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美国职业博士学位的设立和发展源于美国高等教育为市场需求服务的宗旨,是美国高等教育传统中的价值核心,其动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信息传递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经济联系功能、利益分配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美国职业博士学位力求解决学有所为和事有人为的双重市场压力。

第一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美国M.D-Ph.D双博士学位计划

摘要:M.D-Ph.D双博士学位计划是为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医学科学家而设立的。本文首先从招生、培养、毕业去向等方面概述了美国M.D-Ph.D计划新进展,然后以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例介绍了 M.D-Ph.D计划的课程安排模式,并指出该计划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试办建议。

关键词:M.D-Ph.D双学位计划;医学科学家;美国

The M.D-Ph.D Program in U.S.A

LI Xiao-bo,HUANG Gang,GU Ming-min

(Center fo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Medical Education, School of Medicine, Schoo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China)

Key words: M.D-Ph.D Program;Medical Scientist;U.S.A

为了适应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发展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纷纷改革传统的医师培养模式,设立各种计划培养既具有临床实践能力又具有医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学术型医师或医学科学家(Academic Physician or Medical Scientist)。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M.D-Ph.D”双博士学位计划。迄今为止,实施M.D-Ph.D计划的医学院校有:美国117所、加拿大13所、德国10所、瑞士5所、奥地利和以色列各2所、芬兰、法国和印度各1所等。[1]近年来,各国著名医学院校不断修订M.D-Ph.D计划,以便适应培养医学科学家的需要。

一、美国的M.D-Ph.D计划概况

M.D-Ph.D计划,顾名思义,是通过一定的医学教育和研究生训练,培养学生获得医学专业博士(M.D)和医学科学博士(Ph.D)双博士学位,达到临床医师和医学研究人员双重要求。M.D-Ph.D计划目标定位于既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医学研究能力的医学科学家。

为了满足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需要,196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下属的国立综合医学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General Medical Sciences, NIGMS)建立了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s, MSTP),该计划鼓励有潜力的学生从事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接受生物医学训练和临床训练,毕业后授予医学博士(M.D)和哲学博士(Ph.D)双学位。目前,美国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有40个参与计划,涉及45个学位授予机构,有933个受训者。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提供最多6年的资助,每年大约170名M.D-Ph.D新生可获得资助。同时有75个医学院提供M.D-Ph.D 计划,但没有获得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的资助。[2]

各个大学的M.D-Ph.D计划招生要求不一,但普遍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经验,否则难以达到哲学博士(Ph.D)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获得学校提供的学生研究职位,也可以通过参与暑期学生研究项目积累经验。此外,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M.D-Ph.D学生获得卫生科学研究院的资助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每年都要进行评估,学生要取得满意的成绩才可。

目前M.D-Ph.D学生可以选择在生物、化学、物理科学领域从事研究,也可从事其他诸如计算机科学、社会和行为科学、经济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生物工程、生物统计、生物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相对于获得单一学位的M.D或Ph.D毕业生,M.D-Ph.D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其职业道路也多种多样。M.D-Ph.D毕业生既可以从事医学研究,成为医学科学家;也可以从事教育工作,成为大学教授;还可以成为一名医生,甚至成为高科技行业的管理人员。[3]

二、美国M.D-Ph.D计划例证

美国M.D-Ph.D计划修业年限大致为7-9年,包括4年由医学院完成的医学教育(M.D)和3-5年在研究生院完成的研究生教育(Ph.D),同时完成M.D计划和Ph.D计划的要求。M.D计划和Ph.D计划不是分开的、独立的计划,而是相融合,呈三明治式安排。虽然M.D-Ph.D课程安排各个学校差别很大,但一般大多数MSTP计划都采用2-(3-5)-2模式,开始时在医学院学习2年基础课程,然后离开医学院3-5年去攻读Ph.D,之后2年再回到医学院进行临床训练,完成M.D课程。相对于单独的M.D或者Ph.D学生,M.D-Ph.D学生的课程要求也有所不同。

下面以美国两所著名的医学院——哈佛医学院和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为例具体介绍M.D-Ph.D计划的课程安排。

1.哈佛医学院

哈佛医学院的M.D-Ph.D计划接受MSTP计划的资助,分为两轨,一轨是基础科学,一轨是社会科学。基础科学轨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医学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s)。一些毕业生将成为革新性的临床医生,能够在临床中发现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并运用实验室研究来理解人类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一些人成为生物医学工程的领导者;而其他人将临床的观点带到基础科学中,直接做研究或进入政府部门或企业工作。社会科学轨定位于培养社会科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和教学人员,研究计划涉及生物学或医学人类学、经济学、卫生政策、科学史等。2005年,哈佛大学医学院设立PH.D-M.D社会科学轨,目前有12个社会科学轨的学生。

