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

2023-01-11

第一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

课堂模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样例)

开题报告(案例):

新郑市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

开 题 报 告

单位:ХХХХ 高级中学

课题名称:高中生物新授课高效教学策略探究课题主持人:ХХХ

学科分类:生 物

主要参与人:ХХХХХХХХХ开题报告日期:2010年3月23日

教育科研◇高中语文 1

1. 本课题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施,增加了不少前沿性的科技知识,更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且对教师教、学生学的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开课时间由原来的高二年级提前到了高一年级,但是,统一安排的上课时数每周只有两节课,而生物作为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小门课”在课外也不会被安排多少补修的时间,这就导致了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的窘境。而新授课,则是学生接受知识、形成能力最基本的内容、最重要的“底色”。

为此,迫切需要教师认真审视各种具体条件,深入研究高中生物新授课的教学策略,生成教学智慧,彰显教学艺术,即向“40分钟”要效益,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新授课的教学效率,为后续的复习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更为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将使教学模式得到改革,教学结构得到优化,学生作业得以减轻,学生潜力得以激发,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能力化。

本课题为自选课题。自从生物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内容大量增加,课时严重不足,我们一直在进行探索新授课课堂教学高效化的教学策略,已有诸多感受,同时也有许多困惑,还需要进一步集体攻关,深入研究。

2.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获得和掌握生物课程的高效教学策略,是几乎所有一线生物教师共同的诉求,并且也差不多都为此进行过各自或系统或零星、或深入或肤浅的实际探究,有着见仁见智的经验和智慧。例如任小贝《生物学新授课常见类型与教学策略》(载《生物学通报》2001年第10期),着重从学习心理方面来谈各类新授课的教学特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袁锦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载《中学生物学》2008年第5期),则着重从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等三个方面来探讨;羊垂功《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刍议》载《中学生物教学》2009年第9期)认为提高教师的素养、科学的备课、建构有效的课堂、彰显学科特点都是必需的要求;郭士望《浅谈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 (载《现代教育探索》2009年第19期)中认为应给学生思维的“活”提供条件,富于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如此,他们研究的视点要么在于“新授”,要么在于“高效”,也都给了我们宝贵的启

示,然而,也都还没有把两个视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的研究,这就为我们留下了值得探究的空间;尤其是,从文献资料来看,他们研究的对象大都基于文化素质较好的教学对象,我们与他们的条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我们做的是自己的校本研究。

3.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高中生物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及其高效的教学策略,研究重点在于教师应当采取的种种策略。

(1)课前怎么对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2)课中怎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3)课后怎么进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其中,在课堂探究思考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能否自主得到探究结果,能否及时完成课后练习;在课后的探究性或调查性活动,学生能否积极参加,能否自主设定研究方法或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研究,等等,教师都应当随时关注,并及时予以适当辅导。

进度安排:

⑴2010年3月确定课题,制定课题计划并填好课题申报表。

⑵2010年4月初开题。

⑶2010年4月底进行前期成果汇报,汇报形式 ——课例,随后撰写论文。⑷2010年9月上旬进行中期成果汇报,汇报形式——课例,随后撰写论文。⑸2011年元月上旬进行后期成果汇报,汇报形式——课例,随后撰写论文。

⑹ 2011年3月底上交研究报告。

4.主要参考文献

⑴《中学生物学教学》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⑵《中学生物学》南京师范大学主办

⑶《生物学通报》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第二篇:《历史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学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课题,于2011年3月由学校研究决定实施,结合我们历史教研组实际,确定开展《历史有效性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我代表本课题小组作开题报告,请大家研究讨论。

一、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

1、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走出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的第一步,也经过了“两转”、“三合”的外在形式探索阶段,现在我们改革的步伐又迈入了如何扎扎实实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新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通过初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探索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改革的成功不应该只是教学历年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应该主要体现为教学的实际效果。但就目前情况看,由于教学策略不当,新课程教学无效和抵效仍然存在,就此提出此课程研究。

2、意义

(二)本课题的必要性

1、它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其中的关键又是学生。教师只有唇膏粉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它是完善课堂教学,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需要

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面积虽小,却能包容知识的海洋。如何在这特定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达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崇高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改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课堂教学,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突显出来,才能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学。

3、它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为一所乡村中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如何真正转变教与学的模式,如何真正前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是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各学科教学,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智力与效益。

学习进步与发展;有效率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产出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与个人的教育需求想吻合。

2、有效的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3、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是指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

4、它对学校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需求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

