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语文课,方法要多样

2022-09-11

一堂课也是一件艺术品, 须精雕细刻。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 需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1 课前导入, 营造情景

一堂课能否成功, 跟课前导人有着直接和重要的联系。导入的内容必须随课文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更应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也可引导学生认识和感悟自己的生活。例如:

1.1 影视音乐导入法与回顾旧知法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精彩片断, 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引发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中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从而让学生很快地进入预设的情景。

案例:我教八年级 (下) 第二十课《俗世奇人》时, 先放映一段《洛桑学艺》的片断, 让学生体会到民间口技也是一种精彩的艺术。接着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文章《口技》以及《核舟记》: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 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 奇绝!妙绝!今天, 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 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1.2 情境导入法

意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用意境导入, 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或想象, 如同身临其境, 在心灵上受到感染, 从而感同身受, 亲悟其意。

案例:《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这样设计:眼睛, 给了我们色彩, 把我们领进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 给了我们声音, 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可是你用耳朵听了吗?你用心听了吗?上课时, 老师用洪亮的嗓音告诉你们的每一句真理, 你听了吗?你用心听了吗?吃饭时, 父母叮嘱你细嚼慢咽的话语, 你听了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到小草被践踏时的哭泣声了吗?你听到江河被污染时的呜咽声了吗?你听到大海被破坏时的怒吼声了吗?你或许会说, 你在讲童话故事吧!这些事物怎么会哭呢?那我告诉你, 它们是在哭泣, 只是你没有用心去听而已!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 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那么今天, 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声音的世界, 去领略声音的色彩。只要你“用心”去听, 你一定会听见的!

1.3 配乐朗诵创设情景导入法

选用与文章主题相同或类似的名诗, 配上相应主题的音乐, 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形成一种情景, 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之中。

案例:我在上八年级 (下) 十九课《春酒》时就这样设计:余光中的《乡愁》配上《二泉音乐》。“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故乡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 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预设的情景。

2 走进教材, 用心体验

初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注意力的持久性相对较差, 他们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认真去听, 用心去学。而引起学生兴趣并不仅在于课前导人, 在学生过程中也应有计划地进行。这要求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 知道学生对什么感兴趣, 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例如:

2.1 朗读法

一些优美的课文, 在诵读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其中浓浓的情感。有时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便能很好地融入到课文描绘的那种情感意境中去, 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案例:我在教八年级 (下) 《海燕》一课时鼓励学生大胆的朗读, 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读第一句, 要舒缓、低沉, 把声音拉长。“风”是主语, 应该强调, 需重读, 应拖音。这样读, 一是为了表现大海的广阔无边, 二是为了渲染沙皇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准备镇压革命的白色恐怖气氛。表现海燕形象时, “海燕”要读得响亮, 并加重读“高傲”, 以突现海燕敏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整个这一小节的基调是先缓慢后加快, 先低抑后昂扬。

第二节, 为了表现海燕低飞高翔的雄姿及其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 要重读“碰”“箭”“直冲”, 读时的基调是高昂的。但读“乌云听出了欢乐”, 调子需低抑, 以显示沙皇反动政府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畏惧。第四节到第六节, 用群鸟和海燕作对比, 以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因而读到群鸟丑态的几个小节, 要以极端蔑视的语气读。像读四小节的两个“呻吟”时, 为了表现海鸥的恐惧心理, 读第二个“呻吟”, 要声音拉长, 紧接着读下一句, 并突出“飞窜”, 以显示海鸥飞窜时是哼哼着, 可见是恐惧万分。读第五节“这些海鸭啊”, 应以嘲弄的口吻, 以强调对这一群海鸭的讽刺。读“轰隆隆的雷声”时, 应瓮声瓮气地读, 以示雷声的沉闷。读“吓坏”一词时, 要用弱音读, 以示对海鸭的轻蔑。为了强调企鹅的“胆怯”, 要重读“躲藏”, 要轻微读“悬崖底下”, 并要把“底下”顿挫开, 以示“躲藏”的处所。”通过朗读, 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海燕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 感受到了海鸥、海鸭恐惧的心理。

2.2 自主鉴赏法

在一些文学鉴赏课里, 采用学生自主鉴赏时的方式, 让学生先阅读, 然后让学生举出文章中喜欢的句段, 谈谈为什么喜欢, 紧接着请其他学生补充点评。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品味体会作者情感, 把握文章主旨。

案例:十九课《春酒》学生发言:

甲:我是母亲的代表, 总是一马当先, 不请自到,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段文字比喻很奇特, 将儿童急切贪吃的神情形象的表现出来了。

乙:“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表现出了儿童急切的心情, 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丙:“鼓鼓的”、“蜜蜂似的”这个比喻确实很奇特, 用蜜蜂勤劳、可爱来表现儿童的满足, 既意想不到, 又情在理中。“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 洋洋得意。

丁: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儿童快乐时光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2.3 课堂绘画法

优美的语言往往能激发起美的想象。美的画面又能对文字做形象的诠释。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 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把课文内容用绘画形象表现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案例: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为例。本段景物层次分明, 词语准确生动,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里面涉及的动植物很多, 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我们利用绘画, 师生共同查阅资料, 把这些动植物的形状、特点找出来记下来画出来, 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又扩大了知识面。

