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心得体会

2022-08-25

人一生都处于成长中,面对不同阶段的自己,我们受到各种各样的启发,会有一些心得体会。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写下我们的心得体会,对我们的成长,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该怎么写出促进自身成长的心得体会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实践论读后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实践论读后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后有感

读完《实践论》,它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即是它的核心。《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在当时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实践论》阐述内在实质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同时又要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也要随着客观世界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循环前进。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这个观点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

《实践论》指出认识有两个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是第一次飞跃,从理性的认识到实践中去即是第二次飞跃,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过程。如今,我们现今常讲的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际内涵就是认识的两次飞跃。“求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即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从实际出发,观察和研究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我们在工作中常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件的本身,但往往与事件的本质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掩盖了某些核心和本质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分析现象的基础上,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探求事物的本质。“务实”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把从客观实际中求得的规律性认识,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并取得预想的结果。在当前现实工作中,我们要重视第一个飞跃,但更应该重视务实,更应该重视第二个飞跃。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实现第二个飞跃,才能检验“求真”之真,实现“求真”目的。坚持求真务实,对推进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根本性意义。

对一个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这是由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状况所决定的。《实践论》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这就说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与行是具体历史的统一。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进行的,即使这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取得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也只是获得了关于物质世界一定过程、一定范围、一定层次的客观真理。任何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对于一个具体过程的认识所产生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才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向前推移发展,人们的认识也要跟着推移发展。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其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他们不但受到自身“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而且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方面和本质有一个逐步显现和暴露的过程。由于客体表现程度的限制,即使主体十分努力,也常有始料不及的情形发生。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实践论》不仅在大的方面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也很有帮助。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二篇:实践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一九三七年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党内认识方面的分歧而作出的理论上的探讨。当时在党内,有一部分同志顽固地坚守教条主义,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典籍的只言片语。走向另一个反面的是,一部分人长期拘守经验主义,只看到自身的经验,忽略了理论对于革命实践指导的重要性。这两个极端,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没有能够正确了解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已经在事实上影响了当时中国革命事业和党的凝聚力,因此很有必要从根本上在思想根源上达成统一共识。因而可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随革命形势的发展应运而生。

《实践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明确地指出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弊病,并告诫党内成员要在实践中发现、验证和发展真理,既要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主观世界。它对当时中国革命斗争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这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时至今日,《实践论》仍旧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论》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科学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再结合中国的革命实际的基础之上著作完成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又立足于战争时期中国的国情,既有深厚的理论做支撑,又不忘就事论事,紧扣实时情势作文章,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在写作《实践论》之前,毛泽东同志本人就是一个有关丰富革命经验的优秀共产党员。从领导秋收起义,到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再到万里长征,他的战斗经验必然让他对实践这一概念深有体会,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了解也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现身说法,因而最具有说服力。所以说,《实践论》是科学的理论,是毛泽东同志智慧思维的产物。

二、现实性。

《实践论》里边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理论,不是纯粹的理论,换句话说,它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紧密联系现实。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现实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党内干部对知与行关系的理解有了错误以至于影响革命的展开时,为解决这一矛盾而应运而生。它不是如同当下部分高等院校里搞科研的老师或者学习中的学生们的论文那样为完成任务而写作。当《实践论》完成之后,它的影响又是与现实紧紧相连的。既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被贯彻执行,把该文章的思想精髓付诸现实。这就是《实践论》的现实性,也是它在半个多世纪后仍没有被人们遗忘的原因。

三、通俗性。

好的理论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它不应只有少部分专业学者能够看懂,而应更具有普遍性。它应当能被大部分人理解,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号召力,就像一句口号,能瞬间引起人们的共鸣。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实践论》以及党的其他理论,应当对每一个普通的工人和农民等非知识分子亦有普及力。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万千工农兵子弟的参与,而这一部分人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因此,理论的通俗性能让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观点普及到每一位热血奉献的工人农民身上。这同时也是聚集嗫广大的革命斗争战线的要求。

然而,正如文章里边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也即是说,我们对于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阅读与体会,如果不能够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的话,那它就是肤浅的理论,就是一纸空文。如果我们仅仅是应付老师的要求,只粗略理解《实践论》的理论而不用之于实践,这岂不是刻舟求剑,是买椟还珠?因此,我们研读《实践论》,就应该时时处处从实用的角度着手,要看到它能给我们的实践带来什么启发。况且从作者写作的年代到如今,七十三年的时光深深地改变着祖国的方方面面,国内国际的形势早已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言。时至今日,《实践论》的认识与实践的观点还能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吗?所以,对于《实践论》的现实影响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也即是说,只有理解了认识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越,才能不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忽略事物的本质。只有理解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不致限于纸上谈兵。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社会的变革日新月异,在祖国辽阔版图之中,每时每处都有盛大的工程在进行之中。这些工程往往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事关百姓民生,影响深远,因而不得不经多方征集民意,多方展开专家听证会。才能由一开始的感性认知阶段经唯物辩证法的提炼升华为理性的认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利国利民。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才能有助于我们的政府做出正确的政策方针。

然而现实情况确是让人失望的。试看当今我党干部,有多少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甚至是无视。他们做事只依感觉行事,把百姓的利益置之不理。这在文中也能得到许多启发。文中所举的例子大多通俗易懂,细读之下也富有现实意义。“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该段引文让我想起当今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各地视察民情,这对于民生建设固然是好,但只见他们风风光光地走了几个地方,又风风光光地上了电视新闻,但是对于当地的人民又有多少了解呢?无非是走马观花,做做秀而已。用《实践论》的观点来看,这是认识事物的感性阶段,只认识了事物的表面,还没有理解到事物的本质。如果仅用这片面的感性认知来代替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恐怕只能是害国害民。

另一个让人失望的事实是:现今许多决策者只懂得说说理论,没有把理论付之于实践的决心和想法。这也是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里边所强烈批判的行为。君不见现在多少所谓领导干部逢开大小会议必大谈“三个代表”,大谈“和谐社会”,其对该理论的认知的多少已让人怀疑,其言行相背做法更让人不齿。大搞形象工程,把人民的利益置之脑后,所谓“三拍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便属此类。对于党的论著,他们应当透彻理解并执行,这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的应有之义。

《实践论》从产生到今天将近四分之三个世纪,它对于中国人民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的理论指导作用却从未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实践论》是经过好几代中国人检验而又未被淘汰,中国人民对它的认可是不变的。它是科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即使在不可预知的未来,我们也坚信,《实践论》的辩证思想仍旧能大放异彩。

第三篇:《实践论》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 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面我想就此再举一例,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

而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但是,如毛泽东所述,邓小平仍不能预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后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预见到在当代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具体争端,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同时,在经济开始复苏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显得更加迫切。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我个人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第四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有感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时可以做出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和所学的内容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也都忘却。如果立马再来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现在今天的校园了。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来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是少,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论》的学习,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第五篇:<<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即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都更好的成长。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致能更好的完善自己。这就是我对实践论的感悟。

上一篇:数据库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省级文明村三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