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

2022-12-30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导论重点总结

本课程的任务是?

为计算机系的新生提供一个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入门介绍,使他们能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了解该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在该领域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

计算机由哪五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入设备组成 运算器:用来实现算术逻辑等各种预算。

控制器:用来实现对整个位运算过程的有规律的控制。 存储器:用来存放计算机程序及参与运算的各种数据。 输入设备:用来实现计算机程序和原始数据的输入。 输出设备:用来实现计算机结果的输出。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征是程序存储和采用二进制。 简述计算机自动计算的基本原理:

1·计算机的自动计算过程就是执行一段预先编制好的计算程序的过程。 2·计算机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因此执行计算程序的过程实际上是逐条执行指令的过程。 3·指令的逐条执行是由计算机硬件来实现的,可顺序完成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所规定的操作,并为取下一条指令准备好指令地址。如此重复操作直至执行到停机指令。 第一台计算机在1946年诞生叫: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器。 以硬件分类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4)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2—至今)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进位制数的两要素是基数和位权 什么是浮点数的格式化表示方法?

将浮点数表示为N=2E*(S)E为阶码,她是一个二进制整数,E前的正负号为阶码的正负号,成为阶符Ef,S称为尾数它是一个二进制整数小数,S前的正负号为尾数的正负号,称为尾符Sf 此表示法称为记阶表示法。

ASCII码由7位二进制组成。最多可有2的七次方种编码 逻辑运算有何特点?

计算机中的逻辑运算时按位计算的,它是一种比算术运算更简单的运算。由于计算机中的基本电路都是两个状态的电子开关电路,这种极为简单的逻辑运算正式描述电子开关电路工作状态的有力工具。

逻辑代数与普通代数相比,其主要差别是什么? 逻辑代数式一种双值代数,其变量只有0和1 逻辑变量只有两种最基本的运算(或与非)

触发器是计算机中采用一类逻辑电路,它具有两种稳定状态可用来存储1或0 计算机中的常用逻辑部件有哪些?简单说明它们的功能。 全加器,译码器,多路转换器,寄存器,计数器节拍发生器 全加器:实现一位二进制数相加的逻辑部件 译码器:能够完成对输入代码进行译码

多路转换器:从多路输入中选择其中任一路作为输出 寄存器:暂时存放数据

计数器:对输入脉冲进行计数

节拍发生器:产生节拍控制所需要的电位与脉冲 什么是ALU?它的逻辑功能是什么?

ALU即算术逻辑单元

功能:实现两个N位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或逻辑运算。 讲述CPU的功能

1·实现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2·实现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3·实现一场处理及中断处理等

说明标志寄存器(FR)的功能,常用的标志有哪些? 算术逻辑单元(ALU):直接实现加法运算逻辑运算 通用寄存器组(R1—R4):在打入脉冲的作用下将数据总线DBUS上的数据打入某一寄存器 多路选择器(M1—M3):可以多路输入中选择一路做为输出 标志寄存器(FR):用来存放ALU的运算结果的一些状态,标志七寸器也成为状态寄存器,或称程序状态字(PSW),它反映了计算机在执行某条指令后所处的状态,为后续指令的执行提供“标志”

试述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其各部分功能是什么。 指令部件,时序部件,微操作控制部件。

1·实现程序计数器和指令译码器功能所必须的部件

2·若将一条指令所包含的一系列微操作安排在不同的“时标”中,时序部件饥渴实现对微操作的定时。

3·综合时序部件所产生的时标序号和指令译码器所产生的译码信号,发出取指令和执行指令所需要的一系列微操作信号

8086CPU由哪两部分组成,其优点是什么? 1·指令执行部件EU 2·总线接口部件BIU 优点:使CPU执行本条指令的操作与取后续指令的操作可以同时完成,从而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

主存储器至少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说明各部分的功能。

地址寄存器,地址译码和驱动器,存储体,读/写放大电路,数据寄存器,读写控制电路 1·用来存放访问存储器的地址(指令地址或操作数地址)

2·实现对地址寄存器所提供的地址码进行译码,经驱动器的电流放大选中某一存储单元。 3·存储体由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包含若干存储元件,每个存储元件可存储一位二进制数,每个存储元件有一个编号,成为存储单元的地址,简称地址,计算机的数据和指令是按地址存放在存储体的各个存储单元中,通常一个存储单元由8个存储元件组成,可存放一字节的数据,存储体所包含的存储单元总成为存储器的容量。

41实现信息电平转换,即将存储元件表示1和0的电平转换为数据寄存器中触发器所需要的电平,反之亦然。

5·暂存从存储单元中读出数据或暂存从数据总线来的即将写入存储单元的数据。 6·更具计算机控制器发来的存储信号发出实现存储器读或者写操作的控制信号。 简述存储器读/写操作过程

读操作:送地址,发续命令,从存储器读出数据

写操作:送地址,送数据,发写命令,将数据写入存储器

两次独立的存取操作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叫做存储器的存储周期 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

1·按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分:双极型,单级型

2·按不同存取方式分:随机存取类型存储器,制度存储器 存储体的结构分为一维阵列和二位阵列 常用存储器分为哪几类?辅存的作用是什么?

磁带存储器,磁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PC存储卡,

作用:存储容量大,可靠性高,价格低,在脱机情况下可以永久保存信息。 在一个多片组成的盘组中,访问磁盘的地址是有柱面号,扇区号,簇数组成的 光盘分为只读型,一次性写入,可擦除型 计算机系统中三级存储器的组成级特点。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容量小速度最快价格最高 主存储器:容量中等速度中等价格中等 辅助存储器:容量大速度最慢价格最低 常用的几种输入输出设备

1·字符输入设备:键盘

2·光学阅读设备:光学标记阅读器,光学字符阅读器 3·定位设备:鼠标,操纵杆,触摸屏幕和触摸板,轨迹球,光笔4·图像输入设备:摄像机,扫描仪, 5·模拟输入设备:语音输入模数转换器

输出设备:打印机,显示器,绘图仪,投影仪,语音输出设备等 什么是I/O接口,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输入/输出接口,指主机与外界交换数据的界面

基本功能:1·实现数据缓冲2·能够将外设的鞥工作状态记录下来,并通知主机,为主机管理外设提供必要的信息3·能够接收主机发来的各种控制信号以实现对外设的控制操作4·能够识别主机是否选中该接口及所连接的外部设备5·实现主机与外设之间的通信控制。 什么是指令和指令系统

一条指令就是给计算机下达的一道命令,它告诉计算机每一步应做什么操作,参与操作的数来自何处,操作结果又将送到什么地方,一台计算机可有多种指令这些指令的集合称为该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指令可分为哪几个大类?简要说明没类的特点

1·数据处理类指令:实现对数据的加工,执行这类指令后将产生新的结果数据

2·数据传送指令:实现数据在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传送,执行这类指令后将不改变原数据,只是将源地址内的数据复制到目标地址中。

3·程序控制类指令:用来改变程序的执行操作顺序。 4·CPU状态管理类指令:用来设置CPU的状态

指令按指令中给定的地址码的数目可分为三地址,二地址,单地址,零地址等 什么是总线?为什么总线要标准化? 总线是指模块之间传送信息的通路,严格的说总线座位计算机的一个部件,它是由传输信息的物理介质管理信息传输的硬件及软件等构成。

以便计算机零部件厂商循此标准生产面向系统总线标准的计算机零部件,使微型机系统成为真正的开放式系统,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购想要的计算机零部件组装成满足自己要求的微型机系统。

微型机中常用的四种标准总线:USB,ISA,EISA,PCI 计算机系统中的总线系统通常由哪三种总线组成,分别传送什么信号? 片内总线:计算机各芯片内部传送信息的通路 系统总线:计算机各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通路

通信总线:计算机系统之间,计算机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传送信号的通路 什么是指令周期,机器周期及时钟周期?

机器周期:完成一个基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指令周期:实现一条指令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时钟周期:在同步控制方式的计算机控制器中,都有统一的时钟信号,各种微操作都是在这一时钟信号的同步下完成的,其周期称为时钟周期。

软件是指为运行,维护,管理及应用计算机所编制的所有程序及其文档资料的总和。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其目标是实现软件的优质高产。

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加载一起构成数据库系统,它有四部分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用户。

表结构就是定义一个表的字段、类型、主键、外键、索引,这些基本的属性组成了数据库的表结构。

计算机语言的四代分别是:第一代:汇编语言第二代: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第三代: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第四代:数据库编程语言,如各种数据库的SQL语言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数据结构的形式定义为:数据结构是一个二元组:Data-Structure=(D,S)

其中:D是数据元素的有限集,S是D上关系的有限集。

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内的实际存储形式(A)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 (B)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量 (C)数据在计算机中的顺序存储方式 (D)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第二篇:计算机导论学习总结报告

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有三件事是我觉得最有转折性意义的,第一就是冯诺依曼进行的计算机逻辑设计,他运用其非凡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深厚的数学基础编写出了EDVAC方案,对EDVAC的总体结构和逻辑设计的优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EDVAC方案当中有两个重大的改进:一是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便于电子元件表示数据,简化了计算器的运算速度;二是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程序和数据都存放在存储器中,实现了基于程序的计算机自动执行,实现了程序执行中的“条件转移”。这两种改变基本上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模型,时至今日,现代的计算机依然没有突破冯诺依曼所设计的基本结构。

第二件重大的事是微处理器的出现,微处理器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微处理器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而且实现了计算机的微型化,因此计算机得以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里,成为他们生活、娱乐、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拓宽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和使用价值。但在我看来,计算机微型化的影响不仅仅只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而是让更多有思想的人接触到了这一改变未来的伟大发明,当他们接触到这项发明后被吸引,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时间、智慧投入这项发明里,因此,计算机热潮开始席卷而来,每天都会有无数的创意、更新出现。这种热潮、风气大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的完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Windows的诞生。

第三件就是互联网的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因特网。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的互联集合,主要包括个人区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形式。因特网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工作、学习提供了网络新闻、信息检索、电子邮件、博客、文件传输、电子商务等多种服务,渐渐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着科技的发展。各个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

第三篇:计算机科学导论学习总结报告要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导论

学时学分:16学时1学分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姓名:

评分:

任课教师:

2013年12月

摘要

计算机科学导论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作为一个大一新生的我学习了这个导论受益匪浅。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已经对计算机科学这一领域有了一定的理解。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离散数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大学规划、未来畅想。

