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土木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章介绍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点、教学状况以及学生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及课程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篇:土木专业论文范文

应用型院校土木类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该文分析了土木类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特点及专业定位,总结并归纳了当前该课程在教学中的存在的不足之处,从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授课方式、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江苏海洋大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 土木工程施工 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类专业一门主干专业课,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内容庞杂繁多且各章内容相对独立,具有离散性、模块化、专业化的特征。该课程实践性强,以教师为主体、书本为中心,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土木类专业教学需求[1]。而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现场的施工难度的不断提升,这对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在工程中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教改过程中要不断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2]。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其他专业知识在工程中进行综合应用则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该文分析了土木类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系统教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一定层度的研究和实践,以期有效解决土木类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探索土木类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契合建筑业对土木类本科毕业生“上手快、后劲足”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提高土木类毕业生的竞争力。

1 目前土木类《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

《土木工程施工》课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得本课程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系统化、专业化和复合化,对实际施工中操作性强的施工工艺、工程机械或施工技术,课堂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以版书、讲授、PPT等教学手段达不到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而现行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通过现场实习等手段获取施工过程的感性认识,实习时间短,只能在工程中学习1~2个工序;课程设计是将技术和组织及其他专业课的综合应用,许多高校没有安排专门的时间和教室,教师难指导、学生在应付,其效果可想而知。

1.2 教材内容和工程实际脱节

随着我国土木行业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不断涌现。虽然近几年来出版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在原有的内容基础上进行了删减和增加,但现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仍然是多年以前比较成熟的施工工艺,而现场施工中许多已经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在教材中却没有,如装配式结构、BIM技术、大跨度钢结构及特种结构等教材中没有提及或是一带而过。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授课,必然产生教学内容和工程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不可能立即投入实际工程施工,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未来发展。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达不到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

《土木工程施工》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授课教师除了需要具备广博和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现场工程施工实践经验。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师资力量很强,但很多教師都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高校从事教育工作,缺乏现场施工经验,对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不利[3]。教师自身缺乏工程背景,无实际工程施工经验,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并且现在部分高校缺乏对新教师进行有效培训的机制,由于师资缺乏,时间紧迫,对新教师略作培训或没有培训就上岗,没有老教师进行比较系统的传、帮、带的过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只有通过自己边教学边摸索提高。

1.4 课程考核过于简单,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完善

现绝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考核主是通过考试形式来实现的。考核成绩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一般情况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上课考勤,作业情况和课堂提问的表现来综合评分。由于上课时间比较紧,点名考勤只能不定时进行或由班委完成,作业主要由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在做,其他大部分学生抄袭;课堂提问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合班课),无法提问到每个学生,同时问题难度不一,考量标准难于统一,课堂表现得分形同虚设,因而平时成绩评分科学性差,存在较大偏差。期末试卷题型种类较少,形式单一,学生主要是根据课本内容和考试范围死记硬背,考试后时间不长课程内容很快也就忘了,这种考核方式没有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2.1 以实际工程的理论教学为主线,实习、课程设计为手段,专业教师一站式模块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了改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性教学难的现状,构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模块化结构特点,分散完成《土木工程施工》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刻安排针对性的训练、现场实操等实践性学习环节,通过将学习内容和工程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不断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建设实际工程专业图纸库,对理论教学、实习、课程设计进行系统化教学;所有模块教学由同一位专业教师完成,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合和互动,由于教师对学生了解的深入,提高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质量。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学生反响强烈,效果显著。

2.2 认真比选教材,结合实际更新课程内容

现行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版本众多,授课教师应根据土木类专业方向和教学大纲精心挑选教材,尽量选用规划教材或获奖教材;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在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学计划安排过程中,可根据土木类专业的特点来设置对应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范围和方向,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减。

