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分类

2022-08-03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分类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2

八年级上册说课教案

李碧秋

教学目标

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说出红军长征经过的省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4.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多,时间长,经历艰辛复杂,在一节课内学生很难理清其线索。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播放歌曲、投影图片、地图、表格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长征》并设疑导入。提出问题:这首歌描写的是中国革命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你们想详细地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吗?让我们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新课

出示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历尽艰难进行长征呢?

(学生自学课文后,出示中央工农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五次“围剿”情况表和答案)

2、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播放遵议会议视频)

指导学生了解遵议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投影图片: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雪山、通过草地

3、说一说红军长征经过多少省?(投影红军长征地图)

4、长征的胜利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课堂练习(投影练习题)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长征的感悟和启示,然后问到:大家都提到一个词语,那就是红军在长征中的精神,那么长征精神包括哪些内容呢?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长征精神就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红军的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弘扬长征精神?(投影参考答案)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总结:本人按照教学计划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实际总结如下:

一、精心备课、认真把握新课程标准,研究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测标题,根据反馈效果,再反思提高。

二、多元化·学习、增强上课的技能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使授课过程生动化、准确化、逻辑化、情感化,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做到学生能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三、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让学生进行必要的逻辑性记忆、联想记忆、时空记忆顺口溜记忆、减负减出学生心理压力,达到人文关怀的效应。

四、取得了优异成绩,也发现了不足之处。成绩不说跑步了,错误不说不得了,特此、学生的不足之处:是做题错了,不去思考错因,和解题的思路,抄袭应付。

五、改进措施:

1、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

2、备课要富有针对性与

学生层次适应。

3、反思、反思激情教学,快乐收获。孙建杰1月16日

第三篇:初中历史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知识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1、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4、危害:经济上:使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

‚政治上:官吏更加腐败

ƒ军事上: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④生活上: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二)林则徐禁烟

1、背景: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

(1)人物:1838

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林则徐禁烟措施:①派人暗访密查

②缉拿烟贩

③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④虎门销烟

(4)虎门销烟:

(1)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2)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时间:1840.6~1842.8

2、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

(虎门销烟)

3、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4、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

英军封锁珠江口→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第二阶段:

1841年6月---1842年8月

英军占香港、进攻虎门炮台、占四方炮台(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松、镇江到南京下关江面(陈化成吴淞之战牺牲)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42年8月29日

2、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注意:最能反映西方列强侵略特点和要求、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美国、法国除了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影响: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展。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根本原因──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

ƒ

其它原因: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旧式武器抵挡不住英军新式步枪和大炮。

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咸丰帝在位)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目的: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0~1860.10

3、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4、发动者:英法联军

5、帮凶:美俄

6、借口:英、法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7、结果:中国战败,圆明园被毁,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8、过程:(1)1856.10,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

(2)1857,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直逼天津,威胁北京。

9、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美、法、俄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④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罪行: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2、《北京条约》的内容:(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

不平等条约名称及签订时间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瑷珲条约》(1858年)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北京条约》(1860年)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北京条约》(1860年)

《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19世纪80年代)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米

2、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起义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加重对人民的剥削,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激化。

2.起义准备: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在广西传教。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4.永安建制:洪秀全(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山,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二、定都天京

1.定都:1853年3月,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制度: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四有两无”)

结果:没有实行。

评价: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3.全盛:1853年,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失败,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1856年杨秀清意图篡位被杀,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资政新篇》:干王洪仁玕总理朝政,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主张。

3.安庆陷落: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救援失败,安庆陷落。后陈玉成被俘。李秀成率军克杭州,逼上海,遭到李鸿章淮军和华尔洋枪队的抵抗反扑。

4.天京陷落: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李秀成率军回师救援,激战40天,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冲入城内,天京陷落。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

5.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6.失败原因: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原因(背景):(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

(2)外患: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止。

3、目的: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2、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①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②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③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3)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新式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

2、新式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起,筹建南洋、北洋(最大)和福建、广东海军。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指挥。

3、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积极意义: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目的(主要原因):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日本大陆政策)。