一、引言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过程。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这两个过程都是漫长的,饱含了许多代科学家们的辛酸努力,下面我将一一讲解。第一是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在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还有各式各样的不同种计算机,先是机械型的计算机,其中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发明的分差机中出现现代计算机中的寄存器、运算器和控制器雏形,对计算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然后到了电式计算机,其中德国科学家朱斯发明的二进制z—1型计算机采用了二进制,到了z—3型计算机室程序控制的,更是意义重大。到了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这台计算机叫做eniac,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这样电子计算机诞生在这个世界了。第二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发展至今,已经更新换代多次了,现在我们使用的是四代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主要按照电子器件的改变来划分其代数,第一代的电子计算机采用的电子器件是电子管。第二代采用的是晶体管。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标志是逻辑元器件采用了集成电路。第四代则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并没有止步,如今第五代已经在研发当中。

《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科学导论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知识,同时也是我们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全书共10章。第1章介绍了计算机的产生、发展、特点与应用;第2章介绍了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3章介绍了程序设计的概念,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元素,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程序设计方法及风格;第4章介绍了数据库的系统及其应用,内容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结构、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sql、数据库的设计、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的新发展;第5章介绍了操作系统原理中的处理机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操作系统接口管理,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当前主流的操作系统;第6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internet基础,计算机网络安全;第7章为软件工程概述,内容包括软件工程的科学体系与分支,软件工程的技术方案与途径,软件的生存周期,软件过程模型,软件过程改进,结构化方法学,结构化方法常用图形工具,面向方法学;第8章为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概述,内容包括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树,图,排序;第9章介绍了离散结构中的命题逻辑,谓词逻辑,集合与关系,函数,代数系统图论;第10章介绍了计算机专业的职业与道德,内容包括社会信息化,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介绍,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方法,计算机专业的认证,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计算机科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前言)

《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三、学制与学位,

四、主干学科,

五、核心课程,

六、学时与学分,

七、教学进程计划表。全面得阐述了对2013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培养的方案。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授课与实习,在授课方面《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很有特色。在学生刚进大学初期,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如高等数学),专业上的课程也是先接触入门知识。这样就能使刚从高中毕业习惯了高中学习习惯的新生有一个过渡期。如此再步步,循序渐进,再把难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在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入门的专业知识后进行授课,使学生在学习上不会感到太困难,如先学c语言后再去学习其他计算机的语言。

以下是我通过《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的学习后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识和体会,以及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识、体会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计算机用于数学运算,数据处理等,总的来说是对于计算的研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是为了计算而诞生。最初很多人并不相信计算机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领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功能越来越多,渐渐地计算机就不单单用于计算了,它已经可以处理文字、图片、声音等。正是这样的发展趋势,使计算机在发展初期还没有太大的处理能力时,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始被确立为不同种类的学术学科,而普渡大学在1962年设立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世界上第一个学位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形成雏形。

如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为系统性研究信息与计算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在计算机系统中如何实现与应用的实用技术的学科。它通常被形容为对那些创造、描述以及转换信息的算法处理的系统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包含很多分支领域;其中一些,比如计算机图形学强调特定结果的计算,而另外一些,比如计算复杂性理论是学习计算问题的性质。还有一些领域专注于挑战怎样实现计算。比如程序设计语言理论学习描述计算的方法,而程序设计是应用特定的程序设计语言解决特定的计算问题,人机交互则是专注于挑战怎样使计算机和计算变得有用、可用,以及随时随地为人所用。有时公众会误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就是解决计算机问题的事业(比如信息技术),或者只是与使用计算机的经验有关,如玩游戏、上网或者文字处理。其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去理解实现类似游戏、浏览器这些软件的程序的性质,更要通过现有的知识创造新的程序或者改进已有的程序。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根本问题及研究范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的根本问题是探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系统(即软件)、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本身的性质和问题的学科。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包含各种各样与计算和信息处理相关主题的系统学科。所以学习本学科就是让学生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掌握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范围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值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图形学、人工智能、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等,也就是涉及软件、网络、图像、应用等多方面技术。本学科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应用的宽泛化,是其研究的内容不断地集体化,细化和工业化,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软件测试、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图形图像制作、数据库管理、嵌入式系统、物联网、计算机安全和密码学等。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要与计算机对话就需要有一种计算机听得懂的语言,例如c语言就是一种计算机能识别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编程是实现某个方法去解决某个问题,而数据结构和算法是程序的根本,其中计算机中数据的组织和存储方式就是数据结构,好的数据结构可以是程序更加高效率地运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数字电路基础和计算机中的逻辑部件、信息表达与运算基础、存储系统、中央处理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系统和总线系统等知识;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上的第一层软件,操作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编译原理,内容包括语言和语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编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新代码生成等;离散数学,数字电子计算机是一个离散结构,处理的是离散的或者是离散化的数量关系,计算机科学面临的就是如何丢离散结构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差不多所有的软件系统都需要数据库的支持,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领域;还有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和人工智能等。 4.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体会和计划

刚刚学习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不太久,目前在老师的教导下接触了计算机基础与计算机科学导论这两本展业有关的书,当然我也会自己去图书馆看一些与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关的书籍,我觉得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个专业。在学习这个专业之前,一直认为计算机,准确来说是计算机中的微型机也就是我们常常接触到的电脑,一直以为电脑是一个奇迹的存在,因为在我未接触这个专业前,觉得电脑比人脑还要聪明它,人们的工作与信息传递都是高度依赖电脑的。然而接触这个专业后,有趣地发现计算机包括微机(电脑)都是一个高速但只会做加法的笨蛋,而它的躯体组成又是那么地简单,即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当计算机没有软件系统的支持时,计算机又被称作一堆没有灵魂的废铁。一切的一切是那么有趣惊奇地发现,一步一步地揭开了计算机那对于外行人来说的那神秘的面纱。学习这个专业能体会到这个专业有趣的一面,但也能体会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难度。学习这个专业并非简单,在这个人类创造出来的一门科学,这个专业包含了大量抽象的,全新的理论和概念。学习这个专业感觉它的抽象性的存在更为明显。那些理论上的东西,你只能去理解、去领悟。学习这个专业我还体会到功夫不怕有心人这一道理,虽然这个专业存在难度,但是我们的实习可操作性很强,因为计算机并不难的到,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那么我们实习、实验起来的设施条件要求就不会很高,所以学习了新理论、新知识,实习、实验起来并不难,在课堂上没有理解透彻,课后自主学习也是有条件的。学习了这个专业,我还体会到我在不断充实自己,总所周知计算机已经运用在各行各业中,我学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了解计算机,对解决计算机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即学习这个专业的实用性非常之高,实用性高自然感觉自己的能力强,所以就是在不断地充实自己。

对于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一专业的计划,我首先在谈谈我的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其包含了很多与计算机有关的技术,每一样是实用性都是很高的,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软件测试、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等等,我的方向是我想成为一名程序员。有了目标的学习才不会在社会的各种诱惑中迷失自我,才不会盲目地学习,等着一张毕业证去找工作。对于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一专业的计划。首先,自然科学的课程是必须要掌握的,特别是高等数学、离散数学、大学物理和线性代数等于计算机这一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这些学科要高度认真的去对待,认真学习理解透彻,这会对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很有帮助。其次学习好大学英语很重要,毫无疑问,顶尖的计算机技术都在美国,更多的新计算机技术都会在美国诞生,所以要学好英语,目标不单只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更多的是要使自己能使用英语去更好地学习领先的科学与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有重点地去学习,在专业所涉及的技术不需要一一都要拔尖,有一些掌握了就好,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想要发展的方面就要着重学习。

三、浅谈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

其重要性,可以体现为两点。第一点,面对着最一般、最自然的思维对象。虽然计算机是为了某种特殊的计算而诞生的,如今不断地扩大它的应用范围;所解决的问题的深度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摆在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的面前:一是当计算机系统支持问题许多不同的领域问题的应用时,它所能解决的问题只是关于这些不同问题领域的共性,因此系统不能是很丰富的;二是实际应用中所表现出来需要计算机解决的问题是很丰富的和很复杂的,为了使计算机解决丰富复杂的问题,它支持解决的问题的范围不能是很宽的。前者从描述计算机科学的语言来看,要求描述计算机科学的思维的语言面对的的是最一般和最自然的对象,或者说鉴于目前计算机仅能认识符号,所面对的是能用符号表示的最一般和最自然的对象。如果要计算机面对的是有许多条件限制的特殊的对象,那么,计算机就有可能因为无法了解这些条件而不认识这些对象。关于这些对象的操作也应该是最一般和最自然的,只有最一般和最自然的操作才是作用于最一般和最自然的对象,才能真正实现。在现有的计算机体制下,操作往往表现为符号的形式变换。正因为这样,在离散数学中首先了解集合。因为①集合的确定除了满足排中律之外不需要再满足任何其它条件;②从集合出现构成新的集合的操作最自然、最简单,它只是并、交、补等;③集合和在它们之间的运算(操作)都能用符号表示;④利用集合和它们之间的运算能够产生出任何数学对象,也能在符号处理层面产生所有计算机系统。因此,有些离散数学的对象,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很特殊、很简单,因为数学是在某种特定的理想条件下定义的对象,这种特定的理想条件下计算机不一定认识。离散数学就不能这样做,必须从最一般、最自然的条件下去理解。然而最一般、最自然的对象系统是非常广泛的(例如集合存在的范围是排中律所允许的最广泛的范围)。如此广泛的范围中所能讨论的性质是不丰富的,以次作为问题求解的平台不论在表达能力上和求解的功能上都是很低的。要求计算机求解的问题不仅需要问题的广度,而更重要的是问题的深度。离散数学所讨论的问题是从最一般、最自然的对象出发,但并不是停留在最一般、最自然的对象系统之中,离散数学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从计算机能了解的低层的系统中去构造仍然是计算机能了解的高一层而更丰富(更具有个性)的系统。这种不断地从广泛的描述问题领域构造没有那么广泛但更为丰富的描述问题的领域的过程称为“气化”。后者从计算机面临的实际问题来看。计算机面对的问题是一种多学科,且多姿多彩,个性非常突出的问题领域,在这些问题领域中问题描述和进行问题求解所用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如果计算机只能解决其中某个领域的问题,那么这种计算机就只是专用机。计算机科学的工作者面对着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领域必须找到更为抽象的语言层面,虽然它不能描述每个问题领域的所有个性,但它可以描述许多问题领域的共性以及有关这些共性的问题的求解。这种找寻描述许多问题领域共性语言的过程称为“形化”。为了有更多的共性,往往需要讨论语言的编码。所以离散数学中所讨论的结构并不是某种具体的结构,而是能代表一类结构的抽象结构。例如,半群,它并不是指某个集合和结构,它是只要满足结合律的所有结构。离散数学另一个学习过程是讨论提出构成抽象结构的条件以及讨论各个抽象结构的性质和抽象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二点,构造性的思维方法。学科的思维特点是由学科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表达语言所决定的。我们不去讨论这些概念的精确定义和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含义,但在计算机科学中,任何的思维都应该问题的求解在计算机上实现。在计算机科学的表达语言(至少在符号处理层面和在逻辑层面)上,求解问题如何操作,也就是说任何称得上适合于计算机科学的思维都应该是可操作的。所以在数学中的存在性和唯一性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中是可构造性和构造的复杂性问题。另外,目前人们让计算机解题,不仅要(用程序的方式)告诉计算机做什么,而且还要(用程序的方式)告诉计算机如何做,因此在结构化问题描述的基础上,还要指出问题求解的整个构造过程。在计算机科学的整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非常注重解题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的过程。(摘自百度文库)

