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信息化浪潮的汹涌而至,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第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调适研究

摘 要: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入手,把握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深刻剖析大学生人际交往失当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调适的路径,努力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调适;人文关怀

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性,这正是着眼于从人的感性活动来理解人的社会存在本质,即:人的特有本质并不在于人的自然存在,也不在于人的精神存在,而在于二者之间的那种既是人的自然存在的飞跃,又是人的精神存在的基础和根源的"人的社会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社会实践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形成了人的社会性。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生产的历史,又是交往的历史。

在现代开放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开放的人际关系网络里,作为社会人,每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其学习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形时期,对于周遭环境的适应能力、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以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等,都能在人际交往的状况得以体现。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状况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成长,大学生群体也就随着不断壮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而且将会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状况,把握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努力提升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且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就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在福州大学城的闽江学院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召开了一场小型座谈会,这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80 份,回收269份问卷,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241份。调查对象中,男生113人,占46.89%,女生128人,占53.11%;文科生126人,占52.28%,理科生115人,占47.72%;一年级学生45 份,占18.67%;二年级学生98 份,占40.66%;三年级学生72份,占29.89%;四年级学生26份,占10.78%。此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所选取的闽江学院,是一所新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位于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福建省福州市,实行"省市(福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学校现有全国首个创业MBA学位点和41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在校生人数达20000多人。选取这样一所高等院校进行调查,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地方新办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随着现代高等院校的融合度的不断提高和大學生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 由中学步入大学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置身于亲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校园内的各种社团组织、各类活动、网络和社会之中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体系里。调查显示:大学生从跨入大学之初到大学毕业,在人际交往方面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许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热衷于人际交往,十分注重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当然,也有部分大学生因种种原因存在一些人际交往的障碍。

在人际交往的体验方面:大学生对于目前的人际交往中的总体感受,认为非常满意的14人,占5.81%;比较满意的140人,占58.09%;一般的78人,占32.37%;不满意的8人,占3.32%;很不满意的1人,占0.41%。

在人际交往的原则和影响因素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注重的主要方面(多项选择),包括:爱好138人,占57.26%;品质190人,占78.84%;相貌19人,占7.88%;能力75人,占31.12%;性格212人,占87.97%。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中主要的障碍性因素,认为是认知因素的88人,占36.51%,主要是认知的偏差以及个人情感在他人身上投射的偏差;认为是情感因素的64人,占26.56%,主要是自卑,自负;认为是经济因素的61人,占25.31%,主要是贫富差距;认为是其他因素的28人,占11.62%。

在人际交往的目的方面:大学生觉得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朋友能带来的作用是(多项选择):排除寂寞166人,占68.88%;满足虚荣心的17人,占7.05%;帮忙解决问题的189人,占78.42%;为以后发展打基础、拓展人脉的176人,占73.03%。与此同时,大学生对广泛交友的看法,认为没必要的3人,占1.25%;没有时间精力去经营,有三两知己就好的33人,占13.6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广泛交友受益良多的114人,占47.3%;随缘的91人,占37.76%。

在人际交往的范围方面:受访的大学生认为,在个体交往的朋友中所占比重较大是(多项选择):同院系的同学的189人,78.42%;社团成员的(协会、同乡会)115人,占47.72%;初高中校友的167人,占69.29%;其他(包括网友等等)30人,占12.45%。

在人际交往的环境应对方面:受访的大学生在陌生环境的交际情况是:人来熟,遇到搭讪的就滔滔不绝的98人,占40.66%;躲在一旁,在被问及时应一句的85人,占35.27%;很紧张,绝不开口的6人,占2.49%;其他情形的52人占21.58%。面对大学里舍友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大学生处理这样的人际关系的态度是:水火不容,难以忍受的3人,1.24%;相互适应忍让的187人,占77.59%;各人自扫自家雪,自己管好自己就可以了的29人,占12.03%;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22人,占9.13%。当你与老师、领导等权威人士在一起时,受访的大学生中能够自然地进行互动的136人,占56.43%;能够自然地倾听而不发言的72人,占29.88%;感到有些不自然的21人,占8.71%;极其不愿意处在这样环境中12人,占4.98%。

