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药学专业论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本科药学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目的:完善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保证药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方法:研究分析药学本科专业培养课程涉及的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切实的课程体系,重点对课程体系标准化、规范化进行改革研究。结果:通过对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重建,实现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目的与要求,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第一篇:本科药学专业论文

“双创”背景下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去向现况

摘 要: 本文以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选取2016年至2019年共442名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作为分析对象,内容包括一次性就业率、毕业去向类型、毕业去向地域分布分析等。结果显示,四年来药学院本科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99.08%,学生毕业去向多元化,地域分布比较集中。基于学院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校阶段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参加创新训练,毕业后选择国内外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增加,学生创业教育仍需加强。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药学专业 毕业去向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校招岗位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另一方面高校扩招人数逐年增加,这种不平衡的供需关系导致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统计的数据,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同比增长40万,预计今年上半年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1]。

本文以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对2016年以来药学院442名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进行统计分析,尝试总结基于“双创”背景下,学院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创业教育举措对本科生毕业去向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药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思路。

1.研究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共442名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作为分析对象。对毕业生的实际去向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一次性就业率、毕业去向类型、毕业去向地域分布等类目进行比较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2.毕业去向分析

2.1一次性就业率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有临床药学、药学两个专业。2016年学院本科毕业生总人数93人,有1人暂未就业,一次性就业率98.92%。2017年学院本科生毕业总人数108人,有1人暂未就业,一次性就业率99.07%。2018年学院本科生毕业总人数111人,有1人暂未就业,一次性就业率99.10%。2019年学院本科生毕业总人数130人,有1人暂未就业,一次性就业率99.23%。学院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稳步上升。

2.2毕业去向特点

2.2.1毕业去向多元化

药学及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的药学职业道德、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医学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药理实验评价、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制備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人才[2](28-29)。药学行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较好,毕业去向多元化且有一定特色,主要包括国内升学、出国出境、医院、药企、公务员、其他单位等。具体情况见表2。

2.2.2更多本科毕业生倾向于继续深造

根据表2中的数据,本科毕业生升学率逐年增高。近三年,学校、学院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科生导师制、职业规划课、创新创业课、“双创讲堂”、校院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指导、推荐学生参与省级及以上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等,努力营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各年级均有大量学生前往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学生科研思维、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再结合医疗体制改革之下医院缩编、企事业单位校招学历要求提高、研究生扩招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继续深造,通过提升专业技能和学历层次,增强就业竞争力。

2.2.3出国出境的本科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加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外高校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认可程度有所提高,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出国出境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为应对本科生日益增长的接受国际化教育需求,学校会提供短期、长期,不同国家的公费或自费交换访学项目,供不同条件的学生选择。通过境外交换访学项目,学生能够及早培养国际化视野,将雅思、托福等语言课程和专业学习一并纳入学习计划,为毕业以后出国出境打下基础。学院也会不定时召开境外专家学术讲座,邀请国外高校招生工作人员进行招生宣讲活动,帮助学生及早规划科研训练、出国出国等事宜。

2.2.4和从事药学不相关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加

对内找原因,药学院本科生多为高考调剂生,第一志愿报考药学、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入学后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性,对于专业的认同感仍有提高的空间。学院高度重视,针对新生年级举办了一系列专业思想教育活动。大一暑期转专业工作结束后,部分未能转出的学生也会报名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经过“双创”体验后发现仍然缺乏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四年或五年的学习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后,选择在更广阔的平台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外找原因,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互联网时代带来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跨专业发展趋势下新行业的兴起等,都可能是导致从事药学不相关工作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的原因。

2.2.5毕业后自主创业情况为零

由于学校、学院缺乏专门指导学生创业的老师,或者指导老师缺乏系统培训和相关经验,药学专业本科生将从事创新创业的热情集中在比较容易实现的“创新”部分,对于“创业”方面的思考和行动较少。目前,学院只有少部分学生从事演艺服装租赁、个人团体写真拍摄、二手书售卖等专业不相关的创业活动。

