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资金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支农资金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财政支农资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由于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使用效益差、绩效不高等。财政支农资金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资金保障。

第一篇:支农资金论文范文

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摘要〕 从目前全国试点区改革进展情况看,支农资金整合的基本状况为:投入多元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管理趋于科学。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受现行支农投资管理体制所限,中央与地方在资金整合上存在矛盾;各级政府部门间利益协调较难,资金整合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从“撒胡椒面”到“垒大户”,资金整合容易产生财政资金使用上的不平等。为此,要建立“项目分类、资金切块”分配机制,调动以县为主整合支农资金的积极性;完善政府支农投资分配与管理体制,切实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局面;选准产业,既避免“撒胡椒面”,也防止“垒大户”。

〔关键词〕 支农资金,整合效益,当前情况,问题,建议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国家为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促进和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多头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某些环节上的效率低下已制约了其作用的正常发挥,影响了国家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此,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应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当前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支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是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1 〕。鉴于此,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50个县进行改革试点,试图通过资金整合、“打捆”使用的方法来解决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从各地实践来看,支农资金整合取得较好成效,整合意识和氛围逐步深入人心,支农资金管理工作出现新变化,试点县的农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2 〕与此同时,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深受基层欢迎。

(一)资金投入多元化。通过支农资金整合,将不同层面、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捆绑,统筹使用,促进了各类支农资金由“撒胡椒面”式的各自分散到“聚沙成塔”式的高度集合,不仅有效解决了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也使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激活和带动了全社会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形成了立体多元的支农投入新格局。〔3 〕据初步统计,2006年至2008年各级财政累计整合各类财政性支农资金359亿元,引导金融资本、企业资金和农民投入等社会资金628亿元。部分省、市县引导资金投入的渠道多、力度大,如2010年江西省18个省级试点县共整合财政支农资金4.26亿元,引导社会投入16.41亿元,重点支持蔬菜、茶叶、香樟等产业发展。

(二)资金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一是促进了基层工作思路从“要钱”到“管钱”的转变。许多试点县的党政领导反映,支农资金整合之前主要是“跑项目、争资金”,整合之后主要是“定方向、管项目”,现在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机制创新、制度建设、监督检查、跟踪问效等支农资金的管理上。二是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更加密切。基层财政部门反映,资金整合后,支农项目的立项不再由职能部门一家决定,而是由财政部门与各涉农部门集体会商、联合选定。而且在资金监管过程中,很多縣充分利用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力量,加强支农项目及资金的监督检查,这不仅有利于加强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也有利于赢得其他部门对财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促进财政支农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积极推行“项目公示制、竞争立项制、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县级报账制、决算审计制、管护责任制、绩效评价制、责任追究制”为主要内容的“十制”管理办法,确保项目建设每个环节的监管紧密衔接,财政资金安全有效。

(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通过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各地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一是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如:甘肃省2011年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省级整合资金约22.22亿元,比上年增加9.82亿元,增幅达79.2%,是历年整合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整合资金涉及11个大项目、9个部门,在大幅度增加对草食畜、蔬菜、苹果、节水农业等项目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新增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1000万亩其他优质林果等重点项目。二是主导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例如:重庆黔江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重点培植烤烟、蚕桑、猕猴桃等特色优质产业,鼓励城乡各类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增加。通过支农资金的整合试点,带动了产业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如河北省巨鹿县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整合前的2250元增加到3795元,增幅达68.7%。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中凸显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全国试点区改革进展情况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不少新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受现行支农投资管理体制所限,中央与地方在资金整合上存在矛盾。按照国家支农资金整合意见,县一级为基本单元,在整合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综合平衡支农投资重点、规模和项目布局,这涉及部门职责分工的重新定位以及各方面利益调整。但是,受现行支农投资管理体制的限制,上级部门按“条条”拨付支农资金的格局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而且这些资金大多是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用。这样做虽然可以防止对项目的随意更改,有利于贯彻中央政策意图,但是同时也会由于管得过细过死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影响地方政府管理资金的积极性。一是从项目规划看,规划的刚性和弹性难以把握。虽然资金整合以县为基本单元,但是现实中基层涉农投资点多面广,牵涉千家万户,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投资项目是少数,更多的是诸如“六小工程”之类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小项目。如规划过细,弹性过小,将抑制县级在农业投资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如规划过粗,弹性过大,则难以发挥对投资的指导和统筹作用,达不到整合投资的目的。二是从项目审批管理看,国家和省市管得过细,县级缺乏相应的自主权。比如,一些资金量很少的群体项目,项目审批、资金安排、资金管理、资金报账的权力都在县级以上,然而整合要求的执行机构却是县一级政府,前期工作环节和项目下达时间长,项目计划下达与项目实施脱节,结果造成管理成本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是从项目实施看,现行县级政府支农投资项目多是由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在实施,不少主管部门从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到竣工验收等各阶段多是行业内“一条龙”,政府无法对支农投资项目加以监控,从而导致部分工程超标、质量问题、变更建设内容等现象发生。

