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2024-04-13

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共11篇)

篇1: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根据《关于对***市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现场检查情况的通报》(**银发[20xx]70号)内容,和支农再贷款自查中存在的问题,现将有关整改情况及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

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二、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存在贷款用于非农业,贷户身份为非农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xx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

三、贷款存在逾期,致使支农再贷款形成风险的整改情况

整改情况:对贷款出现逾期的现象,已专项向领导作出了汇报,现已协调资产科出台了以下意见:一是对20xx年以来新发放形成不良的贷款必须收回,否则按照禹农信联〔20xx〕142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二是要对20xx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到期必须收回,发现1笔形成不良的,信用社主任就地免职。

四、对再贷款发放使用中存在垒大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整改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以前信息系统不对称及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今后,联社业务科将严格把关,审查一笔贷款,先通过“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把关,无质疑的,再建议审批备案。

五、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发放支农款时手续不规范。

整改情况:今后,联社将进一步严格贷款手续,要求各信用社无论贷款金额大小,必须签订借款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记载借款人的还款计划及结息方式,确保贷款发放手续的完整有效。同时,对贷款借据要素填写不齐全的信用社,要求查明原因,并在12月底前整改纠正完毕;对没有写出真实、详细调查报告,缺少有关贷款资料的信用社,要求信贷员及时补充信贷资料,做好贷后检查,把贷款风险降至最低。

支农再贷款因为额度较小,发放面积较大,点多面广,工作量较大,因而信用社管理工作出现顾此失彼。

篇2: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根据《关于对***市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现场检查情况的通报》(**银发[2007]70号)内容,和支农再贷款自查中存在的问题,现将有关整改情况及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

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对支农再贷款台帐登记、发放和归还情况,只是逐户登记金额和日期,未能真实反映出各个借款人的详细使用状况。

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统一的帐务处理方法,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帐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存在贷款用于非农业,贷户身份为非农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向非农业,此类现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的要求。

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07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顺店社,要求该社尽快出台整改意见报联社计划信贷科,联社将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并监督整改,确保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合规性。

三、贷款存在逾期,致使支农再贷款形成风险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部分贷款存在逾期现象,个别信用社为完成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疏于管理,使部分贷款没有换据或没有及时收回。

整改情况:对贷款出现逾期的现象,已专项向领导作出了汇报,现已协调资产科出台了以下意见:一是对2005年以来新发放形成不良的贷款必须收回,否则按照禹农信联〔2007〕142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二是要对2006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到期必须收回,发现1笔形成不良的,信用社主任就地免职。三是对于账面中隐含的大量不良贷款,要求各信用社必须迅速行动,该换据的换据,该起诉的起诉,争取在年底前解决这部分问题。

四、对再贷款发放使用中存在垒大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在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为逃避监督,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把大额贷款化整为零垒大户,增加了支农再贷款的风险。

整改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以前信息系统不对称及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今后,联社业务科将严格把关,审查一笔贷款,先通过“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把关,无质疑的,再建议审批备案。对一户多笔、垒大户等以逃避联社审批为目的发放的贷款,联社业务科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将积极协调稽核部门进行后续稽核,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信用社,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并督促整改。

五、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发放支农款时手续不规范。如借款合同中还款计划没有正常登记,缺乏对贷户的还款约束;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借款用途与调查报告用途不符;借据与合同要素不全等。

整改情况:今后,联社将进一步严格贷款手续,要求各信用社无论贷款金额大小,必须签订借款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记载借款人的还款计划及结息方式,确保贷款发放手续的完整有效。同时,对贷款借据要素填写不齐全的信用社,要求查明原因,并在12月底前整改纠正完毕;对没有写出真实、详细调查报告,缺少有关贷款资料的信用社,要求信贷员及时补充信贷资料,做好贷后检查,把贷款风险降至最低。今后,若再发现调查报告不真实、贷款手续不完善等现象,联社将对信贷“四岗”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罚。

篇3: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一、近几年晋城市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投向及投量

从晋城市农村信用社近几年贷款变化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出,2005——2007年,晋城市农村信用社贷款稳步增加,全市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投向主要以农业贷款为主,但新增农业晋城市农村信用社近几年贷款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贷款占比逐年下降,2005年、2006年、2007年新增农业贷款占比分别为98%、82%、59%。2008年,全市农村信用社继续深入推进“三千三百惠农工程”,把农户和涉农企业作为服务的主要对象,农信社可贷资金、贷款投放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晋城市农村信用社可贷资金充裕

2008年底,晋城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为97.53亿元,存贷比为58.28%,与规定的75%的上限还差16.72个百分点,可用贷款发放额还有27.99亿元,可贷资金充裕。

(二)晋城市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数量大幅降低

2008年,全市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5.13亿元,比年初增加5.55%,仅占2007年新增贷款量的48.11%,为2002年以来新增贷款数量最少的一年。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量呈现萎缩趋势,对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弱化的趋向

(三)新增农业贷款占比大幅回升,对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增加

2008年新增农业贷款2.09亿元,绝对额虽然较2006、2007年减少较多,但占比为92%,比2006、2007年分别增加10个和33个百分点。另外,农信社农村经济组织贷款2007、2008年持续增加,特别是2008年新增2.60亿元,超过2007年新增额的2倍。

(四)农村工商业贷款增长速度大幅下降

2008年,晋城市农村信用社工商业贷款新增0.77亿元,比2006、2007年大幅减少。

二、内外部多因素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量萎缩

(一)外部因素

1.2008年上半年从紧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影响

今年1至9月份,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和进行“三高一汰”贷款限制等宏观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放。

(1)从紧政策下,贷款审批更加严格抑制贷款投放。按照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要求,农村信用社严格对照信贷政策、原则、条件、程序和规定办理贷款,不但在贷款行业范围上缩小,而且贷款授信额度、贷款发放期限乃至贷款有效覆盖面上均大大受限,信贷投放量受到明显限制。

(2)从紧政策下,贷款利率不断提高抑制贷款发放。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来,人民银行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全部实行上浮,一度一年期农户贷款利率达14.193%,工商业农村经济组织贷款更是达15.687%,如此高的贷款利率使部分客户望而却步。如沁水信用社大力支持的胡底煤业投资有限公司有贷款需求,但因为贷款利率高,转而寻找其他融资渠道。

