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

2022-09-09

第一篇: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2011年9月22日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

弘扬睦邻友好 实现共同发展

——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吴邦国

(2011年9月22日 塔什干)

尊敬的塔什穆哈梅多娃主席,

尊敬的各位议员,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在我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之际,有机会来到最高会议立法院大厦,同各位议员朋友和各界人士见面,感到十分高兴。首先,我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转达中国人民的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向长期致力于中乌友好事业的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和各位议员,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乌兹别克斯坦是欧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奔腾不息的阿姆河和锡尔河孕育了悠久的中亚文明,勤劳智慧的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历史名城享誉世界,列吉斯坦神学院、兀鲁伯天文台、雅克城堡等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独立20年来,贵国人民在卡里莫夫总统的领导下,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前不久,卡里莫夫总统签署工业发展优先方向法令,计划未来5年投资300亿美元,实施259个工业项目,进一步吸引外来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展示了贵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古老的中亚文明摇篮生机盎然,年轻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蒸蒸日上。作为贵国的真诚朋友和友好邻邦,中国人民对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取得的发展进步感到由衷高兴,衷心祝愿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在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是亲密近邻,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张骞两次穿越大漠戈壁的西域之行,开启了中乌友好交往的先河。古老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中乌商贸流通的桥梁,编织了文化交流互鉴的纽带,两国人民和睦相处、频繁往来,书写了人类文明交往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更令人高兴的是,中乌传统友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建交近20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的亲自关心和大力推动下,中乌

1关系全面快速深入发展。2004年,胡锦涛主席成功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同卡里莫夫总统共同宣布建立中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今年4月,卡里莫夫总统成功访华,两国元首就发展长期稳定的中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广泛共识,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当前,中乌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地区和平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政治上,双方互信不断加深,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给予坚定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协调与配合。安全上,双方同心协力、密切配合,严厉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共同维护两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经贸上,能源、交通、通信等重点领域合作卓有成效,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德赫卡纳巴德钾肥厂等项目顺利运营,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4.8亿美元,同比增长29.2%,比建交初期增长了47倍,中国对乌投资达到16.5亿美元,连续两年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投资来源国。目前,双方已确定到2015年实现贸易额50亿美元的目标,签署中国采购乌天然气协议、合作开发铀矿床框架协议以及非资源和高科技领域合作规划等。还值得一提的是,两国议会交往日益密切,今年我同萨比罗夫主席成功实现互访,把两国议会交往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必将推动国家关系深入发展。我相信,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基础上的中乌关系,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摆在外交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始终致力于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一是把相互尊重作为睦邻友好的政治基础。对周边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我们一律平等相待、坦诚相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国家关系,同几乎所有周边国家签订双边友好条约,确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建立领导人双边或多边定期会晤机制。不论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情况如何变化,我们都从维护国家关系的大局出发,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定不移地发展双边友好关系。对周边国家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等内部事务,我们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充分尊重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国情作出的自主选择,充分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习俗,充分尊重各国为维护稳定和发展经济所作出的努力。对同周边国家的边界问题,我们一向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通过坦诚对话、和平谈判加以解决。先后同有关国家签订19个边界条约、协定和22个勘界、联检议定书,划定勘定约2万公里的边界线,彻底解决了与绝大多数邻国间历史遗留的陆地边界问题。

二是把和平安宁作为睦邻友好的重要保障。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向世界郑重宣示永远不称霸,郑重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推动同周边国家建立军事互信和磋商对话机制,参加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香格里拉对话等多边合作机制,同俄罗斯和中亚邻国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协定、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协定。对地区热点问题,我们一贯主张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和平解决,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努力斡旋调解,促进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参与解决伊朗核问题进程,从不做使矛盾复杂化的事情,从不做有损邻居关系的事情。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合作应对日益严峻的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倡议召开中日韩—东盟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和联合国禁毒署共同建立六国七方禁毒合作机制,与东盟签署《中国和东盟禁毒合作计划》。推动建立亚洲国家间减灾对话与交流平台,同周边国家签署35个双边或多边减灾救灾文件,积极参与周边国家重大自然灾害救援行动,举办中国—东盟防治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特别会议,设立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基金,开展早期预警、危机管理、防疫互助等合作,提高本地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三是把共同发展作为睦邻友好的根本目的。在双边务实合作中,我们在不断扩大双边贸易规模的同时,积极扩大从周边国家进口,对周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通过实行单方面关税减免、消除非关税壁垒、举办商品展等多种方式,为这些国家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亚洲最大进口市场,仅去年就进口8346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025亿美元。在扩大对周边国家投资的同时,鼓励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合作领域,延伸产业链,更多雇用当地员工,培训专业技术人才,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非金融类投资累计达到200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0%,仅去年就新增投资383亿美元。我们大力推动地方特别是边境地区间的互利合作,开通了278个一类口岸,举办了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面向中亚地区的中国—亚欧博览会、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一批合作平台也已初见成效。在区域合作中,我们在大力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时,把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合作重点,通过提供优惠信贷和发展援助、设立合作基金等措施,支持跨区域公路、铁路、水路、能源管道、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共享繁荣的发展格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全面建成,成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当年贸易总额就达到2928亿美元,同比增长38%。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在努力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慷慨施援,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东

