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

2024-05-08

大爱无言(通用14篇)

篇1:大爱无言

大 爱 无 言 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李英

在商河县的东北角坐落着一所环境优美、底蕴深厚、人文和谐的学校——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她经历了沧桑与坎坷,收获了幸福与荣光。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孕育着无数优秀的儿女;又如温暖的摇篮,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童年生活。今天,我要说的就是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娘子军。

张燕老师今年35岁,她既是我们学校优秀的语文教师,又是我们学校负责教学的一名校长,十几年来从当初的懵懂稚嫩到现在的山东省优秀语文教师。没人知道荣誉的背后有多少勤奋的故事。近年来,张燕老师所执教的多次公开课获省、市一等奖,为二小打造了一张熠熠闪亮的名片,在二小史册的扉页上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孙杰老师今年32岁,已经送过2届毕业生,因为她细心的关爱、耐心的呵护,让无数孩子们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张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说起当年的这个小天王,孙老师仍然记忆犹新:他是一个叛逆的小男孩——父母在外打工,无人管教喜欢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面对这样的孩子你会摇头叹息吗?当孙老师看到他时却情不自禁的把他揽到了怀里。用自己的母爱改变了他!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的妈妈从生下我就离开了我出去打工了,是爷爷和奶奶把我带大的。上学后,我又有了一位妈妈,她就是孙老师。每次犯错孙老师都会用她那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让我感到后悔和惭愧。我愿意为了孙老师改变身上的所有缺点,因为我不想让我的老师,我的妈妈失望”。这样的爱没有任何血缘的牵绊、没有丝毫名利的驱使;这样的爱在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的操场上、教室中、无处不在;这样的爱就是二小女教师书写“母爱”的真实写照!

当然,我所说的只是冰山一角。在学校这片净土上,有数不胜数的巾帼娘子军。她们无怨无悔。朴实无华的闫桂芬老师,默默耕耘的崔桂英老师、幽默诙谐的王茜老师等等。就是这样一群淳朴的女教师撑起了二小的半边天;就是这样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举起了二小“济南市重点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市级规范化学校”、“济南市教学示范学校”等一个个来之不易的荣誉称号。

梅花让人想起不惧危难的壮士,绿竹让人感叹淡泊名利的隐者,青松使人敬佩威武不屈的将军。我想找一个合适的称谓送给这群开拓进取、默默奉献的女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评价太苍凉,不是乐观向上的二小女教师!“一盏孤灯照朱笔,两袖清风到白头,”这样的写照太悲观,不是追求职业幸福的二小女教师!最后,我想到了大海:深邃宽广犹如她们的学识;浩瀚无边犹如她们的博爱。不用赞叹、无须喝彩!任海上潮起潮落,她们孜孜不倦、顽强拼搏的壮志不减;任天边云卷云舒,她们爱生如子、默默无言的大爱永存!

篇2:大爱无言

真热啊!蝉在树枝上有气无力地叫着,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似的,烤得大地直冒烟。路上很少有车辆走过,虽然戴着帽子,但热气还是不依不饶地钻进来,烙得脸上生疼生疼的。

好不容易到了奶奶家,掏出钥匙打开门,一股凉风迎面而来,原来是空调打开了,室内外真是“冰火两重天”啊。我看到桌子上有一杯绿豆汤,便一饮而尽。喝完后,我习惯性地打开冰箱拿了一个冰淇淋吃了起来。

咦,奶奶呢?这才想起一直没有看到奶奶,我左找右找,终于在阳台上才发现了她。

原来,奶奶正在看书,虽然家里开着空调,但阳台还是很热的,奶奶戴着老花镜,坐在椅上,用满是皱纹的手托着书,一边还写着什么,银丝般的头发在阳光下显得更白了。

“奶奶,你在干什么呢?”我赶紧跑到奶奶身边,只见她正皱着眉,一会儿把书举到面前,一会儿又举远一些,还不是用笔写着、画着。阳台上的温度很高,奶奶的衣服上已经印出了汗渍,但她全然不顾。

篇3:大爱无言

她是舞者, 也是一位非同寻常的母亲

在去年的CBDF中国杯郑州站上, 我有机会对杜馨悦进行了采访。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她, 瘦弱娇小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但是如果没有接下来跟她的深入交谈, 我可能永远都认为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教师, 也永远都不会知道她的肩上承担了多少爱与责任。

她是舞者, 同时也是一位非同寻常的母亲。这里的非同寻常是指单身生活年纪尚轻的她却领养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故事发生在舞蹈课堂里, 杜馨悦是培训班的老师, 琴琴 (化名) 是班里的学生。有一天, 琴琴因为交不起学费对她说:“杜老师, 我能不能向你借点钱, 我分期还你。”虽然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但是杜馨悦很爽快地就答应了。然而时间长了她才知道, 琴琴的父母出车祸身亡, 她成了一个孤儿。强烈的同情心, 使得作为老师的她义无反顾地开始全力资助琴琴的学习和生活, 两人的关系也日渐亲密, 此时年轻单身尚无子女的杜馨悦和十几岁的琴琴, 有如一对姐妹。

