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硕士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土木工程硕士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工程管理专业硕士(MEM)教育自从推出以来,与既有的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存在着交叉性,其培养方向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特别是学位标准尚未发布,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机制上如何准确定位,才能找到自己定位的空间。本文利用物事人(WSR)的系统方法出发,结合厦门大学MEM的例子,以及国内外纵横向对比工程管理发展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

第一篇:土木工程硕士论文

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及策略探讨

摘要:简述了当前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围绕工学矛盾、生源问题、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质量保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因素,探讨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对应策略。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姜浩(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兴平(1962-),男,上海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东营 257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DYC10013)的研究成果。

一、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工程与工程教育受到人们越来越密切的关注。[1]如何创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靠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2]工程硕士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服务。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从1984年开始试点,1997年开始在全国进行招生。到了2007年底,中国已有40个工程领域,212个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增长到57146人,累计招生达到33.8万人,在学人数超过17万名,有11万多名学员获得了工程硕士学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较早取得工程硕士招生资格的单位之一,已经招收了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等领域工程硕士数届,[3]机电工程学院在招生、培养、考核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就工程硕士特色、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简要探讨。

二、工程硕士培养的特色

工程硕士的建立和发展是高校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国家重点工程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而创办的新型办学模式。工程硕士面向工程,面向实际,具有自己的特色。

1.面向问题

工程硕士不同于工学硕士。工学硕士是高等院校培养以学术型、研究型为主的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工程硕士则是高等院校培养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2.面向企业

工程硕士是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生源主要来自企业,具有工程师从业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以及工程师所必备的职业品质。

3.面向工程

工程硕士具有开发型、复合型的培养目标特色,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研究手段,且对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复杂的研究对象有较系统的分析与管理能力。

4.面向岗位

工程硕士在学习期间不脱产、不离岗,是带着生产实践的实际问题进校,把从学校学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把高等工程教育带入企业或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者,是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奉献者。

5.面向应用

为了突出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工程特性,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评价标准上注意突出工程特性,注重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学位论文工作。工程硕士论文选题可以结合工程项目的研究或者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开展,论文的评价标准着重强调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培养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规律,取得了显著的办学业绩,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引起了人们对其质量的密切关注和担忧。当前,我国工程硕士存在着培养过程不到位、生源单一、服务面向过窄、教育功能狭隘等问题。[4]

1.“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有待改善

工程硕士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在单位工作需要时往往以工作为重,使得学习时间和质量普遍受到影响。[5]课堂教学主要是采取短期集中某段时间进行,学习时间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出现简化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的情况;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使得学员在校时间比较少,不便于学员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客观上阻碍了校内导师的及时指导,仅靠学员自己的主动、自觉、挤时间来完成理论学习任务,对多数人而言难以实现。

2.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没有固定的生源渠道,其招生受到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影响。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行政管理骨干,工作压力较大。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们以前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到现在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工程硕士的理论学习时间有限,导致学员不能真正领会基础理论的观点与概况,当真正碰到工程中需要用理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不能灵活运用了,其学位论文的理论水平也就很难提高。

3.“双导师”模式优势有待发挥

校企联合培养应是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特点,然而企业对参与培养过程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工作时间安排这一层面,很少在人才培养的高度、课程设置、师资、学员评价等培养环节中发表意见。“双导师”的培养模式意在发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然而实际情况是工程硕士由于工作原因与学校导师接触较少,企业导师工作又繁忙,存在指导不及时和不到位的现象。

4.课程学习有待加强

工程硕士学习期间工作和学习矛盾较突出,学员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学员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不但学员与导师之间交流困难,学员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学习心得交流,更谈不上统一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员上课出勤率低,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应付考试现象严重,使得教学质量及掌握知识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5.学位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工程硕士课题要求具有明确的生产实践性和应用性。学员根据自己的实践工作和企业生产实际选题有一定的难度,较难找到满足工程硕士培养要求的课题;另外,学员在企业能查到的文献较少,难以把握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导致学员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员在校时间短,与导师接触少,常常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导致学位论文的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四、工程硕士培养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点解决建议。

