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工程管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工程经济学》是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利用经济理论与方法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工程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顺应市场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工程管理专业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对比分析

摘 要:文章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从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要求等方面,提出如何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特色。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

許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土建类专业,最常见的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出于专业群建设壮大、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的需要,同时开设两个专业。但若问起两个专业的区别,大家往往只能大概说一个侧重技术,一个侧重管理。但做过现场的人都知道,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是不可能完全分隔清楚的。如果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势必影响到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再多的教改举措都只是无用功。同时开设有两个专业的院校,必须认真分析两个专业的不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抓准专业人才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

1 专业现状对比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同属于建筑大类,前者属于其中的工程管理类,代号560501,后者属于其中的土建施工类,代号560301。2011年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该文件对于两个专业的主要区别建议见表1。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土建教指委认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专业的初始岗位是建造员,工程技术专业的初始岗位是施工员,但我们国家很多省市并没有建造员这一实际岗位,大部分都只有施工员这一职业岗位,或是建造师这一注册执业资格。从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初始就业岗位上也没有很大区别。

2 专业特色分析

要办出不同专业各自的特色,关键在于抓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方能办出专业特色。两个专业的不同特色分析如下:

①就业面向不同。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包括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工程咨询服务方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一般为面向施工单位的一线施工员,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则面向包括建设方、施工方等各方在内,从事如建设单位项目报建、招标工作;施工单位内业、投标及合同管理工作;工程咨询服务公司招投标代理、工程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工作。

②培养目标不同。如表1所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侧重培养施工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培养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需的项目投资策划、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造价管理、施工管理等人员。

③专业核心能力不同。一个专业的核心能力应该由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组成,以循序渐进、逐层递增的方式形成。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对比见表2。

从上述分析可得,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侧重经济类、管理类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侧重施工技术类、施工组织类能力的培养。

④专业课程体系不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许多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有所区别,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等各类施工课程,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房地产开发等经济管理类课程。

⑤实践教学体系不同。不同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手段——实践教学体系是不同的,两个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对比见表3。

两个专业开设有许多相同实训项目,但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实训项目的侧重点、深度及广度要求是不同的。以建筑工程测量实训为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同学只要求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完成工程测量简单任务即可,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除了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外,还必须模拟完成施工现场的实际测量放线任务,满足工程建设过程测量需求。实践体系的不同,正是不同人才培养需求、不同人才能力要求的体现。

3 不同专业和谐发展

在同一所高职院校里同时开设多个相近专业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出于扩大专业队伍、提升专业群影响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考虑。但如果没有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进行深思熟虑后的准确定位,就会出现专业概念模糊、专业特色混淆、专业建设重复的现象,要不然就是出现专业建设各自为政、教学总量过剩、专业资源浪费的现象。

要使得同一所院校里的相近专业各自健康发展,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院校所在地的人才需求特征,结合本校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充分论证不同专业的人才定位,准确把握不同专业的人才核心能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建设专业群,才能实现教学资源利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效益最佳化。

参考文献:

[1] 蒋孙春.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及专业建设基本要求[J].高教论坛,2013,(4):114-117.

作者:陈翠琼

第二篇: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工程经济学》是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利用经济理论与方法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工程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顺应市场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结合多年从教经验,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特色和效果评价五个方面分析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课时紧张。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学透学精;教师教学推进困难。二是理论与实际存在脱节。学生不知道理论如何落脚实际,缺少成就感;教师难以实现能力、素质等高阶目标。三是教学参与度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四是评价反馈方式单一。学生的压力小,学习目的不明确,师生沟通互评途径较少;教师的教学管理效率不高,信息反馈渠道偏少,难以持续精准改进。

鉴于以上问题,亟需挖掘工程经济学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为目标,重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体系。基于专业认证学科建设的整体框架下开展工程经济学课程建设,构建工程经济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多元高效全过程参与的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把理论知识、实践应用和价值提升有机统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课程改革路径分析

1.1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探索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组建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提高教学效率。

1.2切实改变教学观念

为学生和老师创造实践机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和校外专家走进课堂,分享心得和体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借助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提高学生对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认知,明确未来就业目标;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

1.3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随着互联网和手機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大学课堂“低头族”现象非常普遍。丰富多彩的智能设备娱乐活动渗入课堂,教师上课难度增加,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迫切需要丰富课堂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回归课堂。