盟与中日韩合作框架下建立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设立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向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等。近年来,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亚洲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球公认的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板块。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是中国基于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不会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改变。我们深知,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离不开与世界和周边各国的互利合作,离不开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让13亿人民过上富足安康的好日子,必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更加坚定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更加真诚地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的发展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是机遇和贡献,不是麻烦更不是威胁,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愿同周边国家一道,深化睦邻友好,扩大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同谱写和平、合作、和谐的新篇章。

女士们、先生们!

中亚国家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正以自身的快速发展和独特的地缘优势,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作为友好邻邦,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同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坚定支持中亚国家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中亚国家为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所作的努力,坚定支持中亚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人民同中亚人民的传统友谊薪火相传、历久弥坚。双方领导人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迄今为止,中国国家元首先后22次访问中亚国家,中亚国家元首先后47次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在多边场合经常会晤,在前不久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同中亚四国元首再次见面,就双边关系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凝聚共识、规划未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我们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坚定支持,在打击“三股势力”等安全合作方面密切协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配合。更为可喜的是,经贸合作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一大亮点,双方贸易额在短短20年内增长了65倍,一批开创性的大项目合作成功实施,起始于土乌边境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实现双线投产通气,正在建设的C线竣工后,每年将向中方新增供气250亿立方米,全长

3000多公里的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将于2013年竣工运营,双方关系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堪称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典范。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对中国和中亚国家来说,共同构筑全方位、高水平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战略性和紧迫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我这次访问中亚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双方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为此,我愿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在巩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提高战略协作水平。充分理解对方重大关切、坚定支持对方核心利益,是中国和中亚国家睦邻友好的独特战略优势。双方应加强政治支持,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无论是在双边层面还是在多边层面,都应当以适当的形式及时发出响亮的声音,给予对方坚定的支持。双方应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战略协作,就全球经济治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主动沟通信息,及时协调立场,维护共同利益,努力营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双方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加强人民之间特别是青年之间的友好往来,让双方人民相知相近相亲,让睦邻友好深入人心、世代相传,不断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二要在坚持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深化双边务实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和中亚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双方应结合各自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抓住经济结构调整机遇,发挥经济互补优势,在落实好现有大项目合作、深化油气资源领域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挖掘农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交通、金融等非资源领域合作潜力,推进教育、卫生、旅游等人文领域的合作,密切地方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务实合作,培育经济技术合作和企业合作新的增长点。双方应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实施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着力加强区域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认真落实海关、质检、运输等领域便利化措施,加快构建地区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合作机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要在加强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增强抵御现实威胁能力。打击“三股势力”、确保地区安宁,是中国和中亚国家长期而艰巨的共同任务。中国和中亚国家为维护本地区和平安宁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的背景下,“三股势力”再趋活跃,跨国有组织犯罪日益猖獗,本地区安全形势更加复杂。我们要紧紧

把握影响地区安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因素,建立更加完善的安全合作体系,积极实施打击“三股势力”上海公约,认真落实双边安全合作协定,深化安全对话磋商与信息交流,继续定期举行联合反恐演习,加强大型活动安保协作,着力提高组织行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毫不懈怠地打击“三股势力”,切实有效地遏制贩毒、武器走私等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确保本地区长治久安。

女士们、先生们!

2001年创建的上海合作组织,顺应世界和平合作发展的时代潮流,反映本地区人民求和平、促合作、谋发展的共同愿望,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引领下,经过10年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合作机制日臻完善,合作内容不断充实,合作成效令人瞩目,已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成为促进各成员国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建设性力量。未来10年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各成员国自身发展和本地区稳定至关重要。今年6月,中国接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我们愿与各成员国一道,弘扬“上海精神”,努力办好“睦邻友好年”,全面规划未来10年发展蓝图,把上海合作组织建设成为机制完善、协调顺畅、合作全面、开放和谐的区域合作组织。

女士们、先生们!

再过3个月,我们将迎来中国同乌兹别克斯坦建交20周年,中乌关系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我们的合作硕果累累、令人欣慰;展望未来,我们的合作前景广阔、催人奋进。让我们携起手来,传承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为推动中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为实现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而努力奋斗!

