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宪法读后感

2024-05-19

小学生宪法读后感(精选8篇)

篇1:小学生宪法读后感

法律,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一个工具,是我们公民的一个保护伞,是我们的权益遭到破坏时的一个维护者,也是我们公民应该遵守的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是铁面无私的,永远不会因为某些原因而改变,也不会因为环境而变动。而遵守这个法则,就是我们每个公民在生活中应该做到的。

我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小公民,我们都应该了解法律、遵守法律,但是,现在的.社会上有很多引诱青少年违反法律的情况以及事件。

游戏、金钱、毒品、网络……这些都是可能引诱青少年犯罪的工具,比如说,网络。

小王(化名)本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几乎每年都拿三好学生,一直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好评,但是在读六年级上册的时候,小王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迷上了电脑游戏,经常逃课钻进网吧,不眠不休的玩几个通宵,家长老师都很着急,多次找小王谈话,但小王还是抗拒不了网络的“诱惑”。

因为去网吧是要钱的,小王花光了所有的零用钱,在网络的“诱惑”下,他用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谎言被拆穿后,就伸手拿父母的钱,之后慢慢演变成了入室抢劫,最后被警方逮捕。

看了这个真实事例,我陷入了沉思,使小王从一个优秀学生变成一个入室抢匪的到底是什么?是电脑游戏?社会上的不良作风?还是家长、老师的教育?仰或是他自己?

我觉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当然对小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现在的小学生这么多,喜欢电脑的也有很多,但是有些人却可以“电脑学习两不误”,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因为小王本身的意志不坚定,还是这种网络游戏对他来说特别有吸引力?

我是这么认为的:网络、游戏,这些对我们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来说有莫大的吸引力,但是只要我们对它们保持“只了解,不经历”的态度,一切就很简单了。我以前也喜欢一个网络游戏,但是后来因为学习的压力放弃了它。小王在身陷网络的时候没有及时退出,导致越陷越深,到那时,想起来也起不来了。

至于小王演变成入室抢劫犯,我只为小王惋惜。一个很优秀的学生,竟然为了网络这种不真实的东西去毁灭自己的前途,自己的生活,他在用这些不属于他的钱的时候,会不会知道,他在这个同时,把自己的人生的光明以前途都一起埋没在了网络里?他有没有想过这是犯法的?

其实,法律是一把双面刃,当你受到被人的侵犯的时候,这把刃的那一面会帮助你讨回你应该得到的,但是你一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那么这把刃的这一面会让你为你所作的一切付出你应该付出的代价!

篇2:小学生宪法读后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幼儿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

新学期一开始,为确保学校师生上放学的道路交通安全,维护校园的教学、生活秩序,与学校一道一方面加强对校园内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学校“绿色通道”的建设和学校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

据了解,每年因各种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儿童少年死于非命,而因交通意识缺乏和淡薄引

发的交通伤亡事故,在中小学生伤亡事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牵涉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需要交警、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负责,齐抓共管。

交通法规规定,做到行车安全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无牌无证的车辆不能上路,二是年满18岁并考取了相关驾照才有资格驾驶车辆。然而,交警在上路巡逻执勤时发现,有相当部分的车辆“三证”不齐,一些还不符合法定年龄的学生也骑车上街。看来,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问题任重道远,如何让中小学生平平安安上学,高高兴兴回家呢?

我建议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民警或教师劝导员在交通复杂的学校门口或路口维持上、放学高峰的交通秩序,保障“绿色通道”安全畅通。同时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内容,每所中小学平时就必须按照验收考评标准抓工作,并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内容之一。

建议小学生上放学实行“排路队”和戴“小黄帽”的方法,把同路、同方向的学生编排成队,由教师护送过马路,保证学生走路安全;在组织学生外出集体活动或组织春、秋游时,严格规范审批手续,把好审批关,坚决制止病车、超载车运送学生,保证学校师生的交通安全。

生命是我们的本钱,我们得好好的珍惜我们的本钱,不能让他有一点闪失!