1.探索培养新模式

“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有待改进。方式有两种:

(1)工程硕士应实行脱离工作岗位半年或一年时间进校学习,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学员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增加了师生互动,便于学员体验学校学習氛围和科研环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在此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对部队培养的工程硕士要求其必须在校学习一年,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可以回到工作岗位进行课题研究。该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员理论水平提高很大,毕业答辩通过率100%。

(2)对于生源比较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在企业建立培养基地的方式组织教学。由企业专设一名班主任,组织学员学习,并对学员的出勤、听课、学习情况进行统一管理。机电工程学院在河南特种车辆厂、中石化、大港等地举办工程硕士班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严格把关生源

吸引优秀生源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工程硕士招生应该认真组织面试,重点考查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智力水平、创新意识等,为培养高质量工程硕士奠定良好基础。招生培养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主动与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加强联系,了解对方的人才培养计划及需求,利用学校具备的学科优势吸引企业推荐优秀人员来校继续深造、学习。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机电工程学院通过联系中石油、中石化、各大油田单位,了解企业需求,吸收企业岗位骨干、优秀职工来校学习,同时严把招生关,采用笔试、初试、复试的方式层层筛选,保证生源质量,获得较好效果。

3.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

采用多种渠道,提高学位论文质量。采取校、企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将学校导师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学校导师指导学员做好选题与开题工作,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学员讨论课题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认真审查论文并提出修改意见,把好论文质量关。企业导师负责工程硕士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重点对学员在完成课题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和工作上的协调。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工程硕士生的指导工作,学位论文各个环节由双方教師协商解决,为学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机电学院要求工程硕士学员必须选择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职称员工担当现场导师,指导学位论文中实际问题。要求学校导师积极与之保持沟通,针对学员实际问题互相探讨,既保证学员的研究方向,也解决了实际问题,将企业优势和高校结合起来,效果显著。

4.改革工程硕士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要紧密结合在职人员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针对大企业可以采用教师在企业集中授课的方式;对于军队、企业、石油等部门,要求学员在校学习一年时间完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对于零散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保证学习质量。对于位置偏远的企业,可以使用网络远程教学。多种教学模式的推广为工程硕士的规模培养提供条件,对于改善工程硕士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学位论文选题与评价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要求选题明确,内容具有实用意义。学位论文是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员知识水平、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践,并有明确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规划、技术改造项目和技术攻关研究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机电工程学院在工程硕士选题和论文评审上严格要求,保证学员论文质量。要求导师在学员选题上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加强和企业导师的沟通,既要避免选题过于学术化,也要克服选题缺乏深度。论文评审要求必须通过本领域专家两人评审通过才具有答辩资格,且其中一位专家必须为校外人员。在评阅的基础上组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名专家组成至少有1名为外单位专家。通过初评和答辩两种评审方式,保证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

五、总结

工程硕士的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的重要纽带,受到了学校和企业的普遍欢迎,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探索一条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是每个培养单位必须面临的问题。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坚持抓好生源,做好学员的多元化教学,完善双导师制度,调动企业参与工程硕士教育的积极性;应实行规范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将工程硕士各个阶段工作落到实处;应坚持“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条件将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到生产一线。校企应取长补短,开拓视野,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顾秉林.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9-11.

[2]王大中,张文修,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20-23.

[3]谷建伟,管志川,等.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以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110-112.

[4]张海英,韩晓燕,等.关于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15.

