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生银行试题

2022-07-28

第一篇:走进民生银行试题

走进蒙城关注民生

——物价上涨下的农民生存状态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5级国政专业丛日丽20050301010

内容摘要:从07年末开始,以猪肉涨价为标志的物价上涨正在持续进行。各种商品都进入涨价的行列。物价上涨也因此成为08年的热门话题。本文就物价上涨的原因,影响,尤其是对农民的影响,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展开阐述。

关键词: 物价上涨原因农民生活影响政府措施

07年末到08年,我国物价普遍飞速上涨,随着猪肉涨价的开始,方便面、快餐、粮油用品也涨价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日用品加入到涨价的行列,人们疑虑接下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商品涨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的物价上涨?当前的物价上涨是局部性的还是全面性的?它对民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暑假中我们就本轮物价上涨之下的民生问题展开了调查。

暑假期间,我们团队到安徽省亳州市的蒙城县展开了关于物价上涨以及它对民生的影响的社会调查。众所周知,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玉米、稻类、高粱次之。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籽、烤烟、茶叶、红麻、黄麻,其中茶叶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三位。而我们此次调查的蒙城县位于安徽北部,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西接阜阳,隶属亳州市,总面积2091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2%,总人口122万人。它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我们此次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方:蒙城县物价局和统计局,蒙城县的牛群商贸城,板桥镇的农村地区。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对物价上涨的有关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物价上涨的原因

就目前情况来看,今年以来猪肉、食用油等商品价格上涨较快,许多城市住房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物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物价何以涨的如此迅猛,经过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

1、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主要是受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并带动肉禽蛋等主要副食

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据测算,今年前四个月,粮食零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8%,影响整个价格总水平上涨3.5个百分点,从而影响到猪肉等一系列的产品价格一直往上涨。

3、08年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暴风雪等恶劣气候将会威胁粮食产量,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从灾情看,南方大部分地区灾情严重,对今年的农作物生长很不利,有可能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减产。正是因为粮价的上涨而开启了我国国内物价的较快上涨,因而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4、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占总消费商品较大比重、农村医疗保健和教育费用价格大幅上涨造成农村消费价格涨幅超过了城市。

此外,物价上涨还受到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量上涨、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引发了这一轮的物价上涨。

二、物价上涨对农民的影响

物价上涨对于民众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有人认为,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同时在物价上涨的同时对农民进行补贴,而且粮价也上涨了。那么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应该也增加了,不会影响他们的消费水平,甚至会大幅提高消费水平。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情况并非如此。物价上涨基本抵消了部分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所获得的收益。表面上看,农产品价格上升了,农民的收入肯定上升,但是农民收入在上升的同时种地的成本也在上涨,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的上涨抵消了粮食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农民增收。

(一)农村物价上涨基本状况

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是今年物价变动最鲜明的特征,今年前6个月农村物价涨幅始终高于城市2-3个百分点,1-6月农村物价上涨4.6%,城市上涨3%,农村高于城市1.6个百分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占总消费商品较大比重、农村医疗保健和教育费用价格大幅上涨是造成农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的增长,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和各项扶持农业发展政策的作用下,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345元,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

但是,收入增加了,农民消费并未大幅增长,1-6月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1%,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7%,农村低于城市5.6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增幅差距比近年平均水平拉达2.6个百分点。农民微薄的收入难以承受物价的高增长,是其消费需求没有较快

增长的主要原因。农民家底薄,承受能力差,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将在相当程度上抑制消费的增长。

(二)农民的困境

在调查中,农民是大倒苦水。在调查中,一位农民朋友说:“大家都觉得国家的政策使农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可是实际上并没有。全国物价都在上涨,农资也在增长。农民投入的更多了,虽然收入也增加了,但是远远跟不上物价增长的幅度。一亩地也只能收入700元左右。”据我们了解,在农资的投入中,主要是农药和化肥增长幅度较大,有的竟然增长了百分之百。这些农资增长都太快,收入增长远远跟不上物价上涨。这些高价格的农资投入使得农民的负担加重(即使不交农业税),消费水平也难以提高。其实在物价上涨中,始终存在着个循环困境。粮价上涨了,农民收入较以前有了增长,然而物价的普遍上涨,农资价格上涨,其他日用品上涨,农民的消费支出大大增加,但这种消费支出的增加是由于高物价的消费支出而并非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

