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试题

2024-05-01

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试题(精选6篇)

篇1: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试题

第 Ⅰ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

B.周

C.秦

D.唐

2.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耍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十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抻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敷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台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根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大规模南迁

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普。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俗(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10.公元前4,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目法权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12.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马丁•路德 B.俾斯麦

C.加尔文 D.歌德

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 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菇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请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16 18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17.19,《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18.19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与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1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20.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丁三代。印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23.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24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名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

25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A.推行家庭鞋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5—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9—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与要求作答。

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嚣七万、铁嚣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成化十一年 (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 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太歼之”。此后, 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 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5分)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6分)

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 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喀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 (5分)

请考生从第29~33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馓的第一题计分.

2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 分)

材料

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 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6分)

30.【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2分)

材料

甲午战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郑观应认为,君民公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证与书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 格,难臻富强”。陈炽指出,君民共主之国“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主张君民共主的思想家们都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尽管如何“防效外洋

设议院有不同方案,但多强调在君主之下设立。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君民共主”主张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君民共主”思潮。(6分)

3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6分)

3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一

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

——摘编自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23年,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1927年,在北伐军和冯玉祥国民军的夹击下,吴佩孚彻底失败。抗战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企图以吴佩孚为傀儡简历伪政权,为其所拒绝。吴佩孚死后,重庆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佩孚发布之一电报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吴佩孚。(8分)

33.[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2分)

材料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证券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延安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6分)

历史答案

第1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D 2. B 3. B 4. A 5. C

6. A 7. C 8. D 9. C 10. B

11. D 12.B 13. C 14. C 15. A

16.C 17.D 1 8.C 19.A 20.B

21.A 22. D 23.A 24. D 25.B

第Ⅱ卷

必考题

26.(13分)答案要点:

(1)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8分)

(2)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5分)

27.(12分)答案要点:

(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6分)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6分)

28.(13分)答案要点:

(1)缓和双边关系,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接优势;苏联欲减少因军各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8分)

(2)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困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5分)

选做题(五选一)

29.(12分)答案要点:

(1)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6分)

(2)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6分)

30.(12分)答案要点:

(1)批判洋务派的中体两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6分)

(2)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有局限性。(6分)

31.(12分)答案要点:

(1)是处理两国关系的条约;签约方地位平等:条约内容主要围绕合作。(6分)

(2)打破凡尔赛体系对苏俄的孤立.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冲击凡尔赛体系。(6分)

32.(12分)答案要点:

(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兴起,学生运动受到压制。(4分)

(2)进行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灾难;镇压工人运动;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同情学生爱国运动:抗战时保持民族气节。(8分)

33.(12分)答案要点:

(1)成为联系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水上通道;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6分)

(2)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经济、文化载体,是人类创造力的杰作;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与水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

篇2: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试题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9和图10分别是19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图9 图10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图11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图11

A.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B.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C.19世纪中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22.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邦联制 B.两党制 C.议会制 D.共和制

2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7.(36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0.(18分)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西高穴曹操(155~220年)墓 海昏候刘贺(前92~前59年)墓

墓葬位置 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注: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 与文献记载一致

墓葬形制和结构 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 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

出土器物 具有汉代特征 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出土器物上的文字 “魏武王”(注:包括曹操在内,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 “刘贺”“海昏候臣贺”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候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1)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8分)

41.(26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篇3: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试题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新课标下的全国文综试题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命制理念, 历史试题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也已经成型,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掌握要领, 对于同学们的复习备考一定大有裨益。近几年, 同学们普遍感觉到全国文综历史试题的难度太大, 从各省的抽样结果看, 难度系数在0.45左右, 即考生平均得分为45分左右 (满分100分) 。历史试题到底难在哪里呢?既然是“突出能力立意”, 又到底考查哪些方面的具体能力呢?怎样才能突破这“45分现象”呢?下面就结合高考能力要求和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 来谈谈这些问题。

