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规划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生态工业园规划范文

日本生态工业园规划和机制研究

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小,资源非常贫乏。随着日本工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着庞大城市生活垃圾和资源稀少的严峻挑战。资源问题的不断严重迫使日本工业和整个日本社会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日本领导者认识到生态工业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从1997年就从“零排放”的构想出发,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

一、日本生态工业园区产生的背景

1、资源环境问题

日本一直面临资源环境问题。目前,日本每年消耗近195亿吨自然资源。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垃圾无处可倒,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外,经济发展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后劲不足。虽然《空气污染保护法》的颁布和末端治理的推行,使日本的环境污染治理大大得到改善,但它的环境问题仍然严峻,尤其是焚烧垃圾造成的CO2及其他二氧化物的排放,使日本的空气污染严重。

2、政策法规变化

日本政府提出,到2010年垃圾要减少一半。怎样处理垃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泡沫的破灭给日本敲了一记警钟,日本人开始考虑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日本企业界达成共识: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成本太高,废物交换和实行零排放是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日本政府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认识到,要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首选生态工业方法。于是,日本政府开始鼓励发展生态经济,从1991年的垃圾治理修改法以及可再循环资源利用法的颁布开始,相继在1995年、1997年、2000年、2001年颁布了相类似的法律法规或条例,这一系列的环境立法和政策迫使企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

3、经济社会因素

日本是一个集体意识十分强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者能够同心协力;日本交叉产权的产业结构,内在要求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的联合和统一,以形成成本和风险共同分担的形式;日本的人口密集、产业密集,各个企业间废物交换非常方便;日本的基础交通设施非常完善,可以大大地节约交通运输的成本,也便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向外扩展。

日本于1997年始,在“零排放工业园”的基础上,通过在区域层面建立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最早的生态工业园区是藤泽(Fujisawa)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比较有特色的生态工业园还有井底瘦(Kokubo)生态工业园区、北九州生态城和日本太平洋水泥公司,这4个生态工业园区各具特色,为日本的生态园区建设树立了典范。

二、典型生态工业园

1、藤泽生态工业园

它由EBARA公司发展而来。日本EBARA公司成立于1912年,该公司生产高科技工业机器、精密电子产品和环保设备。其产品范围包括从精密泵、涡轮机、真空机、空调设备到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和各种洗涤设备。

为了满足环境工程公司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转化的要求,ERABA公司决定把零排放作为其主要经营目标之一。作为零排放的发起者之一,该公司开始实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计划,把其35×104m2的藤泽工业区变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

2、井底瘦生态工业园区

井底瘦生态工业园区是在由工业承租商、山梨大学和山梨市政府共同建立的“政府-工业-学术”联盟的促成下发展起来的。井底瘦生态园缺少其他生态工业园区那样的典型核心企业,其园区企业主要由 2

电子生产商和零部件制造商构成,只有部分企业之间以产业链形式形成紧密联系,其他企业则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

井底瘦生态园是工业企业通过采取减少废物措施寻求经济优势而建立的生态工业园的典型。园区企业通过废物的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和循环利用形成纵向闭合循环,而企业之间主要是并联关系。

井底瘦模式对生态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探索意义,因为不少工业园区由企业群构成的,没有核心企业,而且企业间也没有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关系,对于这类并联关系的企业群,可以考虑采取废物集中处理、循环使用的方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井底瘦模式的特色还在于当地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与生态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紧密结合,并为之提供智力支撑。

3、北九州生态城

北九州生态城现在已发展成为完善的生态循环工业园区,成功地驶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新干线,成为了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样板。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区的代表。日本政府给予园区的企业30-50%的投资补偿;地方政府给予10%的投资补偿。园区内的土地由政府统一购买长期租给企业,以此鼓励园区内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由企业、大学及行政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园区建设基本工作方向,实施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内设立了两个区域:①实证研究区:企业、行政部门、大学联合起来将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循环利用技术与进行实证研究的机构集中在一起开展研究,目标是成为相关技术的研究基地。②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响滩循环利用区:北九州市在响滩地区建立了资源循环型工业园区。通过园区企业的相互合作,建成为零排放资源循环基地。

另外,园内进行了道路、公园、河岸的美化,屋顶绿化,建设了大型风力发电系统,实施了“环境修复”工程(净化近海水质,治理被污染的土地等),基本实现了垃圾零填埋,因此被日本政府认定为“资源循环样板市”。该市计划在2010年建成“国际资源循环基地”,可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太平洋水泥公司