一方面,药学专业课程专业性强,本科教育阶段主要学习化学、药学、临床等方面内容,对于营销推广、市场运营、商务合作等方面信息几乎没有获取渠道,想要汲取相关知识只有通过自学,学生苦于没有直接的创业帮扶指导。另一方面,受到医科院校大环境的影响,药学专业本科生及家庭对于学生毕业去向有较高期待,普遍认为升学、前往医院和事业单位工作是较为满意的毕业去向。除此之外,家人、朋友对于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从事创业的不理解,初进社会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和人脉资源等也是导致学生缺少创业所需动力的原因之一。所以,即使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创业行为,毕业后仍会选择继续读研或者从事较为稳定的工作。

3.毕业去向地域分布

3.1毕业去向整体情况

毕业生选择就业、升学的地区较为集中。近四年药学院本科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江苏省内就业、升学,2016年—2019年毕业后留在江苏省内的学生占比分别为82.6%、89.7%、75.5%和72.9%,比例没有特殊规律。另外,毕业生还倾向于前往上海、京津、浙江、福建等经济、医药产业发达地区。一方面江苏、上海、京津、浙江等地区高等学校数量多、质量高,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科研能力提升的需求。另一方面上述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同时带动医药产业飞速发展,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生活品质、薪资薪酬等方面的需求。除此以外,毕业生还会考虑家庭等因素,回到生源所在地就业或升学。详细情况见图1。

3.2毕业生省内分布情况

在江苏省内就业、升学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留在南京。2016年—2019年毕业后留在南京的学生占比分别为73.3%、47.9%、67.5%和87.2%,有上升趋势。省内其他城市,苏州、无锡两地更受毕业生的青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经济较为发达,医药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对于医药类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南京,高校数量多,就业、升学的机会较多。另一方面,上述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地理位置、气候环境适宜,生活节奏、生活成本适中,比较宜居。详细情况见图2。

4.进一步完善药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切实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性格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避免跟风从众的心理,避免用考研转移就业压力。進行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宣讲、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前往中西部医药人才不饱和或者省内泰州、淮安等药企比较集中的地区,巩固本科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进一步扩大药学专业本科生去向地域分布,助力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建设。

其次,筛选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学生时,要根据学生不同想法和诉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努力强化教育活动效果。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时,指导老师要制订训练计划,充分将课余时间利用起来,由浅入深地把学生领进科研大门。学校、学院可聘请一些有创新创业经验或研究、有成果转化项目及第二课堂带教经验等方面专长的教师进入创新创业导师库[3](50-51);也可以聘请优秀的创业校友、企业精英进入师资库,负责对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及具体创业实践的指导,进一步激发医学生的创业意识[4](69-70)。学校、学院可以出台创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创业活动场地,帮助有条件的毕业生从事创业相关活动,进一步丰富本科生毕业去向。

最后,要扩大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对在校生的影响。邀请用人单位年轻的人事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毕业十年内不同去向类型的优秀代表,结合社会前沿动态和生产生活实际,用学生能够接受、喜爱的方式方法,以“同龄人”“过来人”和“用人者”的立场给予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建议和意见,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874万预计就业形势严峻[N].人民日报,2020-02-12.

[2]冒小璟,张振琴,辛洪亮.“双创”背景下药学专业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

[3]崔金奇,吴世韫,吴震.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J].创新创业,2018(18).

[4]徐卫琼,冉海良,赵飞.思想政治视域下医学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0(8).

基金项目:此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2017SJBFDY51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顾莹

第二篇: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摘 要】目的:完善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保证药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方法:研究分析药学本科专业培养课程涉及的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切实的课程体系,重点对课程体系标准化、规范化进行改革研究。结果:通过对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重建,实现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目的与要求,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成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可见,对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药学领域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为试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

改革坚持“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为原则,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总体体系设计体现“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原则,根据人才需求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前期以加强公共基础教育为主,后期按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个性化培养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构建起“横向五模块、纵向两分支”的药学课程新体系。

1.横向模块-五大课程群

包括六大课程模块,即(1)“公共基础课”群。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语、高等数学、医药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2)“化学基础课”群。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3)“生物医学基础课”群。开设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4)“药学专业课”群。例如: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课程。(5)“特色教育课程”群。包括以拓展专业广度和深度的专业后续课程为主的“专业特色”课程,例如: 药学史、药典解析、科研方法等课程。

2.纵向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分支

课程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分支。在选修课中设立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设置为两大模块,模块一(即科学研究思维训练模块),包括新药研究与开发、科研方法等课程,注重新药研发等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模块二(即实践能力训练模块),包括制药设备、生物技术制药等课程,注重药物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选课时,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標选择一个方向,从而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与需求。任意选修课又分为素质任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两大类,并要求学生在两类任选课中都要选择一定比例的课程,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3.课程学时及内容改革

