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磨材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24-04-14

耐磨材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选8篇)

篇1:耐磨材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耐磨材料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正因为这些由本征特性TC、HC2所带来的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巨大潜在能力,吸引了大量的科学工作者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对高TC超导机制、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合成工艺及显微组织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高温氧化物超导体是非常复杂的多元体系,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涉及多种领域的重要问题,这些领域包括凝聚态物理、晶体化学、工艺技术及微结构分析等。一些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手段,如非晶技术、纳米粉技术、磁光技术、隧道显微技术及场离子显微技术等都被用来研究高温超导体,其中许多研究工作都涉及了材料科学的前沿问题。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已在单晶、薄膜、体材料、线材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是新能源材料研究开发的热点,IBM公司研制的多层复合太阳能电池,转换率高达40%。美国能源部在全部氢能研究经费中,大约有50%用于储氢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十分活跃,关键是电池材料,如固体电解质薄膜和电池阴极材料,还有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用的有机质子交换膜等,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高技术新材料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开发在日、美、德等发达国家十分活跃,主要研究方向是:①直接面临的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材料技术,例如,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CO2气体的固化技术,SOX、NOX催化转化技术、废物的再资源化技术,环境污染修复技术,材料制备加工中的洁净技术以及节省资源、节省能源的技术;②开发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协调性材料,如仿生材料、环境保护材料、氟里昂、石棉等有害物质的替代材料、绿色新材料等;③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

智能材料智能材料是继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设计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是现代高技术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将支撑未来高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下的耐磨材料和结构材料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实现结构功能化、功能多样化。科学家预言,智能材料的研制和大规模应用将导致材料科学发展的重大革命。国外在智能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很多技术突破,如英国宇航公司在导线传感器,用于测试飞机蒙皮上的应变与温度情况;英国开发出一种快速反应形状记忆合金,寿命期具有百万次循环,且输出功率高,以它作制动器时、反应时间,仅为10分钟;在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等智能材料驱动组件材料在航空上的应用取得大量创新成果。

2、国内耐磨材料发展的现状和差距

我国非常重视耐磨材料的发展,在国家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中,耐磨材料都占有很大比例。在“九五”“十五”国防计划中还将特种耐磨材料列为“国防尖端”材料。这些科技行动的实施,使我国在耐磨材料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863”计划支持下,开辟了超导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稀土耐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储氢等新能源材料,金刚石薄膜,高性能固体推进剂材料,红外隐身材料,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等耐磨材料新领域,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镍氢

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生产工艺技术均达到了国外的先进水平,推动了镍氢电池的产业化。

2、国内耐磨材料发展的现状和差距

我国非常重视耐磨材料的发展,在国家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中,耐磨材料都占有很大比例。在“九五”“十五”国防计划中还将特种耐磨材料列为“国防尖端”材料。这些科技行动的实施,使我国在耐磨材料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863”计划支持下,开辟了超导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稀土耐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储氢等新能源材料,金刚石薄膜,高性能固体推进剂材料,红外隐身材料,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等耐磨材料新领域,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生产工艺技术均达到了国外的先进水平,推动了镍氢电池的产业化

目前世界各国耐磨材料的研究极为活跃,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新技术、新专利层出不穷。发达国家企图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在特种耐磨材料领域形成技术垄断,并试图占领中国广阔的市场,这种态势已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在新型稀土永磁、生物医用、生态环境材料、催化材料与技术等领域加强了专利保护。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目前耐磨材料的创新性研究不够,申报的专利数,尤其是具有原创性的国际专利数与我国的地位远不相称。我国耐磨材料在系统集成方面也存在不足,有待改进和发展。

3、国内外耐磨材料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 1)耐磨材料的国外需求分析

根据预测,2001年新材料技术产业在世界市场的销售额将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耐磨材料约占75~80%。某些特种耐磨材料就其单项而言,其市场也是巨大的。1995年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制品的世界市场销售额已达210亿美元,预期到2010年将达到800亿美元;2000年超导材料销售额已达80亿美元,预测2010年的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600亿美元,其中高温超导电力设备的全球销售额可达50-60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与超导相关的产业的产值(按1995年的价格估算)可能达到1500亿到2000亿美元,其中高温超导占60%;2010年全球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达14.6万吨,产值达80亿美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700亿美元;生物医用材料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高技术领域,目前全球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的产值超过700亿美元,美国约为400亿美元,与半导体产业相当,是美国经济中最活跃、出口量最大的6个产业之一,近年来一直保持每年20%以上的速率持续增长,预计到本世纪前十年左右,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将达到药物市场的份额;随着可持续发展政策被各国政府的广泛采纳,生态环境材料的市场需求也将迅速增加,估计2010年的社会需求将高于500亿美元。可见,在全球经济中,特种耐磨材料无论是需求的规模,还是需求的增长速度,都是相当惊人的。2)耐磨材料的国内需求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正在实施宏伟的第三步发展战略,这一根本国情加之特种耐磨材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决定了我国对耐磨材料的需求将是巨大的。

耐磨材料不仅是发展我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而且是改造与提升我国基础工业和传统产业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我国资源、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一直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禁运,所以我国国防用关键特种耐磨材料是不可能依靠进口来解决的,必须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如军事通信、航空、航天、导弹、热核聚变、激光武器、激光雷达、新型战斗机、主战坦克以及军用高能量密度组件等,都离不开特种耐磨材料的支撑。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发展新型能源及能源材料具有迫切的需求。能源材料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是能源紧缺的国家。发展电动汽车、使用清洁能源、节约石油资源等政策措施使得新型能源转换及储能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便携式电器如手提电话、笔记本计算机用户每年均以超过20%的速度增加,形成了一个对小型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巨大社会需求。

随着移动通信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作为一大批基础电子元器件技术核心的信息功能陶瓷日益成为我国发展相关高技术的需求重点。按照5%的世界市场占有率计,2010年我国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制品的年销售额将达300亿元人民币,对信息通讯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稀土大国,其工业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0%以上,发展稀土耐磨材料我国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例如,稀土永磁材料全世界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3%,而我国高达60%,1995年全球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总量为6000吨,其中我国为2000吨,占总量的1/3,预测2010年全球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产量将达14.6万吨,产值达80亿美元,其中我国的产量将达5.4万吨,产值达20多亿美元,相关器件产值达100~150亿美元。稀土在发光、催化等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我国西部还拥有一些储量丰富的资源,如稀土、钨、钛、钼、钽、铌、钒、锂等,有的工业储量甚至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这些资源均是特种耐磨材料的重要原材料。研究开发与上述元素相关的特种耐磨材料,拓宽其应用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相关特种耐磨材料及制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对实现西部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地支持国家的西部大开发。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国潜在的生物医用材料市场将很快转化为充满勃勃生机的现实市场,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我国已确定“在发展中解决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发展”的原则,签署了有关国际公约,并通过了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些都为生态环境材料需求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生态环境材料,除了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具有巨大的需求之外,在政治上还对我国加入WTO,融入国际社会,提升国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生态环境材料还对我国的“科技、人文、绿色”奥运工程起着特殊的作用。

总之,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对耐磨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耐磨材料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新材料。

4、发展重点与关键技术选择 1)发展重点

·高温超导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稀土耐磨材料

·新型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能源材料)物医用材料

·绿色奥运工程材料与技术

·分辨离膜材料与技术(海水、氯碱膜)