高考《考试说明》中对“高考能力”的总体要求是:“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具体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 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作出正确的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对上述各项要求进行综合、归纳, 不外乎“三种能力”, 即“材料信息的释读和运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解题的技能 (含审题和解题的规范性、技术性等) ”。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 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 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 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 秉承法家理念, 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 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 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 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 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 强调“唯才是举”, 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 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 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 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 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 则去之……凡求贤之路, 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 必由任而试之, 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 二曰清慎明著, 三曰公平可称, 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 称作“最”。每年考核, 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 一最三善为上中, 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 贪浊有状, 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 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 并非专为储才, 乃以开通民智为主, 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 具有普通之知能, 上知效忠于国, 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 固足以佐治理, 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 但凭文字之短长, 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 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 另立品行一门, 用积分法, 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 同记分数, 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 随处稽查, 第其等差, 至考试时, 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 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 但有一长, 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 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5年)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答案: (1) 变化:秦至汉武帝时, 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 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 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 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该题是全国文综历史试题的代表性题目, 主要考查了下列“三种能力”:

1.材料信息的释读和运用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材料信息的释读和运用能力是“三种能力”考查中最主要的考查目标, 占到了全卷分数的60%以上。材料信息的释读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阅读与理解”、“甄别与整合”、“阐释与运用”等几个层面。“阅读与理解”即能够读懂材料, 理解材料的内容和意义, 挖掘出材料的全部信息, 特别是“隐性信息”;“甄别与整合”即对材料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 依据题目要求剔除那些无效或干扰性的信息, 并对材料信息进行分层, 予以概括、提炼, 掌握主旨和关键词;“阐释与运用”即能够结合具体的题目情境, 对整合后的信息加以理解和运用。

在第 (1) 题中, 要求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 答案全部出自所给的材料。材料一叙述的是春秋战国至西魏北周时期选官标准的变化过程, 材料二叙述的是唐朝的选官标准。材料以“纵向线索”对秦朝至唐朝不同的选官标准进行综述, 要求考生能够对这些标准进行准确的识别、提炼和归纳, 特别是“提炼和概括”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考生作答时不能直接抄袭材料。阅读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 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 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这里阐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标准, 按照“能力与功绩”授官。尽管这是理解秦朝以后选官制度的基础, 但由于不符合题目要求作答的范围 (“秦至唐”) , 属于无效信息, 所以应该剔除。从秦朝到曹操时期的选官标准并不难提炼, 但对西魏北周时期选官标准的概括能力要求就比较高了, 不仅要回答出“德行优先”, 还要回答出“同时注重能力考察”。有的考生就没有回答出“同时注重能力考察”这一点, 主要是没有充分挖掘材料信息所致。据材料中的“强调对官员……政绩考核……得之审者, 必由任而试之, 考而察之”, 就可以概括出该答案要点。“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对答案中的这一点, 有些考生回答错误。从材料上看, 材料二中有三个关键词“善”、“最”、“关键”, 而“善”即是官员的“品德和任职态度”, “最”即是官员的“最佳业绩标准”, 这在材料中有明确的界定, “关键”是指“‘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材料对此也有解释。至于其他的内容是对“善”和“最”的具体解释, “善”和“最”不仅是材料中的关键词, 也是材料信息的主旨, 需要考生进行归纳和概括, 而试题所考查的就是这种能力。

在第 (2) 题中, 要求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答案也全部出自题目材料, 但考生回答得并不好, 主要还是对材料信息主旨信息的提炼和概括不到位。考生不仅要知道材料三第一段的具体内容 (学校可以“储才”、“开通民智”, 也能够育人使之忠国、能谋生、成为合格国民) , 还要在此基础上归纳、总括出“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而不是罗列和直接抄袭这些具体内容 (学校的上述功能) 。“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更是对材料三第二段信息的概括, “另立品行一门”是指设立德育课程, “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是指注重平时的考察。将材料三第三段中的“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进行综合归纳, 即是指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式的专业化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 (2) 题, 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信息主旨的提炼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一些考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不能有效地进行概括, 只会抄袭具体的材料内容, 最终导致丢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和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理解”、“记忆”、“运用”, “运用”是最高层次的要求。这里所谓的“运用”, 并不是简单地迁移教材中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和琐碎的知识内容解决问题, 而是要在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式的理解和高度概括式的提炼之后, 再结合具体的题目情境灵活运用。所以, 有的学生只会死背书, 就无法得分了。

