试验分行, 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开始逐步形成。2006年10月, 尤努斯成功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格莱珉银行拥有650万贷款者, 为7万多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格莱珉银行的授信对象都是贫困人, 银行向客户们收取固定的单利利息, 每年的利率是20%, 比较低。

目前, 我国小额信贷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几种类型, 其中主要包括:大银行提供的下岗失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和扶贫贷款;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已存在的100多个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由邮政储蓄银行开展的存单小额质押贷款。除此之外, 还包括银监会试点的民间资金互助组织和村镇银行进行的小额信贷, 以及面向农村地区中低收入人群开展小额信贷的小额信贷公司等形式。

二、北京农村小额信贷有效供给———小额信贷公司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以及保障民生的关键产业, 越来越多的得到政府的重视。近些年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北京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对北京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作用明显增强。但是,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得到更多的支持, 这其中就包括了金融方面的支持, 大部分的农村金融正规组织都已经成为专为地方大中型企业、农户贷款,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 但是这些正规金融组织无法满足我国大部分个体农户、分散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 无法适应以分散农户为主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 资本的流向都是要追求利润, 而农村金融组织的不完整、功能不健全, 使得农业变得越来越无利可图, 这样一来就无法使资金、生产要素等资本留在农业领域, 长此以往资本缺失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 农村金融组织导致农村金融的供给抑制。从农村金融供给角度来看, 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 农村稀缺的资金净外流严重, 农村金融规模还不足以能够支持农村的发展。正规金融机构的业务并没有过多的给予农业扶持, 而是寻求资金利润最大化, 造成农村金融缺位, 而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发展又会受到正规金融组织的抑制, 以至于目前农村金融供给实际主体的减少, 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反过来又会使农户以及农业组织的投资强度降低, 金融需求不足。

第二, 北京市农村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不足。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不具备比较优势, 其业务活动往往受政府主导, 所推出的信贷产品并不能满足农户小额贷款的需求, 也无法解决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和巨额成本等问题。目前, 新兴的村镇银行在全国仅100多家, 在北京更是屈指可数, 还有农村信用社、资金互助组织等存在种种问题, 导致北京市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 金融缺失的问题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从美国的情况来看, 8500多家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中, 有将近70%是以县为服务范围的社区金融组织。事实上, 北京市所缺少的正是贴近基层、贴近农户的中小金融组织, 特别缺少致力于服务于农业的金融组织。相对大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 符合农村基本需要的“小法人”更适合服务于农业, 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是指在北京市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依法设立, 不吸收公众存款, 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另外, 其经营机制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不同, 它不设最低贷款额度, 本着“手续从简、放款从快、利率从活”的宗旨, 按照“小额、分散”的原则, 主要为本市农村地区提供金融信贷服务, 在各个公司试点期间, 每年向“三农”发放的贷款金额不低于全年累计放贷金额的70%, 重点放在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身上。小额贷款公司还支持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相关产业和行业, 例如农民建房、购房、医疗等各种合理消费需求, 以及农民自主创业、职业技术培训等创业贷款需求。它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 不仅提供了农村金融实际供给主体, 更适合于农业发展的“小法人”, 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市农户和小企业的小额贷款难的问题, 也为民间资本提供了新发展空间, 引导民间资本在政策范围内开展资本运作。

三、北京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缺陷

(一) 信用观念差、贷款风险大, 导致不良贷款偏多, 易引发信贷风险

有的农户信用观念淡薄, 一旦得到贷款, 就不重视贷款偿还期限, 他们宁可逾期加息也不愿意到期主动归还贷款, 而且越是加息, 主动偿还的几率就越小, 使得信贷主体部门陷入两难境地。另外, 有些农户对小额信贷认识不够, 将农村小额贷款等同于救济款、扶贫款。综合来看, 较差的信用环境给目前农村信贷主体造成了形成了很大的风险, 会造成北京市农村信贷主体缺失, 影响到农村小额信款的可持续发展。

(二) 农户所需资金来源渠道不多, 机构放贷和农民借贷成本很高

通过对京郊某区的调研可以看出, 除去民间借贷以外, 北京市农村小额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 但这些还不能满足农村的小额贷款需求。由于民俗旅游的兴起, 农户资金需求相当大, 他们绝大多数首先是向亲朋近邻筹借, 然后是向农信社等政府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甚至求助于高利贷。