2、直接原因: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日本借机挑起了中日冲突。

3、战争爆发的经过

主要战役

重要人物

开始

丰岛海面

丰岛海战

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第一阶段(1894.7-9)

朝鲜半岛

黄海海域

平壤战役

平壤失守

战火至华

左宝贵

黄海战役

丧失黄海制海权

邓世昌(致远舰)

第二阶段(1894.10-1895.初)

辽东地区

山东半岛

辽东战役

占旅大

旅顺大屠杀

徐邦道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丁汝昌

4、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3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95年4月17日

2、地点:

日本马关

3、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

4、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5、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瓜分”中国: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列强由此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向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内因)①

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无能(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

③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④清军装备落后

(2)客观原因(外因):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②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③装备先进

4、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列强侵略,使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4、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5、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二、百日维新

1.

光绪帝同意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2、内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经济:鼓励私人新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ƒ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3.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

4、失败原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ƒ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主要原因)

5、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3.口号:扶清灭洋。

4.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还带有迷信色彩。

二、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战役

结果

廊坊阻击战

八国联军撤回天津

大沽之战

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围攻西什库教案和东郊巷使馆区

清政府处于被动地位、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

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

天津保卫战

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失陷

北京保卫战

北京陷落

2、结果: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3、作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订各方: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辛丑条约》。

2、内容:

(1)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国中之国),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0.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组织兴中会(革命团体)

2、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猛回头》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成立了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2、成立革命团体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和留学生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和学界

黄兴、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和学界

蔡元培

1906年

日知会

学界和新军

刘静庵

3、同盟会的成立(重点)

(1)时间:1905年8月

(2)地点:日本东京

(3)目的: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4)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领导机构: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刊物:《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6)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意义: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8)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意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地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发动萍浏醴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4.黄花岗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赵声在广州举行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是影响最大的起义。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经过:起义爆发—攻占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4、结果: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5、发展: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6、评价: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步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ƒ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7、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定都:南京

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4、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5、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选举产生参议员。

6、公历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

1911年+民国(

)年=公元(

)年、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新政开始: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窃取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

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进步意义: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宋教仁遇刺案:1912年,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此案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2、二次革命

(1)时间:1913年

(2)经过:“宋案”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3)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被迫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政策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下令解散国民党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对外政策: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五九国耻)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3、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中华帝国,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1、准备: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2、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经过: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4、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

军阀派系

控制区域

直系(冯国璋、曹锟为首)

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段祺瑞为首)

掌握着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张作霖为首)

控制东北地区

滇系(唐继尧为首)

控制着云南、贵州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领导者:陈独秀和《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他们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4.宣传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狂人日记》

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口号(两面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3)提倡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2、评价:(进步性-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扩大: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但遭镇压并多人被捕。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4、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组织基础: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2、成立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概况: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会议内容:

(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中心任务: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3)领导机构: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A.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B.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C.新的奋斗目标——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

6、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概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工人运动。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2、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A、时间:1923年2月

B、口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C、结果:被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镇压

D、意义:将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高潮

3、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15课 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共三大: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

1、目标: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对象)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3、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叶挺--北伐名将,第四军独立团--铁军)

4、战果:消灭了(在湖南湖北)吴佩孚、(在江西)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5、工农运动: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最终取得胜利。

6、北伐军能够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作战方针正确

(2).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3).官兵英勇奋战、共产党员先锋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配合和支持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建立

1、叛变革命: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并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动。

2、统一全国: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3、建立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1927年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为中国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胜利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6、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启示: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通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三、工农武装割据

1、概况: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典型:在全国各地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

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长征原因:由于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开始:(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出发地点:江西瑞金

3、长征经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4、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贵州

(3)内容:①结束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领导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主要军事行动:1、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2、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3、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2、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长征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突破四道防线→突破湘江→渡过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1、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城。

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A、日本大陆政策,侵略中国蓄谋已久B、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C、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3、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一二·九运动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直接目的)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影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口号,向国民党当局请愿。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三、西安事变

1、爆发的原因:

A、直接原因: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

B、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发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1、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向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中华全民族抗战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失败)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铭记这段历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注意:1.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的不同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日本

局部侵华

全面侵华

中国

局部抗战

全民族抗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3月;地点:山东台儿庄;

2、指挥者或部队:李宗仁(国民党);

战果:歼敌1万余人

3、意义: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

1、时间:1938年6月,日军进攻武汉。万家岭大捷。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结果:失败。

2、意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思考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丧失失地的原因?

