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后的感想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听课后的感想范文

听课后的感想

《鹬蚌相争》听后感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毛琳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 和蚌的争执,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第二篇:听课后的一点感想

大峪沟一中朱丽冰

上星期先后在大峪沟二中、竹林中学、丁烟学校听了高效课堂临帖课,头脑先是一阵凌乱,然后是阵痛和压力。

我知道学校教育和现在的社会发展一样,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并且它不会停下来。一成不变不是教育,固守原有阵地的想法也是落后守旧而将遭惨痛出局的愚者打算。学过历史的我知道社会政治变革常常伴随着流血牺牲,那是一部分先知为追求进步心甘情愿付出的代价。思想观念的变革是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但它推进起来更艰难,因为它是一场隐形的革命,同志们的诚心和贯彻力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的成败。可能我们中的很多人在一些时候不自觉地扮演过鲁迅笔下的假革命者,我也一样。一段时间以来,我和其他人一起和着这种模式的节拍东冲西撞,磕磕碰碰地进行了一些模糊而不甚清醒的战斗。我常常怀疑,但更多时候是惧怕和懒惰,我看不到未来,也缺少预见力,所以总是半依半拒。我们喜欢依赖旧有的习惯和行为,因为那些是现成的,由无数人总结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少碰壁。还有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得出的一些规律,更像是自己给自己开的保险公司,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儿怎会轻易割舍?但我也很清楚,过去和现在不一样,而且将来和现在肯定也不一样,面对不一样的生活,面对不一样的学生,如果不肯变革我们很可能就会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不光彩因素,那我们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作为教师,我们是背负着重大使命的人,我们不能由着自己的性情和习惯。下决

心很难,但我们必须下决心。

有人说现在刮的是杜郎口风暴,我认为“风暴”这个比喻很贴切——风暴,总要带走一些,留下一些。不过最好不要加上什么“杜郎口”,没有杜郎口,风暴依然是要刮的,这是大气候大环境,而不能简单地贴上某个地方的标签。我们只是作为比邻被它不轻不重地撞了一下,便在自顾自地行走中抬抬头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就是这么一望,我们发现自己的队伍落后了。人家是师生并肩驱驰,就像一列动力火车,速度很快,刷刷刷地没了踪影。我们是老式火车——火车头生拉硬拽着几十节车厢,咔嚓咔嚓艰难前行。一种危机感浮上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如何让自己的几十节车厢也发挥出应有的动力呢?

自然有学生的原因,他们依赖惯了,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他们喜欢被人拉着走,否则他们将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于他们很乐于享受这种被别人抱着背着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他们不必花什么心思,力气也不用使很大,舒服的方式每个人都乐于接受。这着实可恶。其实想想一开始他们不是这样的,只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快适应了我们所给的环境,并且发挥至投机取巧、顺手捡来的地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在让他们自己去找寻知识,自己清点打包扛回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我们也不再鞍前马后,只是在他们求援的时候伸出一只手,用到妙处还可以一两拨千斤。

想来是大多数老师担心短期效益上不去,因为要等到学生自己折腾出路子来恐怕黄花菜都放凉了,这与自己的成绩利益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冲突。于是我们迟迟不肯放手,成绩的好坏成了我们最大的思想

包袱。我们乐于给学生排好队,一路紧喝紧赶,虽然费嗓子费体力,总比他们胡冲乱跑快一些。他们以后怎样我管不了,也许根本不再是我的事。人有私心是正常的,但为了私心犯错误就是不应该的。想想我们这样做只是培养出了应对考试的机器、获取高分的能手,实在是一得而千失。我们的孩子长不成自立自强的人,他们还是热血少年的时候便习惯于拄杖行走,他们泯灭了鲜活的个性,缺失了求索的热情,没有了追求的动力,他们不懂得自己的重要性,也体会不到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他们更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将来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相反只会按部就班地接纳别人给的,拿出别人要的,这算不算是残害和戗杀呢?长期下去我们的民族将再不会创造奇迹,我们的民族将很难诞生英雄,而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怕的,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仅仅是一群脆弱的可怜虫。

听课中我惊喜地发现我们正在改变,我、你、他——大家都在行动,都在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虽然青涩生硬,但既然开始了,我们就没打算回头。所有的学生也在试着改变——虽然他们有时显得紧张不安、不知所措,但他们确实是在忙着应对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他们忙起来了,不是很好的兆头吗?不过他们还有猜测老师心思、迎合老师的嫌疑,因为我们曾经一度要求他们这样做,他们不可能像四川变脸那样一下子换了面貌。不过,不用去管这些了,蜕壳总要挣扎、疼痛,我们不妨把手放得再开些。相信学生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会比我们预计的坚强得多,他们是不甘被打败的新新人类。相信用不了多久,他们会过得更加的开心,因为成长和进步是生命赋予每个

人的权利。别怕他们磕着碰着,他们不会被伤害,他们知道怎么做。

既然已经放开了手,我们不妨做一个敢于“袖手旁观”的人。时间会见证我们的努力,未来书写着我们的良苦用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教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三篇:推门课听课后的感想 (1)