M.D-Ph.D学生前两年在哈佛医学院学习医学,可以选择新途径(New Pathway)或健康科学技术(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HST)方案 ,第三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GSAS)相应的社会科学系或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和工程学院做博士研究,3-4年的博士研究之后,再回到医学院完成后两年的本科医学培训。

针对长期以来医学教育(M.D)和研究生教育(Ph.D)计划相互分离的问题,2000年哈佛医学院设计了新的M.D-Ph.D计划。新计划在整个计划中把学生作为医学科学家来教育,鼓励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学术研究,医学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同时进行。学生一开始就以医学科学家的眼光看问题,不同阶段平稳过渡,在短期内完成双学位要求。第三年中间完成所有的课堂教学,课程的核心是全时间的论文研究。具体培养方案见表1。

2.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自1893年成立以来,培养医学科学家(medical scientists)和研究型的临床医师(academic physicians)一直是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的一个主要使命。医学院首次融合了研究、教学和医疗。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科学家培训是通过M.D-Ph.D计划进行的。1959年,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形成了M.D-Ph.D 双学位方案。1972年,霍布金斯大学获得MSTP计划的资助。从1980 -2006年,共有262个学生从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M.D-Ph.D双学位。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M.D-Ph.D课程非常灵活,大多数学生选择2-4-1,其中4代表了不间断的研究生学习,也有学生选择1-4-2,2.5-4-0.5。

第一年,M.D-Ph.D学生学习以下基础科学课程:分子细胞学、免疫学、解剖学(包括发生生物学)、神经科学/精神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器官系统、营养学7门课程,除此之外,还包括长达一年的《医师和社会》和《临床医学导论》课程,每周一下午是接触临床计划( the Clinical Correlations Program),学生和社区医师合作。大多数下午都是独立研究,学生参与研讨班和会议。第一年期末暑假学生进行实验室轮转。

第二年,还要学习基础课程,逐步强调临床。课程包括:病理学、药理学、人的病理生理学,医师和社会(继续第一年)、临床医学导论(临床技能和高级临床技能)。这一年学生了解疾病机制,开始基础和临床,疾病为导向的研究。 临床前教育在第二年三月结束,这就允许学生在第三年开始研究之前在春季和夏季进行两次临床轮转。

第三、四、五年,学生进行正式的Ph.D训练,学生可以在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的任何系学习。通常学生都在医学院选择一个研究项目,比如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BCMB)、生物医学工程(BME)等。每个研究生方案都有相应的课程要求,包括讲座和小组讨论。学生一边做论文实验,一边学习研究生课程。在第四年,学生要学习长达一年的名为方法和逻辑的讨论课程,第四年中间参加全校要求研究生的考试,考试通过,做博士论文,研究由导师和论文委员会指导。一般在第五年完成论文,进行答辩。在研究生的最后一年,可以一周有半天参与临床。

第六、七年,学生回到医学院完成他们的临床技能课程,进行轮转见习。毕业前,学生需在以下学科轮转:内科、外科学、精神病/神经病学/眼科,小儿科,妇产科(六周)、急诊科(四周半)等。学生也要完成医学选修课。具体安排见表2。

三、我国的M.D-Ph.D计划

目前,我国只有一些少数著名医学院校试办M.D-Ph.D计划。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6]于1995年开始设立的M.D-Ph.D双博士学位项目。该项目选拔少数经过八年学习、取得医学专业博士(M.D)学位的优秀毕业生,继续学习3年时间,加强科学研究能力训练,授予医学科学博士(Ph.D)学位。北京大学医学部[7]从2005年起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推出M.D-Ph.D双学位培养计划。该计划生源为应届七年制毕业生、应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毕业生及已获得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在职人员。M.D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培养并授予学位,学制2.5-3年;Ph.D由香港科技大学培养并授予学位,学制3-4年。此外,浙江大学医学院[8]、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院校也已开始试行“M.D-Ph.D”计划,以期培养一批“学术型医师”。

