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单位主要事迹

2022-07-20

第一篇:先进单位主要事迹

先进单位主要事迹[范文]

以活动为载体以老年大学为平台丰富临江老年人体育文化生活

临江是个边陲小城,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腹地,鸭绿江上游,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幅员面积3008.5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46公里,辖7个乡(镇),6个街道,人口21.6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长很快,去年底已占总人口12.3%,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10%以上。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老年人要求参加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过一个健康、丰富、快乐有为的晚年生活的热情不断高涨。

临江市老年大学是2006年5月创办的。几年来,按照省委关于老年教育工作要求,我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把发展老龄事业,广泛开展老年体育文娱活动,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作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搭建老年大学平台的几点做法

从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套做好老年体育文化工作的理论经验,即认真做到一个坚持、两个面向、三个加强、四个结合、五个倡议。一个坚持。就是丰富老年人体育

文化生活工作必须坚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主导下,在老年人所在单位、部门和社会的参与支持下进行,才能有效的开展。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我们自身能否做出实绩,能否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或分管领导汇报,能否主动的加强与有关部门搞好协调配合,能否有针对性做好社会宣传发动工作。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关键,要继续坚持。两个面向。就是工作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全体老年人”,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的社区和农村乡(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放在组织发动较多老年人参加健康有益的体育健身和文娱活动中来,使经常参与文体活动老年人逐年有所增加,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活动质量不断提高。三个加强。一是加强领导班子的组织、思想、作风、制度建设,努力建成一个人员精干,作风过硬,工作扎实,组织协调能力强,奉献精神好的领导班子。二是加强各项文体活动骨干力量队伍的选拔和培训。三是加强活动场(室)和设施建设,管好用好现有场(室)和设施,解决这方面问题,既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现有体育、文化设施,要向社会开放,要优先优惠为老年人服务的规定,又要千方百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逐步建设一些活动场(室)和设施。做好这三方面工作,既为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又创造了条件、改善了环境,缺一不可。四个结合。一是把组织老年人开展体育文娱活动

与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科学卫生知识和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二是把推广普及现代体育文化节目与继承,挖掘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体节目结合起来。三是把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与适当组织旅游观光结合起来。旅游观光应与在本市和省内为主,这样既便于组织协调,又有利于帮助老同志了解市情省情发挥余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把开展文体活动与围绕中心工作,组织身体好、有专长的老年人发挥作用,做一些有利于团结稳定、有利于教育培养下一代,有利于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实事好事。搞好这几个结合,可以使六个老有所为中的学、乐,为更好的结合起来落到实处。五个倡议。影响老年体育文娱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的原因,一是没有活动经费。二是场室不足、设备简陋。解决的办法:一是倡议加强对老年人的思想观念教育,要使老年人知道健康是人生的一种财富,是对美好人生追求的基础,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鼓励他们自筹资金解决困难。二是倡议政府把老年人活动场(室)建设纳入计划安排,每年适当帮助解决一些活动经费。三是倡议老年人所在单位、部门支持一点,因为搞好老年健身活动,对各方面都有利,支出一点是应当的。四是倡议社会赞助一点,这是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具体行动,应当大力提倡。五是倡议有条件的老年社团组织,加强领导、搞好管理,办好经济实体,自筹一点,没有

条件的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好这方面工作。 

二、以活动为载体 丰富文体生活

几年来我们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展示老年人时代风采为主题,依托老年大学阵地,不断拓宽工作思路,使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得以逐步扩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老年朋友的赞誉,被老年朋友誉为“讲授知识的课堂,传播文化的阵地,颐养康乐的家园”。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上。第一做到“四个针对”即针对老年人需求,针对老年人健康,针对老年人爱好,针对老年人生活。通过摸底调查,我们组织对书法和绘画有兴趣老年人,开办了书法和绘画班;组织对唱歌、跳舞有兴趣的老年人,开办了声乐和舞蹈班;为解决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缺乏的问题,开设了老年病预防、治疗、保健课程。为了满足一部分老年人学习戏曲的愿望,我们在人数不够的情况下,开设了戏曲班。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我市老年大学的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参加文体活动的老年人不断增加。第二请专家参与,优化师资队伍。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需求,以公开招聘的形式,聘任了一批有较高政治素质、有特殊专业特长、有社会影响力、老年人认可的专家型学者担任老年大学的“兼职教师”,以此来丰富文体教学内容,增强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的兴趣。如我们根据学员普遍喜欢养生、保健讲座的需求,聘请医院各类专家、教授为学员做专题讲座,讲授养生

