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博谣言事件

2022-07-02

第一篇:关于微博谣言事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论文: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研究

【中文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突出,整个社会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政府在新形势下的治理能力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并未与时俱进。社会公平正义未得到充分体现,群众的许多正当诉求无法得到政府积极或正面回应,导致近年来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与突发事件相辅相成。谣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它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当时的信息状态、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理基础。谣言常常是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通过非正常信息途径的畸形反映。谣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作用机制。在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往往形成两个阵地,一是现实阵地,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二是网络阵地,扩大事件的关注度。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常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或成为事件的导火线,或为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或者在事件平息后继续兴风作浪。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因事件参与人数众多,矛盾冲突比较激烈,事件影响巨大,因此突发性事件中谣言的主要破解者是政府,政府必须在谣言产生的第一时间公开信息,反击谣言。同时,主流媒... 【英文摘要】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rapid,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widen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has push out.The entire

social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 but the Government’s capacity to gover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s not well, especially the local government’s ability.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have not been fully reflected.the legitimate aspirations of many people fail to get positive or positive response of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o mass...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 谣言 应对

【英文关键词】Mass emergencies rumors response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研究4-5Abstract5-6

摘要

第一节 群

第一章 绪论9-16体性突发事件概念的提出9-10究现状10-1

2第二节 谣言的概念解析及研

第三节 如何应对谣言的研究现状12-13第四节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应对谣言的两个正反案例13-16

一、谣言应对的成功案例:瓮安事件14-15糕案例:石首事件15-16成机制16-28信息黑市滋生谣言17-19

二、谣言应对的糟

第二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形

一、

第一节 谣言产生的信息状态16-1916-17

二、谣言本身的”事实”内核第二节 谣言产生的社会环境19-2

3一、地方政

第三治生态恶化19-2

2二、民众诉求长期被忽视22-23节 谣言产生的心理基础23-28

一、紧张情绪借谣言来释放

23-2

4二、刻板印象加剧情绪对立24-2

5三、从众心理导致人云亦云25-26

四、集体记忆增加事实基础26-28第三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模式及作用机制28-34第一节 谣言的传播模式28-3128-29

一、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 谣言

二、网络环境中的扩散传播29-31的作用机制31-3

4一、成为引发事端的导火线31-

32三、事件平息后仍煽风点火

二、为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32-3333-3434-4234-3737-42第四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应对措施研究第一节 瓮安官员与石首官员在应对谣言行动上的差别第二节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承担应对谣言的主要职责37-39

二、主流媒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39-40对意识40-

42结语42-4

3三、群众加强谣言防范和应参考文献43-45

致谢4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硕士)45-46

第二篇: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政府和社会都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针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信息公开,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网民素质等多方面完善措施,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在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谣言;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一台电子设备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这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序进行埋下了隐患,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之一。

谣言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正常现象,自有人类社会开始便一直存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便捷性则为谣言的传播带来了“蝴蝶效应”。无不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何有效防治谣言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于网络谣言的治理,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为此笔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并结合国外的治理经验,就如何治理网络谣言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健全法律法规,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法律上的充分保障

为有效治理网络谣言,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美国先后颁布了《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等约130项对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制的相关法律法规。日本政府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契约法》等专门法规来处置包括谣言在内网络违法行为。韩国印度等国家也为治理网络谣言,颁布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刑法内已有关于惩治网络谣言的相关内容,而且还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法规。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相应认定标准和处罚施,一些条文规定的原则性较强,无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三是我国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较轻,刑法中明确规定以刑事犯罪的方式定罪,然而现实中多采用警告、罚款、拘留等较轻处罚。

针对以上问题,第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现实发展的变化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增强法律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更加具体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第二,要明确执法主体,确定相关部门的执法权限、执法资格和执法范围,避免令出多家产生权力交叉,造成不能及时执法甚至产生监管盲区。第三,建立完善的程序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提高执法力度,确保对造谣者能够有效追究。同时,根据实际的危害后果确定相关责任人的罪行,并采取相适应处罚标准。

二、建立健全辟谣机制,确保正确信息充分及时公开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对谣言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时辟谣,及时提供充分正确的信息。在一个民主社会中,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面对谣言应当敢于公开信息,敢于在第一时间内告诉公民具体发生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谣言的传播起到有效的遏制,才不至于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然而,从当前我国政府处理谣言问题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行动迟缓、方式单

一、内容晦涩等问题。给人造成政府当局刻意隐瞒事实真相的错觉,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甚至进一步促进了谣言的传播。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辟谣机制,确保正确信息及时发布,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对此,可以采取如下具体措施:一是针对谣言问题建立专门的应急小组,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透明、快捷、权威的发布信息,使广大群众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准确信息;二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渠道,例如微博、微信及时推送各种可靠信息,对谣言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三是改变以往辟谣信息简单、呆板、官方化的公文方式,采用广大群众所熟知的语言,有理有据的破除谣言。

三、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监管能力

近年来网络媒体借助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依靠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等权威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一事件的发布者,传播者和评论者。同时,一些新闻网站和电视台,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求新求快对一些信息不加核实便向大众随意发布。甚至为吸引眼球,一些断章取义、恶意捏造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在某些程度又上极大促进了谣言的传播。