·印刷(制版、感光)、显示(OLED)材料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 2)关键技术选择

能源材料

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绿色能源装置,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和节能效果,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不产生NOX,已成为发达国家重点研究开发的新能源技术。但目前研究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达800~900℃,其关键部件的材料制备总是成为制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展的瓶颈。应突破的关键技术主要有:A)高性能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技术;B)新型电解质材料及电极支撑电解质隔膜的制备技术;C)电池结构优化设计及其制备技术;D)电池的结构、性能与表征的研究。

②光电转换效率大于18%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商品化;

研制出光电转换效率大于18%的低成本、大面积、可商业化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

③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光电、热电、热交换)及其与风力发电的耦合技术;建立总体利用效率达15%的追尾聚集光式太阳能光电、热电、热交换系统并实用化,建立太阳能综合利用与风力发电耦合的实用型分布式地面电站,并可并网供电。

篇2:耐磨材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是兀术街街道苗圃社区的季玉轩,有幸今天就社区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向各位领导讨教,请多指教。我街道现有社区11个,人口25.1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所以社区工作的发展水平与全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在街道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我街社区工作以便民、利民为目标,丰富活动、拓展载体,社区功能日益彰显,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初步认可。

一、社区服务发展现状

我街各个社区以维护居民利益、方便居民生活为落脚点,在全街深入扎实地开展“和谐文明社区创建”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逐渐形成了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小红帽”志愿者服务为骨干,民情日记为抓手,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的社区服务网络系统,为构建和谐街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社区服务载体逐步规范。目前,我街道有9个社区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实行“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极大的方便了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生活和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性质的民间组织。社区民间组织大体包括两类组织:文化健身娱乐类组织,如晨安社区现有百余人的青松合唱团,振兴社区30余人的的曲艺队等组织;服务类组织,如家政服务、治安巡逻队、保洁护绿队、法律服务等组织。三是加强硬件建设,为实施“便 1

民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几年来,街道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建设,为4个社区协调购置了室内LED显示屏,其中苗圃社区还购置了室外LED显示屏,进而为居民及时提供就业、房屋买卖、家政服务等信息的发布提供了载体。

2、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街道始终把充实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领域作为推进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提供就业再就业服务。社区通过劳动保障站,广泛宣传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方式,转变就业观念,开辟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居民的生活困难。二是提供文化体育服务。各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内文化广场、空地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以广场文化、楼院文化为载体,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三是提供安全服务。各个社区都配备了“一居一警”,社区联防协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安工作网络,广泛动员居民开展“邻里守望”,叫响“我为大家守一天,大家为我守一年”的口号。

3、社区服务方式呈现多样。一是构建信息化网络。各个社区普遍配置了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设备,并通过互联网络与街道及相关单位联网,实现服务信息的集约化管理,推进信息化服务。二是试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凡社区居民需要到街道以上单位和部门办理的事项,如果需要可由社区干部为其代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社区服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年来,我们的社区服务工作有较快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对社区服务的认识存有差距。如个别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意识不强,对社区服务工作配合不够、支持不力。部分居民社区共建的意识不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2、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不理顺。社区居委会到底管什么、怎么管,到底有哪些管理权限,不很明确。如物业管理公司应是服务性法人实体,居委会对其应有管理、协调的职能。但事实上居委会对其没有约束力,形成了管理与服务“两张皮”现象。

3、“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还没有完全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原则。目前社区要负责大大小小几十项工作。但只有民政部门拨付办公经费,其他部门没有安排,导致各社区的经费有很大的缺口,影响了社区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4、社区服务项目不够全面。社区由于受人员、经费等问题的制约,贴近群众、群众最迫切的服务还没有开展起来或开展的不到位。

以上困难和问题相互交织,对加强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提出了挑战,对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对策

面对困难与问题,作为社区的管理者,我认为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一是合理划分社区服务。根据实际,科学界定社区服务项目的范围,社区服务中的有

偿服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如家政服务、法律服务等;低偿服务和无偿服务面向社会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等特定社会成员,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志愿机制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是社区服务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是建立多元化供给模式的组织基础。没有社会中介组织的充分发育,难以实现社区服务资金的多元化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三是建立社区服务准入制度。制定相关优惠制度和服务监督办法,创造更加宽松的社区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社区服务组织的实体化和服务的产业化,逐步建立起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

2、建立社区服务发展资金的多元化筹集模式。一般来说,社区服务资金主要来自四个渠道,即政府财政拨款、帮扶共建单位捐助、社区居民捐助、社区经济收益。目前,政府投入是解决社区服务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服务资金的筹集办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一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共建单位和有识之士支持社区建设,努力营造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探索落实费随事转的有效途径。各职能部门不能把自己承担的工作推给社区,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在下放任务和责任的同时,应给足社区权利和利益,确保“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如计生管理、再就业培训、党员管理等工作,职能部门将工作下放到社区后,要

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将足够的经费补助拔给社区。

篇3: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1 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

数字出版在规模上迅速发展。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 数字出版发展的速度非常迅猛, 逐渐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2001年, 我国的电子书的种类只有1000多种, 但现在从市场调研的结果来看, 电子书的总量已经在数十万种左右。由于数字出版能够推动出版业的时代化进程, 而且顺应人类数字化生存的现实, 因此, 我国数字出版的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产业收入也突破了上千亿元的傲人成绩, 数字出版所覆盖的范围和领域也越来越广, 而且也朝着多样化的形式迈进, 比如各个高校都纷纷的开始成立了电子图书馆等。所有的这些都说明数字出版在规模上的迅速发展。

数字出版的内涵日益深化。大多数行业的发展模式往往是外在规模的发展快于内涵方面的发展, 但数字出版在内涵上的发展速度就比较超前。比如, 从发展形式上来看, 数字出版以其多样化的形式迅速占领了人们的生活圈, 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多个领域;从经营方式的层面剖析来看, 在短短的时间之内, 数字出版所创造出的多种经营方式符合市场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技术内涵层面来看, 数字出版融入了多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和方式, 在更大的程度上拓展了图书出版的平台。

数字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数字出版的新形式一经面世, 就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在阅读上, 人们更加倾向于阅读数字出版物, 因为它能够促使人们更加便捷、轻松、迅速、随时随地的获得所需要的图书信息;在技术上, 数字出版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技术条件, 网络信息技术等辅助为其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政策上, 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诸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政策, 强调创新文化产业的重点在于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数字出版在实现迅速发展的同时, 面临着不少的压力和挑战。首先, 数字出版行业仍然有着一定的混乱性, 比如由于知识产权存在着模糊性, 致使不少作者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根本性的保障, 在经营利润的分配、管理职责的划分以及利润的分配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其次, 受到传统阅读的影响,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业仍然有着一定的冲击和碰撞, 尽管不少图书出版商比较重视数字出版, 但对纸质出版物的依赖还是十分明显的, 而且技术、人才的欠缺等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再者, 由于数字出版业的人才引进、自身的创新能力、行业的统一规范性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促使其可持续发展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图书数字出版的未来趋势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型的形式, 它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优势, 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阻碍, 但总体来说其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出版可能会逐渐占领中国出版业的主导地位。从我国的发展现实来看, 现在出版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依旧是传统出版业, 但未来这种格局可能会被改变。这是因为尽管数字出版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暂, 但近几年来的发展势头是十分迅猛的, 而且在总产值上也十分可观;还有, 数字化的生存方式日益进化, 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在这样良好的背景下, 数字出版不但将在企业的规模、产值等方面会逐渐占据出版业的主导性地位, 而且有很大的可能在渗透到传统出版的基础上, 促使整个出版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