针对目前大多数教材内容落后于工程实际的情况,需要对教材内容及时更新。如绿色施工、装配式结构、BIM技术、大跨度钢结构及特种结构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相关章节的新技术内容并且和结合实际工程,以翻转课堂、雨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及专业认同感,让学生能够了解土木工程施工最前沿的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最新技术。

2.3 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多渠道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土木工程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施工动态,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学习;由资深教师实行导师制,进行工程实践和教学观摩,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实现青年教师在实践能力上的尽快提升;通过和施工企业合作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的同时也可以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便利,教师可以去对口的实习基地参观学习、挂职锻炼或进行产学研项目研究。这样对教师的工程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很快。还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在现场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作为专业教师的补充,教学相长,只有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才可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

2.4 改善课程考核结构,增加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方法

若要提高学生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必需完善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增加工程实践能力考核环节,以考促学。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来讲,可进行如下改进。

(1)命题的试题内容中要增加足够的现场施工工程背景来结合实际施工工程内容;从试题构成方面可适当降低客观考题比重,提高主观分析题所占比重。

(2)弱化考試笔试成绩分值,卷面成绩所占比例降低至50%甚至更低,学生课程成绩为:平时成绩×50%+卷面成绩×50%。

(3)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在原有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能力考核方法,增加工地参观实习、案例讨论分析、课程论文等方面的考核,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实践能力进行考量并定量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未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需满足技术不断更新和工程实际变化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实现以理论讲授为主向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引导课堂教学的变革,不断地强化教师自身工程实践经验建设,以课后考试为主向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转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为工程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勇,徐森,章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78.

[2] 马杰,李同杰,柳伟续.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课程能力培养教改研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13.

[3] 郭剑虹,李春祥.基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施工课程教改研究[J].科技视界,2017(1):81-82.

作者:朱建国

第二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文章介绍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点、教学状况以及学生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及课程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该课程以建筑结构材料为教学重点,侧重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引入相关先进材料的介绍;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加强教学互动及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协调同步,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多方案实验并举,采用视频演示、现场示范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并增加实验考核环节;课程考核方式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除了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包括工程性质、环境和材料的性能、成本等)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材料,学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2008年成立的,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一)课程涵盖内容多、课时少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除了材料的基本性能外,还包括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高分子建筑材料等十几大类材料,每一大类材料又分为若干个不同品种,每一品种材料都要从其生产、组成、性能、影响因素、技术要求、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因此,课程的内容很多,但授课课时相对较少。

(二)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逻辑性和工程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该课程内容以概念、叙述性理论、经验性结论等为主,种类繁多的材料各成体系,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大多数学生习惯学习以计算为主、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1]。多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材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多,缺少相关的工程案例[2],学生普遍觉得内容枯燥,不清楚学了以后有什么实际应用。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但考过就忘,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更谈不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验质量欠佳

实验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这种实验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体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相关标准,却无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3-5]。因此,要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这些单独的验证性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此外,由于对课程实验没有考核要求,加上实验小组成员较多,因此学生不重视实验,部分学生实验时不动手操作,数据和报告抄袭同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非常迅速,有些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而也有些传统材料的使用在逐渐减少或被新材料取代,这些变化在教材中体现得较少。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往往未及时修正。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合格与否主要取决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这样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往往是考前突击准备考完就忘。所以,即便是课程考核合格,也不能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真正理解和掌握了。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结合专业,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突出重点

土木工程材料有数十种之多,要在较少的学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地讲解介绍,非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入施工单位从事施工、工程管理、监理工作,或者进入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相关问题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与使用结构材料,因此建筑结构材料应该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该课程应以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的建筑结构类材料为主要内容,加上建筑砂浆、墙体材料等,而木材、石材、沥青混合料等内容可略去不讲。

材料的性能由材料的组成结构决定,而材料的组成结构又是由材料的制备和处理工艺所决定的。但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攻方向不是材料的研究而是使用,学习材料的目的就是要学会合理地选择与使用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性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各种结构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制备方面的内容可尽量简化或省略。

