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一说教案

2023-05-01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一说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说一说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说课稿1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时间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看钟表时间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是二年级进一步学习半时的认识和三年级秒的认识的开始,掌握认识钟表和整时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引导,本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力争做到“思想、方法、知识、能力”的有机统一。根据教材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了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整时的认读方法。教学难点为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课前准备了教学课件、钟面模型、钟面模型零件等大量教具。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钟面特点的环节主要采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都有些什么,逐步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形成表象认知。在例题学习环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讨论出钟面上的三个时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究认读整时的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后,我为了加深学生对钟面的进一步认识,设计了学生自己制作钟面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同伴,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最大的帮助。

四、说流程

1、上课伊始,我就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猜谜语,为后期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通过回忆“在哪里见过钟表”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观察钟面,充分交流,全班汇报,了解钟面上有什么,从而形成表象,再通过动手制作钟面加深对钟面的了解;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三个时刻的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归纳出认读整时的具体方法;最后,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认读整时的方法,安排了学生动手拨时钟的练习。

3、巩固练习、运用新知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让学生合理灵活的选择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安排了本课的基础练习课本86页练习的第一题连线,和提高练习课本85页的做一做,最后让学生体会接近整时的“快8时”和“10时多一点”的发散练习。层层递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总结评价、回顾新知,通过“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明确本课的知识重点和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

我注重系统直观的板书,及时的体现了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梳理。

总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是课前教师设计的好,还要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问题,巧妙处理,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所收获。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说课稿3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时间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他们的.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来设计的。注重了学生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论。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使40分钟的课堂变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应。

学生的学法:

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要结合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其主动掌握时间的基础知识,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也参与了有效学习的过程。

我的设计理念:

一、感受数学生活化的魅力。

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实践探究中,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三、感受数学中的情感。

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活,这也是在有效教学中“全人”发展的特征体现。在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妈妈的作息时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钟表和钟表模型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由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创设情景,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出主题图设题提问。

提问:你能说出你自己的作息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身体又细又长的叫分针;身体又粗又短的叫时针。)

电子表:①由数字表示时间。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开放式的课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学生自主、有效的获取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更加扎实。)

2.认识整时。

(1)课件依次出现“我的一天的生活”。

观察画面,说一说我接下来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的评价客观、真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充分交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

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此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探究中发现知识。)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2、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3、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4、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小结加深学生对时间两种表现形式的理解)

三、知识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

(1)提问: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2)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3)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这个实践活动体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的关注发展和关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情感体验。

你能说出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吗?她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关注“全人”发展。)

五、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应用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渗透有效教学的内涵,节时高效。相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后总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数学教学之路的我来说,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免不了会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说课稿】相关文章:

1.数学《认识钟表》的说课稿

2.小学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

3.关于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说课稿

4.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

5.认识钟表说课稿

6.《认识钟表》说课稿

7.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

8.数学认识钟表课件

9.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说课稿范文

第二篇:苏教版八年级下 马说教案

(八下) 第四课 马说(2014

年春)

教学目标: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 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3.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字词含义及用法。

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法国作家大仲马曾经在《基督山伯爵》中有这样一句话:东方的民族是个神秘的民族,那里的居民一生最在意两件事:名马和美人。确实,我们的民族是个爱马的民族。翻翻中国历史,在冷兵器时代,名马的身影随处可见。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说说你知道哪些名马?