(3)从紧政策下,同业竞争逐渐加剧抑制贷款投放。在信贷紧缩过程中,同业竞争加剧,民间高利贷盛行,农信社部分优质客户被商业银行以种种优惠条件挖走,造成新增贷款投量不足。

2.2008年下半年经济变化的影响

(1)受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企业景气度下滑,信贷需求明显下降。今年8月份以来,部分行业企业陷入比较困难的境地,随着全球经济疲软和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出现严重问题,企业资金回笼困难。受多数企业减产、停产的影响,企业的信贷需求明显萎缩。

(2)受外部恶劣经济环境的影响,信用社内部信贷经营管理者的“惜贷”问题加重,贷款发放意愿减弱。晋城市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户、商户和中小企业上,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遭遇生存困境,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将集中显现出来,贷款到期偿还率和利息收回率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实体企业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信贷风险的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信贷人员的“惜贷”问题表现的也更加突出,这也是造成信贷投放减缓减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内部因素

1. 农村信用社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1)信贷门槛提高,信贷支农力度减弱。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发展,2008年农村信用社实行县级联社一级法人,贷款审批更加专业化,信贷资金发放门槛提高,所有的企业贷款都必须到县联社进行审批,200万元以上的贷款由市一级联社审批,乡级信用社只有推荐企业项目的权利而没有发放信贷资金的权利。以农户贷款为例,对农户贷款除对评定信用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余如公司+农户仅有担保贷款或多户联保贷款,如果养猪户没有能力找到担保人或没有找到有足额资产的担保人,就无法得到信用社的信贷支持或只能得到部分信贷支持。

(2)受资本金的限制。例如阳城县和沁水县,2008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集中一些资金来支持需求额较大的企业和项目,而县联社资本金较少,受单户贷款余额存在上限的制约,对于稍有规模的资源型企业和项目,如煤层气开发、煤矿流动资金等,信用社无法突破比例放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贷款投放。

2. 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制度变化及影响

(1)贷款责任终身追究。2008年,信用社加强了信贷管理力度,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检查活动,特别是对冒名贷款专项整治,对部分违规责任人做出了严厉的处分。同时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各信用社普遍出台了贷款责任追究制,即每发放一笔贷款都要确定责任人,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若贷款形成风险则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与经济利益终身挂钩,为避免风险,信贷人员产生了“惧贷”心理,抑制了贷款总量的增长。

(2)制定严格的审批权限。一是对企业贷款审批权限进行上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社管理贷款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信用社在管理企业贷款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二是对农户贷款发放审批权限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和上年度的存款总额将信用社划分为四类,不同类别的信用社审批权限保留上限:一类社审批权限不超过15万元,二类社审批权限不超过10万元,三类社审批权限不超过5万元,四类社审批权限不超过3万元。凡超过审批权限发放的农户贷款均要经过县级联社审批。三是不能跨区域申请贷款。严格的审批权限虽然有助于降低信贷风险,但一定程度上不仅抑制了贷款需求,而且打击了基层农信社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三、多措并举,加大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一)正确协调地方政府与农村信用社的关系

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应有充分认识,把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看作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用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提高盈利能力。积极向农村信用社推荐投资回报稳定、风险较小的涉农基础设施项目,帮助农村信用社拓宽资金利用渠道和信贷服务领域。

(二)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手段,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

1. 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小额贷款的投放广度。

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在支持“三农”生产经营过程中,信贷支持应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耕作农户,要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评定信用商户,创建信用市场活动。同时,要根据个体农户经营小规模实体所需流动资金较大,周转较快的特点,采取一次核定,综合授信,授信期限内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方式,增加资金利用效率。

2. 合理贷款定价,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

信用社要对农户贷款利率实行浮动管理,以农户信用等级和风险水平为主要依据,确定利率浮动区间,对信用度高,合作意向强的农户和个体经营户,执行利率要低于同档次非信用户若干个百分点。

3. 简化贷款手续,改进贷款服务方式。

信用社应通过多种途径,为符合条件的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实行灵活的放贷方式,同时要采取沉下去,走出去,贷出去的办法,深入田间地头、工厂园区,了解农户生产,研究支农方案。

(三)积极组织社团贷款

农村信用社资本金较小,受单户贷款比例限制不能给优质大客户提供足额的资金支持,在此情况下应积极尝试组织社团贷款给予解决,以充足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服务留住优质客户,达到多方共赢。

(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济组织的贷款发放力度

在晋城市,农信社对农业经济组织的贷款主要以发放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且该项贷款2007、2008年持续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合作社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

(五)完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

篇4: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乡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自查报告

乡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自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镇支农资金管理,全面提升支农资金的监管,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澂财农4号《关于全面开展支农资金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8月13日县财政局召开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安全检查的会议精神,在镇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所组织业务人员对我镇支农资金的来源、性质、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退耕还林资金和对种粮农民补助资金。

退耕还林资金10.6万元,退耕还林资金138.9万元对种粮农民粮食直补资金8.1万元,油菜种植补助资金2.2万元,共计159.8万元.均已全部兑现到户。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资金全部实行“一折通”方式发放,切实做到了“五个到户”和“六个不准”。

二、农业救灾恢复资金。

财政局拨给我镇农业救灾恢复资金40万元,我镇实际支付农业救灾资金40万元,对农业救灾资金,镇领导深入农户和受灾现场,按受灾程度,经研究以不同的标准把救灾资金解决到各受灾户,减少受灾群众的损失。

三、村道公路建设补助资金。

上级财政拨给我镇村道公路建设补助资金0.7万元,我镇按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标准按时、全额将此项资金支付给各村,并监督各村资金使用情况,确保真正用于村道路建设。

四、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至拨入我镇财政扶贫资金共50.4万元。其中:

1、拨入整村推进扶贫资金29.4万元(其中:潭14.7万元,铺14.7万元);

2、拨入整村推进扶贫资金21万元(其中:潭10.5万元,塘10.5万元);资金的拨付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所规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实施,每一次项目资金的拨付均由镇长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均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部门之间做到分工到位,责任明确,同时均成立了项目监督小组,对项目的计划、实施和资金拨付进行全面监督。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①按扶贫开发规划和计划执行;②未改变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③及时拨付扶贫资金,履行项目报帐。

2、在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坚持做到:①遵守扶贫资金分配、拨付、审批程序等制度;②依法设置会计账薄、填制会计凭证;③资金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不截留扶贫资金。

