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护我成长教学反思

2024-05-21

法律护我成长教学反思(共9篇)

篇1:法律护我成长教学反思

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戴奕

一、教材解读

1、基本简介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法律护我成长》是一篇以现代公民,

特别是少年儿童所必备的法律意识为主题的课文。编者意在让学生先了解国际上以及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在思想上懂法、知法,有辨别法律、合法的意识,然后在行为上依法、用法,能够依法来保护自己,依法尽自己的义务,以保证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享受安全与快乐。

2.地位与作用

在整本教材中,“我的权利和责任”这一单元的编写是为了契合五年级学生开始从家庭、

社区、学校这类首属群体和个人性比较强的生活空间走进公共生活空间的需要。纵观整个单元内容,第五课《我来做市长》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市长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将他们逐步引领进公共生活领域,让他们关心公共事务;第六课《我是共和国的公民》从全体公民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确全体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并对保护公民的各项法律法规有所了解。第七课《法律护我成长》把针对范围缩小,单独针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展开,因为五年级的学生随着逐步参与社会事务,活动范围扩大,更需要具有保护自己的法律意识。作为一名儿童,他们受到的不仅是普通的法律保护,还有很多特殊的权利保障。本课通过法律读本的展示、侵权案例的剖析、维权方法的介绍,使孩子们知道:他们是权利的主体,无论自己多么弱小、多么幼稚,他们都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独立人格,并且还享有未成年人特有的权利。综上所述,第七课《法律护我成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内容结构

真实案例

法律保护我

儿童权利公约 了解保护少年儿童的有关法律及应有权利

点滴法律常识

法律护我成长我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 报刊文摘

阅读空间

掌握相关法律,学习依法保护自身权利

不做沉默羔羊 案例讨论

嘿!我们的权利 明晰未成年人涉及的相关法律常识及应有的权利

在执教这堂课时,我根据班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和班级学情将文本内容进行了创造性

地改变与整合。首先将课堂活动内容进行了调整,其次将二、三两板块整合在一起,因

为这两者在内容上具有融合性,这样整合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有整体建

构,做到知行统一。

真实案例

法律保护我

儿童权利公约

点滴法律常识 了解保护少年儿童的有关法律及应有权利

法律护我成长我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 图片分析 案例分析

掌握相关法律,学习依法保护自身权利

二、学生实态分析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参与公共生活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有一部分孩子具有保护自

己权利的基本意识,他们会对侵权行为发出质疑。还有一部分孩子的法律意识着实令人担心,

不做沉默羔羊 案例赏析 出谋划策 明晰未成年人涉及的相关法律常识及应有的权利

造成这一部分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年龄小,阅历浅。其次,家庭所创设的学习环境无法提供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班级中共有22名学生家中没有电脑或法律方面的读本,导致了孩子们摄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太少;还有部分家长的有些行为本身对孩子就是错误的引导。最后,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意识和行为上的锻炼,学校与家长的善意 “保护”使儿童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人们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等同于对儿童身体健康的保护,认为只要给儿童吃饱穿暖就可以,忽视了对儿童人格的尊重,使得他们完全没有独立思考和应对问题的机会。

班级中存在着一群生活在心理阴影中的孩子,五(8)班共50名学生,其中离异家庭子

女有9名,这些孩子由于独特的生活阅历而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同时也具有一颗封闭的心灵,他们有时过度敏感,让大家错误地认为他们具有强烈的保护自我的能力,可是这种敏感只是一种本能,与“法律”沾不上边。他们这种封闭的性格又往往不愿意把自己的伤心事说出来,一切事情都自己承担,默默承受,这些家庭的缺憾都成为了青少年犯罪的导火索。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资源的利用和拓展:

⑴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如教材中的图例能贴合学生生活,让他们发现身边侵权的事例,

并且链接法律,所以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⑵教材中的部分图片资料针对性不强,加上地域差异,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我针对班

级离异子女多的学情,补充了一个金坛男孩石仁志遭受父亲毒打的故事,离异家庭孩子石仁

志的故事震撼了每一位同学,唤起了学生的法律意识,激发了孩子保护自我的欲望。

2.学生资源:

一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自身行为的辨析,他们有的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有

