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馆观感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民俗博物馆观感范文

民俗博物馆

红方块创建于2000年,是专业从事各类展厅史馆全程策划设计与施工的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博物馆、博览馆、博物陈列馆、民族博物馆等系统施工的专业公司。公司拥有一支从博物馆整体设计策划到博物馆文案策划、博物馆展品陈列解决,博物馆装修与展示平行施工的强大团队,完全解决了展厅史馆工程因文史编辑与装饰工程脱节造成的档次低级的乱史工程和烂尾工程。

筹备博物馆一般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学习的过程,展示设计的前期一般会组建展示筹备工作组,小组成员即从各类展览公司提供信息中整合思路,通过综合判断来选择合适的展览公司。专业的展览公司具备完整的展示系统,其每一步进展都有严谨的操作程序,能更有效的与客户思路相吻合,并对博物馆整体高度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包括博物馆策划流程、博物馆设计程序、博物馆施工配套全程服务。选择真正具备公安陈列馆筹建综合能力的展览公司是共组效率的重要依托。

选择展览公司时应将“是否拥有自主展示制作工厂”作为考察的重点,即是否具备多年的施工经验、具备充分施工能力,工厂设备是否完善,工种是否齐全。工程施工经验一方面保证了一流的施工质量;同时公司实现不分包不转包,由策划设计到施工全程服务,提升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程效果,同时为客户节约了大量项目成本;更重要的是确保了设计上的逻辑性,工程进度的连续性,从而确保博物馆整体品质的最优化实现。

第二篇:东北民俗博物馆

一、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开放,周一闭馆

二、参观时间:上午9:00至下午16:00

三、售票时间:上午9:00至下午15:00

四、收费标准:

1、门票:

(1)成人50元/张;

(2)大学生和省外中小学生及未成年人,60岁至70岁老人,吉林省内少数民族凭有效证件30元/张(有效证件包括学生证、学校出具带有公章的证明、身份证、护照);

(3)现役军人、70岁以上老年人、残障人士、吉林省中小学生、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凭有效证件免费(吉林省中小学生的有效证件包括学生证、学校出具带有公章的证明、身份证、护照、户口本);

(4)1.4米以下儿童免费,必须有成人陪同参观;

(5)东北师大的教职员工、学生、离退休职工凭有效证件免费。

2、讲解费:

(1)10人以内90元,每超出一人加8元。(含全部展区) (2)预约中小学生团体(不含成人,20人以上含20人,持证明)

基本展区40人以内40元,每超出一人加1元,

专题展区10人以内30元,每超出一人加3元;

陪同成人基本展区每人5元,专题展区每人3元。

学校盖章证明上需注明:参观学生人数,陪同成人人数,活动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五、讲解时间: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

六、咨询电话:0431-89165518

七、介绍:

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位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纪广场南侧,毗邻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和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它隶属东北师范大学,是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展示东北古代及近现代民族民俗最全面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自2007年末开始筹建,为征集大量展现东北地区不同地域民俗风貌的展品,馆内工作人员遍寻东北地区,历时7年,总行程60多万公里,于2014年6月29日对外开放,现是我国4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3万平方米,藏品多达4万余件。

馆内设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地区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及若干专题展区,各展区采用实物、图表、文字、沙盘、场景复原等传统展出方式及电子模拟、影像合成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了东北民族民俗事象及其最新研究成果。

展馆一楼为基本展区,共分为两大部分: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和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展现了从40万年前庙后山人古人类所开始,随后的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春秋战国时期、高句丽、辽金、元代等每一个古代时期,东北地区的民族源流和历代建制,以及对应时期的民俗文化;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展现了对世居东北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十二个近现代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民风民俗。在本展区,大家可以看到满族具有特色的三合院,零距离接触“口袋房,万字炕,烟筒竖在地面上”的满族民居。在俄罗斯族展区,观众还可以欣赏到不用铁钉,只用圆木契合叠垒而成是俄罗斯族典型的传统民居——木刻楞等。以及有“ 鱼皮部”之称的赫哲族精美的鱼皮服饰除此之外,你还会看到汉族的闯关东、鄂伦春族的狩猎、朝鲜族的种植、蒙古族的畜牧„„还有一座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原生态的东北农家院落,土房、土炕、炕头的鸡窝、纸糊的窗„„每一样摆设,都是我们按照史料的记载还原的。