答:军事上敌强我弱;日本蓄谋已久;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具有国际影响力)

1、时间: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

2、意义: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豫湘桂战役:

1、背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2、、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豫湘桂战役: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思考题:日本在抗战不同时期的侵华方针?

答:抗战初期,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以军事打击国民政府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抗战相持阶段,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

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给与敌人重大杀伤。中国军队为国家民族付出了重大牺牲,在抗战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在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总体来说,正面战场的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了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

主要将领:孙立人。

1945年1月芒友会师,反攻日军,取得入缅作战的胜利。

意义:沉重的打击了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同盟国军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时间:1937年9月;地点:山西平型关;

2、指挥者或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

林彪;——对阵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3、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阳明堡机场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

1、目的: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内容: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根源在于民众,实行人民战争路线,胜利一定会属于中国。

影响:阐明了中共的抗日持久战略的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2、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中共抗日根据地建设(1)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三三制原则);(2)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3)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4)开展大生产运动。

敌后战场的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

1、背景: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到敌人后方去,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威胁敌后。

②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2、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概况: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

4、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正太铁路)

5、意义:这次战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了解):国际友人支援敌后战场的抗战:加拿大共产党员、医生白求恩和印度医生柯棣华

考点总结:

1.排序: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2.易混点辨析:抗战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仗是台儿庄战役;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是武汉会战。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1.日本对华政策(相持阶段):

日本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国内资源紧张。

日本对华政策转变的表现(1)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2)对中共: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3)对占领区: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各方抗战态度:

(1)国民党: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国民党军队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伏击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被杀。)(2)中共: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3)各民族各党派各政治派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求同存异,共同抗战

思考:用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坚持共同抗战的表现)

答:国民党——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壮烈殉国;八路军——反“扫荡”中,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广大妇女宣传救护战地服务;海外华侨捐款捐物并回国参战;文艺界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少数民族马本斋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抗日)

二、党的七大

1、召开: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内容:①政治上:总结革命和抗战经验;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组织上: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③思想上: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1)国际: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2)国内:敌后战场率先局部反攻;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全面反攻。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1945.10.25)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胜利的原因: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决定性因素;(或者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坚持抗战——根本原因)②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③

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意义: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B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国际意义:C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3课

内战爆发重庆谈判:

1、目的:国民党: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1.全面爆发

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全面进攻

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到1946年10月,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粉碎全面进攻

(1)思想上: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作战方式:自卫战争;运动战

(3)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4)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2.粉碎重点进攻

(1)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

(2)

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

华北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土地改革内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事件: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11月,辽沈战役(关门打狗)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

4、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敌52万,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

5、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翁中捉鳖)。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思考题:1、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辽沈战役的原因?

答:①在东北战场,解放军兵力占优势,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②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孤立分散,补给困难。③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建立了广阔的根据地,支援战争的物资力量雄厚。④解放军歼灭东北守敌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2、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课文,以具体史实说明。

答: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3、想一想,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答:(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进一步瓦解敌人。

(4)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4、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2)中共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办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

3、热潮: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4、短崭的春天:(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5、再度受挫: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6、夹缝中顽强挣扎: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的原因

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即所说的“三座大山”的压迫。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1)总体上比较落后;(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3)从行业上——集中于轻工业;

(4)从地区上——集中于沿江、沿海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影响: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影响: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又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4、然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的发展

(1)京师同文馆:

1862年洋务派创办

——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2)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重要的一步

(3)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2、报纸、杂志的出现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3、文化出版机构的创办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华书店、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成就: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2、艺术成就:

(1)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2)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饶的拼搏精神。

(4)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上册作业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作业设计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一课