(三)农民的选择

在这种粮价普遍增长,农民收入和消费不见增长的情况下,农民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在蒙城县许多农民都选择外出务工,或选择做个体生意来补贴家庭消费。在牛群商贸城我们就遇到许多家里有地,但仍出来做个体生意以补贴家用的“半农民”。许多受访者都说:“现在种地的月收入不超过千元,而外出务工月工资也超过千元,还不如打工赚钱呢。一亩地也补贴不了多少钱,还有谁愿意种地呢。”在我们调查的蒙城县板桥镇中,这种情况就很普遍。板桥镇大约有7.5万人,而外出务工人员就2万多,他们镇就是以劳务经济为主的,板桥镇也因此被评为 “劳务输出先进乡镇”。板桥镇是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许多农民还是选择外出务工,而把土地转租或闲置。这样的现状不得不令人忧虑和深思。

原本粮价上涨,国家补贴,对农民来说是件好事。国家的目的在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然而有点事与愿违,农民并没有感到负担减轻,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选择对粮食生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粮食产量下降,粮食短缺又会进一步造成粮价的上涨。而且外出务工,剩下许多留守儿童和老人,这也加重了社会的负担。有人认为,农民的目光都很短浅,只重眼前利益。可是不管对谁来说“自身利益”是最贴近的,如果眼前基本的需求都难以维持,又怎么会有长远的发展呢?农民对眼前物价的增长持可以理解的态度,但增长过快又让他们难以接受。有位农民朋友说:“这样的增长,还不如不增长呢。”这些都反映出了农民的苦恼和无奈。

三、物价上涨下的政府行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老百姓对于中央政府是比较支持和理解的,但一说到地方政府,似乎就有许多怨言。大多数人表示对中央政府的政策比较支持,认为中央的一些措施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表示不满,认为地方政府未能尽职尽责。

面对物价普遍增长的大趋势,如何保证物价不出现过快上涨,特别是保证农民在物价上涨中生活质量不下降,这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大部分物价上涨是由市场经济规律供求关系作用使然,但在一些物价上涨的背后我们仍可以看到某些政府部门的推波助澜。对垄断企业的支持或纵容,对政绩的饥渴与冲动,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寻租,这些都能成为某些商品与支出飙升的潜在理由。政府应该意识到,物价的上涨背后更多的是民生问题,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利益与政绩问题;也应该尽力消除这种物价虚高现象,还物价一个真实的水平。

对政府方面而言:

一 建立促进“米袋子”和“菜篮子”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加强生猪蔬菜基地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落实对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促进生产的发展。

二 加大对涉农价格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认真组织开展化肥价格、成品油价格、惠农价格和收费政策落实情况等专项价格检查工作,以便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三 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对物价上涨的社会保障和救济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在物价上涨中,又没有人给农民涨工资,因此,必须对农民提供一系列政策保护,比如:完善农村医保、低保、困难家庭孩子上学补助等;保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等措施。

物价上涨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在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政府行为未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认为政府做得不够。所以政府应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积极行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应对物价上涨。唯有如此,才能稳固住民心,才能由一片“涨”声转而迎来一片掌声,才能在不寻常时期获得安稳的发展。

第二篇:走进新课程试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 ”,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 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 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 以综合课程为主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B)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7。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8。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9.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0.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D.赫尔巴特

11.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 )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12.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

13.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14.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5.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7.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8.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19.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C)A.学生B.教材C.教师D.校长

20..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

三、判断题

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

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

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

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

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

1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

1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

1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

1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

17.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

1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

1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

2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 )