事实证明, 大多数小额贷款若要赢利, 都是实行相对较高的利率。但是众所周知, 我国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 小额贷款若要生存必须实行相对较高的利率, 从而导致小额贷款模式难以与民间非正规的发达的信贷进行竞争。在微利甚至无利的情况下, 广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明显被削弱, 这也是造成信贷主体缺失的原因之一。另外, 农民对目前农村小额贷款最为不满的地方就是“申请过程繁琐”, 不仅申请的时间成本过高, 而且农民要想获得贷款往往须承担一些额外的交易成本, 所以从一方面也降低了农民的贷款需求。

(三) 缺乏风险保障机制, 监督机制不健全, 增加了小额贷款风险

目前北京农村小额贷款不仅利率低, 而且大多是以“无抵押”的形式放贷出去, 这本来就使小额贷款获利空间大大挤压, 再加上贷款对象是信用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 这也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另外, 金融机构借贷后监督机制不健全, 贷后疏于管理, 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比如“人在则账在”, 这就导致贷款逾期也不予以理会;客观上, 农业投资收益周期较长, 再加上某些不确定因素影响, 小额贷款极易成为不良贷款。

四、促进北京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村小额信贷支持的对策

(一) 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扶持

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授信对象是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户个人需求和工程项目, 理应得到各方的扶持。市政府在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宣传的同时, 还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信誉担保, 使小额贷款公司的社会认可度加大。另外, 在税收政策上市政府应给予小额贷款公司优惠和倾斜, 要加大税收政策优惠力度, 例如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农业贷款与非农业贷款实行差别的税基和税率, 或者免征支农信贷收入的营业税及相关附加税, 既促使其信贷资金向“三农”方向倾斜, 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政府政策上的优惠来解决小额贷款公司高风险、高成本的问题, 从而保障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今后向村镇银行转型奠定基础。

(二) 培育农户信用意识, 加强监督管理, 保证小额贷款公司利益

在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民培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造就一批热爱农业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和农业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人才, 重要的是要培育农民诚实守信, 增强农民信用意识, 要在全市农村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在培育过程中, 更要把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抓紧北京市现代征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统一的征信平台, 促进北京市金融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另外, 应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工作, 可以在乡镇政府领导下, 通过建立专门农村信用评定机构、建立农户信用档案、评定信用户、核定其授信额度。这样既可以便于贷后的监督管理, 确保农村小额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 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信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

(三) 严格防范小额贷款公司内部风险, 加强小额信贷产品创新

强化贷款规模控制的内控机制建设。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及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的其他资金来源, 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 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 这样在控制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规模的同时, 也降低了其由过度融资带来的内部风险。另外, 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相关机构一应俱全, 这种机制有助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防范。同时, 由于小型企业与农户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 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力不足, 小额贷款公司需要与保险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进行配套操作, 进行再保险, 以防范由于农业的弱质性而带来的巨大风险。

另外,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开发各种适合农村特点、适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 以达到通过不同还款方式、期限、不同付息方式的信贷产品来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例如, 山西推出由公务员担保的“薪农贷”, 是一种风险较小的业务, 还有福建推出的“联贷联保”, 都可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四) 通过规范运作, 扶持小额贷款公司逐步转型为村镇银行

2009年6月中旬, 银监会正式对外发布《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依法合规经营, 无不良信用记录, 可在股东自愿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 规范改造为村镇银行, 但是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规定》, 村镇银行是一种面向“三农”提供服务的新型金融机构, 由原来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变成村镇银行的可存可贷, 增加了资金的来源渠道。小额贷款公司一旦转成村镇银行, 类似于资金来源渠道少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 转型过程不应该盲目, 无论是小额贷款公司, 还是村镇银行, 都应该将“三农”作为自身的主要授信对象, 维持其公益性的性质, 使广大贫困农户对小额贷款公司有归属感和信任度, 满足北京市农户大量的信贷需求, 不能仿效商业银行以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过度商业化。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 .

[2]、杨兆廷连漪.农村小额贷款问题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 2006 (2) .

[3]、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8) .

[4]、蔡晓秀陈静芝.农村小额贷款若干问题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7) .

[5]、邓兴平臧日宏.京郊某区农村小额贷款需求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 .

[6]、王锦旺, 杨兆廷.小额贷款公司:农村金融供给新路径分析[J].农村经营管理, 2009 (3) .

上一篇:举办技能大赛申请下一篇:人民币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