2) 数字出版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比较明显。现今, 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都纷纷的展现了国际化的趋势, 数字出版的发展走向也是如此, 主要表现在:其一, 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吸收了不少国外的优秀出版经验, 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和进步;其二, 越来越多数量的国外数字出版物进入到我国, 这不仅丰富着我国数字出版的市场以及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 而且为数字出版的日益改革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其三, 国外数字化的出版技术以其强大的气势融入到了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 对于我国数字出版技术的提升有着更大程度上的帮助;其四, 越来越多的国外的数字出版组织和机构逐渐占据了我国的市场, 成为我国数字出版行业中的一员, 这也是促使数字出版逐渐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3) 数字出版正日益形成一个有序而又复杂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 数字出版必将在我国出版行业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这个行业如果想要实现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就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作为保证。我国正在结合具体的国情, 构建国家级别的数字出版的科学管理体系, 而且正在建立一些具有跨企业性质的管理体系, 比如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作为领头, 方正阿帕比、北京九州英才图书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国内技术服务商、民营企业以及相关出版单位等共同发起的数字出版联盟的成立。再有, 各个数字出版企业也在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实践, 不断地改革与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

3 结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媒介的发展和普及, 图书数字出版的形式正在悄然兴起, 并且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模式。我们在正确看待数字出版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同时, 要积极的转变思路和探索手段, 寻找出一条能够促使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默契配合的新型的手段和模式, 促使图书数字出版在我国出版业的长足发展中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郑艳蓉.数字出版—专业图书新的市场机会.广东科技, 2012 (19) .

[2]张立宪.中国数字出版现状及未来展望.科技传播, 2011 (18) .

篇4:耐磨材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料是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能源材料,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不论是在建筑领域、信息技术领域还是在科研领域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无机非金属材料要加紧其研发的力度,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下就主要的对无机非金属才来的应用现状和其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做研究分析。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应用现状;发展趋势;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各个领域对于能源的需求量随着不断地增大,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良好的发展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快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开发,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保障。

1、无机非金属材料概况

当前无机非金属材料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整体性,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比较稳定的化学性质,其一般不容易发生老化和风化现象,在耐久性和有效性上也符合要求的标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防水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非常紧密,具有较好的防水渗透能力,其可以有效的防止雨水和地下水的渗透;防火性能,因为该材料本身为无机物,其是属于非燃烧类的材料;耐候性强,无机非金属材料使用的面积比较广泛,其广泛的应用于温带、热带和寒带,并且还能够在干燥、潮湿等气候比较差的环境中起作用;抗腐蚀性,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决定其具有一定程度的防腐性;

2、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现状

2.1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其产品的等级比较低,在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大多数的产品的等级都是比较低的,比如:水泥的质量,我国水泥的平均的强度仅为50%,而发达国家的水泥平均的强度占90%,其质量严重的不合格;其次是资源的消耗和能源的消耗比较高,由于当前资源的无序的开发和未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没必要的能源的浪费,在其能耗上更是有着大量的消耗。相应的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从而是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将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疾病的发生。

2.2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研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发上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整体上距离发到国家还有很大的不足。其主要的表现在基础设施和技术相对的比较的落后,我国对于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的起步比较晚,对于科研的费用以及相应的人力的投入还不是非常的充足,这也就严重的影响了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的开发的力度。另外我国的制备技术也比较的落后,其相应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的效率都比较低,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到无机非金属材料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此外就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本身性能比较低,其相应的品种也不齐全,在新材料的研发过程中要使用相应的无机非金属的原材料,许多关键的配套原材料还需要进口,这样就会导致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同时还会受到技术和设备落后等条件的限制,这样就严重的影响到非金属材料研发的进行。

3、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的趋势

3.1低维化发展

无机非金属材料会向着低维化的方向发展,在低维化的发展上主要的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宏观上面低维化是从体材料向薄膜材料和纤维材料的发展,现代的信息功能器件一般如光电子和微电子等都是由集成化,在此期间主要所使用的就是薄膜材料。薄膜材料的特殊的作用主要的体现在结构材料也可以使用薄膜来改性,从而使结构材料的整体的性能增强。另外作为结构复合材料的主体的纤维同样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光通信过程中的光信号的调制、放大以及选模等一般都是通过纤维来完成的,使其最终形成了纤维光网和光路。从其微观上来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和织构上的尺寸都是非常小的,当前人们更加的关注的是纳米尺度上的材料,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的是向着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组装等方向发展。

3.2复合化发展

无机非金属材料向着复合化的方向上发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其复合化方向发展的最终是以应用为目标的,当前无机非金属材料已经广泛的应用到钢筋混凝土以及钢玻璃等方面,其主要的是使用有机高分子和无机玻璃纤维所组成,此种结构材料为主的复合型材料比一般单一的结构材料更加的具有使用的价值,更加的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

3.3智能化发展

材料的智能化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材料的智能化主要是指材料性能的多元化,能够接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并且能够及时的进行反馈。智能化功能材料大部分为多片压电以及铁电陶瓷的复试结构,当前的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建筑材料的智能化的发展,提高建筑材料的安全的使用性能。

3.4节能和降耗方向的发展

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一个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相对的能耗比较高的发展领域。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各个行业中的发展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此就要改变传统比较落后的经营的理念和生产方式。在未来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发展中,要进行科研研发的力度,探索出相对污染小并且能耗低的新型的合成工艺,从而使产品的性能得到提高,使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结构更加的合理完整。

总结

无机非金属材料由于其良好的性能,以及被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其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的发展带动了各个科学领域的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凯征.国内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概述[J].科技资讯.2012,10(11):67-72

[2]王大博,孙艳艳.浅谈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05):34-42

[3]张巨松,金亮,朱林.无机保温材料在建筑节能工程中的应用[J].辽宁建材.2011,11(02):91-98

篇5:耐磨材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院系:专业:年级:学号:

日期:

年 月

日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提 纲

一、我国“三农”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

(二)大力推动了农民人身保险发展

(三)积极探索其它涉农保险试点

二、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农村保险来服务“三农”

(二)“三农”保险的发展将会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三、“三农”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政府作用

(二)保险公司要加强在“三农”保险中的作用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政府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抵御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家庭养老负担,我国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调查研究农村养老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强调,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保险在农村普及不够。从现有农业保险试点情况看,农村、农民和农业确实很需要保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中,保险业应有所作为,甚至是大有作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村保险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摆在中国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当前,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应该包括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本文从“三农”保险的现状出发,说明了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和“三农”保险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提出了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保险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将会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为农村居民提供人身保障,是服务“三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保险市场只有吸引8亿农民参与,惠及8亿农民,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我国“三农”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

2007年,全国农业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3.33亿元,同比增长529.22%,累计赔款支出29.75亿元,同比增长403.42%。一是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二是积极推动生猪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工作。

