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老师心理健康维护

2023-04-08

第一篇:学校老师心理健康维护

维护师生心理健康

缪康杰

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增强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加重了人们的心理紧张和压力,青少年的心理异常问题的发生率呈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所受压力有关,如果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就会由此而产生。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压力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工作压力:具体表现在许多教师工作量满负荷,节奏紧张,而工作绩效慢,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到五年、十年以后才能真正体现。因此,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不平衡的,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对职业怠惰。特别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降低。其二,家庭压力:教师家庭与其他家庭相比,在对子女教育和婚姻方面可能有更高的期望。而有些教师面临这些家庭生活期望无法达到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其三,社会比较压力:由于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容易导致有些教师在与别人进行社会比较过程中,引起心态失衡。

同时,有一些教师缺乏心理科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及相关知识,缺乏教育工作的科学观,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作为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消极的心境,容易使人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感是教育教学中的润滑剂,它不仅影响知识的传授,而且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校有一名教师有一次在上课前和家里人生气了,上课时发现一男生没有认真听讲,就把学生叫到教室外罚站,还骂学生骂的很难听,甚至于想动手打这名学生,最后被其他老师制止劝开了,这就是典型的迁怒于人。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努力掌握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避免把不良的情绪带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教师要注意一些自身的心理变化及情绪变化,有以下情况时尽量要控制自己调整,或者不要上课,或别接触学生。

身体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教师的职业使命固然神圣,但是教师是人不是神,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教师的心理困惑和情绪失调,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可能会发生的。不能绝对化地认为,教师有心理困惑就是不正常。

要加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职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及观念,能够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

第二篇: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培训时间:2018年10月15日主讲人:齐洪燕 学课时:5 培训人员: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

一、你我都处于压力之下 1.生活就是压力

压力来源于方方面面,但首先来源于这个时代,这个加速度的时代。

速度是这个时代的压力。以前出门坐火车,现在短途坐汽车,长途坐飞机,可我们还是嫌慢,总寄希望于新的交通工具,以缩短坐车时间;电脑,告别了286,386,486,迎来了奔腾时代,可还是有些人手拿着鼠标,嘴里念叨着“快快快”;以前做饭,要用30分钟,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现在守着微波炉、电磁炉,可人们还是不断地在看表;前几天一个电视节目说,大学毕业生5年的增长速度,等同于美国等国家30-40年的速度。大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其身份就已从精英变成了大众。

我们用速度提高效率,改善生活质量,赶时间成了这个时代的时尚生活方式,似乎不赶时间,就不足以证明自己的现代身份。正因为这样,我们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压力:30岁之前,要有个稳定的工作,要买房子、结婚、生孩子;40岁时,要有一定数量的存款,孩子学习要看出点眉目;50岁时,子女工作、事业、婚姻都要有点层次,自己的生活也要重新思考安排……总之一句话:活着就有压力。

女性的压力就更大了。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很早就指出,女性所承受的压力比男性更大。同样一件事情,对于女性来说压力指数就会更高。如离婚,男性承受的压力就相对小些;家人死亡,男士可能比较容易忘怀,女士却耿耿于怀,很难从悲伤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女性对自己同时完成多种不同角色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协助

丈夫、教育孩子,在相夫教子的同时,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更有些人把女性比喻成“是一种愿意给自己加压的动物”:头上新添了一根白发,脸上又多了一道皱纹,腰围长了一寸,体重加了一斤……这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给一些女人带来了容颜不再、青春不再的压力。

当然更多的压力,还是来源于工作。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做为一名教师,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的更加迅速,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骤然增加的信息量,要面对过高的职业压力,要面对时常感到困惑的人际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与家长的关系),面对紧张的工作时间,面对超负荷的工作数量,以及来自家庭内部的种种责任。如果这些压力是短期的,还可以缓解,可是教师的工作是连续的、循环往复的。开学初抓的紧,不等于学期中间就可以松口气。所以,一年四季、两个学期,大脑经常是处于紧张状态。 2.压力引发很多问题

长期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结果便是失眠、焦虑、腰酸背痛、浑身不舒服、心慌、乱发脾气。于是开始频繁的进出医院,今天拍片,明天心电、化验、按摩,甚至CT、核磁,最后医生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诊断意见,只是告诉你:注意休息、别累、别生气!要求倒是不高,可是,我们做得到么?于是就又有了抑郁、倦怠、矛盾、困惑、彷徨,甚至麻木不仁,备感茫然无助(恶性循环)。长期下去,终究会摧毁常人的心理防线,破坏完整的心理结构,动摇本来就脆弱的信念和意志,进而导致疲惫不堪、心灵扭曲,乃至精神崩溃……

所以,压力的第二个来源就是我们脆弱的内心。世界卫生组织不是有一个令人震惊的预言吗——21世纪将是一个心理障碍的时代! 的确,加速度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越来越淡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挤的生存环境。这些难以抗拒的外在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所有这些辐射性刺激的过量、突发性刺激的增多,都会加大个人的心理负荷。正如尼采所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人活着真是太累了。 3.正确对待压力