2.结合培养目标,简化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独立学院,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简化材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通用硅酸盐水泥时,重点突出水泥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对于水泥的水化机理尽量简化,同时结合一些工程案例的分析来讲解如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水泥特性及经济性进行水泥品种的选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水泥性能和应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传统材料和先进材料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讲授水泥、混凝土等传统土木工程材料,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让学生感到学校教师讲授的东西太落伍了,因为在网络和资讯发达的当今,学生对这些传统材料多少都了解一些[6],而且重要的是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已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因此教学中必须适当增加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例如,在讲墙体材料时,应补充各种节能节土的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预制件及装配式建筑等;在介绍混凝土时,除了普通水泥混凝土外,还应简单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纳米改性混凝土等新型绿色混凝土材料。通过传统和先进相结合,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材中引用的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等,有些已经废弃不用,有些则做了部分修改,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例如,在讲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应根据2011年12月起新实行的JGJ55-201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讲解,但教材中采用的一般是2000年颁布的旧标准。在讲烧结砖时,可给学生介绍“禁实限粘”政策和各种新型墙体材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状况。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所以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决定了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该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但大大增加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而且可将材料的实物照片、实验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使缺乏工程实践的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各种材料的外观形貌及其制作、检验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和动态过程。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其检测方法时,引入相关实验视频并配合教师讲解,这比单纯的文字和静态图形要生动清晰得多。

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教学节奏太快、不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可把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写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印象。对材料基本性质计算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也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尤其是劣质材料导致工程事故的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例如,在介绍石灰时,通过引入拆迁用砖和石灰砂浆砌筑的古寺时,发现其石灰砂浆强度很高的例子说明石灰的硬化作用;引入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来理解硫、磷等元素对钢的性能影响;通过在恐怖袭击中倒塌的美国世贸大厦来引入钢的防火性能等。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使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材料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理解,而且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学生陷入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分析和解决的窘境。

3.加强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还与学生是否要学和如何学有关。一般在每节课开始10分钟教师可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提问,这样不仅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一遍,而且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便于新课的开始。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思想上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专心听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留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例如,在讲解水泥一章时,教师可讲解6种通用水泥,而将特性水泥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参考书籍进行学习,选择其中某一种特性水泥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应用写成小论文,并鼓励学生做成PPT上讲台演讲或展开讨论。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PPT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

4.注重学习过程的控制

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围绕重要的知识点不定期地进行4~5次随堂练习,每次15分钟,随堂练习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注重平时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

(三)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同步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要做到两个协调同步。一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内容上要协调同步,即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相应的实验项目,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二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的协调同步,即理论教学的教师也应同时承担实验教学的任务,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课堂讲课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实验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某些难理解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化。

2.在基本实验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

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选择水泥的基本物理性能、细骨料、混凝土的稠度和强度及配合比设计等实验项目。整个实验分为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基本实验主要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些独立的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基本实验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际操作实验。对于耗时比较长的实验项目,如水泥的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实验就采用视频和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时引入实验视频,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检测方法;实验教学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更直观、近距离地学习这些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对于水泥的胶砂强度、混凝土稠度等耗时较少的实验,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要求学会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实验,这种综合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前给出工程概况、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和坍落度要求,并给定原料,其中水泥有42.5P.I和32.5P.C两种供选择。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20人/组),每个大组分成5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题目。每个实验大组根据设计目标,先课后制定实验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原材料性能测试、混凝土初步配合比设计、实验步骤等,经教师审核合格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混凝土试拌后,和易性不满足要求需要调整时,调整方案由学生自定,教师进行指导。混凝土和易性调整至设计要求后,各小组分别将其成型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不同龄期后进行混凝土强度测定。各组数据共享,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原材料种类、龄期、配比等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发展、经济性的影响,并撰写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3.多方案实验