(二)大力推动了农民人身保险发展

一是发展了农村简易人身保险;二是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三是发展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四是发展了外出务工农民保险。五是组织推动了农村计划生育保险试点。

(三)积极探索其它涉农保险试点

一是发展了小额信贷保险;二是利用小额保险方式解决了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三是为农民的基本生活设施提供了保险。

二、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农村保险来服务“三农”

1、农业发展需要保险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发挥保险业风险管理作用。合理的农业保险制度安排,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积极性,消除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后顾之忧。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保险业积极参与

由于历史、体制的原因,目前农村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业务,构建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养老、医疗等保险保障,可以为建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谐生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3、发展“三农”保险,有利于农村改革深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三农”保险的发展将会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1、中国国情决定农村是最大最有发展潜力的保险市场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农村人口在中国的惊人比重决定了中国农村是最大、最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保险市场。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欠发达、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生活的贫困,所以要想让农村保险从潜在需求变为现实的购买力,就需要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将农村潜在的保险市场变为现实的前提和基础。

2、保险业的发展决定农村是最大最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市场

目前,中国已开业的保险公司有100多家(含中资、外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虽然保险主体增加很快,但保险业务却呈现不均衡态势,车险等传统保险业务占到85%以上,而且保险业务主要分布在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几乎还没有开发。所以说农村保险的发展能够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三、“三农”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如投资1377亿元继续退耕还林工程。农村教育2181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建设农村公路1000多亿元,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通公路。投入超过300亿元建立与农民收入相适应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和鼓励计划生育。这种投入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投入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保险提供服务和保障支持,给保险业提供一个巨大的业务拓展空间。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保险制度

从各国的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三农”保险如果完全交由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业务难以发展,起不到应有的功能作用;如果都由国家承担,风险太大,国力难以承受,也不可能。因此,需要国家、公司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保险模式。

(一)加强政府作用

1、政府应通过经济政策,加大对“三农”保险的支持

国家可以通过税收、利率、信贷政策等经济手段,制定国家“三农”保险计划,提出相应配套措施。从而能更好地调整农业发展方向,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广农业新技术,满足农民的保险需求,调动农民和保险业的积极性,引导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监管,促进“三农”保险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加强对“三农”保险市场行为监管。采取多种手段惩治违规行为,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

3、提供法律上的支持

尽快制定有关“三农”保险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界定“三农”保险的性质、组织形式、基本目标、经济原则、业务范围、资金运用、政府支持方式、巨灾保险的补偿及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人的职责和义务等,使经营者和监管者有法可依。

4、加强宣传的力度

“三农”保险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农民对保险知识了解不多,保险意识不强,接受保险业务的过程缓慢,这需要各级政府发挥组织领导的资源优势,宣传保险知识,发动农户参保,协调解决问题。

(二)保险公司要加强在“三农”保险中的作用

1、推动产品创新

(1)创造适应农村需求的保险产品是“三农”保险市场发展的基础。保险公司应该充分发挥基层分支机构以及保险专兼业代理机构贴近市场、了解需求的优势,让基层机构参与产品开发过程,因地制宜设计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交费灵活、投保简便的农村产品。

(2)建立保险产品创新的激励和保护机制。目前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弱化了保险公司的创新动力,导致保险公司的竞争手段局限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造成保险市场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建立保险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农村保险产品的创新和保险业整体的创新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加强对“三农”的服务

(1)将保险机构网点延伸到业务有需要、管理跟得上的基层,增加从业人员,壮大保险营销队伍。

(2)切实转变重销售、轻服务的经营理念,树立一切为“三农”服务,一切依靠“三农”的思想,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

(3)加强保险知识宣传和诚信教育,让每个保险从业人员认识到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命线,个人的诚信行为与公司经营、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

(4)以提高理赔服务水平为中心,着力提高理赔的速度和透明度。

另外,还有要遵从农民自愿的原则,这在“三农”保险的发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在“三农”保险中除国家规定强制保险之外,其余的业务都应属于商业保险范畴,任何商业保险的购买都应尊重农民的选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强迫农户和农企购买“三农”保险。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前提。政府要从政策引导好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又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这样才能推进农村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险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篇6:国内停车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国内的停车场市场现状

近年来,在国内私家车迅速增长的情形下,一些大型城市面临“车多位少”的困境,停车场场地不够用,迫使很多车主把车直接停在道路上,这一方面影响交通畅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不利用车辆的管理,车辆容易被破坏或被偷盗,给车主带来财产损失。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停车场规模也日益大型化,加之服务车辆繁杂,人工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已难以满足其在管理上提出的要求,此时,运用监控、诱导、路闸等手段实现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应运而生。其中道闸类产品居停车场解决方案的主导地位。目前国内停车场管理解决方案中,道闸类产品占有率80%左右,其余为咪表收费、pos机收费、立体停车场、人工收费、和智能车位锁系统。

一、道闸类产品

1.道闸类产品目前发展方向

a.智能RFID读卡、3G远距离射频卡技术。而对于临时车辆收费,欧美地区最盛行的是信用卡自助刷卡缴费,随着信用卡从磁卡升级为射频卡,信用卡消费也将变得跟公交卡一样方便,宁波市已经开始在升级。还有资料反映,指纹识别自动出票/卡机正进入试用阶段。

b.车牌识别技术。利用现有的管理电脑装入核心车牌号码识别算法,既能实时的监控停车场入口与出口的实时视频图像,又能抓拍入口和出口的车辆图像并自动识别车牌号码。另外,车牌识别系统还可与外围设备(拉杆器、读卡器、显示屏、打印机)全自动联动,提高系统的智能管理。

c.多点互动。停车场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正在逐步加深,关注重点也由出入口车牌自动识别及后续的出入口车辆特征、堵塞检测演变到场区内车辆人员安全、个人监控等。库区部分一般由车辆引导装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紧急报警系统等组成,根据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选用相应系统。

d.车位引导。智能停车场部分另一智能应用即车位引导。车位引导系统一般情况是指在停车场引导车辆停入空车位的智能泊车引导系统,由智能电脑系统对车位进行检测,通过显示屏显示空车位信息,司机通过该信息,实现轻松停车。车位引导系统分为几个模块:车位数据探测模块、中央处理模块、信息发布模块、信息显示模块。

e.收费与出入口分离。自动缴费机缴费后凭条形码在出入口刷条形码出入,无

需停留,解决了商业中心停车场高峰时期拥堵问题(案例:南京德基广场)

2.国内外道闸类产品的比较

从技术上讲,国外品牌的系统稳定性和产品技术水平肯定是国内产品没法比的,产品集成化程度比国产强得多,而且国外产品没有太多的机械传动,故障率较低。国内自己生产的产品,从内部结构、外型设计上都和国外产品存在很大差距,两种产品市场价位大概差五倍。

3.国内外道闸类产品市场占有率。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停车场管理系统市场三分天下:国产的、组装的、纯国外的,价格也分为三等。市场占有率方面,大致是国产占市场份额的一半,另外两份占一半;或者说,国产和组装的加起来占市场份额的80%,纯国外的占20%。目前一般的小区、中低档写字楼基本用国产,而机场、会展中心等则多用进口设备。

二、咪表类产品

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现有停车场以及管理系统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道路拥挤问题,在城市中的某些道路规划停车位,是缓解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带来的管理困难的问题。此时,“咪表”针对泊车管理挺身而出。