周穆王八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汉武帝:浮云、赤电、绝群、逸骠、紫燕骝、绿螭骢、龙子、麟驹、绝尘, 汉朝:汗血宝马,天马 项羽:乌骓马

吕布:赤兔 刘邦:的卢

唐太宗:特勒(勤)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马在人们心中是速度、力量和耐力的象征,良马更被称为千里马。

2、那么,千里马长什么样子呢?(学生随意想象)

中国古代,为了能够找出好马,还专门出现了一本著作《相马经》。可是,不是所有的名马都有人能够认识的。

讲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和伯乐相马的故事。后来,人们把善于识马的人就称为“伯乐”。

3、伯乐重要还是千里马重要?(学生畅所欲言)

4、唐朝时期的大文豪韩愈是怎么样认为的呢?我们来看看韩愈的这篇《马说》。

二、课文通译:

1、译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相当于现在的“说说**”,或者“谈谈**”。

马说的意思就是:谈谈千里马。或者说说马。

2、课文通读。一生起来读,其余注意听。解决生字词。学生齐读。

3、课文通译:每人一句,翻译课文。

三、课文初步了解:

1、韩愈的观点是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伯乐,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为什么?(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没有伯乐,就是有千里马也不会被认出来,发挥不了千里马的作用。

2、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联系作者生平和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苏轼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指得就是韩愈的文章胜过前八个朝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背景介绍: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为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怀才不遇。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所以,作者实际上是在本文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阶级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这种手法叫做托物寓意。

二课时

一、课文思路理解:

问:本文题目是“谈谈千里马”,我们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大脑里面会涌现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1、 谈千里马的什么?或者“谈关于千里马的什么问题?”

齐读第一段。

所以一开篇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问:当我们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正常的逻辑会接着问“为什么?” 所以作者回答,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的话,就是有千里马,也只会“骈死于槽枥之间”。所以,伯乐比千里马重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2、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除了伯乐,难道喂养马的人不识马吗?千里马为什么会被喂养者埋没呢?

齐读第二段

(是马也,„„能千里也。)为什么不吃饱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它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再次印证了伯乐的重要性。

3、齐读第三段。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全方位地描绘出食马者不识马的愚昧蛮横的丑态,抒发了作者愤郁不平之情。)

食马者的话说明了什么?(愚昧蛮横的丑态) 结尾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抒发了对不识马的食马者强烈的讽刺、抨击之情。)

其丑态,其不知马的真实情况,再次强调了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本文逻辑:提出观点,加以阐述——印证观点——再次印证观点。

二、明确知识点: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下面大家要明确几个概念:文中的伯乐指

善识人才的人;千里马指 人才 ;饲马者指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本文的观点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本文的中心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次强调中心。

四、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托物寓意)。

2、语言生动形象,含蓄深刻。

排比,反问,描写。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安陆市德安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

韩愈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四、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1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A 、 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 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

2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 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 3 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 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6)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六、练习

4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托 马说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意

第三课时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不以千里称也(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⑷食不饱(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⑹策之不以其道( ... )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⑻执策而临之( )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⑴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

5 ⑵ 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 六年级数学说课标说教材

张小斋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今天研说的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本册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目标进行编写的。本册教材坚持了冀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和编写特点,课程总目标为:力图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所需的重要知识和能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科书关于“课程目标”的体现,表现在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教科书关于“内容标准”的体现也表现在四个方面: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共安排七个单元,各单元安排和主

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3个单元)

●第二单元——比

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按比例分配

简单问题。

●第三单元——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求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

●第五单元 ——百分数应用

百分数应用的一般问题,打折、成数、税收、

利息等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一单元——圆和扇形

认识圆和扇形,用圆规画圆,图案设计。

●第四单元——比例尺

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按要求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认识比例尺,应用比例尺的知识

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圆的周长和面积

认识圆周率,探索圆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有关圆 周长和面积的简单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第七单元——统计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读懂扇形统计图。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四)综合应用(共5个主题活动)

●测量旗杆高度——结合“比”单元内容设计

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测量活动,根据测量活动获得的数据,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旗杆高度的具体问

题。

●卧室设计——结合“比例尺”单元设计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新房示意图和卧室摆放家具等典型事例,给学生提供根据平面图和比例尺计算新房面积,以及设计卧室摆放方案,并用给定的比例尺表示出来的活动素材。 ●学会理财——结合“百分数应用”单元设计

结合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收支情况,给学生提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事例,鼓励学生关心