五、整改意见及建议

篇5: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总人口4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6万人,耕地面积69.3万亩,属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和青海省粮食生产大县之一。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县域经济欠发达,县财力薄弱,是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等收入低水平维持运转的“吃饭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主要依赖中央和上级财政的支持。据统计,-,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对县的支农投入资金达到24375万元,其中:投入2191万元,投入4615万元,投入5153万元,投入5900万元,投入6516万元,国家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投入呈逐年增加态势。这些资金的投入,有力的解决了地方支农资金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上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来之不易的支农资金,县级财政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一个亟需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的课题。

一、县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基本现状

从200年以来,县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从五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支农资金实行归口管理。改变以往财政局内部各科室“混管”和部门“争管”的局面,划清职能、明确责任,为管好用好支农资金从源头上理顺了关系。二是支农资金及时安排、调度到位。设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专户,对上级下达的各项支农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跟着项目进度走,保证了项目实施进度所需资金。三是“资金进专柜,钥匙分开管”。对涉农部门要求在主管局开设支农专户,将所有支农资金及时拨入专户中,在强调专人、专账核算的基础上,银行预留的印鉴由财政和各主管单位进行分管,明确双方职责,保证了支农资金的专款专用。四是实行县级报账制度,财政部门审核原始单据后加盖审核专用章、主管部门加强财务核算,双方联袂管理杜绝不合理支出,对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五是联合部门对资金实行“全程”管理。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监督管理,并由事后监督改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当前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虽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办法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原有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和某些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外延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主要扶持农村、牧区的集体所有制和公有制经济改变为扶持国有、集体、个体、民营和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纯支持良种补贴、农技推广、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建设等农业生产发展改变为农业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扶贫贷款财政贴息等多方面的支持;对支持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补助方式改变为补助、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在这种形势下,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办法也应及时随之改变。

(二)传统的会计科目已不适应现代管理要求当前使用的支农资金管理办法中对支农资金的支出仅用“在建工程”和“其他支出”两个会计科目来核算,但对目前支农资金众多的支持内容用这两个科目来核算所有支农项目的支出已不能满足需要;对无法形成固定资产的支农项目如何进行核算,从项目资金投入——使用——退出、形成结果,都没有明确规定;对类同基本建设项目的农(来源:好范文 http:///)业、水利、林业、扶贫等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支农项目,因核算体系的不一,所形成的投资效益、核算结果也不一。在基本建设项目中有地勘、设计、监理、管理费等合理的项目支出费用,由于支农项目大多数属于补助性质,因而在项目中没有核定此类支出,特别是没有项目管理费,这就造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必须发生的费用而无法处理的尴尬局面。由于这些现象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因各级管理者的认识、理解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给基层管理者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项目管理不规范支农项目具有项目多、资金规模小的特点。在信息时代,目前使用的手工记账已彰显落后,很难达到及时、准确的要求。长期以来,对支农资金管理侧重于资金使用是否按时到位,是否专人、专户、专账核算、是否按项目批复专款专用,而对项目实施过

程中形成的各种基础性资料搜集、整理做得较少,使项目档案的搜集、整理不到位,特别是规模小、资金少的支农项目往往仅有下达的资金通知、项目实施方案,而对申报资料、财务档案和相关的项目档案整理不够,不利于项目验收和支农绩效考评。

(四)中介结构参与不够中介机构参与项目审计、检查,既可体现客观公正性,又能将行政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检查事务中解脱出来。但实际工作中,一般采取行政手段代替中介机构进行检查验收,这种做法,虽然节省了费用,但其客观、公正性难以体现,不利于发现、解决问题,有效地规避财政风险。据统计,从-,县的各类支农项目除极少数项目由上级财政部门指派中介机构进行检查、评审外,绝大多数项目均没有社会中介机构参与。

(五)财政支农资金缺乏论证和监督由于县级财力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发展靠支持、发展靠项目、“争资金、跑项目”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目前一些项目审批制度化、公开化、科学化不够,资金支持范围还不是很清楚,一些支农支出没有一套规范完善的执行标准,加之支农项目的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支农项目大多不履行招投标手续,自行联系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现象比较突出;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和可行、造价是否真实准确、施工单位是否有资质等关系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许多关键环节没有专门机构来论证、审定,缺乏监督,导致部分项目实施效果不理想。同时存在支农资金在使用时有较大的随意性,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未经上级部门同意随意变更建设内容、变更建设地点、改变资金投向,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要求配套过多中央和省下达的许多支农投资项目,一般都规定省、市、县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这种做法对调动地方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多方筹资增加农业投入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于财政困难的县来说,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结果是项目开工后,上级的专项资金拿来用,本级的配套拿不出,造成项目“先天”的资金缺口,出现“半拉子”工程,即浪费了国家有限的财力,又使项目未充分发挥作用。

三、加强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及时规范支农资金管理措施

1、改进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充实管理措施。改进、充实后的管理办法紧跟新形势的需要,管理办法、措施在项目下达前或与项目下达同步进行,有利于支农资金的各级管理和监督部门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有利于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走弯路,有利于有限的支农资金发挥项目预期的效益。下达给县“中央财政支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助费100万元,项目建设期1年,因以往没有此类项目的管理办法,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照了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在项目实施接近尾声时接到了《测土配方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经过对照检查发现有部分支出需要调整,但有部分支出已经形成无法更改的状况,按照此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形成了违规,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下达给县“-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100万元,其中和各50万元,下达了此项资金50万元,这些资金下达后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法具体落实财政贴息的额度、利率、期限、支持的产业方向、报账的凭据等内容,加之唯恐将专项资金使用不当造成不必要损失等因素影响,致使资金下达后一直停留在项目实施单位,没有发挥出支农资金应有的效益。对此,审计、各检查部门也束手无策,在下达此项资金时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制定出各项支农资金的管理办法,对规范使用支农资金、发挥支农资金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改进各项基础管理措施,规范项目管理,着力提高支农工作水平。首先,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对支农项目资金的拨入、支出严格执行相关会计核算制度,规范一级会计科目,细化二级明细科目,会计核算全面实行电算化,彻底脱离手工记账,达到及时、准确的效果;其次,制定措施,及时搞好支农项目档案搜集、整理工作,从项目申报、批复、实施方案到项目招投标手续、施工合同、监理日志及验收报告和验收结论等一系列基础资料均要定期整理,及时装订成册,按和项目档案管理的规定进行保管,有利于项目验收和支农绩效考评。