(来源: 新华网)

第二篇:爱因斯坦与音乐

2014-09-22美歌者美歌者文化

读过爱因斯坦传记的人。也许都不会轻易忘记这位科学巨匠的另一种生活:他常常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并在美的和谐中触摸宇宙的“神经”。他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许有人会问,音乐与爱因斯坦的科学人生,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把目光投向爱因斯坦的家庭背景。

爱因斯坦从小并不是一个神童,相反,被人们怀疑是“傻子”在小学读书期间,曾被训导主任断言:该学生将—事无成。而正是这样的学生,日后却成了一位惊动世界的天才科学巨人,这首要先归功于爱因斯坦所生长的良好环境。爱因斯坦的母亲波林是位贤妻良母.文化修养很好,喜爱文学,更钟情音乐,是个颇有才华的音乐家。爱因斯坦幼年时经常躲在家里的楼梯暗处,长久地聆听母亲弹奏优雅的钢琴音乐。当波林的指尖从琴键—上轻轻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便如行云流水般流泻出来,小爱因斯坦被音乐声中的美深深吸引了,恍然置身于一个美丽神奇的世界,那里的光和影变幻无穷,令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波林是一个极有远见卓识的母亲,对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育从很早就开始了。爱因斯坦6岁时,母亲开始教他拉小提琴,教他的妹妹玛雅学钢琴。稍后,爱因斯坦也开始学习弹钢琴。随着时光的流逝,爱国斯坦对音乐渐渐入迷,13岁之后,当他懂得和声和曲式的数学结构,当他体验到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所带来的那种无法比喻的快乐时,音乐就成为他一生的至爱。长大后,爱国斯坦有时也即兴弹弹钢琴,这意味着工作之后的消谴,或者工作之前的娱乐或激励。但他最钟情的还是小提琴。在辗转流离的岁月中,爱因斯坦与小提琴总是形影不离,他几乎没有一天不拉小提琴,演萎音乐简直成了他的“第二职业”。不管旅行到哪里,甚至连参加肃穆严谨的科学会议,他都不忘随身携带琴盒。他甚至认为自己拉小提琴的成就,比在科学上的贡献还大。成为大名鼎鼎的学者后,他还经常在德国柏林和美国登台演出,为慈善事业募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他选择了物理,他可以继续拉他的小提琴;而一旦他选择了小提琴,他就没有机会再去钻研物理了。可以说,音乐是作为一种精神催化剂,悄然渗透到爱国斯坦的科学思维中去的。

很多的时候.他是与许多志同道合的科学界挚友一起演奏,借助音乐,深入那个“广漠无限的宇宙”,获得超个人的体验。大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与爱因斯坦真是棋逢对手,经常在唇枪舌剑中把混乱的思想澄清。他喜欢给爱因斯坦伴奏,有时,一支乐曲进行到途中,爱因斯坦会突然停下,用弓敲击琴弦,示意伴奏也停下。这时,也许是一段优美的旋律触动了灵感,爱因斯坦又开始了他的科学独自。如果思想的行进遇到障碍,爱因斯坦就会走到钢琴前,用双手有力地、反复地弹出三个清澈的和弦,像是在不断敲击上帝紧闭的大门。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家也经常举行音乐会,爱国斯坦是常客。普朗克家弹得一手好钢琴,爱因斯坦常与他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心心相印,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他们都用亲密的“语言”互相交流.共同描绘一幅壮丽的蓝图。

爱因斯坦也经常通过音乐来解决一些问题。有一次,他与一位物理学家发生了一场生动的争论,结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吃完饭,爱因斯坦就指着随身携带的小提琴说,现在我们就去音乐室,表演你如此喜爱的——亨德尔(注:德文Hindel:这是个双关语,一方面是作曲家的名字,另一方面又有“争论”的意思)了。

爱因斯坦喜欢古典音乐,像舒伯特、莫扎特、巴赫,海顿等,邮是他特别推崇的音乐大师。用钢琴家莫斯考夫斯基的话说,扶摇直上的巴赫音乐使爱因斯坦不仅联想到耸入云端的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形状,而且还联想到数学结构的严密逻辑。他察觉创了音乐内的数学结构,认为“这 1 / 3 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来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末组成。”这是何等的奇思联想啊!至于莫扎特,他的音乐“具有某种超脱时间、地点和环境的惊人的独立性,这正是为爱因斯坦创造的音乐”(弗德勒·克来因语)。爱因斯坦对变奏曲极感兴趣,在学习演奏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练习各类复杂多变而丰富的音型节奏,培养了他日后攻克科学难题的坚强意志,也奠定了他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在他成年后研究相对论的日子里,正是在弹奏了一番钢琴后激发了灵感而解决了难题。