压力可以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压力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增加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心理辅导的个案,压力使人向命运投降,令人退缩,令人暴力,令人自杀。更多的人则采取逃避现实的方式:工作竞争太大,有压力,病退回家;街上建筑物太多,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招牌,太刺激,有压力,不上街;都市里噪音太多,汽车声、收音机、录音机、行人嘈杂,有压力,就哪也不去,躲在自己构建的王国里;有的人开始乞求神灵的保护,搞起“迷信”活动;有的人则开始酗酒,在酒的世界里,醉生梦死,就等哪一天两腿一伸,和现实说“拜拜”,来结束那毫无意义的一生。 那么,压力就真的那么可怕,一无是处吗?

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到底是好还是坏,要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塞翁失马,焉之非福?而塞翁得马,又焉之非祸?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是互相依附的,他们互相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圆形,福到尽头可能就是祸之开始,祸到尽头可能就是福之来临。所以,压力有时也难以定性它的好坏。你说压力一定是坏?生活本身就是由一串串压力组合而成的,没有压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呼吸,是因为生理需要构成压力(你刻意憋气);进食,是因为有压力,有饥饿的本能,身体需要营养,所以有了饥饿的压力,到时候你就主动去吃饭;男女相爱也是基于压力,从心

理上讲,异性相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而得之,乐不思蜀;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生理的要求就不用说了。

科技的发明是这样,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进展也是这样。个人角度也是如此,“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进步”。如果你能很好地运用压力,压力有时就变成了动力,能帮助你成功。

培训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

第三篇: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维护

新集小学王峰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第四篇:师生心理健康维护讲义大全

师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一讲 导言

师生心理问题包括:(1)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问题;(2)情绪问题;(3)挫折与压力应对;(4)人际交往;(4)学生的学习问题;(5)青春期烦恼;(6)教师心身健康维护。 讲座一:心理 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统计观点:跟大多数人比不一样 张春兴:(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2)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都是针对自我的。(4)能与他人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5)有独立谋生的意愿与能力;(6)理想的追求不脱离现实。

情绪健康指标——情商:(1)能调节沮丧的情绪;(2)容忍压力与挫折;(3)延迟满足;(4)面对惨重损失仍能避免陷入绝望;(5)对他人同理共情。

郭念峰(选择题):(1)周期节律性——周期节律性打乱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受到影响;(2)意识水平——人的注意情况;(3)暗示性——别人的意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暗示性强则过于认同他人的影响;(4)心理活动的强度——面对突然强大刺激的应对力;(5)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强度不一定大,但总是出现干扰的刺激能否抵抗;(6)心理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过度自控也有问题;(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的适应能力

嫉妒心强的人有两大痛苦:自己的失败和别人的成功。嫉妒心强的人在骨子里对自己没有自信,自信强者可以将嫉妒转化为羡慕。

吴增强: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合群合作;掌握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技能;学会独立判断和选择;开放的胸怀和创造生活的激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个人是否健康与他是否能够主动地发展自身有关 教育最终要做的是助人把握命运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从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成四种:(选择题) 易感因素:气质

促发因素:往往是外部事件,引发或加重心理问题(父母离异或去世) 维持因素:维持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偏爱或不正当评价 保护因素:阻止问题恶化,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班级氛围等

从内外来分:

个人因素(遗传条件,对事物的看法)或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群体、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等)两类

另一个分类方法:

生物(性器官畸形导致自卑,营养结构不良导致行为表现异常)、心理、社会

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谱,一般人也有情绪起伏,对自己不满意,悲观等正常表现,就像一个人也会感冒发烧一样。

父母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1)权威式;(2)独裁式;(3)溺爱式;(4)忽视式。(重点)

权威式:既关心孩子需求什么,同时对孩子有一定要求——孩子比较独立、自信,对同伴友好,情绪比较快乐,追求成功

独裁式:对孩子有一套明确的要求,但不太管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孤僻,自主性差,依赖性比较强,男孩的攻击性可能会比较强

溺爱式:对孩子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缺乏管理教育——孩子控制冲动能力差,社会责任感,自信心不足,在外比较畏缩

忽视式:谈不少关心和指导,忽视——孩子喜怒无常,自控能力差,逃学甚至有可能染上其他不良习惯

更为严重的管理问题:几位管理者之间矛盾,前后无一致,冷漠、虐待甚至是遗弃 剥夺循环——从小没有感受到爱,就很难培养出自我接纳与人为善等品质

恰当的教养方式是权威式(关注孩子的需求和自身特点,但有适当界限和要求) 学生出现问题肯定是有一定原因,对学生的问题要有一定理解

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所以教育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但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专门培养人的专业

不良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失败者的心态(孩子的进步总是赶不上成人的要求,导致失败者心态) 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习被动,麻木,老师也是被动教学) 人际关系冷漠(竞争而非合作,缺乏基本人文关怀)

