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

2022-05-1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计算科学导论课程是培养计算机专业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目前多数高校采用静态流程图和伪代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知识点古板,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本文结合计算思维和RAPTOR的特点,针对学生对流程图仿真方式的接受能力强,以RAPTOR作为学习工具,通过师生配合,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第一篇: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

“地球科学导论”教学模式探索研究

“地球科学导论”是地质学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的通用基础课程之一,该门课程主要介绍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地质作用与过程,地质现象与产物。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最新地学发展前沿内容,同时也可让学生掌握矿物的基本物理性质,能利用简单的工具鉴定矿物和岩石标本,并能识别出主要造岩矿物、常见矿物、三大岩类;通过“地球科学导论”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将来所要学习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对地质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地球科学导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一直是较为传统的讲授法,而对于当前教学体系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已无法满足当前教学的要求,因此,“地球科学导论”教学模式的探索尤为重要。

一、课程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概况

“地球科学导论”是学习地球科学知识的基础入门课程,课程内容强调地球的整体概念,把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以及地球外宇宙圈看成是存在有机联系的超级地球系统,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和地球观,学会客观认识地球的思维方法[1-2]。

“地球科学导论”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学方式以ppt讲授为主,在学习的内容上,主要包括了地球科学概况、地球的物质组成与内部构造、地质年代、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岩石圈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等。地球科学概况主要讲授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地球的物质组成与内部构造主要讲授地壳中的元素、矿物和岩石的概念、矿物的主要性质、三大岩类、常见矿物等;地质年代主要讲授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地质年代表等;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主要讲授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的产物、风化作用的影响等;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主要讲授搬运作用的方式、不同营力搬运作用的特点、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等;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主要讲授喷出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的因素与方式、变质作用的基本類型等;构造运动主要讲授构造运动在地形、地物上的表现、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地震等;岩石圈板块构造主要讲授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等;矿产资源主要讲授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种类、分布和前景、主要能源的形成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等;地质环境主要讲授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地质灾害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学时少

“地球科学导论”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内容如上面所述,涉及的范围宽泛,而学时设置相对较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侧重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授,而知识体系完整性及重点性略有匮乏。

(2)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一个黑板、一支粉笔、一个ppt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物质运动过程,难以适应学科的发展;为使学生能更好的对地球科学产生兴趣,教学模式需进行改革。

(3)课程考核模式化

目前该课程仍是以传统的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这样的方式造就了学生以考前背题为主,缺乏学生主观学习的动力,无法达到该门课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模式探讨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现状,作者提出优化教学内容的观点,并对该门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正,合理的安排学时,在对不同专业学习的内容上应有所侧重,使其教学内容与其所学专业其它的课程做到更好的衔接,本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少而精”为原则,最大程度上做到教学内容精细化、准确化。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种模式相混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多种模式相混合即包括了传统的讲授模式,也包括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动态模拟式教学等新兴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地质构造运动、地球圈层、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利用动态模拟式教学方法,3D仿真的动态影像,可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不但学习了知识,还拓展了视野;在矿物、岩石的讲授过程中,便可把课堂设置在地质馆,使学生身处实物之中,激发其求知欲,充分调动其学习主观性;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智能工具,将其有效的引入教学课堂,也是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3、课程考核的改革

“地球科学导论”所面向的专业比较多,地质相关专业均需要学习,不同专业所侧重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因此,该门课程的考核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所侧重。另外,考核也应侧重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可以将考核分阶段进行,例如,每完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便可进行一次考核,以主题汇报、撰写相关的学习体会,问题的深入探讨等形式进行,学习过程、学习态度考核所占的比例不低于60%。

结论

针对“地球科学导论”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和特点,该课程应采用精细化、准确化的教学内容,多种模式相混合的教学方法,侧重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考核方式,这样才能达到该门课程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先富.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教学方法初探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8(2):238-241.

[2]崔江利.关于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和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20(2):91-92.

第一作者简介:于胜尧,男,1981.12,博士,教授,构造地质学专业

作者:于胜尧

第二篇:基于RAPTOR和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计算科学导论课程是培养计算机专业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目前多数高校采用静态流程图和伪代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知识点古板,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本文结合计算思维和RAPTOR的特点,针对学生对流程图仿真方式的接受能力强,以RAPTOR作为学习工具,通过师生配合,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科学导论;RAPTOR

引言

1972年,图灵奖得主Edsger Dijkstra曾说过:“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在传统《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中,老师主要倾向于对一些计算机方面知识、算法方面的介绍,学生也未能认识到本课程在后续学习中的重要性。RAPTOR是仿真环境,能把静态的算法在学生没有大多编写代码能力的前提下,把每个算法真正的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一新生感受到编程的魅力。

1、计算思维与“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关系

1.1计算思维的概念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对计算思维进行如下定义: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1.2 RAPTOR

