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什么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我们缺什么范文

青工表态(我们缺什么,今后我们要作什么)

首先我要感谢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我这么说,大家不要认为我很虚伪,我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大家都很忙,(不但我自己身有体会,我也经常听见周围的年轻朋友们这样说)。我们确实很忙,我们要忙工作、忙生活、忙家庭、忙事业。我们象陀螺一样不停的周转在单位、家庭和社会中,以至于

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主动的、认真的考虑类似“我们缺什么,今后我们要作什么”这样的问题。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样,如果我们整天的忙碌,而不认真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干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干好想干的事?等等类似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忙碌很可能就要偏离轨道,一位名人曾经讲过,“如果我们上错了车,那么我们到达的每一站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今天要感谢这次活动给了我们这样的思考机会,让我们不至于“上错车”。同样我也认为,没有认真思考诸于“我们缺什么?将来我们要干什么?”这样问题是我们青年人最缺的一样东西。

拿到这个论题的时候,我非常兴奋,一下子想了很多事情,可以说回首我进厂7年以来的所有的事情,这其中有庆幸、也有很多遗憾。总的来说感觉收获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回想起一些长者对于我的教诲,真是受益非浅。记得刚进厂的时候,在化工厂工作,(来自wenmi114.com)跟着从设计院请来的专家王东坤老师做循环水处理剂的应用实验,刚开始工作,难免要犯一些低级的、甚至幼稚的错误,而我天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每当这时我总是非常的懊恼,甚至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王工就对我说:“年轻人,要想在事业上有建树,最忌讳的就是心太切,尤其干我们这样的行当,需要的就是耐心、恒心和毅力。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能干好的,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听了王工的教诲,我努力克服完美主义思想,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耐心、恒心和毅力。反而以后的工作中就很少出现低级错误了。就在去年,我去山大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所有的老师都给我打了优秀。当时我很惊奇,到后来我才知道那些老师之所以给我得优秀,就因为他们感觉我非常有耐心和毅力,能够进行那么多的实验,并且那么细致的处理枯燥的实验数据。他们还讲“现在年轻的学生也好,年轻的职工也好,都希望‘一夜成名’,很少有人有耐心和恒心来认真的做事情”。

至于今后我们要做什么,我想在座的各位肯定都有自己的打算,我在这里只想说两句话。第一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要仔细考虑这件事情是否该干。第二句:既然决定要干的事情就要有耐心、恒心和毅力来干好!

第二篇:我们的道德建设缺了什么?

鲁东大学 李植

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街头发生了一出让人悲愤不已的惨剧,一名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而在7分钟内竟有18名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还是一位拾荒的阿姨把她抱到路边并找到其妈妈。此事被媒体曝光,舆论一片哗然,道德问题又一次被推倒风口浪尖,我们不仅再一次反思,我们的道德建设缺了什么?

是我们缺少道德知识?我们有几千年的仁义道德知识的沉淀,我们从小学到研究生都在不间断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们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视道德建设,但是为什么“礼崩乐坏”的场景频繁呈现,我们泱泱大国文明之邦的神经屡屡受到刺激。在小悦悦事件中十八个路人的冷漠,难道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缺乏道德知识?按照常理来推断,缺乏道德知识的应该是那个拾荒的阿姨,它可能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没上过学,但是救起小悦悦的却是她。为什么善行出现在它身上,我想趋势她这样做不是她有多少道德知识,而是他的良心,她的恻隐之心没有泯灭。因此道德建设的根本在培育人的善心,没有一个善心,道德就会失去内在的力量源泉,就成为无源之水。反观我们的道德建设,以道德知识为主要内容和考核标准,培养出来的人,学历很高,道德知识很多,但是却没有善心,当然就很少有善行,他人遇到灾难,表现出冷漠就是必然的了。

