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会考复习资料

2024-04-28

高三政治会考复习资料(通用8篇)

篇1:高三政治会考复习资料

高三政治会考要求

一、内容:《思想政治》高二(上、下)40%;《思想政治》高三(上)40%;09年5--12月时事:20%

二、试卷结构、题型:见“研训网”上学年会考试卷。

三、难易度:0.75左右

四、考试形式:开卷

五、考试时间:2009学年第二学期第三周(初定时间,最终以学院通知为准)

篇2:高三政治会考复习资料

一、虚词

1. 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间取独)(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间取独)

3.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疑问)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同“樽”,酒杯;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2)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汽)(3)凌万顷之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的使动,使„端正)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3.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4.谓语前置渺渺兮予怀

5.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

五、重点语句翻译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3.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五、重点语句默写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7、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8、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四、一词多义: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

3、以[介词,用,拿]地事秦

4、斩荆棘,以[连词,相当于“而”,才]有尺寸之地。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

6、以[介词,用,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介词,用]事秦之心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

9、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连词,因果]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与: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亡: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举(之)以予人

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现代文整理:

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2.《我与地坛》全文分两个部分:地坛和母亲。第一部分鉴赏描写景物描写;第二部分重点鉴赏母亲形象和情感。景色的描写的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更善待生命,在逆境中更坚强。

3.《最后的长春藤叶》作者通过对穷苦朋友相濡以沫友谊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舍己为人的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创造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讴歌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注意“出人意料的结局”,前文的铺垫,“杰作”的理解等。

4.《荷塘月色》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注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感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语言:比喻、通感、有表现力的动词“泻”“笼”“画”等。

5.《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注意:情节上倒叙的作用;环境上:祝福的景象有何作用;人物形象上:刻画手法及性格。

6.《林黛玉进贾府》本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进入贾府的情景,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设,人们之间的关系。注意:词语解释;人物形象: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

7.《拿来主义》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注意:(1)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大宅子、鸦片、鱼翅、烟枪烟灯等);类比论证(尼采和中国);因果论证(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对比论证(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2)语言幽默讽刺:反语(捧、挂、发扬国光;显出一点进步;丰富、大度);重点语句理解:“抛来,抛给”等

8.《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诺贝尔和平奖,主张“非暴力”运动。注意:语言(排比,比喻,对比)

9.《雷雨》:曹禺的作品;剧本;注意语言的潜台词;人物形象;矛盾冲突

10.《桥边的老人》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我”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注意小说对话的理解。作者:美国海明威,叙述理论:冰山一角,代表作品:《老人与海》(诺贝尔文学奖)《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

11.《丹柯》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注意“悲剧人物”的理解、环境描写作用、其他人的对比衬托等。

12.《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以及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注意“摇摆”的作用,人物形象分析等。

13.《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农民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是母牛“花大姐”), 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 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牲畜林”是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表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多次“延迟”,使故事情节舒缓下来,更有利于表现主题。

14.《山羊兹拉特》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阿隆与山羊兹拉特经历了一场暴风雪之灾,在患难中共同救助得以保全性命。通过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人的本性,动物的善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和谐共处、患难与共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这里只有真挚的情,只有融洽的爱,而不再有动物与人的区别。这种情感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3:高三政治复习之我见

一、认真研读政治《考试说明》, 力求复习有的放矢

《考试说明》中的考点, 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因而也是备考的主要依据。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 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因而复习时, 首先应指导学生识记和考点相关的知识点, 让学生拥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明确考点的本质, 了解这一考点的内涵外延, 包括哪几个具体知识点, 与其他知识点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以便构建高考考点知识体系。再次要把零散的考点知识系统化, 对照考点、善于总结, 甚至要像理科一样做到公式化。

如复习唯物论时, 我认为其知识的主观题考查点有: (1)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根据原理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有效指导实践, 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而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客观的, 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就必须承认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尊重自然和社会, 做到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相处。 (3)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因而想问题、办事情要尊重规律, 按规律办事。虽然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人类。复习中, 只有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考点, 学生才能快速根据题干要求灵活组织答案, 避免方向性错误。