以日本的太平洋水泥公司为核心形成的生态工业群落是关键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周围有100多种工业企业。

太平洋水泥公司积极追求的目标是不使用直接资源和直接燃料并最终成为零排放企业。公司建有两个生态水泥厂,将发电、化工、钢、有色金属、纸、汽车制造、民用废物和炼油企业的废弃物作为生产水泥的初级原料,在东京的工厂每年可使用430万人产生的废物生产出16万吨水泥。为促进电厂和水泥厂之间的副产品交换,公司修建了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

三、日本生态园规划和建设机制

在日本的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中,虽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较多地介入了各个方面,但是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充分调动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基金会等民间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参与其间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

1、统一规划机制

日本的多数生态工业园区不是自发行为的产物,而是一开始就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直接主持或参与园区建设的统一布局、统一规划,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主要由环境省和经产省共同负责。各地方政府围绕某一主题提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并报送日本环境省和经产省。环境省和经产省对地方政府呈报的规划进行联合审查和批准,得到两省认可后才能进入园区建设实施阶段。

2、官产学协力机制

在日本的生态工业园运行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企业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则是研究人才、创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摇篮和发生器。为了推动生态经济建设,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经产省一般会在园区设立产学官共同研究中心,密集官产学关系,加强政府、企业和科学技术界的交流和合作。

3、资金筹集机制

生态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是资金也是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建立了多源头、多渠道来筹集资金:

(1)政府投资。其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基础研究、政府计划项目等。它包括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投资于园区建设设施,或以专项增款支持某项技术开发 等直接投资和政府实施财政补贴、奖助计划、发放低息贷款、基金会等间接投资。

(2)民间资金。民间资金在园区开发总经费中所占比重较高,其主要来源于大公司、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个人、大学及慈善事业基金等。

(3)银行融资。中小企业金融金库和民间金融机构专门向园区的高技术中小企业贷款。

(4)风险投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是生态工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风险投资的主体模式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资金、各种资助,等等。日本政府对风险投资业采取了种种鼓励和扶持政策,主要有:①直接参与。日本政府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本基金,直接参与风险投资活动。主要面向私人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投资的、风险更大的生态工业技术领域。②开辟二板证券市场。通过这一方式迅速增加风险投资。

4、人才培养机制

优秀的人才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关键。日本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多是在企业与研究机构、政府之间强有力的合作下展开的。园区一般离原有企业聚集地及学术研究区很近,建立多个试验基地,可以利用原来工业化建设中育出来的人才及技术,吸收大量高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产学官组织以推动园区的产学研活动、创造新产业、实现高度技术化为主要任务。这些都为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最尖端的高新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应用于企业,投入生产,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5、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

提倡并大力弘扬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愿意为环保产品支出成本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通过消费行为,制约企业的生产行为,迫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同时,百姓环保意识的增强,可以为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有效的基础条件,减少垃圾产生量。

生态工业园一般会定期开放再循环工厂,作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生动教材,向来参观的学生们介绍生态工业园的产业活动内容;资助市民与非盈利组织的绿色宣传活动。又如,在进行一个时,环保局会收集市民的意见再反映给市长。同时,在大的开发建设项目开工前召开说明会和市民座谈会。通过政府的鼓励引导,吸引市民积极参与,取得公众的理解和信赖,构建“循环型社会”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二篇: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1、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追求可

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我们既要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转变增长

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

展。在此形势下,浙江省于2003年3月全面启动建设生态省的计划,嘉

善县又同时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为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单位

之一。发展生态工业、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省、县政府的共识和

要务。

2、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嘉善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是浙

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距上海70公里、杭州90公里、苏州75公里。

嘉善交通便捷,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水路纵横交错,大大缩短了

与三大城市的距离。位居三大经济发展节点的中心地带,嘉善在接受三大

城市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辐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易于

与这几大城市形成工业产业互补的态势,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实

现相互的协调发展。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不仅有利于本地生态工业的良好

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工业的发展。

3、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嘉善县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200

1、2002年连续两年位列

全国百强县(市)第31位,2003年又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9位。2003年全

