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以线条痕迹检验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痕迹检验技术应用背景和种类,进而分析了痕迹检验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以线条痕迹检验技术为重点研究对象,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给出了分析结论,相信对从事相關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第一篇: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

对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探析

摘 要:我国化工行业发展使之对高素质技能型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有了新的变化,使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面临改革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应准确地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课程体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基于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杨龙(1963-)男,江西修水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对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要求,进行分析检验,以得到其化学组成、含量并判断其品质的一门技术,素有工业生产的“眼睛”和科研的“参谋”之称。

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化学工业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化工市场全面复苏的良好环境下,不仅产值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也大幅提升。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石化市场中心,五大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许多石化产品消费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可以预计,不仅需要大量的一线生产加工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检验岗位技术人才。另外,随着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加快,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必然会带来对分析检验专业人才需求的上升,且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我国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将面临改革的机遇和挑战,许多高职院校培养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主要是因为其课程体系建设大多采用和借鉴“新三段式课程模式”和“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等课程模式,这些课程模式虽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表现在:

1.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不少高职院校中,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往往是“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课程体系中传统学科课程形式仍然占据主体地位,未能真正地从职业岗位要求、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在教材选用上虽然从早期使用普通本、专科院校教材,转向开发、使用高职专用教材,但教材内容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上述两个方面问题叠加的结果就是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资源筹划、教学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很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培养要求。

2.教学内容滞后于化工行业发展的实际。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滞后,缺乏针对当代化工行业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已远不能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实践教学滞后于企业工业分析与检验能力培养要求。当前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首先,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从书本到书本,纸上谈兵,没有根据分析与检验操作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没有体现化工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要,使得实践环节内容陈旧,项目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其次,实践设施落后,教学形式单一,同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

可以看出,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的“瓶颈”之一,有待大力度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构建与企业人才要求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我国化工行业快速发展态势下,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结构性要求,调整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一)正确定位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是职业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关键。高职教育办学目的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必须在“服务性和实用性”上做文章,要根据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完全融入到市场与企业中。同时,只有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因此,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企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构建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起点。

为了解企业对所需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江西万年青水泥公司、南昌市铁建检测有限公司、星火化工厂等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和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分析,与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对企业工业分析与检验有关的工作进行了“工作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四个主要职业岗位:建材生产控制分析产品分析及物理性能检测、化工生产控制分析及产品分析、环境分析与监测及有机产品分析。由此,学院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建材生产控制分析产品分析及物理性能检测、化工生产控制分析及产品分析、环境分析与监测及有机产品分析等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特点,学院与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了“校企融合,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就业定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校企融合,即专业融入产业,实施企业全过程介入人才培养;工学交替即把生产性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实践教学学时数比例占50%以上,保证学生3年内顶岗实习时间累计8个月以上;能力递进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学习领域拓展为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学习领域课程全部进入校内实训基地,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就业定岗就是与企业合作,对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应届毕业生采取“确定岗位、确定师徒”的“定岗式”培养。学生与企业签订提前“上岗”协议,与岗位师傅签订师徒合同,按企业制定的实训计划、实训项目在预就业岗位实训半年,由工厂的技术人员、岗位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监督指导学生的实训过程和学生实训效果的评价考核,毕业后直接上岗。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结合合作企业生产特点和生产过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通过典型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依托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分析。通过对这四个岗位深入调查研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对岗位所包含的100余项实际工作任务进行了认证分析,确定本专业的9项典型工作任务:标准溶液制备;原料质量控制;产品指标控制;尾气、废气有害物质检测;工业用水质量控制;煤炭质量检测;硅酸盐成分检测;化妆品有害物质控制;有机产品分析。

通过对9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经过认证、分析及归纳,确定了9项行动领域:试剂溶液制备与实施、建材生产原材料分析、建材产品检验与实施、化工原料分析、化工产品检验与实施、生产控制分析、环保分析与监测、有机产品分析、分析方法设计、实施与开发。