RAPTOR是the Rapid Algorithmic Prototyping Tool forOrdered Reasoning的缩写,中文名称是用于有序推理的快速算法原型工具。RAPTOR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编程环境,为程序和算法设计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实验环境。本文作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大一新生从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初中、高中的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仍然不具备熟练的程序设计基础。另外《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中涉及大量的算法问题,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旅行商问题、汉诺塔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程序代码的编写去验证算法,从而让学生获得算法训练,为后续程序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原本《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中,我们大多使用静态流程图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各类算法问题,或者有些高校使用伪代码进行基础算法训练,这样的实训都是静态的,学生无法真实体验到编程带来的乐趣。将RAPTOR引入大一新生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使用流程图仿真方式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学生们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

RAPTOR的特点:

编程语言简单。RAPTOR仿真环境中一共只有6种语言,(1)赋值语句,是指给一个变量赋值,变量在使用前不需要申明变量的类型等,如给变量×赋值为3,则可以写作x=3;(2)输入语句,是指从键盘给一个变量输入值,以实现人机交互的过程,主要有输入提示和输入变量两部分组成,如从键盘给变量x输入一个值,可以直接设置输入提示为“input a numbertox:”,或者输入提示也可以忽略不写,输入变量直接写×即可;(3)输出语句,是指从计算机中仿真运行的结果显示在屏幕上;(4)选择语句,是指根据条件真假选择不同的执行分支。(5)循环语句,是指根据条件真假循环执行循环体语句。(6)调用,是指调用函数和子程序。

运算功能强大。RAPTOR仿真环境中一共有1 8种运算符,有算术运算符,如+,一,*,/等,有关系运算符,如>=,>,<,<=等,有逻辑运算符,如与、或、非等。

数据类型丰富。RAPTOR仿真环境中有数值型、字符串、字符、一维、二维数组,满足大部分算法需要的数据结构。

结构化控制语句。

2、基于RAPTOR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型

2.1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堂的教学目标

1985年,ACM和IEEE-CS开始对“计算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性证明,报告认为:“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应该要培养大学生面向学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领悟学科的力量以及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价值所在。报告希望该课程能类似于数学那样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中。

2.2基于RAPTOR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堂教学模型

传统的教学模式:导人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讲解问题的实现过程。基础知识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很少能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无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例如:递归是计算机科学的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递归是指一种(或多种)简单的基线条件定义的一类对象或方法,并规定其他所有情况都能被还原为基线条件。递归的魅力在于用有限的语句未定义对象的无限集合。估计这样的理论导人后,学生都已经完全蒙圈,老师到底要讲什么?递归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如何去解决呢?我认为大多数学生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中,只是算法知识的普及,计算思维的培养,并非高深的学术研究,我们的教学应该尽量避免抽象理论,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图1所示,我们给出了基于RAPTOR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学习模型。

2.3 RAPTOR对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案例

递归算法的典型案例——汉诺塔问题(又称河内塔)问题是源于印度一个古老传说的益智玩具。大梵天创造世界的时候做了三根金刚石柱子(假设三根柱子分别标号为:x,y,z),在一根柱子上从下往上按照大小顺序摞着64片黄金圆盘。大梵天命令婆罗门把圆盘从下面开始按大小顺序重新摆放在另一根柱子上。并且规定,在小圆盘上不能放大圆盘,在三根柱子之间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主要的学习过程图2所示。

首先,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手机“汉诺塔”小游戏,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别记录下移动1个、2个、3个……圆盘的过程,随着移动的圆盘数目增加,学生会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越来越复杂,直到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完成圆盘的移动。

其次,老师辅导学生,抽象描述问题。当盘子数目比较多的时候,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分析。(1)如果移动1个盘子,只需要一步,直接把盘子从x移动到z即可。(2)如果移动2个盘子,我们需要移动三步:x上的小盘子移动到y;x上的大盘子移动到z;y上的小盘子移动到z。如果N比较大时,我们考虑能否将复杂的移动过程转化为简单的移动过程,即:要把x上最大的圆盘移动到z,必须先把N-l个圆盘移动从x移到y上。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抽象描述出移动N个圆盘的移动依次为:把x上N-l个圆盘移动到y上;把x上最大的圆盘移动到z上;把y上N-l个圆盘移动到z上。其中N-l个盘子的移动过程又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解决,这样的移动过程就是递归的过程,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圆盘,就是N=l时递归程序中的“基线条件”为真,按照移动一个圆盘从x到z的方法移动。

然后,学生使用RAPTOR软件,绘制main和move子程序流程圖,如图3,图4所示。

最后,RAPTOR仿真运行,运行结果如图5所示。学生交流讨论,完善思维方法,完成设计报告。

至此,根据基于RAPTOR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学习模型我们完成了。

3、评价与总结

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中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培训,目前处于探索阶段,2017年第一学期在我校300名大一新生中进行实验性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过两个月的仿真训练,有半数学生主要跟上课老师提出要学习写代码,并利用中国慕课网提前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其中有一名同学通过自学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二级C语言。本文递归算法——汉诺塔问题,利用RAPTOR仿真环境,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能力独立学习、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对后续课程的学生做好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WING J M.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3):33-35.