县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生产总值达到102.3亿元,人均GDp达到3150

美元,列全省第6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0.3亿元,增长32.5,增速列

嘉兴市第一;合同利用外资4.3亿美元,列嘉兴市第

一、全省第三;实际

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列嘉兴市第

一、全省第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达13335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6138元,增长9。

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嘉善县的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

展。业已形成木业、电子、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

业占全县工业总量的比重超过60。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13亿元,

比2002年增长16.9;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比2002年

增长22.8;规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37亿元,比2002年增长30.0。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

术产业也开始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呈现强有力的市场需求。2003年,水泥、丝等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均超

过100;配混合饲料、塑料制品、水泥预制构件、电子元件等产品的产

量增长幅度也高达50左右;人造板、机制纸板、标准紧固件、轴承等传

统优势产业则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充分显示了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

力。

4、初具生态工业雏形

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经济的关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

效,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7.4;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为0.3201吨标准煤,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项目投资区域集聚度明显提高。2004年1-8月,县经济开发

区、木业城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县总量的60多,而“一

心四点”五个镇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11镇的总量的90多。

招商重点从单纯追求项目数量和项目金额不断向追求引资质量转变:无论

是单个项目的投资额,还是土地的投资密度、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比去年有

了进一步的提高,一些投资密度低或污染重、能耗大的项目遭到婉言拒绝。

5、生态工业建设的组织保证日趋完善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的要求,为保障生态县建设规划的

顺利实施,嘉善县早在2003年底就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由县委主

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副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管为成员的

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态县建设的领导。各政府职能部

第三篇: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

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

概述

生态农业规划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调控为保障,以政策为引导,科技驱动,应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工模拟本地区的顶极生态系统,选择多种在生态上和经济上都有优势的生物,采用一套套生态农艺流程,按食物链关系和其他生态关系将这些物种的裁培、饲养和养殖组成一条条生产线,并将这些生产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多层次地配置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去,使之既获得持续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又获得一个良好的、协调的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规划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原则

扩大绿色植被原则

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

实现“三大效益”原则

服务内容

园区和产业规划

整合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要素,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的理论、客观的实践和详实的数据,对产业项目作宏观的、方向性的计划、筹划和谋划。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发展战略规划、项目概念规划、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项目详细规划。

区域和产业研究

围绕环境、区位、资源、政策等因素对项目进行客观、科学、全方位的论证,从多方位多角度支持项目的开发和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竞争力研究、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开发策略研究、产业定位研究及产业市场研究。

园区的经营管理系统

围绕园区运营目标,在园区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现代高效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提升园区的运营水平,提高园区运营效益。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开发建设模式研究设计、投入产出预警体系研究设计、管理模式与运营组织系统设计、工作绩效与激励机制设计、产业园区规划的大致框架。

园区招商引资系统

一方面确定投资融资模式,加速园区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确定目标客户群,制订合适的诱导方案,运用高效的策略,吸纳企业商家进驻经营。主要内容包括投资融资策划、招商政策策划、招商策略策划、主题招商策划及招商活动筹划。

我们的优势

专业、强大执行力的团队

深厚的行业研究实力

丰富的园区规划经验

雄厚的企业、人脉资源

完善的服务管理和支撑体系

典型案例

某国内知名央企北京农业生态谷园区产业规划

2009年,该央企在北京房山区征地17200.6亩,准备将其打造为集作物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生态旅游、贸易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推进园区建设,该央企在北京举行北京农业生态谷园区发展规划编制的招标会,中投顾问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成功中标生态谷五大功能区(农业加工区、绿色种植示范区、国际农业交流区、配套生活服务区、国际农业研发总部区)中绿色种植示范区和农业加工区这两大功能区的规划编制项目。

在遵循该央企北京农业生态谷园区整体发展战略的情况下,中投顾问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明确分工,我司主要负责功能区产业链搭建、产业发展可行性研究等方面的产业咨询工作,后者则主要负责用地方面的规划。中投顾问通过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以及结合园区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和区位条件,成功的给出了相关方案。目前该方案的实施效果十分良好,完全达到了该央企的要求。

广东省某农业生态园产业规划

1、项目背景

该农业生态园占地5000多亩,位于广东省高要市白土、回龙两镇之间,距广州仅40分钟车程,离广肇高速公路白土出口处仅 5公里,离肇庆风景名胜区七星岩、鼎湖山 1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目前已成为广东省最大的农林果自然生态景区,并成为集示范、教育、观光、度假、商务会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但该生态园园区仍然存在生态化管理深入化程度及力度相对不够、观光农业的田园化和乡土化特征被忽视、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率,加大生态园区循环经济模式的开发应用, 园区管委会最终选定在产业园区规划领域拥有雄厚实力的中投顾问作为本项目的承接单位。