2.以工作领域为背景,创设突显工作情境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学习领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职业岗位特点和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需要,按照职业技能发展的规律,将9项行动领域转换为12个学习领域。经过会议讨论,将课程体系设计成三个递进的阶段,基本素质+技能学习阶段(教学场所:校内实训室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职业素质专业+专业技能学习阶段(教学场所: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岗位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岗位能力强化阶段(教学场所:订单企业轮训、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统一。

基础技能学习领域:化学实验技术;分析检测技术;建材产品分析检测设计与实施训练。

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学习领域:仪器分析技术训练;化工产品分析检测设计与实施训练;精细化工产品分析检测设计与实施训练;材料物理性能检测设计与实施训练;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训练。

岗位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岗位能力强化:大气、废气监测设计与实施;水质监测设计与实施;有机产品分析检测设计与实施;化验室管理;企业顶岗实习。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还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描述,进一步地进行课程目标、理念、内容、情境、资源、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为学生创设突显工作过程情境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实务专业学习领域,编制专业标准。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中,并吸收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精髓,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探索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人才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融合”,实现毕业生就业的软着陆。

(四)建设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化工企业生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校企合作完成一批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了课程标准设计、课程实施方案设计、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网站建设、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设计分析报告七个部分,而最重要的则是核心课程标准设计,其设计思路如下:

1.课程标准内容。课程标准包括了学习领域定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情境设计、考核方式建议及需要说明的问题等七个部分。

2.课程标准设计要求。课程标准设计应明确学习领域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课程标准设计应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紧密围绕项目、任务、范例、产品等载体,依据学习领域培养的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进行学习情境设计。通过情境学习与训练,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创新对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检测和评价方法,构建课程的考核模式。

3.学习情境设计。(1)学习情景设计原则:每一个学习情景设计都应包括其学习目标、参考学时、各学习任务相应的任务载体的确立、各学习任务实施过程、教学方法和建议及教师要求等内容。每一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知识、技能、态度)设计应充分考虑各学习任务的相互关联性、难度适宜性、工作过程完整性,要便于组织教学;(2)具体要求如下:一是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每个学习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内容;三是各学习情境之间关系以平行为主,也可为递进或包容关系。个别情况的学习情境也可采用工作步骤的形式;(3)学习情境载体选择原则:学习情境载体应根据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工作范畴的具体情形来选择。学习情境载体应具有典型性、全面性,能够体现学习情境的所有学习、训练内容,并贯穿于整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大体可以以问题、活动、生产(作业)任务、项目、产品、零部件生产、设备等为载体。

(五)加大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力度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公共基础课程,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或一体化课堂组织教学,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专业技能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在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或项目工作室组织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含企业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三个方面,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态度(学习态度)、教学内容、组织管理、教学效果四个部分。根据教学组织侧重点不同,在学校组织教学期,以学校评价为主;在企业顶岗位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评定。学生的成绩评定以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实训实习产品制作情况、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职业素质表现情况为主要考核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颜小兵

作者:杨 龙 周学军 皮燕萍

第二篇:线条痕迹检验技术与实验分析

摘 要:本文以线条痕迹检验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痕迹检验技术应用背景和种类,进而分析了痕迹检验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以线条痕迹检验技术为重点研究对象,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给出了分析结论,相信对从事相關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线条痕迹 痕迹检验 实验

1 痕迹检验技术及应用概述

1.1 痕迹检验技术的应用背景及种类

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中一直在应用,但是从2012年以来被更加重视以来,因为新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犯罪嫌疑人拥有了沉默权,侦查机关也必须改

变重口供轻证据的理念和做法,通过侦查技术方法获得证据和锁定犯罪嫌疑人成为必然选择。痕迹检验技术作为重要的侦查技术能够对犯罪现场进行全面的排查,找出犯罪分子制造和遗留的痕迹,有利于还原案件发生的部分过程,对于指控犯罪嫌疑人和破获案件都是十分重要的,痕迹检验种类很多,包括犯罪分子留下的指纹、脚印、动力压力所留下的印痕、车辆行驶的痕迹等,通过痕迹检验获得线索找出证据是十分重要的刑事侦查方式。