之道和保健常识受到老年人的普遍欢迎。应门球爱好者的要求,聘请袁戈同志为门球队教练。在开设绘画课程时,我们聘请了吉林美协会员、临江市美协主席张珍荣任教师。在开设书法课时我们聘请了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临江市书法协会主席于开江老师任课。第三采取走出去表演的课堂活动即组织郊游、门球赛、健身操表演、舞蹈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其次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演出活动。仅2010年参加的活动就有临江市迎新春晚会,“百年巾帼风采”文艺汇演,白山市庆“五一”劳动节门球赛,“七一”市委表彰大会文艺演出,市中老年业余歌手大赛,2010中国冬泳网第二届冬泳文化节暨中国〃临江鸭绿江旅游节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演出。今年年初在临江市两会期间,中老年人书法协会,举办的书画展受到代表、委员们的一致好评。通过参加各项活动,使老干部和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不仅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身体,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老有所为、学中有乐、乐中有为。

丰富老年人的体育文化生活使他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我们会继续以老年大学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临江市的老年人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临江市老年大学

2011年2月13日

第二篇:先进集体候选单位主要先进事迹

一、海洋经济部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部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大力推进海洋科技进步,团结协作,在海洋统计、海洋经济与政策研究、海洋管理技术支撑、海洋规划服务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该部门现有员工20人,平均年龄仅30岁,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60%,中共党员占70%。专业涉及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海洋经济、海洋法律等多个领域。近两年来,围绕着科学研究、管理支撑、技术应用服务等领域,组织完成了1项国家项目、2项科技部公益项目、5项908专项、1项国家标准和5项海洋行业标准、58项省部级项目,每年编制并发布《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中国海洋统计年鉴》,通过4项海洋统计制度和6项管理规定的执行,形成海洋经济业务化工作技术支撑;同时,向国务院与国家发展改革部门提交了10余项政策建议报告,为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的海洋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该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自主创新,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1.《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获2004年度全国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该部门承担的《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项目,首创海洋部门调查与国家统计调查相结合的调查组织方式,首次采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和科学推算的调查方法,并创立了海洋相关剥离系数计算方法。该项研究成果不仅全面掌握了我国涉海就业的基本情况,而且拓宽了海洋统计工作领域,解决了海洋统计工作的基础性问题,填补了海洋统计领域的空白。

2.《全国海洋经济核算体系》获2006年度全国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该部门承担的《全国海洋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工作,科学创新地建立了一个以剥离法、扩展法为主,以外推法、专家评估法、抽样调查法为辅的海洋经济核算模型,解决了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中提出的海洋经济分类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编制并发布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标准。目前,该项成果已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实施。

二、开展科学研究,为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承担国家级项目,为编制全国人才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该部门承担了全国人才战略重点领域研究专题《全国海洋人才战略研究》,该项工作多次得到中组部的通报表扬,该项成果作为重点领域的基础资料,为全国人才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

2.主持科技部公益项目,为海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该部门近两年主持承担了两项科技部公益项目《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技术与典型区域示范研究》、《海洋主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型与滨海电厂示范区研究》,目前两项目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海洋循环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广示范作用。

3.主持908重点研究项目,为海洋经济资源评估提供理论论据

该部门在908项目竞标中,作为主持单位承担了《沿海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研究》(908-02-07-02)、《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研究》(908-02-06-03)和《我国沿海社会经济基本状况调查研究》(908-ZC-I-12)等重大研究项目,编制了908调查技术规程《沿海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调查》,为海洋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基础理论研究依据。

4.开展海洋经济规划评估,为海洋经济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该部门作为全国海洋规划办公室的技术支撑单位,编制了《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评审细则》,先后完成了沿海11个省市的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技术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综合评估工作,目前评估报告已以政府文件报至国务院,为国家全面了解海洋经济规划执行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5.组织开展海洋经济调查,为海岛规划编制提供基础依据