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一些网络传媒要做到严格审查和有效控制,建立相应的信息监管机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载体上的各种舆情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防堵,及时调查、发现并删除各类有害的网络信息定。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一些因发布误导信息而对社会产生严重危害的媒体要严加惩处,必要时可予以取缔。其次,针对网络谣言的整治工作,要加大资金投入,改进技术手段,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监管水平。要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各种网络谣言进行全面、实时监控和跟踪,及时查找出造谣源头。最后,实行网络实名制,加快实名制立法建设,确保实名制有效落实建立。

四、开展网民素质教育,提升自律意识

网络谣言的传播一方面是由于传播者恶意心理,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广大民缺乏自律意识和专业知识,自身素养有待提高。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如果广大网民都对“传谣”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那我们的网络谣言治理工作将会取得很大进展。因此,进行网络谣言的治理工作中,我们还要重视官大网民媒介素养教育,从源头上铲除孕育谣言的土壤。

首先,我们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公民日常行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新闻媒体和社区街道的宣传,或通过开交流会,发放宣传单的形式,在最广范围和最大深度上,使群众深刻认识到谣言对于社会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谣言,自觉反对传谣行为。同时,严厉打击社会上大传谣行为,并将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示范教育,树立起使“不传谣、不信谣”的社会风气。其次,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构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依赖政府部门,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为此,联合各方机构,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定期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严键.新加坡铁腕管控网络谣言[N].人民日报,2012-04-26.

[2]张慧中,孙天仁.各国多管齐下严打网络谣言,严厉打击,决不手软[N].人民日报,2012-04-17.

[3]白龙,张洋.整治网络谣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N].人民日报,2012-04-8.

作者简介:

1、刘禹甫,(1994-),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中国刑警学院,本科,侦查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2、潘少科,1992,男,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国刑警学院,本科,侦查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第三篇:探析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及效果

摘要:微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平台,近几年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什么是微博出发,引用几个近几年的实例,逐步分析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和效果。由于微博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对于这个方向的研究是很有必要并且是很有价值的。 关键字:微博 突发事件 传播作用 效果 前言:什么是突发事件呢,突发事件就是指发生在预测范围之内,出乎意料的一些重大事件,简言之,就是指天灾人祸。前者是指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等,后者包括一系列人为因素而造成的重大事件,比如暴力恐怖事件等等,专家也称其为“危机”。突发事件具有不可测性、严重破坏性、不确定性等的特点。

一、微博的发展进程

微博,即微博客,中国的微博在2007年诞生,并且有多家网站经营,如“饭否”、”腾讯薇薇“等,但是在2009年由于“石首事件”里的言论过于开放,多家网站的营业执照被吊销,使得中国的微博发展进入低迷状态,但是过了不久新浪推出微博,成为中国首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并且经过一年的发展,迅速掀起了新的一波微博热潮,随后其他各大门户网站,比如腾讯、网易等,也相继开通了微博服务,目前,各大微博网站的注册和使用用户数量依然在不断攀升。

微博的兴起,开辟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给政府的工作也带来了一定而影响,比如微博参政议政等,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微博app应用的出现,使得微博进一步普及,刷微博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时尚。微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

1、为突发事件及时传播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

微博的发展给突发事件的传播搭建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信息平台,平时就可以看见微博对突发事件进行直播、转播等,并且民间和官方的机构都可以通过微博获取突发事件的信息。微博具有较低的门槛,操作简单,使用者多,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会在第一时间大量涌现并且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比如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中,人们获取消息的途径除了传统的新闻媒体外,还有微博的报道,而且微博上信息的传播要比其他平台快得多。由此可见,微博为突发事件的传播搭建了有效的信息平台。

2、促进对事件报道的多角度开展

微博对突发事件的参与性报道,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直播,可以丰富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促进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多角度展开。微博在传播突发事件的时候,都是图片、文字和声音同时存在,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多媒体形式更真切的了解到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同时在发送微博的同时会加上自己的评论,使得微博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这也会引导人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突发事件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汶川地震中,通过微博发布出来的一段地震时候的视频,可就可以很好地反应地震时候的真实状况,通过一些图片也可以看出人们在地震时的一些反应,而电视台等的媒体就没有对地震的当时存有资料。所以微博可以促进对事件报道的多角度展开。

3、加强大众对社会的关注度

微博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可以加强大众对社会的关注度,增强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微博的使用者大多是是普通的民众,对于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也是大众对社会的关注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大众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比如云南鲁甸的地震,各大微博网站自发发起了“祈福鲁甸”的活动,公众对鲁甸地震关注度很高,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博参与进来,加强了民众的社会责任感。

三、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效果

1、传播速度快

微博使得突发事件的消息得到迅速的发布。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等举国关注的突发事件中,几乎所有的最新信息都是有微博传出来的,每一条消息都会有很多的人评论、转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最新的灾情。在玉树地震的时候,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就是有微博发布出来的,成为所有的媒体中传出消息最快的一种传播方式;汶川地震,关于地震的新闻也是在twitter上最早出现;温州动车追尾事件,最早的消息也可以在微博中找到。由此可见,微博的传播速度是其他新闻媒介没有办法比拟的,由于每个微博不多于140字,也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降低了微博发送的知识门槛,发微博就如同发短信一样便利,并且在手机上也装有客户端app,这也就使得微博发布消息的速度得到有效的提升,。

