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有感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读王阳明有感范文

读《王阳明传》有感600字

当拿到王阳明一书时,心中有点激动。听到最多的是知行合

一、致良知的词句。他对于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进行了提炼和升华。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和立志之路让我们赞叹不已!甜酸苦辣可酿酒,坎坷磨难悟人生。

共筑中国梦,传承中华魂。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王阳明的人生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传的中华魂。习主席提出我们要发展软实力。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所以,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作为青年一代要先立志。少年王阳明立志要成为圣人。无论是春风得意顺风顺水还是历经磨难身处绝境,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圣人梦想。龙场躺棺悟道就是他为梦想努力的证明。日子虽然清苦,内心却很安定。圣人梦就像一盏灯,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正是这个梦想的支撑,他才度过了一个个劫难。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经受不住诱惑和磨难,使自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们首先要立志,而且要立利他之志、充满正能量之志。有了方向,我们才不会虚度光阴,走上歧途。其次,我们要改过。年少的王阳明放荡任性,通过认知自己,变得心静如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否定自己,才能突破自我,迅速提升和进步。王阳明主张内求,我们要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从而更好地激发我们真实和善良的一面。最后,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是心,行是理,知行之为一,正如心理之为一,是一个贯通的道理。王阳明带病出征就是知行合一。

至善的最高境界——致良知。致良知,是一种体认良知、激活良知的过程,是把良知扩充、推广、发扬、光大的过程。良知是知,致是行。致良知便是知行合一。良知无处不在,良知无时不在,人人都具有良知。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是我们的榜样,就像伏波将军是他的榜样。致良知,觉悟真我!

第二篇:读《阳明学述要》有感

徐琼

2016年1月4日。哇,这个日期很有感觉呀!记得去年的时候,有几个月的时间都不愿意承认,总想留在2014年,于是日期总是写错。今天写这2016倒是挺顺利,没有什么心灵上的挣扎。平静接受也好,无奈认命也罢,想抓青春的尾巴,看来是力不从心了。嘿嘿,不过,搭个中年早班车还是可以的嘛。祝自己中年快乐。

今日还没有稿子,继续读《阳明学述要》。唉,看书太慢。想一想,看得还算仔细,也就容忍了这份拖沓吧。

上次读到变化气质需要保有敬天理的心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敬,一个是天理。不识天理,如何谈敬?所以接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天理。

"问:‘不知如何持守。’曰:‘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事?须先在致知。’""致知",意为达到 完善的理解。一般有"格物致知"一词,指探究事物的原理,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源自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看来,理学家主张明在敬前,先要明天理,然后才能敬天理。"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且如欲为孝,不能只守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结合这个为孝之道的例子,我们便可清楚地知道理家的主张是知在行前,首先要知道,才能有所行动。用哲学中的二元论来讲,这个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主张心为物先。"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是光照。未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理。"程门口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由此可见,知是变化气质的最重要的工夫。伊川先生曾举过一例,有一个人见过虎伤人,于是变虎色变,其他人虽然也知道虎的可怕,但不像这个人一般畏惧,是因为这个人才是对虎有"知"的人。还举了一个例子,富贵的人和贫穷的人都知道烤肉好吃,但富贵的人一闻见,就露出想吃的样子,而穷人却不是。这是因为富贵的人吃过,知道烤肉的美味。这两个例子都是因为知道才有深刻的体验。伊川曾让一个有见东西都像狮子的妄想症患者痊愈,他用的方法就是让这个人看到前面有狮子幻觉的时候,用手去抓狮子,他抓不到,自然就知道自己是妄想了,也就好了。这有点像今天的心理治疗中的精神分析,人因为不知道所以恐惧,因为知道而理解释然。有一次听公开课,申荷永老师特别推崇王阳明的学问,想来是从中体会到了知的意境吧。

同样的道理,明道也曾讲过,只是他的方法更类似于系统脱敏。如果一个人害怕尖尖的东西,那就不要放过,而要放下。放过,就是避而不谈,而问题还在。放下,就是直面所害怕的事物,搞清他个一二三。如何放下呢?就在家里放置一些尖尖的东西,当这个人知道了,尖的东西不一定会刺人,心里的疑虑自然就消除了。或者,一个害怕黑夜独居的人如果牢坐灯下,告诉自己不害怕,只想庄敬持守,反而会更怕。不如提着灯,走到黑暗里,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鬼,他的心便坦然了。

好了,到这里,第一部分已经看完了。这一部分讲了宋学里留下的几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后面更深刻地理解阳明学的贡献和意义。