在本题中, 有两问需要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来回答。

第一, 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的“原因”。

从试题的材料情境中可知, 从秦至唐, 选官的标准由重视“才”或“德”逐渐发展为“德”“才”兼备, 并以“德”为重, 这就是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因为儒家思想强调“仁政”, 主张“为政以‘德’”, 重视道德培养和教育的意义。这就是调动和运用教材中“儒家思想的主张和意义”这一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表现。在这里, 并没有要求直接回答儒家思想的主张和影响, 也没有要求回答其具体的内容, 而是要求结合题目内容情境, 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思想导向的角度对这种选官标准的变化 (逐渐重视“以德优先”) 进行分析。同样, 这种变化也是为了提高官员的综合素质, 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第二,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从材料中得知, 清末强调学校在培养官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在官员选拔时更加重视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新认识”和“新变化”呢?联系清末的史实可知, 清末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西方科技教育思想的传入, 社会对人才和官员素质的界定也在发生变化, 各类实用学科 (自然科学) 中专业人才不断涌现并被认可。这种教育和选官背景的变化, 自然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也适应了当时整个世界变化的大潮流和大形势。上述内容作为答案, 是对清末废除科举制、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学堂、引入西方教育思想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对考生作答的概括能力要求非常高, 不是一一罗列这些内容, 而是结合时代变迁的背景, 从清末选官标准的变化的层面去看待其对于“新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总之, 上述答案内容, 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复述和罗列, 而是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境, 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提炼, 以适合题目要求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不仅要重视对教材中具体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更要建立开放、灵活的知识结构, 并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 将知识高度概括, 抓住主干知识, 活学活用, 广泛迁移, 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理解和运用。

3.解题的技能。

这对于解题也是很重要的, 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审题, 要准确理解题目的类型和作答要求;一是在解题中具体运用的技巧问题。

第一, 审题时, 要审清题目的类型和具体要求。

如第 (2) 题是“评述”类试题, 包含“述” (叙述) 和“评” (评价) 两个方面, 要先“述”后“评”, 并且是对所“述”的内容进行“评价”, 不能跑题。在第 (1) 题中, 对于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情况, 有的同学没有认真审题, 没有将各时期选官的不同标准进行一一对应, 而是笼统地回答“从依据‘才’或‘德’到‘德’‘才’兼备”等, 这样答题是不能得分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没有认真分析题目要求, 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中老师总结的答题方式, 即“变化”类试题的回答方式是“从……到……”, 结果生搬硬套答错了。“变化”类试题, 如果有两个对比项, 可以这样回答, 但如果有三个以上对比项, 就不能这样回答了, 而应该一一指明。再有, 题目中明确要求依据“德”、“才”观的变化进行回答, 这就要抓住“德”和“才”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回答起来也就顺畅、清晰多了, 而有的同学忽视了这一点, 结果迷失了答题方向。

第二, 解题的技巧问题。

首先, 要抓住关键词。对于此题, 可以从秦至唐、清末选官标准的“变化”中, 抓住“变化”做文章。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选官标准也不一样, 这就说明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会催生出不同的选官标准, 选官标准的变化也都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上述“变化”的内容在答案中出现了两次。所以, 同学们在解题的过程中, 要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这里的“变化”就是关键词, 也是作答和思考的依据。其次, 在解题的过程中, 要将同一题目中的各个小问题联系起来, 综合分析。这样, 在解答其中一个小题目时, 可以从其他小题目的解答中得到启示, 甚至是答案。如第 (2) 题中的清末“继承了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就是从第 (1) 题中得到的启示, 前面讲到了古代选官重视“德”和“才”两个方面的素质, 而清末也重视“德”和“才”, 这说明清末对古代的选官标准具有继承性。另外, 也要重视每一个小题中不同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提示。如第 (1) 题中有两个设问:变化是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回答第二个设问时, 要抓住第一个设问的答案进行分析, 从重视“德”、“才”, 到“德”“才”兼备, 并以“德”优先, 这种“变化”不仅强调的是官员的高素质, 也是儒家思想所反映的主流价值观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如果能够这样思考的话, 答案就很自然地出来了。

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考查也体现在选择题中。如果同学们能够这样破解试题的话, 就会提高分数, 高考“45分现象”也就迎刃而解了。在今后的学习和训练中,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将上述三种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释读材料和审题是基本要求, 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和运用材料信息解决具体问题是终极要求。

篇4: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题

12.中国古典的“为民做主”与近代西方的“人民做主”有本质区别。下列言论与“为民做主”精神一致的是 ( )