爱因斯坦对事物有着卓越的直觉能力,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直觉能力,实则与艺术家的想象有异曲同上之妙。例如,爱因斯坦的“追光”实验(即一个人骑着一束光追随一条光线运动,他将看到什么样的图景)就是一种最典型的艺术表达。他认为大自然是简单、和谐、统一的,他深信宇宙有一种最终的简单性和美。因此,他是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自然规律的。曾与爱因斯坦共事多年的N·罗素称赞其采取的方法与艺术家所用的方法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他的目的在于求得简单性和美。而B·霍夫曼干脆称其为“科学的艺术家”。爱因斯坦本人也十分强调直觉想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对于音乐,爱因斯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

在他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音乐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科学揭示自然界中未知的东西,而音乐揭示的是人类精神中未知的东西,并且是除音乐之外别的方式无法揭示的东西。总之,古典音乐浓缩着“宇宙的和谐”,在这里,感受之深,寓意之远,是同美的形式交织在一起的。在爱因斯坦看来,这种统一意味着人间最大的幸福。倾听那魂牵梦萦的“天籁”之音,琴弦和心弦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和谐的共鸣。毫无疑问,音乐是他心灵的天堂,他可以随时摒弃人世间的一切喧嚣,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美妙的音乐王国,沉浸于浪漫的遐思和深邃的思想之中。爱因斯坦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称做“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这也许可以用来概括爱因斯坦自己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实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点是思想,它们都需要人的思想去探索和创造。

使得爱因斯坦在世界科学领域进出火花,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音乐。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学习,是开启爱因斯坦科学大脑的主要原因。良好的音乐环境大大扩展了他的右脑思维能力,也构成了其左右脑思维的均衡性。研究者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爱囤斯坦和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为右脑发达型科学家。

像爱因斯坦一样,科学史上还有许多科学家都爱好音乐。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善于拉小提琴,数学家华罗庚谙熟音律,他在琵琶弦上找到的最佳音色点的数学推导与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长期测定所得恰好相符。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喜欢弹钢琴,他的夫人是著名的声乐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蒋英。他曾称说过,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时,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文艺与科技的相互作用。

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音乐方面也卓有成就。沈括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宋史·沈括传》中讲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者。”他对音乐科技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乐器声学、音律学、乐器工艺材料学等方面。沈括一生的论著很多,其中,音乐专著就有《乐沦》一卷、《乐器图》一卷、《三乐谱》一卷、《乐律》一卷等,但都已失传。沈括的c梦溪笔谈》中,在卷

五、卷六和《补笔谈》卷一的“乐律”部分,共51条,对古代乐律、音乐评论、器乐演奏、唐宋燕乐、乐器制造、声音共振 2 / 3 现象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及精深的见解,它虽然不是沈括系统的音乐著作,但反映了沈括的音乐思想,记载了许多独创性的论述.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关于音乐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爱因斯坦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是从同一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他们给人类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他在另一处这样写道: 音乐和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它们的反映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那么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它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好像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

音乐和科学就这样在追求目标和探索动机上沟通起来:科学揭示外部物质世界的未知与和谐,音乐揭示内部精神世界的未知与和谐,二者在达到和谐之巅时殊途同归。此外,在追求和探索过程中的科学不仅仅是理智的,也是深沉的感情的,这无疑会与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发明的灵感。诚如莱布尼兹所说:音乐是上帝给世界安排的普遍和谐的仿制品。任何东西都不像音乐中的和声那样使感情欢快,而对于理性来说音乐是自然界的和谐,对自然界来说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小小的模拟。尤其是,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与科学创造是触类旁通的,在创造的时刻,二者之间的屏障往往就消失了。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理解是与他对科学的把握完全类似的。

在音乐中,我不寻找逻辑,我在整体上完全是直觉的,而不知道音乐理论。如果我不能直觉地把握一个作品的内在统一(建筑结构),那么我从来也不会喜欢它。 这种从整体上直觉地把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既是莫扎特和巴赫的创作魔杖,也是彭加勒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师的发明绝技。爱因斯坦从小就通过音乐不知不觉地训练了心灵深处的创造艺术,并把这种艺术与科学的洞察和灵感、宇宙宗教感情熔为一体,从而铸就了他勾画自然宏伟蓝图的精神气质和深厚功力。