二、解读高考政治命题特点, 抓住热点、对接考点

综观高考政治命题特点, 一方面是夯实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是提高能力。因此, 对基础知识点的复习要全面, 而且要对照上一年的《考试说明》逐一找出它们在课本中的准确位置, 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一视同仁, 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比如哲学基础知识, 必须十分清楚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和价值观这四个部分的构成网络与界限、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准确表述及其所要求的方法论意义以及反对的错误倾向等。只有基础知识牢固了, 才能提高各种能力, 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高考《考试说明》提出, 高考政治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时要抓住热点, 对接考点。首先, 每年的中共中央全会文件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 是选择和确定热点问题的根本依据。其次, 考生应明确多年的热点才是复习时的真正热点。如“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和谐社会、“神舟”飞天、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等。最后, 考生应分清主次, 重点关注国内的热点。凡是时事热点、重点以及与考点知识的结合点都有必要予以关注。

杜威说:“最好的一种教学, 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因而在分析时政热点时, 必须回归教材, 突出基础性, 强调生活化的主题。

三、注重答题技巧训练, 努力夺取考试高分

高考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努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训练题的编制, 要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 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进行命题, 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 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效果。

为夺取考试高分, 答题有讲究。一方面, 审题应认真。对于问答题, 一要看清题义, 二要抓住中心思想, 然后才考虑如何答题。回答论述题时一定要先构思后答题, “磨刀不误砍柴工”。另一方面, 表述应规范。答题格式要序号化、段落化, 一目了然、层次清楚;回答内容要简约化、要点化, 简明扼要、要点全面。

四、做好政、史、地综合训练, 实现跨学科知识飞跃

篇4: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关键词】基础知识;答题方法;解题规律;考试技巧

在高三备考的政治复习中,很多学生埋头苦干,勤奋努力,记忆了大量的知识点,同时也做了许多的练习题,但考试成绩总得不到提高。由此造成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苦闷压抑。仔细分析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发现:他们在复习过程中,片面追求知识点的记忆而不重视归纳知识点的纵横联系;片面追求解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重视解题的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注意了解题的过程又忽视了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因此,要真正搞好政治复习,提高备考的有效性,必须在“归纳总结”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

一、归纳基础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大块知识,加上考试大纲增加的考点总共是142个左右。如此多的考点要想非常熟练地掌握、理解,并能够灵活的加以运用,除加强记忆外,必须对各考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网络,这样能使知识系统化,不仅条理清楚,而且易于掌握。可采用列提纲的方式加深印象,或者采用抓典型特征,找共同点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纳,如果能够结合图表把内容简化,效果或许会更好。如经济常识中有关意义(作用)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总共是 34个,它们分别是:1、价值规律的作用;2、纸币的作用;3、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作用;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5、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6、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7、市场经济的作用;8、宏观调控的作用;9、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0、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11、企业兼并的意义;12、大企业、企业集团之间“强强联合”的意义;13、实行企业破产制度的意义;14、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的作用;15、开展正当竞争的意义;15、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作用;16、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7、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作用;18、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19、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20、财政的作用;21、税收的作用;22、征收消费税的作用;23、银行的作用;24、公民存款储蓄的作用;25、购买商业保险的作用;26、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27、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28、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2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31、世界银行的作用;32、征收关税的作用;33、发展对外贸易的意义;3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对外贸易原则的意义。

二、归纳答题方法

针对大多数政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及灵活性,复习时要养成解题后归纳解题方法的习惯。通过归纳总结,可以防止思维定势,可以开拓答题思路,领悟解题技巧,从而培养“从优从快”的解题理念,使思维更具有创造性。归纳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后,能够极大提高解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做选择题最常见的排除法至少就有六种:1、审准题干的中心意思,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2、根据题干的规定性要求,排除表述错误或不科学的选项;3、排除与题干规定性无关的题肢;4、排除正误相混的选项;5、排除观点绝对化的选项;6、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选项。

在解答图表式主观题时应掌握“四读、三到、二全、一联”的基本方法。“四读”,即一读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二读项目,明确图表所涉及的指标,做到心中有数。三读数据,做到横比、纵比、分类比、表与表比。四读附注,明确关于图表解释性和补充性的信息。注意隐含条件了解图表题的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三到”,即在答题时要完成从数字到术语的转换、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用理论指导实践。“二全”,即全面审(对图表的各个组成部分而言)和全用上(对图表当中所涉及的数据而言)原则,特别注意“同一年份不同项目看差距;同一项目不同年份看变化(大小、发展变化趋势)”。“一联”即将题目中所有信息联系教材的基础知识作答。