篇3:浅议大学生宪法观念及其培养

一、大学生宪法观念的调查情况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了解大学生的宪法观念, 既可以观照中国宪法对大学生的影响, 也可以预测中国宪法在未来的发展。当前, 在校大学生的宪法观念如何?传统宪法学往往拘泥于规范分析, 实证研究少之又少, 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调查更是寥寥无几。 为此, 笔者在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宪法观念的调查, 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宪法观念。 课题组发放调查问卷, 设置了20 个与宪法有关的常识性问题, 并对调查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70%的大学生能够掌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时间”, 50%的大学生不知道“我国最早宪法”是哪一部。 约20%的同学能够了解宪法的“一般性规定”。 有17%的大学生理解“我国的国家机关”包括哪些, 有98%的大学生不清楚“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职权”。 对 “我国的人大代表产生方式和任期” 仅有45%的大学生了解。 对于82 宪法赋予我们的 “权利和自由”只有23%左右的大学生了解。 有15%的大学生能了解“全国人大的职权”, 而在“维权”方面, 只有15%的大学生选择正确。

整体而言, 当前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不高, 对宪法知之不多、兴趣不浓, 宪法权利意识差, 没有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

二、大学生宪法观念薄弱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 (1) 缺乏主动性。 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本专业科目的学习上。 多数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都没学习的主动性, 对学校开设的法律课程, 也只求考试过关。 (2) 缺乏实践性。在调查中, 很多大学生反映, 法学课堂上讲的大多是法学理论, 而忽略了实务, 法律知识是懂了, 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 而时间一长知识便逐渐淡忘, 特别是像宪法学、法理学等理论性强的科目更是如此。 (3) 缺乏责任感。 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 不少大学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教师和学校方面的原因。 教师是宪法知识的传播者, 学校是传授宪法知识的场所。 当前主要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 (1) 重视程度不够。 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 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 老师要求学生大多不够严格, 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书或是课外读物, 导致多数学生的法律知识大大缩水。 (2) 课堂教学单调。 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 比较枯燥, 不少老师联系相关实务少, 课堂气氛不活跃, 失去上法律课 (包括宪法知识) 的兴趣。

3.国家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法制建设, 但是法治体系尚不健全, 有些宪法制度尚未真正激活, 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不够。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人民有尊严, 宪法才有尊严”。 有些组织违反宪法不被认为是违法, 而违反刑法或者红头文件则认为违法或者犯罪。 况且, 国家一直没有将宪法知识作为任用、考核官员的硬指标, 教育部门没有将宪法作为高考政治卷中的重点。 因此, 国家和社会在这方面还没有提供很好的平台和实践, 导致大学生学习宪法知识的热情不高和动力不足。

4.宪法本身的原因。 如果宪法实施监督制度不完善, 再好的宪法也只能沦落为纸上宪法。 目前我国宪法实施、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 现实生活中公民权利受到侵犯, 在穷尽了其他手段后, 无法通过宪法诉讼得到救济, 时常发生宪法权利被侵犯而得不到有效救济的事例。 对此, 宪法高高在上, 却显得束手无策。 不少大学生甚至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也认为, 宪法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 这种状态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制度上的不完善, 社会上还未形成尊重和维护宪法的风尚, 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浓厚的宪法意识。

三、培养大学生宪法观念的重要性

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 长治久安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权威。 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宪法观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的公民。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没有人的现代化, 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 具有法治精神、宪法意识、权利观念是国家现代化和公民现代人格的基本内涵。 宪法是一个国家对人民的承诺。 宪法不仅写满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而且确立了国家的基本制度。 一个不懂得宪法的公民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一个不遵循宪法的国家就不可能跻身为现代化国家。 所以, 必须从现代化的高度看待大学生宪法观念的培育问题。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指标。 截止到2014 年底, 我国有效法律达247件, 行政法规730 部, 地方性法规就更多。 大学生不可能像法律专业人士那样通晓国家的法律法规, 但是必须熟悉仅有138 个条文的82 年 《宪法 》, 了解一些法律常识。 一个大学生如果不清楚中国宪法, 不仅缺乏起码的法律知识, 而且不配称为当代大学生。

3.有利于造就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我国每年有700 多万大学毕业生, 他 (她) 们是未来中国公务员队伍的后备力量, 是未来法治社会的建设者。 可以说, 他 (她) 们对法治的信仰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成效。 法律素养, 尤其是宪法意识, 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 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公务员不懂宪法法律, 又怎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胜任本职工作呢!