2.课程改革设计

2.1课程目标定位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学情分析,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明确课程定位。

(1)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能够开展有效的自主和合作学习,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素质。

(3)初步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工程经济领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2.2教学模块构建

在目标导向的指引下,构建工程经济学3大课程模块,分别是理论知识模块,实践应用模块和价值提升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认知工程经济学、资金的时间价值、经济评价要素、经济评价方法、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和价值工程6个专题,通过整合和创新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实践应用模块,融合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价值提升模块,通过讲述重大工程决策案例,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介绍工程经济学知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解释费用和效益,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讲解方案比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介绍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先进性意识。借助以上5条路径,解决学生为什么学,为谁而学的问题,实现育人目标。

2.3教学方法融合

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经济学的课程特点,重塑教学内容,引进优质资源,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实现信息化、模块化、情景化与研讨化教学四个融合。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覆盖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构建实际工程情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整合专业知识,强调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小组研讨,师生互动,实现师生共享、共情,双教双学同频共振。

3.课程改革思路

3.1构建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在《工程经济学》课程团队前期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在线教学特点,建立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现多元高效全过程参与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

3.2课程思政融入工程管理专业教学

凝练工程经济学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例如以突发新冠疫情为背景,选择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为对象收集整理相关建设资料,引导学生结合项目管理目标了解工程经济问题,理解时间观念,融入价值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制度自信,开展生命观教育。以宋朝“皇宫修复”作为引例,详细剖析都江堰工程、京张铁路和三峡工程等经典案例,根据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融入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历史,激发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通过王健林“小目标一个亿”故事引入现金流的概念,融入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勤俭节约的美德,分析现金流转对企业、家庭、个人的重要性。以“校园贷”为例,让学生练习复利计算,对学生进行反诈防骗安全教育;让学生倒推复利率,了解个人成长的复利效应,计算网贷分期还款利息;融入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消费观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理解网贷分期还款的利息陷阱。从银行的发展历程入手,讲述利息的产生,引出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解释时间价值的实质,分析其现实表现形式;以淘宝和京东为例阐释生活中的资金时间价值;以建设期分期贷款为例解释工程实践中的资金时间价值,融入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价值观。通过视频展示疫情期间我国应对新冠疫情的巨大投入(医院的修建、医药费用的兜底等),提出问题:国家投入的这笔钱从何而来?使学生明白税收的定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融入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四个自信。以汽车等实物折旧拓展到职场折旧和人生折旧,帮助学生认识人生不能折旧,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价值,融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升自我。通过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方案比较和讨论,融入国情教育,帮助学生认知国情,培养爱国情怀。通过“车队运输成本”案例分析,融入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放弃、开拓进取的挑战精神、职业精神和优良品格。以中铁建沙特巨亏项目为例,使学生深刻认识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等风险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风险、环境风险、文化风险的理解,融入国情教育,培养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爱国情怀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某房地产项目设计方案比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价值工程的内涵。以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和汽车为例融入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课程思政融入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建设混合式课程全过程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

基于数据采用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和反馈体系,精准持续改进课程。针对“课程思政”调整课程评价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突破课堂盲点改进课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不断改进与优化课程评价方式,效果评价多元并举,由单一的知识维度评价转化为“德才并举”的二维评价标准。以“课程思政”为指引进行综合评价。

4.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4.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瞄准工程管理学科前沿,以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认证和建设国家一流专业为契机,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梳理整合工程经济学新思想、新方法、新应用;引用实例,模拟工程情景,加深学生对实际应用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实现教学育人的统一。

4.2教学理念创新

坚持以“学”为中心,将“教”与“学”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同步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提升的“三位一体”育人思想,塑造多元高效参与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理念,做到教有道,学有效。

4.3教学资源创新

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學习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形成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相辅相成的健康发展机制,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依托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整合雨课堂、腾讯课堂授课回放和课堂派课后测试等自建资源,将线上金课与自建资源有机结合。

4.4教学手段创新

创新授课方式,多种手段互相融合。在“互联网+”大背景之下,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构建工程经济思维,开阔视野。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融合互联网+手机+智慧教室+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还可以随时嵌入思政内容,保证思政教育和专业内容同向同行。

4.5教学模式创新

坚持专业教育、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建教学团队,加强交流和融合,探索建立教师工作坊,为教师提供学术讨论,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建立课前、课中、课后混合式全过程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实时交互,全过程实时分析教学数据,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工程经济学知识轮廓,突破重难点,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5.结语