音乐和科学——尤其是浸润在数学中的科学(这是爱因斯坦的科学)——在爱因斯坦身上是珠联璧合、相映成趣的。他经常在演奏乐曲时思考难以捉摸的科学问题。据他妹妹玛雅回忆,他有时在演奏中会突然停下来激动地宣布:“我得到了它!”仿佛有神灵启示一样,答案会不期而遇地在优美的旋律中降临。据他的小儿子汉斯说:“无论何时他在工作中走入穷途末路或陷入困难之境,他都会在音乐中获得庇护,通常困难会迎刃而解。”确实,音乐在爱因斯坦的创造中所起是作用,要比人们通常想像的大得多。他从他所珍爱的音乐家的作品中仿佛听到了毕达哥拉斯怎样制订数的和谐,伽利略怎样斟酌大自然的音符,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运动的乐章,牛顿怎样确定万有引力的旋律,法拉第怎样推敲电磁场的序曲,麦克斯韦怎样捕捉电动力学的神韵,„„爱因斯坦本人的不变性原理(相对论)和统计涨落思想(量子论),何尝不是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乐曲声中灵感从天而降,观念从脑海中喷涌而出的呢?

总之,音乐对于人类的思维运动具有正面的刺激作用,对于大脑发育期间的小朋友,音乐启蒙教育十分重要,正所谓“人生不能无乐”,让小孩子的思维接受艺术的洗礼,保留住真善美的情怀,激发出多样性的思维,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 / 3

第三篇:中国的教育能培养出爱因斯坦吗?

最近在看《爱因斯坦传》,很受启发,就想到了这个题目。要回答中国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爱因斯坦,首先要弄清楚爱因斯坦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爱因斯坦生于1879年,死于1955年,是一个犹太人。1952年,以色列政府邀请他出任以色列第2任总统,但被他拒绝了。爱因斯坦是世界物理学史上与牛顿齐名的伟大物理学家,他的主要物理学成就是先后提出了光量子假说、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由于在解释光电效应方面的突出贡献,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未成年前的爱因斯坦是一个天才,他从小就对平常人从不思考的问题感兴趣,他对数学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12岁就开始学习微积分。除了数学和物理,他还对音乐感兴趣,6岁就学习拉小提琴,后来保持终生,而在其它的方面,他的兴趣就谈不上了。这使得爱因斯坦在同龄人中显得与众不同,有的学校老师认为他反应迟钝,其实这是他经常陷于深邃的思索造成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认为他会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这个故事讲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可是他非常刻苦,最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我不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有何根据写这样的东西,应该说这种东西对教育小孩子效果的确很好,但当我上了大学,在普通物理课似懂非懂地学习相对论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故事说的不可能是事实。我现在读的这本传记印证了这一点。

那么,一个人具有天才和资质就一定能够成为爱因斯坦吗?也未必。这还要看他会赶上怎样一个时代。中国古人认为伟大人物都是应时、应运而生,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可以证明中国古人的这种看法是相当有道理的。

爱因斯坦就生长在物理学出现重大转折的时代,那时候,牛顿力学已经成长到极限,物理学的许多分支都已经相当完善,可在仅有的几处不完善的地方却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是这个转折的时代成就了爱因斯坦,当历史需要这样一个人时,这个人就出现了。

以上的简要介绍虽然没有涉及物理方面的具体内容,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成为爱因斯坦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他本身所具有的天才,一是他所遇到的时代,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所以爱因斯坦不是他所处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也就是说,任何教育都培养不出爱因斯坦,教育能够培养人才,但不能够培养天才,教育能够培养众人的素质,但是不能够培养时代。

中国的教育尽管与外国的教育有不同,但是也不可能培养出爱因斯坦。

如果我们用爱因斯坦来代表杰出人才的话,那么推而广之,教育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无论是从事教育或不从事教育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点。

有些人在说中国的教育如何缺陷,所以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种论证并不成立,他们所说的中国教育的缺点或许是真实的存在,但是与培养杰出人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一句话,教育只能完成它能够完成的任务,它完不成的任务,无论是自己揽还是别人加,都是不会完成的。有些人总是呼喊教育给学生减负,其实我们也应该给教育减负,也就是不能将它完不成的任务加给它。教育的任务就是提高众人的素质,而不是杰出少数的素质。当众人的素质提高时,如果时运需要,那么杰出的人才就会自然涌现。