四、浅谈对软件工程的认识

(一)软件工程是:把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途径应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过程,也就是把工程应用于软件。

(二) 软件生命周期,将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成为软件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交付使用以及维护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有重复,执行时也可以有迭代,还可以将软件生命周期分为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及软件运行维护三个阶段。

(三) 软件过程

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通常使用生命周期模型描述软件过程。生命周期模型规定了把生命周期划分成哪些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执行顺序,因此,也称为过程模型。如今有一下几种模型:第一种瀑布模型,瀑布模型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生命周期模型,现在它仍是软件工程应用的最广泛的过程模型。其有以下几个特点: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推迟实现的观点;质量保证的观点。第二种快速原型模型,快速原型模型的优点是有助于保证用户的真实需要得到满足。所谓快速原型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第三种增量模型,它分批地逐步向用户提交产品,整个软件产品被分解成许多个增量构件,开发人员一个构件接一个构件地向用户提交产品。增量模型的优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用户提交可完成部分工作的产品;逐步增加产品功能可以是用户有效充裕的时间学习和适应新产品,从而减少一个全新的软件可能给客户组织带来的冲击。第四种螺旋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使用原型及其它方法来尽量降低风险。螺旋模型的优点对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的强调有利于已有软件的重用,也有助于把软件质量作为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减少了过多测试或测试不足所带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在螺旋模型中维护只是模型的另一个周期,在维护和开发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螺旋模型只适用于内部开发的大规模软件项目。

(四)设计方法有一下3种

1、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的目标是给出设计软件结构的一个系统化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阶段,信息流是一个关键考虑,通常用数据流图描绘信息在系统中加工和流动的情况、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定义了一些不同的“映射”,利用这些映射可以把数据流图变换成软件结构。因为任何软件系统都可以用数据流图表示,所以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理论上可以设计任何软件的结构。

2、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的最终目标是得出对程序处理过程的描述。这种设计方法并不明显地使用软件结构的概念,模块是设计过程的副产品,对于模块独立原理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这种方法最合适与在详细设计阶段使用,也就是说,在完成了软件结构设计之后,可以使用面向数据结构的方法来设计每个模块的处理过程。jackson方法和warnier方法是最著名的两个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使用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首先需要分析确定数据结构,并且用适当的工具清晰地描绘数据结构。

3、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由于软件工程原则是:抽象、信息隐藏、模块化、局部化、确定性、一致性、完备性、可验证性等,现代软件工程中非常重视模块化和软件重用。而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提供了对象、方法和消息等一整套概念,使从问题空间到解空间的变换非常直观、合理,这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完全吻合.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提供了抽象类型机制,将数据与数据的操作封装在一起,共同完成信息和处理的双重模块化,它的封装和继承,都完美地体现了现代软件工程这些特点.这也就是当前软件工程中,面向对象软件范型一枝独秀的原因。目前,大多数软件开发组织已经从分析、设计到编程、测试阶段全面采用面向对象方法,使面向对象成为当前软件领域的主流技术。(部分内容摘自百度文库)

五、简单叙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

总的来说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运算器和控制器统称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分成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大类。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和连接输入输出设备的接口统称为主机。微机的主机集成在主机板上。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统称为外部设备。

中央处理器

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又称为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其实中央处理器内也有存储器。运算器:完成对数据的算术和逻辑运算的操作的部件。控制器:计算机的指挥系统。存储器:储存数据。中央处理器工作的主要原理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运算器对取自存储器的数据进行算术或者逻辑运算,然后把结果送回到存储器中。

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来存放所有数据和程序的部件,它的基本功能是按指定的地址写入或者读出信息。存储器可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主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内存或主存;另一部分是辅助储器,简称外存或辅存。主存储器是用来存放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程序和数据。

辅助存储器主要是由磁带、磁盘和光盘等存储构成,用来存放暂时不用,在需要时成批调入内存中的程序和数据。无论内存或者外存都是由若干个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都有一个地址,计算机通过地址对存储单元进行读写,都有其自身的存储容量,即一个存储器所包含的字节数,存储容量单位有b、kb、mb、gb、tb等。 (1 b = 8 bits 1 kb = 1024 b 1 mb = 1024 kb 1 gb = 1024 mb1 tb = 1024 gb)其中内存又包括rom和ram。rom:只读存储器。特点:只能读,不能写;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主要用来存放固定不变的基本输入输出程序。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特点:可读可写;但断电后信息全部丢失。在科技发展中,内存的存储容量理论上是不可能比外存的存储容量大,因为内存的技术要求要比外存的技术要求更大,简单来说,内存能做多大外存就能比它做的更大。

输入输出设备

根据设备完成任务的性质,输入输出设备可以划分为五种,即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外存设备、数据通讯设备和过程控制设备。输出设备主要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和音箱,其中显示器我们日常见得最多,其分类有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液晶显示器和等离子体显示器等多种。显示器上的内容由像素组成,像素总和是分辨率;分辨率越高,其清晰程度越好。说到显示器就要谈到显卡。彩显卡所支持的颜色数量是显卡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取决于显存ram的大小,即我们常说的显存。还有一个指标就是流处理器的数量,而因为不同商家在开发专注的方向不同,市场上又有a卡和g卡之分。输入设备主要有鼠标、键盘、语音输入和扫描仪等,最为常见的是鼠标和键盘。硬盘和光盘等外存也属于输入输出设备,它们属于外存设备。

计算机的其它部件

主板:主板是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电路板,里边许多个的插槽,cpu、内存、显卡、多功能卡等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插在主板上。接口: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是微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变换和实现缓冲功能必不可少的部件。总线:连接微机各部件之间的一组公共信号线,是计算机中传送数据和信息的公共通道。根据所传送信息的不同,总线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 计算机工作过程

现代计算机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处理设备,它之所以能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是由于采用了“存储程序”的工作原理。这一原理是1946年由冯·诺依曼和他的同事们在一篇题为《关于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的初步讨论》的论文中提出并论证的。这一原理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方式(1)计算机硬件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出设备和输入设备。

(2)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程序和数据。

(3)采用“存储程序”的方式,将程序和数据放入同一个存储器(内存储器),计算能够自动高速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加以执行

控制器是计算机系统的指令中心,它把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部件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根据指令的要求指挥全机各部分的工作。对于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特殊请求,控制器能几时进行处理。

控制器的结构取决于计算机的结构、指令格式、控制方式以及组成方式等因素,因此各类计算机的控制在结构上是有差别的。(《计算机科学导论》 清华出版社 第二章)

指令在计算机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计算机的运作情况,没有了指令计算机业无从工作了。一条指令就是一组有意义的二进制代码,基本格式为“操作码+地址码”。

六、简述对“实验班”的了解和看法

依照我对实验班的了解我知道:实验班主要是对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四个专业的2013届大一新生而设立的。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首次设立创新实验班。在实验班招生的审核要是有一下,高考成绩优异优先,其次是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优秀者,在这两次的选拔会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2013届大一新生挑选出60人。然后对这60人再进行面试,选拔出30人组成一个实验班。这样的选拔的目的是挑选出优秀的、积极学习、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当然要参加这次创新班的选拔,前提是要报名,报名是无限制的,所以每个学生都是有机会的。被选出来的30名同学独立成班,即脱离自己原来的专业班级。独立成班后,对于这30名同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将会作出改变,不再对这30名同学授予原来专业的知识,而是重新安排实验班的专属课程。进入这个班的30名同学会在教学上有一定的优先权,可以优先使用学校设备资源等,在实习的时候可能会优先到比较好的企业实习,这个实验班的同学可能每一位都会有一位导师,即一对一辅导,等到学生接近毕业要写毕业论文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等到学生毕业时可以优先考取本校的研究生点,同时毕业专业可以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四个专业任选一个作为毕业专业。但是这30名同学并不是一次审核后进入了实验班就会一直在实验班学习到毕业,对于实验班的同学每个学期会有专门的再次审核,审核不合格的同学将会离开实验班回到原先的专业班级继续学习。每一次的审核会是很严格的进行,这样来保证实验班的学生的高素质。

以上是我对实验班的了解,一下是我对实验班的看法。实验班是我校创新教育的方式。我觉得开设实验班是利大于弊的。开设实验班,把学校的优秀人才集中起来,因材施教,教出来的人才应该是高素质的,这样不单只对学生本身有益,还对学校的影响力有帮助,因为学校向社会输出了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中有所作为,这样既有来自社会更多的关注我校的人才培养,而对学生本身就提高了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在这里我还想谈谈实验班审核中我的不解。对于初次审核中的高考成绩优先,学校的各个专业招生的投档线都不一样,在录取时各个专业的高考成绩有梯度落差,这对一些招生时分数较低的专业的学生视乎有点点的不公平。其次是再次审核是,对不合格的学生将会离开实验班回到原来的专业,实验班和其他专业课程毕竟有差异,若回到了原来专业,这些在实验班学习一段时间后离开实验班的同学能否再继续学习下去,学分分配方面的差异怎么弥补,这些问题的解决我觉得非常重要,应为设立创新班是未来更好得成就人才,但这个创新班会不会学生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对于再次审核部通过的学生会离开实验班回到原来专业班级这一问题我就得应该慎重。

七、简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可以有多样选择的。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在未来可以是一名系统分析师、程序员、软件项目管理员和硬件类的一些职业等ti行业的职业。目前我正在学习这一专业的初期,通过初期对这个专业的了解,我对我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定位。大学学习靠的是自觉,所以兴趣就非常重要,我也坚信兴趣是我们对自主学习的导师,基于我对程序编写有一定的兴趣,我想我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做一名程序员。

