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

2024-05-13

浅谈初中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共11篇)

篇1:浅谈初中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

浅谈初中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

大岭中学

李晓云

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为使教育多方位渗透到教学中,除了欣赏课,绘画技法课外,手工课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新世纪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手工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尤其当下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我们从小就忽略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只看中其答卷子的能力。我们的手工常被许多家长认为是“副科”,自然学生也不重视。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手工制作艺术是一种充分调动人的手、眼、大脑协调合作。在三维空间进行的物质创造活动,通过对人的生理刺激,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叉活动。发掘创造潜力是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手段。

艺术教育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者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美术教师教育责任重大,理应是艺术教改的急先锋。我们应当积极调整教育方向,摈弃陈腐观念和以“纯美术”基础教学为主导的陈旧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学生,配合教育部艺术教育改革。

那么,如何利用手工课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手工制作课内容多种多样。首先老师要重视 手工课的教学,并从以下几点着手提高初中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收集废品,充实手工材料

手工课教学对材料准备的依赖性很强。即手工课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如果没有制作材料,手工课的教学便成无米之“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收集各类材料,如塑料瓶、化妆品盒、糖纸、旧笔杆、鹅卵石等等,也可以使自己喜欢的小材料,如彩色瓶、各类珠子、扣子等,这些就是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的源泉。

二、运用范作,实施手工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示范的应用。手工示范制作更是如比。手工制作范品是有别于绘画作品的,它是具有立体造型的美术作品。

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自己动手指做范品。这是现在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手工课教学方式。制作范品的过程,也是教师理解教材内容,体会到难点的过程。教师的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精彩的范品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感。

2、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方便以后上课做学习参照的范品。学生的手工作品有部分是比较优秀的,要比课本中作为范品的学生作品好得多接受学生的感受,上课时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3、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成品。在日常生活中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比如一点民间玩具、装饰材料、娱乐用品、游戏用品等。

通过这三种收集形式,很快,美术教师手中就有一个丰富的范品资料库了。在手工教学科中教师就可用范品进行教学。

在手工教学实践中,范品利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气氛。范品利用的好,可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如制作一件作品要有一个过程,有一个步骤,现用的几个版本的美术书中有步骤图的编排很少,有步骤的也很简单,学生甚至难从中学一些细节性的操作。为解决这一难题,老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好范品。在上课时,范品 如果开始就只在课堂上做示范的话,时间会不够,学生自然就无从入手。如在《与米罗游戏》这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讲授教材中雕塑的创作,二是课前准备了部分具有抽象形式的浮雕与圆雕作品,通过播放情境音乐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如米罗的抽象作品“光辉翅膀的微笑” “人物”是通过情景剧表演引导学生从平面过渡到立体,然后在教师示范后学生动手制作,使学生领会感受抽象艺术的真正神韵。在进行泥塑创作中获得玩泥的快乐。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了解了抽象艺术的价值,掌握了浮雕与圆雕的制作方法以及多样的变化形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大部分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收到极优的效果。除了在课前准备好范品外,有许多课程还必须在课堂上直接示范出来,边讲边做,边提点学生注意的地方,让学生对手工课产生兴趣。如在蛋壳脸谱一课中除了出示蛋壳脸谱外,我还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京剧片段,让学生看,引导学生了解京剧中各种脸谱的形象特征。这要比单单画脸谱的吸引力强多 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也活跃血多,学生作业中的脸谱形态也丰富起来。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手工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学得主动,学有兴趣,乐意去做,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学的剪、拼、撕、贴、刻、捏、拆等制作方式,采用教学中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颖有趣逻辑性很强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爱好,培养了兴趣,也是将课堂知识变成独立操作能力,才能出现创美意识。如我在《面人彩塑》一课,首先让学生欣赏先制作好的作品,再让学生打分,学生一下就激动起来,纷纷举手来当小评委,老师再问:你能做一个比老师更漂亮的面像彩塑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高涨起来,也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于是我又开展了刺绣、漆画等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创美的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制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改进评价标准,注意过程评价。