(二)有效化解财政风险,规范项目申报和中介机构参与制度

有效化解财政风险,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实行项目申报公示,严格执行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对5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县分管领导把关,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县内专家进行论证;对50万元以上的项目县分管领导签署意见、由省市行业主管部门把关,邀请省市财政、发改、环保等部门及行业专家进行论证,确保项目的可行性,有效规避重复投资和不必要的投资,合理使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其次,项目实行“六制”,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化解财政风险。建议全面实施项目公示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报账制。向社会公示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总额、项目法人和实施单位;避免财政部门和项目实施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按程序规范实施项目,约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明确具体的招投标办理手续,在确保同等资质条件下,提倡低价中标,尽可能地推行优质价廉工程,充分发挥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合同法》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明确项目的责任主体;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参与项目监理,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严格按程序实行财政审核、主管部门核算的报账制,财政部门要以身作则,主动负责监管,履行应尽的职责,提供优质服务,保证资金顺畅和核算监督得力,尤其要跟踪资金运行到底,直到所实施的项目顺利完工、交付使用,整个项目资金终审无误为止。第三,建议对重点工程和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支农项目,逐步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审核、评估机制,以此确定客观、公正、合理的投资,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支出,增加合理的费用,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因此发生的费用可列入项目预算,计入投资总额中。

(三)整合资金,解决配套难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集合效应”

首先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充分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困难,在下达支农项目时适度安排部分管理费用等合理的支出,因地制宜的确定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比例,对地方配套难以落实的地区实行项目、资金倾斜,提高上级财政投入比例,确保下达的支农资金发挥效益,切实解决目前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重争轻管,地方配套难的问题。其次,加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对属于同一事项、相同建设内容、不同资金来源的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在不改变资金管理渠道和使用方向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整合,切实解决分散实施后效益不佳的问题和地方财力困难、解决配套资金难的问题,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集合效应”。第三,在申报项目前加强调查研究,对确实存在配套无法落实的项目,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地方存在的困难,争取得到上级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切实可行的规划对项目分期实施,或通过资金整合等方式,解决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在落实配套资金上绝不搞虚假承诺,变相套取国家支农专项。

(四)实行绩效考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篇6:农信社支农贷款发放情况调研分析

事处主街道东侧,距办事处党政机关700米,现有职工10人,其中:内勤3名,外勤6名,后勤1人,是**办事处辖区内唯一一个金融服务机构,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信用社广泛开展支农服务工作,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全力支持办事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

**信用社坚持“条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旗信用联社和地方党工委、办事处双重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运营,没有发生违规操作和违章经营事件。在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下,**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想方设法组织支农资金,千方百计增加支农贷款投放,发挥传导支农货币政策职能,不遗余力做好金融支农服务工作。

二、支农贷款发放和回收情况

认清宏观形势,明确支农目标,**信用社坚持服务宏观调控政策不含糊,服务“三农”市场定位不动摇,一手抓资金总量扩张,聚集各种可用资金,二手抓贷款灵活调度,提高支农贷款运用效率。截止2008年底,共吸纳各项存款164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880万元。2008年投放贷款1390万元,其中支农贷款612万元,2008年底回收600万元,回收率98%,其中食用菌项目贷款54万元,只回收15万元。2009年已投放贷款1600万元,其中支农贷款1000万元,**信用社将进一步加大支农贷款投放力度。不良贷款余额254万元。各项收入3万元,其中利息收入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万元,增长比重为50%,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信用社理事会成立及作用发挥情况

由于**信用社不是法人单位,隶属于旗信用联社下属机构,按照金融系统管理要求,不设理事会,谈不上作用发挥与否。

四、信用社增资扩股、社员入服及股金兑现情况

**信用社广泛开展增资扩股业务,引导社员积极入股,并向社员下发股金证,到目前为止,共吸收社员现金入股103万元,社员凭借身份证、股金证等凭证随时可到**信用社办理支农贷款业务,为农户提供了极大方便。

五、推动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经营方向规范,支农贷款投放比重明显提高

2008年,全年**信用社共投放支农贷款612万元,而2009年1—4月份就投放了1000万元,支农贷款比重较2008年全年增加了的63.4%,经营方向规范,支农贷款占比明显提高,**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二)支农资金供应能力增强,有力支持了当地农牧业发展

每年的2月份是信用社春节前后存款季节性增长的旺季,也是信用社全年资金最为充足的一个时段,但因面临上半年年贷款投放即将大面积铺开,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信用社通过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支农贷款,有效缓解了信用社资金缺口,扩大了信用社支农贷款规模,保证了农民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有力支持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推进农村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农业实际情况的限制,农业贷款的投向大多集中在种植业,并且存在着极大的季节性特征,农业贷款投放对象较为单一。近几年来,**信用社对辖区内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资金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根据情况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贷款投放规模,提高对农村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例如扶持乌兰村养殖业发展,扶持全发村奶牛养殖业发展,扶持义新村粉业经济发展等等,通过信贷政策的倾斜有步骤、有结构地引导农民进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营多样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密切社农关系,为农业丰收保驾护航

**信用社广泛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对小额贷款实行信用放款,不需要抵押担保,对联保贷款确定联保对象,实行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大大简化了农户贷款手续。通过与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卡,明确实际信用状况,确定授信额度,办理贷款证,凭身份证、贷款证、股金证随时贷款,提高了贷款工作效率,方便了农户。农户能够尽快拿到贷款,投入到备春耕生产中不误农时,适时早播,为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篇7:支农再贷款扶贫的“户瓦”模式