在人际交往的遇阻处理方面:关于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朋友产生矛盾的主要因素,受访的大学生认为是(多项选择):生活中小摩擦积累引发的150人,占62.24%;经济利益的52人,占21.58%;性格、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的202人,占83.82%;感情问题的41人,占17.01%。受访的大学生对于朋友误解的反应是:冷静后去找朋友解释的123人,占51.04%;忍气吐声,不置可否的38人,占15.77%;当面和同学朋友争论的40人,占16.6%;从没有发生过被误解的情况14人,占5.8%;其他情形26人,占10.79%。与朋友产生矛盾时和好的情况:自己主动找朋友和解的80人,占33.2%;朋友主动找自己和解的7人,占2.9%; 双方都反思然后互相道歉的78人,占32.37%;很少去费心思和解,随时间解决的76人,占31.54%。

此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于团体(特别是班级)活动:不参加的5人,占2.07%;偶尔参加的88人,占36.51%;经常参加的108人,占44.81%;主动参加并且积极参与活动中的40人,占16.6%。对于别人评价的态度:非常在乎,因为总是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好的66人,占27.39%;比较在乎,至少可以作为了解自己的一个参考的87人,占36.1%;一般在乎,认为自己的价值不是完全依靠别人存在的65人,占26.97%;非常不在乎,因为有信心自己就是好的23人,占9.54%。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失当的主要表现

由以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人际交往的体验方面,大学生对于自己人际交往的总体感受,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六成以上。但是,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目的、范围、环境应对和遇阻处理方面存在问题。

在人际交往的目的方面,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功利色彩浓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学生大都希望通过广交良师益友来丰富大学生活,而高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功利目的凸显,有的为了满足虚荣心,有的为了以后发展打基础、拓展人脉,也有不少是为了排除寂寞。大学生人际交往目的具有一定的理性化和社会化倾向, 但部分学生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吻合的交往动机。

在人际交往的范围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相对较为狭窄。尽管随着校园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网络交往在人际交往中比重逐年提升,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特殊性,因此人际交往的范围十分有限,同院系的同学和老师、社团成员、初高中校友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交往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与视野。

在人际交往的环境应对方面,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环境应对能力不强。部分大学生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较差,对大学里舍友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不尽相同,采取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态度,甚至水火不容,常与人发生纠纷,缺乏与人和谐相处、互让共赢的观念。面对老师、领导等权威人士时,部分学生无法自然地进行互动,还有少数大学生极其不愿意处在这样环境中,说明部分学生或者缺乏自信,或者性格较为内向,存在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

在人际交往的遇阻处理方面,大学生解决人际交往矛盾的方式欠妥当。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朋友产生矛盾时,要么当面和同学朋友争论,要么忍气吐声,不置可否,仅有半数的大学生能够冷静后去找同学朋友解释,消除误解,解决矛盾。极少数的大学生因性格内向或脾气暴躁,不能主动找同学朋友和解,人际交往的矛盾长时间难以消除。

此外,在当今高校,大学生异性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近7成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但是仍有3成多的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要么是对异性持有偏见不愿交往,要么是过分迷恋异性不能正常与异性交往。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失当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失当会严重影响情绪,特别是遇到宿舍矛盾、失恋和师生关系紧张时,常常会出现极端的情绪波动,导致学生无心于学习,也无心于社会交往。为此,为了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究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失當的影响因素。任何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既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以及网络等外在因素,也包括大学生的自身内在因素。

1、外在因素:从社会层面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和成才意识,同时也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家庭层面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支持仍然以家庭为核心,无论是对未来生活的规划,还是积极生活的动力,家庭都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际交往的支持来源。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成长,父母不仅为孩子努力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容易使他们产生好逸恶劳和过度张扬个性的恶习;而且对孩子充满较高期望, 从小灌输不甘落后、出人头地的观念,容易导致心理素质欠佳,抵御挫折能力低下。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由于学习生活条件与其他同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他们往往对他人的信任度不高,对于他人的言语行为十分敏感,甚至存在一定戒心,不利于与人建立健康的交往关系。从学校层面看,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学校生活的因素。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些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投入不足。教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指导不够,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树立,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此外,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很大一部分在宿舍度过,宿舍关系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从网络层面看,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以及互联网终端的多元化,网络的广泛性、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多样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之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正由现实交往方式向虚拟、现实相结合的交往方式,由熟人社交向弱熟人社交的转变,网络人际交往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影响也就越发明显。