[5]岳庆军.浅析工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8,(5):86-87.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姜浩 徐兴平 王旱祥 刘衍聪 丛晶

第二篇:工程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计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硕士(MEM)教育自从推出以来,与既有的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存在着交叉性,其培养方向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特别是学位标准尚未发布,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机制上如何准确定位,才能找到自己定位的空间。本文利用物事人(WSR)的系统方法出发,结合厦门大学MEM的例子,以及国内外纵横向对比工程管理发展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分析结果认为MEM不同于本科的职业化细分,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层面应该立足于广义的工程范畴进行培养。课程体系宜以管理类为主,解决面向对象/目标的管理问题,也解决面向过程的问题。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计;物事人系统思想

一、引言

在各个工程行业中,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的企业,无论是执行还是决策机构,都发现存在着难以获得高级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的问题。我国工程院的研究发现,其直接原因在于我国的工程管理人员绝大部分出身于技术专业,这种现象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片面认识,认为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一段时期的管理实践就可自然而然地成为工程管理人员,严重误解了工程管理的实质内涵[1]。这样,需要积累了相当长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对于我国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急切需求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将加大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基本完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使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指导文件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管理领域知识,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决策能力,能够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新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的管理者;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2]。

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开始之际,很多高校未能如期开展新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从2011年专业硕士招生目录中,北京大学、复旦、浙江大学等名校尚无此类专业;在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召开的“工程管理概论”的课程研讨中可以发现招生情况不尽人意。经过两年的改进,纵观获得资格的院校的2013年招生简章,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基本上都列入了招生计划,而且数量不少,如清华大学招生网页上标注着120人的名额。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社会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我们国家急需加大高级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幅度。正如中国工程院2006呼吁那样,无论具有技术背景的工程师中成长起来的,还从具有管理实践背景的管理人才中转化而来的工程管理人员,他们在管理技能和知识结构方面均有欠缺,建议其在职期间必须定期参加专业培训。

工程管理在我国常常被误认为单指对土木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这种狭隘的认识使广阔的工程管理领域未被纳入科学的轨道,也无法与国际惯例接轨[3]。美国不同工程组织联合成立了工程管理协会,该协会认为,工程管理是计划、组织、资源分配、指导和控制包含技术或系统组件活动的艺术和科学。承担管理职责工作的工程师因为需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在这些原理方面获得专业知识和培训[4]。

由于工程管理涉及诸多行业领域,国务院学位办鼓励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优点开展相应的特色教育。学位办指出,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对核心管理领域知识的理解,如市场、会计、组织行为、商业道德、法律及金融等;注重向学生提供对内在的和共同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如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管理等;注重向学生提供不同管理层面管理工程功能所需的知识和技巧;注重向学生提供在实际工程项目或问题中将技术和管理进行集成的经验。

工程硕士这几年培养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课程体系的设置排在问题的首位,影响着工程硕士培养质量[5]。在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开展之初,对制定具体的培养体系或者培养模式研究,显示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充分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思想,将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决策者及系统内有关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的总体分析、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总体协调[6]。该方法成功地运用和评价了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高校教育和航天安全性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二、WSR方法及框架

WSR方法论的工作流程包括理解意图、制定目标、调查分析、构造策略、选择方案、实现构想六个方面的循环以及协调关系的行为措施。

1.理解意图:领导是谁?学位办、教指委、学校、学院、系设置如何?不同高校其培养单位设置不同,有的在系这级,有的是属院直管。面对拥有不同的“物理知识”、一定任期的领导时,不妨通过对学院的长期规划进行分析。理解领导意图的办法之一是从已经制定了的愿景、目标和目的进行分析。

2.制定培养体系目标,也是容易出现分歧的地方。与管理相近的一个词语是领导,结合工程特点,工程领导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提升抽象的领导力,而是培养实实在在的领导者。

3.调查分析。对国内外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国际上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最为成熟和成功的也是在美国,特别是几所著名的高校组成了工程管理教育联盟。在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也经过若干年在清华、西交大等院校试点,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借鉴。另外,专业型管理类的MBA和MPM也成为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横向标杆。

