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文的根繁衍语文的林——对一堂语文课的思考

2022-09-12

前不久听了某校一位老师的语文公开课《散步》。上课伊始, 教师以一个轻松的话题切入, 板书课题, 进行新课。在初读课文中, 先检查预习, 让学生了解一下作者莫怀戚。然后, 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齐读了一遍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中, 教师以小黑板形式安排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本文写了哪些人物?讲了什么故事?2.你认为一家人和睦相处最关键的人物是谁?为什么?3.你还能为文章拟哪些题目?然后让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归纳。然后, 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在面对分歧时, 我们一家是如何解决的?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经过点拨归纳, 迁移拓展, 让学生回忆体验家庭生活中的浓浓亲情。最后反思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并播放了歌曲《我爱我的家》。作业布置有读有写:一是建议学生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 体验亲情;二是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 以自己家庭生活中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写一篇作文, 展现语言魅力, 描绘生活之美。

纵观整堂课, 教学的思路是清晰的。教法上有启发, 有点拨;学法上学生有讨论、交流。教学环节的有些设计似乎也涵盖了新课程的某些念想, 似乎这就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堂课。但听了这堂课后, 深长思之, 总感觉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

一、文章不厌反复读

《散步》这篇散文故事真挚感人, 文情并茂, 适宜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本文和美的亲情。在教学时, 可把朗读贯穿在各个环节中, 以读为主线, 逐层深入推进教学。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读进文本;然后, 让学生读出问题、读出智慧;最后, 让学生读出文本, 提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不应忽视朗读这一环节, 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更应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耳醉其音、目醉其情、心醉其神。

通过朗读品析, 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 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使体验更加细腻, 使感知更加深刻, 最终促进知、情、义的和谐发展。有力地进行了朗读训练, 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如果像这位教师只读一遍课文, 然后就忙于分析课文, 一篇颇具神韵的散文被搞得支离破碎, 也就谈不上去引领学生领略文章的隽美意蕴了。

二、语文教学应抓住语言, 理解揣摩, 训练语感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 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 要上得朴素自然, 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儿”, 如何“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语言的揣摩。抓住“语言的揣摩”, 可以避免语文课的异化, 可以回归文本, 聚焦语言, 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 到文本中去;抓住“语言的揣摩”, 以更深层地感受语言的魅力, 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从而更深刻地领略“潜伏在语言深处”的语文的美;抓住“语言的揣摩”,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和鉴赏力——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回过头来再看这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 几乎没有语言品悟训练 (虽然也有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讨论理解) 。况且《散步》这篇散文的语言朴实精美、简洁洗炼, 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用词精炼准确的句子。如, “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熬”形象地说明母亲年老体弱, 艰难度过严冬的痛苦之情。2.句式对称的美句。如, “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很富有表现力。3.含义丰富的句子。如,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因为母亲代表过去, 儿子代表未来, 对过去要珍惜, 对未来要珍爱, 这对一个家庭, 几乎是全部。因此, 作者把这一情景喻为“整个世界”, 含蓄形象地抒发了“我”和妻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4.描写春景的生动形象的句子。如,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绿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些写景的句子, 表现了南方初春草木萌动, 生意盎然的景象, 有力地烘托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愫, 用笔精炼, 意境优美, 很富有诗情画意。……在教学中, 不妨设计一个品读语言的板块, 让学生在悟读语言的过程中, 体验作者用词造句的精美、精炼和精妙, 感受作者一家温馨、和谐的亲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总结怎样上好一堂课的经验时, 其中有条是“重锤敲打关键词句, 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对“关键词句”“重锤敲打”, 并“溅出耀眼的火花”。这样,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发散和提高, 其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也提升了。自然而然, 这样的语文课也就有“语文味”了。

三、课堂上设置的思考题应有思考的价值和启发性

该教师虽然设计的某些问题也有一定的价值。思考题中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如果学生读了课文后一看便知答案的题目, 再让学生花时间去思考, 这似乎有点舍本逐末呢?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了。如何提问让学生思考?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提问技巧?这是我们每一堂课必须考虑的问题。1.我们的课堂提问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或在困惑之时, 提出关键一问, 点活思维方向;或在众说纷纭之际, 选取一问, 进行讨论, 使其柳暗花明;或在答案揭开时, 深入一层提问, 挖出更有意义的内涵。2.要增加我们课堂提问的含金量, 抓住四度 (把握适度, 选准角度, 增添梯度, 挖掘深度) , 开启学生心智。课堂提问的好坏, 在某种情况下, 可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3.要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创新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其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一篇:企业柔性财务管理战略的思考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