通过重塑教学内容,工程经济学课程容量得到扩展,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多元参与式学习,要求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课堂活跃度显著提升;通过构建实际工程情景,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不断完善全过程多元化评价反馈机制,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大幅提高。

未来将从六个方面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细化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理论教学内容及时引入学科最新发展成果,重塑工程经济学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团队成员的工程经验,将教师多年参与的相关科研项目整理并编制成适应学生设计的工程背景资料,建立课程设计选题资料库,通过模拟使学生进入一个开放式的实际工程情景中,学会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数据,掌握具体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注重引导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和高阶深度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注重智慧教学,引入新媒体、互动式、提问性等先进教学理念,建立和完善课程网站,线上线下混合,多元参与学习;注重评价反馈,进一步明确工程经济学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目标达成度,完善工程经济学课程评价反馈体系,做到教学相长;注重思政教育,教书育人,培养具备宽阔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管理人才。

(基金项目:1.基金来源:2019年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名称: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以工程经济学为例;项目编号:2019JG045;

2.基金来源: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项目名称:基于新工科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KGHYB-0065;3.基金来源:2021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项目名称: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使用意愿研究——以“无废城市”建设为背景;项目编号:212400410070。)

作者:王一新 王有凯 杨增科 石世英 缑文娟

第三篇: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索

摘 要:为培养满足新工业革命要求、专业国际互认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回顾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国内外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课程体系特征,并对安全工程专业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得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临的一些问题,最后,从专业属性特征、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优化上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建设问题。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安全工程

一、概述

目前,隨着互联网技术、微制造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世界范围内迎来新一轮工业技术革命浪潮[1],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工业复兴”,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2]。工程教育与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近年以来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世界竞争力年鉴》却显示我国工程师的合格程度处于世界末端[3],且现有工程人才难以满足新产业革命人才需求[4]。在工程教育上,存在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继续教育体系缺失以及国际化程度不足等问题[5]。2016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概念,2017年达成“复旦共识”,颁布《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制定“新工科”建设的7条行动路线——“天大行动”,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北京指南”,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这一列研讨活动的开展标志着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工程教育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重要课题。

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2]。我国在2006年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6年6月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考虑新工科的相关要求,“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6]。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安全工程教育基本情况,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一些基本问题。

二、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情况

安全科学是研究避免和控制人类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人为技术、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危险、危害、意外事故和灾害的学问,是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和基本保障条件。2007年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2008年安全工程专业被列为教育部10个认证专业范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开始了首次认证工作,目前全国已有30所高校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执行,使得各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完善,促进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发展,满足了安全工作的行业特征,为矿山、化工、建筑等行业培养了大量安全工程人才。

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育现状及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工程教育培育模式

1. 国外工程教育培育模式:国外开展了大量的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主要有[3,7]:能力导向教育模式,关注核心能力培育,在欧美等国企业界和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马来西亚、欧盟等采用此种模式;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模式,倡导一体化课程计划;合作教育模式,又称“产学合作教育”,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

2. 国内工程教育培育模式: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前共有208所高校参与,如卓越计划班(大连理工大学的校企合作班“大工-三一卓越计划班”“大工-米其林卓越计划班”)[3]。

(二)国内外安全工程专业

1. 国外安全工程教育及课程体系特征

国外安全专业主要关注公共健康问题,主要解决企事业单位职业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健康与财产损失等问题[8-9]。国外安全专业基本可以分为两类[9-10]:(1)专业名称与职业健康相关,如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环境健康与安全项目,东南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专业,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的职业医疗和安全, 中央昆士兰大学的职业安全健康处,等;(2)专业与安全相关,如印地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和蒙大拿州立大学比林斯的安全科学专业,圣爱德华大学的公共安全管理,等。

在课程体系上,均大量设置通用安全科学课程, 以便解决各个行业中具有共性的安全健康问题, 设置少量行业背景课及行业安全课程, 辅之以一定比例的医学、心理学类课程, 使学生重点掌握通用安全科学技术方法知识, 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个职业领域的安全管理。

2. 国内安全工程教育及课程体系特征

至2016年为止,我国开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167所[11]。由于各高校依托行业背景以及制定的专业方向不同,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开设核安全、建筑安全和化工安全3个方向[12],湖南工学院开设工业安全和建筑安全2个方向[13]。