3.1缩减总学时数

原有教学计划存在总学时偏多,学生修业压力大的问题,在确保基本理论阐述清楚的前提下,组织教师精选授课内容,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删去以往教材中一些比较烦琐且不实用的内容。将原来的1学分18学时,调整为1学分16学时;通过相关课程整合、删减重复或非必需掌握内容,通过缩减单门课程学时达到缩减总学时的目的。

如将正常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整合为解剖生理学,由原本108学时调整为64学时;生物技术制药由必修课调整为限选课,学时由54学时调整为32学时。

通过改革,改善了原来课程体系庞杂的现状,改革前总学时数在3600学时左右,学生周学时达到27学时以上;改革后总学时缩减为2500学时左右,减少了1000余学时。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给予学生相对更多的自学机会和空间,减小了学生被硬性课堂的“捆绑”,更好的处理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3.2加大德育教育课程比例

在课程体系总体学时缩减的同时,保证或适当增加德育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保证人才培养上重视德育教育的本质。调整后德育课程比例由原来的24.5%上升为28%。

3.3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的学时比例

增加选修课学时,保证选修课学时达到总学时的15%左右;增加选修课开设门数,扩大选课范围,由原来的院内选课拓展到全校范围内选课,使选修课由原来的五六十门拓展到一百余门,促进了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培养协调发展。

4.新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是重视德育教育。坚持我校特色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引导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药学专业学生坚定学习医药信念;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是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动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制定个人学业生涯发展规划,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意识,增强学习动力。同时,减少硬性的课堂学习学时,使学生减少课堂“捆绑”,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机会和空间。

三是强调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形成科研思路。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意识,为学生今后开展新药研究奠定基础。同时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使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不低于1:1,实验教学环节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课比例,并将部分专业课的课间实习纳入到课程设置体系,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理论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机会和空间。

四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选修课设置科学研究思维训练模块、实践能力训练模块,提高学生选课自主权和自由度。同时加大选修课学时比例,增加选修课门数,特别是扩大涵盖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和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的协调发展。

综上,通过改革探索我们优化重建出了符合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修订后的新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面向、模块化设置课程的改革原则,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更加明确。有针对性的解决了原有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达到了课程设置合理、学时分配适宜、整体结构与改革效益同步、能力培养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美珍,肖安菊,喻格书等.修订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28(6):53-56.

[2]谢丽莎,梁天坚,江海燕等.独立学院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今日药学,2012,22(11):702-704.

作者:谢海龙 蒋琛 富波

第三篇:药学专业本科留学生教育实践与探索

摘  要:经济全球化带来人才需求的国际化,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我国药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与欧美日存在差异,然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合作发展空间巨大。通过国内外调研,构建起我校药学专业留学生教育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和管理监控制度,经过首届留学生完整培养实践,得到进一步优化完善,同时也促进本土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药学专业;留学生教育;培养体系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在这40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校学生规模,还是每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我们都居世界首位。随着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层层深入,政府对高等教育愈加重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日益关注。在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一目标的提出,从而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十分明确肯定了教育,尤其是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国家竞争力提升的直接责任,也为各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基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和主流理念,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各国竞相提出产业升级换代内在需求,中国医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面对和参与其中[1]。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单元,大学只有真正融入教育国际化理念,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国际化实践活动,才能在国际化教育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具备世界性竞争力。高校如能抢先抓住教育国际化这一重大机遇,率先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就获得了参与教育国际化竞争的优先权,最终就有可能赢得教育、科技和服务的国际化优势。

一、教育国际化,产业全球化

从成本效益角度,推进具有高校特色、引领社会需求、符合全球潮流的在地国际化战略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第一发展阶段的最佳选择。而“在地国际化”是指“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其目标是“通过让所有学生在求学时期有机会接受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影响来提升自身能力和资格,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无疑在地国际化的重点在于自有学生的培养国际化意识,通过多种多样的学生海外短期如一周半月文化考察和教学体验项目,也可以是效果更好的学生交换项目,本科生、研究生的在长和规模上有差异,从而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够得到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的体验和认识[2]。诚然不同层次的学校也面临着一些认识和经费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家庭来共同解决。