(二)各级政府部门间利益协调较难,资金整合缺乏有效制度保障。支农投入分散问题的根源在国家一级,本应从源头上对各类政府支农投资进行归并,并相应调整部门职责分工,再由省(市)和区县一级依此相应进行部门职责分工调整和归并。然而实际上这一点很难实现,在国家加大支农资金倾斜力度的情况下,涉及支农资金整合的每一个政府部门都不希望原先拨付给自己的资金被其他部门所“整合”,而致力于成为资金整合的主导力量,去整合别的部门的资金。当最上层的资金整合都难以实现时,要求下级部门对资金整合利用,无可避免地将出现上下级之间各种对接方面的困难,并在下级部门之间出现各种协调上的矛盾,最终影响到支农资金的有效利用。正是由于政府部门间利益协调难,目前支农资金整合政策只能采用行政推动方式来进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性的工作机制。由于资金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分配格局,并影响到某些行业部门的既得利益,不能使其产生资金整合的内在动力,加之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因而会影响其策划、申报和实施涉农项目的积极性,并有可能导致区县支农资金总量减少。

(三)从“撒胡椒面”到“垒大户”,资金整合中容易产生财政资金使用上的不平等。“撒胡椒面”式的支农资金使用方法是基层政府在安排支农项目中常见的情况,它往往造成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的后果。究其原因,虽然存在缺乏合理规划的原因,但是“撒胡椒面”式的使用也是某些贫困县支农资金匮乏的一种无奈之举。县级财力薄弱,支农投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上级,在支农资金总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不挫伤并发挥好基层在发展产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上的积极性,在安排项目资金时不得不增加项目个数,缩小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其初衷是让有限的资金办更多的事,但往往事与愿违,建成后的项目难以发挥效益。而实施支农资金整合虽然突出了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区域的建设和发展,但由于目前县级支农投入总量有限,投资整合的同时也带来了面上投入资金的减少,特别是国家投资对面上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对农民自我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减弱。以重庆市黔江区以工代赈资金为例,2006年该区按照整合要求,95%的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到了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但从普惠的角度看,全区只有4.5%的村和11%的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了以工代赈政策扶持。由于投入范围缩小,很多村原来规划的村道路、人饮等项目因得不到资金扶持而无法启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乡镇政府和农民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上的积极性。

三、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建议

改革的经验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虽然表面上是资金、项目的整合,但实际上却涉及到支农投资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因此,如果不从问题的根源着手解决的话,单纯的资金整合很容易演变为建“示范点”的“样板工程”。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支农资金整合政策的作用,今后的改革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調整:

(一)建立“项目分类、资金切块”分配机制,调动以县为主整合支农资金的积极性。现行农业项目是在资金额度一定的情况下,由区县申报,国家和省市按照规定的投向进行统筹,这种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区县急于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由于受上级规定的限制而无法实施,区县一级几乎没有安排项目的主动权。但是国家却要求支农资金整合以县为单位,这必然造成中央与地方投资管理衔接上的混乱。因此,建议采取区县按照各自实际编制统一建设规划,经省市一级批准后,以年度计划的方式组织实施。国家管理的范围为大中型投资项目,对小型项目实行资金切块到省(市)、省(市)切块到区县,按照规划量力而行、自主安排。同时,加强对规划、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使项目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

(二)完善政府支农投资分配与管理体制,切实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局面。支农投入分散、管理多头、效率低下,其问题的根源在国家一级。因此,建议从国家一级开始便要合理设置支农投资分配渠道,重点发挥财政部门的协调作用,与各涉农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对各类政府支农投资进行归并,并相应调整部门的职责分工,重点理顺投资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在支农资金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对支农项目实行相对集中管理,逐步实现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支农资金,强化统筹协调,避免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归并支出事项,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效益。省(市)和区县一级依此相应进行部门职责分工调整和归并。