1.“咪表”泊车管理。咪表就是采取国际通行的“咪表”计时刷卡收费的方式,提示车主在占用道路停放车辆时,应有时间观念和缴费意识,以减少机动车对道路的占用时间和空间。咪表技术虽然自90年代就不断从国外引入,目前国内也涌现出不少咪表生产商,然而,国内咪表实践鲜有成功。咪表在国内出现的水土不服主要原因是车主的诚信意识未达到发达城市的水平。既便如此,不少城市对固定式咪表并没取消,暂时也没有扩容计划。

1.咪表现状及趋势。目前我国安装有咪表的城市大约有50个左右,整体市场规模大约在10-15亿左右,尽管咪表在国内应用遭遇尴尬局面,但这并没影响到路面停车技术前进的步伐。在融合无线车辆检测技术后,IPS公司和OTI公司推出第三代移动停车系统。IPS和OTI的方案代表了路面停车收费方案发展的方向。利用先进的无线车辆检测技术。无线车辆检测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充分反映了移动停车收费系统有别于其他的电子付费系统的特点,使移动停车收费重新回归到ITS(智能交通)的范畴。

三、立体停车场

停车产业时代来临,而对于商家而言,停车难却意味着巨大的商机。目前,都市停车难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住宅小区、商业区、写字楼。要在短时间内缓解以上

三大区域的停车难,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建造立体停车库.在日本等国土面积小,汽车数量众多的国家,立体停车设备已经占据了70%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在我国,目前机械式车位所占的比例仅为2%至3%,有关专家预测,立体停车设备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停车场的主流。

1.立体停车库使用现状。立体停车库叫好不叫座,归其的原因,主要有:a.立体停车库运营难,成本投资大回收慢。b.立体停车场属性定位不清晰,政府审批手续麻烦有的需要两三年。c.停车场标准规范滞后,缺乏政策扶持等都造成立体停车库推广难。

四、停车场POS机

停车场POS机是一种便携式智能车辆管理器,使用非接触感应智能IC卡作为身份识别,并具有灵活的收费方式设置、强大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进出停车场车辆信息的各种统计和查询。该仪器无需布线和施工、无需配置计算机、全部中文菜单提示、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可靠、收费准确、保密性好、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廉。是一套能有效的堵塞收费漏洞,降低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现代化防盗型车辆收费管理设备。适用于各种场合的进出车辆管理。

1.停车场POS机使用现状。目前仅有上海合肥等少数城市,在道路停车场使用,实际应用较少。南京最新在2013年2月1日开始使用POS机,近日,南京市开始对市区内天津路、华侨路、慈悲社3个地方的收费停车场试点使用POS机计时收费。司机可以使用南京市市民卡或公交IC卡进行支付。据介绍,春节后南京市将举行招标工作,预计年底全面推广。

五、人工收费

1.人工管理难,效率可靠性差。随着城市停车场规模也日益大型化,加之服务车辆繁杂,人工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已难以满足其在管理上提出的要求,此时,运用监控、诱导、路闸等手段实现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应运而生。

2.人工收费不透明,收费人员截留停车费。在收费的过程中,收费人员将部分停车费截留,导致最终收上来的停车费用只有原来的60%左右。

3.跑冒滴漏现象较多,人情车、霸王车导致停车费难以收全。车流高峰期的时候,收费人员难以顾及,车主未交费就开走。部分车主与收费人员熟悉未付停车费就驶离造成停车收益损失。这些情况对停车场经营造成隐患。

4.停车场不能准确及时。由于车辆众多,不能每辆车都准确计时,完全凭收费员感觉进行收费,此类情况容易引起保安和车主纠纷和矛盾。

六、智能车位锁

智能车位锁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应用比较广泛,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应用已经很成熟,在国内市场刚刚兴起。其中日本卡菱公司在上海有27个应用案例,北京浙江各两例。卡菱公司2012年新增4个项目左右。卡菱公司目前立足上海,2.智能停车场的发展趋势

停车场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停车的地方,而是通过引进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使停车场更为智能化与人性化。理想中的停车场是这样的:

1、停车场实现联网共享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建设智慧停车物联网平台,实现停车诱导、车位预定、电子自助付费、快速出入等功能。

2、停车诱导、车位引导和反向寻车系统快速普及。目前在建的停车场越来越大,动辄几千个车位以上,这样大的停车场如果没有引导和寻车系统而靠人员疏导的话,对管理人员和客户都是一个灾难。

3、无人化服务逐渐普及。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过去靠人海战术管理停车场的方法越来越不行了,参照国外的发展经验,停车场的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管理人员逐渐减少,直至实现无人化服务。

4、手机实现车位预定、支付、寻车自动定位功能。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这两年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固定互联网用户,利用手机订餐、交友等已经普及,所以停车场中的这些应用将快速普及。

5、立体车库增多。我国城市人口多、密度大,土地成本高,参照日本等国的经验,立体车库具有占地少、利用率高、进出方便等优势,将会快速发展。

6.停车场自助缴费。依靠自助缴费系统,可以达到通过车牌识别进出车辆,车主可以刷信用卡也可以使用现金缴费,全过程高效、快捷、节约人力成本。类似的自助缴费系统已经在美国各地的大小停车场广泛使用。

而要完全实现以上功能,其难度主要有:停车场要联网运行,先进的智能化管理、引导、反向寻车系统要充分普及,同时驾车者的文明素质也要逐渐提高,不然即使再现代化的系统也不能无人化运营。

3.未来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1.道路停车场

未来道路停车场将以新型咪表,停车场POS机,双层东路机械停车场、人工收费等为主。该类停车场施工因为涉及市容市政及行人安全多重因素考虑,目前不在我们目标市场考虑范围

2.非道路停车场

1.非道路封闭式停车场,地下停车场,该类停车场因为场地封闭,只需两三个出入口,即可对300车位左右停车场进行智能化管理,所以该类停车场依然以智能化道闸为主。

2.像非盈利型小区停车场,对于遥控式车位锁有旺盛的需求,主要作用用来占领停车位。该遥控车位锁市场单价在600—2000元不等。

3.商业中心、闹市区开放式停车场由于不能安装道闸类产品,目前依靠人工收费,所以在收费管理难、收费不透明、跑冒滴漏、不能准确计时等有很大的问题存在,所以该类停车场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客户群。

4.医院、大型CBD、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进行分析,寻找目标客户群。

5.高架桥下停车场。此类停车场,一般属于政府部门管辖。a.可试探以承包或合作经营的方式来开发市场。B.通过代理商在当地的人脉关系,与政府进行合作经营承包。

篇7:中国建筑节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能源、耕地等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对中国来说,国民经济和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一、建筑节能的现状

节能建筑设计有两种:一种是把建筑当作封闭系统,尽量减少住宅与外界能量交换达到节能效果。遮阳、围护结构保温均属于此类,一般多用在寒带、热带、外部条件恶劣的地区;另一种是把建筑当作开放系统,以内外环境的能量交换为特征。太阳能、风能利用属于此类,一般用于亚热带、温带地区。由于不同地区四季气候差异很大或各种原因造成的局部小气候,节能建筑的应用还需因地制宜。