根据目前我的了解,程序员可以根据软件种类不同分为普通程序员、高级程序员、高级软件工程师等。普通程序员的工作大都是与网站有关,高级程序员和高级软件工程师则是开发大型的应用项目。当然我非常想在未来我能成为一名高级程序员或者高级软件工程师。对于高级程序员和高级软件工程师,是应该熟悉地具备一种或者多种计算机语言,同时还应该精通面向对象开发以及web开发。同时,我还了解到,程序员的工作是极其消耗脑力和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工作,在现在是信息更新换代非常快的时代,程序员也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来丰富自身的工作能力。

所以,还作为学生的我,应该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重点去学习,对于作为一名程序员所要求掌握的应该掌握得更加透彻。当然,对于现在正在学习本专业的初期,我应该好好地掌握好现在的课程,为自己的未来在现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高度关注it行业发展的动态,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程序员这一职业的要求的变化。

八、总结

这是一份关于计算机科学导论学习的报告。在报告包括:

一、引言,引言部分简述了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过程、简述了《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简述了《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其中在引言中简述了《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后我还阐述我对各门课程之间的先后循序关系的理解和体会。

二、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识、体会。在这一部分又分为4个小部分进行报告,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根本问题及研究范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体会和计划。通过这四个小部分,一方面一方面的阐述了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识、体会。

三、浅谈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基于我对离散数学的学习甚少,通过在网上阅读文章了解,从百度文库中摘取了一些文章的观点,通过我的理解再加以整合,得到浅谈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两点重要性。

四、浅谈对软件工程的认识,这一部分通过阐述软件工程的定义、软件的生命周期、软件过程和3种软件的设计方法来浅谈对软件工程的认识。

五、简单叙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对于这个问题的的叙述,我用两个部分来叙述,一部分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另一部分是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其中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方面主要阐述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的通用概念和分别介绍了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六、简述对“实验班”的了解和看法。在这一部分阐述了我对实验的了解和发表了我对实验班的看法,在我对实验班的看法中我提出了我认为存在的两个不足。

七、简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一部分我写出了我对未来的憧憬,写下了我想做一名程序员的梦想,畅谈了我的梦想。同时还立足于现在阐述了我决心。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现状也有一定的了解。首先本专业的教师富有教学经验,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教学,课堂气氛积极幽默,常常提及与专业有关的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内容,教师的教学热情高,在课堂上感染每一位同学,课堂内容教的非常透彻明了,老师还创建师生交流平台,方便师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学设备到位,有宽敞的多媒体教室,有计算机机房实习操作设备,多媒体教室自带麦克风和音箱系统,使每位同学能听清老师教授的内容。计算机机房的计算机配备了师生教育平台,在计算机上还安装了计算机基础内容测试系统,方便学生上机做练习,同时计算机机房如果没有某个班上课需要的话是开放给每一位学生的,机房的计算机是配备了互联网;再有在专业教学上,是授课与操作结合的,在学期的前部分是讲授课本的内容,在课本内容讲授完毕后,在学期的末尾再安排上机操作与练习;最后在考核方面,考核方式灵活,由上课老师决定其考核方式及内容,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考察学生,是能达到考核学生的目的的。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现状的意见、建议。第一点,分班和授课之间问题,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又3个班,但是上课时3个班是在一起上课。在管理上我们存在3的班的区别,我觉得在教育上实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是只有1个班。这里我觉得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无益的,同时这样的教育质量我想是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这里我想给出的建议是在专业授课是采用3个班分开由3个老师上课,我知道学校的师资有限,但我希望在某些专业重点课程上能分开授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是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第二点,我觉得在授课与上机操作应该交错进行,我们原来的是先授完课,再上机操作。我并不否定这一种做法,但是我认为,如果能交错进行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为交错进行时,透切了解课本内容的学生上机将会是加强学习,而对未透切了解课本内容的同学,这将会是加强了解的机会从而不会丢失课本已经教授的内容。当然所有的上机学生可以课后自己完成,但是要关注到,有老师辅导和没老师辅导是又巨大差别的。以上是我的两点建议。

第四篇:侦查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名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1. 侦查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权力机关所授予的侦查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 侦查的对象{侦查的对象是刑事案件,和犯罪事实的是证据。

7. 侦查权是国家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为实现侦查目的,依法定的侦查程序,运用特定的侦查手段开展侦查活动的权力。

8. 司法的意义即为狭义的法的适用,而狭义的法的适用的过程就是诉讼过程。

是与刑事案件有关的人、物、场所,只有被立案侦查的犯罪案件才是侦查的对象} 侦查的内容{侦查的内容包括侦查机关采取的各种专门调查工作和强制性措施} 而强制性措施主要是指限制和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 2. 侦查是一种专门的调查工作,与一般调查(区别):a.目的不用:侦查的目的是调查刑事案件中的问题,一般的调查是调查一般的工作问题;b.程序不同:侦查中的调查是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的程序,一般的调查是根据工作需要决定。C.方法特殊:侦查中的调查方法可公开,可秘密,一般工作是公开调查;d.后果不同:侦查工作中的调查结果是诉讼的证据,一般调查的结果起参考作用。

3. 侦查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侦查活动必须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等,不能擅自做主,为所欲为。

4. 侦查的主要任务:查明案情、搜集证据、查缉案犯,目的是破案。 5.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一种思维形式,侦查权的科学概念也必须反映侦查权的本质特征,即侦查权的概念应当既能把侦查与其他权利区别开来,又能把侦查权与侦查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区别开来。 6.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侦查阶段被诉讼的人成为:“犯罪嫌疑人”被追诉的事称为“犯罪事实”,联系犯罪嫌疑人

9. 侦查权的强制性表现为侦查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的。

10. 侦查权的法定性表现为侦查权力的取得与运作都是由国家法律加以规定的。

11. 侦查权的专门性表现为侦查权作为国家追诉权,是专门机关的特殊权利,必须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专门机关的具有专职侦查员资格的专门人员来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或侦查机关的非侦查职能部门及不具备侦查员资格的工作人员都无权行使侦查权。

12. 侦查权作为国家司法权的组成部分,其权力的独立性是国家司法制度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3. 侦查学的主动性理解:a.侦查学作为国家追诉权,具有积极地主动性b.其次,实现侦查权的手段具有主动性{侦查学中使用的各种手段是以主动进攻、查明犯罪嫌疑人、搜集证据,缉捕犯罪嫌疑人为直接目标指向的}c.最后侦查权的地位具有主动性。 14. 侦查权既是职权,又是职责,侦查权不可放弃、不可转移、不可委托、不可滥用:首先侦查主体代表国家执行侦查权,决定了侦查主体并非侦查权完全意义上的处分主体,侦查处分权属于国家,而侦查主体只是执行主体,具有绝对不可放弃执行的义务,因而权力不同于普通权利主体的可以放弃的“权力”;其次国家法律赋予侦查主体以侦查权,同时也就意味着侦查主体负有对犯罪的追诉职责。即只要启动侦查的条件,侦查主体就必须

1 开展侦查活动,否则,就是失职,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见,侦查权的不可放弃性,既是由国家权力的本质决定的,也是由于追溯职能的特性决定的。

15. 系统的侦查学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其产生的标志是汉斯·格罗斯于1893年出版的《司法检验官手册》,此后,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日、苏等国陆续出现了有关侦查方面的专门著作。 16. 学科建设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使用的“犯罪对策学”一名,主要是引进苏联的“侦查学”。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 17. 1963年3月,西南政法学院刑侦教研室集体编写一本名为《刑事侦查学教学提纲》。这是我国最早使用“刑事侦察学”名称的侦查学教材。 18. 1982年司法部教材编辑部组织编写的教材又把“刑事侦查学”改为“犯罪侦查学”,其目的主要是防止使用“刑事侦查学”这个名称可能误解。 19.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应规定为:侦查活动

20. 侦查活动是对犯罪活动的反应,以犯罪为前提,没有犯罪行为的发生,便没有侦查行为。

21. {论述}侦查活动具有双重社会作用:犯罪行为与社会安宁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对基本矛盾。侦查活动是专事解决这一矛盾的行为,其双向性是:一方面,打击社会危害,即“剑” 的作用;另一方面,维护社会秩序,即“盾”的作用,侦查活动是“剑”与“盾”的作用的统一。研究侦查活动,也就要把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研究统一在侦查学的研究对象中了。 22. 侦查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揭示侦查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这种客观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侦查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中。

23. 侦查主体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a.

首先,从斗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上看,

侦查机关、侦查人员处于绝对优势,犯罪分子处于绝对劣势b.其次从作战能力上看,侦查机关组织严密,训练有素、指挥有方,有一套完整作战系统和组织指挥系统,掌握必要的斗争方式和侦查措施手段,有相当充分的财力和物力保障。C.其次,从侦查活动中双方的地位看,侦查人员是主动的,进攻的,犯罪分子是被动的、防御性的。

24. 侦查活动的秘密性是由侦查活动的对立性和犯罪活动的隐蔽性所决定的。

25. 侦查活动工作的专门性是因为:(1)必须由特定机关来行使侦查权(2)由于侦查工作的专门性很强,要求侦查人员必须掌握和善于运用侦查谋略、措施和手段,懂的公安科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6. 侦查活动的目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侦查活动的目的是查获犯罪分子,破获犯罪案件。(2)侦查活动的对象始终紧紧围绕着犯罪案件进行的。(3)查获犯罪分子,破获犯罪案件既是侦查活动的起点,又表现于侦查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归宿。(4)查获犯罪分子,破获犯罪案件这一目的,规定着侦查行为的方向,支配着整个侦查行为的过程,又体现于侦查行为终了时所呈现的结果。 27. 确立侦查活动为侦查学研究对象的依据:(1)揭示了侦查学研究对象的本质(2)明确了侦查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3)表述了侦查学研究对象的整体性(4)阐明了侦查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

28. 侦查学理论研究部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侦查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科学,科学方法论,同一认定论,它们是帮助侦查人员认识和研究自身,认识和研究犯罪活动的指导理论。二是侦查学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它是全部

2 侦查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9. 侦查学应用性特点表现在:(1)侦查学借鉴和利用了邻近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为本学科立论的依据(2)侦查学移植和嫁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和发展侦查学的技术手段。(3)侦查学吸取了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精华,强化了侦查学研究的手段。

30. 侦查学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1)侦查实践是侦查学的理论源泉(2)侦查学的理论产生于侦查实践,同时又接受侦查实践的检验(3)侦查学的任务和目的决定了它的实践性。 31. 侦查学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1)首先,从纵向看,侦查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其历史渊源(2)其次,从横向看,侦查活动的内容各个构成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在不断改变着侦查活动的整体结构,因而也使侦查学的整体结构发生改变。