四、培育大学生宪法观念的途径

宪法意识的形成是主体、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进行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全方面的培养, 才能使大学生形成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崇尚宪法、信仰宪法的基本观念, 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

1.加强和改革学校课堂中的宪法教育。 宪法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前提。 目前, 要想提高大学生对宪法的认识水平, 需要普及宪法知识, 加大宪法知识的教育。 一是加大宪法知识的讲授和考核。 在大学法律基础课程中, 增加课时, 重点讲授宪法原理和知识, 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考核机制。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 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法”, 生动的案例不像抽象的理论那么单调、乏味, 容易引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也更有说服力,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宪法。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是讲授宪法的基本权利部分和基本制度, 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宪法权利的主体。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 除课堂教育外, 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训当中去, 开设情景教学, 学以致用, 让大学生, 尤其是非法科学生, 从思想上、行为上真正重视宪法, 切实提高他们的宪法知识。

2.切实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 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 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和积极因素对大学生都能够产生直接影响。 大学生宪法意识不强, 与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宪法权利保障机制有关。 国家如果真正建立了宪法监督保障制度, 那么大学生就不可能忽视宪法权利的存在。 社会上人们对宪法抱有积极、慎重的态度, 将自己视为宪法权利的主体, 那么宪法就会在大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 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为权利而斗争”。 因此,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宪法意识, 一是要建立宪法权利保障机制, 让宪法扎根在公民的心中, 体现在公民的实际行动中。 二是必须从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权利着手, 例如人格尊严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 通过加大保障力度来提升他们对宪法的热爱。

3.加强宪法实施监督制度的建设。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 这是宪法实施的基本经验和共识。 将宪法付诸实施的理想, 关键在于激活宪法制度, 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 并将之贯彻落实下去, 使全社会形成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违宪审查可以有效地遏制任何对宪法的冒犯、僭越的行为, 从而维护宪法的权威。 ”建立了违宪审查机制, 其他诸如人权保障机制、宪法权利保障机制等, 就会形成一个倒逼机制, 从而不断作用于宪法生活, 最终形成一种“宪法至上”的信仰。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韩大元, 王德志.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J].政法论坛, 2002, (6) .

[3]王广辉.比较宪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朱福惠.宪法至上——法治之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5]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篇4:考克斯《法院与宪法》译后感

在翻译美国著名法学家考克斯教授《法院与宪法》一书时,如何定义宪政就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在译著面市时,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从而为读者提供笔者关于这一问题的初步答案。当然,这一答案只是关于宪政的一个版本,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去取代关于宪政的其他定义。但重要的是,学者在学术讨论时必须清楚地界定自己的宪政概念,否则,你说你的宪政,我说我的宪政,学术讨论将蜕变为没有意义的文字游戏。

关于宪政的定义经常指向宪法条文所规定的政治制度及其运作。但这种理解不足以澄清宪政与民主、法治的关系。笔者所理解的宪政是指以司法方法来解决政治问题的一种机制,它通常表现宪法法院根据宪法审查民主立法机构的制定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司法审查。这种定义其实并不新鲜,青年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就曾经指出,在美国几乎没有什么政治问题最后不是通过司法手段获得解决。严格说来,托克维尔这句话更多地表现出他作为一个预言家的远见,而并非是对当时美国的现实观察。

现代宪法学关于司法审查的理论起点是反多数难题的论述。民主社会的统治正当性来自人民的同意,但司法审查却是由非民选的法官去审查民选立法者所制订的立法。以提出过程理论而名世的伊利教授认为,司法审查是假定“人民的意愿可以通过精英分子所具有的某种神秘的直觉方法来发现,而不是允许人民自由地讨论、选举和决策。”但反多数难题的指责从一开始就陷入自我设置的误区。即便民主意味着多数决策规则,但司法审查的反多数也无法推论出司法审查的反民主。宪政既不是无法与民主做出区隔的概念,也不是反民主的精英治理。宪政和民主是人类在追求良治的过程中发现的两种机制,宪政必须基于民主才能获得理解。