(三)选准产业,既避免“撒胡椒面”,也防止“垒大户”。支农资金整合不应是将各种渠道的资金简单归并,而是要通过整合明确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建议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慎重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产业选择不宜分散,应选择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此为主线,综合推进各项建设。在具体产业选择上,应优先投入义务教育、交通、水利、医疗卫生等农村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领域,集中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重点支持农田水利、生态建设、现代农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农业项目。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发展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既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分散使用弊端,也防止“垒大户”式的“样板工程”建设,真正实现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 健,牛纪伟,段羡菊.财政支农两千亿,农民受益毛毛雨〔J〕.半月谈,2004,(10).

〔2〕储德银,闫 伟.财政支出的民生化进程与城乡居民消费——基于1995~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

〔3〕财政部农业司.握指成拳 汇聚力量 支农资金整合显成效〔J〕.中国财政,2009,(19).

责任编辑 于晓媛

作者:刘旭东 傅晋豫

第二篇:财政支农资金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财政支农资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由于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使用效益差、绩效不高等。财政支农资金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资金保障。文章通过搜集资料和参考大量文献,借鉴一些成功经验,针对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提高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问题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持续增加,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为了财政及相关业务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构建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提高决策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我国支农支出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财政支农支出投入总量有了稳步增长,这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还存有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如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不合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进一步加大支农投入力度,但现行我国各项农业事业费占财政支农资金的20%左右,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

(二)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

近年来,国家财政各项支农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需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投入水平,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三)财政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目前我国涉农管理部门多,且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规划,财政系统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系统内部多个部门都有一定的支农资金投放分配权,这决定了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上呈条块分割,这种资金管理体制不利于支农资金的有效配置,从而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律建设,保障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在公共支出实践中的应用

我国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依托,在农业政策目标指引下建立完备的法规体系,将合理的政策内化为法律制度,用健全的立法手段在制度源头上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为进一步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构建科学规范、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一是加强支农资金绩效评价的制度体系建设。制定符合农业项目特点的绩效评价法律规范是开展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力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面、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使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有科学、规范、统一的参照标准,有利于加强支农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资金的管理效能,使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沿着规范的体系运行。

二是构建科学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全面的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财政支农支出取得的效益,在对财政支农支出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反映财政支农支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从整体上准确评价财政支出效益。

三是合理确定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衡量绩效评价工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绩效评价结果能否得到充分应用。虽然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难,有其一系列诸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存在偏差、资金分配体制的原因等复杂因素,但不能因此停滞不前,在开展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时,也应该把政府决策水平和评价结果结合起来,把支农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调整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

(三)探索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绩效预算新机制

绩效预算是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财政支农绩效预算强调对目标和总额上的集中控制,更多关注预算执行者的支农项目预算执行取得的成果,通过结果导向的预算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是强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绩效观念。进一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支农项目约束管理机制,如专业技术复杂或预算数额较大的支农項目,可行性方案必须有专家意见和科学的论证,在进行支农项目规划时,促使项目部门或单位更加注重项目规划的科学性、整体性和战略性,减少支农项目盲目建设、重复设置等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有限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实行项目滚动预算,落实绩效目标。在部门或单位支农项目预算报表中增加年度绩效评价的有关内容,受评项目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下达,作为监督预算执行、下年度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为下年度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支农绩效目标管理是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将支农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推广支农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将单位从“重分配”导向“干实事”,比照绩效目标,作为安排以后年度支农资金预算和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将支农绩效优先的观念深入贯彻到资金使用过程中,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各项事业发展。

三是将评价结果作为支农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把项目绩效与部门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加强对项目部门或单位的激励和监督,增加财政支农支出透明度,督促项目部门或单位“有绩效地做事”和“做有绩效的事”。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支农项目资金分配使用约束机制,有效地遏制财政资金浪费,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建议

(一)优化扶持结构,统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与管理

支农资金的安排与使用应紧紧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稳定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统筹安排,加大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和优质、高效产业的支持力度,严格项目实施与管理,强化跟踪监督,着力提高使用效益。建立项目申报专家评审制度和项目库,实行“支农资金项目库”动态管理,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纳入预算管理,从而避免支农项目资金安排的随意性。