二、 多选题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 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P8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15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 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

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0. 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12、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案参考《走进新课程》125页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主要内涵包括: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32~134面)

主动性(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代我要学的学习方式); 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指导的针对性); 体验性(让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对教笠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问题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

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

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5、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实际上就是就是要求教师有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有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孔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也即教师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尊重学生个性,关注。

第三篇:走进化学世界试题 2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

一、我会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你认为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物体的运动状态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2、小猫可站在正在加热的高分子材料板上,这种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是…()

A.绝缘性强B.导电性强C.传热性强D.绝热性强

3、下列有关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原子也会破裂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由表象转化为内部本质

4、关于空气与呼吸排出的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与呼出的气体都是无色的气体,其成分完全相同

B.减少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便转化为呼出的气体

C.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氧气有明显的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则有明显的增加

D.吸入的空气中只有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5、人们的习惯动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科学道理。生活中常有揭开盖子(塞子)的动作,如:茶杯盖子、锅盖、酒瓶和饮料瓶盖等,这些盖子取下后应该怎样放置比较合理……………()

A.正放B.倒放C.侧放D.随便放

6、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仪器,常用来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的是………………………………()

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

3B.把烧杯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加热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9、(08·湖南益阳)下列现象中发生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这一种是…………()

A.鞭炮爆炸B.食物变馊C.冰雪融化D.钢铁生锈

10、(08·安徽)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3H8)。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气体B.着火点为450℃,易燃

C.沸点为-42.1℃,易液化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11、(08·江苏盐城)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对着干燥玻璃片呼气 木炭在O2中燃烧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CO

2D B C A

12、—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量2.5g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A.减少药品B.向右盘中加砝码C.移动游码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13、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18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 mL,则该

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

积为……………………………………………………………………………………………()

A.肯定大于6 mL

B.肯定小于6 mL

C.肯定等于

6 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6 mL

14、取3mL的液体,然后加热,需要的仪器有…………………………………………………()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 ⑥铁架台(带铁圈) ⑦ 石棉网 ⑧滴管 ⑨量筒

A.①③④⑦⑨B.①③④⑧⑨C.②④⑥⑧⑨D.④⑤⑥⑦⑧⑨

15、(08·广东肇庆)下面O2和CO2(固态CO2俗称干冰)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BCD

二、我会填答(共48分)

16、(7分)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标号和名称填在横线上。 ........

⑴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⑵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⑶蒸发溶液时,需要用;

⑷溶解溶质或是进行较多溶液反应时,需要用;

⑸量取液体时。需要用;⑹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用和

17、(7分)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灯焰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温度;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把砝码放在盘;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的砝码,砝码要用夹取;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在实验室里如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扑盖。

18、(2分)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事,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刷洗碗碟的过程是,判断是否刷净的标准是。

19、(4分)试设计简单实验证明:

⑴空气中含有水。

⑵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⑶酒精燃烧的产物中既含有二氧化碳又含有水

20、(3分)物质的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①放出大量的热 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③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或火焰。(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一般是:一光、二热、三生成)。试描述红磷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

21、(4分)指出右图中倾倒液体药剂时的错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分)指出下列操作导致的后果。

⑴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试管底部,后果是。

⑵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

⑶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

⑷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后果是。

23、(07·福建厦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⑴物理性质:;

⑵化学性质:;

⑶用途:;

⑷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

⑸请提出一个缩小臭氧层空洞的设想:

24、(8分)铁、铜、米醋、酱油、白酒、水、食盐和白糖等都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如果将它们集中摆在你的面前,你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吗?若能,则请你思考,你的鉴别依据是什么? .......

三、我会探究(共12分)

25、(12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

(1)第一步应如何操作?