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性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局工作重点和局长讲话精神,以扎实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有效”,促进新课改内涵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虾发展为核心;以课题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改革深化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本着“面向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的研究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个人探索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单科推进与各科并进相结合,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找到适合我校有效教学的策略及方法,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它情调学生是学习活动和可代替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和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新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课程实施中的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它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挂念,一是分子教学主要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它强调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方式变革。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以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提出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论和最优的教与学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其核心的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青筋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直到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他课堂教学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它认为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示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6、现代教学论。它把教学看作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的只要失控。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把教师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本课题将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开展有效教学策略日研究。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展开。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征分析,重点探讨他课堂中学生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诊断并分析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生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2、开展教师教的策略研究

(1)开展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材料;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案的编写方法等。

(2)开展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包括探讨历史学科有效教学方式,研究课程整合的方法,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化,重建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实施,灵活处理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进许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探讨课堂提问的策略、练习策略,如何人既关注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土和有效应用等。

(3)开展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研究。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探讨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构建历史学科有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3、开展学生学的策略研究

我们提出兴趣激发策略,以他学生学生积极性;情景创设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学习;培养问题意识策略,他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1)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促进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探究、合作、倾听等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探讨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中运用的突进、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包括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观摩、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经验论文等。)

1、文献法。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开指导课堂实践,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教师自身也要综合运用各种路径,及时了解最新课程教改的相关成果,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习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的行为。在实验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均进行单项或综合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实验教师和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有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科特点,选取不同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分现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分层次进行细心的整理、对比、分析,在总结个安眠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4、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个改进教学策略。

5、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献结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6、经验总结法。针对成功体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为课题服务。通过学习、实验、总结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形成经验论文。

四、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三学年,以每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共实施六个周期,每个周期按以下步骤开展活动。

由教研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深入课堂,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状况,重点找出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对本教研组各位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带共性的若干问题,然后做好以下三件事:

(1)梳理影响课堂效率的若干因素,形成简单的书面材料,提交教科处备案。

(2)组织本组教师逐一讨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改进方法。

(3)确定本期重点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实践课题,并制定活动的详细方案

五、课题的研究人员构成和专长

我组有教师七名,其中地理教师二名,思品三名,历史教师三名。市级教学能手一名。市、县级优优质课三人。他们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教改中。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纳性。

六、研究的现有基础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科研课题的大背景下,在省级课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和市级课题的基础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七、预期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名称及形式。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0.4——2010.5)制定试验计划方案,组织学习,交流研讨,外出考察。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0.6——2011.9)

1. 成立课改相应组织机构。2.搞好各班学习小组建设。3.构建有效课堂新型教学模式。4 按年级抓好课改的落实。5 写好各阶段总结。

(三)成果总结阶段 (2011.10——2011.12)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1.举行课改汇报课。2.收集教学案例。3.教学论文。4.教学反思集。5.总结有效课堂新型模式经验。6.撰写结题报告。

八、结合我校实际,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不断完善深化本成果。形成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普遍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我校教育科研能力。

九、经费估算

学校划拨。

龙须门中学李忠良

2011年3月

第三篇:B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二中学 赵红梅 连志蕾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的、主动活泼的发展。但在我们授课的班级中,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要求与方法,却使得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不同的行为表现方式,甚至还出现很大一部分学困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尤其是处在偏远县城的我校的中学生,有的入校后连最基本的拼音不会拼,汉字不会按笔顺写,数学三年级的水平也难达到,就这样上了初中,素质何在?但我们是教书育人的人,必须以农民对待庄稼的心态对待成长中的孩子,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但由于我校招收的中学生成绩差参不齐,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和有不良行为或品质有问题的“问题学生”。要转化这些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通过高效课堂,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要通过高效课堂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大限度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3、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县城初级中学,近几年来,由于领导管理有方,教师素质过硬,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大跨越,05年以来已成为邯郸市的名校。所以我们的生源很充足,本来生源好应该有质量保证,但我们这儿的实际情况是学校教学管理好了、教育质量提高了, “条子生”、“关系生”自然就多了,加上近几年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政策,家长很看好我校的实力,使得县城和周边小学学生数量逐年递

1 增,于是班级里基本都是就近入学的孩子。07年仅分配生就占到了学校招生人数的一半,近两年基本都是,而这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成绩大多在中下游,基本的行为习惯就没有。就语文学科来说,有一大部分孩子入校时语文不及格,他们的语文知识少得可怜,不会书写,不会普通话,不会作文,甚至有的不会朗读。他们对学习没兴趣,又缺乏学习的动力,课下不肯下功夫。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为此我们提出要打造高效课堂,尽最大努力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符合校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发现高课堂上存在的消极因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求达到课堂的高效率,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即使不能成才也要成人。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山东杜郎口的“