的光顾无证无照的摊贩??这些都为我的课堂提供了生动鲜活的事例。还有一部分孩子初具

法律意识,我让他们在课上说说他们心目中的法律,给其他同学以启示。

3.社区资源:

学校所属的清潭三社区为这堂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二校区一墙之隔的是吸引孩子的

中福娱乐城;三校区门口总有炸鸡柳的小摊??这些资源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了侵权行为

的严重性。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上以及我国为了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触犯这类法律法规所相应要承受的惩罚措施和社会上能够保护、帮助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机构、部门。

2、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及辨别合法与非法的意识和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五、实施过程

1、教学结构:

法律常识,回忆认知 知识竞赛,温故知新

图片展示,链接法律

图例分析,链接法律

收集实例,链接法律 法律保护,我知多少 法律护我成长

运用法律,保护权利

2、具体流程:

⑴法律保护,我知多少:思品学科由于本身的政治性而缺乏趣味性,而“法律”问题带有严肃性,似乎这节课和趣味性学习无缘,所以在第一个环节中采取开心问答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号码牌,课堂上采用电脑抽签的方式选择4名幸运者上台答题,所答题目为法律常识题。这样设计,使得课堂更活跃,学生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重温了法律知识,也顺利地导入了课堂。

⑵图片分析,链接法律:通过观察图片,形成意识,进行判断,同桌交流讨论,先说说这是什么现象,再指出此行为违反了哪项法律。课堂中让学生观察了三幅图片,分别是家长未经孩子同意看其信件,成年人在学生出入场所吸烟,出版社录用学生稿件却不付稿费,学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这些侵权行为联系起来,增强了保护自己的法律意识。

播放录像,感受维权 群策群力,保护权利

⑶事例分析,链接法律:在社会上,在家庭中,侵犯儿童权利的例子很多,学生在课前收集了许多案例,分小组合作学习,将收集到的事例集中起来,完成表格,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上台和大家交流。

鉴于学生资料搜集有差异、法律意识薄弱等实际情况,我将这一板块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方面,直面部分学生没有资料来源的现实,把课前收集资料的空间转移到课堂中来,通过伙伴之间的互助达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学生收集来的案例,大多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案例,通过交流、判断、分析这一系列的合作活动,使学生能在生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在这一板块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也最为丰富,具有典型意义。

特写1:

生1:第二条同样也是在清潭实验小学的三校区后面,有一个卖炸鸡柳的小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有害未成年人安全与健康的食品。我们认为这样的小摊向我们出售这些食品是侵犯了我们的权利。我们也拍了一张照片。(学生出示照片)

生6:我阿姨也在花园中学旁边开了一个小吃店,证照很齐全,每天放学后有很多小孩去她店里吃点心,生意很好,难道她也侵犯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吗?

师:同学们,法律是很严谨的`,你们认为怎样的食品是不健康的食品呢?

生7:三无食品。

生8:没有卫生证明的食物。

师:对啊,所以如果这个摊位的老板拥有卫生许可证、经营证等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证明,那他的摊位是可以摆设的;反之,如果不具备任何证明,这个摊位当然就侵犯了我们的权利。

生9:我认为,可以把这个事例改成:在清潭实验小学三校区旁有无证摊贩向我们卖鸡柳。这样就侵犯了我们的权利。

师:同学们真出色,你们不仅能够靠集体的力量收集整理资料,还能从资料中找出破绽,进行完善和补充,你们之间的合作真是亲密无间啊!

问题分析:学生6的疑问出乎了我的预设,当其他学生提到小摊小贩的侵权行为时,他很大胆地为他的阿姨打起了抱不平。这个激起水花的问题抛砖引玉地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行为,他们对现有资料不是一味地顺应,而是靠自己的头脑进行分析、判断,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地进行补充与完善。我在这个环节中仅仅扮演了一名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学生们出色的判断成了这个生成性问题最大的亮点!

特写2:

生10:我们小组要说一条发生在徐小斐身上的事情。请徐小斐自己来说。

徐小斐:我和爸爸一起去南通旅游,参观了南通市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纪念馆的门票是20元,我进去参观也要付门票的钱,门票我也带来了。(学生出示面值20元的门票两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这个门票上写明了这个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我们小组认为纪念馆要我买门票侵犯了我的权利。

师:同学们,小斐为了进入纪念馆花了20块钱,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仍然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是你遇上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呢?

