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侗文化及其开发保护途径

2022-10-16

一、引言

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 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和精神精神形态的文化, 以及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 (林耀华, 1997) 苗侗文化是苗族和侗族族群长期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动态生成的, 主要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体现着苗族、侗族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复兴和繁荣的重要源泉和基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世界的目光开始逐渐转向中国, 民族文化还必然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

二、发展历程及现状

苗族发端于九黎三苗, 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荆蛮”是苗族不同时期的先民, 苗族的始祖是蚩尤, 蚩尤是苗族长期发展下所尊奉的对象。在我国发展史上, 苗族曾经受到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因此历经过几次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 大部分流向生存环境恶劣的大西南, 生存环境恶劣, 生活动荡不安。 (石茂明, 2016) 生存环境的不同,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不同, 在此环境下引致民族有着独特的人文精神。 (林耀华, 1997) 苗族在生存期间极为艰难, 因此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斗争性强等特点。贵州当地少数民族众多, 而苗族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当地苗族主要居住在当地的黔东 (铜仁松桃等) , 黔东南 (凯里, 都匀等) , 川滇黔 (黔西, 六盘水等) 等地区, 其它地区如安顺, 遵义也有少量苗族群体的分布 (周方, 2005) 。

侗族来源于古代“百越”族系, 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古称洞蛮、峒人、洞家等。由于所处环境较为恶劣, 他们创造出独特居所, 生活态度也较为乐观、积极。通过分析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从中得出贵州地区的侗族人口数量已超出百万, 达到162.86万, 是国内侗族人口总量的55.01% ( (周方, 2005) )

贵州的苗族、侗族文化, 是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和发源地, 苗族侗族文化的研究学者在研究上, 将这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统一起来, 为苗侗文化。苗侗两个民族在交流上只通过语言, 没有文字, 直至建国之后, 才开始使用拉丁文字拼音的文字进行交流, 苗侗两个民族文化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实现继承, 至今苗侗两个民族的文化资源保存也相对完整, 主要有:如侗族大歌、苗族古歌、苗族芦笙舞、反排木鼓舞等 (石宗仁, 1996) ;有苗侗节庆文化, 如侗族萨玛节、苗族姊妹节、苗族鼓藏节、吃新节、芦笙会等;有苗侗饮食文化, 如苗族酸汤鱼、侗族腌鱼和牛羊瘪等;其中还包括苗侗服饰、手工工艺等。苗侗独特的建筑文化, 例如吊脚楼、鼓楼等。

三、苗侗文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 苗侗文化的特征

若以文化特征作为文化功能单位中最小的单位, 将文化特征作为文化复合体的元素, 此时唯有将特定文化功能的元素发挥出来, 才能够体现出文化特征。[4]苗侗文化结合了苗族文化与侗族文化, 是苗侗民族在持续发展下逐步形成的文明结果。苗、侗民族的成长发展史, 实际上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抗争的过程, 其中包含着相似的文化特征, 例如和谐统一、美好自然、宗教崇拜、群体团结、风俗约束、热情乐观六个方面。 (郑英杰, 2009)

1.师法自然

远古时代, 苗族、侗族居民主要在山地高原居住, 居住环境极为复杂、恶劣, 并且大部分土地都不可用于耕种。为确保耕地资源不被占用, 大量居民对原生态资源进行破坏, 他们大量建筑都是傍山而建, 这便筑吊脚楼的原来, 楼上主要用于居住而楼下则架空, 极好地体现了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当地文化中, 还认为万物有灵, 人与万物之间均平等, 因此要保护自然、崇尚自然。

2.民间艺术

民间文化能够体现本民族的民俗风情等特点, 是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 是一个民族文化活的源头。苗侗人民对手工刺绣、银器制作方面极为擅长, 这些手工艺品中可将苗侗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景、艺术追求予以揭示。

3.社会风尚

由于苗侗先民共同而特殊的历史记忆, 在利益和价值取向上, 苗侗民族人民往往会以族群的利益为先, 并十分重视群体性活动, 他们认为族群的整体和根本利益高于个人短期的现实利益。与此同时, 他们重情谊, 讲义气, 乐善好施, 嫉恶如仇, 同情孤寡弱小, 这些优秀的文化特质是与苗侗先民在历史上不断的大迁徙息息相关的。加之他们地处西南云贵高原腹地, 社会经济文化较为落后, 与此同时, 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没有接触, 没有受到相关文化的庇护, 原始社会文化得到有效保留。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的侗族建筑——侗族鼓楼、风雨桥、凉亭等就是上述理念的最好诠释, 这样的建筑, 极大地方便了民众的聚会、议事和休息。

4.伦理道德

为了维系族群社会内部的稳定, 调节个人与个人, 族群与族群, 个人与族群之间的关系, 苗侗社群里约定俗成了带有人伦秩序调节功能的行事准则和道德规范。如苗族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宗教和道德的双轨约制, 他们会慑服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发地约束, 也从而衍生出苗族族群内的道德规范。在苗族的禁忌文化里面, “禁偷抢行为”、“忌随意杀生”、“忌谎言诳语”、“忌搬弄是非”、“忌散布流言”、“忌虐待孤寡残弱”, 再由于神灵者外在的威慑力, 族群、家庭理论秩序能够得到较好的维系。侗族族群还存在“款”文化, 其中主要根据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依据, 相关功能还具备民主意识, 自治联防, 协调矛盾, 主持正义等, 这极其有效地保证了侗族族群的生息繁衍。