(二)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对支农项目资金的申报、立项、分配、使用等整个流程和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跟踪问效,做到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督和控制,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阳光运行”,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重视完工项目的决算审核和验收工作,把好支农项目资金管理的最后一关

项目完工后,承建单位应及时进行财务决算,然后由审计人员对完工工程的造价和质量、费用支出的合法合规情况进行决算审核评估。评估结果比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所提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察核实,对不达标项目追究项目部门或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从而,促进提高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规范性、效率性。

(四)不断加大支农绩效考评力度,加快支农绩效考评制度建设

进一步扩大绩效考评范围,对支农资金严格实行动态追踪问效机制,构建科学规范、全方位、立体式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体系。逐步建立起以结果为导向、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管理效能为核心、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科学化精细化,进一步推进“三农”的全面发展。

(五)建立绩效分配机制

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应充分保证资金分配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性,建立起以支农资金绩效为导向的分配机制。财政部门应依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项目申报过程中严把立项关;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打造 “阳光支农财政”;在支农资金落实的过程中,加强对项目实施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和控制,并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将绩效与部门发展目标相结合,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支农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據,提高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玉霞.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钱巨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中国财政,2009(17).

[3]娄淑敏.加强财务管理促进集体经济发展[J].中国农业会计,2012(05).

[4]赖红兵.农业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9(01).

(作者单位: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作者:张良刚

第三篇:论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监督

摘要: 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高效开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进行简要阐述,科学探讨财政支农资金的内在特征,深入分析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研究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从而为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正式颁布实施,同时政府部门在三农领域的资金投入也在大幅度增长。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发展农业的相关支出,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地方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家预算资金。全面落实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监督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实际利用率,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的相关概述

1.1 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关概述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已经涵盖了大、中、小三个划分口径。首先是大口径财政支农资金。大口径财政支农资金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三农口径”,在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其涉及到的资金支出主要包括基层政权部门以及农村卫生教育的转移支付等方面。其次为中口径财政支农资金。中口径财政支农资金采用的统计口径是WTO,其涉及到的资金支出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灾害救济以及农村扶贫等方面。最后是小口径财政支农资金。小口径财政支农资金往往被用于推动纯农业的发展,其涉及到的资金支出主要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生产支援以及農林水汽等方面。从现行的体制来看,财政支农资金可以被分为间接支援和直接支援两种类型,其中间接支援主要是指国家财政部门对农村水利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拨款,而直接支援主要是指国家对农村家庭和农村集体的各种生产支出 [1]。

1.2 会计监督的相关概述

对于会计监督而言,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上的会计监督主要是指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现对会计工作的全面监督,并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有效运用,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协调、监督和控制,从而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并进一步优化会计信息的经济效益 [2]。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以及会计机构要全面监督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单位负责人要全面监督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日常工作。而狭义上的会计监督主要是指利用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监督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是一种单位内部的自主管理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广义上的会计监督与狭义上的会计监督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广义层面的会计监督工作是以狭义层面的会计监督工作为基础。本文主要是以狭义上的会计监督为出发点,探讨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监督。

2 财政支农资金的内在特征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农资金的内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涉及的机构较为广泛。多个县级部门和县级单位均可以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使用和管理,主要包括乡镇办事处、扶贫办、农开办、农机局、水利局、林业局、财政局、农牧业局以及国土局等,并且涵盖了动物防疫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土地开发整理补贴、农村牧区饮水工程建设资金以及田间规划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多个方面 [3]。其二,政策性强。财政部门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全面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的筹集工作、管理工作和分配工作,制定完善的农业领域的投入计划,以“专款专用”和“专户管理”为基本原则,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个人收入的根本目的。其三,资金的收效较慢。支农项目工程建设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整个建设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不同项目工程获得的效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甚至部分项目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多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3 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会计核算的完整性有待提高。当前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预算会计还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专门的账户体系,因此无论工作人员通过何种手段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的运作,各级政府及其下属事业单位、行政单位都无法准确记录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的整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一级政府、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等财政总预算的会计主体,往往将工作重点全部集中在本机构职能范围内的财政支农资金核算事务,并且几乎不会对财政支农资金流转后的业务和结果进行有效记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对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工作的高效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