生11:我以前不认为纪念馆这样做是侵犯权利,但是我现在知道了,如果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和那里的工作人员讲道理,告诉他们,他们这样做是犯法的。

生12:我有意见,如果门卫不懂法,不讲理那有什么办法呢?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会

先把门票买了,因为去都去了,不进去参观很可惜,但是参观完后,我不会善罢甘休的,我的门票就是证据,我会到有关部门去举报。

师:老师相信,社会上真正刻意去触犯法律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无意识地侵犯了他人的权利,老师建议大家如果遇上侵权行为可以先晓之以理,但如果他明知故犯,我们就要拿起法律武器,不做沉默的羔羊!

问题分析:徐小斐同学的门票案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故事,在课堂上最有代表性。她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而且受害之后并没有为自己讨回说法。于是我顺势提出“被人侵权之后怎么办?”这个问题。学生现在已经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他们会从维护自己的权利出发,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精彩的发言正标志着学生从不会到会,甚至向其他人宣传法律法规;从不敢到敢,甚至想到申请法律援助。这些明显的进步让我十分喜悦,也证明了把握住课堂生成性资源的重要性。

综合分析:所选取的两个特写镜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第一特写展示了学生通过与法律的接触逐步具有判断的能力,他们自己已经能够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采用自己独特的矫正策略了;第二特写的问题虽然是由教师提出,但学生由法律意识外化为法律行为的过程已经在他们的回答中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了。

⑷运用法律,保护权利:播放《亲父虐子》录像,学生观看同龄人石仁志被父亲虐打并遗弃在医院的故事,感受离异家庭孩子的生活经历。共同出谋划策帮助石仁志走出阴影,快乐地成长。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把法律意识外化为法律行为,真正做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想到了居委会大妈,有的想到了石仁志父亲的单位领导,还有的想到了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

⑸实践作业,课外延伸:任意选取课堂中提及的侵权案例,想想对策。思品教学的效果不是一节课就能到位的,布置这个实践小作业,就是希望学生能在课后仍然关注保护自己的法律法规,使教学效果得到延伸。

六、教学感悟

1、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重组和拓展教材资源。

教材本身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教材不能满足课堂的需要,教师就必须对教材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改动。针对本课教材,我首先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变,将教材本身的结构进行

了改动与整合,一方面体现在课时安排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文本结构上。这些安排使课堂的衔接更自然紧密,课堂内容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其次我充分利用和拓展了教材资源,比如补充石仁志的故事、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尽量做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让他们说说身边事,反思自己的生活。所以我认为在课前钻研教材时的重组和拓展在品德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

2、教学进行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课堂里即时生成的资源能否成为课堂中的亮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这节课上,学生小组交流后的发言中生成了许多资源,比如摊贩问题、乞丐问题、网吧问题、门票问题??这些都是教师无法预设的。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有的我能因势利导,比如在特写1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我能有效地捕捉,澄清学生的思维。但有的我却因为教学经验的不足,错失了精彩的生成,比如当学生提到网吧问题时,我一味地强调网吧开在学校周边的危害性,却忽视了对进入网吧学生进行引导。

3、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关注学生言行的有效延续。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本堂课最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虽然学生能在课堂中提出一些保护自己权利的方法,还能慷慨激昂地为小石仁志出谋划策,运用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来保护石仁志,但我相信,真正脱离了课堂,脱离了家长和学校,他们保护自己的道路还是走得不轻松。所以我在课后布置了课外延伸的作业,目的也是为了能看到学生在日常言行中透露着这堂课留下的痕迹。这一点使我感受到有效的品德教学不是光靠一堂课就能到位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逐步渗透,浸润。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我收获了很多,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感悟了很多,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刻苦磨练,积极思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全面的品德教师。

.10

篇2:法律护我成长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初步具有辨别违法与合法的意识,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学会依法、用法,使学生能够做到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保护自己,依法尽自己的义务。

3、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知道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上能够保护、帮助未成年人的机构、部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老师发现今天咱们班同学特别精神,女同学个个健康美丽,男同学人人结实潇洒,每个人都充满着活力。老师真的很羡慕你们。你们从弱小的婴儿一天天地成长着到今天如此幸福地坐在课堂中学习,你认为离不开谁的保护呢?