三、

三、六”教学模式,江苏省洋思中学的“三清”教学模式和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教学模式为借鉴,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努力完成以下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教师如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通过课堂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研究课堂低效归因。

3、研究小组建设和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对课堂高效的辅助作用。

5、研究如何借助不同的课型,使课堂活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6、研究“352”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可行性、内涵和课堂实操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7、形成有理论基础和实操性强的、符合校情的“352”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如何进行小组建设,让每个孩子参与到课堂学习。

2、怎样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知识的生成度。

5、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质疑意识。

6、研究形成符合我校校情的”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课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1、观察法:从实际出发,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颠覆旧课堂。

2、访谈法:与课改班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实验班研究对象课堂学习的效率,行为表现,成绩情况等,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3、课例分析法:通过参与研究者展示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一环一环形成“352”模式。

4、经验总结法:将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5、文献法:多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对象首批确定为参与课改的教师和所带的课改班,形成理论获得经验后再带动全校推广至全校的课堂教学。

(二)理论依据

1、魏书生的课堂教学艺术: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课堂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注重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

3、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兴趣,挖掘潜力,于自由中见自主学习之成效。

4、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对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充满兴趣,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人尽其

3 才享受成功的喜悦,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5、心理学观点:对学生进行内化教育,让学生多一份感悟,少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说教,多一些活动的感化,彰显隐性教育的魅力。

6、现代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语文老师不能单纯做“园丁”,裁剪掉孩子们的个性,而应做根雕艺术家,顺应孩子们的个性,对学生进行“扬长”教育。

五、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们的课题为“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仅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及至整个人生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行为,学术水平等多种功能,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课程。然而,许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困境,所以从改开开放以来到现在,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不断地探索。可以说,从五六十年代语文教学信奉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课堂模式到改革开放初期由“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由“重教”到“重学”,由“重知识”到“重能力”“重智力”,由“接受和理解”到“建构和发现”,由“偏重课内”到“兼重课内外”的课堂基本模式的改变,再到后来的“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直到今天,在“新课标”理念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模式,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乃至取得了较为可喜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像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一样的语文教学名师和山东杜郎口、江苏洋思、盘锦新兴中学等一批名校。

我们学校是一所县级中学,生源以农村孩子居多,这种生源结构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魏书生先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山东杜郎口和其他成功学校的经验,因而探索符合我校校情的高效课堂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的。

六、现有基础

1、本课题组定购了各种专业期刊、报纸,拥有大量国内外教育专家关于教师的素质培养、关于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的图书,配置微机、打印机、摄像机、多媒体教室等教研专用设备,大量图书资料和现代化的研究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我们还有五十多个教学班,八个课改班和一支素质较高的

4 教师队伍,可以为我们提供成功的课堂教学实例。

此外,我们还得到了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组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使我们能在正确、规范的道路上从事该项研究。

2、经费保障:

本课题有河北魏县第二中学全额拨款,按需要及时购买资料,购设备,外出学习,聘请专家,以确保课题按时结题。

七、研究工作步骤

本课题研究步骤是课题负责人总体谋划,课题组成员组织教学班整体参与,边教学边实验边研究总结。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立项,论证开题。

1、申报课题《“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申报期间将课题组成员有关高校课堂研究的论文,教学案例进行交流,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

2、课题立项,我们首先确定了课改班及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对具体研究内容作了分工,并提交课题的开题报告。

3、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论证开题。 第二阶段:

1、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教师如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获得直观的经验。

2、通过课堂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研究课堂低效归因。

对课改班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和访谈,充分了解造成课堂低效的原因,议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

3、细化开题报告中的各个环节,使之更切合我校的实际,更便于操作,更有针对性,明确了各阶段的研究目标。

4、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对以往有效课堂教学工作作阶段性总结,以论文的形式提交课题组。

5、课题组成员向总课题组提交研究论文和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

1、研究小组建设和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对课堂高效的辅助作用。

3、研究如何借助不同的课型,使课堂活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4、、课例研究剖析,逐步寻找解决课堂无效因素的方法、总结、写研究论文。

5、从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整理好个案,剖析研究,整理总结出可操作性强的“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课改班、课改班学生进行对比评定。

6、课题组研究人员向总课题组提交论文、课例分析及阶段总结报告。 第四阶段:形成研究成果、结题、推广。

1、研究“352”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可行性,内涵和课堂实操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2、形成有理论基础和实操性强的、符合校情的“352”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3、将课题组的论文、课例分析、教学模式、操作步骤等收编成册。