我国M.D-Ph.D计划只是M.D和Ph.D计划的简单相加,学生获得M.D后,经过研究生学习,获得Ph.D。这种安排缺乏对M.D和Ph.D计划的整体规划和融合。而美国M.D-Ph.D计划从整体上考虑医学科学家的培养,学生先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然后去攻读Ph.D,获得Ph.D之后,再回到医学院进行临床训练,获得M.D。M.D-Ph.D学生一般先完成Ph.D,再完成M.D。这种安排一般为基础医学2年,研究生训练3至4年,临床训练2年,M.D和Ph.D计划整合程度较高。

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院校M.D-Ph.D计划的质量,首先,应加强M.D和Ph.D计划的整合程度,从总体上考虑如何培养具有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然后在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背景下设计合适的培养方案。其次,应加强M.D-Ph.D计划与我国医学教育学制学位的衔接。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有五年制本科、七年制硕士和八年制博士,在本科基础上还有三年制的硕士和三年制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又分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如图1)。从逻辑上看,获得M.D和Ph.D双学位的途径有:11年一贯、8(M.D)+3(Ph.D)、7(M.M)+3(M.D)+3(Ph.D)、5(M.B)+7(M.D-Ph.D)、 4(非医学本科)+4(M.D)+3(Ph.D)等。试办M.D和Ph.D双学位计划的医学院校可依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安排,同时通过选拔分流机制使M.D-Ph.D计划和其他计划衔接起来。

参考文献

[1]Andriole DA, Whelan AJ, Jeffe DB. Characteristics and career intentions of the emerging MD/PhD workforce[J]. JAMA, 2008, 300(10):1165-73.

[2]NIGMS. 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EB/OL].( 2009-4-22)[2009-5-11]. http://www. nigms.nih.gov/ Training/InstPredoc/PredocOverview-MSTP.htm.

[3]http://www.MD-PhD.org

[4]Harvard Medical School. M.D.-Ph.D. Program Guidelines[EB/OL].(2008-3-11)[2009-5-11]. http://www.hms.harvard.edu/M.D_Ph.D/M.DPh.Dprogramguidelines2004.pdf.

[5]http://www.hopkinsmedicine.org/M.DPh.D/program/Mission.html

[6]高小惠, 夏艳秋. 双博士(M.D/Ph.D)学位教育的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4):14-15.

[7]北京大学医学部. 2006年北京大学医学部-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培养PhD-MD研究生招生简章[EB/OL].(2006-02-16)[2009-05-11].http://www.bjmu.edu.cn/200411/article/2006-02/9307.htm.

[8]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教育概况[EB/OL].[2009-05-11].http://www.cmm.zju.edu.cn/yxjy/yjs/index.htm.

收稿日期:2009-05-25

作者简介:李小波,1977年生,女,河南济源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教育、教育哲学;黄钢,1961年生,湖南长沙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教育管理、核医学;顾鸣敏,1960年生,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教育、遗传学。

作者:李小波 黄 钢 顾鸣敏

第二篇:美国职业博士学位的特征及其启示

摘要:美国职业博士学位的设立和发展源于美国高等教育为市场需求服务的宗旨,是美国高等教育传统中的价值核心,其动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信息传递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经济联系功能、利益分配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美国职业博士学位力求解决学有所为和事有人为的双重市场压力。美国职业博士学位是对职业性博士培养体系和标准的认可形式,从根本上决定了培养目标、方法和效果的合法性;它的学位设立服从于人力资源市场调节的供求机制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机制;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与市场运行的基本平衡协调和高等教育体系与美国职业准入机制的协调。借鉴美国职业博士学位制度,建立中国职业博士的社会运行体系,发展中国职业博士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进而满足国内高层次人才学有所为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美国学位;职业博士;市场

文献标识码:A

截止到2007年美国第一职业学位(下称美国职业博士学位)共有20种。纵观其专业设置种类可以看出美国职业博士学位的设计与人和人的生命相关联。美国对职业博士学位的教育、训练和职业实践实行双准入制,即大学教育资格认证和行业就业认证。美国职业博士职业实践的学位起点与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体现了美国高校追求高层次人才学有所为和特殊行业事有人为,教育服务市场的双重社会效应。如何借鉴美国职业博士学位制度,建立中国职业博士的社会运行体系,发展中国职业博士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进而满足国内高层次人才学有所为和事有人为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美国职业博士学位设置的种类和资格认证