好动、好奇是每个学生的天性。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但是他们在还未具有一定的制作能力的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因势利导,否则容易损伤他们对做手工的积极性,若老师长期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的作品,他们就会觉得做手工是一种负担,失去自信心,逐渐 失去对做手工的兴趣。在手工教学中,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制作兴趣是关键的。通过对学生作品做适当的评价,在评价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做不好、做不到的胆怯心理,还可以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只有在尝试中学生的情绪才得以释放,个性才得以张扬,好奇心才得以满足,从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如在《科幻手工制作》中的泥塑教学活动中,当我巡视到一位学生面前时,他抬起头来高兴地说:“老师,你看我捏的西瓜是可以像桔子那样不用水果刀就能掰开一片一片来吃的!”呀!真的呢。我上前仔细一看,他的泥塑造型确实像个大西瓜,却没体现他的想象效果,但他的想法让我欣赏,于是向全班的学生对他的作品进行点评,激励大家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做出更有特点的作品来。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总之,我认为应重视美术手工课,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机能表现力。此外,手工课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力,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并为尽快移植和推广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为素材的手工艺术课教育,亦是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应有的普及和振兴祖国传统艺术的历史使命感。

篇2:浅谈初中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

摘要:

在小学美术课中,手工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手工教学,它能效地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农村和城市的美术手工教学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学生基础、材料、设施等,作为农村美术教师,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孩子的现状,探索一条适合农村美术手工教学的路子。

关键词:

手工课;创作兴趣;材料与工具;农村的学生

正文:

艺术源于劳动、源于交流、源于娱乐活动,而兴趣的发现与培养也正是在这中劳动和活动中建立并达成的。所以只有让学生在自己高高兴兴地参与实践中,才能使得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创新的火花迸发,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知识掌握了。

1、应做好课前的材料准备

学生在上课前要准备齐全做手工的材料,如果缺手工材料,就会影响手工课的教学质量。有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假如在一堂手工课上,教师或学生没有准备好相应的美术材料与工具,那么一切设计理念、创新构思都成了空想,尤如“纸上谈兵”,无法将自己的创意变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由于课程不同所带的工具材料也不同,每次上课学生都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有的材料在商店里就能买到,而有的材料却要日常生活中积累才行,学生积累材料的过程又是一个走进自然、认识环境、认识社会的过程。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记住带齐工具材料,一方面要让学生对手工课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在美术教学上,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如今农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住校生,每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作为农村的美术教师而言,在学生离校前就要布置好下次手工课上要准备的材料、工具,农村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兴趣比较浓厚,尤其是手工课,因此在下一次课上,上次布置的材料、工具基本上都能带齐,但还有小部分同学不尽人意。就拿一年级班里的一个男孩子来说,每次美术课上的绘画工具都是向同桌借的,时间久了,同桌产生了烦感,不愿意借了。一次美术课上,两人还因此产生了争执,小男孩哭着告诉我:“我问过妈妈很多次了,她说不给我买!”由此可见,家长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虽说现在城乡差距缩小了,农民富裕了,但仍然有些家长不愿意给孩子买美术工具。

我认为第一,家庭经济问题所致,每个学期的美术材料、工具准备的比较多,买了水彩笔,油画棒,过段时间又要准备水粉颜料等,对于家长来说,不愿意花费太多;第二,农村家长的重视语文、数学,忽视副科,认为只要读好主课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无所谓。总之,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农村美术教师来说,在手工课上,通常会采取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满足了没有带材料的同学。同时,教师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教育学生们要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合作方式。

2、创作兴趣要浓厚

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如何教,让学生学会绘画的技能和技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模仿能力的培养。新美术大纲要求我们不能单纯的让学生来模仿老师的作品,因为统一的模型,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作业要求,学生很难在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创造等方面展露自己的个性,作业成果整齐统一,缺少新意,几十个作品交上来等于一个作品。新美术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要让学生从认识一些常用的手工工具材料入手,例如小剪子、双面胶、透明胶、色卡纸、海绵纸、皱纹纸、瓦楞纸,橡皮泥等等,学生认识后一定会特别兴奋,很想尝试用这些材料做出新颖的物件来。要让学生欣赏用各种材料做出的优秀作品,学生看后会感到新奇、喜欢,并从这些作品的制作中得到启发,汲取知识。课堂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明白,他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的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设计出完美的手工制作。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中提倡教师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有了多媒体,手工课教学更轻松、方便。如遇上要画、折、剪的部分,运用投影仪,就能让学生更好的看清制作步骤,理解制作方法。反之,教师就要把制作步骤多讲解几遍,有必要的话,还要在黑板上把制作过程画出来,进行耐心的讲解,然后和学生再次演示制作步骤。到最后,还会有学生高喊:“老师,我不会!”这样的教学方式让美术教师很累,效果也不是很好,在农村学校中,不可能每个教室都具备多媒体设施。但如今农村的学校里,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每节课我都坚持使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视频、图片,让学生大脑中有了一个直观的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同时,还能提高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鼓励学生求新、让他们大胆尝试