32. 侦查学的综合性特点具体表现在:(1)侦查学理论运用的综合性(2)侦查学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33. 侦查学特殊性表现在:(1)实用对象的特殊性(2)适用国家的特定性 34. 侦查学研究中的调查法有三种:一是典型调查法,二抽样调查法,三是综合调查法。调查法的主要途径有:访问调查、座谈会调查、问卷调查、观察调查、测试调查、查阅文献资料。 35. 历史法,也称为纵向比较法,就是运用合乎科学的方法,去探索侦查方面或与之相关的史料,检验历史的记录和痕迹,寻求相关性,然后据此加以研究论断。

36. 无罪推定原则—是由意大利的法学家贝卡里亚于1764年提出的。 37. 比较法的方法是:(1)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2)揭示侦查中不宜直接观察到的运动和变化(3)追溯侦查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确定事物发展的历史顺序(4)对理论研究的结果与

侦查实验所获得材料之间是否一致作出明确判断。

38. 进行侦查实验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包括}(1)实验应尽可能发生案件的原地或与原地相似的地方进行(2)实验环境应尽量和发案时的环境相同(3)实验进行两次以上,防止出现偶然情况(4)杜绝一切有伤风化、伤风败俗的实验(5)在得出实验时,应考虑到环境、实验人心理的影响。 39. 现代侦查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司法官汉斯·格罗斯。他于1893年出版的著作《司法官检验手册》标志着侦查学的诞生。

40. 1899年,该书在印刷第三版时汉斯·格罗斯在书名后加了一个副标题“侦查学体系”。

41. 1810年,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侦查的机构—巴黎警察局在法国建立。

42.

17、18世纪,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对封建的司法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主张的诉讼原则和思想,为建立资产阶级的刑事诉讼制度奠定了基础。

43. 新中国侦查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停滞时期、重建和恢复发展时期。 44. 1949年10月15日,第一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召开,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同志在会上强调公安工作要密切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加强反特斗争,做好扫除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潜伏特务和武装土匪的工作。

45. 萌芽时期侦查学的主要特点是:(1)基本上是解放区侦查工作经验的总结(2)批判的吸收了日、伪(国民党)的有关专业资料(3)刑侦与政保、技术、治安工作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4)侦查工作教材尚未形成科学体系

46. 初创时期我国侦查学的主要特点是:(1)总结建国时期的侦查工作经

3 验,使之逐步系统化,理论化(2)学习苏联的犯罪侦查经验,借鉴苏联的犯罪对策学理论。(3)侦查工作专业教材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侦查学已具绉形。

47. 停滞时期侦查学的特点是:(1)侦查专业工作削弱直至砸烂,从而侦查学研究失去研究对象的实践基础(2)55. 侦查认识内容的特定性表现在:

(一)侦查认识活动的对象具有特定性

(二)侦查认识过程具有特定性

(三)侦查认识活动的目的具有特定性。 56. 侦查认识主体的法定性体现在:

(一)侦查认识主体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

(二)侦查认识中运用的手段是特定的

(三)侦查认识的目的和任务侦查学呈空白状态

48. 重建和恢复发展时期侦查学的主要特点是:(1)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侦查学的发展方向(2)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学科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学科整体。(3)侦查理论研究的重点围绕侦查实践,并且用研究成果指导侦查活动。

49. 侦查学认识的基本原理:

(一)构成犯罪行为的诸要素,无一不具有“客观实在”的物质属性

(二)犯罪行为结果是通过物质的运动变化展现在侦查人员面前的

(三)侦查活动必须以犯罪行为的“客观实在”为依据。 50. 构成犯罪行为的基本要件只有四个: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 51. 犯罪客体:即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为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52. 犯罪客观要件,如犯罪时间和空间,是构成案件的物质属性的一些基本条件。

53. 犯罪主观要件,即犯罪心理。它必须通过犯罪事实才能加以认识和判定。 犯罪行为的客观实在性,决定了犯罪行为的可认识性。 犯罪行为形态的“客观实在”性决定了犯罪分子只能把犯罪行为的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物质形态,而决不能消灭犯罪行为的物质形态变化。

54. 侦查认识活动的基本特点:

(一)侦查认识内容的特定性

(二)侦查认识主体的法定性

(三)侦查认识客体的复杂性

(四)侦查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是法定的。

57. 侦查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

(一)侦查思维的逆向性

(二)侦查思维的多维性

(三)侦查思维的模糊性

58. 侦查过程中,思维的模糊性由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被动的模糊思维,一种是主动的模糊思维; 被动的模糊思维是指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思维不可避免的带有模糊性。 主动的模糊性是指主体意识地对事物之间的区别进行模糊化处理,然后再进行压缩,抽象出若干相对明晰的界限,以便更为准确地把握客体属性。 5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侦查工作中的作用: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定侦查工作的性质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定侦查工作的主体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定侦查措施

(四)运用马克主义认识论确定犯罪的特点

(五)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定侦查对象

(六)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定追逃方略

(七)运用马克主义认识论确定犯罪事实。 60. 从四个方面认识侦查对象:

(一)特定性

(二)客观性

(三)因果性

(四)伪装性

61. 逃犯在何处,采取何种方略去追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逃犯的心理

(二)逃犯的情感

(三)逃犯的关系

62. 刑事案件千奇百怪,侦查措施要因案施策,从认识的角度出发把侦查措施归结为:

(一)攻心斗智型

(二)追缉堵截型

(三)爬坡攻坚型。

(四)调查经营型

4 63. 攻心斗志型:要根据犯罪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一般可以迅速查明,其最终侵害目标并非人质本身的特点。

64. 追缉堵截型:适用于车匪路霸、抢劫盗窃机动车辆并驾车追逃等案件。 指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状态,只有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表述和反映才能成为信息。

73.犯罪信息:就是犯罪活动存在的方式或运动以及这种方式和状态的直接或间接表述。

65. 爬坡攻坚型:重特大案件发生初期,案件可能进入僵持状态,或摸排没有线索,或有了重点对象没有证据深化,或抓获了犯罪嫌疑人,但对象拒不供述,调查又无法获取证据予以认定。

66.调查经营型;从人到案的,有组织性犯罪,毒品犯罪。要求侦查人员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案件,制定方略,策略。

68.同一认定:在侦查中,识别主体通过自身的能力或科学技术手段,对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某一事物,进行比较和检验,以确定其本质属性的一致性。 67.同一认定的科学基础:

(一)客体的物质性与反映性

(二)客体物特征的共同性与本质的特殊性

(三)客体物的可变性与稳定性

68.客体特征的反映性:是指客体物反映出的一定形态特征能够为人们认识和感知,即借助一定条件予以再现的属性。

69.客体特征的共同性:是指各种客体物所具有的共同点和共同要素。 70.科学可靠的同一认定结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客体物的特征具备相对稳定性

(二)客体物的特征必须得到较好的反映

(三)对客体物的特征必须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

71.被认定同一的物同犯罪案件的联系,有三种情况;

(一)已被认定同一的物是实施犯罪的工具

(二)已被认定同一的物曾在犯罪地点被使用过

(三)已被认定同一的物,同犯罪案件只有间接联系,既不是犯罪工具,又不曾在犯罪地点使用过

72.方式和状态的直接或间接表述;是

74.信息:也称“信息源”,是信息的发端和出处,犯罪信息是对犯罪事实的客观反映。

75.信息传递的渠道有三种;自然信道、人的本能信道、技术传递信道; 76.犯罪信息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犯罪信息储存于犯罪行为的形态之中

(二)犯罪信息储存于犯罪行为引起的痕迹变化之中

(三)犯罪信息储存于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之中

77.侦查控制论在侦查活动中的作用:

(一)侦查控制具有揭示案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控性和具体的可控环节的作用。

(二)侦查控制具有对正在发生的刑事案件进行事态控制的作用。

(三)侦查控制的作用还体现在通过大量的刑案控制和侦破,达到震慑犯罪分子,控制社会治安面的整体效能。

78.侦查活动中的控制和调整{途径}:

(一)通过初步侦查和信息的反馈,以临场分析所的各种推断进行控制和调整

(二)对侦查措施和方法的控制调整

(三)对被控嫌疑对象的调整

(四)对侦查计划和谋略的调整

79. 双轨制侦查主体:是指侦查活动是由官方和民间的侦查人员分别进行,而且他们分别服务于公诉方和辩护方。 来源于英美法系的控告式诉讼制度,其主要优点是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和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性。

80. 单轨制侦查主体:是指侦查活动是由警方或检方侦查人员单独进行,而且是从属于或主要服务于公诉方的。来源于大陆法系的纠问式诉讼制度,它比较符合侦查活动的特殊要求,

5 有利于减少侦查障碍和提高破案效率,还可以减少侦查资源的损耗和缩短诉讼时间,从而为社会减少了人力、89.侦查主体的素质要求:

(一)政治素质

(二)侦查主体的业务素质

(三)智力素质

(四)身体素质 物力、财力。

81. 集中型侦查的作用:有利于侦查工作的统一指挥、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严重犯罪活动和流窜犯罪活动、有利于提高侦查人员的专案侦查水平,但它缺乏适应地区特点的执法灵活性。

82. 分散性侦查的作用:有利于加强侦查人员与本地区巡逻警察的合作、有利于侦查人员熟悉当地的社会情况和犯罪活动规律、有利于案件侦查的分配和管理,但其弱点是缺乏执法的统一性和效率。

83.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在内部机构设置上也不尽一致,一般包括;

(一)秘书部门

(二)值班指挥部门

(三)侦查破案部门

(四)刑事侦查机动队

(五)刑事技术部门

(六)情报资料部门

(七)秘密力量管理部门

(八)警犬训练使用部门

(九)政治工作部门

84. 侦查机构的设置要求实战型、机动性、效能性、统一性、合法性的特点。

85. 侦查机动性条件:

(一)首先,各级侦查机构都要做到“平战而合”

(二)其次,一个相对稳定的机构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

86. 侦查机构效能性条件:

(一)首先,实现承担任务的可能性是指侦查部门能否胜任既定职能

(二)其次,效能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员少的机构多办实事,即“精兵简政” 87. 侦查主体的职类机构包括:

(一)侦查破案人员

(二)刑事科技人员

(三)刑事犯罪情报人员

(四)刑事调研人员

(五)侦查管理人员

88. 侦查人员的权限包括:立案权、侦查权、紧急情况特殊处置权、开展侦查基础业务的权利。

90.政治素质{包括}:

(一)立场坚定,忠实可靠

(二)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

(三)机智勇敢,勇于献身

(四)坚持真理,刚正不阿

91.侦查主体知识机构的基本要素:

(一)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二)哲学、思维科学知识

(三)侦查专业知识 92.侦查人员的知识结构应有如下特征:

(一)整体性

(二)层次性

(三)开放性

93.智力素质主要内容包括:

(一)观察能力

(二)记忆能力

(三)思维能力

(四)应变能力

(五)想象能力

(六)自制能力

94.犯罪时间的特点:

(一)犯罪时间的客观性

(二)犯罪时间与犯罪活动的不可分割性

95.研究犯罪时间的意义:

(一)有利于摸排犯罪嫌疑对象

(二)有利于刻画犯罪分子

(三)有利于串并案件

(四)有利于采取紧急侦查措施

(五)有利于做好打击防范工作。

96.作案的规律性分三大方面:

(一)某类案件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

(二)某类案件好发于一天中的某一时间

(三)某类案件的发生时间具有阶段性特点

97.犯罪空间的特点:

(一)犯罪空间的三维性

(二)犯罪空间与犯罪活动的不可分割性

98.研究犯罪空间的意义:

(一)犯罪空间是审查嫌疑对象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犯罪空间是判明案件情况,开展侦查的重要依据

(三)犯罪空间是推断犯罪分子情况的基本依据

99.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和参与策划犯罪的人,俗称犯罪分子。 犯罪集团:是指有三人以上结成的有严密的组织分工,严明的纪律,明确的目标的犯罪组织形式

犯罪团伙:是指由三人以上结成的比

6 较松散的犯罪组织。

单个犯罪人:是指一个人故意或过失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

犯罪主体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犯罪人数的研究

(二)能。

104.侦查行为的实施原则:

(一)合法运用原则

(二)严密部署原则

(三)优化选择原则

(四)因势施策原则 严密部署原则具体要求:

(一)侦查部犯罪人年龄的研究

(三)犯罪人性别的研究

(四)犯罪人身心状态的研究

(五)犯罪人职业身份的研究

(六)犯罪组织的研究

犯罪行为习惯的特点:

(一)相对稳定性

(二)特殊差异性

(三)特征局限性

100.犯罪行为习惯的类型:(1)第一大类,延用行为习惯;(2)作案行为习惯;

延用行为习惯主要有四种:a,延用性生活习惯b,病态生理习惯c,职业行为习惯d,延用他人的作案行为习惯 作案行为习惯,行为特征主要有:a,选用犯罪工具的习惯b,选择犯罪对象的习惯c,排除障碍行为习惯d,出入犯罪现场的行为习惯e,作案时机选择习惯f,制服被害人的行为习惯h,实施侵占、侵害的行为习惯I,掩盖和伪造犯罪痕迹物品的行为习惯g,销赃毁证行为习惯k,转移侦查视线的行为习惯 101.进行犯罪预备的主要内容有:

(一)准备预备的犯罪

(二)为实施犯罪而事先进行的踩点

(三)清楚实施犯罪的障碍

(四)引诱、胁迫他人进行犯罪

(五)拟定共同犯罪的计划,进行组织分工

102.犯罪结果对侦查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一)首先,犯罪结果是认识刑事案件的起点和基础

(二)其次,犯罪结果是确定案件级别、实行分级管理的主要依据

103.一个完整的侦查活动内容,必须由三种人的行为构成:

(一)犯罪分子的行为

(二)侦查人员的行为

(三)侦查活动中涉及的有关人员和人民群众的行为

104.对于侦查机关来说,领导者的功能包括:

(一)组织功能

(二)激励功

署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二)侦查措施要统一结合,交叉使用

(三)公开措施和秘密措施要有机配合 105.采取优化选择原则,是因为:

(一)侦查措施的多样化

(二)侦查思维的多维性

(三)侦查工作的及时性

106.一般性侦查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实行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相结合

(三)实事求是,调查研究

(四)严格遵守法制

(五)贯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07.侦查工作中必须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 究其原因:

(一)刑事犯罪的破坏活动扰乱社会秩序,直接损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群众所深恶痛绝;

(二)刑事犯罪分子生活在群众当中,不管他们的活动的方式多么的隐蔽,手段多么的狡猾,都不能完全避开广大群众的耳目,其一旦犯罪,必会留下蛛丝马迹

(三)群众是最了解情况的,对于与其生活在一起的人,谁好谁坏,一清二楚。

108.严格遵守法制的必要性:

(一)是刑事诉讼本身的要求

(二)是侦查时间的需要

(三)是侦查中搜集证据的基本要求

109.严格遵守法制的基本要求:

(一)遵守法制,必须严格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二)遵守法制,要严格执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三)遵守法制,必须坚持“重证据,不亲信口供,严禁逼供信”的原则

110.迅速及时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抓住战机

(二)积极侦查

(三)及时破案

111.在侦查工作中强调抓住战机的必要性:

(一)为了行使国家赋予的侦查

7 权利,及时、有效地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二)为了不失时机的搜集犯罪证据

(三)为了防止犯罪分子逃避打击

(四)为了防止犯罪分子继续作案,危害社会

(五)为了及时制止预谋犯罪活动

112.秘密侦查在侦查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是收集证据线索;二是搜集证据,只要经过批准依法进行。 113.侦查协同的形式:

(一)参加侦查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同

(二)侦查活动内容的协同

114.联合侦查的优势:可以集中力量,综合,全面分析案情;有利于统揽全局,排除阻力;可以同时控制众多的犯罪嫌疑人,避免打草惊蛇;防止串供、毁证、逃跑;有利于避免重复劳动,缩短侦查实践,提高办案效率 115. 侦查破案具体表现在:

(一)搜集证据,查明案情

(二)缉捕犯罪嫌疑人,追缴赃物

(三)集中力量侦破重、特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

116. 防范控制犯罪的主要任务有:

(一)主动进攻,侦破预谋犯罪案件,把犯罪制止在预谋阶段

(三)通过侦查破案,揭露犯罪,消除可能的犯罪因素,震慑犯罪分子,教育群众

(四)认真研究刑事犯罪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发现并堵塞防范上的漏洞,消除犯罪隐患

117. 如何提高侦查效益的原则:

(一)迅速及时原则

(二)简化原则

(三)侦查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118. 提高侦查效益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侦查效益观念

(二)确立科学的侦查效益评估标准

(三)实现侦查效益的系统化建设

(四)在具体的侦查活动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a,讲究工作时间的有效利用率b,科学决策c,注意侦查协作,防止出现内耗d,要引进风险机制,对侦查效果进行效费比考核

119.侦查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从严治警原则

(二)依法管理原则

(三)

行政命令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四)效率、效果、效益原则 120.侦查管理的作用:

(一)有利于侦查系统实现最佳的整体效应

(二)有利于侦查机关更好的行驶侦查权

(三)有利于协调各方关系

(四)有利于科学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五)有利于提高侦查民警的政治素质 121.侦查队伍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制定侦查队伍的发展规划

(二)落实岗位责任制

(三)实行侦查监督制度

(四)准确选配、任用、培养、考核、调整侦查人员 122证据式情报:是指在侦查过程中获得的,既能在侦查过程中作为线索或依据查明犯罪人和犯罪事实,又能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的情报。 线索式情报:是指在侦查中作为线索使用,而不能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的情报资料。

123.侦察情报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为侦查破案工作提供大量的侦查线索和证据,加快刑事案件的侦破进程,提高侦查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加强侦查机关的协调联系,是打击流窜犯罪和有组织犯罪的有力手段

(三)侦察情报是争取侦查工作主动权,实行先发制人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四)侦查情报工作有利于侦查工作的科学决策,掌握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主动权提供证据。

第五篇:软件工程导论知识点总结(整理)

《软件工程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软件工程概论

1.什么是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这 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对开发出的软件很难满意。

(2)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3)一般软件很难维护。

(4)软件生产效率很低。

(5)软件开发成本越来越大。

(6)软件成本与开发进度难以估计。

(7)软件技术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深入的需要。

2.为什么会产生软件危机?

(1) 开发人员方面,对软件产品缺乏正确认识,没有真正理解软件产品是一个完整的配置组成。造成开发中制定计划盲目、编程草率,不考虑维护工作的必要性。

(2) 软件本身方面,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软件是逻辑部件,软件开发过程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方法论和规范指导,造成软件维护困难。

(3) 尤其是随着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原有软件开发方式效率不高、质量不能保证、成本过高、研制周期不易估计、维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更为突出,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3.怎样克服软件危机?

(1) 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长期以来从事各种工程项目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有效原理、概念、技术与方法,特别是吸取几十年来人类从事计算机硬件研究和开发的经验教训。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努力作到良好的组织,严格的管理,相互友好的协作。

(2) 推广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发软件的成功的技术和方法,并研究更好、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尽快克服在计算机系统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些错误概念和作法。

(3) 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更好的软件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将软件开发各个阶段使用的软件工具集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很好的软件开发支环环境。

总之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既要有技术措施(方法和工具),又要有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

4.构成软件项目的最终产品:

应用程序、系统程序、面向用户的文档资料和面向开发者的文档资料。

5.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从软件定义、开发、使用、维护到淘汰的全过程。

6.软件生存周期为什么划分成阶段?

(1) 任何一个阶段的具体任务不仅独立,而且简单,便于不同人员分工协作,从而降低整个软件开发工作的困难程度。

(2) 可以降低每个阶段任务的复杂程度,简化不同阶段的联系,有利于工程的组织管理,也便于采用良好的技术方法。

(3) 使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保证软件的质量,特别是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

7.应该怎样来划分阶段?

(1)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尽可能独立;

(2)同一阶段内的任务性质尽可能相同;

(3)每一个阶段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有严格的标准。

8.软件开发模型有几种?它们的开发方法有可特点?

软件开发模型有瀑布型、渐增型和变换型。

瀑布型开发方法是按照软件生存周期的划分依次实施,每一个阶段有明确规定的任务。它的特点:

(1)各个阶段的顺序性和依赖性;

(2)划分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尽可能推迟程序的物理实现;

(3)每个阶段必须完成规定的文档,对其中问题通过复审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渐增型开发方法及特点:

(1) 从部分需求出发,先建立一个不完全的系统,通过测试运行该系统取得经验和信息反馈,加深对软件需求的理解,进一步使系统扩充和完善。如此反复,直至软件人员和用户对所设计完成的软件系统满意为止。

(2) 在渐增型开发下的软件是随软件开发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3) 渐增型开发方法适合于知识型软件的开发,设计系统时对用户需求的认识开始不是很清楚的,需要在开发过程中不断认识、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去丰富和完善系统。多数研究性质的试验软件,一般采用此方法。

变换型开发方法及特点:

(1)从软件需求的形式化说明出发,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变换,得到最终的程序系统。

(2)该方法必须有严格的数学理论和形式化技术的支持。

9.什么是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1) 它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

(2) 它将管理技术与当前经过时间考验的而证明是正确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

(3) 它强调使用生存周期方法学和结构分析和结构技术;

(4) 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和探索,围绕着实现软件优质高产这个目标,从技术到管理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软件工程学"这一新的学科。

10.什么是软件工程环境: 方法与工具的结合,加上配套的软、硬件支持称为软件工程环境。它能支持开发者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全面完成生存周期中的各项任务。

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

1. 问题定义的任务和主要工作?