仅有本校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发展这还不足以完全体现国际化,我们还必须扩大国外生源的本地教育和培养,实现外国学生的在地国际化。因此我们提出申请开办药学专业海外留学生教育计划,得到当时学校分管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发起药学国际化教育,还与本地国外商会活动有关,他们在非洲大陆经营多年,发现很多国家医疗水平整体落后,常用药物短缺,药学人才严重缺乏。原本考虑与国内药企联合在非洲建立药厂,而人才培养得先行,因此也就与我校联系是否可以招收当地学生来我校药学培养,学成后回国到所办药厂工作,这样如能招收学生并培养,学生就业也解决了,会形成良性互动。如此好的机会,更加激起我们兴办药学专业海外留学生培养的兴趣。然而后因商会所在国发生战乱,药厂没有办成,而我们留学生教育事业却做了起来。

二、内外调研,构建方案

对于本土药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本省及邻近地区的医疗单位、药物生产或营销企业、研究院所等,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开放视野的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而药学专业的留学生,他们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水平和药品供给与销售和使用情况,都是影响我们制定培养方案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通过对生源地国住中国大使馆的文教参赞,函询药学产业和药品销售使用情况,同时也从网络收集可能的生源地的大学目录,查询世界上涉及药物相关研究的期刊文献,进一步了解这些国家药物研发和使用水平及科研人力情况。这些是从学生角度来考虑制定培养方案。另外,国内综合性大学或药科大学,举办药学留学生教育较早,而医科大学药学院举办则当时少,我们对仅有的几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通过这些调查,结合我国药学本科教育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以及学校临床医学留学生教育的实践,我们构建出药学留学生教育的培养方案。

参考我国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基本要求,培养适应留学生来源国家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及毕业后回国或到第三国服务的国际化要求,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监测、药物生产、药品检验、药物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学制四年,学分160的药学专业海外留学生培养方案。同请有关部门、专家和课程负责人进行多轮讨论完善,最终定稿实施。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将结合学院学校实际,紧抓发展趋势,更新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同时促进我们本土和留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提升而不断努力。

三、广泛宣传,稳定招生

我国的高等教育迄今也才一百多年的历史,与欧美相比,整体还处于发展时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处于逐年彰显的趋势和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未来前景可期。同时我们的大学在世界上的名声还不够响,因此还需要我们主动宣传。为此我们建立全英文网站,拍摄双语宣传视频,制作精美的宣传手册,通过各种途径和场合进行宣传,无论是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还是国家级论坛,也不轻视本地商会途径。有了第一批学生之后,这些学生就是我们自带的宣传队,如今我们每年招生规模稳定。拓展招生生源,促进学生回国就业或继续深造,实现良性互动。

四、自培师资,外训提升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打造一支水平高、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成为增强我院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发展国际化教育需要依赖大批爱岗敬业、德业双修的教师,教职人员的素质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以改善教师队伍的国际性学缘结构,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的高素质药学人才提供保障。我们先后派出老师出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在国外学习与工作的经历能够使老师们开拓视野,吸收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国际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这些途径和措施,虽然年青老师的英语水平和授课的技能技巧得到提升,但是还必須要进行考核,持证上岗。所有从未进行英语授课的老师,必须通过学院组织,院内外专家评审的试讲和教学设计审查合格后,方能登台授课,否则就先进行随堂听课,或者参与实验教学的训练,再次试讲通过方为合格。不仅就此把关而行,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督教、督管和督学。

教学督导工作是根据国家教学法规政策,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过程”[3]。监督与指导是教学督导工作的基本内涵。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控制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管理机制,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们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构是相对独立于其它教学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是专家咨询性组织,具有灵活性、沟通性、学术性与非行政性特点。我们教学督导工作在药学留学生教学中是持续不断的,具备规范流程和档案保存,督导信息具有及时性,实现螺环管理。

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赖以良性发展之根本,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事关学院学校声誉。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督导,有督重导,在与教师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探讨。更应侧重于激励引导一线教师,对于教学中的理念、方式方法、技术技巧,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都要加以肯定,尤其是注重从“三教”中心转向“三学”中心的督导。发现教学工作与管理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督导专家深入到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流于形式,使督导工作真正起到咨询指导的实效。经过这么几年的执行,所有课程都上完至少一轮,对于后续留学生教学,老师们更能驾轻就熟。