2、信息生动、鲜活、真实

微博参与突发事件的传播,可以使得信息生动、鲜活、真实。微博参与突发事件传播,大多采用直播的方式,发布者都是在事件发生的地点进行现场报道,这就可以保证事件的真实性,不会夸大报道。并且微博一般是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同步发送的方式,可以将现场的事件进行真实的还原,使得微博参与突发事件的传播具有生动、鲜活的特征,同时,在发送微博的时候也会有发微博者自己的感受等,140字的限制也会使得感情的流露比较直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可以听到来自底层民主内心的声音,反映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比如2012年北京的大雨,很多的受难群众和志愿者都在使用微博发布自己所在地区的真实情况,使得灾情的真实程度得到很好地反映。所以通过微博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可以让突发事件信息更加生动、鲜活、真实。

3、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

由于微博的用户众多,当微博上有公益的、积极的号召的时候,如果这些号召符合大多是民众的心理,那么就会有很多的人参与进来,比如说灾区救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时候,更大微博网站都有“汶川不哭”“玉树加油”等的号召,并且号召大家支援灾区,捐款捐物,这些活动得到广大微博用户的认可,在微博的号召下,给灾区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援,在灾区救灾和灾后重建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舟曲泥石流发生的时候,姚晨发布微博:“为支援抗旱救灾,卤蛋童鞋现决定,将代表每一位加我关注的粉丝,捐出一角钱,你们的关注总数量将作为俺最终的捐款数额……”最后,姚晨兑现承诺,向灾区捐款13万余元,帮助灾区救援和灾后重建。

四、总结 总是,微博在突发事件的参与性报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突发事件消息的传播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当然,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传播也有着局限性,其中不乏炒作和虚假信息,这也要求民众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要被虚假的和消极的消息所迷惑;同时也要求微博运营网站加强管理,净化微博环境;微博也要同其他的新闻媒体合作,更好的为突发事件的传播服务。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微博会越来越好的为人们生活、为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

第四篇: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以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为例

卢家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讲师,博士,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比较新闻法研究所研究员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2011年的学生微博自荐参选人大代表事件来看,以微博、社交网站和即摘时通讯工具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使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发展为多维,政要: 治参与从动员转变为自主,推动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范式从单向主导向多元互动转型。同时,社交媒体还通过多元信息的传播和对公共领域的建设与扩张,促进了青少年对公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关键词:社交媒体/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微博自荐参选/公民身份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1]。它既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传播、继承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它在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体社会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体逐步学会社会或群体成员所具备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及政治行为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他就会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不适应现象,出现不健康心理。对于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说,如果人们对它不信任,不支持甚至厌恶、反对,它就失去了权威性,人们就会产生政治不服从行为,从而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2]。政治社会化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其中,青少年阶段是整个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时期[3],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政治理念、形成的政治态度将对其以后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乃至整个人生发生重要影响。

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各类途径当中,媒体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传统的大众媒体能通过大规模报道和强化宣传,在引导社会政治心理和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由于其从上到下的信息灌输倾向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和政治冷漠[4];新兴的第一代网络媒体以其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扩大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渠道,但对主流政治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冲击[5]。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又出现了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全新媒体形式——社交媒体。这种媒体以微博、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等为代表,是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它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很高的参与度。社交媒体较少自上而下的控制,属于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媒体,其生产者就是消费者,人人均可自由制作、表达和出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13亿,其中10-2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56.5%,并且近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和社交网站[6]。毫无疑问,这种媒体和以往出现的所有媒体一样,都会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微博和社交网站等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究竟有何影响?对此,目前尚无专门研究。本文即是以此作为研究内容,运用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的质化研究方法,展开探讨。

二、案例:学生微博自荐参选事件

从2011年5月开始,微博上相继出现了公民个人独立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的新事。在五岳散人、李承鹏、梁树新、夏商等微博名人纷纷在各自城市宣布参选之后,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珠海、武汉还涌现出了大学生和高中生身份的独立候选人,他们不约而同地通过微博发声,表示将在所在城市人大换届选举中,参选区级人大代表。

2011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学生蒋凯开通微博,在网上宣布参选基层人大代表。他将初步的参选纲领通过挂号信发给了长兴县人大常委会。蒋凯称这样做主要是基于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政治大事中来,想通过参选人大代表这个举动来唤醒更多人的公民权利意识。他说:“真正的人大代表应当汇聚民意,汇集民智,要有充分的公共代表性”[7]。

5月30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专业学生黄辉善在自己的微博上宣布参加人大代表选举之后,很快获得了89名推荐人的支持。8月初,他走访学生宿舍和广药、华师的教学区,通过实地考察搜集选区内各方面的民生问题和意见,整理成稿发放到网络上。黄辉善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选举和人大代表。在未能成为正式候选人之后,他以另选他人的形式继续参选。黄辉善最终在华南师大选区中得了230票[8]。

6月初,广东商学院大三学生胡文浩在新浪微博上宣布竞选珠海香洲区人大代表,并在网上公布了个人信息以及财产状况等资料,引发网友热议。对于参选目的,他在微博上表示:“我毫不掩饰自己参选的全部目的,即深入选民,让他们相信自己的一票将能改变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9]。