在她最艰难的时候, 付出了自己的爱

第一次有收养琴琴的想法是在2012年10月, 那天恰好是杜馨悦的生日, 她正式跟自己的父母提出要收养琴琴。家人看得出她对琴琴真切的关怀与爱护, 理解她这个决定是出于要给琴琴这个年幼遭受生活不幸的孤儿一个温暖的家, 帮助她更加健康的成长。但是父母也很爱她, 对于这样一个决定, 家人为她充满担忧。因为也是在那一年, 杜馨悦刚结束了维持一年的婚姻。考虑到她未来的婚姻生活, 父母希望把琴琴收养到他们的名下, 这样杜馨悦与琴琴就可以姐妹相称。但是这一建议却没有被杜馨悦采纳, 她心里很坚定:养育琴琴是她要承担的责任, 不能转给父母, 给父母增添负担。于是, 她轻松地说:“没事, 如果大家能理解我的话, 这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生日当天, 琴琴就改口叫了杜馨悦妈妈。

2011年结婚, 2012年离婚, 对于杜馨悦来说, 那个时候的她是最艰难的。但是尽管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 杜馨悦还是义无反顾地收养了这个孩子, 付出了自己的爱心。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未来, 也没有考虑到作为母亲, 自己的肩上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

她把自己能给的都给了孩子

琴琴户籍在上海, 9岁的时候过来郑州上学, 爸妈都不在身边, 只有一个保姆一直带着她。与父母异地生活使琴琴得到的母爱和关怀极少。当时还作为老师的杜馨悦也至始至终没有见过她的父母。

收养琴琴以后, 杜馨悦很自然地把琴琴当成是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 上学、生活的一切支出都由她来支付。这让收入并不丰厚的杜馨悦倍感压力, 然而, 对于琴琴她却毫不吝惜。换季的时候, 她往往给自己买的都是较为便宜和一般的衣服, 而给琴琴买的却是专卖店的品牌服装。“她说我给了她天堂般的生活。”

为了维持生活, 杜馨悦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 除了在学校里当老师外, 她还出去做兼职, 为抚养琴琴打两份工, 白天上班, 晚上教成人班, 周末教少儿班。一周7天, 杜馨悦都在上课中度过, 甚至为了节省开支, 她减少了跟朋友聚会的次数。与她一同前来的朋友也不赞同杜馨悦的做法:“她收养琴琴的时候我们都不太赞同, 而且她刚离婚, 我们会担心她走不出感情的低谷。有一次我说了一句很重的话, 人要学会量力而行, 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就不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 我自己有一个3岁的女儿都感觉负担很大, 我还有老公陪着我, 但是你只有你自己, 你这样是负担不起的, 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受不了。”采访中, 杜馨悦与朋友忍不住一同落了泪。

“我在你这里得到的远比在我爸妈那得到的多”

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 但是杜馨悦却在教育琴琴上费了很多心思,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 自己在改变。“琴琴搬到我那的时候, 我的好多坏习惯都不敢暴露出来, 很多小动作都不敢做, 觉得可能会给她带来不好的影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想让她长个, 我就喝奶, 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引导她也喝奶。吃饭的时候我也会引导她不能剩饭、不能挑食。我吃饭的时候不吃姜, 但是她在我就会告诉她吃姜好, 我还会放到嘴里吃, 当时就觉得好痛苦呀!但是只要是对她好的, 我都尽量去做, 哪怕我自己不喜欢。”

到现在, 杜馨悦已经养育了琴琴两年多,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她在照料, 她付出了太多, 甚至琴琴自己都说:“我在你这里得到的远比在我爸妈那得到的多。”

仍然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一开始谈论到她父母的时候, 琴琴几乎是回避的。但是杜馨悦却对她说:“我非常感谢他们, 是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 他们想在另一个地方细心地呵护你、照顾你, 才让我有机会养育你, 其实他们比我更伟大, 因为他们生了你。”在外人眼里, 可能大多数都觉得是杜馨悦一直在付出。而她仍然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 觉得自己也在收获。“我觉得她给我的也挺多的, 因为在我最落魄的时候她一直陪伴在我身边。”

篇4:大爱无言

法规出台迫在眉睫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据统计,吉林省现有残疾人数量占人口总数7.03%,高于全国6.34%比率,涉及全省五分之一的家庭。对此,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化辰说:“残疾人的权益能否依法得到保障,直接关系到我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遇到诸多难题,涉及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体活动、住房等,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2013年,吉林省残联收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7件,内容涉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孤独症防治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残疾人生存环境和基本权益的高度关注。目前,单单从残疾人就业难来看,在当今劳动力市场岗位“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情形下,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的缺陷,加之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缺少一技之长,因此在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如果涉及到一些技术方面的岗位要求,残疾人就业则更是难上加难。

1996年1月26日,吉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该办法的实施,对促进全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新修订的上位法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做了许多调整。吉林省原实施办法中的部分条款与上位法不一致或者相冲突的有20余条30多款,这些不一致条款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明显滞后、甚至阻碍了全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重新制定一部新的残疾人保障方面的法规已成为当务之急。

开门立法纳良策

为了使立法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有关部门决定将原《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改为条例。省人大法制委员会负责人说:“这样做可以在坚持上位法立法精神的原则下,以地方条例的立法形式把吉林在发展残疾人事业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固定下来,便于设定更多适合省情的条款内容,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