作为多元社会的治理模式,民主的要义在于通过社会团体之间的协调和折衷来达成利益的分配,换句话说,民主就是各种政治团体在既定规则之下进行的政治游戏。游戏能否继续下去取决于游戏者是否承认游戏规则的公正而愿意将游戏玩下去。或许我所在的政治团体在这一战役中输了一场,但我还有机会在下一次战役中把比分扳回来。民主的游戏甚至不回避“假球”:如果A议题对我而言并不重要,我可以选择在此议题上用自己的选票去支持相关团体,以求得后者在B议题上对我的支持。但民主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其必须保持游戏的完整性。假如有团体对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产生根本上的怀疑,或者认为自己的身份受到了最基本的威胁,而选择离开这场游戏时,游戏者之间产生了分裂,游戏也将因此而中断。美国宪法史上最重要的例子就是南北战争。当南方的奴隶主认为继续留在联邦之内只会导致奴隶制的消亡,他们选择了脱离:“老子不玩了”。而事件后续的发展也证明了民主自身无法解决这种“例外状态”,只有诉诸于战争才解决了这场政治危机。

但有没有可能不诉诸于这样的极端手段?要知道,南北战争给美国带来了延续至今的地区间裂痕。在笔者看来,宪政就是这样一种“防范于未然”的手段:通过“政治的司法化”来巩固我们的民主制度。这里可以用赫斯曼提出的理论模型来说明其中的制度原理。当人们在面对令自己不满的境况时具有三种选择:忠诚、抗议和退出。忠诚意味着默默承受现存的状况,抗议是指在体制内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不满以求改善现状,退出则是离开这个体制而另起炉灶。在抗议和退出之间存在着一种负向的关系:抗议越多,则退出越少。如果某个政治团体因为自身人数太少,或因为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而在民主的战场上连战连败,终于有一天决定不再连败连战下去了,这就是退出。但抗议越多,则退出越少。如果在该团体连战连败之时给他们提供另一个战场,即便这个战场无法保证他们一定可以获胜,但战场的存在本身就足以为他们提供希望。宪政就是给民主过程的失利者提供了一个司法战场,让他们可以在这里基于宪法这部高级法去挑战民主过程的立法。

美国宪政历史就有很多这类例子。二十世纪初年,当劳资力量的不平等让契约自由成为雇主剥削雇工的自由之时,劳工开始凭借自己人数上的优势向立法机构施加压力,最终导致立法机构制订出规制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立法。无论我们个人对于这些立法持何种态度,这些立法却实实在在地限制了雇主的利益。雇主阶层因为人数有限无法在民主过程中取得胜利,他们的选择就是在联邦法院主张劳工立法侵犯了宪法保障的契约自由,并且至少在1937年之前,他们都能在司法战场上扳回自己在民主战场上的失利。无独有偶,当二战后的黑人无法通过民主过程去取得他们希望的种族平等时,他们是在法院那里获得了最初的正义。联邦宪法虽然规定黑人享有选举权,但南方的白人立法者早已经通过祖父条款等手段限制或剥夺了黑人的选举权,选举权的丧失意味着黑人失去了影响民主过程中的立法者的基本筹码。既然民主过程无法取得应有的改革,立法者显然不愿意得罪他们的白人选民,黑人的选择就是在法院起诉种族隔离违反了宪法的规定。事实也证明正是联邦最高法院吹响了走向种族平等的号角。虽然历史无法去假设,但如果没有司法审查让这些民主过程的失利者甚至放逐者去表达自己的声音,或许他们的选择只能是退出。

但司法论坛并非总是会扭转民主过程的结果,这不仅因为有些挑战本来就是于法无据的,而且因为法院也无法完全独立于它存在于其中的民情与公意。一战期间,当社会党领袖德布斯因其演讲被指控违反间谍法案时,德布斯以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联邦最高法院最终维持了政府的指控。德布斯案判决所引发的问题发生深省。民主社会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但民主社会能否容忍自己的敌人?希特勒正是通过民主选举而获得了摧毁民主本身的权力。因此二战后的宪法理论认为,宪法并不是一项自杀式的契约,民主政府有权禁止那些从根本上挑战自由民主秩序的政党。这种制度被称为自卫民主,而禁止违宪政党的职能也大都交由所在国家的宪法法院,宪政在这一环节上再次起到巩固民主制度的作用。