是我们缺少道德规范吗?过去我们有儒家提供的“仁义礼智信”,今天我们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构成公民道德规范体系,这些写在书上,登载报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但是,当一个社会显规则变成一种摆设,不起作用时,潜规则就变成了真规则,代替显规则发挥作用,这是必然的,因为社会不能没有规则。当一个社会为富不仁,为官不正,为学不真时,老百姓就会为民不善,这是必然的结果。现在不是道德失范,我们不是没有道德规范,而是道德规范不能发挥作用,潜规则篡权,统治了我们的生活。试想,当患者不给医生送上红包就不敢动手术,当家长不给老师送礼就不放心把孩子放在学校,当承包商不行贿就拿不到项目,当官场不送钱就不能升迁,社会上所有的道德规范还能起作用吗?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今天的道德建设必须打碎潜规则,让道德显规则来真正发挥作用。

是我们缺少道德榜样吗?在我们的二十四孝经、三字经等经书上有着大量的历史上的道德范例,在我们的电视上、报纸上充斥着大量的道德楷模人物,他们的道德事迹感动着我们的眼泪,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洗涤着我们的灵魂。天上的星星虽美好,但太遥远,身边的篝火才实实在在,真正给我们带来温暖。当道德楷模不再在电视中、报纸上,而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接触到的官员爱民如子、为民谋利;当我们身边的富人像真正的绅士;当我们的专家像真正的学者;当我们的精英们愿意与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小民就会是真正的良民,因为毕竟人心向善,我们还有着对善的追求。生活需要真善美,我们需要真正的善,而不是披着善的外衣的伪善,我们有着善的需求,需要善的情感的满足。今天的道德建设必须剥下伪善的皮,让真善暴露在阳光之下。

中国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度,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据说世界上有68亿人口,55亿人信教,不信教的人主要在中国。我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没有地方来保存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灵魂只有靠自己来呵护,所以道德建设在我们中国更显重要、更为必要,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我们内心善良的种子,我们期盼整个社会真正形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德环境,小悦悦的悲剧就会越来越少。

第三篇:构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最缺什么?

王义遒

近日读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一书,颇有感触。该书是1990至2004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的查尔斯•维斯特13个校长报告的汇集。维斯特是美国很有影响的一位大学校长,学术界赞誉不绝,如“模范大学校长”,“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大学校长”,“一位富于想象与灵感,敢于直面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家”„„不一而足。美国大学校长报告是校长的办学治校理念、思路和方略的集中反映,因此,这个汇集是了解MIT如何成为并长期保持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钥匙,对我国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无疑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与我国一些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的办学治校方略不同,维斯特的治校思路完全不是仅仅从MIT出发的。他到校近一年才发布的就职演说,取名为“MIT:塑造未来”,就明确宣布:“大学应该冲破学校藩篱,致力于推动世界变革”。在这篇演说中他从全球时代的视野描绘了美国的变化,从而“有目的地引导院校自身发展”,确定“面向未来的MIT教育”的任务。他申明:“MIT从属并服务于美国”,以政治家的抱负,试图通过MIT来寻求塑造美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这样,他高屋建瓴,一下子把建设一流大学的任务与建设一流国家,甚至构建明天世界这样的重大任务联系起来了。正像美国工程院前院长,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主席和首席执行官诺曼•奥古斯丁在文集“前言”中所说,文集“对于曾经遭遇的MIT主要内部挑战几乎略而不谈,而是把焦点集中在学术、科学和技术领域,事实上也是整个国家与世界面临的更广泛的政策议题上,使得这些难题看来容易些,进而显得有可能驾驭”。时下我们常常听到有用“大手笔”来形容的一件宏伟计划或卓越项目的,这就是“大手笔”!它是以视野的高阔和战略目标的宏远来奠基的。