有心栽花,花是不会开的,无心插柳,柳才会成荫。(

第四篇:爱因斯坦与毕加索:科学与艺术的交响

作者:张承民

今年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创立广义相对论100周年。回顾爱因斯坦的科学人生及其他所处的时代,我们鸟瞰人类社会的进化,发现文明里程中科学与艺术交织的琐碎残片,启发我们对于科学与社会相互推动的认知。一般来说,科学与艺术是关联度较小的学科,当你细心观察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巨匠,一个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另一个是现代立体绘画大师毕加索,他们之间如何微妙而有机地将科学与美学建立一个时空隧道。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其科学思想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牛顿和达尔文可媲美,今天,我们仍生活在他影响的世界。他热忱关心社会进步、人类命运、世界和平。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思想家,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如何影响人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相对论与艺术的相关似乎不可思议,然而,故事追溯到19~20世纪交替时期,那时欧洲绘画艺术、视觉艺术发生了革命变化。这时候的世界艺术中心巴黎,已经有哲学家庞家莱(1854~1912)的相对性原理传播,卡当与黎曼的弯曲非欧几何学也被数学家关注,因此科学上的突破和艺术革新奏响了交响曲的序曲。

1907年毕加索(1881~1973)完成了其代表作《亚威农少女》,这幅画完全颠覆西方绘画的透视观念,画面中,少女的五官、肢体都发生了扭曲变形,从不同视角看到的形象出现在了同一幅画面上。这有点像世界地图上,你看到每个不同角落的瞬间感觉,被摆平了。这是毕加索的视觉革命,这是高速运动下,空间弯曲下的印象短暂存留。毕加索的四维空间美术作品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达芬奇的三维写实观念,他将不同时间片段的视觉感受压缩到同一空间,不同视角的图像好比光线弯曲后的饶射结果,这是相对论下高速运动动世界感觉。毕加索使得人类的艺术感受耳目一新,人类科学与艺术催生式进化呼应了那个新世纪的来临。纵然,爱因斯坦与毕加索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但是从四维时空到四维艺术,爱因斯坦与毕加索共同超越了传统,否定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牛顿经典力学和达芬奇的传统绘画。

难道这是科学和艺术的共谋吗?这种相对性的畸变,反映在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它昭示我们一个道理,科学与艺术作为文化的不同表象,互相交织,彼此呼应,一起弹奏了文明的交响,并一起引领人类迈向全球化道路。

牛顿与达芬奇的科学与艺术的社会效果是,人们看待世界的观念出现革命变化,这伴随欧洲文艺复兴成功推动社会发展,最后导致技术产品蒸汽机出现,这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

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科学与艺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杰作,那时电灯电报与汽车是时髦产品,人们视野投射在地球弯曲的空间并覆盖世界每个角落,这是全球化实施的进行曲,随后原子能和航天时代到来。不幸的是,核战争与星球大战的阴影至今还在笼罩着全球。

研究发现,科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一起推动社会文明体系的进化。一个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定需要这两者的相互和谐,缺一不可。赛先生(science=科学)催生技术,提升生产力,以提高人类物质文明程度;然而,阿女士(art=艺术)柔情似水,她温柔地苏醒人性,感化人们的心灵,启蒙人的灵魂、美丽的向往、美好的梦想,引导社会的精神方向。赛先生与阿女士的西班牙之舞,不是机械的舞蹈,而是生命灵魂的歌唱,这是社会文明不断前行的咏叹。赛先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而阿女士则是软实力的象征。缺少阿女士的社会,赛先生不仅孤掌难鸣,而且可能招来磨难。

上世纪50年代后,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与航天事业蒸蒸日上,加加林首次遨游太空,世界为之震动,这标志着苏联科技在世界领先。美国不甘落后,肯尼迪总统发誓领导美国赶上苏联,夺回世界领袖的地位。美国的国家智库和社会学家分析苏联成功背后的秘诀,他们疑惑,美国在欧洲抢到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他们由欧洲逃到美国后,为什么缺少作为?而苏联在欧洲仅仅抢到大批高科技设备,那么苏联的优势在哪里?认真比对后发现,苏联用文化与艺术的优势打败了美国。国家的竞争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而且不可缺少文化艺术,它是启发社会创新意识的催化剂。于是美国从世界各地收罗文物,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引进文化艺术人才,继原子弹曼哈顿工程之后,美国成功实施了阿波罗登月计划,这推动美国工业现代化、凝聚美国人民信心,并奠定美国领导世界的软件与硬件基础。进入上世纪80年代,苏联犯下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的错误,忽视文化艺术建设,人心涣散,最后被美国忽悠得四分五裂,至今俄罗斯还在徘徊摸索之中寻找出路。

虽然,百年前遥远的中国无缘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震撼。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文化总是纠结在赛先生与德先生哪个潇洒,其实,中国文化需要一个真正的“第三者”,那就是阿女士(art)。科学与艺术是改变一个国家物质与精神面貌的催化剂,它像空气与水,将带给中国清新的自信、并推动中国百年的梦想。