思考、交流。

2.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来自父母亲人、老师的关心、疼爱和保护。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法律”(板书)的保护。

3.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个事例。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41页自己阅读案例《法律帮他找回爱》,你就一定能认同老师说的“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护”的观点了。

二、法律保护我

(一)法律能保护 1.学生自学。

下面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读后感。请大家围绕下面三个话题展开探讨:①法律是如何保护小建的?②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小建的生活将会变得怎样?③读了这个案例,你有什么想说的?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是啊,正是有了法律的保护,小健才能“享有合法权益”。

(二)法律怎么保护

1.法律不仅保护小建,它也保护着我们每一个少年儿童。为此,我们国家制定了许多的保护少年儿童的法律法规。你知道的有哪些?

让学生讲———教师补充(专门性的+其它法律法规,未成年人)。

2.下面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个《儿童权利公约》来看看,请同学们自主学习P48页的《儿童权利公约》

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读了《儿童权利公约》之后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谈谈? 4.从这四个基本的权利延伸出去,法律法规还赋予了我们什么权利?

5.除了法律法规,你还知道社会上哪些部门和机构可以对少年儿童提供保护和帮助?

6.思考:从老师展示的这些法律法规、我们的权利以及保护帮助我们的机构,这些资料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

过渡:这么多的法律法规赋予了我们如此丰富的权利,提供了这么多保护我们的机构和部门,那么,当你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你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保护自已吗?现在书本给我们提供了三组小现场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把书翻到P49页,四人小组自选一个小现场,首先看看现场中的主人公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再结合图片旁边的法律条文,讨论一下如果是你,你将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

三、学会使用法律

(一)直接侵犯

1.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2.联系实际,说说你平时有没有听到或看到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的事例?老师课前将同学们收集到的事例选了两个比较常见的,请看:

A家长偷看QQ聊天

图中孩子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你可以建议他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 B图中孩子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你可以建议他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

3、总结:同学们刚才在保护自己权利不受侵犯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法律条文,你们做得很对,我们在运用法律这个武器维权时一定要做到依法办事。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聊了“法律“这个话题。知道有了法律的保护,我们就能更加健康地成长(把课题板书完整)。所以,我们一定要懂法,更要会用法,做到依法办事,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法律是我们的武器。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学会运用法律这个武器来保护自己,做到依法办事。上节课我们讲到的案例中的侵权行为都是直接指向我们少年儿童的,那生活中有些违法行为看似与我们无关,其实也间接地侵犯了我们的权利。那么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大家阅读书中P50页的《报刊文摘》,有一个同学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二、学会使用法律

(一)《报刊文摘》

1.学生自读书中88页的文字资料。

2.思考:这是什么违法行为?侵害了谁的权利?(国家、社会)

学生是怎么做的?他的做法好吗?有哪些是值得你学习的?(安全,执法权)生活中发现涉及涉嫌侵犯国家与社会、触犯刑法、治安管理条例的违法犯罪行为等等,我们不能直接与他们正面交锋,因为我们是未成年人,而应该向有执法权的市容城管、派出所等有执法权限的部门举报。这也是运用法律武器的一个方式。

(二)下面请同学们看三段视频,里面也有违法犯罪行为,请大家边看边想:看到这些情形,你会怎么做?

1.学生看,交流。

城市牛皮癣 乱扔垃圾 虐待动物

2.师小结:老师欣喜地看到,随着学习的深入,咱们班同学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也越来越会用法律这个武器了。是的,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要挺身而出,决不做一只沉默的羔羊。

不做沉默的羔羊 指名读

王力受到父亲的什么虐待?法律上叫什么?

如果任由这种虐待现象继续下去,王力的命运将会变得怎样?(青少年犯罪原因)王力的现状必须改变,你能帮帮他吗?