(1)国外(美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初期的德法工程教育认为工程就是技术,把工程教育牢牢束缚在技术教育的范围之内;发展阶段的工程教育则以为工程只是应用科学的分支;工程管理脱胎于工程教育出现在20世纪初美国的工商业发展需求,人文内容也作为工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胡佛(Herbert Hoover)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采矿工程师和管理者,在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那一年对工程师们的一次演讲中,他指出了美国工程管理者的重要性来自西部采矿、冶金和运输的急剧发展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职业需求增加一种管理职业导向,即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商业经理。1979年美国工程管理协会(ASEM)成立,1997年,美国国家工程技术课程认可机构ABET,正式将工程管理列为一个可独立授予学位的学科。

同时工程界的发展也渴望更高级管理人才——硕士层次的培养,由西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六所大学组成工程管理联盟专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①。专业设在工学院,但由工学院和商学院一起合作开始课程。他们的课程设计中,如果是在职学习的,一般只学习管理类知识。如果是应届毕业生,要求选修一定量的工程学科。管理类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有30学分。

(2)国内(其他高校)。通过各高校网络搜索,可以考察到国内高校在培养单位设置上不同,主要在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这也与美国高校相似。大部分传统的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设置在工业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设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设置在土木与交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设置在土木与力学学院,另有北京大学设置在工学院(50名)。而一部分学校,特别是综合型大学中,由于历史的缘故和学科归并,具有“管理”的学科一般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内,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也设置在管理学院②。

在国内应用性研究生学位中,MBA和MPM有比较接近之处,商学院/管理学院早早将触角伸近工程管理,开设了技术管理或者运作管理模块,通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系统运作,加强对工商企业家在科学决策、统筹规划能力的培养。项目管理的精髓来自于工程实践,培养目标和模式当然更贴近工程领域的应用。

4.构造策略:形成初步思路之后,调研用人单位和潜在学员的看法。

5.选择方案: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及生源特点选择培养模式,例如是否从区域、行业方面采取细分的策略,或者采用综合加上模块化的方案。

6.实现方案:寻找师资,建立课程体系。在课程实现方案,根据所选择进行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组合,尽量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出发点。在考虑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考虑授课方式。就在职教育方案中,为解决“工学”矛盾,有些学校采用集中方式,每过一段时间集中授课。而有些则根据学校制度,利用周末或晚上正常工作时间之余进行授课。

7.协调关系:工程管理专业的潜在学员大多经过在职培训,熟悉喜欢培训教师的轻松学习氛围,愿望当然多学点经济管理类、故事性的课程。学院派教师和教育机构却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如果学生请假误过几次课程后就难以学好后续内容。课程组织者必须要协调好双方的目标,让学生端正学位课程学习的态度,同时激励课程的组织和讲授方式的转变。

三、厦门大学MEM的培养体系设计

1.学院使命: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管理文化,致力社会进步。学院愿景:成为中国商学院中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最具特色的南方之强。学院已提出MBA是培养商界领导者。新设立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也要朝着把握工程建设、成为工程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2.实实在在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坚持“立地”,树立工程观或工程哲学的理念,建立以系统工程及其他工程科学为基础的“物”理学科。

3.本学院的MBA从1987年设立以来,培养方位已经多样化,声誉很高,在全国排名前列。后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这同时也给工程管理的培养奠定了一根坚实的桩基。因此,在MEM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瞄准国内一流的,利用学院财会优势,侧重对工程财务和资金优化、效用最大化。

4.针对2010年招生情况及市场反馈意见制定了初步思路。(1)全日制改为在职。(2)知识+能力。(3)国际+广义。

5.根据地方的企业分布情况,没有哪个行业独占鳌头,而且也没有一家专业性极强的大型企业,开展单一方向的培养体系是不现实的。通用型的工程管理横跨诸多专业与行业,与所在学院是相容的。

6.部分课程由“企业实践教授”担任。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管担任“企业实践教授”。同时也聘请企业讲座教授与学院教师共同合作,为学生开设“企业实践”讲座课程,共同授课和指导学生。