教育不单单是教人一些知识,以应考为目的的教学让学生将人际合作和生活技能发展当做次要的事情

三、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当中的角色定位

(1)基本要求——避免师源性伤害 残酷体罚,不讲道义,谩骂

教师从事心理健康,讲究“预防胜于治疗,发展胜于预防” 治疗:学生已经出现明显心理问题,需要专业手段进行干预,主要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来做。 普通教师重在预防和发展(协助学生建立健全的态度和行为目标,认清潜力和责任,发展才干,突破局限,健康发展,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寻求有意义的目标,过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心理问题的矫治是专业心理老师的事情。(判断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应该是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系统思考影响心理行为的各种变量,在充分尊重人的气氛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负责人的选择具有建设性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健康成长。

教育观念,承认学生之间的不同,尊重学生自己的价值,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的潜力。而不是单一的从学习成绩、聪明、合群等来贴标签。尊重、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获得自信和自我认可。

讲座2:心理咨询初步及对教师角色与素养的启示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判断题)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协商、协同)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助人自助) 讨论:教师为什么要学一点心理咨询知识? 建立良好关系(尊重、真诚、温暖、通情达理)、弄清问题、宣泄、调整认知、领悟根源、改善行为 仅仅提供信息资料,就像授课那样,不叫心理咨询

咨询可以涉及某些法律道德问题,但只有这些问题涉及心理问题才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交谈与日常交谈不同,要求深层次交流 只有教导不是心理咨询 咨询不仅仅是安慰

咨询不是咨询师替代求助者解决问题

咨询不替求助者做选择做决定,选择权在求助者手里

二、心理咨询师的要求

知识—技能—素质三者关系 (1)知识

核心层知识(必须具有):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咨询流派理论与方法、咨询会谈知识 次级层知识(应该具有):心理测验、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

外围层知识(最好具有):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相关的医学知识 (2)咨询技能(注意区分) 关系技能(态度技能) 参与技能(倾听技能) 影响技能(干预技能)

其他技能:非言语行为、转介、阻抗调适

人际交往绝大部分信息时通过非言语信息传递出来的,话外的东西比说出来的更真实 (3)素质——人格

热心、耐心、真心、爱心、细心 亲和力、观察力、领悟力、影响力

健康的人性观、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文关怀、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人的基本信念 相信人有很大的潜能

相信人是愿意上进、愿意编号、愿意被人喜欢、接纳的 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教育的 相信人是可以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

知识是最表层的,技能是中间层次的,素质是最内层的 心理咨询的阶段划分(判断和选择)

心理诊断——心理帮助(确立目标、制定方案、实施方案)——结束巩固

Egan,把求助者所讲的故事挖掘出来,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转化为一个有用的故事 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促进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从大目标着眼,从小目标着手

讨论:专业心理咨询师与教师角色、素养要求的异同?咨询师的要求对教师的启示。

你所在学校是否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你如何看待学校心理咨询,你会以什么方式与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合作?

第二讲 心理健康的核心——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的核心是自我认识(选择or判断)

一、自我认识的偏差表现、成因和对策(21分钟) 生理自我(太胖)、心理自我(我是优生)、社会自我(我的家庭条件好)——选择题

乡村维纳斯(别人不再当她美了,会有很大挫折感)——小学、中学的尖子生,升学后感到失落——环境改变对人的影响 儿时的生活环境 个人的认知调节

认知偏差——自我评价太高,或者太低。 调节对策:

(1)重要他人重视、了解,不要偏爱(孩子内化,通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看法,父母的看法是孩子自我

价值感的来源)没有自信的孩子被表扬所左右,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难以承受他人的负面评价,孩子因为老师批评而自杀——孩子对自己没有形成基本的接纳的感觉 (2)设置适当目标

(3)视失败与批评为进步动力

二、如何认识自我(18分钟)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来更好的认识自我

儿童最初的自我画像是学习而来的。父母与老师的评价与态度对其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了解人心理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产品分析法(选择)

运用调查法了解学生的综合状况,填写调查问卷也可以帮助学生结构化地搜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运用测量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诊断

三、从毕生发展观认识自我(30分钟)

不局限于眼前、过去,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任务,有利于更好对待学生和自己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社会发展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毕生发展,人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任务,完成得好可以发展出积极品质,完成的不好就会出现消极品质——每个阶段的危机

第一阶段(0-1.5岁),信任对不信任;发展顺利者对人信任,有安全感;发展障碍者面对新环境焦虑 第二阶段(2-3岁),自主感对羞耻怀疑;对自己的控制,大小便训练,发展顺利者能按照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缺乏信心,做事畏首畏尾

第三阶段(4-5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好动、好奇,总是问为什么,探索世界的愿望,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父母过度控制导致儿童压抑探索愿望和主动感,畏惧退缩,缺乏自我价值感

第四阶段(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发展顺利者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能力,有失败感。习得的勤奋——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和自信心联系在一起。反过来就是习得性无助。自卑感往往是学来的。