2、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形的阶段, 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容易受到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个体间的差异比以往的大学生要大许多。伴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他们从交际圈相对封闭、认知面相对狭小的中学环境,步入到复杂、开放、广阔的大学。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习生活环境较为单一,个体间的差异不太明显,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阶段,个体间的差异日益凸显,特别是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青年大学生。有着不同成长经历,有着不同人生追求的大学生,在相近的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中展示出不同的人际交往状况。由于个体自身因素导致的人际交往失当,大都是因为个体的交往观念、交往行为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不相适应所致。因此,为了解决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失当状况,减轻因人际交往失当对大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与行为的调适,努力建设高校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

四、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调适的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设和谐高校必须以建立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以及师生关系为前提,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不仅有赖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而且有赖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

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注重师生间的平等沟通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重要體现。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和积极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价值取向。实践证明,成功教育的关键是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促进知识技能的传承与发展。沟通需要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工作机制和教育环境。真正的沟通是沟通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都对对方的信息做出反应。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之上的师生沟通,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健康互动。因此,我们注重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将教育的外在权威转化为内在权威,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的精神满足。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多用讨论式、探讨式,师生以平等的地位和态度,在切磋交流中共同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学会处理多维的人际关系。由于大学生所要面对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同时各种压力也不断增大,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当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人际关系状况感到和谐、满意时,他们就会充满自信,应对各种压力和危机的能力也就会大大增强;反之,他们在看待自己面对的困难与挑战时,就会缺乏理性,缺少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因此,为了让大学生顺利适应和度过大学生活,积极迎接各种的困难与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大学生专业学习中授业解惑,而且还应通过调整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从而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由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与大学生的联系最为紧密,更应该注重将自身掌握的健康的人际交往技巧与学生分享,正确指导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冲突问题,增强大学生的人际吸引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在高校教育中注重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将家庭要素纳入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的影响因子。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社会的基本单位就是家庭。要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尽管在接受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大学校园,但是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仍然十分巨大,无论是心理倾向还是价值取向都是深受其所成长的家庭影响,从情绪情感模式到人际交往模式,也都深深打上家庭的烙印。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状况表明,父母对于大学生成长的关注重点与大学生本身存在一定差异,如,父母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普遍关心不够,而学业是父母比较关心但是不少大学生却关注较少。这一状况要求必须将家庭纳入大学生工作系统的视野中来,实现高校与家庭的无缝链接,避免在大学生教育方面留有缺失性空白。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家庭配合,利用心理学理论调适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调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促进其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第四,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发挥导向功能,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文化的导向功能来看,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高校的主流价值,从而为和谐校园构建提供师生认同的价值体系,也为大学生提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指南。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动开展,兼顾了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方面的需求。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也促使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大大缩短了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使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之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有了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教育功能、陶冶功能和辐射功能,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在与人的互动中,学会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对人际关系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劲松.王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天府新论,2008(2).

[3]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5).

[4]李东艳,雷秀雅.首都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2011(7).

[5]朱平,孔读云,姚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6]罗会德.人文关怀: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

作者简介: 许厚云(1959 - ) , 男, 福建福州人,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总支书记,副研究员。

作者:许厚云

第二篇:论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信息化浪潮的汹涌而至,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谐;人际关系

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事业成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在有针对性地调研了解之后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主要存在下面几种问题:

(一)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物质化。进入新世纪,广大教师心中的安贫乐道的人生信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个别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融入了过多的物质色彩, 甚至有人为了物质和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职业道德; 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强烈冲击, 考试不理想、要准备入党、当班干, 或打算保研、考研等, 总会想到先去造访老师、或是千方百计寻找“可靠关系”。这些现象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 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绊脚石。

2.师生关系不密切, 师生间交往不多。随着高校扩招,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们一方面要完成日益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科研任务、参与职称评定等事物,无暇也无心思去专意于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交流。同时,教师的住所和学生宿舍之间的距离较远,师生间的联络大都依靠手机或电话维系,无形间淡化了师生间的情感。

3.教风庸俗化。现阶段, 有些学校的少数教师,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为幌子, 放松自己的教育责任, 对学生疏于管理。师生双方, 除了上课, 互不见面, 互不了解。学生从教师那里既不能满足求知的欲望, 也不能得到情感上的抚慰交流。教师过分地迁就学生, 或者有意地去迎合学生, 以使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给自己较高的分数。这种教风使学生滋长了不求真知的学风, 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

(二)同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寢室成员之间人际关系非常冷漠、表浅。身居一室,却形同陌路。不愿把自己的内心的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同学或朋友而隐藏自己,寝室成员之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对他人的情感表现非常冷漠[1]。