MIT当然不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维斯特也没有企图使她成为综合性大学。但是,维斯特意识到,当前全球问题和美国面临的挑战与机会,包括环境恶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世界成为地球村等等,恰恰都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赖于科技。MIT曾经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对国家政治经济决策,乃至对全球发生过重大影响,她所靠的是科技。MIT要继续引领美国的发展,就要在对国家经济政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发挥领军作用,由此他勾勒出MIT学科建设的蓝图,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三O”上,即info、bio和nano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上。但是,“今天,科学与技术、文化和政策、工业和政府、生产与沟通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科技实践者也需要将工作其中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MIT要进一步把基础科学融入到工程教育与实践中去,在管理(其斯隆管理学院在商界的声誉如日中天)、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上,努力达到平衡,使其以小而精、具有特色著称于世(其建筑设计要展现人类最高的文化艺术洞察力);同时要在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之间达成平衡。

科学技术一方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众多的问题。美国社会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日益多元化、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青年对科学技术缺乏热情、政府与企业对基础研究的兴趣与支持削减(美国政府取消支持超导超级对撞机、拒绝核聚变项目),如此等等。这些问题既威胁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对MIT的运行造成重要影响。维斯特从维系国家发展命脉的视角出发,一方面积极促进MIT的变革,如保证少数族裔和妇女进入大学和在其中发挥作用等;另一方面,MIT利用自己的创造才能与完成重大项目的能力使美国继续保有其经济的竞争力,同时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促使政府改

变政策,重树美国的科技信心。维斯特坚信:“教育实力是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先决条件。教育能推动国家进步;未来属于理解这一点的人们”。

维斯特当然感受到时代变化与美国政府政策变化给MIT造成的困难,诸如基础研究经费的削减、在给予学生助学金政策上的混乱等,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以及在处理教师中教学与研究的矛盾,允许MIT约2000门课件可以免费提供全世界使用而不管知识产权的诉求等问题上,维斯特表现了他独特的、高瞻远瞩的见识、胆识与决策能力。他一方面与政府据理力争,并使MIT实际上获得了大量财政收入,包括60多亿美元的捐赠;另一方面,他坚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奇妙结合”是造成世界最佳学府的基础,“本科课程与教育构成学校的核心,是使我们在全国和世界上居于领导地位的关键所在”。他要求一年级学生住校,以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学术上尽早融入MIT;在多元化时代,他强调要实行“兼容并包”,但同时又必须“凝聚共识”;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负有集体责任,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教育,还要言传身教,在课余以自己的行动给学生作榜样,对教师课余兼职也作了严格的规定。他充分认识新时代学术界、企业与政府角色的演变,要求MIT的教育引领工程与管理的变革,并在校内成立了工业关系委员会,环境委员会等组织,以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协调处理一些新关系;他还要求学校管理也要适应新形势,讲究效率与效益。这些都显示维斯特的与众不同。

和我们一些大学校长热衷于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不同。在这本书中,你找不到对大学“指标”的描述。我不否认,研究一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定量指标体系并非完全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把这种指标看成是什么衡量大学水平的绝对标准,忘记了国家、甚至世界在前进道路上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会“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与真正建成一流大学南辕北撤。我始终认为,一流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大学,就在于他在使国家成为一流强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发展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经济、科技、文化强国,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人均上,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我们面临大量我们自己和西方发达国家过去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如13亿人口、8亿农民(或“三农问题”)、地区差别、发展与资源矛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同时,还要处理中国崛起与世界的关系、如何把中国文化融合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之发扬光大等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前人从未解决过的,是现有发达国家从未遇到过,因而无从借鉴的,需要我们发挥创造性,从经济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上,从政治的民主、自由和法制建设上,从文化的多元包容和继承出新上,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上,我们都需要不仅在思想、理论、观念和体制上,而且在科学技术和物质层面上的创新。我们中国人将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并将给世界以重大影响。大学在这里应该起到引领的作用。

说到“大学引领社会”,有人总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的事,要大学来承担是“超权”。所谓“引领”,当然不是政治领导。大学的引领作用,首先表现在他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未来社会的领袖人物,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其次,大学应当提出领导时代潮流的创新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有助于解决国家前进中的重大问题,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第三,在科学技术上有重大创造发明,能促使科技、经济发生重要变革,能引导、开拓科学走向崭新的前景。教育是面向未来社会的,是为下一代人的,大学不能做到这样的要求,怎么能说是“一流”?