跳蚤实验——习得性无助。学生自感学了也没什么用 第五阶段(12-18岁),同一性(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有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追求的方向;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感迷茫

第六阶段(18-30岁),亲密感对孤独感;与人相处有亲密感;与社会疏离,常感寂寞孤独 第七阶段(30-60岁),充沛感对停滞感;热爱家庭关怀社会,有责任心有义务感;不关心别人与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第八阶段(60-死亡),完善感对绝望感;随心所欲,安享晚年;悔恨往事,遗憾终生

自我同一性(选择、填空、判断)

(1)我已作出选择(职业、宗教、信仰、性别角色、观念、价值观等),同时还在积极寻找——最积极的,同一性获得。既知道眼前该做什么,对未来还有追求和进一步的思考,活跃的,动态的发展

(2)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但不再寻找——停滞,同一性拒斥。只局限于自己已经作出的选择。放羊为了赚钱,赚钱为了生娃,生娃再放羊。生活不是只有一条路,多种选择。

(3)我现在不知道该做什么,也懒得去积极寻找——同一性混乱 (4)我现在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但积极争取寻找——同一性延迟 青少年在追星的过程中在寻找认同,寻找榜样 青少年对父母的逆反也是在体现自己的自主性

同一性寻找的目标是获得牢固的自我安全感,以及如何确认自己的性格、能力和行为。每个人的自尊就是他给自己评定的价值。

讨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寻找同一性?

第三讲 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情绪

情绪是心理健康最敏感的标志。(判断)

是不是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情绪和周围环境是否符合;健康情绪是相对稳定的;对自己的情绪是否接纳(和自己的情绪较劲也是一个问题) 讲座1:认识情绪()

师生常见情绪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压力大,工作无乐趣,经常有挫败感,没有热情,麻木,把学生也看做没有感情的人,用标签化的方式描述学生,对同事经常表现多疑,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值得,无价值,怎么努力都很难成功);

焦虑:最普遍,考试焦虑(以偏概全,标准太高),弥散性的焦虑(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所有人都鄙视我);情绪对人的心理状态有放大作用,过度的情绪(紧张或焦虑)或干扰正常的智力活动(判断);温和的对待学生,降低压力才能让学生恢复正常智力

恐惧:面对威胁自身幸福、安全和健康的刺激时作出的自然反应,包含着认知、情感、生理、行为和社会等方面的认为。恐惧与外界刺激相吻合,这种恐惧是适应性的,保护性的恐惧。若恐惧与外界刺激不吻合,则心理健康受影响。学校恐怖症——到了周一早上或者要上学的时候就会出现肚子疼,头疼,一旦去医院又检查不出身体上的疾病。只要确定不去上学,症状就得到缓解。恐惧性神经症。6岁刚刚入学的孩子不太愿意上学,反映离别焦虑。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学校恐惧是害怕学校的某一方面,例如被其他孩子欺负而且被威胁不能告知他人,而孩子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或者害怕被老师侮辱,以及学业压力,感觉老师同学瞧不起他。青少年后期(初中高中阶段)的害怕上学,则很可能是对老师或父母的逆反、抑郁情绪过重或其他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完美主义倾向——让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要求,感觉自己失败。真实的自己和成人的要求之间有巨大反差,自我认识总是不满意,导致抑郁。

抑郁:心境低落、消极认知定势、自我挫败行为模式、睡眠紊乱和食欲减退、家庭关系和学校同伴关系出现冲突和退缩等。童年早期父母他人的苛刻要求被内化,对自己有不现实的过高的要求,受到挫折或者批评,这种情绪就会凸显。自责,无价值感,自罪感。

影响因素与调节

(1)环境

(2)个人

体态调节(外周理论——人是因为逃跑才害怕,如果我们做出某种表情和体态也会影响情绪,每天早上起来对着镜子嘴角上翘)和运动(慢跑、散布、跳绳)、自我暗示(口头禅,烦死了,学习真讨厌)、适当宣泄

认知调节(abc理论)——不是事情本身导致了情绪,而是我们的看法导致了情绪 真诚、选择、筹划、责任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应当”——学生应当好好学习,妻子应当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完美主义——我没考第一名,太糟糕了;我没考到理想学校,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用百分百的要求去要求别人和自己,不能忍受任何不完美的地方

外部归因——什么事情都不是自己能左右的,都是环境的问题,跟我没关系,所有的一切我都没有办法,所以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过分概括化——用以偏概全的态度看自己,看别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说“我是个笨蛋” ,根据一两件事情和经验就概括整个人

评价人的行为,而不是评价这个人

能够容忍错误,能够接纳错误才能更好的维持心理健康

糟糕透顶——没考上大学,我这辈子就完了。自己吓自己。最大的恐惧不是某种事情,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1) 人应该在生活中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和赞许 (2) 有价值的人应该在任何方面都强

任何事物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否则就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的灾祸 情绪是由外界控制的,自己是无能为力的 已经定下的事没办法改变

