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陪审团制度

2022-09-11

一、俄罗斯陪审团制度的历史发展

现代陪审制起源于中世纪的英国, 并逐步扩散至其他英美法系国家。

陪审制度主要分为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制度, 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法官和陪审员的职能分工方面。陪审团制度是由陪审员对事实问题进行裁决, 法官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对法律问题作出决定; 而参审制是法官和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共同对案件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进行认定和裁决。俄罗斯所实行的陪审制度即属于后一类型。

为清晰的叙述有关俄罗斯陪审团制度的历史, 笔者通过四个时间点来表述, 第一个时间点为1864年到1917年间, 是俄国司法大改革时期, 陪审团审判开始在俄国出现。1864年11月20日,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司法改革的主要文件, 历史上称之为“司法法令”。司法权得以相对独立, 从而使司法权得到加强; 第二个时间点为1917年“十月革命”后, 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 ( 简称“苏俄”) , 俄国废除了陪审团审判, 引进了由1名由职业法官与2名人民陪审员组成的德国式的混合法庭; 第三个时间点为1922年到1991年, 在此期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简称“苏联”) 实行的是人民陪审员制度, 是一种区别于陪审团制度的新型制度, 在俄罗斯存续了近80个年头; 第四个时间点为1991年后, 俄罗斯再次启用陪审团审判。1993年7月16日, 俄罗斯议会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俄罗斯联邦刑法》, 正式将陪审制度引入刑事诉讼程序。新的法规与1864年制定的司法条例同时运行, 因此造成了被告人在与律师商议以后有两种选择的结果, 既可以选择由3名专业法官来审理也可以选择由12名陪审员组成的陪审团审判。美国国务院对于俄罗斯的司法改革给予很大的支持。2002年7月1日新的《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正式生效, 宣布废除自1922年起施行的近80年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二、俄罗斯采纳陪审团制度的原因

在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呈衰落的背景下, 俄罗斯却重新启用了陪审团制度, 这不免看似矛盾。但事实证明陪审制仍然充满生机, “在美国, 3 - 4% 的案件由陪审法庭审理, 这个数字并不能证明这一制度已经衰落———全美国每年犯罪案件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起 ( 绝大部分为小案) , 如果将全部重罪案件设定为100% , 那么由陪审法庭审理的案件数大概占15% , 这个比例并不低 ( 当然有一些例外, 如当被告承认有罪时, 案件不全由陪审团审理; 对少数重罪案件, 为减轻司法负担, 采取辩诉交易等) 。”[1]俄罗斯采纳陪审团制度主要有以下原因:

( 一) 俄罗斯确立的民主政体, 这种政体模式深刻的影响司法活动, 除此之外, 俄罗斯历史上存在过陪审团制度, 具有这种司法传统, 而苏联时期在司法领域形成的大量积弊, 主要表现为: 立法和司法过于苛刻, 既不能全面体现社会公众的意见, 更不能反应社会公众的意见, 更不能反应公众的基本价值观念; 司法制度实际成为政府实现政治目标和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 由于不能有效地参与行使司法审判权, 公众对司法制度和司法机构的态度极为冷漠; 腐败和违背职业伦理的现象在司法人员中普遍存在; 检察机关所具有的一般监督职能, 使得司法独立、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司法原则名存实亡; 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缺乏起码的独立自主性, 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仅具有极为有限的权威性。等等。[2]所以必须予以彻底改革, 在苏联名为联盟 ( 邦) 实为单一国家管理体制之下, 法律成为国家政权服务的工具, 法律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已被苏联压倒一切的政治目的所掩盖因此, 成为政治附庸的人民陪审员的制度价值并没有得到实现。