2011年4月,省残联按立法程序将条例草案报送省政府法制办审核。省政府法制办随后向9个市(州)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和省直有关部门共43个单位征求意见,并到白山、四平市进行立法调研,听取基层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意见。为保证立法质量和科学性,还邀请部分省政府立法咨询委员,对条例草案送审稿进行了论证和多次修改。2012年9月18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该条例草案报省人大常委会送审稿。

2013年3月28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对《吉林省残疾人保障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会后,省人大法制委员会通过《吉林日报》、省人大网站等新闻媒体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短短几天内,就收到反馈意见千余条。

让残疾人活得更有尊严

“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2013年5月28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围绕审议《吉林省残疾人保障条例(草案)》,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对全省残疾人事业和立法质量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条例草案逐条字斟句酌,力求法规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例如,针对条例草案第42条第2款“分配廉租住房时,对重度下肢残疾人要优先安排三层以下较低楼层”的规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云岫指出,全省有视力残疾人27.2万人,其中盲人约3.2万人。所以,该条款除了要照顾重度残疾人外,还应该包括视力残疾人;条例草案第17条关于残疾儿童早期筛查的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该条款主要侧重在预防方面,缺少残疾儿童康复的内容,为此建议增加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实施零到6周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提供包括早期筛查、康复指导、医疗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和康复训练等内容的抢救性康复服务”。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对公益性经费征收使用透明度问题提出诸多质疑。审议中,孙首峰、刘润华等委员提出,对残疾人事业经费、彩票公益金留成、就业保障金等使用情况应当加强监管,必要时向社会公示。根据这个意见,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建议在总则中增加一条:“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残疾人事业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并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备受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关注。条例草案第12条第2款关于“残疾人较多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应当有残疾人职工代表”的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表述不准确,难以操作,建议明确残疾人职工代表比例。宋利菲委员建议修改条例草案第52、53条中相关内容,在残疾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应优先处理。同时,对确实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残疾人,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残疾人的特殊照顾。”条例最终采纳了上述意见、建议。

此外,残疾人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也被委员们考虑得入细入微。连建设委员建议,条例草案第47、48条中应增加一款:“政府部门应明确规定新建公共场所应新建无障碍环境”。条例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将47条内容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无障碍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内容中”、“城镇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应当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随着家用轿车不断走入百姓家,许多残疾人也对“以车代步”的现代生活充满了渴望和期盼。条例草案对此也作了相应规定。审议中,对于条例草案中第50条第1款关于为残疾人驾驶机动车创造条件的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应当细化、明确,该意见最终被采纳,将其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残疾人考取机动车驾驶证等提供便利”。

篇5:大爱无言

“轰隆隆”,打雷了,一阵噼里啪啦,整个天空都被闪电撕碎了。

“哗啦啦”雨来了,来得十分突然,来的极其迅猛,愈下愈大,愈演愈烈,叫人没有任何准备。

窗外,灰蒙蒙的。虽然窗户是关着的,但是雨声仍然可以听见。雨撕扯着从天而降,落在地面的小水洼中,响起“嘀嗒”的清脆声,泛起层层涟漪。

“完了,完了!雨下得这么大,自己又没带伞,这可如何是好啊!”我在心里嘀咕着,焦虑地熬过了一个上午。

临近放学时,雨小了,不再那么激烈,心里总算舒坦了一些。走在操场上,仍然有几段雨丝滴落在头发,双肩上,凉风吹来,冷飕飕的。不禁抄紧衣服,缩头缩脑地朝校门口走去。

“天啊!爸爸怎么来了?”还没等我开口,爸爸便把伞给了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问。我木讷地接过伞,向前走去,爸爸跟在后面。一路沉默,回到了家。

家里,妈妈正在准备饭菜,“总算回来了,还接到你了嘛!你爸从十一点就在那儿等着,生怕一会儿没看到你,你就得淋着雨回家了。”

天啊!十一点!我没有听错吧,离放学还有一个小时,爸爸便在那儿等着。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鼻子酸酸的,眼睛里似乎有什么东西要滚落下来。不知是因为天气的缘故,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篇6:大爱无言

老师的爱,是无私的。他们如蜡烛般,光虽小,但却照亮了世界。用满腔的热情,美丽的青春,燃烧起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老师们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汗水的灌溉换来了我们的成功与收获。曾何时,想到了老师的酸辛,曾何时,想到了那盏在深夜中还未熄灭的灯,曾何时,想到了那被岁月勾勒出的皱纹,曾何时,看到了看到了那被飞扬的粉笔灰染白的发丝。

父母的爱,是深沉的。妈妈的爱体现在那无限的唠叨之中,爸爸的爱,隐藏于那不经意的眼神中。他们是人生的避风港。我们的幸福建立于他们的付出之上。如今,我们不懂得珍惜,以为这一切的一切是我们该得的,本就应该如此。可我们不曾看到父母的腰似乎驼了些,白发似乎多了些。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我们总是对父母叛逆,对长辈不敬,贪图享受。但是我们会改的,一定会!