因此,宪政的精义在于用司法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它是与民主相对应的一种政治治理机制。当民主过程的利益纷争可能带来对民主本身的威胁时,宪法政治的存在就给政治参与者提供了解决纠纷的另一个舞台,这让法院担当起民主机制救火者的角色。这样理解的话,宪政是民主过程的变压器。也正因为宪政的存在,民主过程所可能出现的“敌友之区别”获得了缓解,或许我们可以说,民主和宪政的配合让政治非但不是在“区分敌友”,反而是在“化敌为友”。耶和华见证人是阅读美国宪政史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团体。这些常人眼中的“麻烦制造

者”经常主动上门推销自己的教义;二战后的黑人也是美国宪法历史中的重要团体,他们为权利而斗争的行为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但考克斯教授却指出,正是因为耶和华见证人的诉讼扩大了言论自由的范围,黑人在半个世纪后的民权运动才享有了更为有效的诉求途径。因此,我们的宪法既是黑人民众的宪法,也是耶和华见证人的宪法。哈兰大法官曾经写下“我们的宪法无视肤色”,但本文要说的是“宪法的眼中没有敌友”。

从南欧到南美,从东亚到东欧,民主化的第三波是过去三十年问世界政治最重要的发展。在民主化的浪潮下,民主国家也出现了“政治的司法化”的趋势:许多重要的政治议题都是由法院来参与甚至是最终决定,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走向法官政府”。如果说传统的理论大都强调宪政和民主之间的张力,本文希望可以提供一个新的理解宪政的视角。

我们可以用南非的民主转型来说明民主和宪政之间的关系。困扰南非民主转型的最大问题在于黑白族群之间的冲突。转型前的南非是一个白人独占政治权力的国家,但民主化却意味着占人口近90%的黑人将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政治权力。在这一前提下,即便不考虑所谓的报复正义,民主转型所产生的威胁也会让南非白人在政治上陷入困境。为了确保民主转型的安全,南非各方政治力量决定设立宪法法院以处理转型中出现的政治问题。如果说可以预计白人将在民主转型中失去统治权力,那么宪法法院正是他们可以依赖的堡垒,而南非转型的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南非政治民主化表现为两阶段的过渡:首先在1993年制订出临时宪法,其中设立了宪法法院;然后在1996年制订出正式宪法。两阶段过渡的设计也给南非宪法法院带来一项特有的权力。作为一部转型文件,南非临时宪法规定有作为最终宪法基础的34项原则,其中包括财产免于充公的权利、国民政府权力平衡、联邦制原则、以及修宪程序的绝对多数要求等。根据临时宪法中的协议条款,最终的宪法必须忠实地执行这些原则。而宪法法院被授权审查最终的宪法是否符合这34项原则,法院也因此成为白人在民主化过程中可以依赖的政治保险。因此,南非转型的经验就在于以宪政去缓解民主化所产生的政治压力,从而给我们展现了在困境中民主过渡的成功例证。

政治是一种决定“谁得到什么”的利益分配过程,因此政治决策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而非科学。利益的分配有时确实会带来区分敌友的效果:你的利益就是我的损失,因此“我们”是人民,非我族类者即是敌人。但正如前述,我们都生活在以宪法为根本契约的共同体中,成功的政治必须具有化敌为友的效果,而不是造成共同体的分裂。如果单纯的民主政治可能会制造一种“例外状态”,但宪法政治却可以成为民主政治的变压器,它的存在非但不是民主政治的例外状态或高级阶段,反而是让民主政治维持常规状态的制度设计。至少在笔者目前看来,民主和宪政的结合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有效的治理形式。至于说到“例外状态”,朝鲜战争期间,杜鲁门总统指示商业部长占领了罢工停产的钢铁工厂。当工厂主以总统法令违宪起诉到联邦最高法院后,最高法院在此案中判定总统的行为违宪。杰克逊大法官在他的判词就告诉我们,“不是紧急状态带来紧急权力,而是紧急权力制造紧急状态”。

篇5:小学生宪法读后感

就在儒家圣贤想用仁政说服帝王的同时,一种名为法制的思想得到了春秋诸王更多的青睐。韩非子轻轻将之播撒在民众思想深处,而这就如同人类起源的火种,开始一步步成长,成长于岁月的沧桑。