“户瓦”模式的基本情况

户瓦村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勐秀山, 属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一是山高路远。户瓦村与缅甸掸邦仅一河之隔, 海拔1800米, 距县城瑞丽市约30公里, 以崎岖的山路为主, 每逢雨季机动车辆通行困难重重。二是思想保守。全村下辖8个自然村寨, 截至2014年末共有农户404户, 1424人, 以景颇族为主。其中高中以上学历仅34人, 有一半的人口无法使用汉语进行正常交流, 至今仍部分保留着“男猎女耕”的生活习惯。三是经济落后。山区地广人稀, 经济结构单一, 常年以种植甘蔗和玉米为主要收入来源, 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住房至今仍以土坯房为主。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 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纷纷上山入寨支持山区发展, 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开始有所改善, 但梗阻在山区农民和银行面前的“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仍然难于逾越, 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依然得不到根本性改变。为破解户瓦村面临的困境, 探索金融服务山区“三农”发展路径, 人行德宏中支联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深入勐秀山了解情况, 结合山区地广人稀、森林资源丰富, 适宜家禽饲养的特点, 创新推出了“支农再贷款+村官+合作社”的“户瓦”模式, 即人民银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支农再贷款重点扶持驻村大学生村官建设“森林鸡场”, 然后通过鸡苗、鸡料赊销和包销农户饲养的成鸡方式, 引导山区农民自主养鸡, 待农民养鸡户达到一定规模后, 由“森林鸡场”和农民养鸡户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 再由养鸡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养鸡户提供银行担保, 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户瓦”模式有效缓解了山区“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 帮助山区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户瓦”模式通过村官的带头作用解决了山区农民发展生产的思想问题和山区农民饲养家禽的技术问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借力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实现了精准扶贫, 解决了山区农民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通过该模式近5年的实践, 截至2015年4月, 户瓦村养鸡专业合作社社员已达110户, 实现年毛收入1300余万元, 年纯利润200余万元。通过合作社提供担保取得银行贷款17户, 每户农户增加年纯收入1万余元, 年家庭纯收入增长近4倍。由于脱贫致富效果明显, 2015年瑞丽市委、市政府一次性拨付合作社20万元党费, 专门用于农户支付银行贷款利息, 并责成财政、农业局、科技局等部门按照国家政策帮助农户实现产业升级。目前, 该模式已在全州进行推广, 并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以及全国各大网站的竞相报道, 该大学生村官还当选云南省最美村官、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

“户瓦”模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户瓦”模式切实有效缓解了山区“三农”“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 非常适宜同质化山区的推广和借鉴。但就广大的山区“三农”发展而言, 我们在推广应用“户瓦”模式的过程中, 无论是政府层面, 或是金融范畴, 仍然存在诸多亟待思考和完善的地方。

支农再贷款作用可以更好发挥。支农再贷款是央行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再贷款。旨在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进支农信贷服务, 壮大支农资金实力, 促进“三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为贷款的一种形式, 支农再贷款同样存在风险防控的问题。因此, 管理者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考核指标和管理流程, 农村金融机构能否获得支农再贷款与其流动性、存贷比、投向等经营指标息息相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预想不到的尴尬, 即经营指标完全符合考核要求的农村金融机构不需要支农再贷款, 而需要支农再贷款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指标又不完全符合考核要求。如此一来, 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支农再贷款作用的发挥,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指标闲置的情况。

农村金融服务应更加主动。山区与“坝子”农村地区既有共性更有个性。一方面, 山区地理位置偏远、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文化程度低、沟通交流成本高等, 金融服务成本先天性较高。另一方面, 山区较“坝子”农村更为贫穷落后, 抵押和担保普遍不足, 以及农业本身具有的弱质性、低利性和外部性, 使得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运作存在高风险性。加之, 支农再贷款的小额零星加利率上限使贷款行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大, 导致涉农成本与收益不对等, 在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机制下, 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惧上山”和“惜放贷”心理。

政策合力有待加强。近年来, 国家虽然给予“三农”史无前例的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发展政策, 但政策与政策之间的非主观隔阂始终存在、政策与政策之间的配合不尽理想, 甚至存在政策“单打独斗”的局面, 影响了国家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户瓦”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 除了得到央行支农再贷款的鼎力支持外, 与其他国家政策形成合力和良性互动亦至关重要。支农再贷款解决了农户的启动资金问题, 国家支农政策跟进帮助农户升级改造实现扩大再生产, 升级改造后的鸡舍、鸡场以及改善后的住房亦可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融资, 然后国家扶贫资金又减轻了农户贷款利息成本等, 从而形成了政策的合力和良性互动, 并产生了叠加的效果。然而, 对于广阔的山区, 具备“户瓦”模式影响力的终究是少数, 更多的山区农民仍需要“自力更生”, 对国家政策或知之甚少, 或一无所知, 更谈不上形成合力, 客观上影响了政策的效果。

对山区“三农”发展的建议

随着国家支持“三农”发展政策的纷纷落地, 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确实有了较大的改观, 但作为农村地区的“特殊”, 边远山区“三农”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为进一步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户瓦”模式推广的情况, 结合山区普遍存在的特点, 建议:

进一步增强政策的灵活性。按照我国目前的扶持政策, 启动资金是山区农民发展生产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项目启动了, 其他国家政策才能配套跟进。支农再贷款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建议适当增强支农再贷款政策的灵活性。一是进一步明确投向, 防止“擦边球”, 保障支农再贷款确实上山入寨。二是适当下调支农再贷款利率, 进一步缓解山区农民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压力。三是对支农再贷款进行单列考核, 在保障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前提下, 适当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指标考核的容忍度, 扭转支农再贷款面临的窘境, 充分释放央行支农政策效应。

进一步提高山区金融服务的主动性。农村金融经营成本高是金融服务难于上山的主要原因。建议:一是推进移动金融的线上线下融合, 运用互联网+模式试点网银借贷与手机银行服务的协同发展, 填补“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特点地区金融服务的空白, 开展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惠民移动智能金融。二是增加“银行+合作社”放款模式, 银行通过将合作社成员评级授信, 以政府项目担保一次性向合作社发放整笔贷款, 合作社通过小额连保逐户向山区农民发放, 反向回收贷款, 建立“银行-合作社-农户”下行负责制, 大大降低贷款行放贷成本同时方便农户就地还款。三是单列财政补助资金。按照国家现行政策, 中央财政每年都给予涉农贷款增量一定比例的补助, 但总涉农贷款增量小于15%则不可获得奖励, 为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建议将支农再贷款单列考核、单列补助, 资金使用效果突出的来年可定向降准释放其流动性。

进一步强化政策宣传的亲和力。国家支持山区农民发展政策并不少, 关键是要解决好政策知晓面和政策合力的问题。因此, 建议:让政策平民化。有关部门应主动脱掉政策文件的“外衣”, 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 使政策简单化、平民化、山区化, 真正实现政策上山入寨、家喻户晓。