对于中国的期待,两位大师各有表述。爱因斯坦曾经路过中国,为中国人民的勤奋而感动;毕加索不曾到访中国,但是他深受东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所以毕加索说:“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会成为书法家”。

20世纪,毕加索与爱因斯坦两位遨游不同时空的科学和艺术巨匠,在人类和平与和谐的时空平行线上交会了,这是地球球面几何上必然相遇的命运交响吧。科学与艺术,曾经是两条平行线上各自行走的拘谨情人,在欧几里德的框架里,纵使互相欣赏也永远不能相交;然而在全球化弯曲的时空里,她们不期而遇,终于拥抱了。

第五篇:乌兹别克斯坦婚礼习俗

乌孜别克族传统的结婚仪式一般经过四个程序:

第一,说亲。乌孜别克族的婚姻由父母包办,儿子稍大,父母便为之物色对象,一般都选择门当户对的人家。一旦相中某家姑娘,便托亲朋好友到姑娘家去说亲。说亲一般要进行多次,即使女方同意,也要做一些戏剧性的周旋。三番五次后,女方父母才点头应允。如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一开始就借故婉言谢绝,处理得体面又不伤和气。过去媒人都由男子担任,现在多由妇女充任。

第二,订婚。订婚仪式由妇女参加。当日,男方母亲在几位女性亲友的陪伴下,前往女家送订婚礼,礼物一般包括衣料一两块,砖茶一两块,以及一定数量的糖果等食物。女方母亲在几位女亲友的陪同下,热情款待来客。男方母亲把带来的礼物放在托盘里,十分恭敬地放到女方母亲面前,热情洋溢地说:“您的女儿像月亮一样,我的儿子像太阳一样,月亮只有围着太阳转,才会放出灿烂的光。我看他们是天生的一对。您看,这桩亲事怎么样?”如女方母亲满口答应,并接受了礼物,这桩亲事就算定了。

第三,纳聘。纳聘仪式称“琼恰依,”一般在婚前的一段时间里举行。按传统习惯,男子仍不能参与,新郎也不例外,这天,男方母亲在一二十位女亲友的陪同下,前去女方家。她们每人手里端着一个用餐巾由包着的托盘,井然有序地列队前往。队伍后面还有一只送给女方的大绵羊,犄角上系着一块大红绸缎。女方母亲出屋外恭迎。宾主相见,两位母亲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热烈拥抱。然后,男方客人打开自己的包裹,设宴招待女方主客。这时,主人及其亲友都袖手旁观,不帮忙干活。而男方客人则杀羊做饭,忙得不亦乐乎。宴席上,男方母亲把一碗盛有热糖茶的碗,放在茶盘上,用双手高高托起,毕恭毕敬地献给女方母亲。一位男方客人代表当众打开带来的礼物,唱说着彩礼单。女方亲友争先恐后观赏这些彩礼。仪式上,新娘不能露面。

第四,完婚。传统的完婚仪式分4天进行。第一天在新娘家举行。这一天,男女两家,宾客盈门。双方父母出面待客。

其傍晚时分,迎亲队伍分两路前往娘家。一路由新郎的母亲、姐妹及女亲友组成;一路由新郎、伴郎及朋友组成。

结婚典礼称“尼卡”,按伊斯兰教进行,由阿訇主持。

第二天清早,新娘家的三位妇女端着饭食到新郎家。新人吃过饭后,伴郎陪新郎到新娘家给岳父母问安。此时,岳父向新郎赠送壁毯一类的礼品。这天下午,正式举行揭面纱礼。

婚后第三天,新娘父母要宴请新郎及其父母亲友等人;第四天,新郎父母回请。至此,整个婚礼才告结束。 乌兹别克族在婚姻方面仍恪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习俗和礼仪。乌兹别克族男女联姻要经过订婚、送聘礼和完婚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与其他民族比较,并无特别之处。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习俗则体现在完婚阶段。

乌兹别克人结婚典礼习惯于在女方家晚上举行。良宵之夜,灯火通明,女家必须以抓饭招待客人。结婚仪式之前,男女双方父母要媒人一起协商“讨休钱”,所谓“讨休钱”,是结婚以后如果男方提出离婚时,男子必须付给女子的款项。对于乌兹别克族来说,离婚是相当可耻的。小两口恩恩爱爱过日子才是光彩的。因此,在这个民族里,夫妻发生离异的现象,是极少见的。不过,如果夫妻实在不能在一起生活而且离婚又是男方主动提出,当着女子的面说过“我不要你了”之类的话,那么,女方不但可以带走自己的嫁妆,同时男方必须付给一定的“讨休钱”。讨休钱在婚礼举行前就商定好,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那种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男子的一种限制和约束。