2、解决方案

为深入解决该农业生态园面临的生态化管理力度不足等问题,中投顾问派遣了一支由“政策专家+金融专家+行业专家+管理专家+营销专家”的项目小组对该农业生态园区做了为期两周的调研,调研对象包括高要市市委市政府领导、园区管委会主任、园区运营方高层代表、园区入驻企业代表等。在详细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中投顾问项目小组提出了该农业生态园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开发对策,建议该生态园可发展种养殖业复合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模式、“前店后园”的生态模式以及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并详细阐明了关于水、固体废弃物等园区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方式,成功解决了该农业生态园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了其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赢,并推动园区成为一个生态结构比较完善的符合生态系统和综合性农业产业化基地。

3、 项目成果

中投顾问在探索该农业生态园开发模式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我司在立体农业研究的雄厚优势及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该农业生态园发展现状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该农业生态园的循环经济模式,分析结果极具现实性和针对性,可操作性强, 获得客户方面的一致好评。

保定市某农业生态园发展规划

1、项目背景

该农业生态园位于保定城区西南部,总规模约 26800亩,总投资约17.6亿元。为提高保定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品位,满足市民休闲旅游观光需求,完善城市功能,市委、市政府在省农业生态园建设总体布局和保定市的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推动该农业生态园项目的进展,并聘请中投顾问为战略合作伙伴,为园区规划、招商运营等工作提供专业化咨询。

2、解决方案

中投顾问首先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摸清了保定市的产业基础、重点企业及周边产业发展情况,并对该地区建立农业生态园的资源、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加以横向和纵向的详细比较。

其次, 我司立足于园区的资源现状、 景观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对园区进行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在投资开发上,我们明确开发序列,突出重点,多元筹集资金,合理分区、明确主题、突出特色。在分期实施上,我们初定长期、 中期、短期三个规划,且三个规划齐头并进,上档次、上水平,充分体现保定特色。

长期规划:建设总规模约 26800亩。

中期规划: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起步区规划范围约 4562亩。

近期规划:园区核心区,即市林木良种场800 亩。在园区建设上,立足于一园多区,一区多景,功能完善,布景错落有致,主要为“四大板块、十大景区”。四大板块,即核心区(市林木良种场)、观光区、民俗文化区和开发区。十大景区,即大汲古迹造景,引水蓄湖造景,城市林业造景,生态农业造景,农林科技示范造景,现有自然景观造景,新民居建设造景,各县(市、区)特色展示造景,民俗文化村农家乐造景,周边开发建设造景。

最后,中投顾问对该农业生态园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措施建议和招商运营策略,其中项目组提出的关于园区的运营创新模式更是获得了委托方的认可和好评。

绥化市某绿色食品产业园规划

1、项目背景

该绿色食品产业园位于绥化市,规划总面积 56平方公里,为把产业园打造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该地本着边规划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边招商引资边推进项目建设的原则,以绿色、低碳、安全为方向,以建设“绿色菜篮子”、“有机米袋子”、“安全肉案子”、“放心奶瓶子”为目标,加大了产业园建设,并聘请中投顾问对产业园区规划、招商及运营工作出谋划策。

2、 解决方案

在经过2周的实地调研, 中投顾问项目团队确定了以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拟定发展玉米、乳品、生猪、肉鸡、果蔬等产业链,将园区规划为“一轴二核三带四片区” 。 “一轴”即与北部新区连接的城市发展轴,“二核”即商贸会展核心和产业服务核心,“三带”即哈大高速生态走廊带、快速路景观带和产业防护带,“四片区”即绿色食品产业区、产研综合区、现状建成区和配套生活区。

福建省某食品产业园规划

1、项目背景

该食品产业园项目规划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用地面积 3000亩,计划总投资 25 亿元,基于闽东山海特色食品资源和周边食品行业发展情况,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与宁德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宁德打造一个现代化、大规模的全国领先水平的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为更好地发展食品产业园,实现食品产业的集聚,提高该产业园的招商吸引力,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委托中投顾问担任该项目的咨询顾问,提供针对该食品产业园区的规划、 运营等方案。