其二,会计预测功能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具体实践中,农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政府部门正在针对三农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但是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买卖压力”,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当前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掌握不够充分,导致出现农产品的大量滞销,从而严重降低了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对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应用而言,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会计信息分析的重要性,然而会计信息分析预测的覆盖面和时效性并不是十分理想,会计信息分析预测的结果往往不会向公众进行公示,而是仅仅作为内部资料进行运用,并且部分地方官员为了切实优化自身的政绩考核,将财政支农资金随意地应用于一些其他的工程项目,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的预测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这对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5]。

其三,会计分析评价效果不够理想。在开展财政支农资金会计分析的工作实践中,大多数地区都是根据本省、自治区或者直辖市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制度来开展日常工作。如果考核单位在财政支农资金上存在绩效考核问题,那么当地的财政部门就会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该考核单位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全面整改,但是在开展整改活动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规范的、科学的、具体的制度体系,导致整改活动流于形式,使得会计分析和会计监督的准确性被大打折扣,同时绩效评价指标的形式较为单一,评价手段未能全面考量当地的实际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决策的可靠性。

4 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的优化措施

4.1 全面落实预算会计核算机制的改革工作

在开展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的工作实践中,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前的工作现状和工作需求,积极引入一些国际上先进科学的会计监督模式和会计监督经验,全面落实预算会计核算机制的改革工作。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将报告与核算的主体设置为多元化的财政资金,切实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中关于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其二,根据财政支农资金的不同類别,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会计体系,并设置不同财政支农资金的专用会计账户,对财政支农资金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业务进行全面核算,使得会计核算机制能够将财政支农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和全部结果进行有效覆盖。其三,相关部门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引入大数据、现代金融科技以及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个运动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份较为完善的专项财务报告,充分反映出各种类型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其四,根据财政支农资金的具体类型,对预算会计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执行情况和最终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将其与财政支农资金的预计目标进行有效比对,从而对财政支农资金的预算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掌握。其五,相关部门应为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培训途径和进修机会,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水平,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使得会计人员对自身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降低人为因素对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造成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国家司法部门还要不断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从而为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工作提供良好的法律依据,全面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监督效力,并且国家司法部门还可以加大对不法行为的赔偿力度、惩罚力度和执行力度,并对其可操作性给予足够的重视。

4.2 健全会计信息报告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会计预测分析的实际效能,相关部门应结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当前现状,不断健全会计信息报告制度,从而有效突破三农问题面临的困境,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首先,相关部门要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财务报告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全面优化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实用性和可比性,使其能够切实满足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的工作需求。在此过程中,会计信息要能够全面呈现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去向以及运作,并表明财政支农资金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财务风险,对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的最终结果进行及时公布,并全面报告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业绩 [6]。其次,全面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预测和会计分析工作。相关部门应对当前的农业市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市场流通、产品价格、产品储存以及基础设施等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对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美国等国家的一些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收集分析预测系统,对我国三农领域的资金利用现状以及资金使用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财政支农资金的预算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那么相关部门要及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调节手段,从而使得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能够朝着合规的目标不断发展。

4.3 切实优化会计分析和绩效考评体系

在开展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的工作实践中,切实优化会计分析和绩效考评体系,对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有效提高会计分析和绩效考评的权威性、有效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并尽可能出台一系列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会计分析和绩效考评办法 [7]。其二,对绩效考评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科学优化,科学引入成果、产出以及效率等具有结果导向性的绩效指标,全面落实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以及事后审查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财政支农资金问责制度,从而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最大效能。其三,有效提高绩效考评结果的透明化程度,并向人民群众公布相应的监督电话,有效激发人民群众参与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5 结语

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实际效能,相关部门应全面落实预算会计核算机制的改革工作,不断健全会计信息报告制度,切实优化会计分析和绩效考评体系,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 杨志银,赵永米.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及管理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1):108-109.

[2] 张敏.美丽乡村建设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21(10):8-9.

[3] 章雨晨.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管理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1(03):58-60.

[4] 王英.论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与监管[J].大众投资指南,2020(19):44-45.

[5] 王金龙.探讨如何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J].纳税,2018(16):89.

[6] 陈贵旭,刘世会,黄立祥.财政支农更精准 监督资金不手软——贵州省丹寨县财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侧记[J].财政监督,2018(06):66-68.

[7] 张晓红.浅谈如何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J].赤子(上中旬),2016(15):103.

作者:刘勇

上一篇:广电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说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