(一)美国职业博士学位的种类

美国博士学位由学术博士学位(Ph.D)、专业博士学位(doctorates)和第一职业学位(first-professional degree)构成。第一职业学位又称为职业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殊类型,其培养目标不是学术研究。美国职业博士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体现着高层次的职业水准;美国职业博士的学位特征有三点:(1)学位限制,非经认证的美国大学的职业博士学位,不能进入职业市场和考取执照;(2)职业化就业取向;(3)职业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取向。职业学位博士在其专业领域一般不能在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但职业博士可以涉及应用性研究,或者以专业为目的的研究,如神学博士、职业病学博士、医学博士等。截止到2007年美国授予职业博士的专业如下:

(1)Doctor of Medicine(M.D.)医学博士

(2)Doctor of Osteopathic Medicine(D.O.)骨科医学博士

(3)Doctor of Dental surgery(D.D.S)and Doctor of Dental Medicine(D.M.D.)牙科博士和牙科医学博士

(4)Doctor of Pharmacy(Pharm.D.)and(DPh)药学博士

(5)Doctor of Chiropractic(D.C.)脊骨神经(脊椎推拿)科博士

(6)Doctor of Veterinary Medicine(D.V.M.)And Veterinariae Medicinae Doctofis(V.M.D.)兽医学博士

(7)Doctor of Nursing Practice or Doctor of Nude An-esthesia Practice(DNP/DrNP or DNAP)应用护理或应用麻醉博士

(8)Doctor of Podiatric Medicine(D.P.M.)足科医学博士

(9)Doctor of Optometry(O.D.)眼科验光学博士

(10)Doctor of Audiology(Au.D.)听力学博士

(11)Juris Doctor and Doctor of Jurisprudence(J.D.)法学博士

(12)Doctor of Science Physician Assistant(DScPA)医学助理博士

(13)Doctor of Health Science(D.H.Sc.)保健博士

(14)Doctor of Public Healtll(Dr.PH.)公共卫生博士

(15)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D.P.T.)理疗学博士

(16)Doctor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O.T.D.)职业病学医学博士

(17)Doctor of Naturopathic Medicine(N.D.)自然疗法医学博士

(18)Doctor of Ministry(D.Min.)or Doctor of Practical Theology(D.P.T.or D.Th.P.)行政博士和应用宗教神学博士

(19)Doctor of Psychology(Psy.D.)心理学博士

(20)Doctor of Law and Policy(L.P.D.)法学政策博士

美国职业博士学位教育时间起点和学位起点与硕士起点相同,都是在完成本科教育之后,但学习时间则超过了硕士学位的学习时间。以药学博士为例,获得临床药学博士(Pharm.D)学位一般需要8年时间,即4年的本科教育,然后进入专业学习和训练。其中有两年学习基础药学(含医学)和两年的临床专业训练。多年来,美国职业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一直高于学术博士的授予数量。近年来,美国研究生学位制度由学术性为主向职业性(专业性)为主转移。以2006年为例,美国授予职业博士学位人数是87,655人,是当年授予学术学位人数的1.56倍。2006年有9,500余人获得了药学博士(Pharm.D.)学位,但仅有440余人获得了Ph.D学位。

美国第一种职业博士学位是医学博士,由美国哥伦布大学1767年授予。学术性博士(Ph.D)几乎是在100年之后的1861年美国耶鲁大学才开始授予。最近以来职业博士专业学位有向其它领域扩展的趋势。2007年开始授予听力学博士(Doctor of audiology),高级注册护理博士(Doctor of Nursing Pi:aetice),有可能于2015年开始授予,理疗学博士有望在2020年开始授予。

(二)美国职业博士学位教育资格认证

美国的专业认证最早要追溯到美国医学协会(A-meriean Medical Association)在1904年建立的医学教育

和医院委员会(Council of MeScal Education and Hospi-tal)。该委员会在1905年开发制定了医学院的等级评价系统,该系统被后人称作医学院的理想标准。尽管这一活动与当今意义上的专业认证还有相当的不同,但却开创了一种后来为其他专业所广泛采纳的模式。专业认证在牙科教育(1918年)、法律教育(1923年)、药学教育(1940年)以及护理和验光配镜等专业陆续建立,并继续扩展到其他专业中。以美国药学教育和《美国药学博士培养标准与指南》为例:

《美国药学博士培养标准与指南》(以下简称标准)规范了美国药学博士的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和课程设置,规范了课程设置的核心是药学实践和药学服务。由美国药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Pharmacy Educatiori,简称ACPE)制订的标准于2006年1月15日通过,2006年2月17日公布,2007年7月1日生效,称作“标准2007”美国药学博士(Pharm.D.)培养标准和指南。ACPE是美国药学职业学位项目和药学继续教育机构的全国性认证机构。ACPE初始期对药学学士学位进行认证,后来对药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Pharm.D.)进行认证。2000年全美实施Pharm.D.教育后仅对Pharm.D.项目进行认证。由此,Pharm.D.成为唯一的职业准入学位。ACPE的使命是确保和提高药学教育质量。ACPE得到美国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认可。各州药学最高委员会要求申请参加北美药剂师执照考试(NAPLEX)的人必须毕业于ACPE认证的药学学位项目的药学院。另外,ACPE初始期只对药学专业学位项目进行认证,1975年开始对药学继续教育机构进行认证。

学位是对培养体系和标准的重要认可形式,从根本解决培养目标、方法和效果的合法性。美国职业博士学位的设计深刻地体现了美国大学教育为市场需求服务的宗旨,是美国博士教育体系的市场化。

二、美国设立职业博士学位适应了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统一性,科学技术的物化和产业化以及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为社会服务的互动性。

(一)职业性专业学位与学术性专业学位

美国职业性专业学位与学术性专业学位分别体现了两种倾向性或两种价值观。前者更重视理论,后者更重视实践和实用。美国职业性专业高等教育与学术性专业高等教育的共同要点是:都强调理论基础,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两者的区别也比较明显,前者偏重基础理论、研究要素和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后者偏重应用性和高技能性。从本质上看,学术性博士企图探索的是专业的客观属性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要解决的是专业的概念、范畴、定律、假说,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它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专门学科的认识深化,丰富人类科学知识。职业性博士探索的是如何运用客观规律和知识体系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如何做”和“如何做好的问题”。应用性职业博士要解决的是经验,理论、技能和手段,应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经济性、可行性和对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二者既有原则区分,又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学术和职业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学术离不开应用,应用离不开研究,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应用的实践来源于研究,又推动研究的发展。职业实践是职业博士的基本要求。职业学位与研究性学位之间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前者必须在通过统一职业执照考核之后才可以从业。例如医生、药师、建筑师和律师等。医生、药师的职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建筑师的设计决定房屋的安全,也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因而有严格市场行业准入制度和执照要求。这些硬性规定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价值的认可。

(二)职业博士社会应用的社会环境

技术应用与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联,呈现开放的系统特征。职业博士专业应用的效果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的三个变量:人力资源变量、社会运行体系变量和社会文化背景变量。

人力资源变量是影响和制约职业应用的基础性因素。职业博士专业水平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应用实践的创新,影响着专业技术与学术的渗透和发展。社会运行体系规范着职业博士的市场准入制度、法律责任和职业博士社会应用和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在职业博士社会应用方面发挥着保障作用。社会文化背景的社会作用逊于人力资源和社会运行体系。它以文化运行的潜规则对职业博士的专业应用起作用。如:以文化的方向赞许、提倡、鼓励高层次技术应用或反之。

(三)职业博士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所谓科学价值,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以科学作为客体,以人或社会作为主体所构成的价值关系。科学回答了“为什么”,技术回答了“如何做”。科学的社会价值是科学为社会的服务性。科学为社会的服务性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一般来讲,科学知识并不直接作用于社会和社会大众,科学通过物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作用于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通过“力量”实现了社会对知识的认可,实现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满足人们需求的价值。在美国,特别是与生命、人体健康和社会相关的专业,得到美国政府的特别重视。完全可以说,美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美国职业博士的社会应用来实现和认可的。

(四)美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构成了科学服务社会的统一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与技术可以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理论的目的是认知世界,实践的目的是服务世界。美国职业博士的扩张趋势,表明美国社会深刻理解了科学与技术的目的性,体现了美国民族的务实精神。

美国博士学位建构既有学术性博士建构,又有职业博士建构,还有专业博士建构。从授予专业博士的人数看,职业性博士学位获得者远远大于学术性博士的获得者,构成了少数人搞理论研究,多数人搞科学应用的格局。这表明美国文化、美国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物化”和人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意义的理解。科学技术的“物化”体现了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相关性。正是科学技术的“物化”,人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处境和发现价值目标实现的路径。而这种“物化”的“中介”,恰恰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为社会服务的统一性和职业博士(专业博士)与学术性博士学位架构的统一性。

三、美国职业博士发展的市场学基础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载体的专门职业就业市场准入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服务自我和为公众负责这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交织的双重角色中。市场准入制度是利用市场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对人力资源实施社会化管理的基本做法,即:明确限定人