2、 解决方案

中投顾问充分发挥公司在食品产业方面雄厚的行业优势,集结食品行业专家、宏观经济学家、政策专家、金融专家等组成项目小组,迅速深入实地调研,详细了解该食品产业园的建立基础、优势及周边的资源及配套产业发展现状。同时结合产业链和价值链对该区域食品产业园做了详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组团招商、小分队招商、节会招商、网络招商等各种操作性较强的招商方式,设置相关土地、水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设置差异化的诱因,吸引企业入驻。

备注:关于您的园区规划问题,更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请与我们的咨询顾问联络,我们的园区产业规划咨询顾问将与您一起来深入分析项目,并为您制定针对性的项目解决方案。咨询电话:400 008 0552

我们的研究成果

中投顾问作为中国领先产业研究与咨询机构,每天都会发布大量对经济与产业的研究成果,各类媒体都在广泛引用及转载中投顾问观点或数据。每年都会发布上千份《2012-2016年中国**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这既是我们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对中投顾问实力最好诠释!2012-2016年中国化学农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2-2016年中国生物农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2-2016年中国设施农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2-2016年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2-2016年中国生态农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2-2016年中国农业保险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2-2016年中国农药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建议报告 2012-2016年新疆农业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更多...

第四篇: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在中国,循环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根据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体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在三个层次上逐渐展开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内涵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是生态工业,生态工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食物链网",即工业链网。在工业园区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人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从而提高物质、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态效率,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间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显著地改善企业

的经济绩效,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中心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应用中取得了许多成果,相关内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并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中国生态工业建设》)。先后完成了包头市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设计、烟台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等项目。目前正在承担的《汕头市电子废弃物拆解利用园区规划》项目,就是基于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理论。内容包括园区产业链设计,物质、内能量和信息集成,以及污染控制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建设理念。

项目主题

为更好推进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进行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项目规划工作,项目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

(一)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内容(区域/行业/企业)

循环经济的区域基础与生态评估(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贡献等地域基础;生态循环服务价值估算、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环境容载力确定等)

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与行业系统层次(物质、能量、信息、资源、废弃物流动的国际循环、国内循环、区域循环及其园区内的大、中、小循环系统层次;产业循环发展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耦合)

 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构建(第一产业链、第二产业链、第三产业链、三次产业链、产业链点、产业链面和产业链网及其清洁化、综合化、生态化、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系统)  循环经济建设及时空布局(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和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等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生态产业园建设、产业生态化建设;产业循环发展区划、三次产业时空发展时序、产业循环发展时空部署;)

 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绿色制度环境——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等;绿色规范制度——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绿色激励制度——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

(二)生态工业园规划内容

 生态工业链构建(上游—中游—下游网络体系;三次产业与服务、消费领域链网;园区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双向流程;企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集成;企业工艺技术链、清洁生产链、产品链、经营管理链和时空发展链等流程构架)

 工业结构生态化设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概念设计CAE,DFA;详细设计CAD集成;加工过程设计与仿真DFM、CAPP、CAM、CAFD、MPS)

 园区空间结构与总体设计(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三代生态工业园区空间结构升级、功能分区布局与调控框架、核心区空间布局与调控导向、产业生态化发展规划、“一区多园构件 <资源再生园、产品再生园、废物再生园、科技创业园和管理服务园>”、园区代谢过程及其物-能-信息流阶梯利用和交换网络及其优先考虑实施项目)

 工业系统生态集成平台(物质集成、废水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Internet应用开发工具、管理信息集成系统、车间管理与控制集成开发系统、CAx信息管理与集成系统、全局共享信息定义维护工具、GIS-ODBC接口、全局信息系统(GIS)、通信系统、操作系统、网络、分布式数据库等)

 生态工业园微观控制系统研制(原料的采集、贮运、预处理、加工、成型、包装、产品和贮存及其内外向“四流”循环度等环节系统化控制)

 生态工业园宏观控制系统设计(原料和地域的评价、规划、组织、实施、运营管理和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耦合及其效益评价等环节系统化控制)

 园区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生态化管理(一体化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一体化固体废物资源规划与管理、废弃物资源化规划与管理;园区应急管理——APELL计划、园区日常管理——区域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开展环境累计影响评估(CEA)、增强园区基础设施生态化功能、生态化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废物交换系统网络;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生态化管理、产品生态设计、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产品环境标志)