该部门为配合《全国海岛规划》的编制工作,承担了“全国海岛社会经济调查工作”,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制度调研、制度报批、软件编制、任务布臵、集中培训,到数据汇交、数据审核、数据汇总等全部工作,及时为海岛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数据基础,满足了海洋管理与决策的需要。

三、做好基础工作,为海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1、承担海洋统计工作,为海洋管理提供多种产品服务

该部门作为国家海洋统计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承担着全国海洋统计、国家海洋局综合统计等统计业务,每年为海洋管理部门编制发布《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等统计产品,已编印出海洋经济统计、局综合统计等各类公报、年报、年鉴等40余本。海洋统计工作从2005-2008年已连续四年获得国务院统计部门的通报表扬,被树立为政府统计工作的典范。

2、编制标准规范,促进海洋标准化体系建设

该部门组织编制并发布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海籍测量规范》等海洋行业标准,以及《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技术规程》、《海岛社会经济一次性调查制度》、《海洋统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促进了海洋标准化体系建设。

3.开展海洋经济基础性研究,为海洋经济宏观管理与决策服务

该部门近年承担的《海洋循环经济研究》、《海洋绿色GDP研究》、《海洋强国指标体系研究》、《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我国海洋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等研究项目,为我国海洋经济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4、开展海洋政策与法规研究,为海洋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该部门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开展了海洋政策、海洋法律法规的研究等一系列技术支撑工作。包括主持编制了《中国海洋事业发展报告》,参与编制《中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中国21世纪海洋政策研究》以及海洋基本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同时依据我国的依法行政要求,编制了《海洋法制工作 “十一五”规划》,进行了海域关闭政策、海洋生态保护制度、海洋司法鉴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成果转化与应用服务

该部门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国家海洋经济核算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地方海洋经济核算中,主持了广东省908项目《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海洋管理研究》、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项目,为地方海洋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服务和支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海底资源环境中心

一、推动海底科学的学科发展,初步建立了海底科学的理论体系

金翔龙院士提出了 “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我国海底科学的学科发展,在刘光鼎、金翔龙、欧阳自 远和秦蕴珊院士的指导下,在传统的海洋地质和海洋地球物理学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关注海底过程的统一性、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系统科学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海底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目前,海底科学已经成为海洋科学的重要分支,成为大专院校海洋科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10余年来,海底中心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围绕“大陆边缘动力学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和“海底大规模资源成因与找矿”等重大科学问题,通过自主研发与集成应用,形成具有本实验室特色的相对完整的海底探测技术体系,自主获取了大量海底原始数据。在此基础上,扩展对海底的新发现和新认识,积极推动原始创新,科学目标明确,研究重点突出,具有较高的科研效率。5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100余项。其中,主持973项目2项、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行业公益性专项重点项目2项,是“大洋资源调查”业务负责单位、“外大陆架划界”国家重大专项技术负责单位、 “西北太平洋环境调查与研究”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单位、“水合物资源调查与研究”国家重大专项03项目负责单位。目前在研项目包括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行业公益性项目3项、低敏感海洋领域国际合作项目3项,以及国家重大海洋专项课题项目30余项。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撰写重大研究报告50余部,申请专利和软件登记证书20余项,编制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和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图集多部。经过10余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优势并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推动海底科学的学科发展和满足国家需求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围绕国家需求,通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1)对我国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建设的贡献

根据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海域划界和海洋国防安全等海底科学问题,海底中心推动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海洋专项。通过实施金翔龙院士和李家彪研究员分别牵头负责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专项(2001-2005)”和“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确定及申请准备工作专项(2002-2007)”和其它海洋重大专项,实验室组织完成了东海、南海和西北太平洋26.8万km的多波束、12.6万km的重磁、860个底质站位和6000多km的地震测线调查,积累了大量基础科学数据;主持编制了东海和南海最新的1:50万海底地形图、地貌图和海底水深图,以及东海和黄海及其邻近海域最新的1:50万重力与磁力图等基础图件和专项成果图件;开展了相应的海底地形地貌、沉积过程、地球物理场特征、地壳性质、构造演化和矿产资源分布等的专题研究。实验室主持完成的北部湾调查项目为中越北部湾划界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论证了东、黄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冲绳海槽是东海大陆架延伸的自然终止,为中日东海划界谈判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编写了我国的外大陆架划界方案,开展了其它国家提出的外大陆架划界方案研究审议工作。同时,实验室在长期开展海洋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海洋调查规范》,并于2007年发布实施,被其它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广泛引用。