[2]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中 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2期

[3]林旺,孙洪涛.基于软件应用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中国 电化教育.2014(11):12 2-126

作者:郦丽 沈应兄

第三篇:关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学习生命科学知识不仅是生物专业学生的需要,对非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为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并就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课开设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时代,生物科学日新月异,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人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是科技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要求生物类和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必须有广博的生命科学知识。因此,面向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物类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手段之一。如果大学生毕业时不懂得什么是DNA、什么叫克隆等基本概念,不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不了解生物技术与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可能有会成为一种遗憾。在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背景下,国内外许多高校已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设为本科生通用选修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有其自身特色的院校,推进非生物类专业的生命科学素质教育已有十多年,在2000年《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公共选修课在学校开设。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对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并作出一些思考。

一、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素材,是一门课程的主体,也是课程目标的载体。生命科学导论主要是针对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由于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基础知识不一致,因此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基础性、系统性,但更重要的是趣味性,同时还要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在该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了探索:一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还未能做到按文、理科对学生进行分类。为避免出现文科学生听不懂,理科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出现,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由浅入深,由窄到宽。具体主要包括:生命的基本组成、细胞、遗传及其分子基础、基因与基因工程、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等。二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是“生命科学导论”课生命力的体现。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及时把它们充实到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如讲细胞这部分的内容时,及时补充干细胞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对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知识点,则把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系统生物学等最新成果补充进来。三是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呈现出鲜明的自身特色。建设一门体现上海海洋大学特点、符合学生需要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本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初衷。水产、食品和海洋三大学科是上海海洋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以与现代生活特别是海洋、食品安全等问题密切相关、影响重大的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讲述生态学部分时以日本福岛核辐射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为例引入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所学内容可使学生能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进行正确必要的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更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提高生命科学导论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内容涉及生命的组成、细胞、代谢、遗传、分子生物学、进化、生态、健康与疾病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学内容跨度大、面广且不易深入。因此,除采用板书、讲述、引导和启发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我们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综合了音响、图像、动画、文本等多种效果,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灵活、恰当地利用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集于一体,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既帮助教师假设良好的情境,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如在学习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时,除以文字描述外,通过动画演示PCR反应的全过程,使学生生动直观地看到微量的DNA如何在体外进行几何级别的扩增,使学生愉快而迅速的接受这个概念,且对它的印象历久弥新。此外,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相关的优秀科教片,如BBC的discovery系列节目及美国国家地理节目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开拓了学生视野。

三、转变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但在以大班上课的生命科学导论课堂上,这一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课堂气氛沉闷、出勤率低等问题。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几乎不做出任何明显的回应。这可能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课程内容有落差,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本就是抱着挣学分的目的,对该课程不重视。为应对上述问题,我们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生命科学导论课堂的吸引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点时,由热门电影《阿凡达》的片段引入克隆人,学生兴趣深厚,对克隆技术的相关内容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我们在教学中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认为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应以教学互动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但仅有10%左右的学生愿意总是积极参与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这说明学生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但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的问题。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共享成为可能,也使得教学的过程完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作为提升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上海海洋大学校园网的EOL网格教学平台中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及学习指导等资源,使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学习。在平台中设有讨论区,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还给学生介绍国内外著名高校生命科学导论或生物学相关的课程及生命科学研究所或实验室的网站,指导学生学会在网上查找资料及阅读生物学相关文献。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上网学习的需要,也起到了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

四、关于建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一些思考

我校目前将《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全校本科生选修课程,学生积极踊跃选课,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作为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它暴露出一些不足:学生多,教师少;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等。

1.师资队伍的建设。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指导能力。鉴于每位教师自身研究方向的局限性,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生命科学领域,因此我们组织了一支由多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该团队中,既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和专业素养丰厚的老教师,也有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每位老师只讲授自己擅长的部分,这不仅拓宽了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也可将教师自身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学术性,也可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我们十分注重整个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新教师的培养。每位新教师每学期均需参加听课,以从其他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汲取经验。此外,还组织授课教师参加了《动物生理学》和《生命科学导论》等国家精品课程的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使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

2.关于实验课的思考。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非生物类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是培养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校的生命科学导论还未开设实验课程。我们曾就该课程是否需要开设实验课进行调查,95%的选课学生希望能开设实验课。在课堂讲授中介绍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中重要的几项试验技术时,同学们也表现出对生物学实验的强烈兴趣。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实验课程,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及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科学的评价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3.关于考核方式的思考。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采取何种考核方式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而且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强调学习过程及学习的效果,而不是考试成绩。我们采用理论考试和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考试的方式采用开卷形式,考试题目由客观题与主观题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规律的理解,同时评价学生应用概念和规律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由学生自己选择主题写一篇与该课程相关的文献综述,但要求格式统一、规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这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完成课程论文的兴趣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有效地防止抄袭,督促学生培养对诚信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吴春燕,罗勤,王玉凤,周青春.师范院校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1):32-34.

[3]张维杰.如何开好“现代生物学导论”课[J].中国大学教学,2005,(3):33-34.

[4]彭美云.提高本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0,(7):17-19.

作者:陈阿琴 陶贤继 刘其根 魏华

上一篇: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教育心理学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