6月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学生叶瑞立,在微博上宣布以“联合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方式参选广州市白云区人大代表,希望为广大同学争取权利。在宣布参选后,他征集了1000个签名,上交了“联名推荐表”,印制了宣传单、海报和关于人大代表选举的书面材料。在9月8日的投票日,未能成为正式候选人的叶瑞立仍然得到了805票。在北京市基层人大选举期间,叶瑞立还每天留意各选区的最新动态,并且协助他们在网上“奔走呼号”。北京化工大学的李昊辰在10月16日晚上宣布要参选该校的人大代表,不到一个小时,叶瑞立便转发了该微博,并大赞“很好!选个同学做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的张诗羽因参选而使其微博被屏蔽,他又联合其他朋友,帮她转发参选的最新情况[10]。 深圳高级中学学生刘若曦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宣布参选时尚未满18岁。他称这是他的理想,是送给自己即将到来的18岁的礼物。面对记者的采访,刘若曦称作出这个决定,并非心血来潮,事前征询过父母的意见,还去图书馆了解有关选举的法律知识及参选程序。他说:“我只是想唤醒大家的权利意识、投票意识,用好你手中的选票,不一定是要投给我,可以投给你心仪的代表”。对于未来,刘若曦表示,如果当选,作为学生代表,他会对教育改革、市政管理等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11]。

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轻的参选人最终都未能成为正式的候选人,即使坚持到最后的参选者也是铩羽而归。但是,他们通过微博参选的行为却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微博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

三、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转型

在中国,传统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主要是通过提供连续而一致信息的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和单位等实施的单向度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是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社会化”;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第一代网络媒体诞生和发展,初步打破了传统政治社会化的一元范式,这种社会化是虚拟环境中的“虚拟社会化”。在web2.0技术的推动下,以微博、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第二代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实现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融,让“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合二为一,社交媒体由此推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范式从单向主导向多元互动转型。从微博自荐参选事件来看,这种社会化范式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转变为多维,政治参与从动员向自发演变。 1.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到多维

从根本上说,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就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不论是社会个体学习、接受政治知识,还是政治体系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观念与价值,都是政治信息的传播。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传播模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政治信息的传播普遍是纵向、一维的。政治体系既是信息的掌握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把关者,政治信息主要是从社会化的实施机构流向社会个体。社会化方式主要是通过明示性的“系统正规的教育”和暗示性的强制惩罚进行政治知识、政治价值的灌输与引导,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主导范式。并且,在中国,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在党性原则和宣传纪律的严格要求下,大众传媒在政治信息的传播上和学校、单位等官方的社会化机构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虽然说在理论上社会个体在接收政治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选择性接收机制,但是实践中所有社会化机构连续、一贯的一元信息传播使选择性接收机制并未发挥效用。与此相比,网络新媒体的诞生,减弱了信息控制,打开了政治信息单向传播的缺口。特别是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等社交媒体出现以后,传统的信息把关基本失效,传统的社会化机构家庭、学校、单位和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一致性被完全打破,政治信息的传播开始从纵向单维转向横向多维。 从微博自荐参选事件来看,在社交媒体中,蒋凯、叶瑞立、黄辉善、张诗羽等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传播内容是用户自己生产的,同时他们又是这些内容的接收者和消费者。不论是这些学生参选者关注和转发其他大学生参选的信息,还是关注和转发社会名人参选人大代表的信息,这种信息的流动都是横向的。政府很难沿用传统的管制方法有效约束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中,参选者和参选者之间、参选者和非参选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都是横向多维的,是一种各类兴趣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心理共同体或熟人共同体等之间的交流。信息随着这些新型共同体的聚合和裂变而流动。学生参选人叶瑞立在接受访问时说:“实际上,各地大学生在参选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心理共同体,他们互相支持和鼓励,甚至互相帮忙在线上宣传”[12]。正因如此,中国人民大学的张诗羽同学因参选而使其微博被屏蔽时,叶瑞立联合其他朋友,帮她转发了参选的最新情况。并且,网站也无法让她在QQ和人人网上保持沉默,张诗羽很快在自己的微博“简介”中宣称,她是“被新浪屏蔽,从来没有自删微博自宫练功”[13]。当然,纵向传播在微博中依然存在,但是相对于横向传播而言,有些式微。虽然不少政府机构和官员都开设了政务微博,但基本上未能有效利用社交媒体这种全新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在2011年的人大代表选举期间,新浪微博上只出现广东佛山桂城夏西村委会为换届选举所设的“桂城夏西”的微博,将换届选举的内容,包括选举方式、流程、进展等予以公开,目的是让村民和外界充分了解夏西的换届选举情况,保障信息对称[14]。

此外,从时空范畴来看,在社交媒体环境中,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完全突破了单向主导的范式。在传统社会条件下,青少年只能按照政治社会化机构的安排有序地完成其政治社会化过程,其所经历的时间较长,物理空间有限[15]。但是在社交媒体环境中,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时间历程明显变短,以往明确的时间分期出现聚缩;在空间上,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跨越物理空间限制,从“现实世界”走向“现实与虚拟交融的世界”,“点对点”、“点对面”的纵向政治交流转变为“点对面”、“面对面”和立体全方位的政治传播。

