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逝去的子君

2022-09-10

《伤逝》写于1 9 2 5年1 0月, 最早收入1926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的小说集《彷徨》。这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篇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伤逝》与同时期的同类题材小说有很大的不同, 抱有真知灼见的鲁迅先生意识到争取恋爱自由的斗争与整个社会的改革, 特别是与经济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伤逝》通篇是一种心理的记录, 通过涓生的回忆让我们了解故事的一切。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知识青年, 他们敢于冲破森严的礼教罗网, 自由地恋爱, 勇敢地同居。但新家庭建立后, 子君陶醉于安定、宁静的家庭生活中, 渐渐地成为平庸的家庭主妇, 而涓生也慢慢厌倦了这种平淡生活。涓生失业后生活出现危机, 他们便不能同舟共济, 自私怯懦的涓生失去了携手同行的勇气。从旧家庭中冲出来的子君, 又被顽固守旧的家庭接了回去, 最后忧郁而死。子君是一个由多种社会因素塑造成具有复杂心理特征的典型, 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女性。在她身上具有反封建礼教, 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 争取婚姻自由的坚决果敢, 但她又具备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冲动、脆弱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她的人生目标太低, 容易满足, 各种观念复杂、自然而有序的支配和局限着子君。实质上, 子君从封建旧式家庭的桎梏中挣脱出来, 又不自觉地投入旧式家庭的无形圈套中去了, 她依靠丈夫供养, 麻木地依附丈夫而生活, 她丢弃了一个时代女性应具有的独立地位, 必定要有一个悲伤的结局。本文就从不同时期子君的变化来描述他们的爱情的悲剧。

1 勇敢无畏的子君

女君曾经是一个娴静、温存而又纤弱的姑娘, 她受过新思想的洗礼, 渴望自由, 渴望真情, 是一个为争取婚姻自主而蔑视一切世俗的人。她并不了解外界的生活, 没有经受过风雨的锻炼, 为了幸福家庭的理想, 她不顾叔叔不再认她;“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薄的眼光, 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 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她已经很明确的意识到了女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自主性, 为了爱情, 子君抛弃了亲情, 毅然的跟着涓生, 这是一种对社会的背叛, 是当时那个时代不相容的, 但子君却坚强地选择了这样没有退路的爱。

“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 比我还透彻, 坚强得多。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 于她能算什么东西呢”?涓生在这里是非常赞赏和肯定子君的, 因为他自己既怯弱又多顾虑, 在反对与阻挡面前不如子君那样勇敢、无畏和坚强。

2 忠贞不渝的子君

无可厚非, 子君能够有勇气同涓生结合, 完全是出于对爱情的执着。子君对于涓生的爱鲁迅有极为细腻传神的表达。

涓生跪地求爱的表现对于子君来说具有难于估量的意义, 这专属于子君的浪漫, 唯美而惊心动魄的一幕永远在子君的脑海中定格。这一幕来的突然而又瑰丽异常, 让子君有点不真实的感觉。“而又力避我的视线, 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一个少女面对求爱的羞怯和慌张就这样跃然纸上, 所以以后的日子中她常常去温习这一幕。看到此处, 让人感动的并非是子君那超强的记忆力, 而是从子君身上看到了所有在恋爱中的女人的影子, 对于爱情有如宗教般的虔诚, 女人如此非凡的记忆力也只能是爱情使然。

相反, 而对于涓生呢?这一幕是“浅薄”的使他不愿再想的。而子君却忍不住时不时将这“浅薄”的一幕拿出来重温。所以, 在这温习渐渐的也稀疏起来以后, 涓生说“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 出神似的凝想着, 于是神色越加柔和, 笑窝也深下去, 便知道她又在自修旧课了, 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这一段关于子君的描述极为传神。在涓生不再参与之后, 子君自己还是不禁一次次的回忆当时的场景。两眼注视空中出神的凝想同时神色柔和笑窝也深下去, 这丝丝入扣的刻画告诉我们子君正沉浸在自己爱情的回忆里。这种心态对于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女子而言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与此同时, 涓生却很怕她看到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

至此, 我觉得涓生和子君是相爱的, 但终究是子君爱得更为深沉热烈一些, 这一点连涓生自己亦无法否认。“然而她并不觉得可笑。即使我自己以为可笑, 甚而至于可鄙的, 她也毫不以为可笑。这事我知道得很清楚, 因为她爱我, 是这样地热烈, 这样地纯真”。

3 怯弱无助的子君

婚后的子君, 拚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 也就是维持她的爱情。埋头于繁重的家务劳动, 吃了筹钱, 筹来吃饭。结果, 精神空虚, 已经忘却了人生的全盘要义。子君因为怕房东太太嗤笑, 就把轻易不吃的羊肉喂给小叭狗阿随;为了油鸡, 与小官太太争吵、暗斗, 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子君, 她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了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涓生和子君同居使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达到顶点, 正是由于子君把获得爱情、婚姻自主, 当作了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 把与涓生的爱和小家庭的生活, 当作了新生活的全部内容, 因此, 当她婚后实现了这些目标时, 她也就无所追求了。和子君比起来, 涓生更不能适应从恋爱的情感高峰降落到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这一现实, 子君可以满足, 但涓生不能。也正因此, 他们之间的裂痕也就越来越大。另外, 由于子君还是一个爱情至上者, 因此, 当涓生宣布不爱她的时候, 她的精神也就由此完全崩溃了。与子君比, 涓生尽管对爱情比较冷静, 懂得“爱情必须时时更新”, 由于他最终不知道怎样更新, 因此, 在对待爱情、对待生活上, 他与子君有着同样的盲目性, 正是这种盲目性导致他们失去了奋斗方向, 最终使爱情枯萎。