古今岁月三千载,炎黄上下五千年。当初的火苗此刻早已如同阳光照亮世界,成为生活中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心人回眸历史,似乎看见岁月中的韩非微微一笑,似乎对这一切早已预料。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法制已相当建全,本应该好好守着这份老祖宗积蓄了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依旧有些人一次次用颜面乃至生命,去触碰那根名为法律的高压线,妄图飞出自己的一片蓝天。

于是,在人民走向康庄大道的同时,有贪官巨擘锒铛入狱;而暑假社会热议的柯震东吸毒事件更是再一次深刻揭露了法律与毒品的尖锐矛盾,对此,或许我们心中会生出淡淡的疑问,这群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才如此铤而走险,将大好未来葬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有人说是一时糊涂,欲望所致,而我觉得,这是他们脑子中,那根名为法制的弦没有绷紧,淡泊了法律,便淡泊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自以为可以躲在法制光辉照耀不到的阴暗处,殊不知,这世界,早在千年前就被韩非子布下了后手,万物的丑陋都在法治阳光下暴露无遗,难有遗漏。

我们是祖国的新生代,活在父辈们用血水浇筑的象牙塔中,活在祖辈们用智慧构造的精神世界里。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一切可以依仗法律,但同时,我们又是身担重任的,我们要用雏鹰的鸣叫去呐喊法律,传遍长空,用幼嫩的臂膀去巩固法律的高墙,隔绝黑暗。

法制,一轮太阳,如火照耀在我们的心上,我们无畏无惧,因为这份阳光是那个名为韩非子的圣贤穷其一生的智慧结晶,蕴含着祖辈们的期望。

篇6:学宪法讲宪法观后感

所有人从小被教育要遵守宪法,遵守法律法规,但是所有人似乎从来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所有人每天的生活中,所有人接触到的都是真真切切的人、事、物,而宪法就像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是需要像佛像般供起来的。佛像不会离开佛昙,自然,宪法也不会走下神坛踏上土地。可是,生活告诉所有人,从来没有一件东西会平白无故而生。

“国家宪法日”,是一个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篇7:宪法读后感

我所读的宪法分为两部,1787年美国宪法和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我将从时代背景,作用,主要内容,影响及地位,我的评价及认识等角度对比着来谈我的读后感。由于背景,影响及地位等部分无法从文中了解,所以查阅并借鉴了一些资料。

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了解的这两部宪法的背景

文中并没有谈到,查阅资料可以知道《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制定后多年来附有27条修正案,迄今继续生效。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来邦联制的国家,政治上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面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1786年的谢司起义,使联邦制的统治者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利,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

1777年大陆会议制定的并于1781年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国家。邦联政府的权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职权。鉴此,邦联国会于1787年2月邀请各州代表到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修改《邦联条例》。5月召开会议,出席的有12个州(罗得岛州除外)的55名代表,G.华盛顿任主席。主张废除《邦联条例》、重新制定新宪法的代表占优势,使这次会议成了全国制宪会议。出席会议的大都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的代表,由于利益不同,大州与小州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讨论,直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过新的宪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全国围绕新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广泛的激烈讨论。1789年3月4日召开的美国第1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颁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起草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经四部,均以相应的年号作为区别。一般默认的宪法为最新版本,即八二宪法的2004年修正版。

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却为宪法的订立奠定了基础。

五四宪法

是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被称为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2]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从作用上来对比两部宪法的不同之处

1787年美国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并且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核心精神在于权力平衡。其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行动、实践。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是宪政的最终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内容上来对比两部宪法的不同之处美国联邦宪法主要内容:

人民主权——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不是直接统治。比如,不能为所欲为,或创造法律。但美国公民有权选择代表去制定法律。共和制——人民主权也是共和制的一个原则。不是民主党人,只是美国是一个共和政体。美国公民通过投票来推选出政治代表,来行使他们的权利。联邦制——是一种通过在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分享权力的方式,进行国家管理的体制。联邦政府只享有宪法明确列举的授予权力,而未列举的保留权力归个州所有。这就是说,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只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力,比如:货币发行权,和对外宣战权,等等。个州所拥有的权力包括,没有未列个联邦政府的,前宪法尚未禁止的个项权力,比如:制定学校,制定新的婚姻法,等等。也有一些权力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享有的,比如:征税。这些,被称为并存权力。三权分立——宪法的一、二、三条将政府的权力分成: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确保每一届政府都不会享有过多的权力。由国会代表组成的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由总统领导的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司法部门,包括法院系统负责解释说明法律。制约与均衡——法律需要国会通过,但总统有否决权。即使总统通过了,最高法院也可以指出里面的某个法律违反了宪法的某个基本原则。所以,没有另一方的认可,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以完全做主。有限政府——制约与均衡里就有了有限政府的概念。这个确保了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协作。以及,没有一个人能浪费他们的职权。人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没有例外。个人权利——是美国宪法中的一个真正的重点。它允许我们有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等。所有的个人权利都写在权利法案中,也就是美国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你可以提出宪法的修正案,如果通过了严格的审批,这就将称为宪法中的一部分了。美国宪法是一部可以修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完善的法律文件,但它仍然始终坚持着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中国宪法的精髓在于集体政治,权利统一,控制人民思想和保障党的绝对领导。一党执

政、维护意识形态,无情专政是中国宪法的主要特色。宪法内容庞杂,不仅具体规定了国家各个机构的产生,还规定了意识形态、经济模式、领导阶级、人民权利等内容。中国宪法多达138条,一万六千余字。如中国宪法的《序言》将近1800字,描述了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提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阶级斗争、党的领导、台湾问题、民族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外交原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从影响,地位上来对比两部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不仅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当今世界其他很多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都有借鉴意义。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我的认识及评价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不仅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而且对现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的法制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原则,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是并没有脱离一些消极的资产阶级社会影响,比如承认了黑人奴隶制,保留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总的来说是世界社会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资本主义国家法制建设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做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家中国的宪法,集体政治,权利统一,控制人民思想和保障党的绝对领导。一党执政、维护意识形态,无情专政是中国宪法的主要特色。对维护世界和平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前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宪法多而不杂,对中国的平稳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8:小学生宪法读后感

然而, 现实的状况是众多的大学生特别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宪法的认识微乎其微, 他们获取宪法知识、领会宪法精神的途径主要来源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基础课作为发挥宪法教育的主阵地, 凸显了宪法知识的地位, 因此关注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成为基础课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在基础课中开展宪法教育、培养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

1. 对宪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较短, 宪法在调整力度上远不如民法、刑法直接、强劲,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常发生对宪法的僭越而免遭惩罚的事例等众多原因, 致使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种尊重宪法、真正认识宪法重要性的环境。因此, 表现在基础课的教学中, 教师也采取了一些方式方法对待宪法部分的教学, 如有的教师压缩宪法部分教学课时, 匆匆带过或安排学生自学, 有的以个人的喜好来决定是否讲授宪法知识, 有的照本宣科。教师对宪法教育的弱化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学习宪法的热情与积极性, 导致众多学生获取的宪法知识片面、权利义务意识较差、民主认识不高、宪法至上理念缺失。

2. 对宪法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妥

由于课时的有限性, 法律部分教学方法最普遍采用的是讲授法, 以介绍内容为主, 鲜有部分教师能结合鲜活事例深入浅出予以讲解, 另外, 法律教育的课外教学辅助手段历来比较简单, 使得法律教学的大部分只能从理论到理论。如此情况的教学方式在宪法教学中尤为突出, 致使绝大多数大学生感到宪法课枯燥无味, 以至于有些大学生干脆把宪法教育视为是政治课的延伸。缺少了感性实例的讲解, 学生很难实现从理论到现实的转移, 用理论知识从社会现象中辨析出宪法现象, 对宪法现象、宪法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判。

3. 对宪法内容的讲解把握不当

统编教材介绍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重点讲授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有的教师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重点, 不论把重点放在哪部分, 教师在其中基本以讲授宪法规定为主, 很少注重传承宪法精神, 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对宪法的整体认知, 很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此外, 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内容的教学时, 教师往往浓墨重彩地讲解公民权利, 对公民义务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 使得部分青年大学生在认识宪法时只看到宪法是公民权利的宣言, 而忽视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只讲个人权利而忽视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立足基础课, 促进大学生宪法教育, 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