篇8: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自查报告

接到市财政局关于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补助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我县领导高度重视,按照相关要求对2009-2011年各级财政下拨的支农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培训计划实际完成情况等进行了严格的自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2009-2011年,我县每年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和部署,集中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以乡镇为单位, 举办培训班10期,每期3天,三年共培训1726人次,确保培训人员、内容、实效“三落实、三到位”。三年来,上级共拨付资金22万元,我县除2011年的资金其余资金全部拨付完毕,且严格按照财政支农政策资金的性质和用途,无截留、挪用、克扣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县财政局专门召开会议布置落实,由分管领导亲抓,会计科负责具体组织工作,相关科室全力配合,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各乡镇主要领导结合当地实际认真部署各项培训工作,并带头参加相关培训班学习,促进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二是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协调。县财政局、县农工委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研究培训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协 1

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所属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统筹规划,有序部署实施

一是制订培训实施方案。为了保证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在反复深入基层调研和召开相关座谈会研究的基础上,县财政局认真制订了《万全县农村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实施方案》,积极部署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二是科学做好培训计划。我县财政局和农工委上下联动,密切配合,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确定的培训对象,组织了全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相关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对本地区的农村财会人员的类型、数量、构成、业务素质等情况进行认真地调查摸底,并本着适合、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根据培训对象的分布情况,采取师资下乡沿乡镇培训的方式,针对各乡镇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质量。三是严格教学管理。(一)是积极开展教学研讨。针对当前在开展岗位业务上的难点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组织研讨,结合实际补充编印教材讲义。课后又根据培训情况组织培训人员座谈,及时完善授课内容,确保培训人员听得懂、学得进,取得实效。(二)是建立健全培训学员档案。加强学员管理,实行学员签到制。(三)是严格考核。为确保培训质量,根据培训内容编印多套考核试卷,对每个培训人员进行考核。经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财政部统一印制的培训证书。(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考虑大多数农村地偏路远,为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村财会人员安排了午餐费和交通补助,使学员们积极专心参加培训。

三、积极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篇9: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孝义市兴安镓业有限公司

试生产(使用)期间是否发生事故、采取的防范措施 以及整改情况报告

一、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试生产期间,工艺运行正常,各工艺参数符合生产工艺和设计要求,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1、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1)各储槽液位显示不准确,经常出现冒槽事故或者泵空转现象。

(2)离子交换区域各塔压力波动较大,解析效果较差。(3)过滤时效果较差,真空度较小。

2、采取的措施

(1)经过认真分析发现,造成离子交换区域各储槽经常冒槽或泵空转原因是远传雷达杆式液位计质量较差,液位计密封较差内部经常进水,导致液位计损坏。经内部考察决定把原来雷达杆式液位计全部更换为磁浮子磁板液位计。(2)离子交换各塔压力波动较大,分析原因是离子交换各塔安装的气动阀内漏造成。经与厂家多次协商,派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调试维修,现已满足生产要求。

(3)过滤时效果较差,真空度较小。原因为过滤机安装不平,网带材质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经与安装公司和滤布厂家联系对过滤机进行效验找平,过滤机网带进行更换。

二、公用工程出现的问题

离子交换使用的种分母液来自兴安化工分解车间,含镓浓度在230mg/L左右,温度在48℃左右。使用兴安化工煤气站二次蒸汽,流量在1.1m3/h,压力0.38MPa,温度150℃。

1、出现的问题

(1)种分母液浮游物较高,造成离子交换区域各塔底部堵塞严重,流量达不到生产要求。

(2)饱吸塔、漂洗塔把树脂中的浮游物清洗不干净,造成产量较低。

(3)二次蒸流量较低,达不到生产要求。

2、采取的措施

(1)种分母液浮游物较高,从新安装板框压滤机,进行过滤母液。

(2)饱吸塔、漂洗塔把树脂中的浮游物清洗不干净,更换布液器滤网,安装风搅拌。(3)更换滤芯,清洗渗透膜。(4)二次蒸汽从新从兴安化工二次蒸汽主管道上安装管道。

三、机械设备运行出现的问题

1、防腐50UHB-UF-20-30泵、100UHB-UF-80-20泵使用的密封是K型圈,使用周期为25天左右就经常漏液,经与厂家协商把密封形式更为机械密封,现运行状态良好。

2、电解整流柜采用株洲三和KHS-1000A 100V型,交流电流160A、直流电流1000A、冷却形式为风冷;因水质较差,水冷

散热器经常堵塞、漏液,经与厂家技术交流会,现冷却形式技改为风冷,现运行状态良好。

3、冷冻机组采用南京九鼎CWZ360型,制冷量为358.8KW,输入功率为125.5KW。目前运行3000小时,一、二级保养各一次,运行状态良好。

4、软水泵、冷冻盐水泵、冷冻循环水泵都采用山东双轮泵业的水泵,除冷冻盐水泵泵壳、叶轮腐蚀严重更换3套外,其他都运行状态良好,参数正常,符合工艺生产需要。篇二:试生产(使用)期间是否发生事故、采取的防范措施以及整改情况报告;试生产(使用)期间是否发生事故、采取的防范措施 以及整改情况报告

一、试生产期间未发生事故 压缩天然气加气母站输气管道全长13.6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

9.3×107Nm3/a,设计压力10MPa,工作压力7.4MPa,设计温度为常温,设计管道直径DN250。试生产期间,输气管线运行正常,各工艺参数符合生产工艺和设计要求,未发生事故。

二、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重要方针,是做好事前预防的首要任务。确保输气管线安全正常运行,采取了下列防范措施:

(1)定期检查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情况,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定期对管道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管道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3)加强管道巡视,做到定期巡检和重点防护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止人为破坏。

(4)加强沿线群众的安全和法制宣传,聘请沿线的群众担任管道巡护员,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汇报,随时处理。(5)在管道周围施工时应派专人监护。

(6)在管道上方必须通过车辆时,要采用垫土、垫板等保护措施,确保管道安全。

(7)在管线通过的陡坡、陡坎、河渠、冲沟、公路填方区等地方应视情况设置挡土墙、护坡、护壁、排水沟等,以防雨水冲刷破坏管道。

(8)管道穿越时,要深入分析地形地貌、地址情况,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穿越方式、管身结构、稳管措施等。平时巡检时作为重点巡视,确保穿越的安全。