(2)

四、我会归纳、总结(共10分)

26、(10分)探究实验报告一: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的名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的目的:理解掌握蜡烛的有关性质知识

结论:在通常情况下,蜡烛是白色蜡状固体,稍有气味,熔点、熔点较低,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蜡烛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燃烧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等。

问题和建议:为进一步说明蜡烛是先气化,然后是石蜡蒸气燃烧,可用一根尖嘴的细玻璃管插入焰心,然后在尖嘴处点燃。根据是否能点燃,可推断上述猜测是否正确。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答案

一、(共30分)

1、C

2、D 3 B

4、C

5、B

6、C

7、A

8、C

9、C

10、B

11、B 12 A

13、B

14、B

15、B

二、我会填答(共48分)

16、⑴F滴管 ⑵B试管 ⑶C蒸发皿 ⑷D烧杯 ⑸A量筒 ⑹E水槽、G集气瓶

17、外焰;最高;右;大;镊子;1/3;湿抹布

18、用稀碱液或洗涤剂洗涤,再用水洗净,最后用抹布擦干碗碟上没有水珠不成股流下即可认为洗净

19、⑴取一些冰块放入一只干燥的烧杯中,一会儿发现烧杯外壁有水滴出现。

⑵将盛有半杯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水面出现一薄层白色固体⑶点燃少量酒精,先将一只干而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杯壁出现水珠;另将一只内涂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杯壁出现白色。上述现象说明酒精燃烧的产物中含有既含有二氧化碳又含有水。

21、(1)试管直立,试管应倾斜 (2)标签方向不对,应向着手心 (3)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离开,应紧贴 (4)瓶塞正放在桌面上,应倒放

22、(1)试管破裂 (2)读数不准(偏大或偏小)(3)试剂交叉污染(4)引起火灾(5)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23、(1)①淡蓝色气体;②具有强氧化性;③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⑷CO2 可用于灭火但过多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⑸(合理答案即给分)。

24、试管外壁有水或受热不均匀;试管接触酒精灯灯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5、银白色的金属是铁,紫红色的金属是铜,有酸味的液体是米醋,有酱油味的液体是酱油,有酒味的液体是白酒,无色无味的液体是水,有咸味的白色固体是食盐,有甜味的白色固体是白糖。

三、我会探究(共12分)

26、 (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2)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判断二氧化碳(CO2)含量的不同;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

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根据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判断氧气(O2)含量的不同;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根据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判断水含量的不同。

四、我会归纳、总结(共10分)

27、 澄清石灰水和干燥烧杯;蜡烛密度比水小 ;蜡烛熔点、沸点较低,烛焰的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内焰为石蜡已有部分燃烧,外焰为石蜡已完全燃烧,所以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

第四篇:《走进新课程》测试题

《走进新课程》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 (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

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C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 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 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 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B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2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

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 C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6、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

C )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

27、(

A )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28、阅读是学生的(

A )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

B )、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3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2、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 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 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

(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3) 多元智能理论;

3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

(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 (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 (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A

)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

)

A. 均衡性B. 综合性C. 选择性

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 ) 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3、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 B ) 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44、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ABC ) A.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 信息化课程资源

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AB )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 ABC ) A.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7、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A BC ) A.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8.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BC ) 考试、选拔方式。 A.学生自由选择

B.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综合评价的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ABC)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改革B创新 C变革

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 B基本 C必要

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 A重要 B必要 C首要

5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6

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2、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6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6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6

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6

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3

B、2/3 C、1/2 D、1/4 6

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B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6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 )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B)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74、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

D ) 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

C )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B )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7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A

)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

B )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7

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8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8

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

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

A

)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

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

B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

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D )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

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 )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8

8、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C )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89、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

C )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 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 D )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

C )不知道对不对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

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

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A )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 9

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D )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9

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

( A )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9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 )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

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00.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

A )。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D、 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10

1、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0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C )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10

3、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

C ) 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10

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A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

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B )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 D ) A 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8.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

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 B )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B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

11、“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B)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

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

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C )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D

)。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

15、 ( A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

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C )。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1

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D )次。 A、7

B、4

C、5

D、8 1

18、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1

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 ( A ) 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

) ,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C )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

21、 (

)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 B )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