1.2 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中应用的作用

痕迹检验技技术在刑事侦查中地位作用十分关键,概括来说就是打击犯罪,提高案件侦查水平。犯罪分子在现场总是会留下一定痕迹,这种痕迹可能是其自身独有性特征的痕迹、可能是其行动的痕迹,通过痕迹检验技术能够收集犯罪现场证据,对案件破获以及犯罪嫌疑人的锁定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在侦查人员中强化证据的作用改变过去重口供的办案方式,从另一角度来看有利于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

2 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痕迹检验缺乏与侦查的结合

痕迹检验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涉及化学、生物、检验等多学科的知识,但是一直以来在痕迹检验技术的研究上都较为欠缺,虽然在刑事侦查中广泛应用中各种痕迹检验方法,但是存在着和过分重视技术的应用而忽视检验与侦查的结合。这一问题的产生与痕迹检验人员重技术轻侦查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关系,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影响对技术应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2 痕迹检验应用中现场管理缺乏合理性

公安部也在《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中对现场管理进行了规定,其中涉及痕迹检验的包括痕迹检验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者资格、权责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原则性较强,尤其是在权利方面现场管理者的权利是十分笼统且十分充分的,对于痕迹检验技术人员进行检验有时是一种限制,不利于其工作的开展。

2.3 痕迹检验技术的应用缺乏程序性规范指导

新刑事诉讼法赋予了犯罪嫌疑人沉默权,使刑事侦查方式发生了重视侦查技术应用的变化,但是目前立法上对刑事侦查的立法规定中,对痕迹检验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包括对痕迹检验的现场保护措施、痕迹检验的责任追究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

3 线条痕迹检验的检验与实施步骤

3.1 线条状痕迹的检验

线条状痕迹是刑事案件现场中常见的痕迹之一,对于线条状痕迹的检验往往应用比对显微镜来进行。比对显微镜是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通常在50~500之间,由于光学显微镜采用可见光作光源,利用几何光学成像原理进行成像,由于光的干涉和衍射作用,分辨率只能局限于0.2~0.5μm之间,景深在2~3μm之间。所以,光学显微镜观察粗大明显线条状痕迹效果较好,对于更微区的线条状痕迹就没有能力检测,因为观察微小的线条状痕迹要求显微镜有最大限度的景深,尽可能宽的放大倍率范围和高的分辨率,而且不受光照影响。而在案件现场中,线条状痕迹的产生除了受作用力的大小、方向、角度影响,还与承痕客体表面的性质有关。可利用的粗大明显的线条较少,对于微小的线条痕迹,光学显微镜就失去了作用,使这类痕迹失去了检验的价值,往往影响案件的侦破。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扫描电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扫描电镜的特点是高放大率,高分辨率,不受光照影响,检验速度快。扫描电镜的实用放大倍数在30~300000倍之间。扫描电镜的景深可达到几个毫米,对样品的光滑程度没有任何要求,样品几乎无需制样。所以,对于线条数量少的物证,扫描电镜能够检验,能够把一个微小的线条放大到几千倍,看到里面更微区的线条,我们可以把微小线条逐级分为次微小线条,小线痕,次小线痕等。然后用专用软件进行线条对接。

3.2 具体实施步骤

(1)利用扫描电镜检验弹壳微小线条状痕迹,再利用专用软件进行拼接。(2)利用扫描电镜检验剪切微小线条状痕迹,再利用专用软件进行拼接。(3)利用扫描电镜检验其它工具产生的微小线条状痕迹,再利用专用软件进行拼接。(4)对微小线条状痕迹数量和形态进行观察。(5)对微小线条状痕迹重复概率进行研究。

4 实验

分别选取十把钳子,家用剪刀,断线钳,每把分别剪20个金属断头,分别将同一把剪刀或钳子剪的的断头收集起来。把同一把剪刀或钳子剪的断头分在同一组内,对每个断头分别进行编号,并贴上标签;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准确性。将同把剪刀或钳子所剪的断头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比较,拍照并保存。利用专用软件进行拼接比对,观察结果。利用扫描电镜检验各种客体上的线条状痕迹,利用专用软件进行线条状对接,数量少的线条状痕迹可以放大展开微区部分进行对接,如图1(a)所示。若只有一条粗大明显的线条,可以单独放大这个粗大线条,比对微区的次级粗大线条,如图1(b)所示。分析结果。