鸦片战争 课前预习

一、单项选择题(

) 1.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西班牙 2.下列最能说明林则徐禁绝鸦片决心的是(

) A.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B.在广州缉拿烟贩,强迫外商交出鸦片

C.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D.积极防御英军的侵略,使英军无隙可乘

3.1841年初,英国侵略军占领了(

) A.澳门

B.虎门

C.香港岛

D.香港 课堂作业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

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D.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__

二、填空题

1._______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强迫外商交出鸦片多万斤。

2.鸦片战争爆发于年________6月,结束于_____年。

3.中英《南京条约》规定,__________割给英国;赔款______万元;开发广州、厦门、_______ 、 ______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___________的开端。 课后作业

三、简答题

1.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课前预习

一、单项选择题(

) 1.1860年10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沙俄

D.英国、法国 2.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改订条约》

3.下面是19世纪60~80年代在新疆地区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时间最晚的是(

) A.沙俄侵占新疆

B.阿古柏侵略新疆

C.清政府收回伊犁

D.左宗棠收复新疆

4.19世纪60~70年代,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并率军进入新疆,痛击阿古柏侵略军的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冯子材 5.清政府设置新疆行省是在(

) A.1865年

B.1975年

C.1878年

D.1884年 课堂练习 二

填空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侵占我国领土________万平方公里。

2.________年,清政府根据的建议,在新疆设立________,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理。 3._____年,农民革命领袖_________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_______,起义军称“太平军”。

4.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_______,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同年,太平军进行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三、材料说明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鑲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二:瓦德西说:“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物,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回答: ①材料

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哪两次侵略战争的劫掠景象?被劫掠的地点分别是哪里?主凶分别

是哪些国家的侵略军队?

②这两次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三课

收复新疆 课前预习

一、单项选择题(

) 1.左宗棠打败阿古柏的原因包括①左宗棠的才能②清军的英勇奋战③新疆当地人民的支持④正确的策略(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西边疆的管理

B.防止少数民族叛乱

C.抵抗沙俄入侵

D.扩张领土

3.在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主要是(

)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课堂练习 二

填空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侵占我国领土________万平方公里。 2.________年,清政府根据的建议,在新疆设立________,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理。 课后作业

简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意义。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课前预习

一、单项选择题(

) 1.甲午中日战争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牺牲于(

) A.黄海大战中

B.威海卫战役中

C.彰化战役

D.嘉义战役 2.1895年,代表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是(

) A.慈禧太后

B.伊藤博文

C.李鸿章

D.徐骧 3.和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马关条约》中新的、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是 A.赔款

B.割地

C.开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 4.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军事力量落后

B.清政府的妥协退让

C.日本国力强盛

D.缺乏国际援助 课堂练习 二

简答题

简述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课后作业

简述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前预习

一、单项选择题(

) 1.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

B.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C.中国清政府的腐朽

D.日本侵华刺激了列强

2.1900年,率领八国联军从大沽经天津进犯北京的英国海军司令是 A.华尔

B.瓦德西

C.希摩尔

D.克林德 3.《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 A.189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

) A.《马关条约》签订后

B.《南京条约》签订后 C.《北京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课堂练习

1.1900年春,义和团发展到________地区。6月,英美俄日法等组成八国联军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在________被义和团围困,经过激烈战斗,狼狈逃回天津。

2.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外国侵略军曾两次侵入北京,分别是在________战争中和________战争中。 课后作业

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六课 洋务运动 课前预习

一、单项选择题(

) 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学校西方先进技术 B.维护清朝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实现中国近代化 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①奕訢②曾国藩③李鸿章④左宗棠⑤张之洞( ) A.①②③④⑤ .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洋务派的“师夷长技”指的是( )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D.学习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 4.下列企业不属于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轮船招商局 课堂练习

二、单项选择题(

) 1.下列企业属于民用工业的是①轮船招商局②汉阳铁厂③湖北织布局④福州船政局(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向西方学习B.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C.没有建立强大的军队D.缺乏经济基础

3.系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封建统治者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B.创办了大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C.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D.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课后作业 材料说明题

1.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毕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鸿章) 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李鸿章)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

②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③材料一与材料三的主张有什么相同之处?

