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代讲教学设计

2022-07-23

第一篇:以读代讲教学设计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阅读教学点滴感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贵在“读”,在小学教育中更是举足轻重,小学生因为知识面狭窄、思维简单,他们对于书上的知识一般都是先记忆,再逐步到理解、运用的过程,可见重视朗读训练,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准字、词、句、段、篇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反复品味多侧面、多层次的内涵和意蕴,并把文章的内蕴变成自己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明确读的目的

读的主要目的是“悟”,到底让学生在读中悟什么呢?总的来说,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使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具体地说,应让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悟法。

所谓悟义,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字、词、句、段在文中地意思。悟情,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悟理,就是让学生通过读,悟出语言文字中包含的道理。悟法,就是通过读,悟出作者的写作之法,以便今后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注意读的内容

除学生对课文的初读、感知读以外,什么内容该读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在文中的含蕴处读

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抓住重点来读,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弄清其含义,领会文章的中心。

2.在重点内容处读

所谓重点内容是指对整篇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词句或章节,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内容的矛盾处读

不少课文有些地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在这些地方读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深化。

4.近似之处对照读,辨别异同,发现规律

我在授二年级上册《假如》这一课时,发现这首儿歌句式相近,结构相似,写法相同,采用对照读,学生容易辨别异同,发现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读时,提出明确的要求。

(1)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为谁画?画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只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

(2)为什么画这些?能带来什么快乐,排出什么忧愁?引导学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

运用这种近似之处对照读,辨别异同,发现规律地读,更利于学生找出规律。为续写做铺垫,为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打下基础。

三、注意读的形式

读有多种多样:范读、默读、引读、自由读、接读、分角色读、选择读、情境读、配音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及学生年龄的不同,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读法。一般地说,低年级学生应选择情境读、配音读、分角色读、范读、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然后熟读成诵。低年级应特别重视教师的范读。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感情真挚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和依赖性强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范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高年级课文较长,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后,还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句段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小组交互读,并互相评价,做到人人参与,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

四、注意读的指导

朗读的全过程,融入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评价和鉴赏,赋予了课文新的艺术生命,教师对这种眼、脑、口、耳并用的创造性的朗读活动的指导,本身就应当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相对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朗读的要求来看,首先是准确地读,即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把课文读通顺;其次是能理解地读,即读懂文章的层次结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流利;再次是指导学生有体会地读,即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从朗读的音调来看,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语言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抑与扬、高与低、刚与柔等等。其实,朗读指导的关键不是进行重读、轻读、快读、慢读、停顿等技术指导,而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在读中把意思表达出来;在于引导学生用“悟”的方法,读出情感;在于借助想象的力量,读出意境。

总之,“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多读”让学生迎刃而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特别是精彩段落、关键词语,学生在“读”中深知、熟诵,“如出己之口”这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而且,既避免课堂教学脱离语言文字的空洞和枯燥,也为学生创设了学好语文、认识和理解语言、运用语文参与社会交际的良好氛围。同时,“以读代讲”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第二篇:二、 以读为主贯穿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佳和最有效的工具,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能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去了解古诗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古诗《春日》生动描绘了春天万紫千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课前我没有先让同学们去朗诵古诗,而是将春天的视频先播放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领略春天的美丽。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大诗人朱熹是如何来描写春天的景色的呢?”这时候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来听我给他们朗读这首古诗,并很快按照我设计的思路领悟了这首诗的含义。可以说在这里电教手段为古诗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为学生理解此诗做了铺垫,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音乐都非常敏感,所以我抓住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古诗《草》,在课前我首先播放《小草》这首歌曲,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 以读为主贯穿古诗教学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之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素养。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坚持古诗要以读为本!在读中品位在读中理解!一个“读”字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反复诵读让同学去品位古诗的涵义、古诗的魅力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的朗读、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等!教师则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了诗的节奏和停顿。例如在教授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情。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总之,古诗教学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应因文而异,因学生的特性而异。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课堂气氛活跃,书声朗朗,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的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身心、人格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三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99-01

一、读与写结合的整体结构

读与写组成了一个整体,研究读与写的内涵要素,为此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分析读写结合。

1、学习一篇文章中的读写结合

朱作仁教授在《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指出:就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回合”,一是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是侧重理解的阶段;二是从探索到中心思想出发,研究怎样布局谋篇,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表,是侧重学习写作角度的阅读阶段。的确如此,阅读大抵经历这两种心理进程,这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其中第二个“回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即阅读教学中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形成了学习文章时的读写结合。

2、运用语言过程中的读写结合

如果平时的阅读是在积蓄写作营养,那么写作时就是在运用这些积蓄,一个是“蓄”,一个是“放”,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将读与写联系起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范畴里的“读”是指积累知识,“写”是指进行习作。

3、言语交流中的读写结合

“作文时要想到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作文时应想到读者,作文中应该有读者,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引起共鸣。这里的“读”即读者,“写”即作者,这是最高层次的读写结合。

二、以读促写的对应训练

1、课内精读的训练

(1)抓描写生动的词句进行训练。描写生动的词不仅仅让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优美,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教师可以采取先指导情感朗读,继而将生动词句换成平实词句,然后比较朗读,体会描写生动句子的好处来进行训练。