5 结语

(1)对线条状痕迹的研究深入到更微区领域,提高了痕迹物证的利用率和准确度。

(2)开拓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痕迹领域的应用,利用扫描电镜检验线条状痕迹,提高了线条状痕迹的放大倍率和分辨率,同时克服了光照的影响,即可检验光亮面线条状痕迹,也可检验曲面线条状痕迹,增强了微小线条状痕迹的检验灵敏度。建立方便,快捷,无损的检验方法。研究成果可用于实际案件的检验,为证实犯罪提供科学的依据,真正服务于基层办案。同时为痕迹检验发展方向及扫描电镜的应用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赵红波,徐凌泉.如何利用痕迹检验技术提高刑侦证据质量[J].法制博览,2017(14):147.

[2] 郭春天,李华.结合基层工作实践谈谈痕迹检验技术的现状和利用经验[J].法制博览,2016(35):147-148.

作者:刘秀芬 刘铭

第三篇:棉花检验仪器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像轻工业、棉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更是得到飞速的提升,在新“一带一路”发展的策略下,我国的棉纺织产品,销往的渠道越来越多,从而带动棉花检测仪器的飞速发展,但是在对棉花进行检测时,还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这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大设备的精密程度,使棉花检验仪器的测量误差降到最低。

关键词:棉花检验仪器;测量误差;处理办法

引言:

在棉花进行生产、加工、入仓进行销售时,对棉花的检验测量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棉花进行检验测量,对棉花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在实际的棉花检测过程中,棉花检测还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检测上的误差,为了更好的提升棉花检测的精度,需要对引发测量出现误差的因素进行研究,整理出解决措施。

一、棉花检验仪器的相关工作原理

在进行棉花的检测时,棉花检验仪器的传感器会对棉花的一些数据进行收集,例如:棉花的水分、温度、纤维等信息进行测量,当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后,传感器会将这些信息转换成电子信号,电子信号在通过滤波电路后传到多路模拟开关之中,在通过微处理器将所有模拟开关中的电子信号统一传送到控制系统中进行处理分析,而后将分析后的结果显示出来。

二、棉花检验仪器出现测量误差的几个方面原因

(一)测量方法出现误差

在对棉花进行检验时,测量方法出现误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相关理论出现误差,另外一种就是测量时所用的方法出现误差,出现理论误差的原因是,棉花检测仪器的数据分析系统在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时,都是将数据转换成复杂的多元次方程进行计算,这些多元次方程是无解的,只能获取到近似值,近似值的相应数据与真实的数据之间肯定存在一定误差,这就是理论误差。测量时所用的方法出现误差是因为,在对棉花进行检测时,所用的测量方法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也不同,因为测量方法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1]。

(二)测量器的仪表出现误差

因为对棉花进行检测的相关仪器比较多,每个仪器上的仪表基数都不大相同,而且不同仪器的测量精度也不相同,相关的制造工艺也有好坏之分,所以在对棉花进行检验测量时,不同的棉花检验仪器,得到的测量结果,在仪表上显示出的相应数值也会有所相同。

(三)测量环境造成测量数据出现误差

当进行棉花的检验时,测量工作也会遭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在进行棉花检测过程中,检测仪器使用要求的环境与现场工作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时,导致儀器工作的效率下降,传感器等部件失灵等,也会导致对棉花测量的相关数据不准确。

(四)操作人员造成的测量误差

在进行棉花的数据测量时,操作棉花检验仪器的工作人员对相关的专业知识、设备的操作技能等要求不过关,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大意,不细心,导致测量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与实际的数据之间的误差比较大。

三、解决棉花检验仪器出现测量误差的相应措施

(一)解决随机误差的相应措施

对同一个测量目标的数值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每次测量得出的结果绝对值和符号表示都存在误差,进行测量的次数越多,这种随机性的误差就会慢慢的减少,通常情况下,随机误差的规律都符合高斯分布规律,有关进行测量的技术人员,可以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对随机误差的出现进行评估预算,从而得到多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