涓生失业了, 这件事无疑对两人的爱情发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在收到那油纸条的时候, 涓生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能算是一个打击, 但仍旧心却跳跃着, 当他看到无畏的子君变了色, 连她的声音听上去只是浮浮的, 涓生认为子君怯弱了。子君也许是真的有一点怯弱, 子君在担心, 甚至恐惧着这种变化, 这在涓生看来就是怯弱的表现了, 因为涓生接着就说“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 竟会给坚决的, 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 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

失业后的涓生因生活的拮据而猜想着子君的变化, 他抱怨子君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和体贴, 还抱怨子君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 认为子君的功业, 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 以至于后来逃出家门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他的天堂。可是涓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天堂”, 而子君呢?又能到何处去找她的“天堂”?

4 失去爱情的子君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 两人的关系和感情开始变形。涓生是这个社会上的弱者, 然而在子君面前他还保有一点强者的姿态, 所以他还能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在涓生的抗争和催逼下, 油鸡被吃掉, 阿随被丢弃, 子君变的“很颓唐, 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 至于不大愿意开口。”子君的爱情受到了打击, 这种打击其实来自爱情本身, 当爱情浪漫唯美的光环褪去之后开始显露出它苍白和孱弱的部分, 这是子君所不愿看到的。

涓生觉得“大半年来, 只为了爱, ——盲目的爱, ——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 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这一段关于爱的至理名言现在听起来却象是涓生在千方百计为自己离开子君而寻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涓生心意已定了, 要离开子君, 又要找个充分的理由为自己辩解, 所以他说子君的勇气都失掉了, 只为着阿随悲愤, 为着做饭出神。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是由于子君的勇气促成的, 这里涓生宣布子君失掉了勇气, 也就等于失掉了爱的价值, 也就宣布了他们的爱情已走到了尽头。

子君虽然被涓生说成是一种“麻木似的镇静”, 但也敏锐的感觉到了涓生和从前的不同。作为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 她本能的想要拯救, 才会又发出那久已不见的稚气的光来和涓生笑谈还在会馆时候的情形, 但又时时带些恐怖的神色, 这段话活活勾画出子君此刻惊疑不定大祸临头的心境。她感到了他们的爱情正在阴影下走失, 她只是想试图挽留。但涓生却在自己的勉力谈笑中感觉到空虚的反响和恶毒难堪的冷嘲, 虽然子君竭力掩饰的忧疑和孩子般稚气的神色迫使涓生暂时收回了几乎就要脱口而出的残忍的话, 但这欢颜又立刻使涓生感觉倍受嘲弄。至此, 他们的爱情已经奄奄一息, 濒于死亡。

5 伤感逝去的子君

“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她应该决然舍去, ——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 然而立刻自责, 忏悔了。”读到此处, 我不觉遍体生寒, 自私、冷酷的涓生只想让子君快点离开他身旁, 甚至已然想到了分离会造成子君的死, 虽然立刻自责和忏悔了, 但他渴望脱离子君的心情居然迫切到了无视她生命的程度, 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爱情。

对涓生而言, 所必须面对的自我审判是双重的, 一种是说出真话使自己获得真实, 将真实的重担卸给曾经给予自己爱的她, 让她独自承担面对真实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自然要受到良心的谴责。一种是逃避现实, 选择空虚。但涓生没有背叛真实, 他背叛了爱情, 然而他选择真实的结果却是换来更大的空虚。另人可恨的是他还自我安慰, 认为子君是勇猛的觉悟了才走出这冰冷的家, 而且是毫无怨恨的走了出去。

子君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在爱失去以后, 这种勇敢和无畏也跟着灰飞烟灭, 所以子君离去时没有怨恨, 也许她什么也没有了。子君今后将有的, 只是在父亲的严威和旁人的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而且还负着虚空的重担, 于是子君走到了那路的尽头——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她的命运, 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子君死了, 其实是在听到涓生向她宣布无爱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死了。

6 结语

《伤逝》没有直接描述子君, 但她的形象却是鲜明无比的。子君虽成为追求个性解放的牺牲品, 但她毕竟从封建桎梏中冲出来了, 她说“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确实令那个时代的妇女受到鼓舞, 可惜她只走了一步, 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意识的女性, 是注定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

鲁迅没有讴歌自由恋爱, 而是为五四式的爱情唱起了挽歌。《伤逝》就是一首爱与哀愁的挽歌, 多少年来依旧在人们心中绯徊不已。“伤逝”是伤感逝去之意吗?逝去的是什么呢?涓生伤感自己逝去了子君, 而子君伤感逝去了什么呢?只能是子君拼尽全力而又为此献身的爱情。

摘要:作为中国新文学创作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鲁迅在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这些领域中都做出了杰出建树。《伤逝》是他唯一一篇爱情小说, 写的是子君冲破封建礼教同涓生结合, 但又在生活出现危机后分手, 最后导致子君的死亡。站在这个为爱情奉献了生命的子君身后, 我们应该做一些冷静的思考并从中汲取教益。

关键词:鲁迅,伤逝,子君

参考文献

[1] 赵遐秋.析鲁迅的伤逝[M].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9.

[2] 温儒敏.在意作品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缝隙[M].中国语文, 2007.

上一篇:市场营销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下一篇: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