第三篇:自然的回归——读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一

自然的回归——读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一

王阳明的《心学》 ,是他成为圣人理论依据,哲学家们将他的《心学》归纳为主观唯心 主义的范畴,直接的根据,就是《心学》中三大中心思想的“心外无理”。 王阳明《心学》中的三大中心思想是:

一、心即理。

二、致良知。

三、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 ,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心即理”是他所有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为了 这个理论的完整和系统,王阳明将抽象的心和显见的理柔和在一起。 什么是心? 王阳明依据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观点,指出:“人者,天地 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也就是说: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心、不是一块血肉”,即非人体内的心脏,是“人之 主宰”、“人之知觉”,是支配、控制、统率人的感官及运动器官的中枢,是人的各种知觉的 综合。“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体。所以、人的心就是天,只要人的心明白了,天地万 物就都可以解释了。 什么是理? 王阳明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 又何物耶?心之体, 性也, 性即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 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心即理也。天下又 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然后知殊途 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的道理都在心中,心本来就是性情、性情就是道理,有忠孝之心就 有忠孝之理, 无忠孝之心就没有忠孝之理。 天下的事情无论多少, 天下的事情无论怎样变化, 无非是一个道理, 是事物本来的客观规律。 人心只要归于自然,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因此,在王阳明看来,“心”即是世界产生与存在的根源,又是其发展变化的归宿。天 地间举凡纲常伦理、 言行举止、 成败荣辱乃至花草树木, 万事万物无不根于吾心而森然毕具、 神圣本然的“天理”流行。 “心”,在王阳明思想体系中无疑据于核心地位。但他强调物、事、理、义皆归宗于吾 心,并非要否定或割裂“心”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对于王阳明来说,其目的乃是要确立“心” 即人之主观精神的本体地位,并无限扩大“心”、“物”的同一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否定外部

世界与人之与世界的差别。 根据这个道理,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说,他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 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

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 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人的良知 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 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这样,凭藉着“人心一点灵明”或“人的良知”的沟通,天地万物便与人融为一体,同出一 源,殊无区别。 王守仁“心即理”之说,是其“知行合一”论的基础,它充分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相信自我的道德力量和自我成圣潜在能力, 反对迷信外在权威, 否定用现成规范和书本教条 来禁锢人的身心,而主张依靠自我的“心之本体”(良知)来主宰和支配一切行为,在道德实 践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哲学家们批判王守仁的“心即理”之说,他们认为:王守仁的“心即理”之说,把人类的 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等同起来, 断然否定了有离开心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 王守仁所谓“天 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就是把人类认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 和过分神化,以致用吾心之主观精神吞并了客观存在之物理。 从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些批判,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在人类不能客观地解释和反映物质世界的时代,追求主观的完美,自然是改造主 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别无他求的唯一出路。 王阳明的伟大,就在于他开辟并指引着这条道路! 王阳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所有的理论都是为政治、军 事、教育服务的。毫无例外,作为《心学》的理论基础,“心即理”的学说,自然,有他鲜明 的政治目的。 那么、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学说,政治目的何在呢? 阳明认为:"大学之道"的核心性难题和机会在"亲民"二字。别的都是主观性的指标,能 亲民与否才是区分真伪的实践性的标准。只有在亲民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你是否知行合了, 才能将三纲五常等"明德"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做不到"亲民"所有的说教都会沦为滑舌利口 的恶谈。有了亲民的境界,才会老我老以及人之老,才能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态,这样 才能"尽性"。"尽性"与"止于至善"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体化。而且既不能独善也不能空谈, 必须在"亲民"的过程中"实修",开放性的"修"。这才能找到"吾性自足"的正确门径。

就因为“万物一体”、所以、做万物中有“一点灵明”的人,要亲近自然;做天子的君,分 担君的人物的臣子,要亲民。

于是、就有了“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 正是将“心即理”的理论认识实践于社会,形成