(9)定期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管道的防腐作综合的检查和评定。

(10)加强管道的阴极保护管理,确保管道处于良好的保护状态。

三、提出的整改意见(1)运行人员操作不够熟练

定期对运营人员进行岗位操作规程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和考核,使每位运营人员都能熟练地掌握本职岗位的设备操作。

部门主任、站长、巡线组长亲自到现场监督,对运营、巡线人员逐一考核,有操作不到位、控制不到位的现象立即当场纠正。

对不按操作规程操作、违章操作人员进行严厉处罚,严格实行公司级、部门级、班组三级检查制度。(2)生产现场管理存在漏洞

所有员工进入生产现场必须穿戴好劳动保50px” width=“450px” alt=“试生产(使用)期间是否发生事故,采取的防范措施以及整改情况报告” title=“试生产(使用)期间是否发生事故,采取的防范措施以及整改情况报告”/> 护用品。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交接现场情况,签字确认后方可接班。

对生产必须承包到人,落实主体责任,每班必须对生产现场进行清理、检查,每月进行公司级“安全大检查”,确保运营现场环境清 洁化。

(3)零部件维护计划制定、安全检查台账不健全

针对存在的问题,逐条进行整改,现已全部整改到位。

四、整条管线置换通气至今,运营已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压缩天然气加气母站输气管道项目已满足安全运营要求,具备安全验收条件。

赤峰民禾天然气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年月日 篇三:安全条件审查时提出的对策

1、安全条件审查时提出的对策、措施、建议的落实情况:

2、安全条件审查通过后,主要技术、工艺路线、产品方案或者装置规模变更情况:

3、安全条件审查通过后,建设项目生产、储存区周边状况变化情况:

4、安全设计情况(是否执行标准AQ/T3033,特别是设计过程中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实施情况等):

5、仪表自动控制、紧急停车、首次采用的新工艺论证情况、公用工程等系统的安全设计情况:

6、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施工、监理情况报告

篇10: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镇至小额信贷扶贫贷款管理使用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实施新办法以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情况

为了加快我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步伐,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缺乏资金和产业的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镇于20起开始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财政贴息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扶贫办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小额信贷站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经过四年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年以来,我镇按照上级的要求,积极推行“以镇统贷、承贷承还、结合产业、扶持重点、财政贴息、一次借款、 一年还款、层层担保、干部帮扶”的小额信贷扶贫新办法,严格执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的“财政贴息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和“小额信贷扶贫产业示范村实施意见”,坚持 “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 的原则,坚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建立了小额信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兼任站长,会计、出纳专职的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站。二是认真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几年以来,在发放每批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之前,我镇结合实际对中心主任和互贷小组长进行进行了小额信贷扶贫政策、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三是严格按规操作。2002 年以来,我镇严格执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的“财政贴息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和“小额信贷扶贫产业示范村实施意见”。每发放一批贷款,都参与签订《小额信贷扶贫资金风险金经济责任合同》,向县农行出据《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借款申请》,签订《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管理委托协议》、《借款合同》,向县农行提交成立“小额信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站”和“任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站人员”等文件资料,并办理相关手续。县农行把资金发到工作站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专户;由农户提交书面申请,自愿组成3~5户为一组的互保联保小组,工作站和信贷工作中心入户调查,镇小额信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审批,工作站发放贷款。四是加强跟踪问效。贷款发放后,小额信贷工作站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农户对贷款使用、效益产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2002年至20,我镇按照小额信贷扶贫新办法使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共计300万元(其中: 2002年10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年50万元)。资金覆盖全镇15个村委会,累计扶持农户2155户。

(二)实施新办法以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回收的情况

2002年至2005年,我镇按照小额信贷扶贫新办法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共计300万元,按时归还农行300万元,归还率100%。其中: 2002年发放100万元,归还100万元,归还率100%; 20发放50万元,归还50万元,归还率100%;20发放100万元,归还100万元,归还率100%;2005年发放50万元,归还50万元,归还率100%。

(三)实施新办法以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拖欠的情况

2002年至2005年我镇拖欠县财政风险保证金1.06万元。具体情况是:我镇2002年10月贷出的小额信贷资金中,有2万元到期未还,其中1万元于今年7月追回归还县财政局,还未追回本金1万元,逾期利息583.60元。此笔贷款清收难度较大,目前已于政府性债务的形式上报,工作站还将克服困难,加大清收力度,努力追回逾期贷款。

(四)实施新办法以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情况

2002年以来,我镇把小额信贷扶贫作为全镇解决温饱,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农村支柱产业的有效措施来抓,集中资金发展仔猪产业,建设小额信贷扶贫仔猪养殖示范村5个,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扎实稳步推进。2002年至2005年全镇累计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300万元,贷款覆盖全镇15个村委会,组建信贷小组433个,扶持贫困户2155户8836人。扶持了上马厂、大秋树、麦冲、盐柴河、大坡等仔猪(母猪)养殖示范村,并在全镇范围内依靠示范村的示范作用,发展仔猪(母猪)养殖。同时,根据各地的条件,因地制宜,还发展了渔业养殖、牛羊养殖、蔬菜种植和双孢菇种植、加工业及其它产业,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效引导群众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找准发展路子,自我发展奔小康,真正发挥了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作用。

受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扶持的农户,2002年人均增收317元,年人均增收268元,年人均增收354元,2005年人均增收20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镇在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选择扶持项目上效果不理想、特色小产业的建设方面着力不大,产业单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二是围绕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上着力不够,可持续脱贫还存在困难。

三是在认真做好贷前调查上发展不平衡,个别地方存在贷后效果不明显、资金运作不安全的问题。

四是在结合全县产业发展规划、搞好调查研究选择好扶持项目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是小额信贷站工作人员少、业务量大,工作经费缺乏,跟踪问效不能及时到位。

三、下步工作意见

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原则,下步的工作意见是 :

1、继续把小额信贷扶贫当作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抓实。

2、进一步加大对拖欠资金的清收力度,降低资金风险。

3、进一步加强小额信贷扶贫政策、业务知识培训,确保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4、进一步加强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使用的监控和管理,加大对农户诚信意识和观念的宣传,教育广大贷款农户遵守合同,讲诚信、讲信誉,按时归还贷款,保证我镇的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健康、稳步发展,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镇小额信贷站