入学考试的复试以工程管理经历为主。教学标准,严格按照教指委的方针,参照工程硕士和MBA的执行,包括评价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参照国际认证,如IPMA项目经理认证。内容体系遵循EMCI,准备将来可以参加相关认证。

7.确立沟通行动体。完善的教学管理构架和负责人员,使学生有反馈渠道,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提高质量。负责人承担长传下达和协调角色,积极参与学院活动和教指委的各种会议,领会领导精神,做好与学院的协调,并与校友会、各班委会定期沟通;厦门大学MEM的第一版课程体系设置如表3所示。依据物理、事理和人理分为三个模块,具体科目有些与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交叉。

在表3的课程设计中,暂时参照工程管理教指委的课程体系指导意见中,要求的学分为30学分。然而公共基础课较多,有8个学分,管理类的课程大于18个学分。我国工程领域管理人员大部分成长于工程技术背景,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与高层次管理人员的要求相比,知识、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事理进行合理安排。这种安排也符合国际工程管理认证的知识框架,如在该知识指南中明确表示,作为工程管理者都同样承担三大基本的职能和任务:(1)应用坚实的工程管理知识、技能和工具来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2)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工程方案并进行系统整合;(3)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项目[8]。

与第一批学生入学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工程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的分布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低层的工程管理侧重技术素质,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对于公司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具有从理论到实际的人才,能用理论解决工程管理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不同于本科,在专业硕士层面上,课程体系以管理知识为中心,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结论与讨论

工程活动跨越物性和人性两大维度。工程产品和构建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科学的、技术的要素,自然的、生态的要素,经济的、社会的要素,还有人为的、伦理的和管理的要素。工程技术以及相关人员不断地游走于自然物质技术和社会组织技术两大领域,肩负科学技术研究及设计和组织管理三大重任。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在美国,工程师于20世纪初首创大型公司的体制,至今仍有不少名列企业总裁或首席执行官,国家领导人中理工出身的也不在少数,这现象绝非偶然[9]。

MBA和工程硕士等成熟的学科对在职的工程管理教育形成了偌大的压力。与其他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地位和范畴,需要各个培养单位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体系上来看,基于工程活动的管理脱离不了系统思想,因此,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为出发点,能够为学科体系的设计奠定基础。

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专业硕士教育的经验,能够给予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建立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良好的借鉴。如学习MBA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再一味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学生旁边的指导者和纠错者。教学方式从课堂内教学向实验室演练、案例学习、技能培训等多样化转变,充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

具体做法上,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课程可以参照职业资格(IMPM)认证的培训方法,制定一个结合实践问题的综合性训练,特点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的选择主要直接来自学生所在组织的现实问题或者来自对其现实问题的加工提炼,例如我们通过学生自己提出一个典型的项目,提出者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充分案例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小组讨论,重新认识该项目风险管理的策略、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的技术方法的应用。这样,团队的、沙盘式的研究和操作训练,使得学生面对复杂的、未知、技术性很强的环境,能够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之间互相交流、补充,促进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的形成。

最后,对工程管理招生条件提出异议。工程管理领导者的不能只拘于理工教育背景的学生。社会化的大融合,职业的转变,还有工程复杂性导致管理上的再分工,敦促所有涉及工程活动的人员必须接受工程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系统思想在其他的人文管理或者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上是独特的。有一名学员本科为英文专业,入职岗位为Fluor Diannel在中国某工程的翻译,下一份岗位为设备制造厂的采购师,目前负责公司的厂房和设备建设工作,对工程管理知识的急切需求成为该生进入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习的动力。在2012年北京召开的全国项目管理大会,陈育芳就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国际工程项目中,项目经理的来源于多个渠道,包括本科来源于小语种、国际贸易等文科性的背景[10]。补充应有的物理和事理知识,使得他们也能胜任工程项目经理的职务。职业生涯的多渠道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趋势,工程管理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视学生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不能形而上学地局限规定理工科教育背景。