成了王阳明“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 “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 乃以“明明德”为体而以“亲民”为用。 他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 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这是一个由己及人的过程,亦即孟子所谓“推仁”以及于四海的过程。王阳明对此有很详 尽的解释:“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 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 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 弟之明德始明矣”。 将这一方法广施于所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和自然关系之中,是“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 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 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就是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依照这种方法明其“明德”,推广吾心良知,就能形成人人相 亲,各安其分、各勤其业的理想社会。这正如王阳明所描绘的:“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 亲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 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蘷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 显然,他所提出的“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乃是在明代中叶特定社会条 件下对儒家传统的“仁政”理想的重构。 王阳明的这种理想政治模式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他对当时官僚争权倾轧、 鱼肉百姓 的现象极为不满,希望当权者遵行圣人训典,“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推行 仁政,怜惜小民,真正感悟到“生民之困苦荼毒熟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从而实现“家齐 国治而天下平”的安定政治局面。 王阳明明白,他所处的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天下大同,因此、他设计的这种理想的政 治模式并非政治平等的蓝图,而是以贯通于自然与社会的亲疏等级为前提。 王阳明说:“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 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 得则死,不能两全,救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 也就是说: 我们珍爱自然,爱草木却不能不以草木来饲养禽兽! 我们珍爱自然,爱禽兽却不能不以禽兽来祭祀、燕宾客! 我们珍爱他人,在生死关头却不能不先救亲人再救路人!

这、就是自然

的道理。 可见,严格亲疏等级规定是他理想政治的基础,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达成其理想 政治的根本原则只是“所谓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五者而已”。 因此,在这种社会里,“农工商贾”只能各安其分、“各勤其业”,而不能有丝毫“希高慕外之 心”,更不能“作乱犯上”。换言之,作为“朝廷赤子”的普通百姓只能“小心以奉官法,勤谨以 办国课”,倘有违逆之举,必将受到严惩。 这样,我们透过王阳明一再标榜的“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的外象,仍可看到其 所理想的“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政治专制主义实质。 王阳明“心即理”的学说是伟大的! 她的伟大在于: 她从“心即理”的论证,引申出“尊重自然”、“万物一体”的进步思想! 她从“万物一体”归结为“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 她严格亲疏等级,使“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在封建社会有了实现的可能! 她“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造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她、是一个人类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里程碑! 从王阳明始,人类开始了自然的回归!

第四篇:王阳明名言带译文 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哲学著作有:《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有《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散文有《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作品集有《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集》等。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译文】读书写文章怎么能累人呢?是人自己被读书作文的得失观念所拖累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译文】你没看着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当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和你看的同一时刻明白起来。因此知道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译文】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口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与非为本体。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译文】初始之心的明亮,皎洁的就像白天的太阳,没有犯了错误而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不能改正错误。一念之间改正了错误,当时就获得了初始之心。一个人谁能不犯错误?改正错误是可贵的。

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译文】古人留下的学问,是切切实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不只是用于讲学谈论。

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译文】孔子 “学而时习之”中 “时习”的要领,只是独处时要谨慎小心。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译文】人在官场中修行,和隐居山林修行相比,功夫难上十倍。

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译文】这颗心的良知,显著、明显地挂在那里不曾晦暗过,万古以来就像那个不变的太阳。

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译文】做学问的根本在于立志,志向一旦立定那么做学问的功夫已经成功一半了。

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译文】恶念,是后天形成的习气;善念,是先天的本性。

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译文】繁华过眼只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只有一根线那么长。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译文】山中不要说没有好东西供你享用,这里的明月和清风是不用花钱买的。

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译文】万般真理我自己本身就具足,《六经》原来只是求得真理的阶梯。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译文】问问您什么事情让您每日心神不定?原来是在烦恼场中错用了功夫。不要说圣人之门没有口诀,“良知”两个字就是修行参证的秘诀。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译文】良知就是时时独自觉知,这个 “知”之外更没什么别的什么 “知”。谁不知道有良知存在呢,但是谁又知道和获得了那个良知呢?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译文】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就按这个修行看起来很玄妙。把这个方法说给世人听却没有人相信,反而从身体之外寻觅神仙。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译文】我的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月亮,千古以来一直团团圆圆、永无缺憾。山河大地簇拥着这清澈明亮的光辉,观赏心中的月亮何必等到中秋呢?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译文】君子做学问是用来明心见性的。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译文】立志成为圣人,就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能成为贤人。

人言不如自悔之真。

【译文】别人说的不如自己悔悟获得的真切。

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译文】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在于能否诚心诚意。

1、“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第五篇:王阳明名言集锦

1、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2、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7、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8、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1、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2、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3、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14、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5、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16、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1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8、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19、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20、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1、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22、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2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4、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25、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26、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27、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8、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2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0、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1、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2、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33、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王阳明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读王阳明知行合一有感11-04

读有感范文05-15

读力量有感范文05-19

读雷夫有感范文05-19

读教育有感范文05-19

读大学有感范文05-19

读读者有感范文05-19

读干法有感范文05-19

读边城有感范文05-19

读看见有感范文05-19

上一篇:地下车位问题范文下一篇:端午节赛龙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