4、向总课题组提交阶段论文和阶段成果总结。

5、课题组把积累的成功经验和研究的成果在本校及全县推广。

6、研究结题方案。

7、向总课题组提交《“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结题报告和成果公报。

8、申请结题。

八、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服务的,我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我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从小范围入手,以课改班为单位,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研究,积累第一手课例资料,从理论到实践形成可操性强的符合我校校情的“352”高效课堂模式,以实操课、示范课的形式推广,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九、研究人员的组成与专长

课题负责人兼研究员

(一),赵红梅,1968年6月出生,教科室副主任,主抓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邯郸市优秀教师、县拔尖人才、邯郸市创新课堂优秀教师、全国基础教育研究杰出人物。主持研究教科所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研究》的研究工作,被评为优秀研究员,国家基础教育研究先进个人,研究成果显著,该课题正于2009年4月

6 结题。

主持人兼研究员

(二),郭成林,魏县第二中学校长,负责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市拔尖人才,国家优秀科研校长。

研究员

(三)连志蕾:是我校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擅长教学研究,积极参与课改,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教学成绩显著。

研究员

(四)王文香是我校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积极参与课改,擅长教学研究, 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教学成绩显著。

研究员

(五)陈双玲是我校地理学科备课组长,市级骨干教师,在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中,承担主持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科研经验,有多篇论文发表,该课题已经的顺利结题并获得市级三等奖,为该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员

(六)刘焕巧是我校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擅长教学研究,积极参与课改。

研究的工作基础和外部条件:

我校建校时间长,师资雄厚,教学质量逐年攀升,目前已成为邯郸市热点学校,多年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和教科研队伍。他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敬业爱岗,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打造高效课堂方面,每个老师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十、研究成果表现形式

以论文、课例分析、模式展示、总结报告的形式提交研究成果。 十

一、参考文献

1、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卢梭·《爱弥尔》。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

4、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班主任工作艺术》·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为师从教不可不听的演讲》VCD。

5、赵凯·《班主任必读》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4。

6、马新国·《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务》、《班主任工作案例评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

第四篇:《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莫汉初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请让我代表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专程出席我们课题开题会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来参加开题报告会的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经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2011年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ZJZB2011042)。现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召开课题论证会,并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请各位专家和老师进行评议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们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即CBE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模式,即CBET(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模式。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也借鉴其他发达国家模式进行过尝试,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实行的任务驱动法、项目驱动法,但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完整模式,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各方面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我校在这方面进行过相应的研究与改革,从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下手,采用目标驱动法,专业考证等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正是站在建立一套较完整的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高起点上,整理和完善现有的职校教学管理体系,以弥补现有职业院校管理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把握各专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制订出课程教学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使今后的教学与实习更具目的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形成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教学管理的基本措施和基本方法,改进考试考核模式,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明确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

3、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办学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4、开展本课题研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开展本课题研究,能提高我校教师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1、教研氛围浓厚。我校注重教学科研,校本研究蓬勃发展,教研成果丰硕。自2007年以来,坚持学校教研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原则,致力于教研的校本化研究。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分层教学、课题式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两项省级课题相继立项,其中《农村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已开题研究。

2、实习设备齐全。我校机电类专业设备先进,设施齐全,为项目驱动式教学研究提供了硬件保障。学校拥有先进的电子电工实训室、机械加工实习工场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大型加工设备20台套。

3、师资队伍健全。课题研究对师资队伍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综合知识,又是懂理论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本课题组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省优秀双师型教师1名,科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

4、课程适宜开发。项目式研究专家徐国庆博士说过,尽管并不要求所有课程都项目化,但至少要求把项目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我校电子、机电、计算机等专业一些课程适宜进行项目式教学。《机械加工》、《电焊》、《钳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作文教学》、《静物色彩》、《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均可作为课改科目开展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根据新大纲的要求,编制适合我校校情的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程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编写校本教材。根据我校专业特点,精心编写二到三本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4、开展项目驱动化研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机电类专业技能课为研究对象,提出项目内容,考核标准,开展项目驱动化技能训练。

5、建立健全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检查与考评,建立教师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考试成绩测评等环节,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完善学生思想评价体系。

(二)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大纲对比研究、职业学校大纲与普通高中大纲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针对学校目前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研究实习管理的新办法,制订新制度。开展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农村职业学校科学合理的专业课开课比例。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3、专业指导计划的修订。

4、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5、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效果。

2、个案研究法: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

2、分类、比较研究法: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

4、评价研究法:每个阶段、每个个案通过针对性测验成绩,对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不断改进。

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将在20

11、2012级学生中多方位实施课题方案。并在机电类专业中全面推行新教学指导计划,实施新的教学手段,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采用新评价模式考核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2、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优化教学内容,编写具有职业中专特色的新教材;建立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3、时间安排