2.缺乏交往技巧,往往弄巧成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对中学时代来说较为宽松和富有弹性。由于生活和交往环境上的巨大变化使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的又不足的大学生更加容易受挫而导致情感的损伤。

3.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大学生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时期,各方面不正当的因素容易使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偏离,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端正心态,往往容易走向狂妄自大或怯懦自卑这两个极端[2]。还有些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太浪费时间和精力,没有必要。

4.交际恐惧。极少数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过于胆小,对交往中的负面因素考虑太多,总是极力回避与人交往。他们常常由于惧怕人际交往而陷入焦虑、恐慌、痛苦、自卑并严重影响到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危害性很大。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形成是较长时间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家庭内部横向交往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从小就缺乏锻炼,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受到父母的过分保护、控制和干涉,少有自己的交往原则和个人心理空间,有了矛盾不能及时化解[3]。进大学后,大学的集体生活环境既为交往创造了条件,但也常常成为矛盾冲突的根源。

2.现代社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追求时髦以及较为严重的攀比心理使少数同学抛弃节俭,盲目追求高消费,有的同学常常入不敷出,囊中羞涩。加之某些尔虞我诈、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思想行为也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教育管理的疏漏。随着扩招,管理者与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有限的精力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缺乏经常的沟通,学生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近年来连续的校园自杀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分析原因大多都与人际关系脆弱有关。

4.网络交往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使虚拟的网络交往替代了人们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行为,严重的甚至完全用网络来代替现实世界。而网络世界又因其虚幻性、匿名性等必然又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增强,而变得更加依赖网络世界[4]。

(二)主观因素

1.交往理念缺失。中学阶段,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学子们自身都难以对人际交往的理念给以系统关注,进入大学,专业的不同也使得大部分同学接触到的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以至于较难了解、把握人在交往中心理变化的原因、形式及过程,进而难以在交往中形成有效互动,久之则易视交往为畏途,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2.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也难以对人际关系作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难免会出现自傲或自卑、成功或挫败、驾驭或屈从、乃至气馁、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3.交往技巧欠缺。学生时期,生活空间相对有限,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交往理念相对贫乏,交往实践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他们交往技巧的欠缺。技巧欠缺导致的交往失败往往会冰冻交往的热情,使人形成交往“诚心不被理解”的错觉,进而逃避交往,产生交往的心理障碍。

三、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大学生的作用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人们需要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大学生通过与人交流获取信息, 获得知识, 从而丰富经验, 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及对别人的认识, 对别人认识全面, 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和帮助, 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这样的人际环境就使大学生“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远离“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的境地, 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现代社会善于与人交往、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人成长, 左右其学习、工作、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泰戈尔所说:“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 才能生存, 并创造文明。”一个没有开放的心理, 不能很好与人交往的人, 将难以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和占有信息, 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自然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措施

(一)从学校层面看

1.高校需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人文不但直接关系到人性, 关系到做人, 而且深刻影响着灵性, 影响着创造性, 影响着做事。高等教育只能是“育人”而非“制器”, 不是制造“知识商品”, 而是使人成为“人”。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组建一些学生社团, 建立丰富的社交场所, 从而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 积累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 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5]。

3.开设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方面的选修课, 组织一些人际交往的讲座等,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4.实行人性化管理, 通过自我教育培养合作意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做到以人为本, 提倡人性化,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并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通过自我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学会宽容和理解, 从而使人际关系和谐。

(二)从学生层面看

1.正确认识自己, 客观认识他人。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 要摆正位置, 既不自负清高, 也不自卑自贱, 要看到自己的长处, 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 才能悦纳自我, 从而正确地对待别人。

2.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要敢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有目的的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加强语言的学习, 尤其是交际语言, 根据交往的目的、对象、场合及交往形式采用艺术的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还须学会善解人意, 善于倾听。

3.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大学生在交往中, 做到平等待人, 尊重别人, 讲诚信, 宽容人、理解人, 求同存异, 互助互利, 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同, 减少人际摩擦,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

4.注意个人形象。一个人衣着整洁、大方、美观、符合身份, 举止文明, 待人友善, 谈吐自然, 作风正派, 恪守信用, 就会折射出他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这样的人别人愿意与他交往。因此, 大学生要注意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5.良好的心态。人际交往心态要平和, 不骄不躁, 不卑不亢, 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欣赏。要善于接受别人, 宽容别人, 容许别人犯错误, 容许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 容许不同于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和做法[7]。通过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体谅别人, 控制自己, 才知道怎样做使彼此不受伤害, 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保证, 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值得高校关注的现实问题, 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玉殿.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3]王丽红.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10).