A.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B.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3.《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

A.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政府对商业活动严格管理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耕、织开始分离

14.西方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人为地打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进一步削弱氏族贵族势力。下列人物与此有关的是 ( )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

15.“美洲的金银首先使欧洲能够在亚洲经济列车上购买一张三等舱的车票,然后又能够包下一节车厢,最后才是取代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列车的火车头”。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购买一张三等舱的车票”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

B.欧洲“取代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列车的火车头”是指欧洲开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作者是从全球化视野来考察中西经济命运的

D.白银的大量流入一度推动亚洲社会经济的繁荣

16.“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句话形容的是 ( )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意大利王国 D.德意志帝国

17.20世纪上半期,“由于________,国企亏损严重,……据统计,英美香烟每月销售2600大箱,形成独霸重庆市场之势”。上述材料中“ ”最有可能是 ( )

A.列强商品输出 B.官僚资本的压榨

C.日本的经济掠夺 D.帝国主义跌价竞争

18.新文化运动就其实质说,“至少在其发展初期,却又只是上一阶段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的历史工作的继续”。这里的“继续”是指 ( )

A.主张用“西学”反“中学”

B.主张中体西用

C.有全盘肯定、全盘否定的倾向

D.对中西方文化有比较科学的认识

19.西方一位思想家有句名言:“自由只存在于依靠法律进行统治的地方。”这位思想家有可能 ( )

A.反对基督教 B.主张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C.主张天赋人权 D.提出“因行称义”

2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中国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形象,然而其提出者周恩来,在1960年10月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却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以限制和批评,出现这种转变的历史背景有 ( )

①国际形势严峻 ②“左”倾思想滋长 ③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④“冷战”政策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查阅资料时搜集到以下内容:“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罗斯福新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国古代的休养生息政策”。请据此判断,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是 (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C.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D.民生问题关乎社会稳定

22.“时髦”一词曾见载于1897年的《申报》。下列对当时中国的“时髦”认识正确的是( )

A.看电影约会是青年男女的首选 B.穿婚纱礼服结婚已普遍流行

C.“三寸金莲”已与时髦无关 D.乘坐飞机是时髦的出行方式

23.这个文学流派“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冷静地观察……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材料中的“文学流派”指的是 (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派 D.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38.(28分)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中国认为是外番入贡,在英国人坐的船上挂出“贡使”的旗子。……每当中外冲突发生,便以闭市、封舱为威胁,即停止与西方商人的贸易,或将贸易从甲国转让给乙国,作为逼使“外夷”就范的手段。这就是“以商制夷”政策的由来。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欧美各国在倾销商品的同时,还将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4年,茶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鸦片战争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

——据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整理

材料三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创造了品类繁多的新产品、新技术和劳务服务,拓展了世界贸易的空间,推动了世界贸易总量、结构、体制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纪玉祥《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贸易形式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以商制夷”政策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0分)

(2)材料二中的国际贸易呈现什么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国际贸易拓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这两个时期国际贸易的主体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4)综上,你认为国际贸易的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

39.(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把20世纪称为“人类流血最多和怨恨最深的世纪”。概而言之,这个世纪有三大特点:

①它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世纪。

②它是人类历史上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一个世纪。

③它是人类历史上意识形态斗争最激烈、思潮变化巨大、技术知识猛增、信息传播最快的一个世纪。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整理

(1)20世纪中期,推动人类“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兴起的背景,并简要说明其成果。(10分)

(2)造成20世纪社会动荡与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6分)

(3)20世纪激烈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最早起始于哪一历史事件?从此开创了哪种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结合所学,说明其经济现代化方面“新”的表现。(8分)

38.(1)形式:朝贡贸易(“朝贡”、“贡赐贸易”)。(满分2分,答出“倍偿其价”等朝贡贸易特点的可得1分,其他答案不得分)

原因:①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统治的需要(抵御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③“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心态。

④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手工业精美。(满分4分,任答一点得2分)

影响:①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得中国对世界大势茫然无知。

④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⑤导致了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满分4分,任答一点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特点:不平等(殖民贸易)。(满分2分,答“侵略性”或“掠夺性”可得1分)