展馆二楼为东北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与专题展区,作坊展区会带你展开一场穿越之旅,这里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对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老行业、老作坊做了还原与演示。你会走进一个近代时期的东北大集,私塾、铁匠铺木匠铺、皮匠铺、炮仗铺、当铺、钱庄„„还能见到东北民间特色的粉坊、烧锅、大车店,还有锔碗匠、剃头匠、货郎、小炉匠、染坊、纸坊、粉坊、豆腐坊、油坊„„近20处场景再现了东北民间的五行八作。为大家充分展示一些代表性行业的生产工艺和制作流程,在这里大家还可真切看到从土豆到粉条的全部过程。专题展区主要有红山文化、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区、长白山画派展区、萨满专题展区、曹文汉先生捐赠藏品展区等。

八:了解

(一)、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古人类、古文明和多民族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全国统一版图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共同生活在东北的民族众多,学术界将东北众多民族分为肃慎、秽貊、东胡和华夏—汉族四大族系。由于种族源流和分布地区诸方面的不同,各个民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相互影响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在本展区,观众可通过展陈了解从远古时代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东北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风貌。例如,石器时代精美的红山玉器、青铜时代的陶器与青铜器和历史时代具有东北区域特色的各种文化遗存等。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展区:古代民族源流与建置 ;东胡族系展区 ;高句丽展区;东北先民生活场景;古人类,古文明;秽貊族系展区 ;满族八旗;东北古代展区;

(二)、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

主要分为以下展区:蒙古族展区;撮罗子 ;鱼箱;汉族岁时节日;满族室内;汉族岁时节日泥塑;满族三合院;赫哲族生活场景 ;朝鲜族室内; 蒙古族展区:

蒙古族源自东胡族系,与室韦族中的蒙兀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历经民族融合、发展,于13世纪初正式形成蒙古族。人口约581.4万人(2000年),东北地区约占半数以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撮罗子:

“撮罗子”又作“仙人柱”,是鄂伦春等游猎民族较为原始的住房。其建造方法是先用三或五根顶端带杈的粗实木杆,斜立、互相咬合撮在地上,鄂伦春语称它为“刷那”,起支撑固定作用。然后用木杆依次斜搭在“刷那”上,有时还用“乌鲁包藤”(柳条圈)缠绕顶部以加固。撮罗子覆盖物因季节而不同,冬季一般覆以狍皮,夏季多用桦树皮、茅草等。 鱼箱 :

赫哲族捕鱼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网捕、钩钓、叉鱼等各种形式。 拉网:

拉网捕鱼是赫哲族网捕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划船撒网,岸边“拉套子”。一般是从江河的上游岸边向江河里顺流而下撒网,然后靠岸。起网时要把网的两头同时往岸上拉,将鱼用网兜上岸。 “蹶达”钩:

冬季,赫哲族常用蹶达钩钓鱼。一般在水流较稳的江边河口处凿冰眼,把蹶达钩放入水中,手握木柄,不断上下抖动,水中的鱼误以为是小鱼在游动,常因“贪吃”而咬钩。蹶达钩专钓大鱼。 鱼叉:

叉鱼是赫哲族古老的捕鱼方式。夏季,一般要先喂窝子,他们多在水浅的地方,用羊草绑在木棍上,放入水中适当位置,吸引游鱼来吃。然后划船举叉叉之。冬季,先在冰上盖一草窝棚,在窝棚内凿一冰眼,手持鱼叉静待游鱼,只要鱼一露头儿便叉。 汉族岁时节日:

东北汉族使用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方言特征明显,通用汉字。岁时节日较多,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四大传统节日,庙会十分兴盛。尊崇儒家文化,传统宗教为佛教、道教,民间亦流行多神崇拜。 满族室内:

满族传统住房具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的特点。近代,满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生活习俗互相影响,彼此融合。满族,原称满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先秦以来,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是满族的先世民族。自清代以后,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东北为最多,约741.55万余人(2000年)。目前东北主要聚居区有辽宁省岫岩、新宾、宽甸、本溪、桓仁、抚顺、清原等市县;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等。 汉族岁时节日泥塑:

东北汉族使用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方言特征明显,通用汉字。岁时节日较多,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四大传统节日,庙会十分兴盛。尊崇儒家文化,传统宗教为佛教、道教,民间亦流行多神崇拜。 满族三合院:

满族传统住房具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的特点。近代,满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生活习俗互相影响,彼此融合。 赫哲族生活场景:

赫哲族源于肃慎族系。其先民因活动区域及群体不同,曾有“那贝”、“那乃”、“那尼傲”等自称,1957年定族称为“赫哲”。人口约4640人(2000年),主要聚居地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赫哲族村。 朝鲜族室内:

朝鲜族是迁入民族,一般认为是以19世纪

六、七十年代移民为主而形成的。东北朝鲜族人口约192万(2000年),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三)、东北代表性行业展区

展区分为:铁匠铺;钱庄;私塾;货郎;豆腐坊;粉坊;大车店;五行八作 铁匠铺:

过去东北的村镇中都有铁匠铺,也称“铁匠炉”。铁匠铺中有与风箱相连的洪炉,要锻打的铁料先在炉火中烧红,再放于砧子上,由师徒合力打造成型。锄、镐、镰、耙、门环、马掌等老百姓常用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刀、枪、剑、戟等冷兵器,无不出自铁匠铺。

铁匠铺收益是很高的,故有“泥瓦匠干一天,不如铁匠铺冒股烟”的俗谚。但工作也非常辛苦,铁匠师傅需要伴着洪炉高温长时间挥动铁锤,做活时赤膊上阵,仍会汗流浃背。要打造出结实耐用的铁器,除了肯吃苦,还需要扎实、精湛的技术。这也是将打铁与撑船、做豆腐并称为世上最难三件事的原因。 钱庄:

钱庄是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信用机构,亦称票号、钱店,是银行的雏形。唐代,城市里出现了经营借贷业务的质库和替人寄存、保管财物的柜坊,可视为钱庄的前身。明代前期,官府放开货币流通,经营银钱兑换的钱庄应运而生。至明末,钱庄还发展出存款、放贷、汇兑等业务,且兼营米、布买卖。随着钱庄的迅猛发展,各地还出现了钱庄的行会组织,其中以晋商票号最为著名。 中国直至清末才出现真正意义的银行。钱庄在促进商业发展、密切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塾:

私塾是过去一种开设在家庭、宗族和乡村中的民间办学形式,也称私学。春秋时期孔子在家乡开办过私学,人们便视孔子为史上第一位塾师。所以私塾多供奉孔子像。

私塾多由落魄文人开办,由塾师在自宅设堂讲学,收受“束脩”(即学费),也有由乡里共同出资开课的,富家大户则独力聘师授课。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启蒙识字,教学内容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初级文化知识。也有年龄较大的学生跟随塾师学习四书五经等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儒家经典。修业年限视个人需要而定。

私塾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它与官学并驾齐驱,相辅相承,为传承中华文明,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货郎:

旧时在城乡间销售日用品的流动商贩称为货郎。过去商业活动不发达,村屯中少有货摊、店铺等商业设施。货郎便成了乡野间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或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轮车,满载着五花八门的货物走村串镇,从孩子们用的文具到女人们戴的首饰,再到老人们用的烟袋嘴,油盐酱醋、烟酒糖茶、针头线脑、锅碗瓢盆应有尽有。货郎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尊重。人们买东西,除了少数用现钱,大多用农产品兑换,所以货郎不仅提供日杂商品,还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货郎有一种带把儿的小鼓,鼓两侧用绳子拴着小鼓槌,来回转动,可敲打出声音,用以代替叫卖声。这种鼓叫做“货郎鼓”,听到鼓声就知道货郎到来了。人们常说“头摇得像拨郎鼓”,“拨浪鼓”其实就是货郎鼓。此外,货郎鼓也称“惊闺”、“惊绣”, 意思就是货郎的鼓声总能招来女性顾客购物 豆腐坊:

豆腐是一种始于我国的食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炼丹时,偶以石膏点入豆汁而发明。因其口味独特,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而深受人们喜爱。

豆腐的传统做法很有技术含量,包括:选豆、清洗、泡豆、磨浆、煮浆、挑皮、过包、点卤水、泼豆腐、压制、翻板打刀(揭干豆腐)等多道工序,其中泡豆子的时间,煮浆的温度,卤水的用量,都是有讲究的。所以民间有将撑船、打铁、做豆腐并举为世上最难三件事的说法。

过去,老百姓平日里很少吃豆腐,只有过年过节或家中来客人时才到豆腐坊购买或用黄豆换取。 粉坊:

东北的黑土地盛产品质优良的土豆,用土豆加工成的粉条,烹调简单、口感爽滑、便于保存,备受人们青睐。猪肉炖粉条、小鸡榛蘑炖粉条都是东北人喜爱的美食。

过去,东北乡间有不少粉坊。一到秋冬季节,只要远远看见一片白白的晒粉场,就能找到粉坊。粉坊开工时,制粉师傅们赤膊上身,顶着腾腾热气,大汗淋漓地忙活,大人孩子纷纷围观,热闹非常,如同节日一般。制作粉条有“秋沤土豆冬推浆”之分。秋季是把土豆洗净,直接装缸沤成浆;冬季则要用石磨把土豆磨成浆。然后在大粉匠(也称老把头)指导下,经过过滤、墩缸、搅拌、过包、出粉面、凉粉坨、碎粉坨、炕粉面、打欠、兑矾、和粉面、叫瓢(把粉条漏进开水锅中成型)、过冷水、凉干等一系列工序做成粉条子。过滤下来的粉渣子还是喂年猪的上好饲料。 大车店:

大车店,是中国传统民间旅舍。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和城关附近,为过往行人、商贩提供简单食宿,费用低廉。现在东北地区很多以“店”字结尾的地名都是从大车店沿袭而来。

大车店门前通常会挂一种形状像箩筐的幌子,称为“箩筐幌”。一般小店挂一个,大点的店挂三个。幌子早晨挂,晚上或雨天摘下来。即使有写着店名的牌匾,也要悬挂萝筐幌,因为旧时识字的人少,大多数人只认得幌子。每逢年节,为了表达期盼有个新气象的愿望,还要更换新幌。 五行八作:

旧时把各行各业泛称为“五行八作”。东北地区的五行八作涵盖了生产、贸易、餐饮、金融、教育、文化等众多领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与城乡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为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五行八作的大部分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这些行业所采用的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工具、技艺及制作流程等,已化作种种独特的民俗事象,成为东北地方区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北地区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对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老行业、老作坊做以还原、演示。

(四)、专题展区:

展区分为:萨满文化展区;曹文汉先生藏品展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红山文化展区。 萨满文化展:

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是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英雄崇拜的原始宗教。萨满为通古斯语,义为“晓彻”,指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之人。因此,萨满是天的使者,向神报告人的行动并祈求愿望,向人传达神的旨意。“萨满”一词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兀室奸猾而有才。自制女真法律、文字,成其一国。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后通称作“萨满”。萨满教,即由萨满而得名。 曹文汉先生藏品展:

曹文汉先生1937年出生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承李桦、古元等先生。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件13幅。其版画、藏书票作品曾在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多次获奖。1996年被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中国五六十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曾出版《古元传》、《曹文汉版画集》、《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靳尚谊口述曹文汉撰文)等九部作品。曹文汉先生长期热衷收藏,尤其是在糖标和唐朝开元钱币收藏方面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出于对东北师范大学的热爱和让藏品更好发挥其作用,曹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开元通宝铜钱、糖标、民国、伪满时期和六七十年代的各类票证及有关资料、香港回归报纸等总计1632件藏品,捐赠我馆。为了让广大公众更好了解其捐赠品价值,特选取代表性珍品进行展出。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即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同时在世界历史文化中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对其做好保护、研究和宣传等各项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954年,联合国发布“海牙公约”,约定战争期间双方都不得攻击对方国家的重要文物古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11月我国政府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截至2015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计48处,居世界各国第2位,其中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遗产34处。 红山文化专题展: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其主体分布范围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辽宁的西部地区,年代距今6500-5000年。红山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出色地承继了本地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优势因素,同时受到了东北平原诸多原始文化及中原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距今约 5500 -5000 年的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大型祭祀中心和玉礼制系统的出现,标志着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其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了显要位置。 长白山画派展区:

2015年7月,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倡导下,在东北师大学成立了长白山画派艺术研究院,这是长白山画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长白山画派以东北艺术创作群体为主,以表现地域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是长白山文化资源“物化”,“活化”和“转化”的结果。2015年7月,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倡导下,在东北师大学成立了长白山画派艺术研究院,这是长白山画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长白山画派以东北艺术创作群体为主,以表现地域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是长白山文化资源“物化”,“活化”和“转化”的结果。

第三篇:苏州民俗博物馆导游词

坐落于古典名园狮子林东侧的苏州民俗博物馆就是一座以展览苏州民间传统风俗的专业博物馆,建筑面积约500多平米,位于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东侧古宅内。房屋结构具有清代建筑特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苏州建城2500年时正式开放。下面是关于苏州民俗博物馆导游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苏州,我是你们的导游xx,你们可以叫我xx。下面我们一起去领略苏州民俗的文化吧。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从春秋时期伍子胥奉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以来, 积淀有二千五百年的古老文明,而从太湖三山岛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又将苏州地区人活动的历史推到一万多年以前。苏州民俗博物馆于1986年建成开馆,为国内首创专门陈列与本地民间习俗有关的实物博物馆。其南部原为贝家祠堂和住宅,北部原为王家祠堂。进南部大门,有节俗、吉祥文化、育子风俗展示。过巷进入北部,为节俗、吴歌、民间工艺展示。从中可了解苏州民情风俗的沿革。是一座以收藏、展示民俗文物,调查民俗事象,研究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俗类博物馆,位于姑苏名园——狮子林左侧,在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于1986年开馆至今,共接待观众:计300余万人次。馆舍原为狮子林宅弟建筑,即今苏州民俗博物馆“南展区”占地面积1031平方米,展厅面积370平方米。于1994年,现位于潘儒巷东侧的原“王惊裕义庄”的二进古建楼厅经移建合并而成苏州民俗博物馆“北展区”。占地1100平方米,展厅面积380平方米。现馆舍合计占地2131平方米,展厅面积750平方米。