篇7:大爱无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来自乌鲁木齐第十中学的教师周新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大爱无言》,讲述一下我们学校优秀的回族教师展长秋老师的动人故事。

三月的天山南北,微风拂面,大地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正如展长秋老师所说:小草选择了大地成就了博大,白云选择了蓝天成就了寥廓,而他选择了三尺讲台就注定一辈子无怨无悔。在我们学校一提起展长秋老师没有人不伸大拇指的,和他打过交道的各族老师、学生感触最深。他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凭着一腔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热情,把对事业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热心,全部默默溶铸于自己从事的事业中。用自身一点一滴的言行诠释着教师这一职业的内涵。

展老师自2000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来到新疆,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工作中他时刻不忘当年恩师的谆谆教诲,家乡父老的殷殷期望,时时处处事事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工作,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我们学校也是由汉、维、回、蒙、锡伯、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师生员工组成的小家庭。展老师工作中时刻不忘教师的身份,更是时刻不忘回族人的身份,与同事、家长、学生的交往中,维护双重身份的形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尊重。在与学校领导同事的交往中,展老师以任劳任怨、敢挑重担为基

本处事原则,与大家步调一致,团结协作。在与家长的交往中,对汉族家长以情、以理为原则;与其他少数民族家长、学生的交往,更是注重以穆斯林的身份处处拉近心理距离,收到很好的效果。平时对自己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不分民族,一视同仁,尤其对家庭困难和特殊的学生时刻给予关爱.在展老师2005届的学生中,有维吾尔族烈士的女儿、有汉族的打工子弟、也有家境困难的回族孩子近10人学习成绩不是太理想,于是从初三下学期的寒假,展老师在自己租的房子免费义务为他们补课,直到毕业,这些孩子现在大部分已大学毕业,有的孩子在伊犁做公安工作,有的孩子在三尺讲台与我们并肩奋斗„„这些孩子不管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是展老师的骄傲。

在2005届、2008届的学生分别有一位家境特别窘迫的孩子,在他们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展老师为其中一个孩子办了农业银行的储蓄卡,每月初打入五十元生活费;坚持为另一个孩子垫付学校的学杂费,并且把学校中秋、元旦发放的福利作为班级的节日礼物送到孩子家中,直到孩子们顺利毕业。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一切为了孩子是展老师永恒的追求。

在展老师担任班主任,大胆任用少数民族同学担任班干部,引导鼓励少数民族同学积极参加班级、年级、学校、区市的集体活动、竞赛比赛,和全班同学一起帮助、鼓励,争取次次凯旋,共计有汉、维、回、蒙等多个民族的近20人次的个人获奖,并且由此带动了班级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班风。

2011年下学期,展老师去了71中交流,与兄弟学校的领导和同事和睦相处,对该校初三两个班的孩子投入了和自己学校的孩子一样的爱和心血,其间还鼓励帮助一位回族女孩报考了内地高中班,最后八月份孩子高兴地打电话向展老师报喜——她被录取了。

2012年9月份,展老师回到单位,接任初二四班的班主任。之前假期他就对班里部分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其中一位叫苏比努尔的维吾尔族女孩子,让展老师很是担心:美瞳、耳钉、黄发,说话粗声大气,对老师同学基本无礼节可言。是一个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孩子。

开学后,展老师尽量多接触、多聊天、多引导,逐渐了解这个孩子的经历,并且决定家访。于是展老师开始了第一次家访。

孩子的家原来就在学校的对面不足500米的地方。家里奶奶60多岁,爸爸做生意经常不在家,妈妈在孩子三岁的时候离开了他们。家访中,展老师了解到,爸爸爱孩子,但是时间和距离造成教育管理的疏漏,亲情逐渐疏远,教育管理效果不明显;奶奶为人要强,对孩子既爱又严格,但是年龄和方式造成教育的低效。

针对以上情况,展老师决定从感化、软化、变化的角度逐步引导教育这个令人同情又头疼的孩子。学习上,抓住她字迹工整的优点,与其他老师“密集型”地公开表扬、鼓励,巩固对学习的积极性。生活上,展老师坚持家访,多次为她垫付书费、校服费;在家里促膝谈心,和孩子奶奶一起做她的朋友,解决思想上的结。大约一个月后,渐渐有同学和老师反馈,苏比努尔同学平日待人接物有了明显的改观,正在逐步融入班集体,尤其是对即将到来的校运会更是热心无比,积极与其他同学商量、讨论,出谋划策。此后的校运会期间,她的表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在校运会后的家访中,展老师主动向孩子的奶奶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爸爸报喜,孩子也异常兴奋,甚至有点不好意思,害羞地低下了头。随后一年半的时间里,展老师坚持一月两次左右的家访。在此期间,更加注重对学习的要求,帮助树立目标,制定计划,随时监督,及时修正。在班级,明确班干部与课代表对苏比努尔同学的不同学科的帮教,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辅导加引导,共同教育这个孩子。

一年半的时间里,苏比努尔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基本稳定,奶奶也经常在周末和展老师通电话,聊聊孩子的家庭表现,表达对所有老师和学校的感谢。是展老师一次次的家访,一次次的劝说,让苏比努尔改变了以往,看到了希望,变得越来越优秀。