正因为这样,一流大学要求其校长应该是洞察社会问题症结、深谙其诊治纲要的政治家,对社会前途富于想象力与充满前瞻的思想家。这就是我们从本书学到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主要的道理。国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但需要在确定校长的使命和职责,在遴选校长中真正贯彻实施。对于争取成为一流大学的校长则需要自觉,尽管很多事情不是他本身所能掌控的,但至少有没有这样一种意识是大学能不能成为“一流”的关键!

第四篇:穷人缺什么

1:穷人缺什么:表面缺资金,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事业缺毅力

2: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

3: 不要抱着过去不放,拒绝新的观念和挑战

4: 每个人都有退休的一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退休后的保障。

5: 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6: 人生的成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但大多数都是一念之差。

7: 年轻是本钱,但不努力就不值钱。

8: 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间最美的是真情。9: 舍得有限,赢得无限。

10:人往往拿着书籍的东西来判断无知的事物;人往往拿着错误的推论当正确的结论。

11: 与其战胜敌人一万次,不如战胜自己一次。12; 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

13: 富就富在不知足,贵就贵在能脱俗。贫就贫在少

见识,贱就贱在没骨气

14: 当你将信心放在自己身上时,你将永远充满力量。15: 计较眼前的人,会失去未来。

16: 罗斯福总统: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

17: 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18: 我们人这一辈子不是别人的楷模,就是别人的借鉴。

19: 别人看不起您,很不幸;自己看不起自己,更不幸。

20: 我们穷人要翻身,没有理由讲辛苦;我们穷人要翻身,没有理由讲兴趣。

21: 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失去,不可以失去希望,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失去,不可以失去信心。

22: 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23:人有二亩田,白天的一亩田是填饱肚子,晚上的一亩田是耕种自己的未来。

24: 陪孩子读书长大是个人,给孩子观念长大后是人才

25: 一无所有是一种财富,它让穷人产生改变命运的行动。

26: 宁可被人笑一时,不可被人笑一辈子。

27: 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

28: 我们可以失去童年,但是千万不可以失去童心。29: 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30: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别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31: 一件事被所有人都认为是机会的时候,其实它已不是机会了

第五篇:中国教师缺什么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在暑假读书活动中,我选了黄燕编著的《中国教师缺什么》来读。带着“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我看完了全书。真如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本书以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几部分进行叙说,在打动人的心灵的同时,唤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从而由感悟直到有所行动。

我觉得书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在当前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众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我觉得我们老师大多具有爱心、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只不过很多时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学,我觉得我们老师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别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等待。平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课堂“浪费”的“等待”,有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先要“在课堂中学会等待”。

首先,“等待”给思考以时间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的课,应该是 “不温不火”的课,整个课堂里思维暗暗涌动。思维的引发者是教师,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活动与评价可让思维活跃。正因为如此,课堂中需要 “等待”,这种“等待”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有时我们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由于问题本身或学生的学力水平等原因,学生在没有作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答非所问或哑口无言。这样的问题再精彩、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对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 “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其次,“等待”给监督以方式

在课堂上,当我们发现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走到该生身边,并且停止讲解。此时,教师“等待”的作用甚至比语言的监督更有效,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等待”中醒悟过来,从而迅速地调整学习状态。

最后,“等待”给尊重以桥梁

当一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还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这时,我们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给该生以适当的“压力”,使他知道教师在“等待”他快速准备好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该生一种无形的尊重,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容许有一个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致使该生有掉队的可能。

让我们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当然对于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等观点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如何被别人所接受和理解,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做到家校的良好沟通才能更好的作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上一篇:汪曾祺作品范文下一篇:无邪教校园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