自己家,学会理财。

●学会购物——结合“百分数应用”单元设计

结合现实生活中商品“促销”的不同策略,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探讨合理购物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

高生活能力。

●喜欢数学情况调查——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学生学习感受的实际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设计调查表,用数字表示事物,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真实态度,帮助老师改进教学。

说建议:

1 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3 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责任感 4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 要充分认识评“评价”的重要意义,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

6 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第五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标、说教材稿

高晓霞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为大家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内容,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在体现课标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很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教材更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对于本册教材,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一、说课标

1、本学科的课程学段目标

2、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

二、说教材

1、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内容结构

2、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2、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说课标:第一学段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1、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2、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内容标准

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实践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树)

第二部分:说教材

这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创新

实用

开放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1)调整例题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更为合理。

例如笔算加减法增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三位数加两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千位进)、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的例题减缓了教学坡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增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例题这一内容是接下来学习笔算乘法的重要基础,而将笔算部分的整包数减三位数的例题、笔算乘法部分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例题放到做一做中(减少了例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迁移力推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编排使得这部分的计算教学及自然合理、逻辑性强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迁移力推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也更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3)从每一部分机体内容编排的角度看既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又承载了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各方面因素

2.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把“倍”的教学从表内乘除法教学单元中移出,安排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之后教学,这样编排有三个好处:一倍的知识后移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二、教学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不再受所学乘除法知识限制,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具逻辑性。三是集中教学用乘除法解决包含有“倍”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

3、改进估算的编排突出估算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为题的能力。

首先对实验教材估算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即(1)估算教学的起点后移正式估算教学从原来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后移至万以内的数的认识(2)改变估算教学的主要载体由主要结合数的四则运算教学进行估算教学改为结合运用计算解决问题进行教学从而把估算教学当做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3)在计算以外的教学单元仍然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估算应用。例如在测量单元中安排了先估一估在计算等

4、量与计量教学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加强对估测能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现实的活动进行感受,获得体验。例如感受1000米的长度,不仅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先量出100米观察,再推想出10 个100米有多远还要求教师带着学生到校外走一千米亲身体验1000米有多远。其次在丰富的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所学量的估计能力逐步建立长度观念,在毫米、分米的人认识中,先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与宽大约各有多长在进行测量。在千米的认识中增加了估计距离的例题(6),通过估计距离活动学习估计长度的策略培养估测意识。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究方法---明确算理 ---总结算法”的过程。逐步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究,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

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毫米的引出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测量物品的长度的方法基础上,长方形周长的求法也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结果。

(二)编排体例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材设计有激发兴趣的主题图(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例题(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可操作性方法的演示(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多层次的练习(深化理解、拓展应用); 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结构主要有:数与代数、量与计量、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四个板块,数与代数方面包括: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量与计量方面包括第一单元时、分、秒和第三单元测量;图形与几何方面有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综合与实践方面包括数字编码和上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下面我就从数的计算;时分秒;图形与几何,这三个知识点做具体阐述:首先说一下数的计算,在一年级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二年级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除法、有余数除法混合运算,三年级上册 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后还要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分数、小数乘除法等这一知识板块的编排循序渐进阶梯上升。

时分秒这这一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整时,二年级上学期认识半时,知道1时=60分会读写几时几分,本册教材学习了 秒的认识,简单经过时间的计算,三年级下册还要学习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等知识,整个知识链循序渐进,阶梯上升,它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思维规律。

图形与几何,在一二年级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角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上册编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后还要学习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观察组合物体形状,使学生的空间几何知识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第三方面:说建议 ◆教学建议

1、数与计算: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2、图形与几何: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量与计量: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4、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评价建议:(知识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知识树)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是神秘的学科。做为数学教师,让我们带领着孩子们一起走进生活,去探索数学的奥秘,一起去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以上便是我们队本册教材说课标、说教材的具体阐述,各位领导给予指正。

上一篇:一年级期中考试测试卷下一篇:一年级上语文归纳复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