才进入某些行业、职业就业的最低的资格要求,依此排斥无资格的人的一种限制性的行业就业制度。

市场的发育、发展和成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形成的三大因素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市场运行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市场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矛盾运动中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通过供求规律、价格规律、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实现着价值交换,在这些机制中,市场的供求机制是机制中的首要因素。市场的供求机制和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外在表现为资金、劳动力、土地、原材料、技术、信息等要素在社会经济部门之间不停的流通和转移,市场配置为人力资源交流提供了平台。市场配置和供求关系联结着大学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和市场的消费者,体现着职业博士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的细化表明人们可以从事某种专门职业而赖以生存。美国职业博士属于高级专才,高级专才人力市场的供给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的作用更加向实用化方向发展。当知识从教育内涵中剥离出来成为社会竞争和生存的手段时,如果某种知识(专才)在实践中没有多少市场,这种知识(专才)在教育中就会被淘汰。另外,知识的价格是其价值的外在表现,任何一种知识在市场上的价格都集中体现了它的价值。故此,一般来说,受教育的年限越长,人力资本的投资就越大,其知识的含金量就越高,则价格(外在为工资)就越高。专业人才还受到市场供求机制的影响,市场需求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数量。人才市场的需要为美国职业学位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四、美国职业博士学位对我国大学职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到2009年,我国已设置了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军事硕士、会计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19种专业硕士学位;设置了教育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兽医博士、口腔医学博士等4种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以前的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的要求,实施非全日制培养。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适应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均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和美国相比,中国的专业学位还大部分停留在硕士阶段,职业博士学位还不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职业博士学位制度和美国高等教育为市场需求服务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建设有以下启示:

第一,应尽快改变学术性博士研究生是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的局面,增加职业博士学位的人数。

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大学都要进入研究型大学的行列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必要的。从美国职业博士和学术性博士授予人数比例看,同期同专业职业博士授予人数远远大于授予学术性博士的人数。美国大学是从市场出发确立其功能定位的。中国大学的功能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只能是极少数大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学术精英,是高、精、尖,它不以直接应用为目的。与研究型大学相对应的普通大学是多数,普通大学的功能定位是培养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担负普及与应用科学技术的功能。

第二,应尽快建立中国大学博士教育资格认证标准和中国职业博士的社会运行体系。美国大学职业博士学位教育资格认证体系和职业就业资格认证的实践,以及美国追求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构成科学服务社会统一性的现实是其职业博士教育的亮点。借鉴美国的做法,中国应建立系列的《中国职业博士培养标准与指南》,规范中国职业博士的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和课程设置;实施与人和生命相关联的大学博士教育资格和行业从业资格的双认证。

第三,发展和顺利实施中国职业博士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的市场运作,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我国大学功能进行定位,满足国内高层次人才学有所为和事有人为的市场社会需求。中国大学存在着学有所为和事有人为的双重市场压力。中国大学的专业设置,学制设置,培养目标设置要服从于人力资源市场调节的供求机制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机制,从市场运行层面缓解学有所为和事有人为的双重市场压力。

(责任编辑 辛世俊)

作者:王洁华

第三篇: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 要: 本文在对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年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状况的统计分析基础上, 对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 总结出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不足之处, 进而对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博士学位论文; 评价体系

收稿日期: 2011-07-10

*基金项目: 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yjjg2009007);华南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研究型大学学术资源配置研究(2008044)

作者简介: 施亚玲(1967- ), 女, 湖北宜昌人, 硕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① 数据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09][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博士生教育是一个国家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2009年, 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61,991人, 在校博士研究生达到242,996人, 占在校研究生总数(不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19.05%, 在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①137。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 如何有效保障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凸显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要加强管理, 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而作为衡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尺度和标准,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评价与导向作用。因此在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过程中,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尤为重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与否, 不仅关系到对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 甚至关系到一个博士生的前途和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1]。

一、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第六条的规定,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 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 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 成绩合格, 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 授予博士学位: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可以看出, 理论知识、 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成果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第十三条进一步对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进行了明确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或摘要, 应当在答辩前三个月印送有关单位, 并经同行评议。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聘请两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 其中一位应当是外单位的专家。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 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即明确了同行评议和专家评审的评阅方式和制度。