讨休钱商定之后,在阿訇的主持下举行结婚典礼。阿訇诵经,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结为伉俪。当一对新人都表明同意结合后,阿訇拿一块用盐水浸过的馕分送给新郎和新娘各一块,这是婚礼中很有意义的一项内容。乌兹别克人珍视盐,认为盐可以加深夫妻感情,馕又是乌兹别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二者融为一体,象征着新婚夫妇好象盐和馕一样永不分离,天长地久。

婚礼仪式举行之后,新娘随新郎及前来迎亲的客人去男家。

婚后第二天,新娘主办“吉尔克派克”(联欢会),再过

一、二天,新娘的父母举行“恰利拉尔”,即请新郎及其父母亲友等人做客。入席均按长幼分坐,并向新郎与来客分别赠送礼物;新郎的父母为表示答谢,也举行“恰利拉尔”,请新娘的父母亲友做客。至此,结婚仪式才告完成。

请新娘与搬新娘

乌兹别克人的婚礼中还有“请新娘”和“搬新娘”的活动。

所谓“请新娘”是由新郎的亲友将新娘请去做客。而“搬新娘”则是新郎的亲友将新娘叫回家中。

新娘被娶来后,还要举行“搬新娘”仪式。搬新娘是女家亲友来到男家将新娘接走,回到娘家。刚到身边的媳妇就被接走,似乎有点不尽情理,新郎无可奈何只好带着礼物,尾随着新娘追到女家,献礼物以“赎回”新娘。按规矩,新郎再次来接新娘时,新娘要抱着母亲哭天嚎地,表示不愿意离开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慈母。而姑娘的父亲,这时应为女儿祈祷,希望真主降福于自己出嫁的姑娘。新娘也哭了,新郎礼也送了,情也求了,父亲也祈祷了,这些形式过后,新娘便高高兴兴地跟着新郎回到婆家。

这时,新娘由女方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或新娘的嫂子陪伴。当新郎“赎回”新娘时,男家早在院中点燃了一堆火,新娘绕火堆走一周后,踏着铺在门前的白布进入屋内,以此表示新娘已结束了姑娘时代,从今以后将忠于火热的爱情,与夫君恩爱一生。新娘进屋时,男家主人撒喜果、喜糖等,众人哄抢,表示恭贺新娘回来安居乐业,早结喜果。然后,护送新娘的客人,除那位德高年迈的妇人留下外,其余皆在男家宾客的欢送声中返回。

按传统习惯,乌兹别克妇女从结婚那天开始就必须戴上面纱(乌兹别克语称之为“赫瓦兰”或“帕兰结”,意思是将全身遮盖)。这种面纱的脸部那一块是用马鬃织的,便于通风、透光。因此有人说,连苍蝇都很难看见乌兹别克妇女的脸。不过,现在揭下面纱的妇女已经越来越多起来了。

婚庆礼仪

乌兹别克人婚姻关系宗教色彩较浓,规定男女双方都是信奉伊兰教的信徒。不能与其他民族、宗教的人有婚姻关系。他们的习惯是在亲戚之间通婚,如姑表、姨表、堂兄妹之间均可结成婚姻关系。亲事一般都是包办性质,先由男方父母规定对象。再请媒人正式提亲。然后举行订婚仪式。商定彩礼及其他婚典费用、一切都决定好之后再给媒人送礼。以示感谢。传统婚礼要举行四天,第一天到女方家庆贺,费用由男方支付,晚上二阿訇诵渎《古兰经》,新娘打扮好以后,由女亲戚陪伴去婆家。第二天在男方家庆贺。庆贺次序是:第一天在女方家以女客为主,第二天在男方家以男客为主。特别是第二天晚上要揭面纱,由新娘家的女性亲戚进,一旦新娘的真面目显露于广众面前,欢乐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第三天,由新娘的父母招待客人,以示庆贺和感谢。第四天,由新郎父母款待宾客,赠送礼品,以示婚礼告罄。

乌兹别克斯坦人过去有一夫多妻的传统,早婚现象也很普遍,丈夫要想离婚无须任何根据。只要说一声就可以了。妇女没有离婚自由权。到了21世纪初,男女在婚姻上自由权很大了,可以自由恋爱,男女双方的权利平等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特别要指出的一点是:在迎亲、送亲过程中,常常遇到拦路,嬉戏者,这时不得生气,要用糖果食品,手帕等礼物化解、劝说。凡是来到女方家或男方家的客人,不论男女老幼。一律当作贵客招待,不得轻视、慢待。

上一篇:最后的长春藤叶教案下一篇:中国现当代诗歌精选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