④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七课 戊戌变法 课前预习

一、单项选择题(

) 1.直接引发公车上书的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B.《马关条约》的签订C.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D.八国联军侵华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成立C.光复会的成立D.创办《万国公报》 课堂作业

二、单项选择题(

) 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①公车上书②创办《万国公报>③组织强学会④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④③②D.①②④③ 4.公车上书后又三次上书皇帝要求变法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孙中山

5.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包括①皇帝没有实权②顽固派的反对③康有为、梁启超的逃走④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课后作业 材料说明题 材料一:自胶澳事后(德国占领胶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

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材料三: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 回答:

①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 ②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第八课 辛亥革命 课前预习

一、单项选择题(

) 1.孙中山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 A.兴中会B.同盟会C.强学会D.光复会 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 A.檀香山B.北京C.东京D.上海

3.中国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 A.强学会B.保国会C.兴中会D.中国同盟会 课堂练习

二、单项选择题(

) 4.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内容包括①推翻清朝统治②废除君主专制③建立民主共和国④改革土地制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5.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 A.第一个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第一个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C.第一个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第一个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6.辛亥革命中第一个取得胜利的省份是( ) A.江苏B.上海C.湖北D.湖南

7.下列关于中华民国成立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B.定都南京C.成立于1912年D.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课后作业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简要分析这场革命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课前预习

一、单项选择题(

)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辛亥革命的失败C.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D.袁世凯掀起复古逆流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 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孙中山

3.新文化运动内容包括①提倡民主②提倡科学③提倡新道德④提倡新文学( )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4.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不包括( ) A.发表《庶民的胜利》B.发表《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C.创办《新青年》D.创办《每周评论》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局限性在于( ) A.没有学习西方民主制度B.没有进行武装斗争

C.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D.对东西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6.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 ) A.李鸿章B.奕訢C.左宗棠D.曾国藩 7.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自强”“求富”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C.发展资本主义D.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8.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不包括( )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光绪帝 9.维新变法的失败最能说明的是( ) A.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顽固派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因素D.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课后作业

单项选择题(

) 10.下列不属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是(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11.近代中国以中华民国纪年开始于( ) A.1910年B.1911年C.1912年D.1913年

1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13.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发展B.西方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播C.袁世凯掀起复古逆流D.辛亥革命的失败

14.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 ) 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毛泽东

15.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B.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16、简答题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界为探索救国道路进行了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课前预习

一、选择题

1.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 )

A.五四爱国运动B.辛亥革命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五四爱国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 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增强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五四爱国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口号与取得的胜利成果基本一致的有( ) ①“外争主权”②“内惩国贼”③废除“二十一条”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

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 ) A.广州B.上海C.北京D.南京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 ) A.宣传马克思主义B.组织学生示威游行 C.领导工人运动D.建立无产阶级的武装 课堂练习 填空题 1._________年发生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爱国运动,是中国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始。在这次运动中_________起了巨大。

2._________年7月在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_________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_________的利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课后作业 简答题

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课前预习

一、选择题

1.黄埔军校创办的时间是( )

A.1924年5月B.1925年5月C.1925年7月D.1926年5月 2.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的目的是( )

A.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民族独立B.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C.抢夺地盘和政权D.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

3.北伐战争中下列战役的先后顺序是①贺胜桥战役②汀泗桥战役③南昌战役④武昌战役(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①②③D.①③④② 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B.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对党的领导 C.共产党员惨遭屠杀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5.1927年4月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 ) A.民族资产阶级B.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D.汉奸、卖国贼 课堂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孙中山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 回答:①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目的是什么?