近年来建筑节能材料发展情况多年来,我国建筑材料工业围绕建筑节能从生产节能建材产品,开发推广建材节能生产技术。一是研究、开发、引进消化、推广了一大批建材生产节能技术和设备。二是研究、开发、消化吸收、生产了一大批节能建材产品。如发展推广了各类墙体材料。目前常用的保温绝热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XPS)、泡沫玻璃、膨胀珍珠岩、岩(矿)石棉板、玻璃棉毡、海泡石、超轻的聚苯颗粒保温料浆以及DY无机活性墙体隔热保温材料等。这些材料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材料内部都有大量的封闭孔,它们的表观密度都较小,这也是作为保温材料所必备的。

二、建筑节能发展的问题

全民节能意识不强,部分行业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缺乏建筑节能的基本知识和主动意识。造成建筑节能圈内热圈外凉,制约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快速发展。

总体发展不平衡:部分城市建筑节能工作发展较慢,尤其是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一些城市的建筑节能工作还未完全展开;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与采暖制冷系统节能之间的不平衡,围护结构采用节能措施多。采暖制冷系统节能工作滞后、节能改造缓慢;管理环节之间的不平衡,大多数城市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把关较好,但在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节能检测与认证等环节的管理工作还很薄弱,没有把好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出口”关。

节能材料的生产、认证相对滞后,产品的研发资金缺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少,造成建筑节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相对滞后,新型节能材料、产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上优质高效的节能材料比较少。按《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文件要求对节能材料产品应实施认证,但此项工作开展较晚,监管工作还未完全到位。

三、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洁净能源的充分利用: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风能,地热的利用等,还有就是建筑的绿化节能,以及新型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广泛推广应用。如:DY无机活性墙体隔热保温材料。

四、结论

篇8:ERP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物料需求计划,ERPII

1 引言

现阶段, 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是利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 (EnterpriseResource Planning) 实现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1]。虽然国内外有许多商品化的ERP软件在不断推向市场, 软件的功能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 但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制造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为跨企业的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到客户等整个虚拟产业链的竞争[2]。如何在供需价值链中找准自己的最佳定位, 如何提高企业自身和虚拟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将是现代企业竞争的主题。这就要求ERP要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2 ERP发展概况及核心思想

2.1 ERP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传统意义下的ERP是指由制造资源计划MRPII (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 发展起来的以企业供应链为核心, 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优化整合企业资源, 按照价值链重组企业业务流程, 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持的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种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平台。就其准确概念而言, 可以具体地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层面上给出它的定义[3]: (1) 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nerGroup于1990年初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的体系标准, 其实质是在MRPII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 (SupplyChain) 的管理思想; (2) 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 (4GL) 、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 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 (3) 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因此, 对应于管理界、信息界和企业界的不同表述要求, ERP分别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具体的ERP模型示意图见图1。

自美国GartnerGroup首先提出ERP的概念之后, 仅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 ERP便由概念发展到应用。探究ERP概念的渊源, 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订货点法 (OrderPointMethod) , 在经历了60年代的时段式MRP (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 物料需求计划) 、70年代的闭环MRP (ClosedloopMRP) 、80年代的MRPII之后, 于90年代正式诞生。2000年末, GartnerGroup又正式提出了ER-PII的概念, 并认为到2005年, ERPII将逐渐取代ERP而成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流程管理的首选[2]。关于ERP发展历程的概括总结见表1。

在20世纪90年代,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企业要求通过更加先进、有效的生产管理技术来组织、计划与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 80年代MRPII的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的管理思想逐步发展成为90年代的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 ERP的概念便随之产生。ERP强调的是面向供应链的管理, 除了具备传统MRPII系统的功能之外, 它还增加了人力资源、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等多种管理功能, 并能通过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企业内部网 (Intranet) 和外部网 (Extranet) 、电子商务 (E-Business) 等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行, 而且还能满足同时具有多种生产类型企业的需要, 扩大了软件的应用范围。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 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ERP是一种以市场、客户和客户的需求导向为对象的、与企业运作同步化的管理方案, 解决了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下应该具有的快速响应的能力问题, 实现了企业在最短时间内与市场和客户进行E-Business需求同步互动, 使企业经营模式完全适应市场需要而赢得企业效益。

作为一种集成化的应用, ERP的覆盖面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企业使用这种应用系统可以用集成的方式替代众多单一、相互没有联系的业务信息系统, 将企业的采购、库存、制造、销售、设备、财务等各个业务环节中产生的业务信息进行无缝连接, 从而改善企业的运作效率, 提高企业经营效果。

2.2 ERP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1) 功能标准界定描述。

这里从GartnerGroup对ERP系统的定义可以剖析ERP的主要功能和特点。1990年初Gartner Group是通过一系列功能标准来界定ERP系统的定义的。该机构分别从软件功能范围、软件应用环境、软件功能增强和软件支持技术等四个方面对ERP的功能标准进行了界定[3,4]。这四个功能标准也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对制造系统在功能和技术上的客观需求。

功能标准1———软件功能范围:超越MRPII范围的集成功能, 包括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流程作业管理、配方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维护管理、管制报告和仓库管理;

功能标准2———软件应用环境: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 具备按照面向对象的业务模型重组业务过程的能力以及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

功能标准3———软件功能增强: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 提高业务绩效;在整个企业内采用计划和控制方法、模拟功能、决策支持能力和图形能力;

功能标准4———软件支持技术: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 要求具备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图形用户界面 (GUI)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CASE) 、面向对象技术、关系数据库、第四代语言、数据采集和外部集成 (EDI) 等功能环境。

(2) 功能标准界定说明。

上述功能标准1所列的8项扩展功能均是相对于标准MRPII系统而言的, 这些扩展的功能仅是ERP超越MRPII范围的首要扩展对象, 并非ERP的标准功能清单。由于ERP的发展尚未达到MRPII那样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尚不能象MRPII标准系统那样形成一个ERP标准系统。

功能标准2中所谓的“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包括如下三种情况: (1) 生产方式的混合。首先是指离散型制造和流程式制造的混合, 其次是指单件生产、面向库存生产、面向订单装配以及大批量重复生产方式的混合; (2) 经营方式的混合。这是指国内经营与跨国经营的混合。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的发展, 各种形式的外向型经营越来越多, 可能会出现包括原料进口、产品出口、合作经营、合资经营、对外投资直到跨国经营等各种形式的混合经营方式; (3) 生产、分销和服务等业务的混合。这是指多种经营形成的技、工、贸一体化集团企业环境。

功能标准3是ERP能动式功能的加强。与反应式功能 (指在事务发生之后记录发生的情况) 相比, 能动式功能则具有主动性和超前性。ERP的能动式功能表现在它所采用的控制和工程方法、模拟功能、决策支持能力和图形能力上。例如, 把并行工程的方法引入ERP中, 把设计、制造、销售和采购等活动集成起来, 并行地进行各种相关作业, 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时, 就要考虑生产制造问题。再如, 决策支持能力是ERP能动功能的一部分。传统的MRPII系统是面向结构化决策问题的, 其决策过程的环境和原则均能用明确的语言 (数学的或逻辑的、定量的或定性的) 清楚地予以描述。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还有大量半结构化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 决策者往往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但不全面, 有所分析但不确切, 有所估计但不准确 (如新产品开发、企业合并、收购等问题均是如此) 。ERP的决策支持功能则要扩展到对这些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的处理上。