篇8:大爱无言

4 月 22 日 13 时 15 分,由成都开往扬州的 K246 次列车缓缓驶入西安车站。列车上,从四川雅安平安归来的西安邮电大学89 名师生顿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

对于西安邮电大学(以下简称“西邮”)的 89 名师生来说,地震让他们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生死考验。灾难面前,学校及社会各界及时伸出援手,让西邮的 89 名师生感受到人间大爱的温暖,懂得了感恩与回报。

强震突袭,师生同在

位于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北部的上里古镇,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田园小丘,木屋为舍,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白马泉、喷珠泉,特点各异,闻名天下;文峰塔、建桥塔,历史悠久,连通古今。这里东接名山、邛崃,西连芦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上里古镇的生动写照。上里古镇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西邮的师生也被这里如诗如画的景色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他们将这里确定为每年写生的实习基地。

2013年4月15日,西邮数字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涛、副院长闫兴亚等6名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带领2012级83名大一新生来到上里古镇,进行为期2周的写生实习。面对风景如画的上里古镇,学生们喜出望外,不顾劳顿,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个个全身心投入实习,生怕错过了一处胜境,遗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可天有不测风云,灾难总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突然降临。

4 月 20 日早晨 8 时,师生们和平常一样,吃过早饭,准备出去写生。写生的队伍分为两队,一队在黄震老师和崔遥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走出驻地的院子 100 多米,另一队正要出发。突然,地动山摇,天昏地暗。一阵阵“轰隆隆”、“呜呜呜”声从大地深处传来,令人不寒而栗。整个古镇在不停地颤抖,房顶的瓦片像冰雹一样“刷刷”、“刷刷”落下……“地震!是地震!”有人喊。

强震来袭!四川雅安市发生里氏 7.0 级地震!上里古镇距震中仅 20 公里!突如其来的灾难吓懵了就要出发的学生。危急时刻,张涛书记和带队的闫兴亚副院长一道大喊:“往屋檐下躲!快!往屋檐下躲!”同学们回过神来,立刻躲到屋檐下。而此时,已经离开驻地院子的师生们正好走到楼群交汇处,房屋震颤,瓦片飞落,十分危险。情急之下,两位带队老师迅速将身边的学生们揽在怀中,用自己的臂膀将学生严实地保护起来。可怕的 30 秒钟过后,整个上里大地面目全非,原本的青山绿水已成遍地废墟。

强震过后,老师们立即召集大家互相照应着往外面的广场跑。到了广场,立刻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两名学生。此刻,余震不断,房屋已遭受强震破坏,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但老师们心里装着学生,灾难面前不想落下任何一名学生。不久前才做过心脏射频手术的张书记与闫兴亚副院长一道冒着生命危险沿着屋檐返回院子,冲进学生住的房屋,一间房子一间房子地找,直到找到落下的那两名已被吓坏了的学生,将他们快速带到安全地带。

经过检查,89 名师生安然无恙,无一人受伤。此时余震不断,有同学受到惊吓,呜咽起来。张书记组织师生围成一个圆形,就地给同学们讲解防震的知识,并安抚大家的情绪,他郑重地说,“有老师在,就有同学们在,大家放心”。学生们的情绪逐渐平定了下来。领队老师开始组织同学们给家人报平安,以免亲人担心,并再三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每隔一小时清点一次人数。

事后,张书记回忆道:“我们当时处于房屋交错的城中村地带,正常情况下,地震来了,不能跑,得及时找地方躲震。跑得越快,越易被砸到。”为了及时将损失减到最小,当天中午,张书记在亲自检查确认宿舍状况良好后,每次安排 5-6 人进屋收拾行李,转移物品。

“整个地震中,学生们很懂事,临危不惧,表现出三个出奇:出奇地团结,出奇地镇定,出奇地听指挥。”张书记自豪地说。

上里遇困,共伸援手

师生们情绪稳定后,张书记立即与学校联系,汇报实习师生被困雅安地震灾区的情况。

险情就是命令,安全高于一切,灾区实习师生的安危牵动着远在西安的校领导的心。8时30分,学校领导接到张书记的电话,立即研究安排援助接应事宜。董小龙书记、卢建军校长决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提出要“调动一切资源,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我校在灾区的实习师生安全健康”。学校决定即刻成立由张涛书记任组长的前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被困师生的安全,报告前方情况。此外,学校还成立了由校办公室、学工部、数字艺术学院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三人接应小组,即刻飞往成都,并随时和雅安上里古镇的被困师生保持联系,组织接应;特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黄小梅赴灾区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请求雅安当地政府、四川校友会、通信企业、学生家长,请他们全力支援,确保实习师生能吃上饭,喝上干净的水,不受冻,不生病。

这如同一颗“定心丸”,让身处上里古镇的带队老师顿时心里有了底。

上里恩情,久久难忘

此时,上里古镇,时间在不断和外部的联系中已到中午,同学们租住房的房东婆婆要给学生们做点吃的。那时余震不断,房屋受损,老人头部那一缕带着血的灰白的发丝,直击每个人的心底。为了老人的安危,师生们一再婉言谢绝,还有同学想用创可贴给她止血,可老人不顾师生们的劝说,笑着说:“不碍事,不碍事。”坚持给师生们烧水做饭。工夫不大,一大盆稀饭和三碗炒青菜就端上了桌。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师生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那菜虽然简单,颜色虽然单调,却是世间最难忘的美味。那是我们吃过的最香的一顿饭。”面对记者,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

与房东婆婆相处的日子虽然短暂,实习师生却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离开上里古镇时,房东婆婆为实习师生们送行,与大家相拥而泣。老人嘴里不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没能照顾好你们,真是对不起啊!”