(2)对国际海底资源勘探矿区申请的贡献

为在国际海底区域寻求我国后备战略资源,针对联合国海底管理局有关国际海底资源勘探矿区申请的有关科学问题,实验室持续20余年主持开展我国大洋资源调查研究工作。80-90年代,主持完成了国际海底7.5万km2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1998-2008年主持实施了9个航次的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及多项资源评价研究课题,主持完成了富钴结壳矿区评价与圈定工作,并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编写了我国的矿区申请方案。这些工作不仅为我国向联合国海底管理局提出结壳矿区申请并最终成为首批申请者奠定了科学基础,而且所取得的有关找矿方向、成矿机理、矿块尺度、矿体连续性、评价指标和资源量计算方法等研究成果,为我国政府参与制定联合国海底管理局相关规则的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2003年在东太平洋海隆组织实施了热液硫化物试验性调查,2005-2009年主持完成了全球热液硫化物资源调查,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迄今,在西南印度洋和东太平洋共发现12处海底热液区,初步圈定了热液硫化物资源远景区。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跃入世界上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少数国家行列,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3)在海底探测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方面的贡献

以中国大洋勘探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为依托,在国家863和大洋专项的支持下,开发、集成了包括长距离水下定位系统、综合地球物理、可视化取样、深海拖体、原位测试、快速环境参数探测和船载网络系统在内的相对完整的国际先进的大洋矿产资源立体探测体系海底探测系统,开展了海底探测系统集成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与信息提取技术的开发,与兄弟单位合作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深海调查设备20余套;同时技术主持完成了“大洋一号”船的调查设备现代化改装,使该船的综合调查能力与国际接轨,并主持完成了多个国家863和大洋专项探测技术的海上试验航次,推动了我国深海勘查技术的整体发展和技术队伍的培养,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打造特色的科研平台建设,创建开放共享机制

5年来通过部门投入和自筹资金狠抓能力建设,目前拥有的勘测分析设备总值达10000余万元,其中室内数据处理、解译和样品分析测试设备3000余万元。形成了海底地形地貌、综合地球物理、综合地质、底质环境和深海资源的自主调查能力,形成了快速、原位和近底的外业调查特色。建有综合地球物理解译实验室、岩矿分析实验室、同位素分析实验室、沉积分析实验室、底质声学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逐步形成了岩矿精细分析、同位素分析、沉积学原位分析和技术研发等内业分析特色。制订了相应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人员配臵、考核制度、收费制度、共享制度)、专业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安全防护规定、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等制度建设。仪器设备统一管理,专人负责,明确了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与功能开发的职责,各项设备运行正常。大型仪器设备在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过程中,面向有关单位开放,工作量饱满,保持了高使用率,如多波束系统、海洋重力仪和海流剖面仪等设备年运行时间达180余天,时机率均超过100%。近年来,对多波束系统、海底成像系统、重力仪、磁力仪进行了后处理与成图技术的开发,对深拖系统、海底照相系统、重力仪(GSS-2)、海底成像系统、深海锚系等进行了升级改造,自主开发和研制了电视抓斗、岩芯浅钻、海底物理原位测试系统、海底原位土工化学测量系统和大洋固体矿产资源成矿环境及海底异常条件探测系统等仪器设备,并在大洋一号船上进行了系统化集成与共享。室内数据处理、解译和样品分析测试设备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全额资助、收取成本费和合作分担等多种形式对外开放。其中,稳定同位素实验室被评为“浙江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先进单位”。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为海洋事业培养科技人才