基本实验不应局限某种单一的实验方案。例如以往混凝土性质实验一般是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固定方案配成混凝土后进行和易性和强度的检测。在多方案实验中,原材料、龄期、是否掺减水剂等实验条件都可以有所不同。当调整混凝土的流动性时,除了按常用的添加水泥浆的办法,也可采用添加减水剂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混凝土有关理论的理解。

4.实验考核

在基本实验结束后增加考核环节。教师围绕基本实验事先准备若干题目,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问题进行解答或模拟操作,实验考核成绩计入实验成绩。增加实验考核环节后,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方面摒弃过去主要依赖一次考试的方式,而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主要考核考勤、作业、课堂讨论、随堂练习等情况。课程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课程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回答问题及课后的清洁整理等表现30分,实验报告50分,实验考核20分。期末理论考试侧重检验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通过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和实验,注重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以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作为教学重点,侧重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先进材料的引入;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重教学互动及加强学习过程的控制;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同步协调,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多方案实验并举,视频演示、现场示范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并增加了实验考核环节;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实践证明,上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彦霖,张凝.《土木工程材科》课程教字方法探究[J]. 科技信息,2013(10):140.

[2]胡红梅,程瑶. 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的角色定位[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0(4):34-36.

[3]张云莲.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4-117.

[4]赵胜华,陈慕杰,陈宜虎,虞爱平. 土木工程材料开放性实验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5):246-247.

[5]霍曼琳.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改革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5, 24(5):59-61.

[6]柯昌君,刘秀伟.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索[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45-48.

(编辑王宣)

作者:潘晓燕 王凤丽 董爱娟

第三篇:论土木工程专业校企深度合作

摘要: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针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校企深度合作的难点问题,以广西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探索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方高校;校企深度合作;土木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十七大“走中国特色新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部署,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而提出的重大改革计划。在这项计划中,如何加强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是“卓越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所关注的难点问题。地方高校办学资源匮乏,企业的发展与创新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必须共谋发展,但如何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深度合作一直都是各高校不断探索的课题。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广西工学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落实”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笔者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理解与认识。

一、 校企深度合作概念及其实施难点

(一)校企深度合作概念

校企深度合作是相对于校企的浅层次合作而提出的,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其深度更多体现在合作过程中,其成效在于是否促进彼此发展。校企合作深度与校企合作链条长度、合作面宽度成正比,合作链条越长,合作面越广,双方的接触点越多,相互间的依赖性也越强,合作程度也就自然加深[1]。仅以教学合作而言,校企深度合作贯穿于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共同实施培养方案的全过程。

(二) 校企深度合作的实施难点

校企深度合作涉及面广,其内容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和劳动保护等问题,其过程涉及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利益。目前,校企深度合作无论是在宏观政策环境、法律法规上,

还是在具体的运行机制和质量监控上都缺乏有效保障,因此,“卓越计划”在具体实施中不免碰到各种难题。其中

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问题。学生在企业学习涉及到安全、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企业追求的是效益,在没有法定育人责任和义务的大环境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缺乏参与积极性;二是学生实习质量和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如果校企双方没有共同的保障措施和约束机制,学生合法权益和实习质量都难以保证。如学生是否按教学要求实习,企业是否按既定协议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不是把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等问题都无法回避;三是经费问题。工程实践训练需要

场地和设备,需要大额资金注入,而地方高校办学资金短缺,实验和实训设备更新滞后,企业亦不会无偿提供。这也是实施“卓越计划”的瓶颈[2]。

二、广西工学院“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共赢”的合作历史

广西工学院“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共赢”合作模式源于 1985年迁校柳州。广西工学院1958年在广西南宁成立,1982年合并广西轻工业学院、广西机械工业学院、广西石油化工学院,1985年从工业发展需求出发,把广西工学院从南宁迁至柳州,成为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唯一的区属普通本科院校,并由时任市长兼任广西工学院院长,学校和柳州市政府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相互支持中一步步发展壮大。1994年,由柳州市政府主导,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市13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广西工学院董事会,曾引起了国内同类高校的高度关注,并在广西高校中率先建立起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落实”的政校企三位一体办学新体制。政校企合作组织建立为政、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奠定了基础。柳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 全市工业涵盖30多个行业,拥有工业企业3 400多家,其中有 5户全国500强企业,8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董事会发展至今已有以柳州市委市政府为首、5家全国500强企业为主力的46家董事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12家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其中建工类董事单位6家、校外实验实习基地23家。经过资源整合,教育和地方经济紧密相连,走上了校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轨道,逐步实现