汽车缓缓开动了,老人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一车静默不语的师生早已泪流满面。南玉同学在接受采访时哽咽着说:“那个房东婆婆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杨佳兴同学在采访中也动情地说道:“我们很多人都哭了,特别感动,真心谢谢她。”震区资源匮乏,离开古镇之前,师生们把能留下的东西全都留了下来,希望能为房东婆婆和灾区人民尽一份力。“虽然离开了,但我们心里还惦念着那位善良的老婆婆,希望老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张书记的一席话道出了89位师生的共同心声。

经过当地政府的紧急调配,西邮的89名师生于地震当天晚上20时5分,搭乘3辆大巴车离开了震区。雅安应急办的大巴一直将师生们乘坐的车辆护送到成都高速路口。23时30分,89名实习师生安全抵达成都,与学校派来的接应小组会合。西邮接应小组联合当地校友会积极安排89名师生当晚在成都的食宿,与此同时,四川校友会紧急联系返程车票,并购买当夜火车票送89名师生连夜返回西安。

列车上,经过一天紧张奔波的师生们终于放下心来。夜晚的车厢静悄悄的,只有张涛书记接听卢建军校长电话的声音:“卢校长,您放心,都已经上车了,同学们都好……”此时的张涛书记也已经20多个小时未休息了。

4 月22日下午14时30分,89名师生平安归校!

同学们回到学校之后,深有感触地说道:“经过这次生死历险后,我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感恩与责任,我们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感激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篇9:《大爱无言》片断

大木不是为自己哭,大木是为他的母亲哭。大木说,自己守寡的母亲就自己这么一个儿子,自己坐牢,母亲谁来照料呀?大木说到这,就捶胸顿足,悔不当初,一张脸哭得像泛滥的河。

大木被抓那天,母亲没有哭,只是在大木真的要被带走的时候,母亲突然扑通一下给警察们跪下,堵在了门口。

但大木还是被带走了。大木被塞进警車的一刹那。还回头哭嚷着:“妈——你没儿子了!”这喊声像鞭子一样抽着母亲的心。

大木被带走后,母亲就去看大木,可每次母亲都看不到。在看守所的大门外,母亲对看守所的警察说:“我想看看我的儿子大木。”警察说现在还不能看。母亲说:“那啥时候能看呢?”警察说再等些时候。母亲就在看守所的高墙外绕啊绕,绕啊绕,泪水在看守所的高墙外湿了一地。结果不到三天,母亲的眼就瞎了。

大木不知道。瞎了的母亲每天只能在看守所的高墙外摸索着绕啊绕,绕啊绕,天黑了都不晓得。

后来,有人对母亲说,在看守所放风的时候,爬上看守所旁边的小山坡,就可以看见大木了。母亲信以为真。

母亲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山坡。母亲刚爬上山坡,她就感觉到山坡下有很多人,她坚信儿子大木就在里面。母亲在山坡上摸索了一块平整的地方坐好,就激动地开始一边哭一边喊道:“大木——大木——你在哪儿?妈来看你了!大木——大木——你在哪儿?妈来看你了!……”也不知母亲喊了多少遍。就在母亲流不出泪喊不出声的时候,突然,从山坡下传来一阵喊声——大木跪在人群中,拼命地磕着头,并撕心裂肺地喊着,不停地喊着。

原来,在山坡下放风的大木真的发现了母亲。母亲一听到大木的声音,就颤抖着站了起来,唤得更勤,一双手摸向远方,平举得像一把飞翔的梯。

母子呼应的场面,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刻骨铭心,也让所有人的那面心灵之旗,在泣然中露出悔恨。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母亲都准时地在大木放风的时候坐在山坡上,大木也都在山坡下举着手臂对着山坡不停地挥着、喊着。大木不知道母亲根本看不见他的挥手,母亲也不知道山坡下的人,哪一个是她的儿子大木,

大木在看守所被看押了一年后,就要被执行枪决了。大木被判的是死刑,缓期一年执行。大木即将在一声枪响之后,结束他因罪恶而不能延续的生命。

大木临赴刑场那天,哭着对同监舍的人说:“你们也知道,我妈妈每天都要到对面的小山坡上呼唤我的名字,风雨无阻!她的眼睛瞎了,听不到我的声音她会哭的,所以我走了后,你们谁听到,都要替我叫一声‘妈’!”大木说完后就泪流如注了。

监友们听后,都点着头哭了。

篇10:大爱无言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学会感恩,教会了我人间真情的伟大。

我在温暖的阳光下打开了这本书,一页一页地阅读起来。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有的只是爱立可眼中的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卖炭人、小石匠、少年鼓手、铁匠的儿子……这一篇篇虽然很普通,但是那内涵深刻的故事,使我铭刻在心。

书中的每一篇都感人肺腑,都表达了不同的爱。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告别》这篇文章,它介绍了学期结束时,同学们和老师告别的情景,有的伸手去握老师的手,有的拉着老师的衣襟,有的和老师亲了吻……这可都是真情流露啊!表达了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依依不舍,真令人感动啊!