1. 转变教育者观念, 认真对待宪法教育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宪法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维护, 社会缺少宪法至上的观念, 但社会所缺失的正是我们所倡导的, 中共中央多次下发文件强调:高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 大力加强宪法教育, 使大学生确立强烈的宪法意识。作为社会文化精英的高校教师更负有在宪法意识缺失、宪法得不到普遍尊重的环境下推进宪法教育、传承宪法精神、深化宪法意识的责任。“如果一道法令要想得到执行, 必须确保它在社会心理上的效能。”每一个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必须加强对宪法知识的学习, 逐渐深化对宪法的认识, 让宪法通过调整自我的行为逐渐地为自我心理所认同, 从而形成自觉地按照宪法的要求去从事各种行为的心理定势, 并自然地通过各种渠道把这种社会心理支持力量传递给受教育者。

2. 把握宪法内容教育, 注重传承宪法观念

宪法观念不等同于一般的法律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介绍宪法的相关规定外, 还需注重权利意识、权力制约、宪法至上等宪法观念的传输, 因为高校的宪法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思想中树立起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高于一切的权威, 而且要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植根于大学生的内心, 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增强社会参与的热情, 实践“人民主权”的宣言。当然, 在教学中也必须注意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如前所述, 在突出公民权利意识的同时还须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观念, 强调权利不是降低义务。

为了更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宪法, 笔者建议在授课中应从历史的溯源详解宪法, 探源中国宪法了解其历史发展脉络, 从历次宪法的制定、修改、废除的背景中领会宪法精神, 透析宪法理念, 深刻认同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存在的重要性。

3. 完善宪法教育方式, 开辟多种渠道培养宪法意识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宪法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教学,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规定, 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实践性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此契机, 在探索宪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中践行宪法规范, 领会宪法精神, 通过自身实践和心理认同贯彻实施宪法。鉴于目前宪法实践活动的缺失, 教师利用个人资源开创实践活动的平台比较困难, 所以需要学校甚至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制度、条件、环境保障等方式开辟与大学生实际相符合的渠道推动宪法的实践性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形式, 笔者认为可有以下几种:

第一, 考察参观, 创设条件组织学生到当地与宪法密切相关的国家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部门考察参观, 便于对宪法涉及的国家机构权力运行与权力的制约等形成感性认识。如有可能, 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有关机构的具体活动, 如在地方人代会的召开中了解人大代表所提的议案及建言献策, 体会国家民主的运行。

第二, 法律服务活动, 伴随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乎宪法的事件增多, 如社会招聘、强制拆迁、宅基地被侵犯等, 法律服务对接触宪法事例、宣传宪法知识、培养公民宪法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利用每年的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积极宣传宪法精神, 还可以安排固定的时间在学校、社区举办宪法纪念活动, 并以此形成长期稳定的固定形式。

第三, 社会调查与分析, 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可以加深其对宪法学理论的研究, 帮助其领会宪法精神, 激发学生勇于探讨社会问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社会调查的项目可以是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权的行使状况、公民权利的司法保障状况等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的问题, 也可以是现实中具体的宪法事例, 还可以由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做安排, 调查结束写出分析报告, 由此锻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法学能力, 提高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

第四, 抓住恰当的时机实践宪法活动, 如由于法律滞后性的特点, 每隔若干年国家须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改, 在修改时广泛征询民意, 我国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 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和来信等方式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和公民的建议和意见, 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就自己感兴趣的条文和话题发表意见进行探讨、参与的过程, 就是理解宪法精神的过程, 宪法知识是形成宪法意识的一个基础, 而稳定的宪法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宪法意识的培养立足于基础课主渠道而应有所改进和创新, 一方面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探索宪法育人的实践机制, 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对自己国家主人翁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 具备一个公民社会所具有的高度重视自身政治权利和自由的素质, 主动、负责地投身于社会和国家的公共事务中。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已成为对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展开宪法教育的主阵地, 但是在基础课宪法教育的教学中尚存一些不足之处。本文立足于该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以期在主渠道中发挥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宪法教育,宪法意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参考文献

[1]韩大元、王德志.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J].政法论坛, 2002 (6)

[2]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205/c1024-19793282.html

上一篇:深圳市复工申请下一篇:机关赠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