 生态工业园效益分析与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与成本因素、效率分析;绿色制度环境、绿色规范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激励制度;交通规划、绿地规划、 清洁能源规划、环境信息与通讯规划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固体废物管理及循环利用、水资源管理及循环利用、APELL计划、园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及产业化等政策法规和社区协调机制)

第五篇: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摘要:为应对资源和能源短缺的危机,借助两型社会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契机,同时搭上区域发展与城市建设加速的快车,发展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的大趋势,但静脉产业园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会遇上经济上、技术上、机制上等方面的困境。以辽宁省的辽中县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为例,从辽中静脉产业园的基本建设条件及建设目标出发,分别从产业、空间、支撑体系等多方面提出发展策略,破除静脉产业园建设存在的困境,来保障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运作的顺利进行,产生真正的园区效应。 关键词:静脉产业

生态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

1静脉产业相关概念

静脉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

2 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动力

2.1 两型社会建设、低碳城市策略实行的需求

据两型社会要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实现社会的产业环境化,以资源投入最小和新能源取代,而非不可再生资源耗竭,来提高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实现社会的环境产业化,实现废弃物利用最大化和耗资污染最小化目标。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能将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再将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同时在这废物再利用的过程中减少碳的排放,这恰契合低碳城市建设中减少碳排放的策略和两型社会建设对资源环境的要求。

2.2 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对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剧后的需求

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将是空前的,迫切需要从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依据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突破了原有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保证在既可以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3 区域振兴策略、城市建设扩展对静脉产业园的推进

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意见》,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重点污染源总量控制,支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沈阳近海经济区作为沈西工业走廊腾飞的龙头和沈阳全面振兴的引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向复合型功能区过渡,而相对于以往单纯的生产功能也提出了升级的要求,需要逐步引进高附加值的研发、物流、环保、创意产业等。

东北振兴政策和沈阳近海经济区的发展都对以资源再生及再生资源加工为主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 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困境 3.1 经济上的困境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存在公共物品属性,属于城市环境经济,不具备消费竞争性,企业开发商的趋利性,会导致商业上的开发不足。若没有政府在适当的制度上加以控制和引导,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自动利用环境资源的纳什均衡,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低效率。同时正因为环境经济需要政府的进入,也导致了静脉产业区的外部经济存在,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循环企业的开工不足,产量下降的情况。 3.2 技术上困境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需要科技投入,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能组织开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和“零排放”技术等。而从我国的静脉产业来看,总体技术能力较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低,静脉产业的回收利用率不高,同时在循环回收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技术也还不强,成为静脉产业园在我国的瓶颈。 3.3 机制上的缺陷

静脉产业作为将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需要大区域内“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但目前静脉产业没有主管单位,整个环保产业也只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环保产业进行规范和约束。但环保产业协会缺乏行政上的监管权,导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指导和管制,造成环保产业的市场资源比较分散,整个循环过程较难形成。市场混乱、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造成静脉产业园困境的另一原因。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严重,采取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割据;另一方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如有关部门指定产品准入、虚假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

4 辽中县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案例 4.1辽中静脉产业园概况 4.1.1地理位置

辽中县静脉产业园区位于辽中县东31公里处,距离沈阳38公里,是沈西工业走廊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大道从用地范围内东西穿过,分别连接沈阳与辽中,是两地之间重要的交通走廊,西侧为杨黄公路穿过。 4.1.2园区现状综合条件 4.1.2.1区位的优越性

园区位于铁西工业区与辽中近海经济区中间处,属于沈西工业走廊辽中段。位于东北亚及环渤海湾地区经济区、沈西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区,近邻沈阳老工业基地,区位优势显著。 4.1.2.2交通的便利性

秦沈高速铁路、京沈高速公路和沈盘公路贯穿全境,全长46公里的沈西产业开发大道横贯东西,沈阳地铁西线直达经济区。此外,地铁一号线向西延伸,和沈西工业走廊新铁西区段相连,随着新三环线的建设,将直接拉近沈西工业走廊与桃仙国际机场的距离,提高交通效率。 4.1.2.3资源的保障性

沈西工业走廊区域内,土地已基本完成征用、整理或已按规定控制,土地资源供给充裕,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浑河、蒲河两条河流穿越境内,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东北电网可提供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1.2.4环境的孤立性