老师相信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王力一定不再沉默,他会用法律来改变自己的现状,过上与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那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发生过权利受侵犯的事呢?当时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三、完善法律

1、法律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中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它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呢?请大家阅读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化悲痛为法律》,说说你的感受。

2、题目为什么叫《化悲痛为法律》?

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法律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在不断地完善,而且这种完善将伴随着人类共生共息,就如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样,任何法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时也如同我们人虽然不完美但我们追求完美的路却永不停止一样,追求法律的完善也是我们全人类永不停止的。我们国家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的法律法规出现,比如:

2009年10月1日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 2010年1月1日起施行:《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 2010年8月1日起施行:《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

在有些人眼里,法律恐怕只是一种约束,立法似乎与我们普通百姓没有什么联系。事实上,法律本身就是个人社会生活的准绳,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安全和权利。

4、同学们,你最希望自己在家里或在学校里享受到哪些合法的权益呢?把它写下来,交给你的父母或者老师。希望他们都能重视这个问题,从而使你能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五、总结寄语

篇3:法律护我成长教学反思

一、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过程, 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如果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展开讨论, 他们的内心就会因为缺乏那种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 因而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讨论, 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发言人数少, 讨论不热烈, 时常有人“开小差”。究其原因, 还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重, 让学生提问不够。没有了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怎能积极地投入精力去研究呢?我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 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 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 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在课堂上, 应该尽量将时间让给学生探究问题, 而我现在还让得不够, 原因在于自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思想中还有传统观念在支配着自己。其实教师要勇做先行者, 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而不应该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

二、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

感悟、去创造。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 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 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每章的教学内容都十分丰富, 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能够做到既完成教学任务, 又达到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的确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时, 我引导大家合作、探究, 展开想象后交流:“什么样的人生观是有意义的”, 学生各抒己见, 让学生尽情发挥, 有时教学内容没完成, 留下了遗憾。可见, 在这里老师要把握一个度,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 有责任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 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 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 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 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 就要及时收, 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 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三、要反思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和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者, 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专业特点,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因类施教。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 无论是问题的设置, 还是释疑解惑, 均应“为了一切学生”, 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篇4:法律护我成长教案

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保护我们的人,在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学校里有老师、同学,社会上有医生、护士、警察。板书(护我成长)那么除了他们,还有什么也保护着我们呢? 还有法律,法律也保护着我们。板书法律 你觉得法律是什么?

那你知道哪些法律与我们少年儿童有关呢?

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还有国际上的儿童权利公约啊!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啊!

那你知道这些法律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呢?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资料包,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资料包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我们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看有这么多的法律在保护着我们,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就在不久前,我们江苏南京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起来看视频。多么让人痛心的结局,看完视频,你想对小宝的妈妈说些什么?

是啊!如果小宝的妈妈,懂法律,也许就可以避免这样的结局。

像小宝的妈妈一样法律意识淡薄的人很多,我们来看一组图,每个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幅图。你们先说,刚才他们已经选了我们再重新选一个好吗? 能不能加一个转盘选择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刚才这些图中为什么不对?他违反了什么法律? 你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其实很多人在公众场合有人吸烟,你那你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说呢?有理不在声高,我想你的语气更温和一点,也许对方可能接受是吗?

我们少年儿童也有隐私权,那么你平时又是怎样管理自己的日记的?有没有自己的私人日记?有甚至还加锁加了密码是吧?那老师问你们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里边写日记,老师可不可以看? 除了刚才图中的同学们遇到的一些事情,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侵犯我们儿童权利的事情,谁来说一说,你经历过或者看到过哪些这样的事。

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不但知法,懂法,还学会了用法。接下来我们进入法律知识竞赛环节,总共十题,答对一题得十分,一百分的,我们送他法律小博士的称号。准备好了吗?