高三复习推门课听课后的感想

10月下旬,教研室组织全体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分文、理两组分别对

一、

二、

三、四中的高三年级进行了随机听课。以往我从未以这种方式走近高三课堂,对高三课堂一直觉得很神秘,高不可触。同时也很敬佩起早贪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高中老师,很羡慕他们能尽己所能帮助学生实现十年寒窗后的梦想,他们的伟大、可敬之处是不言而喻的,是全社会有目共睹的。这次有幸走近高三课堂,走近高三老师,走近高三学生,事实证明,曾经的想法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带给我这样一个思考:我们的每节课是不是已经都达到了真正“有效”?在当前大力促进高中新课改,倡导“高效课堂”的教改形势下,高三课堂,尤其是高三复习课如何达到“高效”?从听课的情况来看,我们的高三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有的课堂,老师不能巧妙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师生主次关系本末倒置。仍沿用 “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节课解决几个典型例题,生怕学生让分析问题会耽搁时间,会遗漏问题的关键,所以老师“大包大揽”,从头讲到尾,“千叮咛万嘱托”,”滔滔不绝地讲了一节。可悲的是旁观者清,我们教研员看到的是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思维,一部分学生“呆若木鸡”,思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课堂,还有好几名学生一直在打盹。试想,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有效?我认为每节课都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练习题为载体,以应用为方向,以能力为目标,真正实现“导”与“学”结合,“讲”与“练”结合。要反对以讲代学,倡导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学有所疑,听有所思,练有其效。

二、复习课丢失了完整的教学环节。复习课要不要完整的教学环节?好多的课堂只重在讲析典型例题,没有课题及学习目标展示,也没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和目标检测等这些环节,只是信马由缰,逐题讲析。整节课,学情没有得以反馈。我认为对复习课的习题,在选题优化的基础上老师不能平均用力,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突出重点,重视思维引导,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并将知识进行提炼整合,达到一课一得。

三、不善于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我们的教室里大都装有电子白板,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高三的复习课,老师若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例题、练习题、进行知识的梳理,定会省时省力,才会向高效课堂迈进。相比之下,靖远四中的课前3分钟教师侯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做好本节学习目标的展现,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不重视板书设计。因为是复习课,好多老师是信手板书,歪歪斜斜、洋洋洒洒的写了一黑板,毫无艺术性可言,在学生答题书写的规范性上也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五、没有处理好课本、资料和学生的关系。有的复习课,撇开课本,大量的做复习资料,将学生限于深深的题海之中。高三第一轮复习的侧重点主要是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即知识点的全面达标。老师应注重基础,回归课本,讲练结合,学练结合,在精练活练上下工夫。

就以上几点缺憾之处,在我们翻阅教师的《教案》中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有的老师编写的《教案》与课堂的流程不相符,《教案》并不是上课的充分依据,不能体现老师真正意义上的备课。观察师生在课堂中的状态,不难看出老师并不是“有的放矢”,所以目标的达成与否并没有凸显出来。有的老师在教案的编写上,很粗略,一节课只有例题的解析过程,其它的教学环节如:导练、检测、总结、板书设计等都没有涉及。所以上课时,也就缺失了这些应该有的环节。有的教师利用《通案》进行教学,从备课环节看很扎实,但在课堂上展示的却是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思维空间、活动机会很少。总之,课堂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我们老师备课的扎实程度、课前准备的充分性上是休戚相关的。虽然教案的编写是我们备课的一种形式,但它是我们上课的依据和指导。值得一提的是靖远四中的“163”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型。大多数的课堂都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引导游刃有余,做到节节“三讲三练”,6个环节做实、做细。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艺术。他们独特、扎实有效的活页教案与课堂的“细、实、精、活”是相辅相成的。

教无定法,亦有其法。复习备考,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研究出效益,研究出成绩,研究应该贯穿于高三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希望我们高三教师与时俱进,用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教材,探索教法,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争创明年高考新辉煌。

张巧玲

第四篇:听课后的感受

听课体会

赵海清

2014年4月24日下午,我到刘家垴小学听了两节美术课,我感觉这两节课有如春风拂面,清新、自然。首先,杨老师和闫老师都很朴实、大方、自然、有亲和力。其次,她们都很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普通话水平高,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合作意识强,自主交流积极主动,孩子们动手能力强。两位老师的课都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由于两位老师的个性、气质不同、她们所带的年级不同、教学设计和要求不同,所以他们的教学风格。

杨老师语言幽默风趣,能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能有效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气氛。这是我未能做到的。所以心生羡慕。严老师在课堂上,能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指导有方、效果显著、是值得我学习的。真正有效的教育,发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朴实无华的课堂之中。课堂是生命间的碰撞、唤醒和拥抱。一颦一笑是教育,一招一式见功夫。走进他们的课堂,我能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律动,领略到教育别样的风景,她们以自己人格和学术的力量,打动着学生的心灵,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改变着他们的行动。

第五篇:听课后的反思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两次赛讲活动,我聆听了二十多节课,每节课我都能认真学习并做好听课笔记,从而受到很大的启发,使我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反思自己的汇报课,重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这学期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的特色,如鲁晓娟老师流畅、标准的普通话,自然大方的教态;李艳老师多才多艺,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焦丽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引导学生到位,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亲切,如“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来鼓励学生;张丽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效果。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具有不同风格,各种课型都讲出了不同的特色,听完课感受颇深。她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再反思自己的汇报课,留下了许多遗憾。每次讲课我都认真钻研教材,并请教学校优秀老师指导,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制作多媒体课件,还借助网络观看课堂实录,自认为把每个环节都备得相当充分,课堂上自己的思路清楚,学生的发言也积极,要把知识点扎扎实实地传授给学生。但由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娴熟,加之普通话不标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今后,我要通过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参与实践,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书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尽量把自己培养成素质过硬、充满智慧的教师。

总之,通过听课,让我开阔了眼界,明确了努力方向。同时,在看她们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这次学习,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优化自己的课堂,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上一篇:提高审判质效范文下一篇:团活动总结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