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右脑的功能。通过美术教育,在学生的艺术感受力、直觉思维能力不断得到训练的同时,其独创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农村的学生不像城里的学生,接触外面的世界少之又少,又不爱观察生活,缺乏创新意识,很多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以构图、色彩、画面的干净度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创作情感,从来不去过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对于学生只有冷冷的一句:“你画得不行!”或者“画得太脏了!”、“色彩要涂均匀!” „„这样,导致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信心,因而美术教师应鼓励和特别关注那些勇于表达艺术感受和真实情感的学生,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创作,都应以鼓励为主,要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其自由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大自然中体验、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其创作灵感;

在手工课上,还有一种教学教“放手”,让他们大胆的尝试制作,或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二年级的《小闹钟》一课中,如何制作闹钟,用图钉将时针和分针固定在钟面上,有些同学在没有图钉的情况下,还想到了在钟面上打洞,用卡纸卷起来将时针、分针固定在钟面上,这样也能转动,还有些同学说图钉容易伤到人,于是用小块的橡皮固定在钟地反面,这样就不怕伤到人了,看着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不得不感叹和佩服学生的创作力,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手工课上,教师应学会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尝试制作,同时,这样能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增进感情,相互学习,同学之间都是彼此的小老师。

5、教师评价要及时

教师往往重视教学的过程,而忽视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为了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手欲望。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从展示的作品中,挑选有特点的作品进行点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我们用挑剔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作业,那么很多学生的作业可能是不合格的。这样会打掉学生的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能对学生的作业抱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降低打分标准,尽量发现优点尽量以好的成绩对他们加以肯定,则会唤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评价作业时应该有一个适当的“双重标准”,一个班级中有优生就有差生,老师应该区别对待,尤其是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如果多次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会挫伤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所以要放宽创作的评价标准。老师应该用心地捕捉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即使很小的进步,也要放大他们的成功进行全班表扬,让他们找到自信、找到乐趣。很多倍受关注的差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守纪、乐学起来,课堂教学也能更好地顺利进行。

6、课后拓展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动手制作往往无法尽兴,我们可以利用延伸课堂的方法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去美化自己的房间,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课外制作其他作品来美化生活,这样可以天天看到,既可欣赏,又增添了手工制作的实用性,使学生有了自信,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促进。

篇3:浅谈初中美术手工课的教学

一、收集手工材料,激发创造激情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制作材料,手工课的教学便成无米之“炊”了。在手工课上课的前一周,我会提前通知学生下节课所上的内容,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材料。除了布置学生带一些双面胶、卡纸、彩笔等必备工具材料外,还让学生收集各种质地、形状、颜色不同的材料,如易拉罐、彩色糖纸、旧日历、棉花等容易收集的材料,收集材料的同时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想好了他所要创作的作品雏形了。因此材料的收集看似是客观的采集材料,其实更多的是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造情境教学,激发创造思维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的、轻松活泼的手工制作教学环境。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顺理成章,导入课题。例如,在教学《面具》一课时。课前我搜寻了一些关于脸谱面具的京剧片段,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通过欣赏,学生了解了京剧中各种脸谱的形象特征,课堂的气氛宽松愉悦,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作业中的脸谱形态也丰富了起来。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简洁的形状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里尽量用一些有特点、结构简洁的范作给学生观看,并且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你们看,这些东西是多么可爱,并且是多么容易做。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当场示范,应用剪、拼、撕、贴、刻、捏、拆等制作方式,让学生感受老师制作的方法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制作欲望。比如,我在教学《打开的喜悦》一课时,我用一张纸一把剪刀,让平面的纸能立刻变成立体的纸。学生们看了老师的制作,欢呼雀跃,立即想到了制作立体的心,立体的星星等等,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使学生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爱好,培养了兴趣,也将课堂知识变成独立的操作能力。