( 二) 虽然俄罗斯采纳了陪审团制度, 但俄罗斯并没有完全对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进行复制, 而是鉴于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规定。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在陪审团的适用范围方面, 俄罗斯的陪审团制度只能适用刑事案件, 而且还需要被告人的选择, 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则既可以适用于刑事案件, 也可以适用于民事案件, 对被告人的选择方面也不做要求; 在陪审团的遴选和组成方面, 俄罗斯并没有进行很有特色的规定。陪审团由12名年龄在25到70岁之间的俄罗斯公民组成。在法庭上经过法定的遴选程序组成陪审团。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苏联后期曾广泛地出现公民不愿担任人民陪审员的现象, 造成基层人民法院所需的人民陪审员数量得不到满足, 因此, 一种独特的陪审员补偿制度应运而生, 改革者们希望借此予以保证人民愿意担任陪审员的热情; 陪审团的审理和裁决方面, 俄罗斯陪审团不仅决定受审人的罪行是否成立, 还可以决定受审人是否应被判决有罪。在受审人被判决有罪后, 陪审团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向法官提出从轻处理的建议。

三、俄罗斯陪审团制度的实施效果

( 一) 无罪比例有很大幅度的提高。据一项统计, 在试行的区法院, 陪审团裁决案件无罪率, 在1994年达18. 2% ;1995年上半年达21. 1% , 而同期, 在采用人民陪审员审判形式的案件中, 被告人无罪率不超过1% 。[3]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司法人员还没有完全具备相应的诉讼能力, 一时还难以适应新的诉讼方式, 俄罗斯传统上一直采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审问制和对抗制的运作方式不同, 陪审团审判的技术性要求与司法人员的诉讼能力呈矛盾状态, 司法人员操作不当极有可能导致将有罪错判为无罪。有一种看法是, 陪审团宣告无罪判决过多, 会影响与犯罪作斗争, 但是笔者认为对这一现象应辩证看待, 虽然适用陪审团制度会使无罪比例提高, 但它有利于揭露司法错误和约束侦查权的滥用,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 避免冤假错案的产生。

( 二) 造成审判效率的下降。陪审制度首要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司法公正, 增加民众对司法制度的信任。但不可质疑的是, 陪审团审判造成审判效率的下降。在转型时期的俄罗斯, 相应的制度保障还不完善, 比如与陪审团制度相对应的对抗制度、辩论原则的运用等等。社会还处于动荡时期, 犯罪率不断上升, 犯罪案件数不断增长, 此时的陪审团制度不利于案件快速的进行审理, 容易造成案件积压, 使犯罪嫌疑人得不到及时的审判。但是, 笔者认为, 不应该因此否定陪审团制度的价值, 陪审团制度的改革作为司法改革的一部分, 其所能实现的价值还需要社会其他制度、社会相关条件的配合, 才能最大限度的予以发挥。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 陪审团制度带来的审判效率问题也应会得到缓解直至解决。

总之, 俄罗斯现行的陪审制度还处于初期阶段, 其实施效果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能否继续取得发展需要社会民主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人民对法律信任程度的加深。通过对俄罗斯陪审团制度的理解, 笔者认为, 任何国家在特定阶段所做的选择, 都是对其所处的特殊环境的回应, 所以对于我国现今所采用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不应盲目的肯定或否定, 更不应盲目借鉴别国的陪审团制度, 而应理智客观的对现有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进行完善, 逐步探索出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陪审制度。

摘要:苏联解体后, 在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呈现衰落的背景下, 对于一个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的俄罗斯来说, 改革者却仍然竭力推行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 这一重要的法律问题很值得关注和研究;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实现司法公正, 需保证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由于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在历史上曾深受苏联法律制度的影响, 俄罗斯的经验无疑对深入研究我国的相关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俄罗斯,陪审团,陪审团制度

参考文献

[1] 捷依曼·斯.辩诉交易或者简易程序——俄罗斯应走哪一条路?[J].俄罗斯法制, 1998 (10) :35-37.

[2] Sarah J.Reynolds, "Drawing upon the Pastjury Trials in Modern Russia", in Reforming Justice in Russia, 1864-1996.

[3] “Jury Trials in Russia”.www.prison.org/english/index.

上一篇:极简主义风格的平面设计分析下一篇: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分析——以女性就业歧视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