海底中心目前固定人员65人,其中科研人员39人,技术人员23人,管理人员3人。其中,50岁以上人员15人,35岁-50岁人员23人,35岁以下人员27人,分别占23%、35%和42%;博士学位28人、硕士学位16人,分别占43%和25%。形成了一支中青年为主、规模适当、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并在3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形成了5个相对稳定、精干高效、分工协作,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的科研团队。

海底中心的队伍建设遵循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坚持“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育人才,以文化聚团队,以目标促成果”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了一支院士领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学科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金翔龙院士是我国海底科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吕文正研究员担任联合国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13位中青年骨干具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培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级项目负责人26人,中国大洋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7人。中青年省部级以上课题负责人40人,占中青年科技人员比例80%。1人获得“第五届青年女科学家奖”,6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国家海洋局“双百人才”,6人获得国家政府津贴。5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11人在国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

目前拥有1个独立博士后工作站(海洋科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海洋地质、海底探测技术),与高校和中科院合作招收海底资源、海底探测技术、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和海洋地球物理博士研究生。5年来,出站博士后3人,博士毕业生10人,硕士毕业生45人。上述人员在站、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各类基金项目9项(国家基金3项、省部重点基金1项,省部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4项),目前均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成为各单位科研技术骨干,培养质量得到公认。目前在站博士后7人,在读博士18人,硕士30人。

五、推动开放交流与合作,成为海底科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

海底中心是国内海底科学领域的重要科研平台,在海底科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 实验室具备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注重学风建设,积极开展高水平、实质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开放运行费年均50万元,其中开放课题约15万元,学术会议约15万元,对外交流约20万元。5年来,资助开放课题15项,其中对外资助14项,资助访问学者15人,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10人。

通过在大陆边缘演化和大洋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推动了中国与InterMargins和InterRidge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合作,与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在洋中脊调查研究、热液硫化物成矿和大陆边缘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和实质性的合作。中国海洋学会海底科学分会设在海底中心,代表中国参加了“横须贺宣言—21世纪的海洋科学”的签署。2004年,中国海洋学会海底科学分会代表中国加入InterMargins国际研究计划,金翔龙院士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InterMargins办公室设在海底中心,成为海底科学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吕文正研究员担任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李家彪研究员担任InterRidge专业委员会委员和InterMargins专家委员会候补委员,他们都在海底科学领域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海底中心曾在首次中美合作、中法合作、中德合作中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与带头作用,近年来积极推动了中美在大洋资源调查研究领域的合作,推动了中德在南海的国际合作,推动了中印尼海洋观测站合作和南海低敏感领域的一系列海洋科技合作。

5年来,国外知名学者3人开展短期客座研究,其中德国Erwin Suess教授开展客座研究21天,日本铃木教授开展客座研究20天,日本石井辉秋副教授开展客座研究15天,分别就“二氧化碳海底埋藏的技术与评价方法”、“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和“大洋底构造与海底岩石学”等开展系列学术讲座与合作研究。Chris German教授、E D Baker教授和玉木贤策教授等著名学者20余人次来访,就“海底热液硫化物的调查与研究”、“大洋底与深部地质构造”和“外大陆架划界的科学问题”等开展学术交流。目前与美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0余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曾主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及我国对策”第160次香山科学讨论会“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生物基因资源” 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海底科学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

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对外资助开放基金课题40余项。2003年3月以海底中心为依托组建了“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 2004年7月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三、海洋环境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环境发展中心)始建于1991年,前身为海洋环境综合评价室(1991年)、环境与资源评价中心(2000年),2005年与原有的环境科学开放实验室、环境监测与海岸带管理技术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为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开放实验室(对外保留环境与资源评价中心)。2007年8月,为适应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所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组建海洋环境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同时保留环境与资源评价中心的名义对外开展工作。