四、改进评价标准,注意过程评价

好动、好奇是每个学生的天性。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但是他们在还未具有一定的制作能力,因此老师需因势利导,否则容易损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通过对学生作品做适当的评价,在评价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做不好、做不到的胆怯心理。我们还可以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只有在尝试中学生的情绪才得以释放,个性才得以张扬,好奇心才得以满足,从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如我在教学《角色游戏》一课时,在作业阶段,班上大多数学生十分投入,精心创作。只有第四组最后一个“调皮鬼”在东张西望。我走到他的身边,对他说:“你想做个什么造型的面具呢?”“老师,我正在想呢?”一脸的笑容。在我的引导下,他拿出一张深蓝色的卡纸,卷成一个圆锥形。当场,我表扬了他。“不错,很有立体感!”他好像很受鼓舞,接着我说:“那其他的部位,我们还可以让它富有个性、创意吗?”随后,我去指导其他学生,转了一圈回来,发现他的面具已经有了起色。用黑色的卡纸剪了两只大大的眼睛,由于整体颜色较深,面具有了一些分量感,而人物的鼻子、嘴巴、额角的装饰用了比较艳丽的玫红和黄色进行了点缀,这样在色彩上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但是,看来看去好像还少点什么。我继续引导:“可不可以给它加两只耳环?”他一敲头,灵感来了。我又转了一圈回来,嘿,效果还真不错!细细的耳绳,用了穿插的手法,使整个面具看起来很生动!我接着鼓励学生“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戴一下?”学生好奇地争相试戴,戴上面具的学生改变了往日的模样,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惊呼。“模仿角色说两句话,好吗?”精彩的语言,入色入味,博得掌声一次次响起!让学生戴着自己做的面具进行课本剧表演,感受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尽情体验创作带来的快乐!创造力在“面具制作”这一课得到充分锻造和培养,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篇4:浅谈初中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

[关键词]手工制作初中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68

手工制作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能具象化学生既有的审美认知,使教师了解美育教学的现在,而且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灵感,有益于个体未来的发展。重视手工制作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一、提升學习兴趣、增进课堂参与

虽然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材内容的发展已经使初中美术教学较之前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其他基础知识学科相比,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专注度和参与度仍然稍显差强,原因何在?是“非升学考试学科”的地位所致,还是美术教学本身出现了缺失?我认为后者才是根本原因。

初中美术课堂的手工制作有多种形式,如立体纸模型类、泥塑类、布艺类,以及用生活物品做装饰物等。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从课本中学到的关于造型、色彩、构图、纹样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自己发挥想象,互相提出建议。这种开放式的手工课堂,使赏、鉴、学、用等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主动活泼、兴趣盎然。

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相比于书画、实物欣赏的教学方式,美术手工课更强调通过动手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手工课上的材料用具十分丰富,薄厚不一的纸板、润泽细密的羽毛、粗细不同的彩线、五光十色的贝壳、奇秀灵毓的石子……学生需要根据主观感受和理性知识,对各种各样的颜色、材料、工具进行甄选和搭配,对其他同学的手工作品进行观摩和借鉴,学生在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掌握了一定的美学规律,树立起健康、个性的审美观,不知不觉地提升了审美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今社会的竞争,从本质来说,就是创造力的竞争。创造力如同一颗种子,它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社会上一些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的幼儿园、小学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手工课,甚至要求家长也要参与其中的原因。然而,一些观念狭隘的家长和教育者将手工制作片面地理解为“玩”,他们认为当孩子成长到初中这个年龄阶段时,这种“玩”便没有了任何必要。事实上,初中生处于心智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既有运用所学知识的理性,又有少年儿童富于创造的灵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这个阶段的创造力的培养将有益于他们的一生。

美术课手工制作的意义不仅于此。手工制作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这种价值包含学生的自我价值和手工作品的有用性两个方面。首先,学生通过手工课搜集材料、设计、制作等环节,变废为宝、别出心裁,体会到动手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得到了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其次,如果教师能够将美术手工课的成果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手工作品物有所用,将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四、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同的评价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如何做到恰当、公正地评价学生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素质教育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动态化、互动化的评价方式,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及措施。美术课教学中的手工制作环节恰能为这种多元评价提供丰富的评价素材和评价手段。第一,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型、问答型课堂教学来说,手工制作课是更为立体的课堂环境,它不仅能够展示出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头脑,还能便于教师观察到学生在艺术创作、探究合作上的智与情。第二,手工制作课打破了教师评价学生的界限,可以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推优评价等评价方式融入其中,满足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需求。

美术教育要重视情境教学法,从课本走向实践,使美术贴近生活。事实上,近期国家一些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也再一次体现出了对美术教育中实践课程的重视。美术手工课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艺术的体验,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增加课堂趣味性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因此,美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美术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