看来咱们班法律小博士还不少呢,老师送你们一个大拇指。

小博士们,我们不仅要自己懂法,还要让我们身边更多的人都知法守法,守法,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的安全接下来让我们来做做小小法律宣传员,设计法律宣传标语或者标志。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篇5:法律护我成长作文800字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工作,包括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又包括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学校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基地,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未成年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因此,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保护是指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学生和幼儿园儿童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的保护。长期以来,许多学生都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方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工作,关心爱护学生,为位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做出重要贡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保护是指父母和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位成年人的抚养监护和教育的义务及职责。家庭保护对位成年人的健康心理、良好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正确理解家长的教育和监护,

未成年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社会保护,是指社会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维护未成年人的正当权益。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和未成年人的实施需要,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主要包括保护未成年人在心理上、思想上健康成长,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与健康,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等权利,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社会有义务为未成年学生提供好的条件,禁止他们参加一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活动。

司法保护,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所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

司法保护在整个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定条件下,它是维护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其早日改过自新的保护措施,是教育、感化、挽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一个重要举措。

篇6: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

1、青少年为什么受法律特保护? ①未成年人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②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未成年人自身违法犯罪问题也比较突出,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③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保护。

2、我国专门制定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

4、青少年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当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民事侵害,侵害程度较轻时,可以通过宣传法律知识、协商和调解等方法来解决。②当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要采取机制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有能力将其制服时,要勇敢的同其搏斗。没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拨打110报警等方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保全自己。必要时,还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5、青少年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要学会求得法律帮助。如: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等。②可以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这是维护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反映问题,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③通过诉讼途径即打官司讨回公道,这是维护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途径。有经济困难,还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6、诉讼的种类: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7、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方法: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8、青少年与违法犯罪做斗争为什么要智取?

篇7:利用教学反思, 促进教学成长

教后反思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促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综合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学科。 一堂课中, 教师不可能把教材中所列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学设计, 在授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也难免有不足和失误, 为了促进教学相长, 课后的反思尤为重要。 对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教后反思,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教材中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进行了优化整合, 能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后的反馈, 学生的学习效果,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 课后反思要重视对整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应该对比自己的教学或者听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 认真对比分析, 自己的教学是否从总体上把握了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以有机地生成, 以便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规定, 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教学。

(3) 在传授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的同时, 是否更加注重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初中历史教师教授多个班级的历史课, 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差异, 班级内部学生更有差异, 一堂课后, 教师应该及时深入学生中间, 听取学生的诉求, 反思课堂, 优化教学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思维, 激发他们的课题参与意识, 提升课堂合作探究质疑的气氛, 注重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决心。

二、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反思, 指导学生学会确定重点, 突破难点

在教学常规活动中, 教研组针对一节公开课, 教师交流研讨, 往往指出:本节课教者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言下之意, 把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归结为教师的基本教学功能, 但忽略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确定重点, 突破难点。 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上不能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谈何能力的发展?

一节历史教材涉及诸多内容, 如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 而初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接受水平有限, 诸多内容很不容易掌握。 在优化教材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教学, 我们更应该反思, 制定新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知晓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所以, 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 如授课语言的轻重, 板书的强调, 多媒体的显示, 作业的布置等等。 学生掌握了这些老师有意识的暗示和强调, 也就学会了如何确定学习重点, 从而提高了学习历史等能力。

例如, 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时, 我把中国近代史的线索确定了四个关键词:侵略、抗争、探索、奋斗,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每个单元的提示,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总结出了关键词涉及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抗日战争) ;抗争——林则徐虎门硝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等;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28 年的奋斗历程。 通过这样的指导, 学生明确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主题和学习的重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

三、针对课堂情境的设置进行反思,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互动,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后反思应重视课堂环节中, 哪些历史情境设置合理, 哪些不适于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教学实际, 要有取舍, 设计更适合学生接受的历史情境。 例如, 在教授“重庆谈判”时, 第一次在八年级 (7) 班上课, 我按照教学参考的示例引导学生阅读, 总结出了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目的: (1) 争取实现国内和平; (2) 戳穿蒋介石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 由于没有设计具体的历史情境, 学生感悟一般, 课堂叙述程式化。 课后, 我进行了反思, 设置了如下历史情境———课堂辩论: 延安军民为毛主席是否到重庆建言献策, 之后我又引入了《沁园春·雪》的典故, 通过我的讲解和师生朗诵, 在八年级 (9) 班上课, 学生无不积极投入, 课堂气氛活跃, 他们都被毛泽东的宽阔胸怀、人格魅力吸引, 深深体会到了共产党人赴重庆谈判的历史深远意义。 所以, 合理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教就是为了不教”。 适时的课堂反思, 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 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 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摘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修改教案的构思和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依然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经过认真思考、仔细分析, 精细化教案, 采取有效的措施, 有针对性地补救, 采取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法,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促进教学成长。这就是有效反思。