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我学会了“时刻督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以爱来感化人的心灵,以诚来浇铸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之桥,以教育来洗涤净化人的心。唤起人们的良知,使我真心相待,拾起人们的包袱,使我勇于承担。”

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命中的云朵,不再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色彩,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运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弯曲,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在我心头。我感激上帝,谢谢他将我变成人类,这样我才会有机会体验爱的生活。

爱是博大的,无穷的,永远没有限制的!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早已融入到了我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正是爱的伟力,促使我永远传承着爱的思考,爱的教育!

灌云县初级中学

篇11:大爱无言作文

读到这里,我不禁思绪万千,是啊,世界上处处都有着父爱,父爱也无处不在,也许它就在你的身边,正在等待着你用心去品味它、去感受它。爱的力量是无比大的,爱的色彩是无比美的,它能够使心中有爱的人幸福,使贡献出爱的人快乐,使得到爱的人欢笑;它能够使家庭美满,使社会安定,使世界和平。关心,宽恕和体谅都是爱,让我们一起把爱贡献出来吧,给社会,给世界,给人间,让人间处处有温暖,处处有温情,处处都有爱。但是,爱有时犹如一颗尚未发芽的小苗,要用充满爱的清泉来浇灌;爱却常常犹如缕缕阳光,只要拥有爱,阳光才会更加温暖。父爱是伟大的,无比高尚的,也许在你失落时,父亲会给你送上一份温暖,在你受到打击是,是父亲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你,鼓励着你。

父爱如一座稳固的靠山,在我们心中是永远不会倒塌的,因为这种爱会深深的固定在内心,永远不会懈怠。我们的世界处处都存在着亲情,友情,而父爱正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行的远方;父爱又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我们渴求的心房;父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大爱无言,因为它使每一个人都拥有爱;大爱无言,因为它使人们变得高尚,大爱无言,因为它使这个世界充满爱,爱无处不在!师孙宁忠)

★ 大爱,无言

★ 无言初一作文

★ 初一记叙作文

★ 师爱无言优秀作文

★ 大爱无言的优秀作文

★ 大爱无言教师演讲稿

★ 无言的爱优秀作文600字

★ 爱是无言的动作作文

★ 情无声爱无言散文

篇12:大爱无言

每次我去外婆家玩的时候,常常看见外公穿着一身老旧却很干净的中山装,依然黑亮的短发梳得整整齐齐,啤酒肚鼓鼓的,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里,闪烁着慈祥的光芒。外公经常唠叨:“老头儿,衣服都旧了,换换吧。”家人也劝外公穿穿新买的花花绿绿的衣服,而外公却一本正经地说:“我这是在追随孙中山老先生的思想。”外公这番斩钉截铁的话语,弄得外婆无言以对,气冲冲地说了句:“真是个犟脾气!”

过新年时,舅舅郑重其事地从旅行包里拿出一个木片模型,嘱咐我把它做好。我兴高采烈地收下了木片模型,连连答应了舅舅。吃过香喷喷的年夜饭,一家子人高高兴兴地坐在沙发上,收看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而我则在桌子旁爱不释手地玩弄着木片模型。

外公看见了,上去摸摸木片模型,皱了皱眉说:“我帮你磨一下。”外公说完,不容分说就从房间里,拿来砂皮帮我磨了起来。我坐在舒服的沙发上,看着外公埋头专心帮我磨着木片模型,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外公年轻时没钱上学,只好在家里帮太姥姥干活,因此手指患有关节炎。我上前去,劝说道:“外公,您老了,身体不好,还是去休息休息吧!我自己来就可以了。”可外公却充耳不闻,一边坚持磨砂皮,手一边颤颤巍巍地哆嗦个不停。

天越来越黑,我渐渐有了睡意,就倚靠在沙发上睡着了。我在睡梦中感到,有人悄悄抱起了我,把我放到软绵绵的大床上。半夜,我起来上厕所。我蹑手蹑脚地走到客厅,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微弱的灯光下,外公还在帮我把模型美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憔悴的脸,让我不禁心疼起来,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篇13:无言的亲情

妹妹十九岁, 刚走出学校门, 思想单纯, 做事马虎, 在我眼里当然不怎么成熟懂事。所以一开始我并不大相信她, 总担心她会误事。现在的工作不容易干, 迟到了不仅仅是罚钱, 说不定就会下岗。所以我都是凭感觉宁愿少睡一会儿, 自己起床, 洗刷完毕, 然后上班。我出门时, 妹妹还拿着闹钟对我说:“时间还早呢, 你再睡会儿, 我叫你!”我推说:“时间宽裕点, 可以慢慢走。”

可我有时也会睡不醒, 妹妹也能准时叫我。时间一长, 我也渐渐习惯无牵无挂地安然入睡, 因为有妹妹叫我。

有天中午, 天气炎热, 我怎么都睡不着, 就悄悄起床穿衣准备上班。等去叫妹妹时, 见到她正合衣躺在床上, 手里紧紧地抓着闹钟, 闹种的钟面和她的脸贴在一起。屋里十分寂静, 闹钟的“嘀嗒、嘀嗒”的声音和她轻微的呼吸交相呼应。妹妹每隔几分钟都要突然惊醒, 睁开眼睛看一下时间, 又闭上眼睛……我不想叫醒她, 静静地站了好久, 那钟声象敲击在我心上。

我突然想起来, 家里的闹钟已经坏了很久了, 只能走字, 没有了自动叫醒的功能。可是, 我的母亲、我的父亲、我的妹妹, 在每天的中午, 他们一定都是这样, 为了让我能睡一个安稳的午觉, 而为我守望时间的!