2.政治参与:从动员到自发

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模式,而且使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方式从传统的社会动员转变为个体自发参与。在传统社会条件下,各级政府重管理而轻服务,政治文化反对多样而谋求划一,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主要体现为政治教化。在这种政治结构之下,青少年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极其有限,为了逃避麻烦和不必要的惩罚,青少年和广大社会公众普遍对政治参与保持消极态度。正因如此,以往青少年的政治参与经常需要政府的动员,是一种动员式政治参与。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则让从动员型政治参与向自主型政治参与转变。 社交媒体出现以后,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等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不对称,为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创建了便捷、互动的参与平台。社交媒体之中的“关注”、“粉丝”、“转发”和“群组”等,都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利益或意识形态的新型参与结构,这种结构与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同辈群体的日常交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利益表达和聚合更加自由。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随着信息运动速度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开始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16]。同时,社交媒体的传播几乎没有成本,使用方法极为便利,激发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使广大青少年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升。弗拉基米尔·安德烈延科夫、约翰·罗宾逊和尼古拉·波波夫三人通过研究发现,除了父母和同辈群体的影响,使用新闻媒体的频率与政治参与的积极程度密切相关,高频率的使用新闻媒体会激发青少年的政治参与热情[17]。

在2011年的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中,叶瑞立、黄辉善等所有学生参选者,都不是在政府的动员下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他们通过微博自荐参选完全是一种自发、自主的行为。基层政府和选区不仅没有鼓励和动员学生自荐参选(只是鼓励学生为指定的候选人投票),反而出于管理的惯性对参选者施加了一定的压力。面对压力,学生参选者基本上都未能成为正式的候选人。尽管如此,所有参选者仍然以“另选他人”的方式走完了此次参选基层人大代表之路。对此,学生参选者叶瑞立在接受访谈时说:“通过微博参选完全是自己的决定,并没有受其他人的影响,当时只是想通过行动为广大同学争取权利”[18]。黄辉善在访谈过程中表示:“在微博上宣布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只是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受他人鼓励”[19]。学生参选人蒋凯也说:“我开通微博,在网上宣布参选。主要是基于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政治大事中来”[20]。同样,在微博上关注他们的“粉丝”们(其中不少人是他们的同学和朋友),完全都是自主自愿的。他们通过加“关注”、发“私信”以及“评论”和“转发”等形式参与了这次微博事件。在选举过程中,最初签名支持学生参选人(其中叶瑞立获得了1000个选民的签名支持)和后来为他们投票的同学(为张诗羽投票的有3186人,为叶瑞立投票的有805人,为黄辉善投票的有230人),也均是完全自主的。从该事件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将围观政治、参与政治讨论和参与政治选举看作是一种不可让与的权利,甚至将其理解为一种不容逃避的责任,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这种政治参与不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动员参与,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主参与。

四、公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不仅是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学习过程,也是公民身份认同与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是政治态度和行为模式形成的前提。“你是谁”决定你如何定义你的利益、如何界定你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进而决定了你在政治世界中的态度和行为。正如意大利政治学者阿莱桑德罗·皮佐尔诺所言:“为了他可以确定什么是他的利益,能够计算成本与收益,能动主体应当通过加入统一的集体来确定自己的认同。他接受这个集体的标准使他可以确定自己的利益并赋予自己的行动以价值。”这样,“政治,被理解为集体认同的生产,确定并不断再确定公民的利益”[21]。从微博自荐参选事件来看,社交媒体通过多元信息的传播和对公共领域的建设,促进青少年对公民身份产生认同、并积极建构。

1.社交媒体中的多元政治信息传播,推动青少年对公民身份产生认同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已经把微博作为了解和认识世界、特别是获取重大事件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作为自媒体的这种信息渠道中,用户可以直接制作或是经由第三方软件在手机上自由生产和发布信息,传统的信息把关和限制几乎形同虚设,信息的多元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些多元信息的影响下,尤其是通过对各类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的围观或讨论,广大青少年逐渐对公民这种集体身份产生了认同,认为自己作为公民应该享有法律所规定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传统政治社会化中的臣民、人民、党的儿女等身份认同迅速被颠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个体的身份认同不再需要完全受诸如阶级、地位、性别、种族或官僚政治的管辖权等传统维度的限制。另外,他们也不受传统大众传媒形式的限制”[22]。原本对政治缺乏兴趣的青少年,通过微博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权和参与权,拥有了直接进入各种对话的手段,还可以通过真实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的多方互动形成见解。这样,政治制度中的和法律范畴内的公民身份认同便经由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而生。 在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中,蒋凯、胡文浩、黄辉善等参选学生普遍是因为经常使用微博、接触了大量多元的信息,才对自己的公民身份产生了认同。如果排除了学校和同辈群体的影响,那么社交媒体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而实际上,社交媒体已经将同辈群体的影响融合了进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叶瑞立在访谈中称“微博加强了自己对公民身份的认同”[23]。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黄辉善也说:“微博上有大量第一手信息,经常上微博,能让自己产生公民意识,从而想参与人大代表选举,体验一次真正的公民”[24]。正因如此,他们才选择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参加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黄辉善就公开宣称:“我绝对不会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这既体现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又体现了他们的权利意识。而这二者正是公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交媒体推动公共领域的真实建构,为青少年公民身份的认同和建构提供了空间