问题定义的任务:将用户提出的要求具体化、定量化;确定研制系统的范围,明确研制的边界。

问题定义阶段的工作:

(1)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系统需求;

(2) 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需求、安全及保密性、资源、开发费用及开发进度等的需求;

(3) 问题定义阶段的产品--系统目标与范围说明书。

2. 可行性研究目的?

确定在问题定义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在限制条件下,问题能否解决。

3.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1) 进一步分析和澄清问题的定义,在澄清问题的基础上,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

(2) 从系统逻辑模型中,选择问题的若干种主要解法,研究每一种解法的可行性,为以后的行动提出建议;

(3) 如果问题没有可行的解,建议停止系统开发;如果问题有可行的解,应该推荐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并为工程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

4.可行性研究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1)技术可行性:现有技术能否实现本系统,现有技术人员能否胜任,开发系统的资源能否满足;

(2)经济可行性:经济效益是否超出开发成本;

(3)操作可行性:系统操作在用户内部行得通吗?

(4)法律可行性:新系统开发是否会侵犯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是否违反国家法律。

5.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1)复查系统的规模和目标;

(2)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总结现有系统的优劣,提出新系统的雏形; (3)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 (4)推荐建议方案;

(5)推荐行动方针;

(6)书写计划任务书(可行性报告);

(7)提交审查。

6.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可行性分析的结果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

(1) 系统概述:说明开发的系统名称,提出单位和开发单位。

(2) 可行性研究的前提:系统目标;要求;约束和限制;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准则等。

(3) 对现有系统的分析:处理流程,图示说明现有系统的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

(4) 系统需求:主要功能;主要性能及其要求;操作要求;信息要求;限制性要求。

(5) 建议系统:系统目标;处理流程;系统结构,功能,性能;系统技术可行性;投资和效益分析;操作可行性;法律可行性。

(6) 其它可选方案:与国内外同类型方案的比较;提出一两个可行性方案供论证和探讨。

(7) 制定下一阶段的预算。

(8) 结论性意见:由用户方、设计方和投资方共同签署意见。

第三章 需求分析

1. 需求分析的描述工具有哪些?

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判定表、判定树、结构化自然语言、层次方框图、Warnier图、IPO图和需求描述语言等。

2.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准确定义未来系统的目标,确定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系统必须做什么。

3. 怎样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要经过哪些步骤?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也就是数据流图的分解过程。

4. 什么是结构化分析?它的结构化体现在哪里?

结构化分析:使用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英语、判定表和判定树等工具,来建立一种新的、称为结构化说明书的目标文档-需求规格说明书。

结构化体现在将软件系统抽象为一系列的逻辑加工单元,各单元之间以数据流发生关联。

5.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由哪些部分组成?

组成包括:

(1) 引言:编写目的、背景说明、术语定义及参考资料等。 (2) 概述主要功能、约束条件或特殊需求。 (3) 数据流图与数据字典。

(4) 用户接口、硬件接口及软件接口。 (5) 性能需求、属性等。

(6) 其它需求,如数据库、操作及故障处理等。

6. 为什么数据流图要分层?画分层的DFD要遵循哪些原则?

分层的目的:便于逐步细化、结构清晰。 画分层的DFD要遵循哪些原则: (1)父图与子图之间数据要平衡。

(2)分解的深度和层次达到使加工足够简单、易于理解的基本加工为止。

(3)区分局部文件和局部外部项(局限于数据流中某一层或某几层的文件和外部项)。 (4)不要把控制流作为数据流。 (5)忽略琐碎的枝节。

(6)每个数据流要有一个合适的名字,尽量使用现实系统中有具体意义的名字。

7. 系统流程图与数据流程图有什么区别?

系统流程图描述系统物理模型的工具,数据流程图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

系统流程图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抽象的描述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之间信息流动的情况。

数据流程图从数据传送和加工的角度抽象的描述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和数据处理的工作状况。

8.数据字典包括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

数据字典是描述数据流图中数据的信息的集合。它对数据流图上每一个成分:数据项、文件(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加工和外部项等给以定义和说明;它主要由数据流描述、加工描述和文件描述三部分组成。对用户来讲,数据字典为他们提供了数据的明确定义;对系统分析员来讲,数据字典帮助他们比较容易修改已建立的系统逻辑模型。

9.描述加工逻辑的工具有哪些?

判定树、判断表和结构化语言等。

第四章 总体设计

1. 系统设计包括哪两个阶段?

系统设计包括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2. 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软件结构的设计,确定系统的模块及其模块之间的关系。

3. 什么是模块?模块具有哪几个特征?总体设计主要考虑什么特征?

模块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可以单独命名且可通过名字来访问。

模块具有输入和输出(参数传递)、功能、内部数据结构(局部变量)和程序代码四个特性。

概要设计主要考虑输入、输出(参数传递)和功能两个特性。

4. 什么是模块化?模块设计的准则?

模块化是按规定的原则将一个大型软件划分为一个个较小的、相对独立但又相关的模块。

模块设计的准则:

(1) 改进软件结构, 提高模块独立性:在对初步模块进行合并、分解和移动的分析、精化过程中力求提高模块的内聚,降低藕合。

(2) 模块大小要适中:大约50行语句的代码,过大的模块应分解以提高理解性和可维护性;过小的模块,合并到上级模块中。

(3) 软件结构图的深度、宽度、扇入和扇出要适当。一般模块的调用个数不要超过5个。

(4) 尽量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

(5) 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

(6) 模块的作用域应在控制域之内。

5. 变换型数据流由哪几部分组成?

变换型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传入路径、变换(加工)中心和传出路径。 6. 变换分析设计的步骤?

(1) 区分传入、传出和变换中心三部分,划分DFD图的分界线; (2) 完成第一级分解:建立初始SC图的框架; (3) 完成第二级分解:分解SC图的各个分支;

(4) 对初始结构图按照设计准则进行精化与改进。

7. 事务型数据流由哪几部分组成?

事务型结构由至少一条接受路径、一个事务中心与若干条动作路径组成。

8. 事务分析设计的步骤?

(1) 在DFD图中确定事务中心、接收部分(包含全部接收路径)和发送部分(包含全部动作路径);

(2) 画出SC图框架,把DFD图的三部分分?quot;映射"为事务控制模块,接收模块和动作发送模块.一般得到SC图的顶层和第一层(如果第一层简单可以并入顶层);

(3) 分解和细化接收分支和动作分支,完成初始的SC图;

(4) 对初始结构图按照设计准则进行精化与改进。

9. 比较层次方框图与结构图是的异同?

(1) 层次方框图描绘数据的层次结构, 结构图描绘的是软件结构。

(2) 二者都采用多层次矩形框树形结构。层次方框图的顶层矩形框代表完整的数据结构, 下面各层矩形框依次代表上个框数据的子集;结构图

是在层次图的每一个方框内注明模块的名字或主要功能,方框之间的直线表示模块的调用关系,用带注解的箭头表示模块调用过程中传递的信息。

第五章 详细设计

1. 详细设计的目的? 为软件结构图(SC图或HC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确定采用的算法和块内数据结构,用某种选定的表达工具给出清晰的描述.

2. 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 编写软件的“详细设计说明书”.软件人员要完成的工作:

(1) 为每一个模块确定采用的算法, 选择某种适当的工具表达算法的过程,写出模块的详细过程描述. (2) 确定每一模块使用的数据结构. (3) 确定模块结构的细节,包括对系统外部的接口和用户界面,对系统内部其它模块的接口,以及关于模块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及局部数据的全部细节. (4) 为每一个模块设计出一组测试用例,以便在编码阶段对模块代码(即程序)进行预定的测试.

3.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详细设计中所有模块都使用单入口、单出口的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 4. 比较面向数据流和面向数据结构两类设计方法的异同? 相同点:

(1) 遵守结构程序设计“由顶向下”逐步细化的原则,并以其为共同的基础;

(2) 均服从“程序结构必须适应问题结构”的基本原则,各自拥有从问题结构(包括数据结构)导出程序结构的一组映射规则。

不同点:

(1)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以数据流图为基础,在分析阶段用DFD表示软件的逻辑模型,在设计阶段按数据流类型,将数据流图转换为软件结构。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以数据结构为基础,从问题的数据结构出发导出它的程序结构。

(2)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软件的最终SC图,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程序的过程性描述。

5. 比较Jackson方法和LCP方法的异同?

Jackson与LCP设计方法都是以数据结构为出发点,以程序的过程描述为最终目标,设计步骤基本相似。它们的主要差别是:

(1)使用不同的表达工具,其中LCP方法中的表达工具Warnier图

比Jackson设计方法中的表达工具Jackson图有更大的通用性; (2)Jackson方法的步骤和指导原则有一定的灵活性,而LCP设计

方法则更加严密。

6. 详细设计的描述工具应具备什么功能?

无论哪类描述工具不仅要具有描述设计过程,如控制流程、处理功能、数据组织及其它方面的细节的能力,而且在编码阶段能够直接将它翻译为用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源程序。

第六章

编码

1. 编码的任务?

使用选定的程序设计语言,把模块的过程性描述翻译为用语言书写的源程序(源代码)。

2. 对源程序基本要求?

源程序要求:正确可靠、简明清晰、效率高。 (1)源程序的正确性是对程序质量的最基本要求;

(2)源程序的简明清晰,便于验证源代码和模块规格说明的一致性,容易进行测试和维护;

(3)对于大多数模块,编码时应该把简明清晰放在第一位;

(4)除了编码阶段产生源代码外,在测试阶段也需要编写一些测试程序,用于对软件的测试。

3. 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 (1) 名字说明:程序中使用对象的名字,能为编译程序所检查和识别; (2) 类型说明:定义对象的类型,确定该对象的使用方式;

(3) 初始化:为变量提供适当的初始值或由系统给变量赋一特殊的表明未初始化的值; (4) 对象的局部性:程序中真正需要的那部分才能访问的对象; (5) 程序模块:控制程序对象的名字;

(6) 循环控制结构:如FOR语句、WHILE-DO语句、REPEAT-UNTIL语句等; (7) 分支控制结构:如IF语句、CASE语句等;

(8) 异常处理:为程序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和意外事件提供检测和处理上的帮助; (9) 独立编译:能分别编译各个程序单元。

4. 选择程序设计语言需要考虑的因素?