一个人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总应该能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答案,如果找不着它,就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8) 对不好的人应该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 逃避困难、挑战和责任,要比正视困难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讲座2:控制情绪——理性情绪疗法

(选择题)合理情绪疗法(RETrieval)的创始人是:

A. 贝克

B. 弗洛伊德

C. 斯金纳

D. 艾里斯

不是事情导致了我们的情绪,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外界事件只是引起不良情绪、不适应行为的间接原因,人们对此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更直接的原因,艾里斯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

RET的步骤:

(1) 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有哪些不合理的观念,以及与不良情绪之间的关系;

(2) 帮助学生明了目前自己的不良情绪来自于自己,自己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3) 帮助学生改变不合理观念,调整认知结构(辩论); (4) 帮助学生学习理性的观念,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观念。 辩论:质疑式(你有什么证据,是不是别人都应该按照你想的去做)、夸张式、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具体化

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矛盾之处

协助学生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指找出事物的特殊性,事物的具体细节,使模糊的重要的具体的事实、想法及情感得以澄清。——具体化技术(选择题)A. 质疑式辩论

B. 夸张式辩论

C. 具体化

D. 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 强调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纠正不合理的方式。

作业:寻找自身或学生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第四讲 挫折与压力

了解应对挫折的常见做法及其作用;了解网络成瘾背后所体验的心理需求及对策 讲座1:应对挫折的常见做法(21分钟) 心理防御机制(重点,选择题)

(1) 压抑:不去想它以致意识不到其存在——其他防御机制的基础(选择) (2) 否认:爱人死了,这不可能;

(3) 反向形成:以相反行为表达(对什么都不在乎的女孩,对别人很敌意而表现出过分的殷勤) (4) 投射:把自己的愿望想法归于他人(以己度人)

(5) 攻击和替代攻击(在学校被大孩子欺负后转而去欺负小孩子;打墙壁,捶桌子,把压力释放在自己身上——拿烟头烫自己,最严重的就是自杀)

(6) 文饰——合理化,不一定是正当的理由,借口(酸葡萄、甜柠檬) (7) 退行——表现出幼稚行为

(8) 固着——心理发展停滞在某一水平(裸露癖) (9) 白日梦、逃避

(10) 替代——置换、转换,以其他症状表现

(11) 抵消——从事某种象征性活动来抵消、抵制某种感受

(12) 认同——通过采纳别人的特点,可以减轻焦虑及其他负性情感

(3) (4) (5) (6) (7)

(13) 升华——把不被社会认可的冲动转向被社会认可的冲动(体育运动) (14) 幽默、自嘲——幽默和自嘲的背后是自信 面对现实,调整期望,寻求准确信息 挫折使人生精彩

讲座2:上网成瘾的背后

案例1——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冷漠,逃避和替代 宣泄

控制感、自主感 成就感 归属感 轻松愉快感

网络成瘾症: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情绪问题;倾向于否定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的损害。

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也喜欢玩电脑游戏,学习成绩并未受到影响,其目的是:(1)追求卓越,展现自己的优秀;(2)想通过玩游戏看看自己对一件事情有无做到底的恒心;(3)结识更多的朋友;(4)想要成为电脑程序的设计师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在网络游戏中追求最大的刺激和满足(补偿)——成就感、自主感、归属感、轻松愉快感

网络的两面性——有丰富的营养和滋补、咨询和满足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成为逃避现实的好去处,很多不良资讯

不能谈网色变,一改否定你给,有效引导

父母和老师要懂一点网络,适当陪孩子玩,了解孩子通过网络锁获得的乐趣以及所反映出的需求 关键是培养正确对待压力和挫折的态度与行为方式,面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合理满足。

中学生常见压力源:学业、人际交往、家庭、自控力差

讨论:

1、 列举师生常见的挫折和压力,应如何对待?

2、 你怎样看待网络成瘾等现象?该如何预防和对待?

第五讲 维护心理健康的纽带——人际交往

讲座1:尊重、温暖与真诚

尊重:对求助者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等,予以接纳、关注、爱护。 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优点和缺点都接纳);意味着彼此平等,一视同仁;意味着以礼待人;意味着信任对方;意味着保护隐私;应以真诚为基础。

尊重的意义是让人获得价值感

温暖与尊重的区别:尊重是平等、礼貌、理性、距离;温暖更多是情感成分,更友好,更热情。尊重是公事公办,太客气;只有温暖让人觉得别扭

热情与冷漠相反。 如何体现温暖:

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表达,认真倾听、准确反应、通情达理、积极关注; 温暖体现在耐心、认真、不厌其烦。 温暖的职业性把握很重要

真诚:一方向前走多远要根据对方走多远来定 咨询师以真实的自我出现——生命的流露 如何表达真诚

首先,真诚不等于想什么说什么——要有利于咨询(判断题) 真诚不是自我发泄 真诚应该实事求是 真诚应该适时适度

讲座2:倾听和通情达理

倾听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求助者传达一个信息,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达理解和接纳。

倾听包括咨询通过身体传达的专注,以及内心的专注(体会他的意思)

