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学管理的情、理、法

2022-10-27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 是教学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管理。它包括教师试图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它不仅约束、控制着学生有碍学习的不良行为, 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 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教学实践, 还取决于有效的课堂管理。课堂教学管理中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法[1]。

1 合情, 构建和睦的师生关系

课堂管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师生情感是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合情, 要体现真诚, 友好之情。现代师生关系则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人格基础之上的“朋友式”授业就学关系, 是“朋友”, 就需平等相处, 相互尊重, 这种平等关系里不存在居高临下式的特权。

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 隔膜乃至对立的师生情绪会成为课堂管理的严重障碍。如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 他就会把自觉遵守课堂管理的各种规范, 同时看成是维护师生间友好情感的需要。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尔逊说:“为了得到教师的爱, 学生可以去做各种教师所喜爱的事, 甚至去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科目。”

首先, 在交往互动中构建和睦师生关系, 新课标理念强调的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求得新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2]创设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是新课标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活动能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情景中展开。互动是要求教学要摆脱教师支配、控制学生, 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师模式,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其次, 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体现人文关怀。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其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人格, 因材施教,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个体价值和基本权利等, 关心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同时, 学生也要尊敬教师, 认同教师的工作, 对教师常存感恩之心。[3]

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需要加强精神和情感的交流, 师生双方都要真诚、热情。学生要主动找老师交流学业、生活中的困难和困惑。面对学生的求助, 教师不能高高在上, 要重视学生的需要, 给予真诚、热情的辅导和帮助。应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 发掘课文中的人文精神, 实行情感教学、愉快教学, 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护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批判怀疑意识, 以及好奇心和创新力。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尽量理解学生的情感, 真心对待学生, 爱护学生,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和思想上的困惑,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2 合理, 构建全面发展的评价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在课堂管理中对学生的评价除关注学生成绩外, 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成长过程的评价和全面素质评价。

首先, 在课堂管理中要重视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就是要注重过程性, 评价将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归纳入评价的范围, 而不只是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 特别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和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学习, 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

其次, 在课堂管理中要重视全面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 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4]为此, 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 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 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 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 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 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 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3 合法, 构建课堂管理的方法、策略

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 它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课堂管理策略, 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它一是强调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 以使学生遵守纪律和规范;二是强调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 让他们主动参与。前者重在控制与维持, 后者重在激励与促进。[5]

首先是明确管理目标, 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以良好的课堂秩序以保证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 它是鼓励和诱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因此, 这里必须正确把握课堂管理和纪律的关系。课堂管理和纪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老师或传统观念认为, 课堂管理就是严加管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即实施纪律约束。而实际上, 课堂管理和纪律的意义不是完全等同的, 课堂管理的意义更大一些。课堂管理是鼓励和诱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而纪律则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应该遵循的行为标准, 是课堂管理的一个方面。有效的管理, 应该把课堂管理作为一个整体, 防止把管理作为纪律现象来处理。当老师努力激励学生学习的同时, 也就防止了纪律问题的发生。当一个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时, 就不会有违纪行为, 就不会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正确处理课堂管理和教学的关系, 就是要采取各种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 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达到课堂管理的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培养学生爱护学习用具的习惯, 上课认真听讲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改错的习惯, 主动阅读书报、杂志和查阅学习资料的习惯,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 主动向别人请教以及合理的运用好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日之功, 犹如滴水穿石, 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抓起, 从具体问题抓起。这样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 良好学习的习惯就能逐步形成。教师在培养时要耐心教育, 严格要求, 经常督促。

其三, 制定合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 无以成方圆。课堂管理必须有一套合法、合理、合情又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新课程改革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构建有效、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人才,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课堂管理中对学生的课前准备, 课堂的坐姿立姿, 课堂笔记、作业等, 从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要求和文明礼貌方面制定制度。

合情、合理、合法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 往往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一个保证, 课堂管理只有合情、合理、合法, 并被学生所服从、所接受, 才能产生最佳教学效益。

摘要:课堂教学管理中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即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法。①合情, 构建和睦的师生关系首先在交往互动中构建和睦师生关系;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体现人文关怀。②合理, 构建全面发展的评价方案首先在课堂管理中要重视过程评价;其次在课堂管理中要重视全面评价。③合法, 构建课堂管理的方法策略首先是明确管理目标;其次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其三是制定合理制度。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和睦关系,评价方案,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 转型期教育研究, 2004, 1.

[2] 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毛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需加强自律和他律[J].中国教育报, 2008, 3.

[4] 刘志军.课堂评价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吸水剖面测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下一篇:工程招标中如何规避工程索赔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