我国大部分博士生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 制定了本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并通过专家评审的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参照管祎等人对我国46所研究生院高校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统计结果[1], 关于论文选题、 文献综述、 创新性、 论文写作、 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等指标的出现频率均超过了35次。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组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其评选标准包括三个方面, 即:选题为本学科前沿, 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 取得突破性成果, 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材料翔实, 推理严密, 文字表达准确。2000年,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开始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查工作, 对已经获得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进行随机抽样, 并进行合格性质量评价, 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学位论文的选题与综述、 论文成果的创新性、 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 专门知识及科学研究能力等四个方面。总之, 不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等院校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都有效体现了对理论知识、 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成果三个方面的考察和评价。

基于我国学位条例的规定要求和学校发展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括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四个单项指标, 并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和评价尺度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评阅专家根据该四个单项指标分别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 评价成绩分为A(优秀)、 B(良好)、 C(一般)和D(较差)四个等级, 在此基础上相应对博士学位论文给出总体评价成绩, 同样分为A(优秀)、 B(良好)、 C(一般)和D(较差)四个级别, 如表1所示。同时, 为了更好地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学校自2005年开始对博士学位论文专家通讯评议实行双盲评阅, 即隐去学位论文作者的个人信息, 并邀请三名外校专家对每篇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匿名评阅。双盲评审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进一步提高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表1 华南理工大学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规模逐步扩大, 截至2010年底, 在校博士研究生达到2648人, 比2005年增长了54%。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保障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学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是否真实反映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 能否进一步有利于引导和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是笔者当前十分关心和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 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年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的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中各项评价指标成绩齐全的1222篇论文的3666份评审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总体来看,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等四项指标及总体评价的评审结果中, 优良率(A+B)均达到了80%以上(如表2所示), 这表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表2 各项评价指标与总体评价结果的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 在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四项指标中, 只有选题与综述方面的优秀率超过50%, 其余三项的优秀成绩率均低于40%, 而创造性成果的得分优秀率低, 仅有23%。这一方面说明了随着我国和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博士研究生能够更快更多地获取到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文献, 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和跟踪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因此在学位论文选题和对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进行综合评述方面的能力大为提升; 而另一方面, 评价结果也反映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围绕论文选题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仍不够强, 这也是制约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和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二)总体评价结果与各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的相关度分析

表3-6分别对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评价结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与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四项指标的评价结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间的相关度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3 总体评价结果与“选题与综述”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表4 总体评价结果与“创造性成果”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表5 总体评价结果与“科学与创造能力”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表6 总体评价结果与“学风与写作”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1.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从表6可以看出, 除极个别指标外, 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的, 其四个单项指标的评价成绩均在良好以上; 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评价结果为良好的, 其四个单项指标的评价成绩为优良的比例达到90%左右或以上。由此可见, 四个单项指标成绩都为良好以上是获得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必备条件, 这表明评阅专家的总体评价结果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评阅专家的评价结果是可信的。

2.评价结果反映出单项评价指标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性。

在创造性成果、 科学与创造能力两项评价结果中获得优良成绩的, 分别有98.94%和97.70%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均能获得优良; 而在选题与综述、 学风与写作两项评价结果中获得优良成绩的, 有一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结果低于优良, 其所占比例分别是7.73%和4.19%。这一方面说明了论文选题、 文献综述及写作的水平和能力是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良成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那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课题, 对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有全面深入掌握且表述清晰、 书写规范的博士学位论文, 才有可能在学术同行中获得良好的评价, 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却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 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成果是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良成绩的关键和必需条件。博士研究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验工作能力, 并做出了很好的创造性科研成果, 才能够得到学术同行的认可和良好评价。

3.评价结果的一致率反映了各单项指标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

从表6可以看出, 科学与创造能力与总体评价的评价成绩一致率最高, 达到82.71%; 其次是创造性成果(77.76%)、 学风与写作(71.02%), 而选题与综述最低, 只有61.36%。这说明了评阅专家更看重博士学位论文的科学与创造能力和取得的创造性成果, 这也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上述评价成绩分析结果, 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选题与综述项、 创造性成果项、 科学与创造能力项、 学风与写作项四项指标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度分别为20.95%、 26.55%、 28.25%、 24.25%, 这是各单项指标评价成绩在总体评价结果中所占权重的依据和重要参考, 从而可以更加科学的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总体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化考核。

(三)博士学位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分析

众所周知, 博士生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 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力军。博士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阶段[2], 而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环节[3], 其自主创新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博士研究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上。通过撰写论文可以发现问题, 接受社会评价和学术成果的交流, 从而提高和促进博士生的研究能力和对研究成果的表述、 写作能力[4]; 而能够在本学科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博士学位论文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性成果。笔者从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情况入手, 对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1.华南理工大学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均能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