[4]刘本荣.大学生人际困扰与网络依赖的相关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5]贾玉霞.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6]戴媛如.如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黑贝尔斯·威沃尔,李业昆译.有效沟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王建武]

作者:徐海阔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

摘 要: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而言有着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总结出了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能力培养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和协作,因而人际交往的意义更加突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在客观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民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主观上,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是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与实现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要求,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其能否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和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一部分学生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1.人际理想失落

进入大学后,学生拥有了许多自由的空间,他们带着强烈的交往欲望,带着对友谊的美好憧憬来结交朋友,相处时间一长,发现了朋友身上的一些缺点、毛病,有的大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改造他人,但结果通常是失败的;有的大学生因此疏远朋友,把友谊停留在表面。有些大学生经历了几次这样的打击,就容易引起强烈的失落感,时间久了就导致了交往恐惧,拒绝与他人沟通,自我封闭,从而远离整个集体,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

2.功利性的不正当交往

物质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有所影响,使得大学生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更注重物质条件,这种带有功利性的交往很容易忽视弱势群体。一些家庭比较困难、又有些内向的学生,往往被人忽视。在这种功利性的影响下,产生了自卑心理。个别学生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

3.寝室交往危机

在寝室中,几个同学朝夕相处,他们相处基本都比较融洽,但时间长了也难免会产生一些小的摩擦,如果寝室关系处理不好,对于一些人来说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果一个寝室里有一两个人被孤立,那么,这一两个人自然就会有被冷落、忽视的感觉,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憎恨他人、悲观厌世或打击报复等不良情绪,很容易走向极端。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甚至犯罪等。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极不和谐的情况。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涉及社交能力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很多父母总怕孩子吃亏,慢慢地就使孩子养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家长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正地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地学会为人处世。

2.社会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是从他人好的或者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部分学生对别人的评价不从现实的观察、了解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有些大学生对某学生组织或个人有着最简单的固定化的认识,这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局面,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认知与交往,导致大学生在交往中产生误解。

3.文化和地位障碍

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乃至不同的国家,其为人处世、思维方式、心理定势必然不同。他们在交往的时候,容易发生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大学生是来自不同社会处境中的人,存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的差异。地位优越者易产生盛气凌人、轻视他人的偏见,而地位低下者易产生盲目自卑、过分担心自己处境的偏见,这些都阻碍着交往的顺利进行。

四、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途径

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是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需要深思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1.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加强自我训练,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全方位提高自己。

2.要把握好交往的度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必须把握好“适度”的原则,一是交往的广度要适当。既不能过广,分散精力,又不能过窄,形成排他性。二是交往的深度要适当。对交往对象有的浅交,有的深交。三是交往的频率要适当。即使是好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双方才有心想感、愉悦感。四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把握分寸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莫提非分要求,力求自己的言谈举止文明规范,合情合理。

3.学会理解与宽容

在交往中,大学生应学会理解与宽容,能够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理解他人,会善待和宽容他人。宽容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宽容还意味着你不会再为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对人对己都可成为一种无须投资即可获得的“精神补品”。适度的宽容,折射出一个人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和良好的涵养,可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哲学。学会宽容,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宽容他人就等于是在宽容自己,苛求他人也就等于是在苛求自己。人与人心灵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但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换位思考问题时,就会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心理上的距离自然就缩短了。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苛刻待人最终会让你成为孤家寡人。

4.客观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

大学生在交往中,能否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和保持,一方面源于能否客观地评价自我,另一方面源于接纳自我,表现为一个人能客观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优势与弱势,既不自傲、自负,又不自卑、羞怯或敌视他人;学会原谅自己,包括自己的失误和过失,注重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己。这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由于大学生性格、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个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交往中要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互帮互助,求同存异。

5.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善于结交。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彼此注意、初步接触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使对方感到轻松愉快。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有什么感受,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然而,许多人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

(3)善于倾听。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创造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使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所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

(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都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的想要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人际交往成为一个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甚至成为了一门学问,特别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日渐受到更大的关注。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交往策略的认识与理解,大家可以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们要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巧香.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张爱菊.大学生人际交往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4,(3).

[3]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育人,2007,(15).

[4]李慧民,翟景峰.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与应对[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2).

[5]姜涛,蔡柏岩,金惠玉.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3).

作者:孟玲 李存茂

上一篇: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论文下一篇: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