三、归纳解题规律

规律是普遍的,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有其解答的规律性。在第一、二轮复习结束后,特别是在试卷的清理过程中,要注意把相同类型的试题放在一起,归纳出解答方法中共性的东西,找寻其中的规律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抽象思维,要把这些试题归类,对照答案,反复比较,层层剖析,最根本的是深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它为什么要这样答,而不那样答?2、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他究竟想考查我们什么知识,什么能力?3、题目所涉及的“点、线、面”即知识点、逻辑线索、整体思路到底是什么?由此长时间地、有意识地剖析、思索、总结,就会悟出其中的规律。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做好点拨和启迪。归纳出解题规律,就可以有效地增强解题能力,提高解题速度,避免解题的盲目性。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求新、求异、逆向、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迁移能力和衍生能力的过程。

四、归纳考试技巧

学生在考试时难免会出现种种失误,这些失误既有知识点与能力上的缺陷,又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答题方法、卷面书写、心理调控、时间安排等方面。因此,学生应认真归纳和总结考试中出现的失误,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尽可能减少失误,增加考试中的得分率。

一般来说,决定一个人考试成绩的因素,竞技状态占30%,知识水平占70%,其中,影响竞技状态的因素主要包括考试心理和考试技巧。在文科综合考试中,我们要注意总结看题技巧,审题技巧,思维技巧,答题技巧(包括答题的顺序、答题的规范和时间安排),涂卡技巧,复查技巧等。

篇5:广西政治会考资料

6、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

A、价值和交换价值两重属性

B、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C、使用价值和价格两重属性

D、价值和价值量两重属性

7、价值规律是

A、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特有的经济规律 B、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特有的经济规律

C、私有制社会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

D、商品经济社会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

8、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混合所有制

D、全民所有制

9、发展我国农业,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①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中的各项基本政策

②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④积极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⑤增加农业的劳动力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0、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大意义在于

①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②它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③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维护社会安定

④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来划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可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

A、中国银行

B、农村信用社

C、交通银行

D、政策性银行

12、我国商业保险一般分为

A、健康保险和财产保险

B、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C、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D、国家保险和社会保险

13、“市无公平不立,商无公平不兴。”这句话说明

①公平交易原则是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规范的试金石 ②公平交易原则是市场兴旺发达的基础 ③公平的市场交易活动遭到破坏,种种矛盾和纠纷会不断出现 ④公平交易原则是市场交易的灵魂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属于正确消费观念的有

①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

②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③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倡绿色消费

④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⑤提倡高消费,追求名牌,讲究排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5.“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生产布局、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这说明

A、经济的国际化已经取代了生产的社会化

B、各国经济都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 C、国际市场已经取代了国内市场

D、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1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和

A、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B、互不侵犯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D、¨零关税”原则

1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论是

¨

A、人们认识主观世界的具体方法 B、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体方法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

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18、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B、它可以被人的感官感知

C、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人们不能掌握它,只能服从它

19、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

A、说话做事前后不一

B、事物内部各方面互相排斥

C、事物外部各方面相互斗争

D、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0、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④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科学家的这个告诫强调的是 A、内因和外因是矛盾双方

B、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外因起相同作用

22、“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副对联告诫人们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充分重视内因

23、感性认识之所以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①感性认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没有实际意义

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③假如两者都正确,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④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在起草过程中,起草组共召开9次全体会议、100多次工作班子会议,对《建议》稿反复修改.先后正式改稿30多次。这说明

①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②由于实践条件限制,人们的每一个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④只要认识实现第二次飞跃,就一定正确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6,a,25、“仓廪实而知礼节”包含的哲理主要是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6、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是

A、集体主义

B、个人主义

C、本位主义

D、小团体主义

27、人生真正价值在于

A、对社会的贡献 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C、社会地位的高低

D、拥有财富的多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28、简答(简要回答题目提出的问题。6分)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29、简答(简要回答题目提出的问题。10分)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

30.分析说明(要求紧扣题意,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层次清楚,表述

简练。16分)

材料一:我国的基尼系数情况。

注:基尼系数反映一个国家内贫富的差距。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内贫富的差距,其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人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收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人差距悬殊。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三:十一属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与此前的规划有着很大区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富”,“十二五”规划定调“民富”。有关专家认为,全会把“民富”作为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进一步改善人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1)材料一的表

1、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原理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关系。(4分)

(3)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如何扭转收人差距扩大的趋势。(8分)

31.实践与探究(要求依据题意进行相关探究,恰当使用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14分)

近期,全国公安机关在各地集中开展了“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打击“黑作坊”、“黑 工厂”、“黑市场”、“黑窝点”的制假售假、收赃销赃、涉黄涉赌涉毒等违法犯罪活动,铲除他们害百姓、害家庭、害社会、害国家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此,某校团委拟出一期板报,响应公安机关开展“打四黑除四害”这一利国利民的行动。

如果由你来设计板报,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给板报定一个主题。(2分)

篇6:初二下册政治会考复习提纲资料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p5)

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p9)

公民的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具体包括: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利⑤……⑨见书!(我国公民权利具有广泛性)

(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

2.人民和公民的关系(p6)

⑴①人民是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

②公民则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注意:标准是国籍,与年龄、民族、宗教信仰、是否居住在国内都没有关系!)