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 ( D ) 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

23、 (

) 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

A)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1

24、“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 A )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

25、( B )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

26、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 B )。 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

27、“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 B )的特点。 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1

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

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C )。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130.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31.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BC )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13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BCD)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

33、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

34、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ABCD)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13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C )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3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138.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 )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39.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BCD )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40.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41.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CD B)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42.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BCD )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BCD )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4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BCD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第五篇:走进新课程模拟试题

一、 填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全面推进(

)。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

)、(

)、(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

)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

)与(

)的过程同时成为(

)和(

)的过程。

4.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

)和(

)。

5.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内容(

)和(

)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

)以及(

)和(

)的联系,关注学生的(

)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

)和(

)。

6.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

)、(

)、(

)的现状,倡导学生(

)、(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7.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与(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

)、(

)和(

)的功能。

8.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

)、(

)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9.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

)、密切联系学生(

)和(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

)与(

)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是:(

)、(

)、(

)、(

)、(

)。

11.国家课程标准是(

)、(

)、(

)和(

)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

)、(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

)、(

)、(

)、(

)、(

)等部分。

1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

)。

1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

14.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

)。

15.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

)、(

)、(

)、(

)、(

)。

1 1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哪些变化:改变了教师(

)和学生(

)。教师遵循(

)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

)和(

)。“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改变了教师对(

)的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

)而不是(

)。

1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

)以及实施课程的(

)。 18.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遵循(

)、(

)、(

)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

)的学习与学生(

)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

)或(

),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建立(

)制度、(

)制度、(

)制度,以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建立(

)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完善(

)评价,优化(

)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

),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19.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的主要变化有哪些:课程结构由(

)、(

)、(

)三个层次构成;合理处理了(

)与(

)的关系,使(

)中有选择、(

)中有规范;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把(

)与(

)有机结合起来。

20.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21.(

)、(

)、(

)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

22.校本教学研究就是教师在“(

)——(

)——(

)——(

)„„”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

23.新的高中课程体系承认一个朴素的真理:考试,永远是这个学生在考试。它不把考试置于课程体系的核心,而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

”)。(

),(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4.高中教育是(

)教育,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性质的基本认定。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

)或(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又一基本理念。

25.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

)、(

)

26.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是:重视课程实质结构的变革,加强(

)和(

);整体关注课程结构的调整,力求(

)的新突破;加强课程的(

),真正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体现基础性,加强(

)。

27.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

)(

)、(

)、(

)、、(

)。

2 28.(

)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灵魂。 29.教学是(

)与(

)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

),教学过程是(

)、(

)的互动过程。

30.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将要发生以下的变化:(

)的变化,(

)的变化,(

)的变化,(

)的变化,(

)的专业化。 31.新课程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教师、(

)、(

)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2.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

)、(

)和(

),对学生进行(

)、(

)和(

)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

)、(

)和(

),引导学生(

)与(

)。

3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

)与(

)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

)和有力的(

)。

3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

),帮助学生(

),(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5.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

)、改进(

),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36.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

)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

)和(

)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

),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

),杜绝设置(

)、(

)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37.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

)、(

)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

)奠定基础。

38.高中课程设置了(

)、(

)、(

)、(

)、(

)、(

)、(

)和(

)八个学习领域。 39.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

)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 )学分,总学分达到(

)方可毕业。

40.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

)课程,逐步增设(

)课程 ,学生可(

)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

)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

)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4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

)、(

)、(

)、(

)。

3 42.普通高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任务体系。这一体系除包含“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包含(

)、(

)、(

)、(

)、

(

)等任务。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是(

)职能。普通高中的任务是发展变化的。

43.普通高中应促进学生个体在下列四个方面的社会化。一是(

)的社会化。二是(

)的社会化。三是(

)的社会化。四是(

)的社会化。

44.学生报告单的功能:对家长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对教师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对学校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

45.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首先,在学校课程中(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

)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

)、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4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内容:(