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场所,它位于政治权力之外,是一个与私人领域相对的独立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具有理性批判意识的公民不受权力机构的干预,可以就公共事务展开自由辩论和公开批判。公共领域最早由汉娜·阿伦特提出后由尤尔根·哈贝马斯将其概念化。对所有民众开放、理性讨论和位于权力之外是公共领域的三大要素[25]。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广播和电视虽然对公共领域有一定影响和作用,但公共领域常常只是一种乌托邦,“所谓的公共领域只是一个相当程度上被权力集团和精英阶层扭曲和利用的空间。由于议程设置、媒体过滤、形形色色的非独立的意见领袖等的主导因素的存在,草根阶层的声音或者被湮没或者被压制或者被同化,即使被倾听,也是精英阶层选择的结果。这样,一个自我形成的、以批判为特征的公共领域就逐渐沦为一个机构型的、体制化的和操纵性的‘伪公共领域’”[26]。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草根阶层开始有了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但只有微博、QQ和人人网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才使得草根的意见不仅得到真正表达的机会,而且有了广泛传播的可能。就其传播特性而言,社交媒体是现有技术和社会条件下最接近公共领域这一政治目标的渠道,它对公共领域的真实建构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微博引领的新媒体时代,广大青少年能够在这个空间之中,通过“关注”、“转发”、“评论”、“回复”、“私信”、“分组”等,对公共政策、政治事件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做出评判,从而让参与的广大青少年很快形成了公民身份的认同、并积极建构。从微博自荐参选事件来看,自荐参选者公民身份的认同和建构,正是基于微博构建的一个公共空间的获得。叶瑞立在接受访谈时说:“微博成为我表明身份和宣传公民意识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微博可以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公民,形成松散的群体”[27]。正因如此,自荐参选者的参选信息才得以公开和广泛传播。在社会的关注之下,他们的公民身份认同进一步得到增强,后又通过参选的实际行动建构其公民身份。例如,广东商学院大三学生胡文浩在宣布参选后,先后在微博上公示了个人财产、公开了竞选召集书并走访了选区居民;黄辉善则于8月初走访了宿舍和广药、华师的教学区,通过实地考察搜集选区内各方面的民生问题和意见,并整理成稿发放到网络上。

此外,如果从新社会运动的视角来看,此次学生微博自荐参选事件,无疑是青少年通过微博形成和建构集体身份认同的一次新社会运动。所谓新社会运动是指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的有别于传统政治解放运动(如工人运动)的新型社会运动。这种运动常常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参与;参与主体可能是普通的个人或边缘群体,规模可能不大;它的目标并非主要针对政治制度本身,而是某些具体的公共政策、个体或机构的行为,以及大众的价值观念;它的参与方式常常是个人的、日常生活化的,而不是通过正规的政治机构、组织进行的;它的议题常常和个人的亲身体验相关,那些表面看来是私人性质的问题,进入公共领域后就成为运动的共同议题[28]。新社会运动理论的提出者之一的阿尔贝托·梅卢西认为,集体认同感的建构是新社会运动最核心的任务[29]。在此次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中,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公民身份这种集体认同感的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刚开始所有学生参选者形成“我们是谁”的集体认知,到后来“我们要参选”、“选个学生当代表”构建共享的意义,再到选举结束后的“我们还会参选”进一步建构属于集体的公民身份,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借助微博和即时通讯工具等实现的。作为参选者来说,目的也只是为了寻求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和建构,并不是为了挑战政治制度。在谈到这个问题时,2011年影响最大的学生参选人叶瑞立说:“我希望通过这次参选,唤醒大家的公民意识”[30]。蒋凯也称:“我想通过参选人大代表这个举动来唤醒更多人的公民权利意识”[31]。

五、结论

不同的媒介形式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不同。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垄断着信息传播渠道,书籍、报刊、广播和电视传播的政治信息,始终与学校、单位等官方的社会化机构保持着高度一致,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表现出单向主导和动员参与的特征,对公民身份缺乏认同。对于政治体系来说,这种政治社会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能有效地将政治文化传授给年轻一代,培养合格的政治人和接班人,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但是,从维护政治体系的长久稳固来说,这种政治社会化是不成功的。它可能造成青少年对社会的不良适应或过度适应,丧失对主导政治文化的归属感,产生反社会的倾向,甚至影响既定的社会秩序。冲突学派指出,“不成功的政治社会化造成了太多过分的社会适应或从众行为,使个体失去个性和批判精神,对于社会不合理现象听之任之,结果不利于社会的变革,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32]。与之不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减弱了传统的把关控制,使传统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开始转型。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第二代网络媒介——社交媒体,则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权力机构对信息渠道的垄断,将过滤和审查降到了最低限度,基本上打破了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各类社会化机构在信息传播上的连贯和一致。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逐步形成了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并开始积极建构,社会化范式由此向多维互动和自主参与迅速转型。