篇14:大爱无言公仆心

做妇女维权的“好姐妹”

“妇女儿童相对而言,属于弱者,妇联部门当仁不让,要做妇女娘家人,要当姐妹们的护花者。”张红卫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得知纱厂下岗女工石艳辉罹患白血病,房子卖掉治病依然自强不息的事情后,2006年8月,张红卫和妇联工作人员来到她家里慰问,又给她捐款2万余元,解决了她们家的燃眉之急。2009年2月10日,天下着大雪,道路湿滑,张红卫带队来到大许寨敬老院看望老人,她怕这些孤寡老人冻着,为他们带来了棉袄棉裤棉被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又为老人梳头剪指甲,问寒问暖。几位老人听说张红卫是县妇联主席,都感动地说,共产党的干部就是好。

从2002年4月来到县妇联报到,张红卫一干就是8个年头。“做女人难,做女人中的领头人更难。”她在太康县妇联主席这个岗位上坚守8年,甘愿在“难事”中寻求快乐,平凡中凸显有为,将不起眼的妇联工作做得风生水起,精彩纷呈,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太康县妇联先后荣获“十五”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三八”红旗集体 、“全省妇联系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河南省双学双比活动先进单位、周口市妇联系统先进集体、周口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张红卫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维权先进个人、全省城乡工作先进个人、周口市妇联优秀干部等称号,并当选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周口市政协委员。

做呵护儿童的“爱心妈妈”

张红卫说,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百姓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深得人心的“民心工程”,是借助社会力量办的一件好事、实事,更是一件践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义举。作为母亲,张红卫是位好妈妈。作为妇联主席,她更是把这份母爱惠及弱势儿童和困难孩子。

关注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是张红卫坚守妇联8年关注的重点,她曾做过多名农村孩子的“爱心妈妈”。她不仅自己做,还带领大家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解决社会问题。在她的倡议和影响下,上至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下至县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及广大的机关干部职工,每年“六一”儿童节都要开展“心系留守儿童‘六一快乐行”活动,成立了巾帼志愿者服务队,还建立了“爱心妈妈”长效机制。

2005年11月,高朗乡一个名叫苏心月的小女孩身患白血病,张红卫获悉情况后,积极牵头倡议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多方为其争取了7万多元治疗费用。冰雪里,她在广场上铿锵有力宣传动员捐款的场面;寒风中,一次又一次将募捐到的款项送到患儿父母手中的温暖,无不让人感动得落泪。为此苏心月母女动情称誉她为“慈母主席”。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红卫得知郸城县13岁小男孩李昭的父亲李结实在河南省第一监狱服刑,母亲出走,他被叔叔遗弃,被迫失学。张红卫驱车几百里和河南省第一监狱工作人员一起把李昭接了出来,并给他买了衣服和书包,把李昭送到了新乡市太阳村的小学读书,让李昭过上了正常孩子的生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和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均进行了报道。

张红卫还多次到朱口镇家园小学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为留守儿童们捐赠价值万余元的学习和生活用品。8年来,她每年都到太康县聋哑学校和智障儿童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并送上慰问品,她抱着孩子们,表达了对这些孩子的浓浓爱意,鼓励孩子们放下包袱好好学习。8年来,她先后募集资金20多万元,及时为100多名各类特困妇女儿童排忧解难,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她们的心坎上。

空留遗憾唤母声

太康县独塘乡许庄行政村耿河自然村的孤儿王小玉一直称呼张红卫“妈妈”。张红卫在太康县妇联开展的“爱心妈妈在行动”活动时,遇到年仅9岁、父母都因车祸去世、跟着年迈奶奶生活的王小玉,她当即决定要做小玉的“爱心妈妈”。6年来,每逢节假日,张红卫就把小玉接到家中,为小玉买来新衣服和新书包文具,为孩子洗澡、剪指甲,晚上搂着孩子睡觉。去北京看病前,小玉特意赶来看望张红卫,俩人依依不舍。当张红卫得知小玉考上太康县一中时,夸奖小玉真棒,勉励小玉要继续努力,好好学习,对生活要充满自信。

2014年8月30日上午9时,在接到县妇联的电话时,小玉高兴极了,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又给我来电话了。这句话让给她打电话的妇联副主席郭春丽泪如雨下,哽咽难言。小玉连声问,我妈妈怎么了,我妈妈怎么了?得知噩耗,小女孩忍不住失声痛哭,她不敢相信对自己温柔可亲的妈妈怎么就会去了呢?

上一篇:天才的力量阅读答案下一篇:第一周主题班会教案防治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