馆藏文物

苏州民俗博物馆是中国地方专门性民俗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东侧古宅内。房屋结构具有清代建筑特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苏州建城2500年时正式开放。

苏州民俗博物馆藏品2000余件,展出约500余件。婚俗展览复原陈列一百年前清代末年南方汉民族的婚礼模式;

苏州民俗博物馆现有“婚俗、生俗、节俗、寿俗及吴歌风俗”等五个展厅。由“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和吴歌风情”组成了馆内的基本陈列。建馆以来,共征集及接受民间捐赠的民俗文物计3000余件,其中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40余件。并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俗专题调研,其中有人生礼仪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社会生产习俗等各项专题。 苏州民俗博物馆开放“婚俗”、“节俗”、“食俗”三个展厅。婚俗展览复原陈列一百年前清代末年南方汉民族的婚礼模式;节俗厅把旧时虎丘山塘街出土全部仪仗再现于观众面前;食俗厅正中,陈列一座比较典型的苏州家居厨房模型。

建筑布局

食俗厅

苏州美食饮誉中外。有苏式茶肴、苏式糕点、苏式糖果、苏式卤菜;苏式蜜饯、苏式糕团、苏州名茶、苏州沙货、苏州特色调味品、苏州特色酱菜 等10大类1000余种。食俗厅里陈列的名点、名菜、炊具、餐器等展现了材质丰盈、手艺地道、享受高雅的苏州饮食文化。食俗厅正中,陈列一座比较典型的苏州家居厨房模型。 显示出苏州饮食很早就具有高文化层次的特征,它不仅给人以温饱,而且还能给人以 物质乃至精神上的享受。食俗厅里陈列的名点、名菜、时令鲜果、炊具餐具、厨房模型和其它展品,形象地向人们介绍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苏州饮食及其特色。

民俗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它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苏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具有吴地特色的民俗。1986年11月在纪念苏州建城2500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的苏州民俗博物馆,就是一个展示苏州民俗的窗口,是我国首家以展示都市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全馆围绕节令民俗,吉祥民俗等展出一些民俗文物,介绍一些民俗知识,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人民对苏州民俗文化的了解。

节俗厅

苏州地处鱼米之乡,历来物产丰饶。如香粳米、南荡菱藕、碧螺春茶、洞庭红桔等都成为皇家贡品。鲈鱼之鲜、药菜之美。苏式菜看独具特色,松鼠鳜鱼、清蒸大蟹、鸳鸯炖菜汤、常熟叫化鸡名扬天下。并连同苏式糕点、糖果、蜜饯、卤菜、炒货、特色调味品等,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风味。

节俗厅里,眼下再现的主要是苏州人过八月半的风俗。每逢中秋节 ,苏州人要“斋月宫”。入夜,家家置供桌于开下,供上菱藕、石榴、栗子、白果等时令瓜果及月饼等。焚香点烛,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州人还有中秋上街看小摆设的习俗,观前街稻香村生产的苏式月饼最有名,店门前陈列的 小摆设也最吸引人。展厅中,五路财神出巡仪仗”、“山塘看会”的小摆设造型生动,玲戏精巧,使人依稀想象着当年热闹非凡的情景。每至清明节、七月半、十月朝,又有"三节出会"之举,到虎丘祭祀,有各式各样的明间表演。这些在民俗厅都有展示。苏州地区有着终年不断的岁时节分活动。如闹元宵、邓尉探梅、轧神仙、迎伍君、黄天荡赏荷、石湖串月、天平观枫、寒山寺听钟等等,节俗厅把旧时虎丘山塘街出会全部仪仗再现于观众面前,组成了浓郁的吴中地方风情。节俗厅由180件小摆设组成“五路财神出宫巡行仪仗队”,再现了旧时中秋节苏州人上街争看小摆设的场面。

婚俗厅

婚俗厅,婚俗厅犹如置身于一个新婚人家,花轿、喜堂、洞房布置得精美华丽,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新郎新娘结婚拜天地,吹鼓手吹吹打打,犹如来到一个世纪前正在举行婚礼的一户苏州人家。在婚俗厅,观众不仅可以观赏到传统婚礼、寿庆等人生礼仪的隆重场面,了解吴地丰富多彩的节令风尚,还能参与有趣的民俗游艺等。苏州民间婚俗除了有汉族共有的习俗外,还有着自己的地方特色,其中不少礼仪沿袭至今。

这次的介绍到此为止,大家可以到处逛逛,30分钟后我们在xx处集合,希望大家准时!