)、(

)、(

)、(

)、(

)。

47.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

)、(

)、(

)、(

)、(

)。

48.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具体包括:(

)、(

)、(

)、(

)。

49.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

)、(

)、(

)、(

)以及(

)等。

50.校本课程是以(

)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

)和(

)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

)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5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小学信息(

)和(

)建设;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

)素养;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

)。

5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努力将(

)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

)中心;改善(

);体现(

)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3.当前课程改革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

)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

)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

)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

)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

)的转移。 54.教学的基本原则是:(1)良好的(

):营造积极正向而且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2)丰富的(

):有效运用教学时间与井然有序的教室管理;(3)妥善的(

):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的设立;(4)明确的(

):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5)扎实的(

):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6)智慧的(

):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7)充分的(

):足够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8)高度的(

):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 4 (9)(

)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自动自发;(10)(

)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建构精熟与理解;(11)(

)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情况;(12)教师的(

):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55.反思性教学就是将自己的(

)和(

)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56.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是:提高课程的(

),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57.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

)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

)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

)的考评制度。

参考答案

1.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三个代表” 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

2.体系

结构

内容

3.注重知识传授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

形成正确价值观

4.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

综合课程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5.“难、繁、偏、旧”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学生生活

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

学习兴趣

经验

基础知识

技能。

6.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7.甄别

选拔

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

改进教学实践

8.国家

地方

学校

9.直接经验

自身生活

社会生活

经验

生活 10.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11.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

考试命题

基础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12.促进者

研究者

建设者和开发者

开放教师

13.尊重、赞赏

帮助、引导

反思

合作 14.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15.主动性

独立性

独特性

体验性

问题性

16.教学的方式

学习的方式 学生发展

关注点

备课的方式

教学能力

“用教材”

“教教材”

17.要素来源

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18.时代性

基础性

选择性 知识技能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领域

课程门类

学生自定学习计划

学生选课指导

学分制管理

校本教学研究

校本

外部

课程自主权

19.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必修

选修

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学校

教师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1.教师个人

教师集体

专业研究人员

22.教学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行动

教学反思

2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

使每一位学生成功 24.追求卓越的大众

健全人格

公民基本素养 25.社会化

素质化

个性化

5 26.艺术课程

技术课程

学科结构

选择性

课程整合 27.确定课题

制定计划

搜集资料

总结整理

交流评价 28.创新

29.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交往

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

30.教育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情境

学校生活

教师职业

31.校长

学生

家长 32.针对性

实效性

主动性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

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

创新

实践。

33.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教育环境

学习工具

34.学业成绩 潜能 需求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35.课程内容 教学管理

3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能力 素质 考试内容 课程标准 偏题 怪题

37.提高国民素质 面向大众 终身发展 38.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 39.116 6 144 40.必修 选修 跨班级 必修模块 选修课程

41.开放性 探究性 实践性 自主性 重过程

42.培养素质

辐射文化

服务社区

开展交流

发展自身

履行其育人 43.社会生活知识

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

理想目标

44.报告

通知

认识

反思

诊断

决策

管理

指导

45.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

必修课程

国家课程

语文

数学 46.服务社区

走进社会

47.道德品质

学习能力

48.职业道德

了解学生

49.校外图书馆

科技馆

珍惜环境

关爱他人

善待自己 交流与合作

个性与情感

教学设计与实施

交流与反思

博物馆

网络资源

乡土资源

50.学校教师

当地社区

学校

办学思想 51.基础设施

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

整合。

52.素质教育

学科

学习方式

评价

53.功能

指标

方法

主体

重心 54.班级气氛

学习机会

课程安排

学习重点

学习内容

教学对话

练习应用

支架支持

学习策略

协同合作

目标为本

适度期望 55.教学活动

课堂情境

56.适应性

课程意识

课程创新 57.以校为本

民主科学

专业成长

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 (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6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 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 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C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 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 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 ——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 ——陶冶式

18.在“对话?互动” 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 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7 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B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2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 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 C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6、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 C )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