(二)解决系统误差的相应措施

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个测量目标进行反复的测量时,测量结果会出现有规律的误差特点,在进行对棉花的测量时影响棉花检测仪器测量精准度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出现了系统误差,通常情况下,系统误差越小,最后的测量精准度就越高,系统误差越大,所得到的测量数据精准度越低。在对多次测量结果进行总结时,改进系统误差,可以使用误差补偿、比较修正的方法。

(三)解决粗大误差的相应措施

当进行棉花的检测测量时,因为工作人员在进行棉花检测设备的操作时粗心大意、以及自身技术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会使对棉花的测量数据与实际的数据出现比较大的粗大误差,要想避免棉花测量时出现粗大误差,就要加强操纵检验仪器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使工作人员对测量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提升。此外,解决粗大误差的方法还可以在检测仪器加装异常报警装置,当工作人员使用棉花检验仪器测量棉花时,出现的误差超过规定范围时就会发出报警信号,使工作人员及时做出改变[2]。

(四)解决计量仪表出现误差的相应措施

对棉花进行检验测量时,显示测量数据的仪器就是设备上的电工测量仪表,这些仪表的作用就是显示棉花的检验质量和精准纯度的,因此在进行棉花的检测时,必须要检查电工仪表的完好程度,以及工作状况,确保在进行棉花测量时,检验仪器能够正常的使用。

(五)解决传感器出现误差的相应措施

棉花检验仪器的传感器,是唯一与棉花进行直面接触的接口,棉花检验仪器的应用效果是否良好,与传感器的信息采集转换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传感器出现误差会有灵敏度误差、重复误差等。要想解决棉花检验仪器传感器的误差,可以使用现在的信息融合技术。信息融合技术可以使传感器出现的误差信息进行对照,找出信息中的规律和联系。并且将没用的信息筛除。现在的棉花检验仪器,大多数都装备了数字传感器,从而使棉花检验仪器的传感器误差得到控制。

四、抗干扰技术在棉花检验仪器中的应用

在棉花检验仪器中影响检验仪器测量精度的因素还有电磁波的干扰,而在棉花检验设备中应用抗干扰技术,可以使测量数据受电磁波干扰的误差得到有效的控制。

(一)什么是干扰

在进行棉花的测量时,除了检验仪器的检测系统所用到的信息以外,其他的任何对检测系统产生影响的信号都是干扰。

在棉花检验仪器进行棉花测量时,检测系统接收到的信息强度十分的微弱,并且进行测量工作的环境还非常的不好,所以检测系统肯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干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干扰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棉花检验仪器中应用抗干扰技术,为的就是降低干扰,使测量精度得到提升。

对棉花检验仪器造成干扰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外部的电磁波干扰,还有来自内部电路以及一些元器件的干扰[3]。

(二)消除内部外部干扰的办法

首先要改进棉花检验仪器电源接地的方式,使电源的抗干扰能力得到加强,其次在输入信号时产生的串扰,可以增加屏蔽构件、以此来减少棉花检验仪器内部空间的磁耦合。

(三)其它抗干扰的方法

1.应用数字滤波,清除干扰信号

数字滤波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棉花检验仪器的抗干扰能力,因为数字滤波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强度和不同的干扰,选取不同的抗干扰方法,进行干扰信号的清除。

2.加强信息的防护

加强对检测系统的信息防护能力,设置相应的使用权限和信息加密等手段,也是防治棉花检测数据出现误差的一种办法,它可以使人为因素对检验数据造成误差的几率降到最低。

五、结语

现在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水平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对棉花检验仪器的研究也越来越完善,要想使仪器测量的数据更加的精准,必须要把造成误差的相关因素搞清楚,而后,通过对相应误差的分析对比,研究出一套更加完善的解决办法,使棉花检验仪器的测量精度更上一层楼,把我国棉花的质量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赵春秀 . 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J]. 中国棉花加工 ,2013(3):25-26.

[2]许 洁.棉 花检验 仪 器测量误 差分析 与处理 [J].南方农机,2017 ,48 (8):47.

[3]王娜 . 影响 HV1 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以及解决办法 [J]. 中国棉花加工 ,2015(5):32-33.

作者:廖漫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