功能标准4是关于ERP的软件支持技术的。为了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以及合并、收购等活动的需求, 用户需要具有一个底层开放的体系结构, 这是ERP面向供应链管理, 快速重组业务流程, 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更大范围内信息集成的技术基础。ERP所支持的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环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 支持企业多元化经营及经营组织形式的动态变化。

2.3 ERP的核心思想

ERP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解决了企业内部不同角色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信息的掌握, 不同角色就能够把握机会, 做出决策, 从而提高业务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降低运作成本。总体来讲, ERP系统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1)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对整个供需链的有效管理。供需链按原文SupplyChain直译是“供应链”, 但实质上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含有“供”与“需”两方面的双重含义。供需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信息手段, 对供应各个环节中的各种物料、资金、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调度、调配、控制与利用, 形成用户、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采购供应商的全部供应过程的功能整体。在知识经济时代, 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各有关方 (如供货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 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 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 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 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2) ERP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精益生产 (LeanProduction) 和敏捷制造 (AgileManufacturing) 两个方面。前者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 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货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 成为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 以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并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后者的核心思想是当企业遇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但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时, 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货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 形成“虚拟工厂” (或称“动态联盟”) , 把供应和协作单位 (包括产品研究开发) 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运用“同步工程”, 组织生产, 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 以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当前,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与竞争对手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ERP系统适应了这种市场竞争的需要, 体现了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3) ERP实质上是通过对供应链上五种基本“流”的集成优化管理来加强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供应链上流动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增值流和工作流等五种基本“流”。这些“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物流和资金流流得越快, 流量越大, 企业的效益越好;信息流流得越通畅、越迅速, 企业的商机会越多。各种物料在供应链上移动, 是一个不断增加其技术含量或附加值的增值过程———增值流, 通过对增值流的科学管理, 企业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益。信息、物料、资金都不会自己流动, 物料的价值也不会自动增值, 要靠人的劳动、企业的业务活动———工作流 (Work Flow) 或业务流程 (BusinessProcess) 才能实现, 工作流决定了其它基本“流”的流速和流量, 是企业运营的基石。

(4) ERP系统体现了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ERP系统中的各计划体系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己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 便于实现事先计划。通过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 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 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资料的一致性, 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 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 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 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 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决策。

3 ERP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 国内外的ERP系统数量繁多, 国外著名的ERP软件公司有:SAP、ORACLE、ROSS、PeopleSoft、Mapics、ASW、QAD、SSA和Geac等, 国内的有用友、金蝶、金思维、和佳、浪潮通软、中纺达、深圳天思、神州数码、台湾鼎新电脑等。随着行业细分及不同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差异的加剧, 通用型ERP系统在形态各异的行业中的推广带来很大困难, 没有客户愿意投资不适合本行业管理需求的业务信息系统。由于不同行业间的需求差异, 任何通用化的产品其行业适应面都是有限的。一些通用ERP厂商已开始对原有产品进行裁剪, 提供针对不同行业的产品解决方案[4]。坚持走产品通用化道路的厂商, 也在积极采用诸如组件化、模块化、参数化等措施提高产品行业适应性的同时, 更加专注于加强其产品对特定行业范围的服务水平。关于当今各ERP系统供应商的产品目录及特点方面的详细情况可以登录其公司网站主页。

3.1 ERP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应用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 目前实施的有上千套之多, 应用效果在各个行业差距很大。据不完全统计[5], 大约只有10%~20%能按计划成功实施;约有30%~40%的系统没有实现集成或只实现部分集成;实施失败的项目大约有50%。另外在实施成功的案例中, 却又大多是外资企业。目前从国内外ERP软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来看, 国外软件在高端市场上占据了优势, 而国产软件则在广大的中小企业上有绝对优势。国外ERP阵营以SAP、ORACLE为代表, 其优势在于管理思想成熟、行业最佳实践经验丰富、符合国际规则、应用功能齐全、软件设计合理, 但缺点是价格昂贵, 实施周期长。国内阵营以用友、金蝶为代表, 其优势在于成本低、符合国内企业应用习惯、服务支持能力强等, 缺点是管理思想不成熟、产品功能不全、技术漏洞多。回顾并展望我国的MRPII/ERP的应用和发展过程, 大致可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新起点等4个阶段。

(1) 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 。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就是:立足于MRPII的引进、实施以及部分应用;应用范围局限在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内, 应用的效果有限;ERP只被少数用户所接受, 观望者甚多;市场上ERP产品非常少, 投资巨大, 只有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才有财力上ERP系统。当时, 为了改善产品交货周期长、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设备利用率低等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 我国一些机械制造企业, 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等先后从国外引进了MRP-II软件。由于当时MRP-II系统本身存在的技术问题和服务问题、企业存在的缺少MRP-II/ERP应用与实施的经验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障碍问题等, 作为MRP-II在中国应用的先驱者, 它们曾经走过了一段坎坷而曲折的道路。

(2) 发展阶段 (2001年至2005年) 。其主要特征是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从实践上否定了以往的观念, 企业在管理变革和信息化的运用方面逐步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侥幸的等待观望”发展到“制胜的必备”。在这一阶段, 管理软件虽仍然主要还是定位在ERP软件的推广与应用上, 然而涉及的领域已突破了机械行业, 扩展到航天航空、电子家电、制药、化工等行业, 大多数用户在应用ERP系统之后都获得了或多或少的收益。取得如此成绩的主要原因在于: (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如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出和普及、软件系统在UNIX小型机/工作站上以及微机平台上的扩展、软件开发趋势的通用性和开放性等, 都使MRPII的应用向更深更广的范围发展; (2) 中国企业已进入体制转变和创新阶段, 积极地革新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 并采用新型的管理手段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3) 一些国外的软件公司已完成了本地化的工作, 其产品在开放性和通用性方面也作了许多改善, 我国的财务制度和市场机制也逐渐向国际化靠拢, 一些国内的公司对国外软件经过二次开发和改装后形成了国内版本的软件并将其推向市场, 使得中国的企业有了更广的选择范围; (4) 人们在经过了一段学习和探索之后, 在观念上开始转变, 实践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这一阶段, 在ERP系统的应用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是: (1) 企业在选择和应用ERP时缺少整体的规划; (2) 应用范围的广度不够, 基本上是局限在制造业中; (3) 管理的范围和功能只限于企业的内部, 尚未将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都纳入到企业的管理范围之内; (4) 部分企业在上马该项目时未对软件的功能和供应商的售后技术支持作详细和全面的考察,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 成熟阶段 (2006年开始到2010年左右)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用户开始接受ERP理念并付诸实施, ERP系统从通用化走向行业化, 应用范围从制造业扩展到第二、第三产业, 软件产品趋于成熟。“行业化”ERP系统是指ERP供应商在对企业管理共性进行系统化地识别、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化软件复用, 在业务平台的支撑下, 针对某一个 (或几个) 目标行业 (如:汽车、制药、纺织等) 的管理需求及管理特点而设计开发的版本化的、可定制的商品化ERP系统[6]。在这一阶段, 供应商经过一个阶段的残酷厮杀, 产品定位更加准确, 产品的特征被市场认可, 不仅自然形成多层次的局面, 而且还真正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客户能够很快根据自己的需求圈定选择范围。对于ERP咨询公司, 也会出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模式, 由于生存的需要, 也会出现并购行为。