总体而言,与网络论坛、新闻网站、电子邮件等第一代网络媒介类似,以微博为代表的第二代网络媒介——社交媒体,它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促进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政治观念的内化和政治文化的维续,又有潜在挑战——冲击主导的政治文化和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方式。与第一代网络媒介相比,微博等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产生的双重影响更大、更深远,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对此,如果从维持政治系统的静态稳定和短期稳定的眼光来看,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冲击可能是致命的,亟需消除。但是,如果从维持政治系统长久稳定和动态稳定的视角来看,微博等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实际上是完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方式的推动力,可以说是一个契机。

在当今社会,政府已经很难用捂信息的瓶盖和垄断传播渠道的方式传播主流的政治文化,对青少年实施单向主导的政治社会化了。一味地说教和灌输,很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抵触、反感和对现实的批判,而青少年对政治现实的批判则常常会使个体在心理与行为上趋于极端。并且,在这个微博引领的新媒体时代,传统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方式也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政治学者鲁恂·派伊指出,“政治社会化不能以太过于直接的方式,并且目的也不能太过于直接,否则会适得其反。往往是,指向公民教育的太过于直接的方式并没有效率,因为人们根据选择性原则的变化而进行的反应,使其感到有必要去抵制那些要么太不熟悉或太清晰地指向控制目的的东西”[33]。因此,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权利和改变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的方式,才是这个转型社会的当务之急。

第五篇:关于G20杭州峰会的11大谣言!千万不要再中招了

G20杭州峰会临近,社会上特别是网上的谣言开始有所传播。呼吁大家近期关于G20杭州峰会的这些谣言,不要信!不要传!来源 | “浙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浙江发布”微信公众号8月14日消息,G20杭州峰会临近,社会上特别是网上的谣言开始有所传播。省、市公安以及其他部门对此进行了回应辟谣。为了让小伙伴们明明白白、安安心心,小布专门做期《捉谣记》,呼吁大家近期关于G20杭州峰会的这些谣言,不要信!不要传! 假:网上流传一个贴文“高速1-5号只出不进”

辟谣:为保障G20杭州峰会安全顺利召开,公安机关将适时采取交通管控措施,但“高速只出不进”为谣言信息。请及时关注公安机关的权威发布和提醒。

假:网传杭州安检卡口要求“某车主对携带的20多瓶矿泉水逐一开封喝一口”的消息

辟谣:经确认,该消息为不实传言。对液体进行检查是安检工作常规做法,公安机关会按照严格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开展相关检查,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尽量体现便利、便民的原则。假:餐饮店、菜场、副食品店、药店要停业 辟谣:

“甘其食”包子门店店员:门店并没有接到停业的通知,峰会期间将照常营业,我们每天有不少附近单位的配送订单。9月份的订单也早就下了,一切照常!

体育场路“可莎蜜儿”门店负责人:目前没有接到上级公司关于暂时闭店的通知,也肯定不会主动关门。

建国路华东大药房店员:应市民群众配药的需要,营业一切如常。

和美弄“姚大姐放心菜” 老板:峰会期间,我们应该不关门,照常营业,大家还是可以到我这里来买菜。与我们合作的饭店,没有听说要停业的,他们照常营业,我们配送也一直在持续。

凯旋路副食品商店老板娘:前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来做过一次“八月底到九月初是否继续营业”的调查,但没人提出让我关门的要求。

假:无通行证不得进杭州

辟谣:8月10日至9月6日,浙江公安机关在环浙入杭陆路、水路通道等地点设置公安检查站(点),对过往人员、物品和交通工具加强安全检查。

为了方便群众,给需要经常出入杭州各检查站(点)的小型载客车辆提供通行的便利,省公安厅决定,8月15日0时起至9月6日24时正式启用入杭安检证。从8月12日起各地公安派出所陆续开始受理申办《入杭安检证》,申办截止9月5日。 到杭州主城及萧山、余杭区,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车辆可以办理,到杭州市其他地区不需要办理此证。持有入杭安检证可以在相关公安检查站快速验证通过进入杭州市上述区域,没有入杭安检证的车辆在经过公安检查站安检合格后同样可以进入杭州市上述区域。 假:8月中旬杭州车辆就不能年检了

辟谣:杭州交警部门表示,杭州市的机动车年检都在正常办理。

假:G20期间杭州客运中心站要关闭

辟谣:杭州确实关停了主城区所有长途简易车站,比方说莫干山路的北站市场简易站、上塘路附近的钱江市场简易站、四季青市场简易站等等。但杭州长运所属客运中心站、汽车南站、汽车西站、汽车北站、火车东站公路汽车站均正常营业,五大汽车站始发的所有班车均正常发班,广大旅客可以放心前往购票乘车。假:因G20峰会,杭州全市暂停办理外来人员暂住证明

辟谣:自7月1日起,新修订的《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正式实施。按照条例,浙江取消《暂住证》和《临时居住证》的办理,流动人口应当办理居住登记,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流动人口可申请居住证。流动人口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在证件有效期内继续有效。 假:杭州快递只出不进,8月起不能寄快件 辟谣:杭州寄快递落实实名登记制度,对快递开箱验视和检查验收。快递不是不能寄了,而是进行集中检查、集中验收。随着8月下旬至9月初交通管控措施的逐步增强,快件收寄、投递有可能出现滞后或延误。 假:所有物流大车禁止进入浙江境内