篇5: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而且更能美化人的心灵,它是学生进行自身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美术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只是渗透审美教育而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如何在中学美术课上渗透审美教育?其意义在哪里?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美术是以形式感而存在的一门艺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首先需要了解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元素,例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构成了其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形式美感,尤其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感知其魅力,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结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形式美感的培养。对于色彩的感知,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能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分辨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理顺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2.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术作品常常能够感化人的情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感染了不少人,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本真美。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愧。为此,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感情元素,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途径来获得。

3.审美理想的培养。当学生看到美好的事物,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但这种情绪体验,直接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对与错的标准,他们不知道如何划分生活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更不清楚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的审美观点。同时,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快感,无形之中对于欣赏着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要多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让其进行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篇6:浅谈初中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

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普遍提高。

一、依据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对学生合理分层

学生本身的知识建构层次是有差别的。首先,条件好的家庭有电脑,这些学生接触电脑早,在使用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计算机知识,他们在学习时就能比较快地掌握新知识;而其他没怎么接触过电脑的同学,他们在起点上慢了一步,接受新知识就会相对慢些。其次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区别,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学习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基础差,对电脑没兴趣,接受和学习能力也比较差;B层:接触过电脑,有一定基础,接受能力较好,能基本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基础比较好,接受和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我把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同桌,水平有点差距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而且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既是隐性的,也是动态的。我还有意地将各个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置,这样可以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在教学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

二、把握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的原则

在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分层教学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把目光从少数人转向全体,把发展作为目的,考试只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偏爱优等生,是绝大多数甚至全体教师容易做到的,而要做到厚爱后进生,视他们为迟开的花朵,给予精心的哺育,却往往是不少教师不易做到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各种原因产生多种不同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愿望,从而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

(二)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教学中要先确定好三类目标,然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自己的要求,尽量让目标趋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法适应学生自身需要,评价因人而异,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因此,学生心里充实,学得轻松、愉快,主?有浴⒒?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组织教学活动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也不能够用统一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学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保护自尊心,通过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保证后进学生达到初中信息技术课标的基本要求,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三)重视发展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既要看到差异,也要同时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促进最优发展才是目的。因此,分层教学中层次的划分并非一劳永逸,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在教学中反映出的个体情况,以及个体情况的动态变化,掌控学生的分层标准以及教学各环节,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

(二)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例:在教学八年级《电子邮件》这一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计论、研究其他收发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时再作一些指导和点拨。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讲解其他一、二种收发电子邮件的详细步骤,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对低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方法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Web方式后,再给出几个任务,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

(三)课堂练习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可见课堂操作练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四)测验分层

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或作品制作,有时可以给出一些附加题供学生选做。

篇7:浅谈初中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

________论文

姓名:崔海霞 职务:教

师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联系电话:*** 邮编:042100 单位:临汾市乡宁县光华中学

2015/11/20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摘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普遍提高。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习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熟悉分层教学的理论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就要求熟悉学习理论,调和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的矛盾,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克服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

二、把握分层教学的原则

1、面向全体的原则

在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分层教学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把目光从少数人转向全体,把发展作为目的,考试只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偏爱优等生,是绝大多数甚至全体教师容易做到的,而要做到厚爱后进生,视他们为迟开的花朵,给予精心的哺育,却往往是不少教师不易做到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各种原因产生多种不同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愿望,从而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

2、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教学中要先确定好三类目标,然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自己的要求,尽量让目标趋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法适应学生自身需要,评价因人而异,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因此,学生心里充实,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组织教学活动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也不能够用统一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

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学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保护自尊心,通过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保证后进学生达到初中信息技术课标的基本要求,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3、重视发展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既要看到差异,也要同时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促进最优发展才是目的。因此,分层教学中层次的划分并非一劳永逸,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在教学中反映出的个体情况,以及个体情况的动态变化,掌控学生的分层标准以及教学各环节,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层次化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

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2、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

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在“文字编辑与排版”教学单元中,我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置出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3、设计分层次练习,使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分层次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对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检测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分层教学的具体体现。那么在设计练习时就要有难易程度之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考核,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小组学习,共同提高

学生操作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机房中上课,学生一不懂就立即举手提问,教师顾此失彼,但事倍功半,教师付出的努力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所以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分层辅导,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按层次分组,鼓励动手能力好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充分发挥骨干学生的带头作用,做“学生中的老师”,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8:浅谈初中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