篇11: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关键词:支农再贷款制度,问题,对策

支农再贷款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施以来, 对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缓解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资金需求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三农”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近年来, 农信社产权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人民银行票据发行与兑付等资金支持工作正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而曾经以服务“三农”定位、支持“三农”发展的支农再贷款业务却不断萎缩、贷款规模大幅下降。为继续发挥支农再贷款支持“三农”作用, 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支农再贷款制度和相关政策措施。

一、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在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形势的大背景下, 近年来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业务量逐年萎缩、贷款规模不断下降。以海南省为例, 2003年后, 支农再贷款业务规模大幅下降、实际使用率和区域覆盖面不断减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支农再贷款累放和新增额大幅减少

1999~2003年, 海南省对支农再贷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03年后支农再贷款的投入力度逐渐减弱。2003年海南省支农再贷款累放额达到顶峰, 支农再贷款的新增额也达到历年来的最大值;2004年开始, 支农再贷款累放额开始减少, 回收力度增强, 贷款新增额陡然下降, 随后的几年直至2009年9月末贷款新增额均为负数。

(二) 支农再贷款实际运用明显下降

支农再贷款业务开办以来, 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下达给辖内各市县支行的支农再贷款限额达到80%以上, 符合总行的规定和要求, 但近年来辖内各市县支行对限额的使用情况却不理想。海口中支全辖向农村信用社发放的支农再贷款余额最多时为2003年。2003年末支农再贷款实际使用率 (支农再贷款余额/支农再贷款限额×100%) 为93.13%。但2003年后, 支农再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却逐年下降。截至2009年9月末, 海南省支农再贷款实际使用率仅为6.16%, 比2003年下降了86.97个百分点。

(三) 支农再贷款业务收缩并集中于部分落后的县市地区

部分县 (市) 的支农再贷款余额已为零, 且还有一些使用支农再贷款的农村信用社有归还再贷款的意愿。截至2009年9月末, 全省19个县市地区中, 有2个县市没有申请支农再贷款限额;14个县市有支农再贷款限额没有发生支农再贷款业务;在有余额的3个市县中, 多数的市县农村信用社均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归还支农再贷款的意愿, 且这些市县支农再贷款规模下降幅度较大。目前海南省支农再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管理较为落后的市县地区农村信用社。

二、存在问题

(一) 支农再贷款额度指标未得到合理调剂与分布

目前支农再贷款主要由人行总、分、支行逐级下达再贷款限额, 并以此控制再贷款总量。然而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生产的总量和发展方向又受市场需求的调节, 资金需求变化迅速。人为地控制资金需求, 导致区域性支农资金或者是大量闲置, 或者需求不足, 或者挪作他用。

(二) 未明确适当优惠的支农贷款利率

利率浮动政策出台后, 信用社考虑自身利益较多, 对运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农户贷款利率也实行了浮动, 从而使支农贷款利率相对偏高, 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贷款的积极性。

(三) 支农再贷款使用条件 (用途、对象) 范围狭窄

1. 贷款定位“三农”, 投向过窄。

支农再贷款的发放必须满足农村、农户、农业的“三农”原则。而在县域农村实际工作中, 部分农户从事个体经营、小商业活动, 由于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得不到资金支持;部分乡镇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不是农户不能申请支农再贷款。

2. 贷款用途的设定跟不上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化要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 支农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农村信用社或联社发放农户贷款, 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藏、运输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但是, 在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的农业企业法人、农业合作组织却不属于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对象。另外, 当农民生产经营发展壮大, 由自然人向法人升级后, 也不再是支农再贷款扶持对象。随着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贷款需求呈现多样化, 其中农村产业化发展、公司加农户以及乡镇企业发展等资金需求占资金总需求的比重越来越大, 而支农再贷款不能涉足这些产业, 投向范围明显过窄。

三、政策建议及对策探讨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推进和农信社资金实力及经营财务状况的明显改善, 应适时调整支农再贷款政策, 完善考核办法, 合理调剂安排支农再贷款在本地区的分布, 最大限度地发挥支农再贷款支农效果。

(一) 进一步改进对支农再贷款的考核办法

要将支农再贷款的发放与农村信用社的支农绩效、支农服务、改革进展以及信用村、信用社区创建等挂钩, 更多地注重农信社支农效果, 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强调支农再贷款对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二) 改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模式, 科学调配支农再贷款限额, 总行可考虑调整和改善支农再贷款的管理模式

探讨将根据农村信用社“三农”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发放支农再贷款, 实行区别对待, 鼓励农村信用社多放多用, 不搞总量控制。同时督促各分支行根据农业县市地区差异与不同县市区域农民信贷需求差异的特点, 科学分配支农再贷款限额, 适当向欠发达农业地区倾斜, 向支农再贷款需求旺盛的地区倾斜, 发挥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作用。

(三) 完善支农再贷款的退出机制, 因地制宜地发挥作用

人民银行总行要建立完善的支农再贷款退出机制,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 对地方经济相对发达、当地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的地区, 有计划地减少支农再贷款的投放数量, 实现支农再贷款从这些地区平稳退出, 将支农再贷款重点投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作用, 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 调整再贷款利率政策, 切实起到惠农作用

为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的支农作用, 人民银行应考虑对支农再贷款实行优惠利率, 从源头上降低农村信用社的筹资成本。同时也避免了农村信用社利率转嫁到农民, 减少农民的利息负担, 从而使支农再贷款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支农、惠农作用。

(五)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适当调整支农再贷款投向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可适当放宽再贷款的条件, 如有针对性地向农业联合体、农村经济实体和失地农民发放再贷款, 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增收途径提供保证。一是扩大支农再贷款发放的范围, 将支农再贷款发放对象中的“农户”定义扩大为“县域乡镇居民”。二是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适当放宽支农再贷款的使用用途。在发放支农再贷款时, 可充分考虑农业企业法人、经济组织的资金要求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允许向农业企业法人、经济组织发放支农再贷款。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方案操作指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穆争社.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设计理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聂福才.支农再贷款“失宠”原因探究[J].吉林金融研究, 2009, (7) .

[4]刘喜国.改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方式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J].吉林金融研究, 2009, (5) .

上一篇:督学督导检查工作记录下一篇:新万圣节是几月几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