中心现有人员28人(在职职工21人,聘用及返聘人员7人),硕士研究生5人,其中研究员和学科带头人5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6人,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的科研人员占60%以上。本中心80%以上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他们长期工作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线,是一个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群体。中心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下,全体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中心成立18年来,在完成大量国家科研任务的同时,中心积极主动地承担了地方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大量的环境规划、评价和科研项目,为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表彰和肯定。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是我国较早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之一,是1989年国家环保局首批颁证的18家甲级评价单位之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一批推荐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之一。作为海洋三所环境影响评价的专职机构,中心全体科研人员坚持“科学、客观、公正”原则,把好环境影响评价这个重要的关口。中心成立18年来,先后完成了300多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中包括厦门大桥、厦门海沧大桥、东通道工程、嵩屿港区、厦门港航道扩建、宁德核电、环东海域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及马銮湾、五缘湾片区规划、汀江流域规划、诏安东溪流域规划、泉州港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和生态破坏,保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同步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心长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全国海岛生态系统评价”、“福建省重点港湾围填海规划数值模拟与生态影响评价”、“福建省生态省建设的海洋生态现状与生态功能区划”、“九龙江水葫芦综合治理”、“罗源湾、安海湾环境容量研究”、“厦门海域环境容量研究”、“东山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等国家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得到实际应用。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功能区划(本中心负责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成果被纳入《福建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成为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的组成部分,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全省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2008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明显的成效。在科研业务上,实现了以评价为主业的技术服务型向“支撑与服务相结合”模式转变。2008年新签订合同59个,总合同额3080.36,新增纵向合同11个,总经费1874.5万元。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减排技术与示范”项目获海洋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经费重点资助,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心承担的环保司“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编制与实施”海洋行业公益性重点项目“基于海岸带管理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908专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海洋功能区划评价与优化”专题以及其它各项科研工作均能按进度进行。 “福建罗源湾环境容量与海洋生态保护规划研究”和“核电站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与实践—以宁德核电围填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获国家海洋局2008年度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和所科技创新奖。环境发展在人员严重超负荷的情况下,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三所整体形象为大局,积极承担各项技术服务任务,受到地方政府和各业主单位的普遍好评。

总之,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是一个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群体。我们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十足的精神、高超的本领去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夺得新胜利!

四、极地海洋学研究室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学研究室成立于2005年,成立4年多来,在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领导和关心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战略需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培养人才队伍,在现场考察业务、科学研究、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高,获得2006/08两个年度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先进集体”称号。其主要业绩如下:

一、科学研究重要进展:

1、通过对Dome A冰雷达探测揭示出南极冰盖的起源与演化

2009年6月4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孙波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甘布尔采夫山脉和南极冰盖的早期演化与起源》(《The Gamburtsev Mountains and the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极地考察在南极冰盖起源地、演化与稳定性等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发现:南极冰下甘布尔采夫山脉曾经存在发育完善的河流水系,距今3400万年前开始出现冰川,伴随地球轨道周期变化气候变冷,冰川覆盖区域渐次扩张,是南极冰盖的一个关键起源地。

2、极地研究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通过对主持的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863)计划“极地科学考察的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及其后继中俄科技合作项目863滚动项目“极地科学考察作业机器人装备研制” 的执行,为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引入了先进的雪面和飞行机器人系统。

通过对主持的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863)计划项目 “基于电磁感应的海冰厚度监测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 的执行,研发了一套综合电磁感应技术、船载海冰红外遥感测温技术和相关定点观测方法的海冰厚度探测系统和核心技术,展开了对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厚度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和海冰表面温度的探测。

通过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冰洋海冰物理过程和冰-海洋耦合模式研究”项目,取得了多个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北太平洋海冰变化的两个主模态与西伯利亚和东北亚气候变化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北极海冰变化对阿留申低压、西伯利亚高压以及远东地区气温显著升高的影响;率先提出了包含海冰融池变化的海冰反射率参数化方案并应用于气候模式,提高了模拟精度。

二、科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实施与研究成果

4年多以来,研究室团队承担、参与、获得资助的科学研究项目达到45项。其中:主持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项目4项, “中俄科技合作863滚动项目” 1项,参与4项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主持完成:重点1项,面上2项;参与完成:重点1项,面上1项;目前主持执行:重点1项,国际合作1项,面上1项,青年基金4项);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子课题3项(主持2项,参与1项);主持完成“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1项;中国极地战略研究基金7项(主持完成3项,现执行4项);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3项(主持完成1项,现执行重点1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青年创新基金4项(完成3项,现执行1项);主持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2项; IPY中国行动计划信息与数据共享计划项目专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HY-1B卫星海冰遥感预报业务应用系统项目极区海冰监测子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子课题1项。