篇8:法律护我成长教学反思

7.2 法律护我处处保护

课型:新授课时: 两课时总第课时

执笔人:第一审核人:刘静第二审核人:朱水英

教学目标:知道未成年人处处受法律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不好、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正确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和行为的能力。

学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

2、家庭保护的作用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3、社会保护是指

二、课中研讨:

(一)重点研讨:

1、法律对家长在家庭保护中提出了那些禁止性的要求?

2、学校保护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法律规定的社会保护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什么是司法保护?

5、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二)深化提高:

某校七年级学生小王的父母常在家赌博,使小王无法安心做作业和休息,导致小王经常缺交作业和在课堂上睡觉。老师发现以后,采取罚抄、罚站、赶出课堂等方法简单处理,使小王厌学的情绪越来越严重,经常旷课逃学。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造成小王经常旷课的主要原因 有哪些?

(2)假如你是小王的好朋友,你如何帮助小王运用所学法律知识与父母和老师交流?

(3)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不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对象。

七年级思想品德

(三)达标检测:

1、王涛逃课到网吧玩游戏,其爸爸对他进行了耐心的劝导。王涛的爸爸()

A履行了对未成年子女抚养的义务B干涉了未成年子女的课外生活

C履行了对未成年子女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D干涉了未成年子女的人身自由

2、下列事例属于对未成年人进行学校保护的是()

A下岗工人王某虽然生活有困难,但仍支持他的儿女完成初中学业

B某小学举办安全教育知识讲座,指导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

C某制衣厂拒收未成年人进厂打工

D汕头市司法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3、广州市建立了少年法院,对全市未成年人案件进行集中审理,统一执法标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

A家庭保护的要求B学校保护的要求

C社会保护的要求D司法保护的要求

4、《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

成年人进人,中小学校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楼下不得设立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此规定()①表明青少年不能上网②说明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给予特俗关注③有利于营造良好文化环境④体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社会保护

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小丽读七年级时父母离婚,人民法院在审理这一案件中,依法保护小丽的受抚养权。这属于对未成年人实施的()

A 社会保护B家庭保护C司法保护D自我保护

三、课后巩固:

针对青少年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其严重危害,某中学开展了以“健康成长,告别不良行为”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四位同学在学校“中学生论坛”上提出了一下观点: 甲同学:法律是未成年人最好的保护伞,国家立法是最重要的。

乙同学:“没有天上不良的少年”,不良行为的根源来自于家庭和学校。

丙同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的不良诱惑和消极因素对未成年人危害极大。丁同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未成年人防微杜渐,加强自律最重要。综合以上观点,你认为应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惯开始的。请你围绕本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为“校园之声”广播站写一句宣传标语。

篇9:教师成长需要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要有哪些反思

通常来说, 反思的内容包括下述几项:第一, 教学技术层面, 也就是反思在课堂中哪些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更为有效,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合理, 某种课堂构建形式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等。第二, 教学理念层面, 也就是反思能够正常进行的各种假定, 如教学时的目标预设、人性假定、教学哲学、教育心理学等的基础。第三, 教学伦理层面, 也就是与反思有关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 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平衡等。第四, 教学背景层面, 也就是教师需要对同教学发生过程有密切关系的社会背景、组织体系、文化环境等周边内容进行反思。

二、何以产生教学反思

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反思的根源不但有教师的影响, 也有学生的参与。在周而复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能力方面养成一种被动的习惯, 一些学生可能会对课堂教学有一种熟视无睹的感受, 这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观念造就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在接受新知识与新能力方面显然无法做到主动投入, 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数时候如蜻蜓点水, 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 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偏科的问题, 偏科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不够清晰, 他们更习惯于接受理科那种直接的答案, 教师应当考虑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另一方面, 教师教学渗透浅尝辄止, 没有与学生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这又为反思提供一种急迫的必要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点与爱好点不够了解, 无法及时有效启发学生说出自身见解。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 这一点众所周知, 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做好, 有些教师可能是经验不足, 有些教师则干脆是主观上对师生交流的心理排斥。实际上, 教师基本技能方面的进步是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时才能深刻领悟到的, 这种领悟又需要教学反思的助力, 二者互为补充, 皆不可少。在教师备课、说课、讲课、听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 都要求在学生群体中反思, 以求得观念与能力上的进步。