②黄埔军校建立于何时、何地? ③黄埔军校的建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后作业

列举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主要战场。

第21课和第22课 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一、填空题

1、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 铁路,任命 为总工程师。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定线,然后同筑路员工一起,克服 、 、 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 、 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

2、为了 ,詹天佑设计出 ,以减缓坡度。 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 和 的第一条铁路。

3、“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是 说的。

4、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 ,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制出 。他还撰写 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世,打破碱业的垄断。他继续钻研,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 。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 。

5、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先后有 和 。

6、魏源生活在 时期,参加过 ,目睹侵略军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他主张设立 ,制造 、 ,兴办 ;学习西方 ,用 装备军队。

7、魏源强烈批判 政策,对 派自甘落后,把西方科技视为“ ” 的愚昧言论,加以猛烈抨击。他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为此,他编成了 一书,系统介绍了 、 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 。

8、严复是 时期的 家。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他以很大的震动。他认为要救国,只有 ,推行 。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译著 影响最大。书中 和 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 ,严复还在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 ”,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9、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 。 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填空题

1、南昌起义的时间是 。

2、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是 、 、 。

3、革命军占领南昌后,准备南下 ,起义失败后, 、 领导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到 。

4、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 。

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

6、秋收起义的时间是 ,地点在 。领导人是 。起义的部队的名称是 。

7、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建立者 。

8、江泽民总书记曾亲笔书写“红旗升起的地方”这几个大字,这里的地方是指 。

9、毛泽东决定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是在 后。

10、井冈山会师的时间是 ,会师的队伍是 、 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和 的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11、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 。

1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 、 、 的开始。

1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而进行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发生在 。

14、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没有取得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原因是 。

15、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的是 。

16、秋收起义时,起义军公开打出的旗号是 。

17、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吸取的最深刻的教训(或宝贵经验、或启示)是 。

一、填空题

1、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 。

2、平型关大捷的时间是 ,地点在 ,与日军交战的军队是 。歼灭日军 人。

3、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阻止在山东 ,另一路阻止在山东 。

4、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共歼敌 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 。

5、中国共产党领导 、 ,到敌人的后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 ,打击日本侵略者。

6、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是 。

7、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 。

8、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 。

9、百团大战的目的是 。

10、百团大战的时间 ,领导人 。共组织 个团,在 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

11、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 , 。

12、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 日军的 的战役。

13、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是 。

14、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是 。

15、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 ,地点 。

16、中共七大提出的党的中心任务是 。

17、中共七大做出的重大决定是 。 第13课 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填空题

1、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的时间是 。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 。

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被迫放弃 ,进行战略转移。

4、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

5、红军在长征途中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人,是在 。

6、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

7、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在 。

8、在长征的事件中,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是 。

9、在长征的事件中,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的是 。

10、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的标志是 。

11、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

12、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的队伍有 三支队伍。

1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 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 ,使 转危为安。

14、红军长征中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艺术的事件是 。

15、在长征途中转折性的事件是 。

二、列举题

1、列举长征历经了哪些省?

2、列举在长征途中的两次会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填空题

1、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 。

2、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 ,地点在 。

3、九一八事变后,只有 个多月,东北 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4、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 。

5、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是 。导致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 。

6、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起 ,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 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 。中国人民的 抗战开始了。

7、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 。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 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 , 。

8、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 和十七路军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 。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

9、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 ,督促 、 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

10、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11、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12、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是 ,又叫做 ,发动者 、 。

13、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 出发,主张 解决。党中央 派 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14、西安事变的结果是 ,从此, 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形成。

15、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一、填空题

1、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经历了 年。

2、日本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

3、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实现的主要背景是 。

4、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它引发了 。

5、揭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序幕的事件是 。

6、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 。

7、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是 ,又被称为 。

8、日本全国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

9、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

10、中华民族全国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11、在卢沟桥事变中,进行抵抗的中国军队是国民党的 。

12、1937年7月底,沦陷的城市有 、 。

13、在 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 ,开始领导 抗战。

1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后,工农红军改编为 、 。

15、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又发动 ,进攻上海,接着,又在 ,日军占领南京,在那里制造了惨绝人寰的 。 日军在占领南京后 之内,屠杀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人以上。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16、国民党的战时陪都在 。

二、列举题

1、列举历史上国民政府所在地的变迁。 第17课 内战烽火

一、填空题

1、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 和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 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是 , 。