第四篇:民俗博物馆2010年度工作总结

2010年是民俗博物馆从李家大院文物保护利用基础建设工程逐步转向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完善机构设施规范馆藏文物信息档案、突出科研宣传为主要业务的工作之年。在市文物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进展,圆满地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使李家大院文物保护工作逐步健全发展。

现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回顾总结如下:

一、抓学习,增强员工素质

1、业务学习博物馆工作业务性强,且责任重大,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是我们提高员工业务水平的切入点。一年来坚持周

三、周六集中辅导学习,要求员工做好笔记,定期进行检查考试,使全员业务知识逐渐提高,我们以《博物馆管理办法》为基本要求,学习贯彻文物保护的政策法令,学习文物安全的防范意识,学习文物的基础知识,以及馆藏文物保护的方法要领,有力的推动了工作进展。

2、政治学习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紧紧围绕党的工作重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关注国内外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要求,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在严格落实“五个不准”, 狠刹不良风气工作中,在集中整治影响和提高全市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等工作中,严格要求干部职工,要求党员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使每项活动确实落实到行动上。

3、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要求大家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持为游客服务的理念。爱国、爱馆、爱家,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发扬李氏家族善行美德,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文博工作者。

二、抓纪律,改变工作作风

在全年的工作中,上班纪律一直是常抓不懈的重点,为使工作的完成得到有力保证,我们坚决杜绝“在职不在岗,在岗不尽责”的现象,坚持岗位考勤和工资福利挂勾,任务完成情况和年终奖励结合的办法。在上岗时坚持列队点名和在岗时不定时抽查,保证了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坚决杜绝闲话风、吃喝风、玩乐风,推诿扯皮风,确定了“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工作导向,自加压力,争先创优,踏踏实实做小事,把遵守纪律深入到每个人的思想中,贯彻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中,使同志们工作热情不断提高,出现争先创优的局面。

三、抓落实,保证任务完成

博物馆工作中,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把重复的事情坚持去做是件不易之事,要求持之以恒的精神,每项任务,要求大家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进取心和紧迫感,有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有了责任感才会有干好事业的激情。在全年的工作中,我们按照年初计划,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并对每个人的工作定目标,定标准,定时限,以计划促落实,以检查促完成,在每天的工作中对每个岗位工作完成量进行记录,同时对工作完成情况,质量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确保了工作目标的落实。

四、通过“三抓”,确保文物安全无隐患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通过组织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文物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天天防火,夜夜防盗,警钟长鸣。

针对我馆的特点和文物安全现状,我们勤查隐患,严防漏洞,不使安全在具体工作中脱节,在落实好日常文物安全检查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文物安全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好本馆文物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夏季防洪、冬季防火,日日防盗等工作中,思想高度重视,抓落实、排隐患,保证了李家大院的文物安全。在馆藏文物安全上,我们先后组织了三次对文物库房安全检查,文物逐件清查,对照文物账册一一核对,确保了文物安全。在11月9号山西省人大文物执法检查调研时,省局领导和人大负责人对李家大院文物保护工作予以高度认可,认为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成功范例。

五、完成任务情况

1、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扩大李家大院的知名度,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活动中,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街头摆放宣传版面,悬挂宣传条幅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宣传优秀文化遗产李家大院。

认真整理提供相关资料,参与李家大院网页制作宣传工作。

2、文物建档工作

对馆藏文物进行建立保护档案,建立文物信息登录是博物馆的基础工程,2010年开始,我馆把健全完善馆藏文物档案和文物财产档案,国有资产建帐建档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集中时间对收集、接收、征购的馆藏文物详细进行登录,设立了文物总帐、分类帐和电子信息档案,现已完成登录文物3787件、石雕文物823件、其余2300件正在紧张的进行中。

3、“三普”工作是全市文物工作重点,我馆两名同志在市局的统一领导下,圆满完成了万荣县“三普”资料后期整理工作,并顺利通过了验收。

4、完成了“李家大院”一书的编著。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5、按时完成了省保单位李家大院“十二五”文物保护项目规划材料。

6、撰写论文“李家大院—由善行构筑起来的人文奇葩”发表于《中华遗产》杂志。

7、撰写研究论文《博物馆陈展手段与方法创新》、《博物馆与公共文化服务》,其中《博物馆如何依托地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省文物局评选,参加晋、陕、冀、豫四省论文交流。

8、完成《馆中有院 院中有馆 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李家大院文物保护利用实践探索》论文。