其中,2008年度1年,海洋室新立项并得到资金支持的课题为11项,到帐课题15项,经费达到917.1万(包括给合作单位的外拨经费)。

4年来,发表署名研究论文55篇。其中:SCI检索 18篇(1第一作者《Nature》,3篇JGR,1篇《Journal of Climate》),3篇EI检索,22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

三、科学考察

8人次参加南极考察, 其中3人次执行第22次、24次南极冰盖内陆Dome A考察,孙波为24次内陆队队长;1人次参加第3次北极考察;1人次参加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部(TEKES)资助的海冰监测项目 (POL-ICE);4人次参加渤海908专项考察。考察涉及:冰穹A区域及其内陆断面进行冰雷达探测与冰盖演化研究;南大洋海冰物理特征走航综合观测;极地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及极地科学考察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南极下坡风结构现场观测实验和中山站海-冰-气相互作用观测;南大洋物理海洋学综合调查;北冰洋海冰多学科综合考察;波罗的海海冰厚度探测;渤海海冰厚度探测。

四、人才队伍与能力建设

极地海洋学研究室是个青春有活力的团队。成立4年多来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多梯次的研究队伍。目前,在编的人员(7人)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及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团队现有人员16人,包括实验员2人,硕士研究生3人,博士研究生1人,博士后3人。为了人才培养需要聘请了客座研究员6人。自研究室成立以来,培养并顺利毕业的研究生共9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5名。

在能力建设方面,加强了海冰-海洋物理过程观测研究、极区海冰卫星遥感应用研究、大气-海洋-冰冻圈数值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展开了关于构建南极两站气象站和卫星遥感系统的工作。负责各种与研究项目相关的实验仪器的系统集成和技术创新,如:冰雷达技术引入与集成;雪冰实验室仪器集成;EM31电磁感应探测技术;极地机器人技术和冰浮标应用技术等。发展海冰-海洋物理过程观测与研究;冰海耦合模式、冰盖数值模拟、大气-海洋-冰冻圈耦合模式和极地气候系统模式;卫星遥感应用研究等工作。

五、国际合作

研究室与德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多个极地研究团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其成员已经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计划“南极气候演化(ACE)”计划和“南极甘比尔采夫冰下山脉(AGAP)”项目专家组成员; “东南极冰穹断面探测计划(DOCO)”和 “北极浮标计划”(IABP)等国际计划的成员国代表。

第三篇:煤矿机电队先进单位主要事迹

煤矿机电队先进单位主要事迹

我们机电队领导班子,本着坚决做好我队的>安全生产配合工作,努力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扎实稳健的开展各项工作,年初以来,我们根据矿下达的材料计划,根据上材料费发生情况,对照目前我矿井下生产的实际,综合分析,确立了可操作性经营目标,制定了严格的材料使用计划,并完善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材料支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严格控制材料的支出,每月由班组报材料使用计划,材料员综合平衡,制定当月材料使用计划,报队长审批后方可领取。

2、每月班组报的材料计划,要实行领料票领取材料,月末累计各班组使用材料的情况。

3、每个班组都安排一名材料回收员,对每个工程或每天工作完工后,对现场的材料进行彻底回收,坚决杜绝材料丢失和浪费现象。

4、每月检查一次井下工具箱和材料备品桌的材料积压情况,对乱扔乱放,有浪费现象的给予处罚。

5、广泛开展旧物回收和修旧利废活动,对更换下来的设备,能修复的坚决修复,重新加以利用,把回收的各种旧物,分类存放,集中管理,对于不能使用和修复的材料备件,必须经技术人员和队长同意后,方可报废升井。今年我们东西翼岔口,下西一六道,东翼-550,-610分别设置了几处工具箱和材料集中存储点,对材料的管理和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提高自制加工能力,从废铁堆中捡黄金,如,我们利用废旧的管材自制了开关台,风水管架,小绞车盘绳器和各种风水管变头等。另外,井下各种五小牌板,挡车器横梁等,我们都是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加工的。