27、( A )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28、阅读是学生的( A )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 B )、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3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2、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 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 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

8 (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3) 多元智能理论;

3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 (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 (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 (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A )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 ) A. 均衡性 B. 综合性 C. 选择性

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 ) 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3、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 B ) 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44、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ABC ) A.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 信息化课程资源

9

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AB )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 ABC ) 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7、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A BC ) 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

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8.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BC ) 考试、选拔方式。 A. 学生自由选择

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 综合评价的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ABC)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改革B创新 C变革

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 B基本 C必要

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 A重要 B必要 C首要

5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10

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6

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

2、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6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6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6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6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3 B、2/3 C、1/2 D、1/4 6

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6

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B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6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 )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B)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74、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 D ) 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11 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 C )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B )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7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A )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

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 B )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7

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8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8

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

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 A )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 B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12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

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D )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

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 )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8

8、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C )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89、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 C )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 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 D )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 C )不知道对不对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

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

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A )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生变化中正确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 9

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D )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④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

13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9

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 ( A )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9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 )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 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00.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 A )。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D、 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10

1、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0

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C )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的是 ( A )、实践锻炼教育法

10

3、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 C ) 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10

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A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

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B )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 D ) A 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4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8.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

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 B )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B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

11、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B)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

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

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C )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D )。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

15、 ( A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

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C )。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1

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D )次。 A、7 B、4 C、5 D、8 1

18、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1

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 ( A ) 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 ) ,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C )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

21、 ( ) ;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 B )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

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 ( D ) 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5 1

23、 ( ) 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 A)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1

24、 “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 A )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

25、( B )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

26、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 B )。 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

27、 “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 B )的特点。 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1

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

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C )。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130.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31.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BC )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13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BCD)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

33、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

34、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ABCD)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13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C )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3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138.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 )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39.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BCD )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40.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6 141.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CD B)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42.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nbs p; (BCD )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BCD )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4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BCD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判断题

0

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0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0

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0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0

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0

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0

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0

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0

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1、教师即课程。(×)

12、教师在1~ 6年级年段都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 )

1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

1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

1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 )

1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1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

18、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

19、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

20、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 17 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21、4~6年级这一年段教学时,应避免复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

22、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23、新课标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6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12年级) ( × )

24、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

25、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 × )

26、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

27、“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 × )

28、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 )

29、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 30、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 (× ) 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以合作者、引导者为主。

31、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义。 (×)

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32、《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结构上看,它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 √)

33、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 )

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34、“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

“情感与态度目标” 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3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6 师生伦理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错

37 新课程观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评价。 正确 38 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的优化。 错

39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 对

40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不主张接受式学习。 错 41 质疑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对

4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对

43新课程观下,课程就是指文本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 错 44 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正确

45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对 46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学习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关于学习的评价。错 47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过程。 错

48档案袋评价法、小组评价法都是定性评价的方法。 错

49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将不再被重视,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力将逐渐取而代之。 对

50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 错 51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课业过重、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偏难。 错

18 52出现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马家爵因打牌而残杀四位学友等极端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马等人的个人品质、素质低下,与社会风气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关系不大。错 53 义务教育要以培养高级人才、专家、大家为根本目标。 错

54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 对 55: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于教师。 绝对没错

56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的中心应该是自己的思想或教案。 错

57课本知识就是权威的、绝对正确的。 放屁

58 “苹果广告”说明思维应突破常规,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才能有所创新。 对 59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说的太好了,就是不给分我也要选正确。)

60进行学生评价时,评价内容应是全面的,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需求。正确

61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 错

62学生无权评价教师。( 就应该这样。)

63新评价观下的教师角色调适就是要教师转变观念,是教师角色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 正确

6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 正确

65一般认为,强调三维目标就意味着否定“双基”。 显然错误 6

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 6

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

6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 6

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 7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 7

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 7

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 7

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

7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 7

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上一篇:主题党日书面材料下一篇:最经典的爱情话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