一、强化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愿意主动练习手工制作

部分初中生在进行美术手工创作时, 不愿意发挥想象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对要塑造的事物没有足够的热爱, 当然这种说法会遭到很多学生的反对, 这些学生会说:“不会啊, 我在临摹一件美术作品的时候是全情投入创作的, 我对创作的艺术作品有很深的爱。”这些学生没有意识到, 他们是对他人已经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有很深的爱, 而不是对要创作的作品有很深的爱。美术教师如果要让学生发挥创意, 创作出富有艺术性的作品, 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区别。

例如, 在引导学生创作《西游记》中的角色孙悟空的泥塑时, 部分学生喜欢先寻找现有的卡通形象去塑造, 以致于与民间传说中的孙悟空形象几乎都是完全一致的, 甚至连神韵都相同, 这便是艺术创意不足的表现。在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撇开以往的卡通设计, 阅读西游记的文本, 说出自己对孙悟空这个角色的理解, 塑造自己心中的角色。其中有一名学生阅读了文本以后, 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系着草裙, 戴着菠萝冠, 撇开众猴的拥戴, 决定去远方求艺的孙悟空, 这是他心中最喜欢的一个孙悟空的形象。该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了孙悟空, 使他的孙悟空形象设计脱离了过去的大众形象。

初中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手工创作以前, 要调动学生的感情, 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将要创作的对象, 只有学生对将要创作的这一个对象产生兴趣时, 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个性的角度设计手工制作作品形象。

二、强化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愿意主动分析手工制作

初中学生不能够创意出一件具有特色的手工制作作品, 有时并非学生不愿意创作, 而是由于不知道该如何创作。当学生找不到创作的方法时, 有时会直接延用别人的创作成品, 导致作品模仿程度很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从具象的事物中提炼出抽象的美术要素, 融合自己的风格, 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仍然以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创作《西游记》中的角色孙悟空泥塑为例, 部分学生不了解如何设计出个性化的孙悟空, 当他们创作失败以后, 可能就会放弃创作, 改去借鉴别人的作品。这时, 美术教师可引导学生看京剧脸谱的画法。京剧脸谱有以下几种特点:高度抽象化的特点, 京剧脸谱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几种类别, 一种类别有一种勾脸方法, 每种勾脸方法都有特别的意向性, 人们一看到这种意向性的传达方法, 就能了解到这幅脸谱背后要表达的意思;京剧脸谱非常重视线条的勾勒, 如一张京剧脸谱的眼睛是圆还是长、眼角是向上挑还是向下挑都有特别的讲究, 它要求能够传达出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脸谱的色彩应用具有符号性, 如关羽的脸就是红色, 红色代表忠义, 还有白色代表奸诈、金色代表神怪形象等, 这种色彩的传达能让人明白脸谱想要传达的个性。教师可引导将自己心中想象的事物用抽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方式能够传达出创造事物的抽象特征。

初中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手工创作时, 要强化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应用最适当的表现手法创造手工艺术作品。

三、强化学生的素养, 让学生愿意主动提高手工制作水平

学生在创作手工制作艺术作品时, 如果思维狭隘, 可能制作出的作品缺乏艺术美感。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手工制作作品, 教师要在平时开展美术欣赏教学课程时, 为学生渗透美术文化, 拓展学生的创作视野。

仍然以教师引导学生创作《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泥塑为例, 教师在开展泥塑教学以前, 可先引导学生欣赏我国著名的泥塑作品, 让学生了解到我国著名的几个泥塑流派的特点:天津“泥人张”的作品依照现实的比例缩小制作, 该派的作品讲究体态生动、线条优美、结构合理、色彩调配、典雅秀丽;无锡彩塑作品的线条简练朴拙、整体丰肥、造型夸张、用笔粗放, 它要求制作出如儿童简笔画一般的效果;惠山泥人的特点为新、清、齐、爆, 它融合了民间传统的艺术美, 拥有很强的戏曲风格。其中有一名学生在经过思考以后, 结合创作的需求, 决定借鉴无锡泥塑的风格创造孙悟空, 他创作出的作品鲜明、生动、朴拙、可爱。

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手工艺术创作教学以前, 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 让学生从美术文化中吸收美术知识, 因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攻克创作难关, 也能帮助学生找到他们想要创作的风格。