(二) 苗侗文化的问题

文化, 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总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渐深入, 社会互通互联的速度加快, 这给传统文化, 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近年来, 苗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文化生活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濒临消失。而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 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苗族、侗族传统文化的衰落, 其传承也濒临断层, 苗侗文化的特征逐渐堙没。此外, 贵州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当地人民的消费水平仍然处于物质消费阶段, 文化需求消费相对较少, 此时苗侗文化的发展就缺乏坚实而有力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总体看来, 贵州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 保护、开发途径

苗侗文化活的元素, 如民风民俗、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族医药、民族体育等遗产依然存在于苗侗民族社会之中, 而且还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如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兴建了一批民族博物馆, 很多民族地区学校实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其中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均极为有利, 与此同时还能够发挥出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 即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的协调发展。 (滕星, 2009) 不过, 这只是走出了苗侗民族文化开发和保护的第一步, 要能有效地保护宝贵的苗侗文化资源, 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如不少民族博物馆空有形式, 缺乏内涵, 且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 大量民博馆还不能得到有效的运转;另外, 不少学校校本课程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授上面, 缺乏配套的实践教学课程, 使教育服务于基层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因此,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苗寨、侗寨、民族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 将理论内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亲历民族文化的原生面貌, 从而培养民族文化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梁启俊, 2015) 通过对苗侗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 并深入到苗侗村寨、民族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苗侗民族, 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而且还可以为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奠定坚实的民众基础。

苗侗文化资源蕴藏着多重社会价值, 在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整体顶层设计和策略规划。首先, 在地里空间分布层面上需从当地经济实力、人口素质等方面出发;其次, 必须要统筹考量苗侗民族在经济上的发展需求, 以保护人文生态环境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与侵犯;再次, 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框架设计必须要科学、合理, 且具有前瞻性, 要把民族文化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整体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最后, 要重视服饰、古歌、住居等具体的文化符号的培植, 从而确立具象的时空和逼真的事件的表现介质, 以保证文化遗产所发生的背景、历史作用及社会意义等能得到应有的体现。

总体来说, 苗侗文化资源经过提炼, 可划分为五大要素, 分别为节庆、原生态景观、餐饮医药以及民间工艺这五项要素。 (章琼, 2017) 这五个层次的文化内容相互独立, 互为联系、融合和支撑, 能够促使功能体系健全。苗侗文化体系上五个层面的内容, 只有加强互动、互为依托, 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以苗侗节庆文化为例, 具有休闲娱乐性、参与体验性和情感凝聚性等特性的苗族牯藏节、侗族大歌节、苗族姊妹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萨玛节、苗族斗牛节、苗年节、吃新节等节庆日, 是特别具有体验性和互动的苗侗传统节日。

如果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硬实力予以确定, 此时文化内涵可以确定为国家的温度, 主要作为用于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一项标准。我国民族众多, 拥有着丰富的民族资源, 若我们对其进行挖掘并合理利用与保护起来, 必定为民族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宝藏资源。

【相关链接】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况与特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多样。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 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同一的汉语, 有53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其中, 属汉藏语系的有29个民族, 主要分布在中南和西南地区;属阿尔泰语系的有17个民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属南亚语系的有1个民族;还有1个民族的语系尚未定论。民族之间互通语言的情况较为普遍, 特别是汉语普通话, 日益成为各民族主要的交际语言。新中国成立前, 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3个民族) 。

文字的体系, 有比较原始的象形表意文字, 有音节文字, 有字母文字。字母的形式, 有藏文字母、朝鲜文字母、回鹘文字母、傣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共7种。有的民族使用几种文字, 如傣族使用4种文字, 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 政府又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民族文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多姿多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 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史诗, 以及音乐、舞蹈、绘画, 有价值的科学典籍;建造了很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等, 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等, 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我国目前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 少数民族项目有515项, 约占项目总数的42%。

摘要:以贵州苗侗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 讲述了苗侗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并探讨了其文化流传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开发的途径。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苗侗文化研究的关注, 以使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苗侗文化,开发,保护

参考文献

[1] 梁启俊.苗侗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以凯里学院预科教学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 2015, 33 (02) :132-133.

[2]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384.

[3] 石宗仁.略述《中国苗族古歌》的历史和文化[J].民族文学研究, 1996 (1) :26-31.

[4] 石茂明.苗族语言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6:10-14

[5] 滕星, 王铁志.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336.

[6] 章琼.黔东南苗侗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策略探究[J].名作欣赏, 2017 (12) :19-20.

[7] 郑英杰.苗族传统伦理文化特质略论[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25-30.

[8] 周方.解读五普的少数民族人口[EB/OL][2005-6-18].http://www.cass.net.cn/chinese.

上一篇:浅析制造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藻酸盐敷料在整形外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