⑵①现阶段我国的人民包括(p4)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②中国公民: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注意,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但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a.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b.分裂国家的人、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3.我国公民的权利保障体制(p7)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要能够列举一些常见的重要法律)

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

4.公民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p10--11)(一定要注意理解“自由不是绝对的”,要会运用这四条进行分析!)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养狗的例子)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非典期间散布谣言)

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言论自由)

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拆迁的大字报、未办手续开店)

注意:这四条原则是有交叉的,前两条讲的是行使权利不能越界,不能侵犯他人权利和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后两条讲的是权利本身是合法的、在法律范围之内的(实体正义),而且还要以合法的方式去行使(程序正义!!!)

篇7:高二理科政治会考复习材料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研究的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作出肯定的是可知论,而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本原的,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重要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2)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物质性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的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有关规律的原理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有关意识的原理

(1)内涵:①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内容(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 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如何做: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重要性:是我们做好各项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8、有关实践的原理

(1)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 ①含义

②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9、有关真理的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3)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 理应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

(4)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5)(真理)认识过程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制约,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观

(1)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的多样性:

①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客观、主观条件,有利不利条件、内部外部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整体由部分组成,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6)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

A、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2.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普遍的。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新事物必然 战胜旧事物。)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A、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 过程;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C、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 杀新事物。)

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矛盾观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重要性(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求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要看到主要矛盾,抓重点。

②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③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区别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A、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B、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A、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B、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观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注: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详见考纲 P113 11.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详见考纲 P113 11.2)

(2)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2)①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详见考纲P113 11.3)

②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价值观的内容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总)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详见P114 12.2)①含义

②特征:社会历史性。

③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详见考纲P114 12.2(3)(3)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美进步事业的贡献。(4)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篇8:高三政治复习的有效方法

以下几个高中政治高三复习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够为其他政治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 因此, 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而自信心是成功做好一件事情的提前, 学生一旦对高中政治复习具备了自信心, 就能够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政治复习之中, 并且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有关的复习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语言来鼓励学生。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聊天谈心, 通过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亲近政治这门学科。此外, 教师注意练习的难度和数量, 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保持兴趣的同时不断增强自信心。这些方式都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并且也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当前的高考政治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了, 任何一个题目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点之上, 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工作,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

1. 拉通知识点, 进行点、线、面的复习

高中政治进行高三复习任务很繁重, 因为涉及的知识点众多, 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出合理的复习教案,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复习, 进而帮助学生夯实高中政治的基础知识。面对纷繁复杂的高中政治知识点, 笔者采取的方式是化繁为简。每一个知识点是一个小的点, 而每一个单元和有关的知识是一条线, 一个个的知识点串联成一条知识线, 最后所有的知识线织成了高中政治知识的面。通过这种由小到大, 将一个个小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地梳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有关的知识。

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复习就像是在织网。网上的每一个节点就是一个知识点, 网上纵横交错的经纬线就是一条条知识线, 当学生最后将一个完整的渔网织完的时候, 学生对政治的基础知识复习就获得了成功, 即学生打牢了高中政治复习的知识基础。

2. 进行相关知识的联系复习, 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点

将有关的基础知识点弄懂弄明白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性复习。将具有关联性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地复习, 这样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有关知识点。如, 文化、经济、政治这三个关键词如何进行合理地联系,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清楚知识点并且获得能力的提高呢?当教师进行到“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的知识复习时, 教师可以引入经济生活中的“消费”, 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具体化为文化消费、消费文化等关键词语,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结合当下时政热点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政治考查的一个重点部分是学生对时政新闻的认识, 即学生如何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解答时政知识点。这是一种对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考试题型。所以教师需要在复习中就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有关热点时政的分析能力。如, 前段时间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外交矛盾, 学生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政治知识进行理性看待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合理的引导,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很有可能会运用到“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的国家利益”“当前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但是在局部地区仍然有不稳定现象的存在”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基本目标”等知识点。

这样的时政新闻加之有关知识点的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 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上一篇:《俗世奇人》 设计下一篇:如保写毕业论文致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