3、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4、重庆谈判的时间 ,中共代表有 、 、 。

5、重庆谈判的结果是达成 的“ ”。

6、“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这句话是 说的。

7、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8、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 。当时在陕北的解放军只有 万多人。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 、 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

9、 、 率领 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军的进攻。

10、1947年夏, 、 率领 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 发动大规模进攻。

1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

12、刘邓大军开辟 ,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 和湖北重镇 。

13、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 。

14、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应对时局的政策是 。

二、列举题

1、 列举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解放区或根据地的名称。 第18课 战略决战

一、填空题

1、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 多万,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 、 、 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三大战役进行的时间是 。

3、辽沈战役的指挥员有 、 。参战的部队是 解放军。时间是 。

4、辽沈战役的战况是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 ,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 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 。解放 全境。

5、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在 、 、 、 、 等统一指挥下,又发起了淮海战役。 和 解放军,在以 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

6、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 的基础。

7、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同时, 解放军挥师入关,开赴华北战场,同 解放军合力进行 战役。

8、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把敌军分割包围在 、 、 等孤立据点,截断敌军南逃和西窜的通路。华北敌军成了“ ”。人民解放军行后攻克 、 等地。

9、由于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 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 解放。

10、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人,国民党军队的 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 在全国的胜利。

11、 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1949年4月, 、 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填空题

1、张謇是 人,清末 。著名的 家和 家。

2、他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了“ ”的口号,并毅然回乡创办了 等一系列企业。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于 。

4、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我国的民族工业处于 状态。原因是这些民族工业受到了 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5、 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 一度受到鼓舞。他们认为,“所谓 者,今也其时矣。”

6、 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进了了“ ”。

7、一战后, 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 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 和 ,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8、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 、 、 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 的。而且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 部门。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像 、 等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9、“中国今日若不知注重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这是 在 中说的。

10、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地区上主要集中在 。

11、民族资产阶级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其时”指的是 。

二、列举题

1、列举你知道的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中出现的著名实业家及所创办的实业。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填空题

1、 和 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 大大加快了。还极大地促进了 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 ,商人可以用它来 ,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 ,老百姓与 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 和 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 ,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

4、 后,外国人在 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 年在 创办的 。它刊载 、 等内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 、 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 有用的信息。

5、 年在 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 、 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 和 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6、 后, 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 、 和 等法令,强令 剪掉辫子, 停止缠足,用 代替过去的 。

二、列举题

1、列举在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2、列举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材料

一、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⑴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其中日本参与或发动的有哪几次?首都被攻陷的有哪几场战争?并简要谈谈你学习这段历史的感受。 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哪些条约有关?

⑶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割地最多的条约是( )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与香港问题有关的条约是( )与台湾问题有关的条约是(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与( )条约有关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条约是( )

⑷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分别进行了哪些抗争与探索?从中你得出哪些结论(启示)

⑹归纳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分别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⑺中国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为什么会一再失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请综合第(7)题,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

答案: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其中日本发动的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参与的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首都被攻陷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186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1900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南京,1937年)

启示: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他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英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⑵《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⑶《南京条约》《瑷珲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

⑷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 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结论(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农民阶级的抗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共和国方案都行不通,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领导阶级的重任;中国人民具有顽强的抗争精神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等。

⑹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没能推翻清朝统治,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绞杀,戊戌变法运动: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又不能发动群众,仅靠手无实权的皇帝支持,自上而下的变法必然失败 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过于强大,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国民革命: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

1 启示同(4)

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的封建制度,中国国力的贫弱;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并在军事上占有优势;当时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等。

(8)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增强综合国力,走科技强军之路。

二、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请回答: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运动”“旧式的农民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哪些事件? ⑵“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

⑶概括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⑵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

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三、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酷,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据此回答: (1)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方面作了哪些尝试? (2)“政治上的民主化”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了什么成果? (3)“思想上的近代化、先进化”方面,具有空前影响的是什么运动?列举两个此运动的代表人物。

(4)近代化过程中中国主要向西方学习,但没使中国富强起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富强起来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⑸结合材料你认为中国近代化历程分为几个阶段,各包括哪些事件? ⑹学习西方军事器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⑺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⑻简述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征。

⑴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戊戌变法时期,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

⑵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⑶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状态,加之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旧中国无法富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富强起来,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⑸三个阶段:一:洋务运动;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三:新文化运动⑹维护清朝统治

⑺对,因为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而单纯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是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的。⑻由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四、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

五、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

⑴此材料作者是谁?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与哪次战争有关?

