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孤独的割禾女》的译作对比鉴赏

2022-09-11

1 作品赏析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及“湖畔诗人”的领袖, 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朴素、有力, 以描写自然风光, 田园景色, 乡村生活著称于世。值得我们探究的是, 这位“自然诗人”的诗并不等同于一般单纯的自然山水风景诗, 华兹华斯的诗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即天、地、人统一而体现出的博大、空旷和高远。《孤独的割禾女》, 此诗写于1803-1805年间, 是一首民谣抒情诗, 这首诗主要以听觉意象抒发情思, 诗人用平素的语句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广阔寂静、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画卷。它的感人力量来自悠扬的音乐韵律, 贯穿全诗的就是姑娘的“歌声”, 诗人对这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的歌声所包含的内容作出种种猜测感悟。诗人从视觉、听觉出发, 运用意象、想象、对比、衬托等方法, 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一幅清新凄美的劳动画面, 引领读者在歌声中、在想象中去了解一个孤独的割麦女的内心世界。

诗歌讲究的是格律、意象、修辞等, 或给人以语言上的震撼、或以情感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鼓舞, 具有唤起美感的功能。诗人一气铺排, 在大自然中探讨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 那雄浑苍茫的自然, 辛勤劳作的姑娘, 凄婉动听的歌声, 三者和谐统一, 构成一种独特的美, 诗人的心灵已融合于美的境界并在美的境界中继续思索, 诱发人们对人类命运问题的思索。

2 诗歌译作比较

在翻译上, 绝对标准是个永远达不到的标准, 因为达到它, 就意味着根本不翻译一个字 (辜正坤) 。因此, 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意境和气势的传达。“译诗应当也是诗, 译诗应当忠于原诗, 译诗必须信于内容, 达如其分, 切合风格, 这也就是‘入于诗, 出于诗, 只见诗, 不见人 (译者) 的译诗观’”。关于理想的译诗, 译诗有两个基本要求, 缺一不可。

(1) 原诗是一件形神兼备的艺术品, 译诗也必须是一件形神兼备的艺术品。

(2) 既然是译诗, 不是创作, 忠于原文, 理所当然。所谓忠于原作, 就是译者应当传原诗的情绪, 传原诗的内容, 应取原诗的形式。 (刘重德)

这首诗的标题, 英文是“The Solitary Reaper”, 中文有多种译法, “孤独的割麦女”“孤独的收割人”“孤独的割禾姑娘”等等, 所选译本中, 译者的处理都是一致的, 意为“麦”或“禾”。从诗的第一节中, 我们可以得知这位收割者是一位年轻的少女, 收割地是在苏格兰和英格兰以北的高地, 所以收割的作物极可能生于旱田而非水田, 故译为麦或禾都是可以接受的。第一节着重描写一位年轻姑娘一边割麦一边放声歌唱, 正面描写寂寞的割禾女子的歌声婉转动听, 好不凄凉。为了强调割麦女孤独的形象, 诗人使用了四个表示“孤独”的同义词或词组突出这一特点:single, solitary, by herself, alone。同时也给读者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力。作者使用了三个祈使句加强了听觉效果,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一行诗中的“Behold her”立刻引起读者注意, 起到了抑扬格律的作用。第四行的祈使句“Stop here, or gently pass!”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其中, 惟恐惊扰了少女而停止了歌唱。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 而非割禾姑娘。孙大雨在此处处理的不太得当。第七行的祈使句“O listen!”意在引起读者听觉感官的注意, 视听结合。丰华詹的译本通过“看啊”“听啊”给人以较强的视听感受。飞白和杨德豫的译本在本节的最后则表现出声音嘹亮, 气势比较恢弘, 比较符合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而这里孙大雨选用“泛滥”这个词语描写歌声的气势会影响主题意境的表达。

第二节中, 诗人展开想象, 以荒漠和大海中的鸟声作比喻, 既抒发了空间的境界, 又把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交织在一起。孙大雨在形式上比较讲究工整押韵, 但内容的可读性稍差一些。丰华詹分别用了两个感叹句直抒胸臆, 而杨德豫以问句的形式来处理, 加强语气。原文本节最后两句词语运用细腻传神, 借助通感描写声音, 传达出声音的美妙和力量。杨德豫和飞白的译本此处比较符合意境。

第三节是由推想歌曲的内容, 联想到歌者的身世乃至人类的命运, 情感几经波折。这一节的结构以设问和猜测为主, 总共用了三个疑问句, 层层推进, 引人入胜。本节中诗人还用了许多与悲伤有关的词语, 如plaintive, unhappy, battles, humble, sorrow, loss, pain, 并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姑娘内心世界的体察, 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情意蕴。在这方面杨德豫基调把握的很好, 用了三个疑问句, 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屠岸的译本也可以接受, 以韵律取胜。丰华詹采用陈述的形式, 感情基调差了一些, 但语言很流畅。我认为, 孙大雨的选词和语言不是很自然流畅。

第四节写歌曲的感染力, 余音绕梁, 不绝于耳, 扣人心弦。所选五个译本, 都能表达出歌曲的悠扬, 久久不散的感觉。但杨德豫的翻译贴切传神, 韵味十足,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屠岸和飞白的译文加上了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及逗号, 则不及杨德豫的译文连贯。丰华詹和孙大雨的一本则略显平淡。

3 结语

《孤独的割禾女》——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诗的感情基调的把握, 意境的传达对本诗的翻译尤为重要。诗歌翻译并非易事, 诗歌可译与不可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以及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都是对诗歌翻译的一种挑战。同一原作, 不同译者, 会创作出各不相同的译作, 各有千秋?;不同的读者, 不同的视角, 感悟千差万别。

摘要:文学作品的佳译赏析是翻译美学的一种实际运用。鉴赏者须从审美的观点出发, 运用直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分析、观赏、品评、比较译作中美妙的音位、词素、单词、短语、句子、语段和篇章;鉴赏其是否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很难的, 对于诗歌的翻译, 把握好其感情基调是很重要的。本文结合原作比较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禾女》的5个不同的译本, 探讨哪个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通过比较鉴赏, 我认为所选译品各有特色, 但在展现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方面都不是很完美。

关键词:译品,鉴赏,意境,风格

参考文献

[1] 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2]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3] 袁洪庚.英诗及诗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下一篇:多措并举提高单元开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