7、对井下现有的易制约生产的一些设备的备件,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小改小革,求索创新,通过技术改革,提高了设备的安全使用,节约了大量材料费。

通过上述各种的努力和严格的管理,我们在材料费的使用上,可以说精打细算,能不领的坚决不领,能回收的坚决回收,能不用的坚决不用,能自制加工的坚决不外要,从而使今年的材料费经营指标,得以顺利的完成。

第四篇:公文处理先进单位主要事迹

我们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务院和省政府、省厅关于公文处理的各项规定,坚持准确、及时、安全、保密的处理原则,不断强化精品意识,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严格标准,扎扎实实做好了公文处理工作。

首先是建章立制,公文处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各个环节职责明确,确保公文制发科学化。一是实行岗位定责制,使公文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内容,做到权责明确;二是实行差错追究制,对公文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区别不同情况,追究个人责任,工效挂钩;三是实行首要领导签发制度,每篇文稿由相关科室起草,分管领导核稿后,须由局长(行政文)或书记(党委文)签发,减少发文盲目性,使机关工作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

二是行文符合规则,文种正确,公文格式规范,主题词标注准确,结合上级有关部门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要求,我们参加了市委今年7月份举办的“公文规范化处理培训班”,及时了解公文处理的新规定。与此同时,培训班结束后,我们也对我局直属各单位及各县(市)区段(站)的公文处理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这就保障了全系统公文处理的规范化、精品化。由于成绩突出,今年我局被上级评为公文处理工作先进单位,另有一名同志被评为公文处理先进个人。

三是制发和上报的公文内容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提出的政策和措施切实可行,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直述不曲,字词规范,篇幅则力求简短。为了把好法律政策关,我局今年先后对4名秘书人员就《安全法》、《工商法》及WTO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培训,每人分别负责了每年一到两个方面国家的法律及相关政策,从而实现了分口把关。

四是公文接收按时间和程序,附上收文鉴后按批示局领导逐个传阅,无漏办,压误现象。

五是进一步加强了公文处理过程中的保密工作,涉密公文在运转过程中无失密现象。

第五篇:精神文明单位先进个人主要事迹

李金武同志自担任中心机关党支部书记工作以来,在中心党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目标任务,结合中心机关后勤保障服务实际,提出了“务实、细致、快捷、真心、和谐”的服务宗旨,牢固树立围绕宗旨、服务大局观念,在全面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打造良好办公环境,营造和谐工作氛围,科学合理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中心党委及干部群众的好评。

一、政治思想方面

一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维护国家民主尊严。二是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近几年来未从事过任何违反党纪国法犯罪活动。三是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自身政治理论修养,有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意识,顾大局、识大体。四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审计事业发展,自觉学习党的十七大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熟知后勤保障服务的发展思路。

二、道德品质方面

一是能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注重自身道德品质修养,从未参与过低级趣味的活动。二是能尊长爱幼,乐于助人,团结友爱,为人比较诚恳,对个人信誉看的较重。三是热爱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在后勤服务中,带领大家深入落实优质 1 服务的各项举措,创造了浓厚的优质服务氛围。具备勤学好问,认真负责,乐于奉献,踏实肯干精神。四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见利忘义,不损公肥私,在近几年的的评优评先工作中,多次退却先进荣誉。

三、业务技能方面

一是重视后勤服务业务技能的提高,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利用平时学习机会,加强后勤保障的知识学习。二是熟知相关的优质服务措施、安全管理制度及知识,在担任中心机关党支部书记以来未出现任何责任事故。三是积极踊跃带领大家参加中心举办的各种活动,并获得领导的好评。

四、工作作风方面

一是能树立为监测服务的思想,工作中态度热情,在提供优质服务中与中心机关全体职工耐心细致,不摆架子。二是在服务工作中积极肯干,任劳任怨,积极服从组织安排,不挑肥拣瘦,与同事团结协作,共同维护服务中心荣誉。三是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在后勤服务工作中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应用任劳任怨精神更好地为监测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四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尽可能提高各方面的满意度。

上一篇:协警年度个人总结下一篇:乡村道德银行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