国内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用化程度不高,需要各高校根据各自行业背景以及办学特色,确定人才培養体系。

(三)安全工程专业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现状

分别以“专业认证+安全工程”以及“新工科+安全工程”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较多围绕专业认证标准[14]、人才培养体系[15]、实践教学体系[16]等角度开展,景国勋等[17]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问题,易灿南等[2]研究了新工科、工程教育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问题。

综上:1. 国内外安全工程专业定位的差异导致了人才培育体系上的差异,国内安全工程专业方向定位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显著差异,因此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应该根据专业定位、企业要求制定相关方案;2. 较少文献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新工科建设迫在眉睫,如何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促进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问题成为首要问题。

四、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专业属性特征、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与毕业要求

工程认证对接华盛顿协议,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原则,人才培养着眼于专业人才的“毕业要求”达成,侧重于扎实专业技术技能与综合工程素养培养;而工科背景下,新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新经济和新起点等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对专业知识要求外,还要求在全球视野、工程伦理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宽广更高要求[7]。因此,需基于新工业革命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界定新工科背景对专业人才能力要求,深入比较分析新工科与工程认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以阐述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认证专业属性与特征并界定新工科与工程认证两者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与毕业要求。

(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优化

基于所界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结合我国企业注册安全工程师与注册安全评价师等工程能力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优化:

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充分吸收卓越计划等工程教育模式优点,对我国当前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度融合、重构与优化。其次,对现行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方案进行补充与优化,建立起面向双背景的开放式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优化: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将若干门课程组成一个模块,再由若干模块组合成课程体系,最后基于课程模块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各课程模块的资源整合优化,加强工程训练。此外,在课程体系中,以素质选修的形式,开始全球视野文化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工程伦理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等系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3. 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改革:采用注重实践的“工程范式”:以“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和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营造虚拟工程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授课过程中组织“研究性”学习,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教学或者讨论式教学,全面改善教学效果。在考核模式上,增加工程能力培养环节如课程小论文、工程分析汇报、实操、设计方案等方面考核内容。

4. 师资培养与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基于课程模块设置情况,组织开展以主讲教师为主体的工程培训和教育,通过合理设计工程培训和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以全面提升其工程能力。同时,基于工程要求,调整课堂考核指标体系,加重“工程范式”教学方式占分比重。

5. 工程实践与产教融合模式改革:首先对传统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通过调整实验内容、选取更具工程性质的课程设计题目、组织开展以具体实践任务为目标的实训活动等方式,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其次,以课程模块为基础,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再次,借鉴德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工程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与我国卓越计划教学方式,开启校企联合教学方式。

五、结束语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进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国际化的一个途径,而新工业革命给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在充分理解两者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重构或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2. 国内外工程教育模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特征表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模式,但是又要充分认识到在人才定位以及专业定位上的差异,思考本校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建设问题。

3. 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教育认证应立足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南,充分结合新工科对安全工程人才的要求,融合两者之要求,明确专业属性特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并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陈以一,李晔,陈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1-5.

[2]易灿南,胡鸿,刘美英,等.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双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工业通风》为例[J].安全,2019,40(2):43-46.

[3]崔庆玲,刘善球.中国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8(4):32-45.

[4]光明网.“新工科”新在哪儿[EB/OL].http://edu.cnr.cn/list/2017040

3/t20170403_523690794.shtml,2017-04-03.

[5]吳旭东,朱泓,孟凡芹,等.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21-25.

[6]http://www.moe.edu.cn/s78/A08/moe_745/201704/t20170412_302427.html

[7]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22-35.

[8]傅贵,余妍妍.安全工程专业学历教育方案的中西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39-41.

[9]吴超.中美高校安全类学科专业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

[10]赵丽丽,李振明,郭磊.中澳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J].安全,2008,29(7):62-65.

[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9aa510102wg37.html

[12]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13]易灿南,胡鸿,刘爱群,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以湖南工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2):113-114.

[14]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中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认证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2):23.

[15]朱方,吕保和,刘宏.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安全,2015,36(1):60-62.

[16]任玉辉,王文才.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88-89.

[17]景国勋,程磊,袁东升.“新工科”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2):102-107.

作者:胡鸿 易灿南 廖可兵 刘美英 滕广平 耿伟乐

上一篇:畜牧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旅游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