在本文所分析的122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共有781位博士研究生发表了SCI和EI收录论文, 占63.91%。其中, 发表在JCR检索源期刊中二区top及以上论文的有53篇, 占4.34%; 发表3篇以上SCI和EI收录论文的有175篇, 占14.32%。特别从2008年底以来, 一批博士研究生陆续在本学科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和水平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这表明实行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有力推动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但在本文所统计的时间区段内, 由于华南理工大学2005-2008年毕业的博士生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人数偏少, 因此取得较好创新性成果或取得较多创新性成果的统计人数总体上偏少, 这也是导致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中创新性成果获得优秀成绩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

2.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获得优秀的关键因素。

博士研究生即使发表了SCI和EI收录论文, 其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中的创新性成果项未必获得优秀成绩, 而只有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才更有可能获得优秀的评价成绩。通过对评阅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成果评审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 在发表JCR二区top及以上论文的53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即三位评审专家中有两位的评审成绩为优秀, 以下同)的有35份, 占66.04%; 发表5篇以上(含5篇)的SCI和EI收录论文的47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有21份, 占44.68%;发表3-4篇SCI和EI收录论文的128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有37份, 占28.9%; 发表1-2篇SCI和EI收录论文的431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只有62份, 占14.39%; 未发表SCI收录论文但在国外刊物上发表EI收录论文的123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只有3份, 仅占2.4%。由此可见,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发表的学术论文水平越高, 其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秀成绩的可能性越大; 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越多, 其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秀成绩的可能性也越大。

三、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评阅专家的评审结果基本符合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际情况, 评价结果是可信的。但统计分析过程中也反映出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对鼓励博士生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和产出创造性成果的引导性还不够突出。

从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来说, 能够在JCR二区top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应该表明博士研究生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创新的成果, 并得到了学术同行的高度认可, 那么其博士学位论文在专家评阅时, 创新性成果项的成绩一般应能够获得优秀。然而,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 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成果项成绩并未完全体现出博士生所做出的创造性成果情况。这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是在JCR二区top以上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53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尚有近34%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创造性成果项并没有获得2个A的成绩; 另一方面, 发表的SCI和EI收录论文数量对评价结果产生了明显影响, 即存在着发表的SCI和EI收录论文数量越多, 其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成果项获得优秀成绩的几率越大的现象, 即评审专家比较关注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数量的多少, 忽视了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与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的数量并不呈正相关, 而应该与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呈正相关性。

第二, 尚未对不同类型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类评价。

从前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如果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不能发表SCI收录论文, 即便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了EI收录论文, 其创造性成果项获得优秀成绩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评阅专家一般按照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即倾向于发表SCI收录论文)来评价从事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这对于评价工程应用型博士研究生(即倾向于发表EI收录论文)的培养质量是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另外, 随着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数量的逐渐增多, 也需要制定出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规律的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伴随博士生规模的逐步扩大, 面临学校建设国内一流、 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着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此今后一段时期, 应不断完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着力突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引导。一方面将博士学位送审论文所附发表论文限定为1-5篇代表作, 使评阅专家更加关注于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另一方面, 确定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权重, 建立博士学位论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审办法, 增强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的可比性, 从而更加客观和公正地反映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2.加强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类评审。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 学术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等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分类评审, 这不仅能够使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也有利于推进华南理工大学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

3.对评价体系中单项指标的名称和内涵进行重新调整和界定。由于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科学与创造能力项在名称与内涵表述上与创造性成果项有部分相近之处, 建议把科学与创造能力项的名称更改为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更加突出考察博士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将能用相关学科的思想或方法、 技术解决科研工作上的难点的能力与科研创造性等内容并入创造性成果项, 并将其名称相应调整为创造性成果与科研能力, 进一步推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管祎, 夏品奇.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统计分析与合理制定[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5):29-32.

[2] 骆四铭. 关于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8):81-85.

[3] 方贵庭. 浅析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0(4):107-110.

[4] 罗群, 申功璋. 对提高本校博士生整体培养质量的思考——从1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得到的启示[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2(1):77-80.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PhD Thesis: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Expert Review of PhD Thesis of SCUT

SHI Ya-ling, LI Ruo-ying, DU Jun, HE Yuan

(Graduate Schoo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keyword: PhD thesis; evaluation system

(责任编辑: 余树华)

作者:施亚玲 李若英 杜娟 何源

上一篇:生态环境及其对策论文下一篇:浅析工程造价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