辟谣:根据峰会的国际惯例和环境质量要求,峰会期间,浙江省将视情采取必要的车辆限行措施,具体政策以官方权威发布为准,请广大网民勿信传言。 假:G20杭州峰会预算1600亿元

辟谣:杭州市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才1230亿元。更何况许多被指为G20服务的工程,本是浙江、杭州数年前就部署的全省重点发展工程。改造多是“修旧如旧”,用现代的技术让传统更加彰显。 假:安保警察每人补贴10万元

辟谣:这真是连警察听了也要“哭晕在厕所”的无稽之谈。调查显示,杭州市民对G20峰会期间最关注的安全事件,居于首位的恰恰是暴力恐怖活动,占比为44.5%。在这样一个国际盛会期间,严阵以待,加强安保,这不仅是国际通行的惯例,更是维护公共安全的起码要求。延伸阅读

8月28日至9月6日,浙江将对机动车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

为了保障G20杭州峰会顺利举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重大活动临时性管理措施的决定》,日前,浙江省公安厅发布了《关于对机动车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通告规定自8月28日0时起至9月6日24时止,对浙江省行政区域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含临时号牌车辆,下同)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杭州市及部分环杭县、区将限时实行 “单号单日、双号双日”行驶措施

每日凌晨2时至24时,杭州市,德清县, 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绍兴柯桥区、越城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普通道路,实行机动车“单号单日、双号双日”行驶措施(以车牌最后一位数字为准,单号为

1、

3、

5、

7、9,双号为

2、

4、

6、

8、0,下同)。

2、杭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市行政区域及宁波市行政区内部分高速公路将全天实行“单号单日、双号双日”行驶措施

杭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行政区域内高速公路全天24小时实行机动车“单号单日、双号双日”行驶措施。宁波市行政区域内除G1501宁波绕城高速公路东 线保国寺互通至朝阳互通、S1甬台温高速公路姜山北枢纽至北仑互通、G15沈海高速公路姜山北枢纽至台州三门段、S19甬台温复线高速公路、S20穿山疏 港高速公路、G9211甬舟高速公路外,其他高速公路全天24小时实行机动车“单号单日、双号双日”行驶措施。

单双日转换时已在上述高速公路行驶的机动车允许继续通行。

3、以下车辆限制在本省及杭州行政区域内道路行驶 运输枪支弹药、民爆物品、烟花爆竹、剧毒化学品、放射性物品机动车,禁止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道路行驶。

其他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在杭州市行政区域内道路,以及G60沪昆高速公路绍兴、金华、衢州段,S33龙丽高速公路衢州段和320国道衢州段行驶。原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路段不变。

载货汽车和拖拉机禁止在杭州市,德清县,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绍兴市柯桥区、越城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道路行驶。由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备案,车身喷涂统一标识的执法和服务保障类载货汽车,以及救援、清障等确需通行的专项作业车辆除外。

4、以下区域允许符合行驶规定的载货汽车通过高速公路过境

通过高速公路过境上述载货汽车禁止通行区域,且符合单双号行驶规定的载货汽车(除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允许在G15W常台高速公路绍兴上虞段、S24绍诸 高速公路行驶;每日20时至次日凌晨5时,允许在G2501绕城公路东线(沈士枢纽至张家畈枢纽)、北线(南庄兜枢纽至下沙枢纽),G25长深高速公路南 庄兜枢纽至湖州德清段,S13练杭高速公路杭州段和湖州德清段,G60沪昆高速公路嘉兴海宁段和杭州段,G92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及S16杭浦高速公路嘉 兴海宁段和杭州段,S2沪杭甬高速公路(沈士枢纽至乔司枢纽)行驶。

5、下列情形不受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限制

(一)公共汽车、大中型客车(黄色号牌)、客运出租汽车(不含租赁车辆);持有二十国集团峰会通行证注明允许通行的机动车(不含入杭通行证及安检证);由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备案,车身喷涂统一标识的执法和服务保障类车辆,以及救援、清障等确需通行的专项作业车辆;殡仪馆的殡葬车辆,不受单双号行驶措施限制。

(二)因保障国计民生,确需在本通告禁止区域内道路行驶且符合单双号行驶规定的机动车,经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由相应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通行证明,指定时间、线路行驶。

(三)警车、消防车、救护车、执行任务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车辆、悬挂使领馆号牌以及经批准临时进入我国境内参与二十国集团峰会的车辆不受本通告禁行措施限制。 除上述之外,《通告》还规定了在实行临时性交通管理措施期间,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还将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实行其他临时性交通管理措施,请广大 交通参与者服从路面交警指挥,按照交通标志指示通行;杭州市行政区域内道路其他通行要求依照杭州市有关通告执行。请大家遵守规定执行,如违反《通告》规定 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有关交通管理政策的咨询,普通道路请拨打电话:0571-87286399 杭州市道路请拨打电话:0571-85066910 高速公路请拨打电话:0571-872879000571-864121220574-878811990577-863509090575-880389990572-25382500573-828709990579-824110590576-840541100578-29524130580-81790770570-3019087 省内其他道路请拨打电话:122 同时也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查询:(1)通过浙江省公安厅门户网站查阅下载相关资料(网址:);

上一篇:关于执行力的文章下一篇:工业园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