中国工程教育的全球战略应该采取一种全新的战略——“包融”战略,其含义是:构建中国模式,“包融”世界体系,加入全球互认[11]。美国工程管理ACME推出知识体系(类似于PMI),并实施全美高校的认证,获得其承认的高校89所(2013年的数据)呼吁我国的工程/技术管理相关的学会/协会,如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联合起来,如果不能将工程管理纳入到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目录中,也希望能够如美国ASEM一样,建立资质认证体系,共同促进工程管理的发展。

致谢:感谢“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费用支持。

注释:

①联盟成员增加南加州大学。

②西安交通大学的2013年招生目录中,工程管理也设置在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课题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2-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34号[EB].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A22/.

[3]中国工程院课题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9,63.

[4]美国工程管理协会[EB/OL]2013-12-20.

http://asem.org/asemweb-about.html.

[5]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谢咏絮.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43-148.

[6]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7]王雪青,杨秋波,高若云.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3):140-143.

[8]国际工程管理认证中心EMCI.工程管理认证知识体系指南[M].黄采金,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9]欧阳莹之.工程学——无尽的前沿[M].李啸虎,吴新忠,闫宏秀,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10]陈育芳(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化与环境因素对境外总承包工程项目的影响,第十一界中国项目管理大会演讲稿[Z].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2-11-17,2012-11-18.

[11]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6):1-12.

作者:李兵

第三篇: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本文以解放军装备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总结了多年探索实践的几点经验,指出了当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军队院校;工程硕士;培养;探索

实践任务,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并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行性,可以是工程策划、工程设计、技术改造或技术攻关等项目,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在于充分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的形式要求也比较灵活,可以是工程设计、研究论文、专题报告等形式,表明作者具有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在学生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尤其提高学院导师与部队导师的沟通与联系,对学生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定和指导,确保论文质量。  (四)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学院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共有两种组织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采取学员“进校不离岗”的方式,经考试被录取为我院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后,学生的各种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平时照常上班,第一年两个学期中,每个学期安排三到四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学院集中学习;第二种形式是采取学院与单位联合培养的形式,双方共同签订培养协议,学生经过考试被录取后,并不到学院上课,而是学院根据培养单位任务情况和学院教学安排,派教员到培养单位进行授课,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授课。第一种形式一般用于学生数量较少试验任务并不十分繁重的情况,学员进校后,按照学院内其他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要求,共同编班,集中管理。第二种形式一般用于学员数量较多,单位集中,并且试验任务相对较重的情况,这些学员的管理由双方成立联合管理小组来负责,联合管理小组共同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论文研究、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进程,并监督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协商解决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实践证明,成立联合管理小组的做法在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提高导师自身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的基础上,装备学院注重加强导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建设一支水平较高、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导师群体。尤其重视选拔具有丰富工程、试验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充实到工程硕士导师队伍中。队伍中有国家863、973专家3名,获育才金奖6名,育才银奖36名,全军优秀教师11名。目前在学院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学术队伍。在部队已有导师60余名,主要是试验部队的总师和高级工程师。  另外,我们充分利用院内外各方面的优势,聘请有关院校、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全军武器试验研究论证部门、试验基地等单位的教授、专家讲课或举办高水平的专题技术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此项活动,得到学生的欢迎,使他们在了解学科前沿、开阔视野等方面受益匪浅。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受到了部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院的工程硕士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招生规模偏小  由于目前部队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推荐送学的比例还达不到要求,甚至有时出现小于培养计划的现象。学院的任务定位确定了在我军信息化装备建设、一体化军事训练中的战略地位,具备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客观条件,下一步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专门人员,深入部队,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积极开办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二)经费投入不足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行双导师制,部队导师和院校导师需要加强交流共同研究培养中的有关问题,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研究生培养的开支和消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部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上级主管部门应给予经费支持,以保证培养质量。  (三)论文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课题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实际建设需求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王红军】

作者:祝伟民 崔巍巍

上一篇:电气及自动化论文下一篇:土木工程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