⑵“两个强盗”指谁,概述两个强盗在夏宫的经历。

⑶针对此事件谈谈你的感想。 ⑷近些年来,重修圆明园的问题在全国引起热议,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你从多个角度思考,写一篇短文,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⑴法国作家雨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

⑵英军和法军(英法联军)抢劫财物,砸毁搬不走的东西,纵火焚烧圆明园。 ⑶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⑷反对或赞成选择其一。反对:①圆明园是中华民族备受屈辱的象征,是就中国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见证。保留原貌可以发挥其历史教育功能,时刻教育人民不忘历史教训,只有提高国力,才能避免国难临头。其中蕴含的巨大社会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②圆明园的建筑当然可以仿古而建,但是当年园内价值连城的珠宝、文物被殖民强盗抢走或毁坏,如今这批最具价值的珠宝已经无法收回,甚至无法仿制,精髓不在,重建又有何意义!

赞成:①如今的圆明园仅存几个景点,重建圆明园,恢复当年的胜景,充分利用圆明园的无形资产,可以发展旅游事业,推动经济的发展。②旧中国由于腐败无能,令国家蒙受屈辱,如果在原地重建一个圆明园,把他建成国家收藏珍宝文物的博物馆,恰恰可以证明新中国的强大,不是可以同样教育人民么?③文物本身虽然是不可再生资源,但文物的仿制同样具有社会价值。

六、阅读材料:“青春作伴,激情飞扬,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年们放歌四海,奉献爱心,撒播希望,用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来纪念五四运动„„周年。” 请回答:(1)今年(2012)是五四运动多少周年?

⑵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导火线(直接原因)是什么? ⑶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运动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⑷简述这场运动6月3日前后的主要变化?⑸这场运动结果怎样?表现在哪些方面? ⑹五四运动体现了哪些进步精神?⑺今天我们青年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答案:⑴93周年 ▲⑵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⑶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⑷运动中心: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学生转变为工人;斗争形势:由学生游行示威为主转化为工人罢工为主。⑸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⑹忧国忧民、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民主进步科学的精神。▲⑺应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勤奋学习,努力创新,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了解国情,敢于面对困难,在实践中经受锻炼等。

七、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3 材料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材料二:“自强,求富” 材料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材料四:“民主,科学”

材料五:“三民主义” ⑴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序号:

⑵你认为上述哪一个口号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请说明理由。

认为“自强、求富”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理由: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了近代化; 认为“三民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理由:它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第一次巨变;

认为“民主”“科学”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理由: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青年学生们勇于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认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对中国影响最大,理由:五四运动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认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影响最大,理由:中国共产党提出该口号,并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屡败的局面。以上任选一个即可。

10、“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农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红军建奇功。”请回答: ⑴这段歌谣涉及到哪几个历史事件? ⑵计算一下,到今年(2012年)“八一”历史有多长了? (3)这一期间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名称有何变化? (4)这段歌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请问:探索出一条什么道路? (5)“朱毛合”对“建四军”有什么奇功?

参考答案: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建立。⑵85年 (3)工农革命军变为工农红军 (4)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5)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红四军

七、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描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主要的历史意义。(长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意义:P62)

2、在这一事件中红军经历了哪些困难与问题?(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食物的缺乏等。)

3、诗中反映了红军长征克服了那些艰难险阻? (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4、诗中“三军”具体指哪支部队? (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

5、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坚定革命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如何继承发扬长征精神?学习中应不怕困难,顽强刻苦,立志成才;生活中要艰苦朴素,团结友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比赛队伍介绍和口号下一篇: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