倾听的意义:明了情况、建立咨访关系;鼓励求助者更加开放自己;还具有助人效果——宣泄、提供榜样

如何倾听

倾听并非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 善于倾听,不仅在于听,还在于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

倾听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引导、积极思考、澄清问题、建立关系、参与帮助的过程

通情达理技术,也叫共情、同情、同理心、投情

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体验求助者的想法与情绪,然后跳出求助者的内心世界,将咨询时对求助者的理解传达给求助者知道。

通情达理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三方面含义

(1) 咨询师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2) 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

(3) 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通情达理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引导求助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取得反馈。

通情达理的功能: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修正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了解;协助求助者了解内在深层的想法与感受。

通情达理的初级层次:就求助者本身的情感而谈 高级层次:求助者自己还意识不到的情感感受

通情达理的表达失误:

没有站在对方的参照框架内:直接指导和引导;简单的判断和评价;空洞的说教和劝诫;习惯性贴标签和诊断;虚假或虚弱的保证;排斥消极思想情感。

贴切用通情达理

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把自己放在求助者的地位和处境上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不太肯定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是否达到了通情达理,可以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来表达,请求助者求助

通情达理的表达应适时适度,因人而异。

第四、通情达理的表达除了言语表达外还有非言语的行为,二者应该结合起来。 把握好自身的咨询师角色。 讲座3:积极关注与自我开放

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闪光点、光明面或长处和潜力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利用自身的积极因素。

关注求助者的积极品质可以达到几个目的(选择)

(1) 可向求助者传递这样的信息,尽管他们心理上很痛苦,但他们的确拥有可以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结果的内在力量;

(2) 强调完整性,即求助者身上并不是只剩下了自己的问题,其他什么也没有了; (3) 求助者过去的成功经验常可应用于解决目前的问题。

积极关注的原则:多鼓励积极面,因为人是需要鼓励和肯定的。特别是对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求助者。

鼓励的角度:良好表现;身上的某些长处,特别是不肯定处;进步处;以往的表现和能力。 创造希望——指出优势:人与事分离的技术(人与问题分开);重新建构的技术(对同一事情进行新思路和新定义);重新贴标签的技术。

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潜能开发,从而促进自我成长,正是心理咨询的最高目标。 积极关注既是咨询师应有的理念,亦是一种咨询的技术。

咨询师不仅要让求助者多关注自己的光明面,咨询师自己也要多立足于求助者的潜力和价值。

自我开放的定义

自我开放也叫自我暴露、自我表露,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

自我开放可以建立并且促进咨访关系,能使求助者感到有人分担了他的困扰,感受到咨询师是一个普通人,感到咨询师更加亲切;能借助于咨询师的自我开放来实现求助者更多的自我开放——开辟咨询的交流渠道。

自我开放的两种形式

(1) 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 (2) 咨询师向求助者开放自己的经验、喜怒哀乐 自我开放的四个层次:

(1) 咨询师自动疏远求助者,闭口不谈自己的事情;如果提到自己的一些事情,也只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当咨询师谈自己的事情时,谈得很过分。

(2) 咨询师不主动谈自己的事情,他只直接回答求助者所问的问题,或者回答得很犹豫或草率,结果求助者只知道他自己问的问题而已。

(3) 咨询师真诚地提出自己和求助者有关的态度和经验,他只提出表面的感觉,没有把内在或特殊的感觉说出;求助者了解到咨询师的想法和感觉,可能对他处理问题有帮助。也可能含有危险。

(4) 在讨论求助者关心的问题时,咨询师也自愿地谈到他自己的思想、经验及感觉。 自我开放的主要功能

增进彼此的信任感;鼓励求助者进一步吐露欲探讨的问题;对求助者产生示范作用;协助求助者集中探讨问题的关键;协助求助者获得启示;让求助者领悟到咨询师的平凡,愿意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自我开放应以有助于促进咨询关系、促进求助者进一步自我开放和深入地了解自己,加强咨询效果为准则。

第六讲 学习

狭义的学习——课堂,学生在校的最主要活动。学习成绩、考试成绩成为悬在师生头上的利剑,压力源:厌学、厌教

广义的学习——学习化社会,不断学习,精神的新陈代谢,精神的活力。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终身学习的四个支柱(多选)——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动力与策略(交互影响,形成循环) 讲座1: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

学习动机的结构

动力:(1)推力——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内在需求,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2)拉力——学习期待与诱因(目标稍稍高出自己的能力,跳起来摘桃子;一开始期望过高,后来达不到就一下降到过低);(3)压力——外在的压力,外在监督、逼迫、要求

学习的良性循环:学习效果好——考试成功——教师/家长同学评价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需要强/学习期待高——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意志力坚强/学习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体验积极——学习效果好

学习动机

从压力到吸力(认知)

强化、反馈(附属)——效能感(自尊) 归因(控制点) 成就动机与目标期望

将学习的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的关键

从压力(外部控制)到吸力(趣味吸引:李吉林的情境;王能智的问题;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把学生的好奇心、智慧充分调动起来;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学习上的欠缺)