三、教学中要怎样反思

首先, 教师需要公正客观地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观照, 针对以往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甚至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 了解所应用的教学手段是否具有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否表现到位, 以便从中发现可取之处, 也发现需要改进之处。

其次, 教师应当理清思路, 进行深刻的思想反思, 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那些浮现于行为上的显性内容应当进行反思, 而那些属于理论性的、背景性的内容更需要进行反思, 这些内容综合到一起, 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成败。正所谓高瞻方能远瞩, 教师的认识深入了, 眼光放远了, 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的感悟才能更加独到, 对于教材的把握也才能具有更加新颖的视角与切入点。所以, 从思想上进行综合化分析, 是教师教学反思极有必要的环节。

再次, 教师需要研究今后应该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反思成果要具体应用, 而不是仅将反思汲汲于既往的思索之中。教师应当全面探索自身教学方法及文本选择的不足之处, 既而辨证施治, 达到“苟日新、日日新”的效果。

最后, 对于一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而言, 还需要时常进行这样的反思:我能够给学生留下哪些可以长久记忆的东西, 我又能给自己留下哪些可以长久记忆的东西。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答案, 那么即使课堂气氛表现得一派活跃, 也仅仅会收到一个“目迷五色, 一无所获”的成果而已。

四、教学反思后的教学方案调整

在必要且有效的教学反思之后, 教师应当根据反思成果, 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 根据现行教材及教育指导方案, 反思后的教学调整应当符合下述要求。首先, 教学中应当增加“情”的分量, 心理学家的观点是:只有情才是启发认知活动、维持认知发展的动力。语文不是“无情物”, 只要教师把自身之情、文本之情与学生之情有效结合, 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状态并不是什么难事。例如, 教师在讲解到苏轼的散文名篇《赤壁赋》的时候, 可以把景物描写、苏子与客的情感描写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法展现给学生看, 让“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的清幽、“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的浩荡与学生近距离接触, 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苏子与客开怀畅饮之景、之情。而像“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等情怀, 都可以在教师恰当方法的引介之下, 与学生心灵发生共鸣, 《赤壁赋》是如此, 其他文章同样如此。至于方法如何选择, 则要靠教师不断的反思才能提供最佳方案了。

其次, 教学中应当添入“味”的元素,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 应当意识到, 语文教学不但需要有情, 还需要有味, 情味兼备, 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什么是“味”, 要而言之, 味即是生活的提炼, 教师如果可以把生活之味融入课题教学, 必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心情, 带领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潮迭起。例如, 在讲解到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时候, 教师可以事先利用网络媒体找到同文本相关的图片内容, 使学生在图片里面了解到荷塘之美在何处。这种了解可能只是轻浮于景的层面, 并未达到情的深度, 但是因为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想象力也就会因此变得丰富, 无形中增加了对文本的理解能力。除了图片的引入, 教师还可以采取指导学生进行名句摘抄、课外征文等办法, 让语文的味道变得更浓。当语文的味浓了, 不但学生会从中受益, 教师在进行反思时所站的高度也会完全不一样。

最后, 教学中应当保持“新”的活力, 我们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其实答案最终只有一个, 那就是让语文教学方案比以前更有效。所有的教与学都需要同时代相联系, 体现出时代的发展特征, 尤其是语文, 更容易也更应当关联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来讲, 因为生活环境的单纯性, 往往对新问题、新观念不够关注, 所以思路易于禁锢于特定范围之内。教师需要反思这种现象, 并努力破解这种现象, 如可以把新闻热点问题带到语文课堂中来, 还可以针对将某些新闻评论当作教材文本的延伸拓展内容进行一并教学;或者在课后安排学生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信息, 在下一次上课时集中讨论。总之, 教师的反思是为了求得教学方法的“新”, 而这种努力同样是为了学生知识与能力获取的“新”。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流程下一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