五、课程建设,注重实效

作者作为药学专业留学生授课的一线教师一员,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医学和药学留学生教育工作,发现在留学生的“教”与“学”中,通过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但能提高教师的水平,更能促进留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继而极大地提升药学专业留学生学习效果。在留学生教育中大力推进数字化英文教学资源建设,丰富留学生的教学资源,亦可实现药学专业针对性的教学与辅导,最终提升留学生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先后为药学专业留学生课程建设进行课题立项,不同课程已经完成了数字资源本身的建设,部分已经挂在不同平台进行教学运行,将借助全省统一平台,扩大使用效率和惠及面,同时向本土学生开放,也向国家课程建设的“双万”目标靠近[4]。

六、实践教学,院企协同

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药学类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人才培养中“三基”之一,药学专业海外留学生实验教学体系是否合理完整,将直接反映本专业是否能够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药学人才。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习惯和信仰、教育背景和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但实践动手的意识一般较强,在实践教学设计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留学生的药学专业课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中,如果因为兼顾学生的基础而大大简化实验课程,将降低留学生培养质量;如果实验室平台使用的仪器、试剂标识都仅用中文,也不利用汉语水平和基础还缺乏的留学生使用和操作,甚至导致实验事故发展,因此我们都提供双语标识。更不能进行中外学生混合教学,这样存在语言交流、课堂管理和教学效率的问题。我们药学专业本科留学生,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框架与国内药学本科生趋同,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留学生教学计划中没有思政系列课程、英语课程和体育课程,相对教学周数充足。在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本专业留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情况,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药学相关实验技术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态度,尤其注重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以及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内容,从而培养留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建设起注重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的留学生实验平台,并为之制定一系列严格具体的留学生实验操作和评价规范,促进留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上述侧重于校内实验,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毕业实习,时间较长,面临挑战更大。过去我们实习医院和药企,都是本土学生带教,不存在语言沟通问题,因此我们对于医药药学部和药企人员,请新东方老师进行语言培训,进行带教指导,明确带教内容和任务,并通过学生进行反馈和实践操作的考核,监控学生实习实训的具体效果,为继续完善提供基础。通过实习教学检查,既与实习带教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问卷调查双方的情况,有助我们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和项目,促进院企双方在留学生培养中的协同性,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七、实施留学生教育,促进本科教育教学提升

通过药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的施展,师资队伍的建立,也为本土学生的培养带来新的变化。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下,国人自信地迈出国门,而语言能力无疑是制约其交流和宣传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生未来就业、深造、创业是否在华夏大地难以期许,但是大学奠定坚实的沟通交流的国际通用语言基础还是需要从长计议。因此我们借助留学生的培养全过程,在本土学生所有课程逐步开设双语课程,内容可以从一章开始,逐年增加,同时提供5-10篇该章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供学生选读1-2篇,提供大量英文练习供学生们选练,这样一点一滴来慢慢浸润式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专业英语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如所有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在课件中都必须著录英文术语,而且在考试中每门课都要求进行术语匹配的选择题5道,涉及至少二十个专业英语词汇或知识点。我们学生整体的基础比起一流大学的还存在距离,完全英语授课时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中一个小小的举措,虽然不会立显巨效,但终将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与思维发展。

八、展望

药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我们已经走过6个春秋,第一批“产品”也即将上市受检。他们中有多位同学已经开始申请本校或外校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有准备回国开展药学服务,产品引进中国的,还有同学语言能力很强,准备作为两国间的商贸交流做贡献……。在这些同学四年的学习中,他们也深深地打上了本校烙印“有温度有情怀,能做事能创新”,他们将是我们学校学院的新使者。

如何让我们药学专业海外留学生的路越走越宽广,培养的层次越来越高,为学院学科发展,为学校“雙一流”建设添砖加瓦,为新时代药学教育的国际化谋新篇,我们需要新行动、新方案、新战略,体现温医人的新智慧和新力量。

参考文献:

[1]江波,钟之阳,赵蓉.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4):58-64.

[2]张伟,刘宝存.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7(03):10-17+120.

[3]王思思,郭丽君.我国高校教学督导制度效用分析——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J]. 中国农业教育,2018(06):30-35+94.

[4]何宗兆.关于扎实推进“双万计划”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下旬),2015(05):179-180+190.

作者:王朝杰 王怡 陈双双 潘薛波 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