9、在节假日配合景区的开放工作,圆满完成安防、接待、宣传等任务。

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当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上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由于种种原因,自2006年民俗博物馆成立以来,我馆人员的入编和“三险一金”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2、支部未能成立,党员的组织生活、学习培训、积极分子要求进步吸收新党员,难以实施。

3、对民俗文物、晋商文物的征集、收藏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馆藏数量少,精品不多。

4、员工整体素质及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以适应对民俗文物、文化的深入研究。

5、文物安全岗位责任制有待进一步明确细化和落实。

七、下年度工作计划

1、按照《博物馆管理办法》的要求,尽快完成对馆藏文物的建档工作,申请省文物局对馆藏文物进行鉴定评级,完成文物信息登录任务,为申报博物馆评级打好基础。

2、按照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要求做好基础工作,积极参与申报下一批博物馆免费开放。

3、编制《李家大院安防、消防方案》。

4、编制李家大院《重点文物保护整体规划》,全面落实好文物安全责任制、文物安全岗位责任制,确保李家大院文物建筑安全。

6、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其它工作任务。

运城市民俗博物馆

2010年12月

第五篇: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

中国美院民艺馆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山间,掩映着一座外形层层叠叠宛如茶田的建筑,这就是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院民艺馆。“让建筑消失”是隈研吾秉持的设计理念,这座建筑几乎满足了他所有的构想,因此这座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9月20日,中国美院民艺馆正式开馆,第一个展览名为“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展览用100张椅子、100扇窗格、100件日常生活器具以及48000余件皮影和与皮影相关的工具、乐器、手抄本,呈现了别有韵味的江南风物。

“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民族艺术馆,也不是民间艺术馆,更多地应该展示民众生活。我们建民艺馆不仅仅只想展示传统的民艺精品,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传统民艺转化成时尚新民艺,让传统的精髓与现代的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受现代人欢迎的新作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馆长说。

因为作品满意几乎没收设计费

5年前,中国美院就筹划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民艺研究博物馆,经过多方参考后,最终选择了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该建筑。

“让建筑消失”是隈研吾秉持的设计理念,无论是在中国“长城下的公社·竹屋”、三里屯现代的SOHO广场还是日本的马头町广重博物馆、高柳町社区中心,他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总是能很自然地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这为他赢得了国际级大师声誉。

“这是隈研吾在亚洲设计的最大的单体建筑,也是他自认为最为满意的作品。因为建筑所在的地形充分满足了他‘让建筑消失’的理念,所以他几乎都没收设计费。在建造过程中,他多次来现场查看进程,并提出部分修改意见,这足以看出他对这件作品的重视程度。而且民艺馆的开幕式,他推掉了在日本的工作专程过来,就像父亲参加孩子的婚礼般的开心。”杭间介绍。

民艺馆外观

占地约4936平方米的民艺馆外墙,是由数万块用铁丝相连的瓦片构成。杭间表示,当时他们曾考虑与象山校区的其他建筑一样,用回收的旧瓦片来完成。后期发现,建筑体量太大,瓦放上去太小不好看,厚度也不均匀,瓦还要有可以固定铁丝的地方,不然一阵风吹来瓦会全掉下来,最后用的瓦都是专门为民艺馆烧制的。

中国美院方与隈研吾有时也会产生分歧,其中最大的分歧在于民艺馆巨大的落地玻璃。艺术馆的空间一般最好不要有窗户,人工布光既能保护展品又能充分地突出作品。但隈研吾的设计却是到处都有巨大的落地玻璃,最终美院尊重了他的方案。在建成后,中国美院方认为不贴膜阳光直射,展品两天就晒坏了,隈研吾与其助手坚决反对贴膜说会破坏整个建筑的通透感。最终,中国美院选择了一款中性的膜,既有效解决日照问题也很好利用了自然光线。

在这里展厅与展厅间不那么分明

不仅如此,民艺馆的展馆内部也与众不同,里面几乎没有台阶,上下楼是通过长长的坡道实现的。而且大部分艺术展馆的展厅与展厅间区块分明,但民艺馆有时甚至很难判断,这块区域究竟是展厅还是公共区域——大约可分为7个展厅的空间,就这样“消失”在公共区域中。

民艺馆内部如此的构造,给此次展览的视觉艺术总监、中国美院副教授袁由敏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袁由敏此前一直活跃在平面设计领域,民艺馆是他第一个空间设计项目。

“展览空间是个‘整’的空间,是一个流线型的通道,从下到上一览无余,中间没有任何隔断。怎么有效分割这个空间?我们用了廊道的办法。‘廊’是古代中国人连接不同居住空间的重要环节,我们设置了四个廊道,观众通过相对空间狭小的廊道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受。”袁由敏表示。