篇9:浅谈初中美术手工课的教学

一、收集手工材料,激发创造激情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制作材料,手工课的教学便成无米之“炊”了。在手工课上课的前一周,我会提前通知学生下节课所上的内容,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材料。除了布置学生带一些双面胶、卡纸、彩笔等必备工具材料外,还让学生收集各种质地、形状、颜色不同的材料,如易拉罐、彩色糖纸、旧日历、棉花等容易收集的材料,收集材料的同时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想好了他所要创作的作品雏形了。因此材料的收集看似是客观的采集材料,其实更多的是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造情境教学,激发创造思维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的、轻松活泼的手工制作教学环境。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顺理成章,导入课题。例如,在教学《面具》一课时。课前我搜寻了一些关于脸谱面具的京剧片段,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通过欣赏,学生了解了京剧中各种脸谱的形象特征,课堂的气氛宽松愉悦,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作业中的脸谱形态也丰富了起来。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简洁的形状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里尽量用一些有特点、结构简洁的范作给学生观看,并且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你们看,这些东西是多么可爱,并且是多么容易做。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当场示范,应用剪、拼、撕、贴、刻、捏、拆等制作方式,让学生感受老师制作的方法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制作欲望。比如,我在教学《打开的喜悦》一课时,我用一张纸一把剪刀,让平面的纸能立刻变成立体的纸。学生们看了老师的制作,欢呼雀跃,立即想到了制作立体的心,立体的星星等等,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使学生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爱好,培养了兴趣,也将课堂知识变成独立的操作能力。

四、改进评价标准,注意过程评价

好动、好奇是每个学生的天性。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但是他们在还未具有一定的制作能力,因此老师需因势利导,否则容易损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通过对学生作品做适当的评价,在评价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做不好、做不到的胆怯心理。我们还可以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只有在尝试中学生的情绪才得以释放,个性才得以张扬,好奇心才得以满足,从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如我在教学《角色游戏》一课时,在作业阶段,班上大多数学生十分投入,精心创作。只有第四组最后一个“调皮鬼”在东张西望。我走到他的身边,对他说:“你想做个什么造型的面具呢?”“老师,我正在想呢?”一脸的笑容。在我的引导下,他拿出一张深蓝色的卡纸,卷成一个圆锥形。当场,我表扬了他。“不错,很有立体感!”他好像很受鼓舞,接着我说:“那其他的部位,我们还可以让它富有个性、创意吗?”随后,我去指导其他学生,转了一圈回来,发现他的面具已经有了起色。用黑色的卡纸剪了两只大大的眼睛,由于整体颜色较深,面具有了一些分量感,而人物的鼻子、嘴巴、额角的装饰用了比较艳丽的玫红和黄色进行了点缀,这样在色彩上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但是,看来看去好像还少点什么。我继续引导:“可不可以给它加两只耳环?”他一敲头,灵感来了。我又转了一圈回来,嘿,效果还真不错!细细的耳绳,用了穿插的手法,使整个面具看起来很生动!我接着鼓励学生“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戴一下?”学生好奇地争相试戴,戴上面具的学生改变了往日的模样,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惊呼。“模仿角色说两句话,好吗?”精彩的语言,入色入味,博得掌声一次次响起!让学生戴着自己做的面具进行课本剧表演,感受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尽情体验创作带来的快乐!创造力在“面具制作”这一课得到充分锻造和培养,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总之,我认为应重视美术手工课,多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表現力。此外,手工课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力,以及个性心理品质。

作者简介:

陈群儿(1979- ),生于江苏省如东县,2003年毕业于南通大学美术学专业,学士学位,现任教于江苏省如东县长沙中学。

(责编 闫祥)

篇10:浅谈初中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

一、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 在很多学生看来,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废旧材料都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学生也不会在手工制作上去利用这些材料。教师首先要更新学生的这种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废旧材料的利用能力,要让大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引导,可以结合具体的手工课主题来训练学生的材料利用能力。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做个示范,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废旧材料引入课堂,然后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材料的利用方式与利用价值。这将会极大的转变学生对于废旧材料的观念,并且让大家看到这些材料在手工课的作品制作中可以发挥的效用。这将会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上更积极的利用这些材料。在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大家充分利用到各种废旧材料可以发挥的效用,并且更正大家对于废旧材料的价值的认识。在不少地区,由于地域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在手工制作课程材料的挖掘中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作为替代品。例如,制作窗花的时候,由于蜡光纸,彩色卡纸的缺少,学生可以采用报纸、包装纸等价格低廉,易于收集的物品作为替代。随着人们的观念转变,对于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的不断提倡,生活中很多物品都被人们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无论是食物还是生活物品。这些都是很好的基础,也为废旧物品在手工课程的利用打下了根基。因此,教师应当多在手工课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发与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将会是很好的辅助。