实际教学应当注意:注意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考试难度/课题难度要适中,经过努力,都能完成;课题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某一课题一旦失败,给学生提供下次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即通过满足学生已有的认知需要培养新的学习需要)和间接转化途径(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进而培养其新学习需要)

强化、反馈——增强效能感

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许多学生有受某课老师表扬而喜欢该学科的经验。 30秒钟心理咨询:老师换一种说法,就会给孩子截然不同的感觉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有反馈比没有反馈好;顺应评语效果最好,特殊评语效果一般。奖励比惩罚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有三种强化: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替代强化(通过榜样);自我强化(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决定对活动的选择;对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新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教学策略:设置子目标;依个人进步来评定;强调努力、策略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归因(控制点)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归因建议:客观归因原则、积极归因原则

人的归因偏向:做好了就容易归因于自己,做不好容易归因于外界——尽量客观归因 失败时减少能力归因,增加努力归因——积极归因 控制点(罗特)

内控:认为成功是靠自己控制的

外控:认为成功主要是靠自己之外的因素决定

内控的人会为改进自己而努力获取必要信息;更主动改善生活状况;更看重成就和内在技能;更能抵制他人的影响。

具有内控倾向的孩子,其父母更有爱心,对孩子采取前后一致的奖惩约束,且更加注意教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倾向的孩子,父母更加严厉和专制,且不给孩子更多自律的空间。

内控者在面临灾难时生还可能性大。

外控者与抑郁症关系密切,无助和绝望是抑郁症的两个典型症状。

目标期望(掌握定向与成绩定向)

力求成功者:选成功率在50%的任务(错误和批评是自己要更加努力改善的信号,而不是威胁、逃避) 避免失败者:不选成功在50%的任务(考试目标过高或过低)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简单任务时,高动机会带来高效率;任务难时,动机要低一点。中等程度的动机有利于处理问题

讲座2:教与学的部分策略

处理个别差异的主要方式:智力分组(被批判,重点班普通班之分)、年龄分组、特色分组(艺术班特长班);小班化;个别化(成本太高,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班级小组个别结合、掌握学习(目标明确,即时反馈,对差者有利,时间延长4%)、家校合作、在家上学、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教学呈现方式多样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学生有认知偏好:视觉型的学生、听觉型的学生、动觉型的学生

能力倾向与教法交互作用

1. 使各种能力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效果的教法:结构化、师生互动、课堂以目标工作为中心、给予学生反馈、在学习早期尽快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助;

2. 对能力倾向低的学生帮助大:高结构化、课程设计成一连串细小步骤、主要线索清楚,减少无关信息,进行学习策略方面的训练

3. 对能力高的学生帮助大:减少细微指导,把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其自己探索

学习策略分类

(1)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多种感官、划线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次加工策略(编顺口溜、谐音联想、做笔记)

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列提纲)。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1)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2)对任务的认识;(3)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1) 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2) 监视策略: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估、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

果。

(3) 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认知策略的效果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对学习策略的教学: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策略;交互式教学——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第七讲 青春期的烦恼

青春期的烦恼,核心是自我认同,而性心理是最敏感的部分,许多心理问题与此相关。、 讲座1:异性交往

赫罗克将青少年异性交往分为四个阶段:性反感期(反向形成,小学高年级);牛犊恋(小牛犊依恋年长者,爱慕年长异性);狂热期(单相思,失恋);浪漫期(与钟爱的人在一起,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吴增强称初恋的两个特点:低龄化;初恋行为基本是青梅竹马式的。

师长对学生异性交往的影响:对性问题讳莫如深,敏感过度;视早恋为耻辱,阻碍了孩子与师长的交流。

异性交往的两个极端:交往过密乃至发生早恋或单相思,影响学业;不敢与异性交往,与异性说话时脸红、出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语言不连贯等,出现交往障碍。

在自我认识、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更容易导致异性交往中的问题——寻求感情寄托、有人说话、满足自尊心、从众心理等。

师长如何引导学生异性交往

端正观念:正常异性交往有利于身心健康

交往原则:交往对象宜广不宜专、时间宜短不宜长、频次宜疏不宜密;交往中把重点放在学习对方优点上。

发现异性交往过密,不要打骂,而是沟通交流为主。一定的关注,一定的空间,强调沟通,帮助度过敏感年龄段

讲座2:自慰

自慰是指在没有异性交往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满足性欲的方式,是人的一种性本能的需求,就像人有吃饭、喝水、睡觉的需求一样。

由于长期讳莫如深,自慰会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很大影响——罪恶感、内疚感等。 自慰的三种形式:性幻想、性梦和手淫

性幻想:指与性有关的遐想来满足自己对性的心理需求,当一个人对异性的欲望很强烈,但又不可能或者不愿意与异性接触时,就可能想入非非,幻想各种恋爱场景,有时伴有手淫(霭理士称之为性爱的“白日梦”)