3 感悟教材, 关注生活

“学习语文, 关注生活;学习语文, 享受生活”, 真正做到快乐学习。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 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 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例如:

3.1 质疑法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结合课前预习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以达到求同或求异, 或提出自己的疑惑以求解疑。

案例:在《桃花源记》一课中, 由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现代社会需要陶渊明吗?结果在课堂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学们议论纷纷, 非常活跃, 自动形成了正反两方, 唇枪舌战, 不亦乐乎。

3.2 比较法

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其他材料进行比较。

案例:比如学习《天上的街市》, 同时参照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诗歌中改变“牛郎织女”的故事, 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表达的“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主题思想。

3.3 点拨法

课堂上, 有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 老师就可以在此指路搭桥,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顺利解决问题。

案例:在《俗世奇人》一课中, 老师这样问:“作者在文章中介绍刷子李、泥人张这两个人物有何现实意义?”学生一时难以回答, 老师就随机搭桥:“大家为什么喜欢看相声、小品、魔术、杂技?”学生七嘴八舌回答道:因为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带来了美的享受, 是美的艺术。老师再设一问:“这些美的艺术来源于哪里?”学生回答:“来源于民间。”到这里, 作者介绍两个民间传奇人物的现实意义就容易解决了。

4 赏读教材, 构建模式

赏读这种教学方法有着它古老的历史, 这种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担当着传承知识的重任。而那时的学生也都习惯于这种教学方法, 我们所闻的私塾学堂里的学生哪一个不是摇头晃脑地在朗读文章呢?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了文章含义, 思想内涵及感情。不懂的东西, 通过反复诵读自然也就理解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

4.1 美读法

将音乐作用于朗读教学中, 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 使听觉和视觉同时发生作用, 来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之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构建学生的“语言模式”和“情感模式”。一读音乐美, 二读画面美, 三读情感美, 四读语言美。

案例:《天上的街市》

(1) 欣赏《梁祝》, 讲述梁祝的故事, 便于学生理解音乐;

(2) 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3) 探究:学生将诗人改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梁祝的故事进行对比分析, 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4) 老师示范朗读, 配乐《梁祝》, 将学生带入联想与想象的情感空间, 激发创造性思维体验;

(5) 老师再次示范朗读, 学生跟读, 便于学生分清节奏, 念准重音, 读出感情;

(6) 学生朗读三步曲: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 声音不宜大, 速度不宜快, 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第一遍朗读:感受诗的语言美。这首诗节奏舒缓、音律和谐, 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

第一遍朗读:想像诗的画面美。这首诗的画面是很美的, 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二遍朗读:领悟诗的情感美。第一节, 表现出一种惊喜;第二节, 表现出一种赞美;第三节, 表现出一种欢乐;第四节, 表现出一种甜美。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学生读出了语言的美, 读出了节奏的美, 读出了意境的美, 读出了情感的美, 就连平时上课不敢大声回答问题的学生, 甚至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 都陶醉其间, 有的居然还学着过去的老先生一读三摇头。

4.2 语言赏析法

语言赏析大者可以陶冶性情, 开阔胸怀, 文明言行, 增强理解;小者, 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另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模式”和“情感模式”, 形成自己的诗文风格。

案例:十九课《春酒》:“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 我端着、闻者, 走来走去, 有一次一不小心, 跨门槛时跌了一跤, 杯子捏在手里, 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 它直舔, 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学生赏析:这段文字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既诙谐又活泼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走来走去”“捏”表明格外珍惜, 舍不得喝。“直”“呼呼”“也是”表现小花猫的可爱。

4.3 表演法

根据课文情节要求让学生排练课本剧。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揣摩, 把握人物的心理、情感。

案例:第二十课《俗世奇人》:大家在朗读中很好地读出了人物的身份, 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现在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 即一部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 设计人物合理的语言, 将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可以几个人共同表演, 可以大胆夸张。看看谁的想象丰富、合理;谁对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得准确。

4.4 拓展思维, 提升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有目的地、自觉地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延伸开去, 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采取适当的形式, 从中获取有益信息, 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 扩大了知识面, 同时开阔了视野。例如:

(1) 探索法

在有些课文结束以后, 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去探索。这样, 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中, 引导学生去探求更新更深的领域。

案例:《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 妙在情节、语言。读这样的作品, 如夏日饮冰茶, 爽口又爽心。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 我们该做点什么?当今社会、面对民间文化、也有不少人发表如下的观点: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旧的、没有生机的东西, 该消失就随它去吧, 应顺其自然, 为什么要抢救呢? (分成正反两个组辩论)

(2) 发散思维法

针对有些课文内容的需要或为了强化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完本课后设置发散思维的问题, 供学生思考。

案例:《喂——出来》一课:“想一想, 在小说结尾, 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 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这种方式, 可是课堂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关键在于:你是什么样的老师。

摘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教法,多样化

上一篇:一种高效共聚物阻垢剂的放大合成及性能评价下一篇:医专生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