(1) 选择用户熟悉、便于用户维护的语言。

(2) 选择目标系统的环境中可以提供的编译程序所能选用的语言。 (3) 选择可以得到的软件工具,能支持程序开发中可以利用的语言。

(4) 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目标系统应用范围,如实时应用选择Ada语言或汇编语言,系统软件开发选择C语言或汇编语言,软件开发中若含有大量数据操作则选择SQL、dBASE等数据库语言等。

(5) 选择程序员熟悉的语言。

(6) 选择标准化程度高、程序可移植性好的语言。

(7) 根据算法与计算的复杂性、数据结构的复杂性选择。如对于系统程序和结构复杂的应用程序,选择支持数组、记录(或结构)与指针动态数据结构的Pascal语言或C语言。

(8) 根据实时要求系统需要的响应速度和效率选择相应的语言。

5. 编码风格的指导原则。

(1) 源程序:包括适当的标识符、适当的注解、程序清单的合理布局与清晰;

(2) 数据说明:数据结构或数据类型的说明次序标准化;变量名称尽量有意义;对复杂的数据结构在注解中要说明在程序设计中实现这个数据结构的方法。

(3) 语句的构造简单明了:不要为节省空间将多个语句写在同一行;尽量避免复杂的条件及“非”条件的测试;避免大量使用循环嵌套和条件嵌套;括号的使用是为了使逻辑表达式和算术表达式的运算顺序清晰直观。

(4) 效率:考虑程序运行的时间存储器效率、输入/输出的效率;在处理程序正确性、清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时先求程序正确后求快;先求清楚后求快;保持程序简单以求快;书写清楚,不为“效率”牺牲清晰。

6. 第四代语言(4GL)应具备哪些的特征?

(1) 具有很强的数据管理能力,能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存取、查询和其它有关操作; (2) 能提供一组高效的、非过程化的命令,组成语言的基本语句,编程时用户只需用这些命令说明“做什么”,不必描述实现的细节;

(3) 能满足多功能、一体化的要求。为此,语言中除必须含有控制程序逻辑与实现数据库操作的语句外,还应包括生成与处理报表、表格、图形,以及实现数据运算和分析统计功能的各种语句,共同构成一个一体化的语言,以适应多种应用开发的需要。

第七章

软件测试

1. 软件测试的基本任务?

软件测试是按照特定的规则,发现软件错误的过程;好的测试方案是尽可能发现迄今尚未发现错误的测试;成功的测试方案是发现迄今尚未发现错误的测试;

2. 测试与调试的主要区别?

(1) 测试从一个侧面证明程序员的失败;调试证明程序员的正确;

(2) 测试从已知条件开始,使用预先定义的程序,且有预知的结果,不可预见的仅是程序是否通过测试;调试从不可知内部条件开始,除统计性调试外,结果是不可预见的;

(3) 测试有计划并且要进行测试设计;调试不受时间约束;

(4) 测试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重新测试的过程;调试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5) 测试执行是有规程的;调试执行要求程序员进行必要的推理;

(6) 测试由独立的测试组在不了解软件设计的件下完成;调试由了解详细设计的程序员完成;

(7) 大多数测试的执行和设计可由工具支持;调试用的工具主要是调试器。

3.人工复审的方式和作用? 人工复审的方式:代码会审、走查和排练和办公桌检查; 人工复审的作用:检查程序的静态错误。

4.什么是黑盒测试?黑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哪些? 黑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它着眼于程序的外部特征,而不考虑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测试者把被测程序看成一个黑盒,不用关心程序的内部结构。黑盒测试是在程序接口处进行测试,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能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并且保持外部信息(如数据库或文件)的完整性。

黑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等价分类法、边沿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和因果图等技术。

5.什么是白盒测试?白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哪些? 测试者了解被测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对程序的所有逻辑路径进行测试,在不同点检查程序状态,确定实际状态与预期状态是否一致。

白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路径测试技术和事务处理流程技术,对包含有大量逻辑判断或条件组合的程序采用基于逻辑的测试技术。

6. 路径测试技术中几种主要覆盖的含义?举例说明? 语句覆盖:至少执行程序中所有语句一次。

判定覆盖:使被测程序中的每一个分支至少执行一次。故也称为分支覆盖。 条件覆盖:执行所有可能的穿过程序的控制路流程。

条件组合测试: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每个判定中的所有可能条件取值组合至少执行一次。

7. 等价分类法的测试技术采用的一般方法?举例说明? (1) 为每个等价类编号;

(2) 设计一个新的测试方案,以尽可能多的覆盖尚未被覆盖的有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骤,直到所有有效等价类被覆盖为止。

(3) 设计一个新的测试方案,使它覆盖一个尚未被覆盖的无效等价类,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所有无效等价类被覆盖为止。

8. 软件测试的一般步骤? 单元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平行测试。

9. 比较集成试的两种方式的优劣? 非渐增式测试方式:分别测试模块,再把所有模块按设计要求放在一起组成所要的程序。该方法编写测试软件工作量大,模块间的接口错误发现得晚,错误定位较难诊断,总体测试有的错误容易漏掉,测试时间相对较少,可以并行测试所有模块,能充分利用人力,加快工程进度。。

渐增式测试方式:把下一个要测试的模块,同已经测试好的那些模块结合起来进行测试。该方法利用已测试过的模块作测试软件,开销小,较早发现模块间的接口错误,错误定位往往和最近入的模块相关,对已测试好的模块可在新加入模块的条件下受到新的检验,测试更彻底,需要较多的测试时间,不能并行测试。 总的来说,渐增式测试方法比较好。

10.软件测试的策略?

(1)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用边界值分析的方法。 (2) 必要时用等价类划分法补充测试方案。 (3) 必要时再用错误推测法补充测试方案。 (4) 对照程序逻辑,检查已设计出的测试方案。

(5) 根据对程序可靠性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逻辑覆盖标准,再补充一些测试方案。

第八章 软件维护

1. 为什么说软件的维护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一般很难检测到所有的错误,其次软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随用户新的要求或运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软件的修改或完成功能的增删等,为了提高软件的应用水平和使用寿命,软件的维护是不可避免的。

2. 软件的维护一般分为哪几类?

改正性维护:满足用户对已开发产品的性能与运行环境不断提高的要求,进而达到延长软件寿命的目的。

适应性维护:对程序使用期间发现的程序错误进行诊断和改正的过程,配合变化了的环境进行修改软件的活动;

完善性维护:满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增加新的功能或修改已有功能的建议而进行的工作;

预防性维护:为了改善未来的可维护性或可靠性而修改软件的工作。

3. 影响软件维护的因素有哪些?

开发方法:采用模块化详细设计文档有助于理解软件的结构、界面功能和内部流程;开发过程中严格而科学的管理规划及清晰可靠的文档资料对发生错误后的理解与纠错是至关重要的;开发过程中模块的独立程度越高,对软件修改越容易,对软件的改进和移植越方便。

开发条件:软件开发及维护人员的水平决定了软件开发的质量和维护的效率;开发过程中使用标准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标准的操作系统接口,可以大大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在测试过程中用例的有效性,可极大地减少软件存在的错误;其次使用规范化的文档资料可为维护提供更好的依据。

4. 软件维护困难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1) 一般来讲,维护人员对开发人员写的程序及文档,理解都比较困难,对维护工作不会喜欢;

(2) 维护持续时间都很长,在开发人员不在现场的轻快下,维护软件通常是很困难的;

(3) 绝大多数软件在设计时对将来的软件修改都没有考虑或考虑不多,尤其未能在设计中强调并认真解决好模块的独立性,使软件的修改既困难又易发生差错。

5. 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

(1) 软件的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

(2) 文档描述符合要求、用户文档简洁明确、系统文档完整并且标准。

6. 软件价格应该计入维护成本吗?为什么?

在软件的生命周期中,软件维护的工作量非常大,不同应用领域的维护成本差别也很大。一般大型软件的维护成本远远高于开发成本若干倍。因此软件价格中应该计入维护成本。

第九章 软件工程管理

1. 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

(1) 费用管理: 对软件开发进行成本核算,使软件生产按照商品生产的规律办事。包括:以简单、科学方法估算软件开发费用,作为签定开发合同的根据;管理开发费用的有效使用,即用经济手段来保证产品如期按质完成。

(2) 质量管理: 按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确保各个开发阶段的开发和维护工作全部按软件工程的规范进行,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

(3) 配置管理:通过对于程序、文档和数据的各种版本所进行的管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4) 项目管理: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按照计划的内容组织和实施软件的工程化生产。最终目标是以合理的费用和进度,圆满完成计划所规定的软件项目。

2. 软件项目有哪些特点?

(1) 软件项目与其他任何产业项目不同,它是算法、思想、概念、组织、流程、效率、优化等的融合体;

(2) 开发软件项目产品,在多数情况下,用户给不出明确的想法和要求。

(3) 在开发过程中,程序及其相关的文档资料常常需要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又可能带来新的问题,且这些问题要在很久以后才会发现。

(4) 在研制开发过程中,文档资料是不可缺少的,但工作量又是巨大的,往往也是人们不愿去作的。

(5) 参加软件项目的工作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而很难完全避免的人员流动,对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离开的人员不仅带走了重要的信息,而且带走了工作经验。

3. 软件成本估算的一般方法?

自顶向下估计:首先估算出项目总的开发成本,然后在项目内部进行成本分配。由少数专家参与,依靠他们过去的经验,将要开发的软件与过去开发过的软件进行"类比",以估计新的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工作量和成本。

自底向上估计:将开发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子任务又分成子子任务,直到每一个单元内容足够明确为止;把各个任务单元的成本估计出来,汇合成项目的总成本。该方法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实际。

4. 为什么在软件开发中,不能用简单增加人员的方法来缩短开发时间?

大量软件开发实践说明:向一个已经延迟的项目追加开发人员,可能使它完成得更晚。因为当开发人员以算术级数增长时,而人员之间的通信将以几何级数增长,往往"得不偿失"。

5. 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产品运行:正确性、风险性、效率、完整性、健壮性和可用性;

(2) 产品修改:可理解性、可维护性、灵活性、可测试性;

(3) 产品转移: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和互运行性。

上一篇:教师节贺卡祝福语英文下一篇:教师节学校领导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