(2)抓寓意深刻的词句进行训练。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已出现了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如富有哲理的、寓意深刻的、托物言志的,重在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领会,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词句必须放到课文中去,找出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才能深刻领悟。

(3)抓简略或空白处进行训练。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表达上都有写得简略或省略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或拓展文章的内容。 让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给文章简略或空白处加以补充,既使学生领悟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作文的自信心,他们意识到自己能改课文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从而唤起了学生对作文的激情。

2、课外自由读的训练

这里倡导的自由阅读并不是无选择性和导向性的阅读,而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进行的既开放又有倾向的阅读。

(1)好词佳句的摘录。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不做具体规定,但我订了一个最低限度“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周必须作读书笔记。在练习本上摘录好词佳句一页,下一周利用早上几分钟,读上一周摘录的内容,这样反复吟读,不断积累。

(2)阅读评赏活动的进行。教师或学生看到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进行讨论,交流阅读心得。最后就文章的某一点或几点,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3)与班队活动相结合。班队活动往往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主阵地,教师可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各类竞赛。如诗歌朗诵比赛、故事大王比赛、小小话剧表演等。

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途径

由于读写结合的整体结构紧密相连,而以读促写的训练又可时时在课内、课外进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解决学生的“开源”问题。“开源”解决了,学生作文之流水会源源不断。我在教学中尝试以下教学方法,进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研究。

1、读中探写。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吸收写作营养。这种探写不是局限于语言技巧上的运用,而是多层次的立体的探写。它包括:(1)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2)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感情;(3)作者选择了哪些事例,选择这些事例对表现文章有什么好处;(4)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进行描写等。

2、读中插写。为了学生更进一步领悟文章,依据文中的某些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插入一些片断练习。可以是扩写、续写、改写等,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如学了《滥竽充数》,让学生写写南郭先生逃走后的故事等,尤其是童话故事的续写往往最能吸引学生。

3、为读作文。这里的“读”是指读者,为“读”作文不妨称为“需要作文”。学生在作文时犹如与读者在正面交流一样,正是我们成人作文“一腔心思诉于君”的境界。这样的作文克服了为作文而作文的“遵命作文”,学生的作文往往真情流露,表达清楚。

4、读后仿写。模仿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仿写也是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仿写可以借鉴一篇文章也可以借鉴多篇文章,可以仿写内容也可以仿写结构及语言,还可以仿写作者的风格。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比如插入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数字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等等,举不胜举。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能用于教学中。总之,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学好这门学科,要使数学的魅力在基础教育中呈现,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做起。

让我们在以后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各种新奇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多种手段并举,来践行素质教育新课标理论的宗旨。积极开发新课标教育教学的新的理念,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让他们愿意学习并爱上数学,给新课标理念下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第四篇:以读为主的五环节教学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学生学习语文时,读得多了自然会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当然,并不说要一味地让学生去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学生一遍一遍的读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在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过程让学生去读,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组织、引导、点拨等作用。 初读:在学生读之前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让学生更投入的去读。初读以默读为主,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比如在读《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问题以使学生的初读更有效率:(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这样学生通过初读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从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而在《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中,学生初读课文主要是要说明白本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事理,即通过恐龙无处不在证明板块构造理论。如在记叙文中,可以让学生说说本文写了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初读应以筛选信息,学生初步感知为主,要侧重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研读:在学生对文章大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些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研读文章中相关的部分,从而达到对文章更深层的把握。 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

1、课文第

一、二段和第三段体现了怎样的写作思路?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3、本文的结构和顺序是怎样的?在学生再读以后,可以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指导,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整体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研读文章的积极性,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或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完全动起来。研读不能看做是让学生再读一遍,而应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不断地让学生读,哪部分不理解就再读哪一部分。

赏读: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后,这环节主要是从语言上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学习文章好的语言,记叙文主要是学习一些描写优美、感情真挚的语言,说明文则是学习准确、科学、周密的语言,议论文则学习准确、严谨的语言。在赏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表达效果,并尽量背诵下来,特别适宜感情朗读的要让学生读出感觉来。总之,侧重于强给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潜移莫化中受到影响,从而使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得到提升。 悟读:在学习一篇文章以后,学生从各个方面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收获,要让学生结合的实际说说或写写学习小结,在听、说、读、写上,在思想上、在感情上所获得的收获,学习之后的启示等等都可以说或写,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

延读:学生的学习不只限于课内文章的学习,要注意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读与课文同题材的作品,也可以让学生读作者的其它好的作品,有的是节选的可以让学生读整篇作品,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第五篇:以读促思 读中悟情——最佳路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以读促思

读中悟情

------《最佳路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最佳路径》是运用创新方法获得成功的有名事例,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最佳路径》通过记叙在迪斯尼乐园临近开放之际,格罗培斯大师为路径设计问题大伤脑筋,焦躁不已,后来他从法国南部一位卖葡萄的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中受到启发,采取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的路径设计,最终这一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文章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选择,一种最佳的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讨论交流,从中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最佳路径”蕴含的智慧,同时又能让这种智慧敲开孩子们的情智之门,与之共鸣碰撞,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 【教学重点】:

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讨论交流,从中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最佳路径”蕴含的智慧,同时又能让这种智慧敲开孩子们的情智之门,与之共鸣碰撞,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这“最佳路径”蕴含的智慧,同时又能让这种智慧敲开孩子们的情智之门,与之共鸣碰撞,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

教学准备:课件 【设计理念】:

在这一课的设计上以“感”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种的语文实践活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情感的价值。倡导学生独特感悟的同时,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忽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的训练,而是激活他们的独创精神,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及内蕴的意味绵长,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质量。

【设计思路】:

整体感知,精读感悟,复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默写词语,进行自查

格罗培斯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启发 最佳路径

2、选择其中几个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最佳路径

3.抓住“最佳”走进“最佳路径” 世界上的道路千万条,但这条路径又与我们所见到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你从哪看出来的?(学生谈)

出示: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二、学习课文,走近“大师”

(一)学习第2自然段,初识“大师”

1、自由读,思考:你认为他是一个大师吗?

2、交流。出示第二小节,抓住重点语句。(从“40多年、50多次、大伤脑筋、更加焦躁、”等词语引导仔细品读。引导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

3、你还可以用哪些成语形容他?

4、带着敬意读课文。

过渡: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他是一位大师?请同学们自渎课文3-6节,用笔圈圈画画。

(二)学习3—6自然段,感悟“大师”

1、交流。(刚刚同学们说到他从卖葡萄的老太太那儿得到启示,老太太是怎么卖的,其他园主呢?)

2、出示两段话。

3、能否用词概括一下不同的方法产生的不同结果。

无人问津

人头攒动

门可罗雀

门庭若市

冷静

红火

4、如果你刚好经过这里,你愿意买哪边的葡萄,为什么?(板: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5、朗读。过往的行人想法和你们一样,再来读读这两段话。 [设计意图: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导,学生真诚的学,真心的学!通过朗读、辩论、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思维的撞击和课文的诵读中,在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中,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6、善于观察的格罗培斯从中得到了启示,因此,引读:

7、想象说话,理解联系

出示:格罗培斯„„对司机说:“快,调转车头,返回巴黎!” 哎呀,这下司机有点糊涂了,他不明白怎么回事?想一想,上车后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大家合理想象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同桌进行对话,至少两次。联系上下文,说出方案,从对话中让司机了解这一最佳路径的诞生与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假如我是司机,会问:两者有何联系?)

8、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都说出来了。这么善于观察、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格罗培斯怎么不是一个建筑大师呢?(若学生答不出,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老奶奶和格罗培斯都采用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但他们的出发点也相同吗?引导学生再次品读第4自然段,抓住老太太“年迈无力”、“还担心”,格罗培斯“深受启发”,“立即返回”等词,通过比较发现,老太太是无奈之举,而格罗培斯是自觉地为人着想!

9、回到住地后,引读:(第五节)

10、电报按字收费,内容简单,施工部有点不明白格罗培斯的意图,聪明的同学们能给他们解释一下吗?

11、你们说得真具体。让我们一起来读,体会此方案的高明。于是,第二年,(引读)

12、伟大作家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格罗培斯顺其自然,让游客们不知不觉用自己的脚步“设计”出了这条最佳路径。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体,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涵盖课堂教学的全部,恰恰是那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三)学习第7节,评价“大师”

1、同学们,假如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专家、评委,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评为最佳路径?

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之所以评为最佳路径, 理由一:理由二:理由三:(联系前文)

2、专家们,那么多的理由让我们相信:读题。

3、你觉得他是大师吗?

总结:大师之大,不仅在精湛的艺术,创新的思维,还在于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在于他尊重他人,为人着想的人本思想。

三、拓展延伸,与“大师”对话

1、此时此刻,假如他就在这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同学们,我们感谢格罗培斯,他送给我们一个道理:有的时候,不知怎么办的时候,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也许是最佳路径。在这里,老师真诚祝愿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以格罗培斯为榜样,不断争取,创造“最佳”。

四、巩固练习:

给得到世界最佳设计的格罗培斯写一段颁奖词。 作业设计:

搜集格罗培斯其人其事和其设计的建筑的精美图片。

板书设计:

6、最佳路径

时间紧迫——获得启示——完成设计——取得最佳

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教学反思

1、感悟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在对老奶奶卖葡萄方式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游人你会买谁的葡萄?”学生纷纷说会买老奶奶的。因为“无人看管”,我们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因为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因为“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以此让学生体会自己摘葡萄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信任他人,给人自由的道理。

2、抓住空白点,引导学生想像,把读写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优雅自然”想象小路的样子;鼓励学生以评委的身份评价格罗培斯的设计;抓住老人的做法体会“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想象游人在葡萄园任意采摘的快乐场景,使学生更好的感悟到这一做法的精妙所在。最后环节设计了一个仿写句子,既引领学生更广泛的理解了最佳路径的深层含义,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上一篇:烟草品牌推广服务下一篇:应对挫折走向成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