原因:工业革命相继完成,资本主义国家需要进行商品输出,要求打开海外市场。(满分2分,答出“工业革命”、“商品输出”、“扩大海外市场”任两点得2分)

影响: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另一方面,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新的阶层;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满分6分,要从正反两方面作答,且每一方面至少要答出2至3点,注意答案的时代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不符合时代特征的答案不给分,如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特点:贸易全球化;贸易品类丰富、科技含量增加;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发展迅速。(满分4分,“贸易全球化”是必答点,答出可得2分,答出其他任一要点得1分)

变化:从殖民国家变为跨国公司。(2分)

(4)时代环境、国际关系、综合国力、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国家政策等。(满分2分,任答一点得1分)

39.(1)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满分2分,其他答案不得分)

背景:20世纪初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条件;二战的需求;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满分6分,任答一个要点得2分)

成果:信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满分2分,任答一个要点得1分)

(2)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30年代法西斯势力的抬头;“核威胁”下的相对和平;意识形态的对抗;“冷战”的紧张局势;国家实力的消长;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等。(满分6分,任答一个要点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起始事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2分)

新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体制”)。(2分,答“苏联模式”得1分)

篇5: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带答案

1.各题均按答案及评分参考评分。

2.若考生的非选择题答案与参考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评分,但不得超过该题所分配的分数。

Ⅰ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B D B C B A C D C A

Ⅱ卷共3题,共56分。

12.(16分)

(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4分)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分)

(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2分)

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2分)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2分)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4分)

13.(18分)

(1)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分)

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1分)

毛泽东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2分)

(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2分)

“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2分)

(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2分)

基本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4分)

(4)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4分)

14.(22分)

(1)动力:工业的发展。(2分)

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4分)

(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4分)

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2分)

(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3分)

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3分)

(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4分)

高考历史模拟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

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3.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

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13.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右侧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15.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此言论应出自

A.俾斯麦 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16.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干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17.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日,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l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l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

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矩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23.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2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2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期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2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以下每小题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32.根据右侧《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34.19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载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惨证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35.右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罗马法(12分)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 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4分)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4分)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4分)

37.中华民族(14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8.租界见闻(11分)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3分)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8分)

39.“全球化”(13分)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2分)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11分)

40.大航海时代(25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5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D 6.B 7.A 8.D

9.A 10.D 11.A 12.D 13.C 14.A 15.B 16.A

17.A 18.B 19.D 20.C 21.D 22.B 23.A 24.C

25.D 26.C 27.B 28.A 29.C 30.A

3分 1分 1分 0分

31. A B D C

32. B C D A

33. A B C D

34. D A B C

35. C A B D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说明:下列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的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水平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圆点符号后的内容为参照性示例。

36.(1)

水平1: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

其他答案。

36.(2)

水平1: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

•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其他答案。

36.(3)

水平1:能根据情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学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平2:仅能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

其他答案。

37

史实:

水平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38(1)

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

•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

其他答案。

38(2)

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

•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

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其他答案。

39(1)

水平1:能准确地判断漫画作者的态度

批判

•悲观

其他答案。

39(2)

史实:

水平1: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试论结合。

•我认为全球化使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射界经济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使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跌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水平2:看待问题较片面,论述缺乏历史感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1:观点与论证逻辑一致

水平2:观点与论证逻辑混乱,不一致

40.(1)

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使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郑和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17艘。

40(2)

水平1: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水平2: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高中生高考历史试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说明

A.《实录》与《户贴》,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绞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省制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绩,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倾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 ,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世纪4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20.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机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23.右图所示,1939-1942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下列按侵入时序所作的排列,准确的选项是( )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3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学者会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或(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选手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的在这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中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经分得若干土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的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的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里去了。。。。。。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列举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8分)

(3) 材料二所说的“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8分)

(4) 练习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2分)

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施行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到:“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唯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以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提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凛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做了怎样的探索?(10分)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给分)

综合参考答案

12.A 13.D 14.B 15.D 16.B 17.C 18.B 19.B 20.A 21.A 22.C 23.C

38.(1)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极大破坏;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模拟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开战略反攻序幕。

(3)反帝但封建。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39.(1)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认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

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

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

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和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篇6:高考文综历史卷试题及答案

该著作以选手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的在这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中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经分得若干土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的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上一篇:咏菊诗会策划书下一篇:足浴店员工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