二、创设“废旧材料”利用的学习任务 想要深化学生对于废旧材料的利用程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给学生设计一些利用废旧材料来完成手工制作的相关学习任务,这将会给学生的废旧材料的利用提供很好的基石。教师可以结合手工课的主题来让学生利用一些特定的材料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且引导大家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开发各种废旧材料可以有的利用方式。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会增强大家对于废旧材料的价值的理解与认识。随着这样的教学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会更好的感受到废旧材料的各种作用,对于废旧材料的利用程度也会更深,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创作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大家合理的利用废旧材料。例如,在《梦幻中的城堡》一课的教学中,在确定制作材料时,我就为学生们布置了任务,寻找一些可以组合在一起制作成城堡的盒子。寻找之前,首先就得了解城堡的基本形状组成,例如: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锥形等。然后学生会在生活中寻找与这些形状相符合的生活物品。看着自己通过双手将生活中的小物品进行改造变成了精美的小城堡,学生们倍感喜悦。加上材料本身易于收集,基本95%的学生都完成了制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11:对美术手工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儿童手工也是人类劳动的一种行为和智慧,通过手的技能并借助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和加工,反映出了儿童的智慧和创造的能力。所以手工制作课也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型之一。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都比较强,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要想提高美术手工课教学的效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我就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浅谈几点思考。【关键词】

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

“示范——模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示范——模拟”教学模式是当前小学手工制作课中常用的教学模式。通常教师先情境引入课题,例如:在刚开始教授美术手工课时,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和单一,往往就是在课前做好示范作品,然后情境导入新课,在提袋的设计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生活中的手提袋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出课题。然后向同学们展示手提袋的示范作品,学生们立刻被激发了兴趣,跃跃欲试想立刻动手制作。接着我马上提问:“怎么做的?同桌合作交流。”可学生交流了没一会儿,因怕学生独立思考会耽误时间,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怎么做”、“要留意什么”统统告诉学生,怕学生还不明白,就示范一下,要么就用课件演示一下。当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就开始了对我的示范作品的模拟制作。所以做出来的作品往往显得比较单一,不够丰富,没有发挥出学生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其实手工课中除了让学生动手掌握制作方法,关键还得让学生学会动脑,学会创新。遇到困难的技术问题,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先别忙着“解”,把学生的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寻找解决方法。

想想、做做、做错、再试,失败了没关系,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技术探索的意识。“尝试——点拨——改进”模式下的高效课堂

鉴于此,我们把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为“尝试、点拨、改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生生多项互动,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

模式概述:第一步,尝试。

在尝试制作过程中,探究制作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教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树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教师马上提出让学生尝试制作的问题,学生进行尝试制作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巡视中观察学生在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激发尝试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欣赏作品、玩一玩作品、猜一猜作品、设疑提问等,教师可视详细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其次,尝试问题要注意难易要适度,要让学生在尝试制作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例如:①在重点、难点上进行尝试。对于较复杂的作品,我们只要让学生在重点、难点上进行尝试,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可。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清重点或难点部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尝试。②在整体构思上进行尝试。有些手工制作课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只差整体的设计、构思,这时,我们可让学生进行整体构思,不用急着尝试完成整个作品,缺乏设计思考。

第二步,点拨。当学生尝试制作后,得到了一些方法,同时也遇到很多问题。教师马上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制作的方法和从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从学生的发言和尝试作品中进行引导点拨,总结制作方法,解决重难点,拓展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点拨重难点学生在尝试制作时,肯定会碰到一定的困难,这其中绝大部分会是我们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重点和难点。此时,教师如能适当点拨,不但可以使学生解决一个个困难,本课的重点难点也随之迎刃而解。其次,点拨拓展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形象的,同时又伴随一定的狭隘性。教师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能更大胆主动地放开思维,放开手脚去干,或许效果会很让人意外。

第三步,改进。

改进是一个提高、创新的关键过程,可以对制作材料、制作步骤、方法、装饰等方面进行改进。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在交流尝试体验中得到启发,学生运用点拨所得的方法尝试改进作品或重新制作,检验点拨交流所得的经验方法。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做中求异。需要注意的是:在改进中切忌人云亦云,鼓励做中求“异”,立意要新、有价值。教师要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更要提倡发散思维,鼓励创新想法。学生的创新也能激

发教师的灵感,只要给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他们的潜能与智慧才智就能迸发出来,令你大开眼界。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兴致勃勃,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学会技术”到

上一篇:《交通工具的演变教》学设计说明下一篇:初三英语阅读竞赛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