地方支持高校办学,校市企多方合作办学模式。

三、土木工程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实践

广西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是建校即设立的专业,该专业一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探索校企合作问题,经过多年积累,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的校企合作方式。依托广西工学院董事会下的“建筑工程工作委员会”平台,土木工程专业与柳州市建筑行业开展广泛合作,为实施“卓越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长期坚持与建筑行业之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特色办学新路,拓展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了“一主线、两体系、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研究课题与生产实践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结合。经多年建设和积累,该专业2006年成为首批区级优质专业,2008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区级首批“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点”。回顾这些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争取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在迁柳之初,由于学校办学经费有限,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大楼建设计划只能停留在设计蓝图阶段。经学校和系领导的多方努力,首先获得了市政府建委支持,在市领导倡议下,董事单位带头,柳州市各企业单位纷纷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为该大楼筹措到近1/3的建设物资。很快该大楼在社会各界支持下,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改善了教学和科研条件,为土木工程专业获得“结构工程”硕士点、区重点学科和一级硕士授权点奠定

了重要基础。实验大楼的建成和专业发展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由此把学校和地方企业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建立 “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

“互惠互利”是一切合作的前提条件和最终目的。充分利用高校优势在各方面为合作企业提供优先服务:(1)企业可优先选用优秀学生;(2)为企业量身定做员工培训服务;(3)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材料;(4)科研人员和科技信息共享;(5)董事单位职工子女入学后重点培养;(6)校企人员“双聘双挂”;(7)组织博士团、师生文化艺术团到企业交流等。总之,在社会服务方面多围绕企业做文章,尽一切可能为董事单位着想, 多为董事单位做实事, 切实贯彻“互惠互利”原则, 使学院与董事单位的合作持续稳定发展。

(三)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以及合作效果,需要稳定的运行机制来保障,进而吸引更多企业主动参与。首先,设立“董事会办公室”,成立由院主要领导及各相关部门主要责任人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对内制定校企合作规章及各项运作方法,对外全面协调政府部门和合作企业的各项关系;其次,在系部成立由行业专家、系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系一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将土建类职业技能要求层层分解,提炼出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内容与标准、教学模式与方法等,通过“双聘双挂”教师共同实施教学方案;再次,分配制度向“双聘双挂”教师倾斜,以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吸引行业专家为高校服务;最后,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实习质量监控和多方质量评价机制,确保毕业生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

(四)遴选优秀企业为校外实训基地

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基础,因此,选择合作伙伴,是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合作单位素质高、懂法制、 讲信誉、能同甘共苦是合作成功的必要条件[3]。除了吸收区内中建八局、区五建、区三建等大型国企为合作单位外,也可以

吸收一些优秀民营企业为合作单位,以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专业教学。与此同时,发挥学生和家长的积极主动性,根据学习、实习和毕业“三位一体”要求,实施《学生自主联系外出毕业设计(实习)的管理规定》,对申请条件、实习计划、安全协议和实习成果等方面人作了详细规定,细致引导学生自主甄选实习单位。对已签定协议的学生适当放宽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和在企业实习的时间,鼓励学生真题真做,深受学生和企业欢迎,真正达到了校企生“三赢”效果。

(五)设法增加校企双方合作接触点

设法加长与企业的合作链条,扩大与企业合作面,合作链条越长,合作面越广,双方的接触点自然增多,相互依赖性也随之增强,双方的合作程度也就自然加深。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合作方面

