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022-09-11

药源性疾病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 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 诱发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 是药物反应的后果。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药物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这一类药源性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其危害性较低。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又称特异反应。这类药源性疾病较难预防, 其发生率较低, 但危害性很大, 常可导致病人死亡。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身体状况有关, 如:年龄状况、营养状况、精神状况、病理状况、生理周期等。另一面与医务人员在用药过程中用药不当有关, 如:长期过量用药, 不当使用药品, 多种药品混用等。药源性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 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药物引起的损害, 也和其它病因引起的损害一样, 有其流行病学特点, 有其潜伏期、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及不同预后。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率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症、肾功能衰竭、皮炎、载体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 均为明确的病症。

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有两重性, 特别是现在的常用药中, 许多药物都是化学合成的, 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 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负作用。因此, 如果用药不当, 这种负作用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 从而导致人体新的疾病, 这就是所谓“药源性疾病”。

相对言之, 化学合成的药物所造成的药源性疾病比动植物等天然药物更普遍, 也更严重。按其临床表现, 大致可分为10种基本类型: (1) 中毒型:细胞毒作用, 酶抑作用, 纺锤体毒性及抑制机体细胞分离作用; (2) 炎症型:各种类型药物性皮炎; (3) 胚胎型:妊娠3个月内孕妇用药后, 引起胎儿畸形发育, 如反应停; (4) 增生型:苯妥英钠等常可引起牙龈增生, 尤以儿童患者为多见; (5) 发育不全型:四环素引起牙釉质发育不全等。60年代我国城乡应用四环素极为普遍, 如今20岁上下成年人中黄牙病人不少; (6) 萎缩型:如注射皮质激素后, 可使局部皮肤萎缩, 青皮变薄, 表皮乳突消失; (7) 变性浸润型:如D-青霉胺可引起天疱疮样皮炎, 组织学显示表皮有浸润性变性; (8) 血管血栓型:药物性变态反应时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充血, 而反复多次使用血管造影剂可引起某些血管栓塞; (9) 功能型:胆碱为药物和神经阻断药, 如应用不当, 可发生无力性肠梗阻; (10) 赘生与癌病型:如大量使用萘氮芥治疗时可引发膀胱癌, 久用砷剂者可使掌部赘生肌肉, 进一步可演变为鳞癌或基底细胞癌。

药源性疾病以皮肤反应为多见, 但从严重程度来讲则以脏器的损害为重, 有的不可逆, 甚至危及生命, 尤其是婴幼儿用药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1) 加强监察工作, 一些治疗窗小而毒性大的药物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合理选择药物, 正确掌握剂量和方法, 如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后效应长, 每日1次给药即可达有效血药浓度又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2) 加强ADRS监察工作, 及时掌握药物不良反应信息; (3) 加强药品知识的宣传普及, 提高人们合理用药水平, 特别是对中草药的毒副作用应予重视。随着新药的不断增加并广泛应用, 药源性疾病也呈上升趋势。为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临床医生除明确诊断外, 在处方前应明确所用药物的药理代谢过程, 以及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和ADRS。作为药学工作者要提高临床化水平, 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 发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职能作用;其次发药窗口是医院合理用药的最后环节,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药师应严格审查处方, 准确调配, 正确、合理指导患者用药。因此药学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培养, 必须具备审核处方、复核发药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和能力, 促进合理用药, 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摘要:本文分析了药源性疾病造成的原因和类型, 提出了合理用药, 降低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对策, 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合理用药

上一篇: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下一篇: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