园区处于铁西工业区与近海经济区东西辐射的中间位置,园区周边建设现状单一,基本以农田等自然资源为主,其他公共设施配套不健全,因此,园区必须依靠自身配套,服务于园区。

4.2辽中静脉产业园的发展定位

以发展环保产业为主题,重点发展以工业固体废旧产品拆解、加工的综合再利用,橡胶和塑料再生产品的再制造产业,和以化工资源再生为原料的新型化工产业,以及纸业再生的再制造产业,物流配套为主的物流产业及环保设备生产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将辽中静脉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为产业集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家级示范基地。 4.3 辽中静脉产业园的发展策略 4.3.1 产业策略

依据静脉产业园区的发展优势,考虑到比较优势原则、产业关联原则、区域分工和协作原则、生态化原则,选择以工业固体废旧产品拆解、加工、综合再利用,橡胶和塑料再生产品的制造,化工原料的再生以及再生纸业的生产,物流配套产业及环保设备生产为主的产业。

产业在整个静脉园区内形成整个的产业链的循环,推动产业之间资源的交互作用和能源循环间的相互作用,使产业链的顺利流畅运转。首先,各类废品通过城市收集运输到辽中的静脉产业园,通过分类经各园区各自的拆解和处理回收,得到各类的初级回收产品,初级产品可在通过深加工处理成产品,实现资源再生和将再生资源的再加工。

在整个静脉产业循环的过程中,特别在拆解、分解处理时会产出噪声、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因此,在整个循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这些污染物的处理,防止静脉产业运转过程的再污染。同时,可应用中水技术,对污染物废水进行处理达到工业使用的要求,使之循环利用对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3.2空间策略

依据现状用地情况,通过适当的用地整合,在强调可操作性强的基础上,遵循静脉产业循环的上下游接近,产业用料接近、废物处理接近及交通便利、绿化防护良好、对周边的污染影响少的原则,同时注重空间景观形象,规划一个突出环保特色的现代化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其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核、两轴、七组团”的规划结构。

一核:是指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位于开发大道与二十九街交叉口处,由主干道和产业区的其他部分相联系,将承担整个园区的商业、金融、教育、培训、行政管理等职能。

两轴:以开发大道为依托的发展主轴,即园区对外的形象展示轴;以二十九街为依托的发展次轴,即园区的产业发展轴。

七组团:根据产业性质的不同而分成的七个部分:用地西北部的再生纸业组团,位于用地的下风向,减少污染;化工原料再生组团,紧邻再生纸业组团南侧;工业固废处理组团,位于用地东北部;橡胶和塑料再生产业组团;可利用废物拆解加工组团,紧邻开发大道北侧;物流配套产业组团;环保设备产业组团。 4.3.3支撑体系策略 4.3.3.1科技支撑体系

静脉产业的发展运行需要多学科集成、融合和交叉,科技进步对静脉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构建静脉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引导科技力量参与静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组织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弃物的再资源化技术,为静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3.3.2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立法先行,依法推动静脉产业的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应注意各法律之间相互的配套性和可行性;应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地方实际,尽快出台适用的地方性法规。 4.3.3.3政策支撑

出台鼓励静脉产业发展的政策,尽快制定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发展静脉产业。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收费政策、征税政策、规模经济政策等,如在税收方面除给予静脉产业企业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外,还应由产生废弃物的企业给回收废弃企业一定的补偿,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基金制度。在金融政策方面,重点是投融资的政策。各级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设立银行专项信贷资金,对静脉产业企业改进工艺、降低能耗、消除污染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给予提供低息贷款和部分资金的扶持,为发展静脉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给企业向前发展注入动力。

4.3.3.4市场条件支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监督调控体系的建立,政府对静脉产业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静脉产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在现阶段,静脉产业管理的重点是规范静脉产业市场。主要是通过制定静脉产业市场管理规章,建立静脉产业市场行为规范,确立静脉产业市场运作的基本准则,完善和强化静脉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使静脉产业市场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 5 结语

静脉产业是一个变废为宝,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朝阳产业,在如今低碳城市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下,越发成为将来发展的大趋势。但如今的静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从技术上、经济上、机制上均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本文以辽中县的静脉产业园为例,从空间、产业、支撑体系等多方面提出策略,着力打造为产业集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推进静脉产业园的规划建设的研究。

上一篇:我的第一次军训范文下一篇:手术室上墙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