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课题实施方案的制订、相关文件的出台、专家讲座、教师培训。

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调研机电、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新体系,撰写项目驱动教学教材。摸索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教学的最基本方法。预期成果:校本教材初稿、教学、实习管理制度;机电类专业课程标准,学生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方案出台;完成若干篇论文。

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为综合研究阶段。在2012级学生中试用教材并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完善各专业项目教学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预期成果:归纳总结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管理模式,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教学科研论文4篇,校本教材出版。

2013年12月课题结题。

七、课题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形成较完善的管理模式;

2、编写适合农村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

3、项目驱动教育教学法与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

4、能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八、领导机构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刘,副组长:夏。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安排 本课题组共有18名成员,其中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9人,初级教师4人,以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为主,涵盖了我校绝大多数专业。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具体分工如下:

1、项目驱动教学法校本教材开发

负责人: 组成人员:

2、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分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探究,教师与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负责人: 组成人员: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与成果推广

负责人:

组成人员:

4、课题秘书组,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材料打印工作。

负责人: 组成成员: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措施

1、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证例会的正常进行。注重实验过程的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

2、由莫汉初副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选拔科研意识强,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保证各子课题能正常开展研究。

3、提供参研人员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学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为实验研究提供充分的财力保证,提供研究经费,奖励研究人员,提高参研人员的积极性。作为省级一般资助课题,严格按《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费暂行管理办法》实行经费开支,遵守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十一、经费预算:

第五篇: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开题

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2011年11月10日

我们县物理学科的教师在教研员禹桂芝老师的带领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全县物理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为子课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子课题探究

实验教学的目的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实验设计研究、实验步骤研究、实验数据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用“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等现象。

初中物理新课程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呢?

第一、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而实验教学活动是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实验课堂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实验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实验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实验教学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三,科研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实验教学,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那就不会辜负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2.发展心理学理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

3.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4.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5.“做中学”理论。

6.初中生的心理思维逐渐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富有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美国科学家曾对人的大脑遗忘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以下各种学习方式的遗忘率分别为:阅读90%,听课80%,应用70%,看电影60%,看展览50%,讨论30%,讲话30%,自己动手做10%,学生教学生5%。由此看来,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是一种终身难忘的过程。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时, 都有一种新奇感。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培养,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 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成功的创设演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开拓学生思维, 激励学生放大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

(2)通过加强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 掌握理论, 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设计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3.设计物理实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

4.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实验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6.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

8.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实验教学的目的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实验设计研究、实验步骤研究、实验数据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可实施性

1.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对本课题的研究寄予厚望。

2.学校丰富的第二课堂资源:全县十三所初中有着丰富的校园课程文化,倡导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发现自我潜在能力和价值。

3.本课题组成员:十三个校区一线物理骨干,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意识。

4.规范的管理制度:学习交流制度、档案管理制度、量化考核制度等,确保课题正常开展。

5.可供利用的平台:杜蒙物理教研室QQ群、杜蒙初中物理教研室博客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措施:

(一)时间规划

本课题总体时间约为3年(2008年3月~2011年10月)

(二)研究步骤和措施

1.课题研究的准备(2008年3月~2008年5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

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2.课题开题报告会(2008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实验(2008年9月~2010年6月)

(1)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2)活动的开展。发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工夫。

4.汇报成果阶段(2010年6月~2011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5.修改完善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6.上交专家评审(2011年10月)

7.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1年11月)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多区域、多层次、多类别、多特征的课型状况进行充分地调查与研究。创新:通过听 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构建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课型的大容量相关文献作以收集、梳理、研究和综述。

3.理论建模法——对实验课型的理论加以系统性研究,对课型的模型加以系列化构建。

4.资源推广法——开发课型优秀资源,对课堂问题与现象加以集成,为课型实施与优化搭建平台。

5.实证分析法——把传统课型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多样本实证研究中完善课题成果。

6.网络动态法——通过课题研究网,呈现研究过程、开辟课题博客、动态修订成果。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开放、动态、灵活,实践探索性强: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突破性成果

1.通过对整个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案例的梳理,拿出一套体系完整的物理实验探究的校本教材、校本学材和校本习材。

2.与各校的校本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初步形成物理实验课的评价标准。

4.物理实验课的优质课范例。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 课题研究负责人:禹桂芝

2. 理论研究负责人:杨伟星 包晓春

3. 实践研究负责人:鞠立卫 刘国秀 霍忠金 陈彦章

4. 课题科研管理负责人:顾艳丽 王明柱 李子民 付春媛

上一篇: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下一篇:课题研究年度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