在人才培养合作层面,以“卓越计划”为载体,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企业的行业专家参与制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体系、教学内容等,共同开展教学。以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了解行业领域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和人才需求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八个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中安排优秀工程师为“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担任指导教师,并给全体学生做专题讲座,以点带面,扩大企业在教学中的影响作用。同时,根据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和行业专家提出的核心专业技能要求,改革原有封闭的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自主型教学,整合原有验证性、演示性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依据实际工程操作流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全新实践教学体系。对“卓越计划”试点班的学生,所有实践课题全部采用实际工程,并由校外行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在企业和工地现场完成课题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土木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社会服务合作方面

在社会服务方面,与柳州市OVM公司联合成立广西预应力机具工程研究中心,设置结构工程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等研究、开发及服务机构,在结构检测及评定、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预应力锚具研发、预应力产品检测等领域提供社会服务。鼓励师生开展各类公益性社会活动和横向课题研究,公益性社会服务内容广泛,其中与企业有关的包括文艺演出、球类比赛、企业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员工上岗培训等;横向课题则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如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结构构件的检测与加固、项目的可行性调查研究、乡镇新农村规划、楼盘的规划设计及沙盘制作、桩基检测和桥梁变形观测等。这些课题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师生的工程能力。

3.科学研究合作方面

柳州市政府非常支持学校的发展,每年拨付1 000万科研经费支持学校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鼓励院校教师与企业共建研究所、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以土木建筑工程系与柳州OVM公司的合作为例,柳州OVM公司预应力产品和技术的科研设计、试制能力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国内外知名企业。该公司作为广西工学院董事单位,各方面提供大量支持,既是校外实验室,又是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近五年来学校与该企业共同合作申报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多项专利和省级科技进步奖,编制省部级标准2部,企业标准8套,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2 000万元。经过多年合作,2002年柳州欧维姆公司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广西工学院“结构工程”被评为重点学科,同年土木工程专业获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双方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在深度合作中达到“双赢”。

(六)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多方筹措办学资金

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增加优秀学生评选透明度,学校每年举办由教师引导,行业专家参评的系列学科竞赛,并形成了特色品牌,如“筑力杯”结构力学竞赛、“筑魂杯”结构模型设计竞赛、“筑才杯”混凝土结构设计竞赛和“筑觉杯”快速建筑设计竞赛。企业作为评委和赞助单位参与学科竞赛,一方面有助于企业从中发现优秀人才,从而吸引企业为这些优秀学生提供实习环境;另一方面也方便专家更深入了解专业建设情况,为学校专业建设出谋献策。另外,企业赞助经费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院系办学经费压力。

四、关于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建议

(一)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办学资金投入

地方高校学生数自扩招以来,一直居高不下,能在企业全过程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也仅局限于进入“卓越计划”的少数学生,校企深度合作的扩大需要资金支撑。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如果参照发达国家做法,建立企业参与高校教育培训的利益补偿机制, 征收企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税, 要求达到某一经营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责任,对参与高校联合培养和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或资金补贴政策,这样就能激发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减免国家对教育培训场地和设备的重复投入[4]。

(二)建立具体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家和政府要出台保障和鼓励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引领校企合作健康发展[5]。建议出台和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保障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和学生权益。

五、结语

实践证明,校企深度合作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举措,是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利益共赢的办学模式,更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应主动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向企业开放办学,依托行业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网络,创新政、校、企合作共建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如此,才能不断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适应性, 凸显地方院校优势,走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9.

[2] 唐勇奇, 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

[3] 赵永平,侯宇新,曹晓岩.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0-12.

[4] 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8-50.

[5] 王汉成.姜乐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8):14-16.

In-dept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LI Chuangdi, ZHOU Dejian, YE Yanb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xi 545006, P. R. China)

(编辑 周 沫)

作者:李创第 周德俭 叶雁冰

上一篇:银行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材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