民艺馆进门处的水口

入口的地方设立了一个水口,这个水口是过去江南每个村子进去的地方都会有的一个装置,观众先小坐一下,洗洗脸、洗洗头,然后再进村,这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东西。水口旁边用图像做了一棵老树呼应这个空间,两边分别有入口,可以进入后面的空间。

“百椅百态”展区

在第一个展厅内展览的“百椅百态”被放在一个向上的坡道上,这些椅子被放在专门设置的平台上,有些平台在两边、有些平台则在中央,用来印证阴阳的概念。坡道的尽头有个小通道下去就是“雕皮成戏”展厅,里面有皮影及相关的工具、乐器、皮影剧本等藏品48000余件,这是民艺馆唯一的常设展,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皮影剧场,供参观者现场观看皮影戏。

“三国演义”系列皮影

而在坡道的上方,是一个供观众休息的平台,也是整个民艺馆视觉效果最好的地方。为了防撞,袁由敏在巨大的透明玻璃上贴上了白鹭,贴法则是按照宋徽宗赵佶所作的《瑞鹤图》。“白鹭曾是栖息象山的精灵,我们这次通过这一方式将他们重新请回了象山。研吾的设计是把民艺馆隐在群山中,我们就在休息区用木质平台还民艺馆一座小山,这些木质平台内还镶嵌着视频播放器,供休息者观看。”袁由敏说。

巨大的落地玻璃上的白鹭图案

穿过休息厅就是展示生活用品的“日用即道”区域,这里摆放的都是以前使用的老式生活用品,包括化妆盒、食盒以及十里红妆用具等。沿着楼梯下去则是最后一个“格物之知”展示区,里面收藏的100件窗阁,每一件窗阁的纹样都是不同的。为了让光影达到最佳效果,策展团队还在窗阁里打上竹叶、花朵的光影。

“格物之知”展区

新设“手工艺术学院”培养民艺人才

“看到今天中国家庭起居的所谓舒适的‘无椅’布置,看到今天的孩子们将身体绻曲在‘互联网+沙发’的绵软之中,看到中国传统座椅退守在茶室雅集一类的仿造空间独自沉寂之时,这让我有所惊醒。”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

中国江南传统生活的方式是以茶米为食、以麻丝为衣、以竹陶为用、以林泉为居。围绕着这种衣食用居,维系着一个风采独具的器用世界,氤氲着本土日常生活的技艺精神。这种独具风采、日常活用的器用世界与技艺精神,我们称之为“民艺”。

许江表示,现代社会面对本土的生活世界不持有尊崇和承续的文化职责,而一味看重功能化的器用标准。由此人们失去的将不仅是中国木艺,还有陶艺、茶艺,以及诸多维系着国人生命基因的礼俗和民艺,甚至赖以生存的家园与乡土,这正从根本上毒害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内涵。

或许这正是让许江下定决心,在中国美院建这个国内最大体量的民艺博物馆的源头。

六出龟背纹格窗

而对于发展民艺的可行性,杭间举了被誉为日本民艺之父和现代设计之父柳宗悦的例子。“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产品也大量进入日本,日本的民族工业突然一下子萎靡不振、粗制滥造。这个时候柳宗悦重新强调日本的传统之美、民艺之美,在东京建立了民艺博物馆,由此推动日本整个制造界和使用界来重新倡导发展自己的美学产业。 “柳宗悦说过‘一个人如果生活在粗制滥造的物品环境里,那他的内心也会是粗制滥造的;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不美的生活空间里,那么他的心灵也肯定会受到不美的影响。’民艺能对现代生活、现代制造有提示作用,让我们不忘生活之美的本质,这就是中国美术学院办民艺博物馆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杭间表示。

放置了播放装置的古井

在此背景下建立的民艺馆,将集收藏、展示、研究、教学、传习于一体,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开展研究、展示传统生活之美,为现代手工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活化提供知识源泉。民艺博物馆将承担除书法和绘画以外,所有中国传统的造物智慧的展览和研究,创造出体现中国传统、民间、偏重生活的一些展品。 与此同时,今年中国美院进行学院整合,专门划分出一个全新的手工艺术学院。据悉,该学院下设陶艺、玻璃、首饰等专业,强调学生的设计性与动手能力的兼容,将有效与民

设计以平行四边形为基本单元,通过几何手法的分割和聚合,来处理错综错综复杂的地 形。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屋顶,在外观上唤起人们记忆中鸟瞰村庄时青瓦连绵的景象。

一片片由不锈钢索铆固着的瓦片构成了外墙的表皮,同时还起到控制室内光照的作用。

上一篇:秘书处主要职能范文下一篇:美容院简介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