(4) 转型与新起点 (2010年以后) 。随着ERP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用户开始对决策支持、数据仓库等系统提出了普遍的需求, 而ERP产品将面临着新的转型。另外, 随着离散工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流程工业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CIPS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推广, ERP将逐渐成为其三层体系结构的顶层支撑软件[7,8,9]。

3.2 ERP的未来发展趋势

3.2.1 国外ERP发展趋势

在2000年, 也就是ERP概念提出10年之后, GartnerGroup在原有ERP的基础上扩展后, 再一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ERPII:通过支持和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和财务过程, 以创造客户和股东价值的一种商务战略和一套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应用系统[2]。为了区别于ERP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关注, Gartner在描述ERPII时, 引入了“协同商务”的概念 (CollaborativeCommerce, 简称C-Commerce) :企业内部人员、企业与业务伙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电子化业务的交互过程。图2定性描述了ERPII发展的大致历程。

实际上, ERPII定义了一种新的商业战略, 它由一组行业专业化的应用组成, 通过它们建立和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流程、协作运营和财务运作流程, 从而将客户和股东价值优化。GartnerGroup指出, 虽然近年来ERP仍然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 并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和应用, 但是新一代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II己经在SAP、PeopleSoft等企业的产品中出现。其特征是:一方面, 企业正在由纵向、高度集成、注重内部功能优化的大而全模式向更灵活、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实体模式转化, 从而使企业可以在整个供应链和价值网络中优化其经济和组织结构;另一方面, 企业在Internet网上的B 2B和B 2C的电子商务应用正在由单一的销售、采购行为转向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供应商到生产者之间的协同商务全过程。在协同商务的协作世界中,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更对企业与协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协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 所谓ERPII, 其核心是指企业从过去主要强调内部运作转向企业之间的外部协作, 即协同商务。图3是对ERPII和ERP基本特征的综合比较, 从中可以看出ERPII的六个基本特征, 也从技术层面说明了ERP和ERPII的不同之处。

3.2.2 国内ERP发展趋势

同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在中国谈论ER-PII还为时过早, 因为电子商务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易, 在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尚未完成之前, 企业无法有效地将内部流程、外部市场和合作伙伴集成起来。但是, ERP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势头, 随着联想、海尔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的成功采用, ERP带来的先进管理思想正在被不同行业企业所学习和效仿。被ERP遗忘的角落———中小型企业, 也开始纷纷引入ERP来帮助企业自身提高竞争优势。随着ERPII系统逐渐取代传统ERP系统成为企业资源管理的主流发展趋势, 国内在ERP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方面, 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1) 在ERP的开发技术上有新的趋势和突破。

a.中间件技术 (如OPC技术等) 的运用。OPC技术是处于平台与应用之间具有标准的协议与接口的通用服务子集。应用该技术, 开发人员无须对不同的设备和系统平台设计不同的代码, 只要采用标准化的中间件作为基础构件就可迅速地开发出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高可用性和可移值性的企业管理软件。这一技术是实现异构环境中工具、应用和服务的分布式管理, 建立大型软件系统和集成电子商务计算环境的最佳途径之一。中间件技术的应用使ERP产品的更新速度和行业化速度大大加快, 产品的开发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b.开发平台由F/S※C/S※B/S结构逐步转移。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产品基本上完成了由F/S※C/S结构的转型, 但由C/S※B/S结构的转型尚未完全完成。随着Internet的日益流行, B/S结构所具有的产品应用简单、安装方便、程序维护量小的优点越来越受广大客户的欢迎。国内已有部分厂商推出了自己的B/S结构的产品, 虽然还不尽如人意, 但却代表了一种趋势和潮流。

c.ERP系统开发、实施工具化, 厂商享有自己独有的开发平台。ERP厂商在长期为用户服务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色和风格, 在此基础上陆续开发出自己的高级开发工具, 并逐步构建自己独有的开发平台, 为快速进行二次开发, 缩短项目实施周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d.ERP系统与办公自动化OA产品相融合。ERP与OA实现完全融合, 其实质上体现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与工作流的统一。同时, 由ERP系统加工、汇总、分析生成输出的信息以报表或报告的形式通过OA系统主动地传递到企业内外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 而由OA系统中经领导批复的报告、计划、通知则通过OA系统的工作流管理直接下达到企业的执行单位。通过ERP系统与OA的融合, 实现ERP由被动系统转向能动系统。

e.ERP系统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益成熟, 电子商务将在ERP系统中的很多应用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与电子商务紧密相结合的ERP系统, 将使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实现自助化。如企业可网上发布采购定单, 经企业认证的供应商可直接给企业发货, 在网上结算完成采购行为。同时, 企业的客户也可在网上通过电子合同完成销售订货业务。即:ERP与上游的B 2B和下游的B 2C等相结合, 使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沟通渠道更为畅通,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 实施服务走向社会化。

a.ERP系统软件的产品与实施服务逐步走向分离。ERP系统的选型和系统实施服务是ERP项目成功的关键, 但企业的管理人员对ERP的了解和把握又很难, 因此, 一批专业咨询公司应运而生。他们主要从事ERP产品的选型和实施服务, 而ERP厂商则更加专注于产品的精雕细琢。另外, 厂商也开始注重渠道的建设, 通过分销商和代理商来完成项目的实施服务。

b.管理咨询成为项目实施的核心。实施项目的第一步就是管理咨询, 即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 并根据调研的情况对企业目前的管理情况进行诊断和业务流程重组, 然后根据管理咨询报告提出企业的ERP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关系着项目实施的成败。因此, 管理咨询将成为ERP项目实施的核心环节。

4 结束语

经过近20年的风雨历程, ERP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企业管理方面的主流软件。它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体, 能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 并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 是企业在信息化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得力工具。纵观ERP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历程, 有喜有忧, 但前景乐观, 未来将成为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必要工具。加快企业体制改革, 深化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加强职工信息化知识培训, 增强企业领导层管理水平和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力度等都是提高ERP在我国企业推广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曾敏刚, 尹清华, 解新安, 等.ERP技术在过程工业的应用研究[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02, 29 (1) :8-12.

[2]ROBERTF J, BENDOLY E.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De-velopments and Directions for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3:233-240.

[3]罗鸿.企业资源计划 (ERP) 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4]周玉清, 刘伯莹, 周强.集成企业内外部信息的ERP[EB/OL]. (2005-10-10) [2009-04-24].http://industry.ccidnet.com/art/480/20051010/347821_1.html.

[5]吴士亮.行业版MIS/ERP研究现状分析[EB/OL]. (2006-11-28) [2009-04-24].http://articles.e-works.net.cn/Arti-cles/458/Article36607_1.htm.

[6]企业ERP应用的条件、风险及成功标志[EB/OL]. (2006-11-28) [2009-04-24].http://erp.newmaker.com/disp_art/1320001/18910.html.

[7]王成桥, 乔非.ERP与MES集成模式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 2006, 9 (2) :77-81.

[8]崔小迷, 谭杰, 林红权.中小企业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04, 31 (2) :41-42.

上一篇:《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和说课稿下一篇:入党申请书(单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