性梦:在睡梦中与异性亲人或发生性关系,在性关系中,绝大多数可达到性高潮,首次性梦的时间大约在13岁左右。

性梦是一种性本能活动,是自发的,不由人的意志控制。它可以起到缓解性冲动的作用,对他人无伤害。

性梦是性成熟的正常反应,要顺其自然,不要抑制,也不要刻意追求,更不能将内容随便告诉别人。性梦是不能自我控制的,不应为性梦的内容而感到羞愧。

手淫:通过自我抚摸或刺激性器官,而产生性兴奋和性高潮的一种行为。 体现自主感、独立性,特别是女性。不要沉溺,不要自责。 性心理教育既有其独立性,又与其他方面相联系。

青春期还有那些常见烦恼,应如何应对?

第八讲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师生互为环境,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教师是决定性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决定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沈伟老师,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获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学生的状态反过来又影响教师。教师的快乐和工作的意义感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职业的幸福是双倍的,一个是学生的成长,一个是自身的成长。 讲座1:从容应对现实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教师要满足来自不同方面的要求(指责)——学生、家长、行政机构、同事等,这些要求有时矛盾,因此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巨大。

自身生活:恋爱、婚姻、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

喜爱学生,对职业的奉献感、对自己所教课程的喜爱,对学生所获成就的喜悦等对教师保持良好心态具有积极作用

完美主义、极端的竞争心、缺乏耐心、自我怀疑、易怒、不能放松、敌意等对教师产生消极影响。 建议:

(1) 真诚面对自我 (2) 认识教师角色

(3) 培养职业情感,体验职业魅力(认同感、趣味感、成就感、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 (4) 增长专业才干

(5) 从容应对挫折与压力

恰当认识环境,调整心态,然后再所提供的机会和条件的限制中去作出改变的努力。对别人的情况不要轻易下结论。

其次是检查一个人自己的反应,对自己抱一种更现实的态度和期望;当事情做错时,能够自嘲。 绝对化的要求——糟糕透顶——自己给自己制造挫折 第三点:尽力保持以问题为中心。(把学校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减少和同事之间的分歧,支持相关政策。不成功的教师更倾向于自我取向,更多支配性、怀疑和攻击,所以不能为大多数人做出妥协和让步)

第四点:寻求社会支持,不要孤军奋战。 第五点:体态调节,自我暗示,适当宣泄。

讲座2:做反思探究的实践者,在成长中寻求职业的快乐与意义

做专家学习者:培训(参与式)、自学、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反思 记录师生成长故事,在反思中共同发展 教师要做专家学习者。 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1) 蜜月期,如愿以偿的蜜月,玩玩乐乐 (2) 跳板期,心思没放在教师职业上

(3) 不知所措,疲于应付(教学内容不熟悉;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学生管理缺乏理念与技巧;教师角色不明)

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师生共同体验学与教的快乐 让教师成为快乐过程

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

教为学服务。过去是学生跟随着老师的安排,亦步亦趋,被动。现在强调主动,交互式学习。

生活的味道越浓,教育的意义越大。

在班级管理中维护师生心理健康 个案:积极关注,要关注到点上 赏识:用优点激励孩子,不要误用 避免偏爱

关注不合理行为背后的合理需求 用温馨、阳光的话语营造班级氛围

教师成为研究者,跳出来看自己的处境,心境会平和许多。无论处理的好坏,都成为研究的素材,都能转化为一种积极力量,有利用心理健康。

承认我们会犯错误,这对美好生活而言十分必要。人类生活从来没有而且永远不会有完美无缺,但它依然很美好。承认人生的不完美。

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不是一切包办代替,认清职责,避免完美主义的想法。

读有趣之书,写有趣之文,做幸福之人。

第五篇:维护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有人说,青春,是人生中最美丽的春天,但它也是一个沉重的,不无苦涩的春天。它有灿烂的花期,也有绵绵的雨季。人渐渐长大,烦恼也多了起来,面对逐渐失调的心理,作为青少年,我们应通过自身的能力,来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青少年就能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妥善地处理事物。提高对挫折和心理冲突的耐受力。

(2)对自己的期望不宜过高。青少年要在充分了解自己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的奋斗目标。而这种目标应该是通过艰苦努力能达到的,不要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盲目地确定一些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要盲目参加不切合实际的竞争,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否则目标落空,遭受挫折,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3)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而出现负性情绪,对于这些,除找亲友、同学、老师通过谈心进行倾吐渲泄外,要及时提醒和告诫自己控制情绪。并要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积极的文体活动,防止消极心境的产生,使心理得到放松。这对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

(4)主动进行人际交往。青少年在正常交往中,能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从中得到启迪、疏导和帮助,增强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地增强学习、工作、生活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困惑。这是保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的面前是漫漫人生路,如何能够顺利地上下求索,这就要在增进身体健康的同时,不要忘了为心理健康提供措施和养料,以达到真正的健康,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上一篇:小学科学三年下册教案下一篇:学校雷电灾害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